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描写秋天的古诗有哪些

描写秋天的古诗有哪些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描写秋天的古诗有哪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描写秋天的古诗有哪些

描写秋天的古诗有哪些范文第1篇

2、学习本课的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

3、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的景色。

4、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背诵古诗。同学们已经读过不少古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背一背自己最喜欢的古诗。

(教师相机评价)

2、刚才大家背了很多古诗。它们只是中国浩瀚诗海中的一滴水,其中很多古诗都是诗人漫游登临写下的见闻感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等都是这样的情况下写成的。一千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洞庭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望洞庭》,这位诗人就是唐代的着名的诗人刘禹锡。

3、简单介绍作者:

刘禹锡,唐代着名的文学家,诗人。代表作《竹枝词》、《陋室铭》。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教师提问:

你掌握了那些字词的正确读音?你会怎样提醒别人注意这些读音?

2、学习一下生字词:

正音:和hèhéhuóhuò潭、君是前鼻音。

磨是多音字,螺是边音。

3、再读一读,结合课文中的插图,理解一下诗句:

看看你读懂了哪些诗句?可以帮助别人。还有哪些诗句是你不懂得,需要别人帮助的。

4、说一说,你觉得诗中哪些句子写的很美。你读了有怎样的感受和体验:

⑴湖光秋色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注意:

①和的意思是指和谐。

②后一句是一个比喻句,让学生了解到未磨之镜,很模糊。而磨过的镜子很光亮,从而体会到洞庭湖的湖面朦胧的意境美。

⑵白银盘里一青螺:

让学生想象一下常见的大白盘子里放一个青螺。结合一下文中的“白银盘”是指的什么?“青螺”有指的什么?之后让大家想一想,青翠玲珑的君山,和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怎样的美丽?

三、通过我们刚刚的学习,了解到诗中的意境很清新,很安静

我们来好好读一读,看看怎样能把它读好。(注意重音、停顿)中间可以指导学生,正因为作者对于洞庭山水的热爱,所以笔下的洞庭是那么美丽。

四、通过学习,相信同学对于洞庭山水一定好奇,出示洞庭山水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一下现实中的洞庭山水

五、这样的美景,吸引着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诗文名篇。

1、出示:

杜甫《登岳阳楼》和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让大家读一读,背一背。

【布置作业】

一、解释加横线的词,并写出诗句的意思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诗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秋天的古诗有哪些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45-0066-01

教学中课堂资源由教师提供,教学过程往往会显得有体系,但这往往是教师进行的单边教学准备,不一定生动、接地气。师生共建语文课堂,一起从准备学习资源出发,通过精心设计“备学单”,让学生提早接触学习内容,为学习做准备,从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进行学习。

1.内容提早接触。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注重从读、查、思三个层面引导学生为学习做准备:一读,主要是读课文,研究生字词和文中一些难读、易错的词语。这一点,中高年级的语文学习要特别重视。如:教学苏教版六下《三打白骨精》,教师让学生自学生字词时,首先,要注意“峰岩重叠”“斋”“脊梁”等字词的读音;其次,自主研究生字,在习字册上把生字写正确、写工整,对易错的字词要通过比较加以理解,如脊梁的“梁”和高粱的“粱”等。二查,主要是搜集与本课相关的资料,如:《西游记》中还有哪些精彩的故事?四大名著中含“三”字的故事你还知道哪些?三思,主要是鼓励学生对课文进行初步探究。仍以《三打白骨精》一课为例,教师可让学生在读课文时分别划出描写白骨精和孙悟空的句子,认真品味这些句子,并写出至少四个词语对白骨精和孙悟空进行评价。

2.问题自主发现。

准备学习资源之后,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讨论发现的问题,变寻找答案为建构模块。很多个体的问题在小组交流中即可解决,小组合作学习解决不了的问题,则要在全班进行展示、讲解。教师要在课前以及学生交流过程中,及时发现、归纳、提炼这些问题,筛选出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集体讨论,充分展示不同的观点。

如:在教学苏教版六上《青海高原一株柳》时,课前通过备学,教师从学生的疑惑中发现不少值得研究的问题,教师对学生的质疑加以整理,一个个值得探究的问题便产生了:青海高原的这株柳为什么如此神奇?它怎么能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上?文章题目是“青海高原一株柳”,那为什么文章还要写家乡的灞河柳?……课前备学,让学生大胆质疑,教师对学生的疑问、困惑加以整理,便对学生的学习基础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从而更准确地定位学习目标。

3.经验有效唤醒。

备学的目的是激活学生的经验,即知识经验、生活经验、思维经验等。在教学苏教版六下练习6“语文与生活”这部分内容时,课前学生备学,收集整理描写四季的成语、古诗等内容。通过这一准备,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春季莺歌燕舞,鸟语花香;夏天烈日炎炎,骄阳似火;秋天丹桂飘香,硕果累累;寒冬北风呼啸,冰天雪地等。由于学生对四季的不同特点和景物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关注,这就为后面的仿写练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描写秋天的古诗有哪些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兴趣;积累;表达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中段学生的习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让孩子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因此,我觉得习作教学不但要教给学生习作的方法,而且要激起学生乐于表达的愿望,把习作真正变成学生表达心声、抒发感情的自我愿望。

一、激发兴趣,为习作注入不竭动力

兴趣是激发学生乐于表达的源头活水,是直接推动儿童乐于表达的一种强大动力。为此要在习作教学过程中尽最大可能地让学生走进他们熟悉的生活,让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实现生活和思想、感情的有效链接,以调动孩子们表达的欲望。例如,在《秋天的校园》这一习作教学过程中,我带领孩子们去观察校园中的景物,让他们通过观察校园中的花草树木随着季节的更替有哪些变化,孩子们兴趣盎然,仔细搜寻着秋天的痕迹。我走近他们,听到的是他们的议论纷纷:

生1:校园东侧,那棵柳树的叶子变黄了。秋风一吹,树叶纷纷从枝头飘落,像美丽的蝴蝶在翩翩起舞。

生2:花园里的一些花凋谢了,但月季花依然开得那么鲜艳,有红的、黄的、粉的……

生3:瞧!校园北楼的那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棕色的果实挂满枝头,让人垂涎三尺。

……

孩子们的兴趣异常高涨,虽然他们的收获有差异,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因为孩子们亲身去接触事物,仔细地观察事物,获得了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积累了习作素材,表达时才有话可写,写出的文章才会真实生动。有了诸多的体验与感受,学生怎么不会乐于打开他们的话匣子呢?

二、教给方法,使习作有章可循

孩子有了写作的兴趣,有了下锅之“米”,还要掌握一定的方法,以提高表达的有效性。

“课文无非是例子。”叶圣陶先生如此说。作文教学也应抓住这个例子不放。教学时,我充分运用教材自身的特点,指导学生掌握本单元课文的训练重点提示,明白本单元听、说、读、写的任务。以课文为重点讲、精讲。引导学生在初读课文、理解内容、精读美词佳句的同时,去模仿一些典型文章,特别是模仿一些典型段落的写法来进行训练。例如,在教完《小虾》中的片段,并结合语文天地,让同学们关注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先……然后……接着……最后……”,并强调其表达效果,让孩子们仿写。有同学这样写道:

生1:今天去秋游,我们先坐校车到达了目的地——西湖公园。然后我们排好队,老师去买好票后带我们进了公园,接着我们便在公园里自由活动了。最后,太阳快落山了,我们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生2:爸爸在杀鱼的时候,先用小棒把鱼敲死,然后刮去鱼鳞,接着掏出内脏和腮,最后用清水冲干净,新鲜的鱼就洗好了,随时可以下锅。

……

这样有针对性的训练,可以促使孩子们的表达能力有所提高,长此以往,孩子们在表达时便可达到有条理、有层次,并把这种写法运用到实践中去,把知识转化为技能,为以后的写作打下基础。

三、注重积累,使习作左右逢源

阅读是习作的基础,阅读中,一方面,可以学习文章的构思、谋篇技巧,另一方面,也可以积累丰富的词句,为习作做好良好的知识储备,使学生在习作时,有豁然开朗、妙手偶得的感受。这种知识的储备既包括课外的积累,也包括课内的积累。

1.课堂积累,跟随名家学写作。“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为此让孩子们多读、多背、多记忆优美的课文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如根据所学内容进行积累,学习了描写春天的单元后让他们积累描写春天的词语,描写春天的古诗;接触到了谚语,便让他们积累生活中的谚语;书中有词语蹦蹦跳跳、打扫打扫、火辣辣等,便积累AABB、ABAB、ABB式的词语,鼓励孩子在课外阅读时把这些形式的词语记下来,记下课文中的好词好句……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在表达时有词可用、有话可说。

2.课外积累,做生活的有心人。除了让学生多进行课内阅读之外,还应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自觉阅读课外读物的好习惯,教师也要多向学生介绍一些课外的名言、古诗词、儿童诗歌,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并学习运用。生活中积累的途径也很多,听故事、看电视、听广播、阅读街上的广告……生活中鲜活丰富的词语、句子无处不在,鼓励孩子多留心、多听、多看;鼓励和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多记录、多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段,并在平时习作中加以应用。

四、乐于表达,情动而辞发

有习作的兴趣为前提,掌握了表达的方法,有积累的好词佳句做保障,这样,孩子们的表达就水到渠成了。教师寥寥数语让学生懂得了在自己的习作中应该赋予自己的思想。在老师的点拨下,大家纷纷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充分发掘已有的语言积累,尽情地释放自己的情怀,写出富有个性的、反映真情实感的文辞俱佳的文章。这也是作文指导课的最佳境界:学生完全沉浸在“不吐不快,非吐不可”的动态快乐中。

描写秋天的古诗有哪些范文第4篇

一、感知艺术形象

诗词的艺术形象指的是诗词作品创造出来的,寄寓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理想的具体形象,可分为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即意象)。感知古诗词的艺术形象,必须根据诗词描写的具体形象与画面准确地把握形象的特征,深刻理解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与典型意义。形象的意义包括作者的情感、理想、情操等。有时诗句中运用了含蓄、象征、双关、比拟等手法,就要注意体察诗人的写作意图,结合诗人的人世际遇,展开联想,深入分析。

设题方式如2011年中考试题江苏泰州市:“结合具体词句,分析诗中李白的形象。”江苏宿迁市:“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初夏的特点?”甘肃天水市:“诗的前两句写出了梨花的哪些特点?”

例1.(2011年湖北黄冈、鄂州、随州卷)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试题评析]对于景物形象,平时要积累其寓示或象征的固定意义,并结合诗句关键词与细节体会其特点和蕴含的情感。鉴赏人物形象,要充分感知人物的精神内涵,有时还要注意形象是以比喻或比拟的方式出现。感知理解时,要识别形象及身份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塑造形象的,形象的基本特征或性格如何,形象直接或间接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等等。这道题诗中的人物形象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抓住“白头”“搔短”“不胜簪”等显露的形象特点,结合全诗“感”“恨”的情感基调,就能体察诗人内心的感情、精神和品质。

[答案示例]描画了诗人苍老的形象,表达了诗人悲凉的心情。

二、品析炼字佳句

品析炼字佳句,是中考古诗词鉴赏关注的热点,是理解诗词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的有效途径。古诗词讲究炼字炼句,以期获得语言上独特的审美效果和特殊的艺术魅力。炼字,主要是领会关键性动词、形容词及诗眼、词眼;佳句,主要是品评具有哲理、比喻、暗示、象征、抒情等意味的句子。解题时通常先要明确手法;再阐明其语表义,有时还要挖掘它的深层义或言外之意;然后展开想象,描绘该句景象或形象;最后点明其思想感情、表达作用、创设意境或艺术效果。

设题方式如2011年中考试题广西河池市:“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作简要赏析。”浙江义乌市:“‘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蜓伴绿螳螂’是千古名句,句中‘伴’字用得妙,请写出你的理解。”河北省:“简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

例2.(2011年四川泸州卷)

襄邑道中 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注]这是陈与义27岁时进京待选途中写的一首纪行诗。

①本诗第一句中的“飞”字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②本诗三、四两句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请简要回答。

[试题评析]这道题是纯粹的语言赏析题,既要体会“飞”的多重意蕴,又要体会名句的妙处,词句均有,从表及里,充分挖掘诗歌表情达意的内涵。古人讲究篇中炼句,句中炼字,鉴赏炼字,必须坚持整体性原则和内容与形式兼顾的原则,应联系全诗的主旨、情思、艺术境界从遣词、造句、色彩、动静、修辞、效果等不同方面来体会。诗前两句景中含情,联系下旬船速之快和“注”中“进京待选”,就可从表层描绘中感受花飞的盛景和从深层衬托中感受花飞的心情。后两句写云,写诗人的感受,这种感受既有诗人富有情趣的错觉,又有诗人“与云俱东”的抱负和信心,同时还蕴含哲理。

[答案示例]①描绘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美丽盛景;表现了船行的轻快,传达出诗人愉快的心情。②运用了静中见动(或以动衬动)的写法,写出了因船云俱动,使人误以为云不动的情趣。诗人的所见所感还含有智慧和哲理(与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描述意境画面

“一切景语皆情语。”意境,就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境界,简言之,就是情与景的和谐统一。体会意境,就要反复揣摩诗词中融入情感的形象,借助联想和想象,理解感受“此时”“此景…此人”的“此情”,从而把握诗词的画面气氛和思想感情。解题时要注意三个要点:一是抓住主要景物,用流畅优美的语言再现诗中的图景画面;二是用生动的词语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生机勃勃等);三是用准确的词语概括作者的情感(如欢快愉悦、忧愁伤感、恬淡闲适、坚守节操、忧国忧民、壮志难酬等)。

设题方式如2011年中考试题浙江湖州市:“诗的三、四句展现了怎样的情景?请用几句话进行描述。”四川成都市:“这首诗用‘露湿秋香满池岸’来描写在秋天早晨开放的景象,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发挥想象,把该诗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陕西省:“一切景语皆情语,第四句以景语收住全篇。请用自己的话,对此句加以描述。”

例3.(2011年广东清远卷、河北承德卷)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试题评析]中考对意境的赏析,基本是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具体生动的画面。描述画面,也需要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否则所描绘的画面就与作者所表达的情境不符。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充分展现诗词中形象的特征;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形象生动。有时还需把营造的氛围或图景用一句话点示出来。此题要抓住初春景物“莺”“燕”的特征,充分展现生机勃勃的春意,表达了诗人发现春天已经到来的无限喜悦之情。

[答案示例]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歌唱啼鸣;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在湖边啄泥衔草,筑建新巢。

四、把握情感主旨

诗词中会倾注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近年

来,情感主旨类试题一直是诗词鉴赏的一个热点。古诗词思想感情鉴赏,可以细化为几个方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诗人或形象的情感,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评价诗歌的思想内涵等。诗词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一般有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思乡怀人、长亭送别、怀古伤今、愤世嫉俗、寄情山水、烦闷抑郁等。要想准确把握诗词的情感主旨,就要从诗词标题、反映的题材、关键词句、形象意境、作者生活时代与人生经历等方面综合分析,特别要注意品析诗词中显露感情的词句和后部分议论、抒情的核心词句。

设题方式如2011年中考试题云南德宏州:“全诗最后两句,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青海省:“‘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怎样的心理?”湖南娄底市:“这首诗借‘巴山夜雨’之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例4.(2011年江苏泰州卷)阅读杜甫的《不见》一诗,完成下题。

不见李生久,徉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①世人:指统治集团中的人。②匡山:李白少时读书的大匡山,在今四川北部。

阅读全诗,说说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试题评析]诗词中的情感主旨,可以是具体的心情感受,也可以是抽象的思想精神;可以是集中单一的抒发,也可以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表现。此诗注重考查学生整体感悟和局部理解的能力,解答时应分四步:读全诗语句,揣题目注释,抓意象情词,悟感情倾向。从题目、注释和内容可知写的是对李白的怀念,抓住诗中表露情感的词语(如“哀”“怜”)和形象的刻画(李白的奇才、世人的嫉恨及诗人的感叹),以及颔联的对比和尾联的渴盼,就可明确诗人情感的指向,进而归纳出诗人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对好友的挂念,对李白怀才不遇、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五、分析手法技巧

手法技巧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以手法技巧设题,是古诗词鉴赏的又一大热点。要准确答题,首先,必须熟悉一些常用的表现手法;其次,要对诗句进行全面多角度分析。诗词中的手法技巧通常包括表达方式(描写、抒情、记叙、议论)、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双关、借代、用典、对偶)、写作手法(对比、象征、衬托或烘托、动静、虚实、正侧、抑扬、渲染、观察或感觉角度、照应、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三大类。分析解答时,首先要准确指出诗中用了什么手法技巧;然后结合诗句举例分析这种手法的具体运用;最后点明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旨意或在结构安排、审美效果等方面的作用。

设题方式如2011年中考试题贵州遵义市:“‘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湖南怀化市:“人们对这首诗的后两句颇为喜爱,请从表现手法上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宁夏区:.“以下面《蒹葭》中诗句为例,说说《诗经》突出的艺术手法。”

例5.(2011年广西来宾卷)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咪志。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主要写作特色。(写出两点即可)

[试题评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表现手法的领悟和赏析能力。解答这类题,既要从诗歌的整体构思上去把握,又要从关键语句上去理解,从多个角度来品读感受。答题应抓住两点:一是找出表现手法,二是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这首诗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既要分析表现景物的技法,如动静结合、虚实并用,又要分析景中融入的雄心壮志,特别要对全诗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细细品析。

[答案示例]情景交融:借大海的宏伟广阔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虚实结合:写景为实,想象为虚。动静结合:水的动,岛的静,树木百草的静,秋风洪波的动。运用夸张和对偶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气势。

六、比较风格题材

比较古诗词,可以在同一诗词中比较版本差异、字词替换、前人评析与今人赏析等,也可在不同的诗词中比较同一诗人的创作风格,比较不同诗人在同一题材下景物、形象、意境、情感、手法等的异同。比较鉴赏有时要同时品读两首诗词,它可以把同一或不同的形象、情感和手法区别得更加鲜明,从而对诗词理解更深入,感悟更透彻。开放性大,要求高,有一定难度,故近几年诗词比较鉴赏题有所减少。赏析时只要我们知晓、对比诗词的语言风格(如苍凉雄壮、豪放旷达、沉郁悲壮、凄婉柔丽、伤感缠绵、委婉含蓄、清新自然等)与题材内容(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山水田园、咏史怀古、赠友送别、羁旅思乡、边塞征战等)的异同,就能快速了解诗词内容,把握其情感与要旨。

设题方式如2011年中考试题甘肃天水市:“[甲]词[乙]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江苏连云港市:“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江西南昌市:“这两首词分别是词人南渡前后的作品,它们在情感上有何不同?”

例6.(2011年山东潍坊卷)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后题。

[双调]寿阳曲 江天暮雪 马致远

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

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①这两首诗歌描绘的画面有何不同宁

②寄托了两位诗人什么样的共同情感宁

[试题评析]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才能有深刻的感悟与理解,也容易有新的发现和收获。古诗词的归类比较赏析,通常选择题材类似而风格有差异的作品,考查的内容主要是比较诗词在形象、内容、意境、情感、手法等方面的异同点。例题中两首诗歌都是写雪景以及雪天中的“钓鱼人”,营造出廓远旷茫的境界,但一个是动,迎风赏雪,超然自得;一个是静,顶风冒雪,凄清幽独。答题时要抓住诗词中的意象,构想情境,联系作者的境况、身世和情感寄托、人格志向来分析。

[答案示例]①《江天暮雪》描绘动态的“雪乱舞”的自然景象和钓后归去的人物形象;《江雪》描绘静态的千山无鸟、万径无人的空寂雪景和孤舟垂钓的人物形象。②都通过孤傲的钓翁寄托了作者清高脱俗的感情。

七、关注探究运用

在新课程背景下,古诗词鉴赏更注重开放性、综合性和实践性。题型的设计,以课本知识为基础,向实际能力、社会生活、课外操作延伸。这类题关注探究和实际运用,要求考生发掘意蕴、探讨问题、联系生活、实践感悟,这样缩短了文言与生活的距离,活跃了学生思维,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它以活动为载体,以辨思为方式,以运用为目的,

结合探究、名著、对联、口语交际、音乐图画、现代诗文、地域文化、节日文化等方式,让学生在探索发现中、在综合实践中领会古诗词的典雅与魅力,激发学生学诗词、爱诗词、用诗词的兴趣。

设题方式如2011年中考试题浙江金华、丽水市:“这首诗只写村野风光,没有具体写友人和别墅,这样写符合题意吗?为什么?”四川宜宾市:“有人认为作为英雄人物的文天祥,在诗中感慨‘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显得消极悲观,你是否同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福建泉州市:“下列诗句所表现的共同的文化内涵有哪些?”福建厦门市更是以“鹭岛竞飞鸢”为综合性学习将诗词鉴赏融入活动中进行设题考查。

例7.(2011年辽宁沈阳卷)某班开展了一次“中国月文化”主题探究活动,下面是同学搜集的资料。阅读后,按要求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上古时期就有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古人更有“秋暮夕(祭)月”的习俗。唐代赏月十分盛行,并将中秋节定为固定节日;两宋时期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取“人月共圆”之意。这一风俗延续至今。材料=:

“中国月文化”资料采集卡

类别:借月抒情诗.

编号:001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

(唐・王昌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唐・李白)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南唐・李煜)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

①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②请为“中国月文化”主题探究活动拟一则宣传语。(要求至少用一种修辞方法)

[试题评析]将诗词与探究相结合,在综合实践中理解运用,无疑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在探究诗词的形象、内容、情感和手法的过程中,在演说、归类、听唱等活动中运用诗词,是诗词鉴赏走向开放、走向生活的常见方式。诗词中一些寄托作者主观情思的经典意象,已经形成一种文化,体现某种情愫、品格或志向,如“月”就代表思乡、怀人。此题材料诗文结合,要求学生从中探究形象的共同规律,进而概括出新的内涵特点,并结合主题拟写宣传语,进行实践运用。

描写秋天的古诗有哪些范文第5篇

丹:这一流行语与曾经红极一时的“虾米”一样,走的是谐音路线。“神马”是“什么”的谐音,“浮云”比喻虚无缥缈、转瞬即逝的东西。全句的意思是“什么都是过眼烟云”。

王玲:这句流行语现在已经成为许多网友的口头禅。有道是言为心声,有人借此表达一种无奈无助之感,如“加班就加班,神马都不要说,说了也是浮云”;有人借此表达一种失语失措之叹,如“听了这样的解释,除了说神马都是浮云,我彻底失语”;也有人借此表达一种淡定淡然之态。

孙永久:以上同学对“神马都是浮云”的解释,展示了各自在阅读方面的认读力、理解力、鉴赏力和想象力等。而这些能力恰恰是高考阅读的核心。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交流一下如何提升高考阅读能力的问题。疑义相与析,经验共分享。

杨元红:我们的阅读总是从认读开始的。什么是认读?我的理解就是“看”。看文本写了什么,看文本中有哪些信息。由于文本中的信息是通过文字来表达的,因此要准确地把握文本的信息,首先必须逐字逐句地看。譬如达尔文《〈物种起源〉导言》中有这样一个长句:“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搜集与这个问题有关的各种材料,加以整理研究,也许可以得到一些结果。”这句话中的“耐心”和“各种”说的是搜集材料的态度和范围,“整理”与“研究”说的是得出结论的方法和途径,“也许”和“一些”说的是结论的审慎和慎重。如果认读不仔细,就很难从中提取出这些信息。当然,在阅读中更重要的是避免漫无目的地看,要根据题干要求对信息进行筛选和取舍,防止答非所问。

李玉燕:认读以辨识和记忆为主。认读是阅读思维的第一层次,还只是停留在文字的表层意思上,还没有真正走进文本。只有理解力才能直抵文本的核心。譬如海子有一首题为“秋”的诗:“秋天深了,/神的家中鹰在集合,/神的故乡鹰在言语。/秋天深了,王在写诗。”这首诗,大家都能认读,但又有多少人能读懂它呢?在做阅读题时,我们很多人就被拒绝在理解的门槛外。尤其是那些象征性的、朦胧性的作品,我们总是雾里看花。如果我们能掌握一些好的方法,就能将阅读之门打开。比如设问法就是有助于解读文本的好方法。针对上面的问题,大家不妨这样设问:神的家中“聚合”的应该是神,“言语”的也应该是神呀,怎么会是鹰呢?神到哪里去了?写诗应该是诗人的专利呀,怎么是“王在写诗”呢?诗人干什么去了?这样一问,答案就出来了――信仰之神被鹰这样的恶势力逐出了家园,自由的诗人被强权剥夺了话语权。“秋天深了”无疑是诗人以自然环境来隐喻社会环境。

周星:现代文的阅读理解包括对文中重要词句含义的理解和对文章主旨及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等。刚才李玉燕说的设问法有可操作性,对我们把握文章主旨很有帮助。下面我来谈谈如何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问题。高考阅读题中所提出来要求解读的词句,往往具有极浓的文学色彩和丰富的文学意蕴,或含有言外之意,或具有象征意义等,但解读的方法很简单。你含蓄委婉地写,我就明明白白地解;你是正话反说,我就实话实说;你是形象地谈,我就平实道出。总之,你是“神马”,我就将你打回“浮云”的原形。如《荷花淀》中“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一句话中的“狠心贼”采用的是贬词褒用之法,我们就能一语道破其深层意思:哪里是在骂狠心贼,分明是牵挂自己的心上人。

朱超珍:认读与解读,一表一里,观照的是文本“写了什么”,而鉴赏观照的则是“怎样写的”,即“运用什么技法写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和好处”。说白了,认读与理解是属于客观与主观层面的,而鉴赏是属于技术层面的。因而,要提升文学鉴赏力,首先必须从理论上了解一些技法,如表达方式、表现方法、修辞手法等。

孙永久:如果说认读力体现在把握信息的“有没有”上,理解力体现在把握解读的“对不对”上,鉴赏力体现在把握写法的“好不好”上,那么,想象力则体现在把握思维的“妙不妙”上。如何提升高考阅读中的想象力?下面我们来做一道口头练习。在课文《林黛玉进贾府》中,作者对林黛玉的肖像进行了描写,但对其服饰却只字未提。如果让你来为黛玉着装,你觉得怎样的衣服穿在她身上才是最合适的呢?

李玉燕:林黛玉身上洋溢着书卷之气,充溢着灵秀之气,投射着孤傲之气,但断然没有贵族女子那种庸俗的脂粉之气。我若为之着装,绝不是珠光宝气的。

童旅扬:服饰是一个人身份和个性的名片。林黛玉举止高雅,气韵不凡,但因其患有“不足之症”,显“弱柳扶风”之姿,加之寄人篱下,又多有小心谨慎之态。所以,林黛玉的穿戴一定是精致而不艳丽,迷人而不张扬,高贵而不显摆。如果用花来形容她,那一定是水莲花。我要以藕荷色作基调,再缀以莲花红,为她制一件霓裳羽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