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有机化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由于有机化合物都含有碳元素。碳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二周期第四主族的元素。最外层有四个电子,不容易失去也不容易得到。原子间常以共价键的形式结合成长短不一的链状和形式不同的环状。导致有机化合物在种类数上远多于无机物。而且有机物中的每一元素都表现出不变的化合价如碳原子永远是四价,氧原子为二价,氢原子总是一价,使得有机化合物具有自己独特的性质:都能燃烧,熔点低,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稳定性差,反应速度慢。而反应产物复杂。又由于碳碳键的连接类型不同。导致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也不相同,可将有机化合物分为开链烃(饱和链烃和不饱和链烃(烯烃和烷烃))和闭链烃(脂环烃和芳香烃)初步形成有机化学基本框架。
二从规律中掌握相关知识
(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深奥的东西明显化)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摸索规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有意识地教学生从规律中掌握相关理性知识。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是《有机化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而烷烃的命名则是有机化合物命名的基础。因此讲好烷烃的命名,使学生掌握好命名原则。这点对学生学好有机化学尤为重要。所以开始讲烷烃命名时应将学习进度放慢一些,多列举例题反复练习。让每个学生把系统命名的规律都掌握,才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而课本讲命名的步骤不太好记,教师自己编写口诀,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掌握了知识。烷烃的命名口诀为“选定长碳作主链,按照碳数称某烷,支链近端为起点,主链依次把号编,支链名称写中间,阿拉伯数冠于前,支链名称若相同,合并起来为二三,支链名称若不同,复杂在后简在前”。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熟练掌握了烷烃的命名,从烷烃的命名中掌握规律,运用到烯烃和炔烃中去,差别仅在选主链上,前者为“长碳链”后者为“含双”或者是“含三”上,以至于后面的醇、酚、醚、醛、酮、羧酸的命名都可以用此规律,驾驭这种规律为以后各类有机化学的命名打下了基础。
三从教学中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教学中巧妙的设置疑问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如讲“苯分子机构”时先向学生介绍苯的分子式(C6H6)和结构式。然后回顾烷烃和烯烃的化学性质。根据苯的结构式向学生提问。苯能使高锰酸钾褪色吗?根据已有的知识学生都回答:“能”接着通过演示实验,证实回答是否正确。结果不褪色,学生的头脑中就可以产生疑问。他们急于寻找原因,在恰到好处的进行解释这样学生就会听得很仔细,兴趣很浓厚。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外,通过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在教学中列举
一些生活实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日常的教学中应多联系生活中的实际,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从而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剖析酒后驾车的原因。日常饮用的各类酒都含有不同量的酒精(乙醇)。若饮酒过量,就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及抑制状态。那么司机酒后驾车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就大大增加,所以为了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我国严格禁止酒后驾车。那么,怎样判断司机是否属于酒后驾车呢?一种科学简便的检测方法是通过化学试剂颜色的变化进行判断。这种方法是让司机呼出气体通过盛有硫酸酸化处理的三氧化铬硅胶检测仪进行检测。通过是否使仪器内物质又橙红色变为绿色来判断。原因是乙醇蒸气会被氧化成乙醛同时三氧化二铬被还原成绿色的铬三离子。通过类似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多举例说明便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在教学中恰当的进行演示实验
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教学中恰当的演示实验,可以将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清晰化:如讲尿素时,缩二脲的生成和缩二脲的反应纯属理论学生经常混淆,难于记忆。但通过实验将尿素放入干燥的试管中加热后产生难闻的气味,继续加热至试管内形成白色固体,在白色固体中加入氢氧化钠和硫酸铜溶液,即呈现紫红色,这就是缩二脲反应。若在尿素中直接加氢氧化钠和硫酸铜溶液时,不会出现这样的颜色反应,这就说明有缩二脲的生成而无缩二脲的反应。能发生缩二脲反应是分子中含有酰胺键的缘故,也就是说凡是分子中有酰胺键的化合物都能发生此类反应。比如蛋白质。通过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日常的教学。
六对学过的知识应善于归纳总结
摘 要:有机化学是医学院校的一门重要基础课。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使医学有机化学的教学面临不少困境,如理论课时的减少,学生人数的扩增,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等。对此,本文作者分别提出了具体解决方法,并在实践中进行了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有机化学论文
有机化学是一门集理论性、实践性和系统性为一体的学科。医学有机化学是医学、药学以及生命科学等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它衔接无机化学,并为后续的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药物化学、药理学和医学检验等课程提供了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医学有机化学的内容虽与化学、化工、生物工程等专业的有机化学课程大致相同,但教学的侧重点、教学的方法须有所差异,对任课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从自身的教学实践出发,从以下4个方面谈医学有机化学教学实践中。
一、了解学生化学基础
笔者所在学校的医学专业面向全国招生,而现阶段各省或地区的高考政策不尽相同,部分新生参加了化学学科的高考,因而具有较为系统的中学化学知识结构,同时对基本的元素、物质以及化学反应有一定的认识,这类学生具备较好的学习医学有机化学的基础;另有部分考生,未参加化学学科的高考,在高中阶段学业水平测试之后便停止了化学的继续学习,这部分新生的中学化学基础薄弱,普遍存在概念模糊,对元素、官能团的认知不清以及对化学反应几乎一无所知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这部分学生学习困难,课堂参与度低,进一步导致学习兴趣和信心的丧失,最终难以顺利完成该课程的学习任务。
针对不同生源的中学化学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我们不仅需要在合班上课时考虑班级合理编排,更需要在课堂教学中照顾到基础薄弱的学生,同时满足基础较好的学生更高的学习需求。另外,我们尝试适当安排时间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单独进行中学化学的重要知识点的回顾和讲解,将有利于这部分学生跟上该课程的课堂教学进度,也有助于他们对后续课程的学习。
二、引导学生系统建立有机化学知识结构
多数有机化学教材,包括该校使用的医学有机化学教材均按照化合物类型(如烷烃、烯烃、炔烃、芳烃、醛酮、羧酸及其衍生物、糖、氨基酸和蛋白质……)进行章节编排,虽利于学生依据化合物类型建立知识结构,但各章节内容仍稍显分散,知识点较为繁杂,学生掌握不易。为了学生能够从最基本的有机化学概念、原理出发建立完善的有机化学知识体系,我们有意识地加强了绪论部分尤其是关于有机结构和有机反应的基本理论的阐述。
比如:绪论中我们介绍有机化学反应包含两个基本的组成:反应物共价键的断裂以及产物共价键的生成。共价键的断裂方式只有两种:异裂和均裂。前者产生自由基,后者产生离子对,两者均为有机反应的活性中间体,大多数有机反应与这两种活性中间体的生成及参与有关,从而派生出有机反应的三个基本类型:自由基反应、离子型反应(亲核或亲电反应)以及协同反应。
在后续章节的讲解中,我们将具体反应归属到上述基本反应类型进行讲解。比如:讲解烯烃的化学性质时,引导学生关注碳正离子如何形成、如何稳定以及如何参与化学反应;讲解羟醛缩合时,引导学生关注碳负离子如何形成、如何稳定以及如何参与亲核反应。这样不仅让学生能够从根本上理解反应,并且能够围绕基本反应的类型及活性中间体,将内容庞杂的知识点进行归类并逐步建立相应的知识体系。
三、注重有机化学与医学的学科交叉
有机化学之所以成为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不仅因为有机分子是构成动物、植物体的基本单位,体内的物质转换及能量传递也均与有机化学反应息息相关。在医学有机化学的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引入相关的医学知识,在强化对知识点理解的同时,阐释相关的生物学或医学现象,从而提升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例如:在讲解立体化学这一章节时,我们开篇即以“反应停”(沙利度胺)事件为例,让学生认识到确定化合物立体构型的重要性。在20世纪50~60年代,“反应停”在临床上被普遍用于抑制孕妇的妊娠反应,但随之而来的大量“海豹畸形婴儿”的出生使该药物被禁止使用。后来的研究表明,当时使用的药物“反应停”实际为一对对映体混合物,即安全的R构型及致畸的S构型的混合物。通过这一实例,学生自然意识到立体化学对于有机化合物结构的重要性,课堂专注度也显著提高。
在具体章节的讲解中,我们还尝试以常见药物分子为例来阐释相关的官能团或者分子片段,做到医学、药学知识与有机化学知识点的融合。比如:在羧酸及其衍生物的讲解中,我们以青霉素等为例向学生介绍了含特殊结构片段――“β-内酰胺”的一类抗生素,使学生对酰胺的理解得以强化。同时,我们还对青霉素的发现、发展和临床应用背景进行了介绍,从而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对医学研究的兴趣。如图1
关键词:有机化学;学习策略;学习方法
由于有机物比起无机物在组成、结构、性质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别,有一套新的符号系统,而其种类和有机化学的内容又繁多,所以很多学生觉得有机化学难学,以至于高中三年下来有机化学就是学不好。其实,只要按照科学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抓住要领、学习得法,学通乃至学好有机化学,并不难做到。
一、分清主次,明确目标,夯实基础
1.重点抓住主干知识
这部分知识包括:各代表物的组成、结构、化学性质、用途和其代表的各类有机物的组成、结构(官能团)、化学性质及它们间的相互转化关系,七类有机反应类型的具体类别、反应物、反应机理、反应条件,有机合成,同分异构体判断和书写,简单有机物的命名等。对这部分内容必须要掌握、学会,能弄清记住、融会贯通、综合应用。
2.重视以下七个方面
(1)一些基本概念。如:有机物本身和各类有机物、各种基团、各类有机反应、同分异构体、同系物、高聚物的有关概念。(2)官能团及其特性。(3)有机反应类型尤其是机理。(4)有机物结构式、结构简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并会运用模型和图示。(5)有机化学反应方程式。(6)同分异构体判断、书写。(7)部分有机实验。
3.兼顾了解其他次要内容
如,有机物的研究方法,有机物组成测算和结构的确定,天然气、石油液化气、汽油的组成和应用及煤、石油的综合利用,高分子材料的性能和应用。
二、贯穿几个基本原理和思想意识
1.碳原子有特殊的成键能力以及“碳四价”原则
碳原子结构及由此决定的其成键能力和“碳四价”是有机物分子结构、性质、化学反应乃至构成有机物的基础,也是有机物种类繁多、数目庞大的原因之一,可以讲它是有机物一切问题的根源,但这一点往往被忽视。我们在判断或书写有机物结构式中某个C原子连接的H原子时就必须依据“碳四价”原则。
2.结构决定性质
有机物的性质决定于它的分子结构,而分子结构中的官能团又起着关键的作用。各类有机物的特性反应主要决定于它的官能团。所以弄清和把握住有机物的分子结构和官能团是学好有机化学的中心和关键。
3.有机分子中基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这一点先由苯的同系物、乙醇、苯酚的性质及与相关物质的性质比较得出认识,以后在了解和研究有机物的由某一结构决定的性质时就要考虑周围的其他基团对它的影响,而不只是孤立地去考虑。
4.条件对有机反应尤其重要
关键词:有机化学;安全教育;实验教学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同志指出:本科不牢,地动山摇。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职能,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与本,在高等教育中是具有战略地位的教育、是纲举目张的教育。世界一流大学,首先要有一流的本科教育。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实验教学都是大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各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实验室的安全运行。在以化学为基础的相关专业的实验课程中,有机化学实验是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有机化学实验课程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扩展有机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严密的科学思维方式、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1]。如果要上好有机化学实验课程,并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需要学生清楚地了解整个实验的内容、步骤,不仅要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一般知识,而且要深入了解整个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仪器设备的性能与安全使用方法。有机化学实验所使用的试剂与无机、分析、物化等实验有很大程度的区别。有机化学实验所用试剂大多为易挥发、易燃烧、易爆炸、有毒性,反应物、产物及副产物均为有机化合物,均为化学危险品,特别是副产物是未知的化学物质,具有不确定的安全隐患[2-3]。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从课前预习、实验过程到课后实验报告的撰写都必须贯穿安全教育,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通过将安全教育贯穿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全过程,要求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精选实验方案,优化实验步骤,完善实验装置,深入实验思考,从而达到实验教学目的,提高实验教学质量[4]。
1安全意识贯穿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全过程
有机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有机实验对有机化学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机化学实验课与有机化学理论课是学生培养计划中两门平行的独立课程。有机化学实验与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与物理化学实验相比,其特点之一是在实验过程中容易出现安全事故,如实验试剂具有刺激性、腐蚀性、毒性或者易燃易爆,实验装置组装比较繁琐,实验操作涉及高温加热、加压、减压,实验过程中容易引发火灾和伤害事故等。学生在工作中只有形成了良好的安全意识及强烈的责任心,才能减少安全事件,防止安全事故发生。有机化学实验室正是培养学生具有这种意识的有效场所[5-9]。因此,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是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必要任务。1.1强化学生安全意识。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有机化学实验课程覆盖化学、应用化学、材料、药学、食品、医学、生物、海洋科学等几十个专业,而有机化学实验课一般安排在大学一年级的第二学期。由于在中学时受实验条件的限制,有机化学实验课开设很少,多数学生几乎没有亲手做过有机化学实验。在大学时期进入有机化学实验室时,许多学生面对有机化学实验室和有机化学实验的特点,有些不知所措,更缺乏安全意识,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发生安全事故。因此,有机化学实验开始之前必须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如进入实验室必须养成穿实验服和戴护目镜的习惯,不许将食品及饮料带入实验室,实验过程中要戴手套,保持实验室通风良好,离开实验室要洗手及关掉水闸、电闸、气闸等。1.2强化实验教学安全意识。大学基础化学实验分为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与高分子化学实验等5大基础实验课程。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为有机化合物,具有种类较多、结构复杂、性质特殊(易燃、稳定性差、有毒、一般难溶或不溶于水等)、反应复杂(反应慢、非单一反应)等特点,这些特点必然导致有机化学实验在开展的过程中会遇到如下问题:(1)具有一定安全隐患;(2)试剂消耗量大;(3)训练的操作程序多,且多为连续操作;(4)需要的时间长;(5)使用大量有机溶剂等。有机化学实验的一些安全隐患已经涵盖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及高分子化学实验所存在的安全隐患,因此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必须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1.3安全意识融于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在有机化学实验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存在不安全因素,因此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自始至终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稍不小心,就会发生烧伤、割伤或被试剂灼伤,严重的可能出现爆炸、伤人致命。基础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内容分为3大模块,有机化合物分离、有机化合物合成与有机化学性质。有机化合物的分离基本实验包含蒸馏、分馏、萃取、柱色谱、薄层色谱、重结晶与水蒸汽蒸馏等。有机化合物性质实验包含烷烃性质、芳烃性质、卤代烃性质、醇酚醚性质与醛酮羧酸性质。从以上有机化学实验的内容可以看出,有机化学实验无论是原料,还是产物都属于危化品,属于易燃、易爆类化合物,存在不安全因素。因此,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整个过程中都要贯穿安全教育。如开始称取化学样品时,要告诉学生针对试剂(样品)不同的化学性质,采用不同取样器皿;实验结束后,所有的试剂及实验中产生的废弃物,要针对其化学性质,采用不同的回收器具,用不同的办法进行保存,确保安全。
2安全知识融于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各个环节
有机化学实验课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起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桥梁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操作与动手的能力。由于有机化学实验具有一定的不可预测性,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实验状况,需要灵活面对、临机处置,这就要求学生掌握好有机化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要求教师通过有机化学实验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好这些知识与技能。本文把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分为4个教学阶段,即课前预习、课程讲解、实验操作和撰写报告[10-12]。为了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把安全知识融于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每个阶段。对于教师来说,该课程不仅是有机化学实验知识的教学,而且是有机实验安全知识的教学。对于学生来说,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获取有机化学实验知识、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同时也学到了有机化学安全知识,达到了培养学生的目的。2.1课前预习——评估安全风险。如果要达到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目的,确保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以及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课前预习,同时把实验过程中的安全事项融于预习之中。为了提高实验效率,把学生将要在课堂上进行操作的实验,全部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供学生课前预习。如在预习“乙醇蒸馏”实验时,课件告诉学生如何选择热源,如何控制蒸馏时不能将烧瓶中液体蒸干,避免发生火灾或爆炸危险。另外,从安全角度考虑,学生一定要学会安全风险评估,对实验课程中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好风险评估,确保每次实验课的安全。通过预习实验步骤,学生要牢记如何安装仪器、将要用到哪些仪器、实验过程会出现什么现象等。同时通过预习,学生要了解在每一步操作中会遇到哪些安全风险、如何避免、如何解决;一旦出现安全事件,如何采取应急措施,立即解决。如在预习“熔点测定”实验时,该实验要防止如下安全事件,如温度计打破、水银散落,温度计套管上的小洞不能指向旁边的学生,防止酒精灯起火,防止烫伤、烧伤,b形管必须干燥,防止有水,以免甘油外溅。为了有效防止以上安全事故的发生,必须进行风险评估,采取相应的应急预案。如在预习“四氢呋喃除水”实验时,该实验最大的风险是产生氢气,氢气见光容易爆炸。针对这一安全风险,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消除安全隐患,如必须具备良好的通风设施,先要在敞口容器里,钠反应一段时间,必须使用微小的钠粒,使反应缓慢。此外,在预习阶段,师生还要准备好应对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的应急预案。2.2课程讲解——注重安全细节。课程讲解阶段是在学生动手实验操作之前,教师对本次实验内容进行系统讲解的过程。在该教学阶段,教师应告诉学生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明确所需仪器设备、药品的种类和用量,讲明实验条件、实验中将出现的情况等,特别是让学生了解在实验操作中、实验反应中的安全知识。在该教学阶段,培养学生在实验开始之前掌握好相关的安全知识,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以此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如在讲解乙酰苯胺重结晶实验时,该实验掌握的安全知识包括如何避免沸水外溅烫伤、趁热过滤时烫伤、玻璃打破的刮伤等安全知识。2.3实验操作——警惕安全事件。实验操作是有机化学实验的关键环节,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规范的实验操作能力。此外,实验成败的关键直接关系到学生实验课程的成绩,关系到学生是否对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感兴趣。在此阶段,由于学生独立操作,以及有机化学实验的独特性,可能因学生操作流程发生的变化、化学药品数量的称量不准确等,都会导致化学反应发生变化,引发安全事故。因此,学生在实验操作中,要特别警惕安全事件的发生。如在“正丁醚的制备”实验操作中,为了确保实验安全,警惕以下事项:实验装置必须规范,三口瓶与冷凝管夹子必须固定在同一铁架台上形成一个整体,摇动时避免玻璃断裂,使正丁醚着火;浓硫酸取用必须按规程操作,否则容易灼伤;反应前在三口瓶中加入沸石,防止反应暴沸;检查分水器是否漏液体,以免正丁醇燃烧等。2.4实验报告——扎牢安全意识。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最后教学环节——撰写实验报告,也就是实验总结。基于实验安全的角度,要求学生在撰写实验报告时,一定认真分析此次实验要注意哪些安全事项,使学生的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得到升华,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如在撰写“正溴丁烷的制备”的实验报告时,一定要总结该实验的安全知识,如使用浓硫酸,要如何避免发生意外事故;反应中生成酸性气体溴化氢,除用吸收装置外,应在通风条件下进行操作,防止中毒事件发生;正丁醇及副产物正丁醚和1-丁烯都易燃烧,要防止着火事件发生;因此,对实验产物正溴丁烷应全部回收,登记入账管理等。
3结语
关键词:有机化学教学;实践改革;思考
【中图分类号】O62-4
前言
随着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有机化学是化学中基础的一门学科,在整个化学领域中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受到高校的格外关注。近年来,我国的高校培养了很多化学方面的人才,为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社会在改革,教育也应当进行实践改革。
一、学生在有机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有机化学一直是化学高考的重点和难点。在进几年的四川高考中,虽然此问题地位和作用没变,但是许多方面已发生了变化:第一,有机试题题量在逐年上升,分值权重有所增加。第二,有关题目信息量大,综合性强,重点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三,与生活联系的更加紧密。同学们主要存在的问题有畏难情绪较大、学法不足,题目对同学们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很高。
二、改革教学内容
有机化学课程开设较早,经过长时期的丰富与发展,形成了一种“以官能团为主线,以结构理论为统帅,融立体化学、动力学、分子轨道理论和波谱学为一体的基本模式”,因而教学内容十分丰富,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在有限时间内讲授最有效的知识。
1、配套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参考,在改革教学内容时,要编制与新的教学内容相配套的教材。我国高职院校教材的选择一般是遵从教育部制定的教学大纲,选用谷亨杰主编的不同版本的《有机化学》教材,较为简明。而新的教材应当“体现基础性;考虑有机化学教育的综合化,加强各学科的渗透性;展示有机化学教育的社会性;体现贴近生活知识的科普性以及符合职业教育内容的实用性”,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具备可行性和实用性。
2、教学内容
有机化学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但专科院校有机化学的教学学时有限,同时也要考虑学生就业、升本、考研等需求。所以教师在讲课时,要有选择性地安排教学内容。
首先,要精选教学内容,如删除紫外光谱和质谱、有机氟代物、酸碱理论、键迁移反应等,自学个别化合物的介绍等内容,适当取舍以讲授其他内容;其次要合理安排和处理教材内容,分为必讲和选讲。必讲如电子理论、诱导效应、共轭效应、亲电和亲核试剂等,突出重点、难点,如反应历程、分子重排,并予以详细讲解,部分内容可采取自学形式;最后要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巩固所学内容。此外,教师可穿插讲一些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吸引学生兴趣,增长知识。
三、改革教学方法
传统的有机化学教学一般采用“先理论,后实践”的模式,即教师先讲授理论知识,然后再由学生进行试验。长期如此,造成了“重教轻学、重知(识)轻能(力)、重方法轻思路”的现象,学生能力得不到培养。
改革教学方法,就是要形成“以学生为主导, 教师为辅导”的教学模式,即由老师确定课题,然后由学生自主查阅资料,进行课堂讨论,给出方案,然后由师生共同总结、评价方案。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则给予一定的指导,这样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考核也是教学手段之一,用于检验学生某一时段内的学习效果。传统的考核以考试为主,重视成绩和分数。这种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也应改革考核方式,成绩评定要包含项目成绩、理论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按一定比例确定分数,从而使学生的成绩能客观地反映学生对有机化学与实验技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教学质量。
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设备也有了很大改变,目前,大多数学校都采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弥补传统板书教学的不足,如有机化学结构、反应机理、电子效应等,需要学生有足够的空间结构意识和空间想像力,但板书无法实现。利用CAI对结构进行多种不同的展示: 比例模型、球棍模型, 变换角度旋转, 对比与复原, 关键部位放大, 正误对照剖析。通过立体模型,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空间想象,更能激发其求知欲。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以做到高密度的知识传授,优化处理大量信息,从而实现高效教学。
四、加强实验教学
有机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具备极强的实验能力。实验是对理论的总结与实践。传统的有机化学是单纯的理论教学或学生被动接受实验基本技能,这种教学不仅枯燥乏味,更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学生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加强实验教学则能有效改变这一状况。
加强实验教学,首先要进一步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鼓励其自主探索;要以学生为主体,大胆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主要流程为:
提出该实验应达到的预期目标――写出预习报告( 包括实验目的原理、需要的试剂药品及其重要的物理常数, 拟进行的实验步骤, 检测手段、拟定实验课题等) ――教师检查签字――学生实验(自己装配仪器、合成指定产物并分离提纯、记录观察现象、发现解决问题等)――检查实验记录本,经认可后离开实验室――完成实验报告。通过这类实验,强化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求知、探索和创新精神,培养了学生使用各类仪器装置的能力, 掌握了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实验方法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结语
经过上述对有机化学教学与实践改革的思考的详细介绍,对有机化学的教学方法以及有机化学的教学方法的实践改革。从大局观来说,我国的化学教育做的还是较为不错的,为我国的化学事业培养了大批的人才。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的化学。但是,教学的成功不能自满,应当根据实际发现问题,不断的改进与完善。总而言之,有机化学的教学与改革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改进与完善。
参考文献:
[1]李桂芬.高职教育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20(5):16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