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调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农村住户调查中影响数据质量的因素
1.调查补贴低,影响了住户调查工作质量。由于多年来未调整农村住户调查补贴标准,影响了调查户参与农村住户调查工作的积极性,配合程度降低,记账质量下降,影响了整个工作的质量。
2.外部环境给搞准农民纯收入等住户调查数据带来一定的影响。随着县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级有关部门非常重视县域经济的发展情况及变化情况,每年都对县域经济进行排序,特别是农民人均纯收入作为综合考核指标,在考核体系中占有一定份量,一些地方为了局部利益,和其他县市进行攀比,采用不同办法去抬高农民纯收入数据,干扰了农村住户调查数据质量;另外,一些地方认为,反正上级部门还要调控数据,不如多报点,保留一定的调控余地,加上农民的松散性、流动性,也给住户调查核实工作带来很大难度。
3.实物账部分很难弄实。实物收入是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统计实物收入的主要做法是通过年终一次性调查。一次性调查虽然能够获取所需要的数据,但一次性回忆有其局限性,由于时间跨度大,最后只好由辅助调查员进行逻辑加工的推算。加上一次性调查时间短,少数辅助调查员为了省时间,根本不入户调查,大体估算就完事了。这样得出的数据,其准确性自然很难得到保证。
4.外出务工人员情况难以弄清。随着农村劳动力不断转移,农民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村第二大收入来源,甚至成为相当一部分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农村住户调查方案对外出打工情况的调查十分详细,具体调查起来,困难很大。外出人员在外边基本也是一个小家庭,包括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只有认真记账才能搞实,但是很难做到,这样势必影响到农村居民收入、生活消费支出等的数据质量。
5.住户调查表指标太多、编码项太多。农村住户调查年报指标多达5500多个,季报指标也达2500多个,工作量大,用时多,编码的准确性往往会因此打折扣。
二、提高农村住户调查数据质量的办法
根据以上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认为,要想切实搞准农民纯收入数据,保证住户调查质量,应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提高调查补贴。适当提高调查人员、调查户各种形式的补贴,提高调查人员辅导记账工作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住户记账质量的目的。
2.加大统计执法力度,推进统计法制建设。一要加大统计执法力度,严肃查处统计违法行为;二要抓好统计普法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统计法律意识;三要加强培训,提高统计队伍整体素质;四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各项统计法制工作制度。
3.把账页改为账本,将实物账与现金账合二为一。借鉴城镇住户调查的做法,将现金账和实物账合并,将账页改为账本,账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人口和劳动调查,第二部分为实物收入,第三部分为现金收支。
农民的收入和支出的基本情况
现在的农村经济已经不是自然经济了,这一点已经毋庸置疑,但是我同意现在的农村经济还是小农经济:占我国人口64%的农村人口分散为2亿多小农户,其中3/4以上农户是“兼业经营”;再比如我所调研的这两个地方都是各家各户分散经营,农事活动也主要是用人和牛,机械化程度较低,甚至低于时期,因为集体生产转为分散经营时,各户采用机械生产的费用较高,而集体生产能产生规模效应,降低成本。另外这里很少有人尝试新品种的播种,更没有乡镇企业能够存活下来。这是因为农民抵抗风险的能力很小,所拥有的资金基础也不丰厚,所以一旦决策失误,会导致收入骤然减少,因此农民比较保守,不敢轻易改变种植习惯或者投资与别的行业。也就是说,对于市场需求的陌生和收入与市场的紧密联系,使得农民不敢轻易尝试和改进,而跟风的心里又使人们集体举足不前,年复一年的原地踏步。
在农村即使有少数地区因为搞多种经营,或者粮食加工业或者采矿业使经济得到了大幅发展,但是富裕起来的也只是很少一部分人或者少数地区,因为参与的人多了供给就多了,相对于同样的需求价格就下来了。在湖北新贺村虽然有人专门从事渔业,村里有500多亩鱼池,但从事养鱼的人不多,主要是因为风险大,收入不稳定,有时利润很大有时却连续几年亏本,所以总体收入水平也和种植相差不多。再比如在河南的农村也有百万富翁,因为开办砖厂获得了暴力,但是全村也只此一人。所以我认为上述方法也不是提高中国农民的整体收入的真正有效的途径。
基于上面论述的情况,中国农民的主要收入就是来源于种植了,而且主要依靠粮食作物。例如湖北新贺村的农民主要从事种植业,种植的主要是水稻,还有小麦、油菜和少量的棉花,但是收入主要来自于粮食生产,经济作物的种植主要是用于满足家庭生活的需要。这一点是中国农村生产、收入现状的典型写照。
既然中国农民的收入主要由粮食生产获得,所以有四个因素极大的影响了农民的收入。首先是田地的多少,土地资源丰富地区的农民收入要远远高于土地匮乏的地区。中国有14个省区人均耕地面积低于1亩,其中又有6个省区人均耕地面积低于0.5亩,而那些人耕地面积超过1亩的地区,大部分是西北部缺水省区,连基本生存都面临水资源短缺的制约。湖北新贺村人均土地1.4“亩”左右,但是这里每“亩”是1000平方米,在其他地方甚至达到了1500平方米。按照1亩等于667平方米的通用标准,这里的农民人均拥有耕地2.1至3.1亩。所以从中国的总体情况来看,湖北的农村属于土地资源较丰富,农业环境也较优越的地区。河南的农村则属于土地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在我调研的河南南部山区的村庄,人均耕地只有0.5亩,土地已经几乎失去了生产资料功能,而仅仅具备生存保障功能。湖北新贺村的亩产小麦至少有700斤(每亩1000平方米)水稻至少有1500斤。这里的一个四口之家一般有10亩水田,2亩旱田,每斤稻谷在0.7-0.8元,所以一户人家的全年毛收入在1万元至1万3千元之间。而村民的支出主要是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每年约2000元,大的支出是种子、肥料和药水约3000元,所以一年一户的纯收入有5000-7000元(未减去子女受教育的费用)。然而在河南南部的山区因为人均耕地只有0.5亩,所以耕种的收入很少,仅仅能够满足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一家人吃饱了饭再留足了种子就没有剩余了。其次,粮价是影响农民收入的主要因素。有的农民甚至认为粮食生产计划的90%都取决于粮价,然而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农民对粮价的反映往往是滞后的,再加上没有政府的指导(即使政府有所预测也往往出现“让种什么,什么就亏”的现象),掌握的信息有限,所以农民的粮食生产还是很盲目的。98年粮食大丰收后,粮食价格持续低弥,很多农民(尤其是青壮年)纷纷抛荒,而进城打工或做生意。今年稻谷最低0.75元,高的有0.78元,比去年上涨0.05-0.08元,则一户拥有十亩地的人家就可以增加750-1200元的收入,以一户人家纯收入6000元/年计算,光粮价上涨就使纯收入增长了12.5-20%,是很可观的。第三是税费。在过去税费改革以前,三提五统加上农业税总计一亩就有200多元的费用,去年每亩地的税费还达到了99元,今年国家总计减少农业税280亿元,农业税下调了四个百分点,收费更是严格管理,使得湖北贺集村每亩地的税费总额只有57元,再加上国家每亩地给了47.6元的补贴,,所以农民所交的税费只有57-47.6=9.4元/每亩,是去年的10%多一点。那么以十亩地计算,这户人家就节省了(99-9.4)×10=896元,以每户年均纯收入6000元计算,则纯收入可增长14.9%。而粮价上涨和税费减免的共同作用可使每户纯收入增加27.4%-34.9%,应该说逐步取消农业税的积极作用在湖北还是较明显的,但是,减免农业税在河南的作用就大大的减弱了,原因很简单,河南的土地少,每户人家2-3亩地,即使农业税全免也只是增加了200元的收入,对河南农民增收影响不大。第四是路况和水利。现在村村通工程已经取得很大的成效,但是各村的路况各不相同,仍然有些路无法通机动车,使得当地的产品运不出去。另外,水利较发达,设施较齐全,灌溉程度较高的地区土地耕种程度大大高于水利设施较差的地方。但是农村缺乏大型的水利设施,即使有水利设施,因为大家决定共同采用水利设施的过程的交易费用太高,所以农民利用集体的水利设施的难度也较大。现在的农业收入还是主要取决于天气的好坏。在新贺村就出现过有的低洼田被水淹,无法排水,最后颗粒无收的情况。
中国的农民依然很节俭,需要花钱的地方也不多——粮食和蔬菜都是自己生产的,房子、衣服和家电等消费的弹性则很大,即使在这些方面不消费也不会影响基本生活。但是农民支出的一个非常重要而且必须消费的项目是孩子受教育的费用。在湖北,直到最近两年一个初中生一个学期的费用还达到800-900元,一年就有1600-1800元的支出,现在一个初中生一年的学杂费有600元,负担大大减轻了,但是当孩子上了高中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因为一个高中生一年的费用要有5000-6000元,也就是说一个高中生将花去全家全年的收入。而在河南,农民仅靠种植的收入根本负担不起孩子上学的费用,而且河南农村家庭的子女多,负担就更重,这也就引出了我们下面要讨论的问题——外出打工。
外出打工
据统计,全国有1亿成年劳动力就可以满足现在的粮食生产的需要,所以农村现在存在着4亿到5亿的剩余劳动力。目前很多人认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是解决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那么目前农村的情况如何呢?
在我调研的这两个地方,我发现中青年农民外出打工的现象非常普遍。例如湖北官桥村至今仍有220多人在外,而且多是年轻人,年龄在20-35岁,占总人口的18.3%。在河南外出打工的情况更为常见,我曾经在11底的一天(农闲时节)连续走访好几个村子,但是家家关门闭户,除了一些老年人,村里基本上看不到人。村里的地大多是60岁以上的人在耕种,20到50岁的农民大多数都在外地打工,而且是夫妻一起出去,主要前往北京,深圳和广州等地。这是因为一方面河南的土地资源少,种植带来的收入就少;另一方面河南的人口多,有3个孩子的人家很多,养育子女的负担就很重,不得不靠外出打工来增加收入。
河南外出打工的人一人一年的纯收入有5000-6000元,但是难度也越来越大:一是没有一技之长,在城市里找不到自己能胜任的工作;二是进入城市的人际圈很难,没有熟人介绍,自己一个人找工作的难度很大;三是拖欠工资的情况严重;四是劳动强度大,多数农民外出打工都是在私营企业里,工作时间长达每天10多个小时,几年下来健康状况严重恶化。另一方面工作条件恶劣,安全得不到保证。有一个厂家的工人多数都患有肾结石,原因是工厂里的水被污染了。还有的老板为了防止工人辞职,收取几百元的押金,有的甚至扣留工人的身份证。外出打工人员的合法权益急需社会的关注和保护。
计划生育问题
湖北新贺村的计划生育政策落实的很好,90年代中期以后村民的意识就提高了,逐步不再需要村干部监督和做工作,计划生育已成为村民自觉的行为。四十岁左右的夫妇多数只有两个孩子,30多岁的夫妇一般只有一个孩子,哪怕第一胎是女孩,在政策容许生二胎的情况下,农民也会主动放弃生育的指标。而河南的情况则相差很多,四五十岁的父母大多都有三个孩子,三十岁的父母大多有两个孩子——但是没有男孩子的家庭往往要再多生一胎。
这种差别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首先,我不认为执行力度的差别是一个主要的原因。河南打击超生的决心是坚定的,手段也是强硬的,甚至工作人员打人的现象都很普遍,还出现过推倒超生人家房子的事情。而且河南农村还流行一种做法,超生夫妇“潜逃”之后,把超生夫妇的双方家长拘禁起来,几年前还出现过要把所有近亲属都拘禁起来的规定。
第二,河南和湖北的农民对于子女的期望是共同的——“迈出农村的铁门槛”。他们都非常重视让孩子受教育,因为农村的生活苦,体力活重,而收入又少,社会地位低。同时两地的农民们也都会竭尽全力供孩子上学,即使砸锅卖铁也要供到底的决心是相同的。
那么两地农民的区别在哪呢?我认为主要是思想不同,河南农民的思想更保守,更封建。湖北农民因为决心要让孩子受最好的教育,可是教育的负担很重,所以自发的不多生孩子,也就是说要对孩子负责任又不想让自己过得太苦;河南农民是也决心要让孩子受最好的教育,也知道教育的负担很重,但是宁愿自己受苦也不能没有儿子。在他们心目中“传宗接代”“多子多福”的观念根深蒂固。河南有些村庄至今还保持着很多传统的习俗,例如正月十五“送灯”(到坟地挂灯笼,放焰火)和“烧香”(除夕、初一、初二、初三和十五这五天晚上为亡人点香,要保持香火整夜不断),这些活动都是很严肃也很正式的,如果有家庭不参加这些活动则要受到全村人的道德谴责,而且参与这些活动的只能是儿子和儿媳妇,出嫁的女儿已不被视为本家人了。同时男孩子受教育的情况要好于女孩,在一所乡下高中里,三年前男生是女生的4-6倍,现在仍是女生的2倍。相比较而言,湖北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例如“倒插门”(婚后男方到女方家居住)的情况很多,人们也逐渐接受了这种现象,对于在岳父岳母家生活的女婿也没有鄙视的情况,更重要的是,老人们把外孙也称为“孙子”,也就是说人们心中常有的外孙和孙子的差别都泯灭了。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种思想上的差别呢?
首先,受教育的程度不同。湖北农民受教育的程度较高,例如在我调查的这些村庄里,20-35岁的村民基本上普及了初中教育,其中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人占50%,35岁以上的村民具有初中学历的占70%,现在每年考上大学的人就有10人左右。而河南的农民20-35岁的人只有50%的人具有初中学历,受过高中教育的人只有20%,考上大学的人就更是凤毛麟角了。
第二是湖北的人受消费主义的影响更大一些。因为鼓励消费会扩大需求进而刺激生产,所以现在的大众传媒宣传消费主义,湖北的人受到的影响较大,比较重视享受。例如有的农民表示“孩子多,无法让其读书,自己过的更不轻松”;“我们这的人爱享受,不想负担太重”;“不希望每天做事,做一段停一段,有钱才能享受生活”。在河南的这些村庄则较少有这种意识,主要的娱乐活动是打麻将,有电视看的也不多,读书看报的就更少,对于新观念接触的较少。
第三是湖北地区的宗族观念很淡,很重视个体奋斗和个人的力量;但在河南,很多人更重视家族整体的名誉、利益。例如湖北新贺村总人口为1200人,共307户,村民居住的比较分散,一个塆子里只有二十几户人家(塆子指自然村)。本村共有10个大姓,人口数都相差不多,但是一个塆子里的人绝大多数都姓一个姓的情况很少见。他们认为“姓名只是一种符号”,80年代出生的人很少再按族谱里的辈分取名。但是在河南宗族观念比较严重,一个村里大多数人都姓一个姓,本姓的人有什么事情大家都会帮忙,而外姓人相对而言就受到了排斥,而且村里排辈分的情况很普遍,更重要的是那些没有男孩子的家庭在家族里会低人一等,被别人看不起。在宗族观念方面,同是超生情况严重的江西农村就更为典型。那里的一个村子很可能有三、四千年的历史,只有政府组织的移民和一些特殊匠人是外来人口,这些也只占总人口的10%,湖北新贺村的老人都是单过的,这种事情如果发生在江西必然受到家族的口诛笔伐,为当地人耻笑和不容,
对农村工作的几点建议
首先,重视农业科技在农村基层的推广,提高单产。因为耕地的数量是有限的,虽然我国现在还有荒地可供开垦,但是它们的位置很偏远,周围的自然条件也不乐观,而且开垦荒地需要的投入大,周期长。所以目前更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提高单产。提高单产就需要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普及。但是,现在基层的农业科技人员所起的作用很有限,因为没有得到应有的收入和社会地位,他们的流动性很大,改行的较多,甚至农村的孩子们大多数都不愿意从事农业技术工作。
其次,发挥基层行政机构的宏观指导作用。例如对外(尤其是对经济发达的地区)宣传本地的优势,招商引资;引进和推广先进技术,介绍新思路,寻找新市场;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增加优惠政策,对外来投资给与税收等方面的照顾等等。
第三,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方面可以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另一方面可以吸收一部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然而值得说明的是,中国不仅仅是西部的农村基础设施差,在中部的农业大省里,多数地方的基础设施的水平依旧不高,还不具备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的条件,所以基础设施是必须要改善的,然而农民小生产者的力量分散和薄弱,也只能由政府带头做,并且承担大部分的费用。
一、村基本情况
村址位于四都乡最东面,和三都乡交界,该村不通机耕路,是典型的山区农村。该村和临近的坑村一起开始实施下山脱贫和旧村改造工程,到去年,全村分三期,已基本安置搬迁到城郊的镇村,实现了整村搬迁。原有的村庄在宅基地复垦项目实施过程中,已被改造成耕地。全村村民除因旧村改造三期建设还在进行当中,暂时租住他人房屋外,工程前两期的村民均居住在离县城不远位于镇村的安置小区内。
由于耕地、山林等生产资料无法携带,目前,村民们的生产方式主要是租种、项桥下等村耕地、山地发展茶叶,外出务工以及在家做来料加工等。在务工的人群当中,妇女们以采茶叶和来料加工为主,中年男人则主要在各地林场打工,从事着林木砍伐、放索等他们熟悉的工作,青年男人,在本地或外地工厂打工。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旧村改造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虽然整村搬迁和宅基地复垦的工作目标基本完成,但是第三期的工程建设还在进行当中,工程所涉及的村民们新房子有的正在建造,有的还没动工,现在只能住在别人的家中,此外,前两期工程的配套设施还没有全部跟上,给该村的村民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饮水问题,现在的村民们的饮用水是压井打上来的地下水,水源不充足,也不卫生,由于村有很多专业养猪户,猪粪、猪尿渗到地下严重,每年夏季,干旱无雨,地下水日渐枯竭,引发村民对下山脱贫后无水饮用的不满,部分村民有多次集体上访的苗头。
二是生产生活资料的不足制约了新农村的发展。该村由于整村搬迁至镇村,原有的田地和山地都在高山上,因为交通的不便,原有的资源没有利用起来,村民们绝大部门就靠在附近租地采茶,外出打工等生产方式来维持生活,与原来的自产自用的消费方式相比,现在需要自己买米、买菜,生产资料的缺失,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了一定的思想冲击,有几个村民还是到原来的高山上,搭棚种竹笋,四季豆等作物,由于生产资料的缺失,一方面村集体经济非常薄弱,另一方面村干部忙于打工挣钱还债,很少将心思放在新农村建设上,从而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该村的新农村建设和发展。公益性事业也无法跟上,现在村民迫切需要解决的村级公益性墓地,也由于集体经济限制,而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三是新农村建设在服务和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由于现在的小区里混居着、坑以及其他村庄和乡镇的农户,而且绝大部分村民都在外地打工,给小区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村两委在工作中存在畏难情绪,其功能和作用也在不断弱化。小区内的卫生保洁、安全管理等方面制度,也没有真正的落实到位。
四是村公益事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不协调。该村下山脱贫,整村搬迁至镇村后,崭新的居民房,拔地而起,然而村级公益性事业发展却存在着极度的落后状况,滞后于新农村建设的步伐。目前,该自来水工程还处于在建状态,村级公益性墓地还没有建成,各种集体活动设施比较落后。
五是村民贫困现象普遍存在,收入难以提高。新房的建造给村民带来了较大的经济负担,收入难以跟上消费以及清还债务的状况,村民的增收思路、创业思想还停留于搬迁前的思想状态,本文来自转载请保留此标记。一心想着原来的工作方法,难以适应现在的生活环境。
三、对于旧村改造、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的几点建议
一是认清形势,齐心协力搞旧村改造,建设新农村。村从海拔800多米的高山上,整村搬迁至镇村,村容村貌、村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环境、思想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给广大村民生产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另一方面也给他们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首先要做好群众的思想稳定工作,乐观的去面对现有的生活,为下一期搬迁的村民树立良好的榜样;其次要做好上下的沟通衔接工作,加快旧村改造工程建设的进度,工程前两期的村民们都已经搬进了新居,第三期的工程正在建设当中,要积极配合上级部门,齐心协力搞好旧村改造工作;再次要适应新的环境,把握现有的机遇,争取尽快的在县城或其他城市找到适合自己的地方就业,同时大家还要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形成整体合力,共同克服各种困难,尽快把生活安定下来,把生产发展起来,让日子慢慢得红火起来。
现状与问题:农村水利问题已到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经过多年治水努力,虽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最大市情是水情,最大忧患是水患”这一问题并没有根本改观,而且近年来有些问题呈现更加严峻的趋势。
1、堤防抗洪能力脆弱。经过近10年大规模二期治理,我市堤防工程尤其是重点垸堤防抗洪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由于泥沙淤积加快、工程老化严重、资金投入不足等多种因素影响,堤防标准依然不高,防洪形势依然严峻。
一是重点垸堤防险工隐患仍然较多。我市5个重点垸一线大堤全长503.7公里。到目前为止,按二期治理设计标准,重点垸还有52公里未达标;按历史最高水位标准,未达标堤段有352.0公里,占堤防总长的69.89%;此外,尚有病险穿堤建筑物77处,当冲当浪堤段104公里,砂基堤642处,两水夹堤39处,每年汛期险情不断。二是蓄洪垸及一般垸堤矮单薄。我市蓄洪垸和一般垸共有33个,其中万亩以上的22个,一线大堤全长618公里,其中556.2公里大堤欠高,309公里堤段为沙基沙堤,247公里堤段迎流当冲,一遇高洪险情频发。三是撇洪工程和内江内湖防洪标准极低。我市撇洪工程和内江内湖堤防总长1500多公里,线长面广,先天不足。由于国家投资少,地方财政和群众投入有限,工程长年失修,防洪标准极低。特别是五强溪等一批大型水库建成后,外河中高水位时间延长,致使内江内湖挤排撇洪机率减少,电排排水效益降低,高洪水位时间过长,防汛任务加重。每到主汛期,内江内湖堤基翻砂鼓水、堤身散浸滑坡及穿堤建筑物险情接连不断,层出不穷,成为湖区人民的一块心病。
2、水库枢纽病险严重。我市共有水库1119座,其中大型水库3座,中型水库34座,小型水库1082座。病险水库672座,占水库总数的60.1%,主要问题是,不同程度存在坝体单薄、大坝渗漏和滑坡、溢洪道损毁、涵管破裂、启闭设施陈旧等症状。桃源县戈尔潭水库大坝坝体严重渗漏,最大总漏水量达104.51L/S,此外,还存在大堤滑坡沉陷、溢洪道严重渗漏、底板结构性破坏、输水建筑物损毁等问题,被认为是我市水库第一枢纽病险工程。
3、排涝设施老化失修。一是机电设备老化严重。我市建于70年代以前的机埠有395台4.5万千瓦,建于70-80年代的机埠有1831台13.5万千瓦,这些机埠全部超期服役,设备严重老化,机组平均效率下降20%以上。80年代以后修建的机埠,虽然设备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使用年限,但由于大部分泵站无钱维修,机组效率也有不同程度地下降。据统计,全市有2431台电机2571台水泵1505台变压器急需更新改造。二是排灌配套工程不完善。我市排灌配套工程基本由乡村两级管理,缺少整体规划和资金投入,而配套工程特别是渠道工程数量多、距离长,疏挖任务大,乡村很少组织大规模清疏,只是发动村组各自为战,搞“百节工程”,致使渠道内杂草丛生,污泥淤积,渗漏严重,“有水排不出,缺水灌不进”的现象非常普遍。全市共有375条1434公里渠道需清疏,需资金2300万元。此外,还有300多处1万平米排灌机房、3000处附属建筑物没有完善,不能满足“高水高排、分区排水”的要求。三是内湖调蓄作用锐减。我市湖区大部分地势低洼,主要靠内湖调蓄和电排排水减少渍灾,到2004年,内湖面积减少至43.79万亩,调蓄水量仅2.4亿立米,减少70.7%,相当于16万千瓦电排的年排水量。四是外河水位抬高带来负面影响。我市建于70-80年代的排涝装机有13.5万千瓦,大部分水泵为轴流泵,设计扬程7-8米。经过30多年运行,由于外河泥沙淤积,水位普遍抬高2-3米,相当于水泵实际扬程增加3-5米,造成水泵高洪水位能效降低,运行不稳,振动剧烈,60%以上外排的机埠被迫停机,加大了排区的渍灾损失。
4、灌溉工程效益衰减。一是大中型灌区灌溉功能萎缩。我市共有大型灌区4处,中型灌区32处,干渠156条1674.5公里,支渠855条3227公里,设计灌溉面积266.78万亩。已硬化干渠仅479公里,占干渠总长的28.6%。已硬化支渠仅383公里,占支渠总长11.9%。由于灌区工程设计标准不高,附属建筑物不配套,管理设施落后,渠道硬化率低,导致输水能力减弱,灌溉效益下降。全市大中型灌区灌溉渠道总体水利用系数0.4,极个别渠道仅0.2,实际灌溉面积170.79万亩,占设计灌溉面积的63.79%。二是小型蓄水工程蓄水能力下降。我市小型蓄水工程37252处,其中小型水库1082处,塘坝36170处(万方以上),设计蓄水13.0亿立米。由于缺少养护,病险严重,实际蓄水能力仅8.8亿立米,占设计水量的65%。
5、水管单位生存艰难。一是工资发不出,职工生存难。2002-2004年,全市水利系统应发基本工资21417万元,实发工资14563万元,拖欠6854万元,占应发基本工资的32.0%。应缴纳养老保险费用4846万元,实际缴纳2601万元,欠2245万元,占应缴费用的46.3%。二是单位负债重,维持运转难。2002-2004年,我市基层水管单位为维持正常运转共需资金38964万元,实际到位12729万元,尚欠26235万元,欠费比例达67%。其中工作经费欠3856万元,占所需经费的45%,日常维护管理费欠1944万元,占所需经费的42%。三是人心不稳,留住人才难。全市水利系统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本来素质就偏低,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达3502人,占51%;初级职称1932人,占28.1%;无职称人员4545人,占66.1%。更为令人担忧的是,由于工资不能正常发放,基层水管单位普遍人心不稳,有文凭、有职称的专业技术骨干纷纷自谋出路。1999-2003年,我市水利系统共流失骨干专业技术人员1612人,2004年又流失218人,其中本科1人,专科56人,中专161人。
原因分析:制约因素日益凸现
导致目前这种现状,既有观念上的障碍,也有现实的原因,更有体制的因素。综合分析,主要是四大影响:
1、政府投入不够的影响。多年来,各级政府轻视农村水利建设的问题一直存在,沿袭的是“农村水利农民办”的治水思路,始终把农民作为水利投入的主体,认为农民是一个最大的群体,“盆大好刮粥”,与水有关的事情,都是农民的事情,农村水利基本上处于一种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求平衡的状态。突出表现为“大灾大投,小灾小投,无灾不投”的被动投入多,各级政府自觉修水利的少。一是国家投资逐年减少。1999年,国家投资我市水利建设11.8亿元,2004年下降到2.01亿元,减少83%,今年还有继续减少的趋势。目前国家正式审批立项的洞庭湖治理三个单项工程,总投资46.58亿元,其中国家意向投资25.57亿元,地方自筹21.01亿元,但二期治理已接近尾声,国家投资已达25.45亿元,可利用投资仅0.12亿元;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第一批项目的国家投资已基本上安排完,第二批项目正在争取中,能否启动还是未知数。二是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对于水利投资,国家在控制总投资的前提下,一般只按工程总造价的40-60%下达国债资金计划,其余部分由省市县配套或业主自筹。由于地方财政困难,配套资金很难足额到位。比如,洞庭湖二期治理重点垸堤防加固工程等三个单项,需地方配套21.47亿元,而到目前为止,省市县基本上没有安排配套资金。又比如,2003年我市四水治理需资金976万元,其中国债资金450万元,要求地方配套526万元,而实际到位配套资金仅106万元,只占规定配套额的20%。
2、配套政策滞后的影响。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两工”和堤垸保护费被逐步取消。2002-2004年,市“两工”用工总额5832万个,年平均用工总额1944万个,是农村水利修、防、管的投入主体。2002年以前,我市各大垸、修防会每年收取堤垸保护费约1700万元,其中农村部分1200万元。多年来,堤垸保护费是维持堤防管理单位日常运转、大堤培修养护、堤防管理人员工资的主要来源。“两工”和堤垸保护费分别于2004年和2003年取消,取消后,由于配套政策没有及时跟进,特别是需要各级财政解决的范围不明确,致使跨乡跨村的水利建设投入主体不清,水利建设和堤防管理的主要资金来源被切断。
3、水费挤占挪用的影响。2002—2004年,3年时间,乡镇共挤占挪用水费5460万元,年平均挤占挪用25.3%。鼎城区牛鼻滩电排站1999年-2003年共应收水费2307万元,实收917万元,乡镇拖欠1390万元。
4、水利改革不到位的影响。一是水利改革缺乏统一的政策和标准。由于省里的《定员标准》、《定额标准》和我市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办法未出台,各区、县(市)改革进度不一,操作随意性较大。如同样是中型水库,高的是正科级,低的无级别,有的甚至被乡水管站代管;有的单位定员80人,有的40人,有的只有10多人。二是公益性水管单位的经费来源没落实。公益性水利工程编制内在职人员经费、离退休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以及工程维修养护经费、更新改造除险加固等建设费用,目前普遍没有落实到位,就连堤防工程等纯公益性水利工程,无论属地方财政还是国家财政负担的,绝大多数没有落实到位。三是分级投入机制未建立。国家投入一部分后剩余交地方负责,地方能拿一点算一点,剩余的望着国家,导致许多工程国家无投入,地方也无投入。四是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对于面上众多的小型水利工程,一个有效办法就是通过拍卖、租赁、承包等办法搞活经营管理权。我市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但未形成气候,没有在大面上得到推广。
对策与建议:统筹解决农村水利问题
农村水利建设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也是建设和谐农村的前提。改变农村水利建设滞后局面,关键是要构建起利益主体明确、事权责任明晰的新型水利投入、开发和管理机制。
1、加大各级政府对农村水利的投入。各级政府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把加强农村水利建设摆在与城市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广辟投资渠道,形成各级财政分级负担的公共财政投入格局。就地方投入而言,主要是增加五个方面的投入:一是设立防汛应急基金。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用以解决汛前应急处险、汛期防汛抢险、汛后堵口复堤、险情处理、物资器材补充和水毁工程恢复等。二是设立水利建设专项基金。按不低于同级财政可用资金5%的比例,纳入年初财政预算,用于属地方负担的堤防等纯公益性水利工程建设、除险加固、管理维护等。三是设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专项补助基金。按中央1号文件要求,对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给予适当补助,并实行以奖。四是转移支付资金要列出专项。明确水利项目转移支付的范围和额度,并重点安排堤防等纯公益性水利工程。五是制定防汛用工和农村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用工办法。从制度上保证防汛用工、堤防维修养护等用工的需要。同时,建立水利投入责任体系和考核奖惩制度。要在划清事权的基础上,明确各级政府水利投入责任,并进行年度考核和专项考核,严明奖惩制度,确保投入到位。
2、深化水利单位人事改革。一是尽快出台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编定岗实施意见。对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人员编制、级别予以明确,精减富裕人员,稳定水利技术骨干队伍。二是将纯公益性水管单位的人员工资等基本支出按国务院和省政府文件规定纳入县级财政统一发放。同时,要落实他们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真正能安心工作,劳有所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三是要妥善解决好下岗人员的安置问题。首先要从财政拿出资金补足补齐拖欠他们的工资,同时根据政策和实际情况,从财政安排一定的资金解决下岗人员安置经费,享受下岗职工的同等待遇,以解决他们的生活出路。
3、强化依法治水管水。依法治水是农村水利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是要加强水法宣传,提高全社会的水法意识。二是要加强水利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队伍的素质和水平。三是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保护水利工程的安全与效益。依法保护水利部门的权益,如依法收回应由水利部门管理的洲土和禁脚等。四是强化水利规费征收工作。按照有关规定,切实加强水利建设基金、防洪保安基金、水资源费、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和水土流失防治费、河道采砂管理费、洲滩开发利用管理费等各项水利规费征收。特别是市本级的水利建设基金要按城市维护税的15%足额划拨到位,以缓解水利建设资金严重短缺的问题。超级秘书网
对于我们自身来说,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首先是增强体力、增进健康;其次是为了消遣娱乐和精神情绪的修养、改善;再次就是为了增加社交机会,与朋友同伴交流。也有部分人是为了提高运动能力和延续学生时代形成的体育习惯。
在遇到健康问题的时候,体育人口首先想到参与体育活动,而非体育人口首先想到的事补充营养保健品、改善生活规律、加强营养等非体育手段。
带着看看农村社会体育人口状况,问问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内容及效果。我们对广场进行体育锻炼的群众进行了调查。据调查,体育人口的活动项目主要有长走与跑步、羽毛球、体操、舞蹈、跳绳,体育人口在身心方面的锻炼效果是十分明显的,其身体和心理的基本状况明显优于非体育人口。如各种慢性病的发病率低于非体育人口7.1个百分点。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只有非体育人口的12%肥胖的发生率低于非体育人口1.5个百分点。而有身体疲劳、体力衰退感觉的人,体育人口比非体育人口要少一半。体育人口饮酒、吸烟的比例比非体育人口要低得多。
在参加群众体育活动点的人群中,以年长的人员为主体,女性所占比重较大,男性较小,分析其主要原因,应该是男性普遍工作比较繁重,身心比较疲劳,闲暇时间都是抓紧时间休息,很少有人出来锻炼。活动点的活动时间-----晨晚练为主,其中晨练占80.7%,晚练占47.7%,其中有一部分活动点是晨练与晚练都开展活动的。活动点稳定性较强,常年坚持的占转自.4%。64.0%的体育锻炼者活动点的活动时间不随四季的变化而变化,活动时间最长的季节份。每天活动时间在2小时以内的占总数的57.8%,在2小时以上的占总数的42.2%。
据调查,影响居民参加活动的主观原因,其中缺乏兴趣的占45.2%,认为“没有必要”的占18.2%认为自己“身体较弱,不宜参加体育活动”的占11.4%,学生时代就不喜欢体育活动的占11.0%,认为“体育活动不适合自己的举止行为”占6.9%,担心他人讥笑的占7.3%。对于影响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客观原因,缺少时间的占35.8%,缺少场地设施的占25.5%,精力不足的占20.8%,不懂锻炼方法和场地远、不方便的占8.9%,其他占11.0%。据此可见,时间与场地设施的问题依然是影响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体育消费额等有所改善,政府为改善群众健身活动的条件作了大量工作。但是,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场地设施及资金短缺问题依然是困扰群众体育发展的关键问题。
调查表明,人们的体育意识在不断加强,参加体育活动的场所也大体不一,有20%的人在马路上锻炼,5%在家里,20%在学校,45%在广场,10%则以其他的方式进行锻炼。由此可见,在广场参加活动的人较多,这是由于广场的设施比较齐全而且锻炼的氛围也好,而还有大部分人在学校,马路上进行身体活动,这也是现在人们进行体育活动的心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