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酒店人力资源管理

酒店人力资源管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酒店人力资源管理

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酒店;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2)35-0107-02

1 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本职责就是根据酒店在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发展情况,对酒店人力资源进行有计划地合理配置。并通过对酒店各阶层员工进行招聘、培训、考核、评价、调整等过程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真实潜能,为酒店创造出有利价值,以确保酒店战略目标的有效实现。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力资源管理就替代了传统的人事管理。但跟国外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比起来,无论是在实践层面还是理论层面,我国酒店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都比较落后。由此看出,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酒店市场竞争的要求了。

2 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酒店缺乏高级管理人才。目前酒店内非常缺乏高端的管理人才。尤其是善于创新、懂得经营、还能引导消费潮流的复合型人才,受到广大酒店一致的追捧。而目前的酒店餐饮业人才市场中,对专业的经理人才的需求也非常大,而且具有酒店运营能力以及综合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也非常紧缺。

②目前酒店管理基础岗位的招聘难度相对较大。酒店员工的高流失率一直都是困扰酒店管理者的难题之一。其他行业的正常流失率一般是在5%~10%左右,而作为旅游饭店这一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员工流失率也不超过20%。据内部人士透露,中调网调查的酒店中有些酒店的员工流失率已经高达45%以上。

③酒店业内处于基础岗位的员工缺乏系统性培养。目前,酒店行业在我国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竞争非常激烈。员工流失率很高,其跳槽频繁,这使得酒店管理层在培训方面似乎没有足够的信心和资金来进行一线员工的深入培训,酒店也没有系统的员工职业生涯培训,所以也就没有形成一种热情、忠诚的企业文化,进而也就影响了员工的稳定性。

④个别酒店的管理方式影响了员工的职业环境。当前人们的管理思想是经济效益决定一切,管理者们为了完成上级指派的任务,已经彻底忽视了对下属员工的个人培养;只重视本组织的发展,却轻视下属员工个人的发展;只重视对下属员工的管理,却不注重对下属员工的开发;只看重员工对组织的贡献,却忽略了员工个人的需求等。在这种情况下,酒店员工看不到自己的个人发展空问,由此而形成酒店员工成就感和归属感缺乏的现象,从而也就会影响员工的职业发展,所以跳槽和流失这种同题的出现只是时间问题。酒店对人力资源管理缺乏了科学的、系统的认识,还不具备人力资源管理真实的水准,所以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难免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而且由于酒店行业的待遇比较低,这也使得一些自身素质较高的人才流向了其觉得更有发展前途的行业,这种现象导致了人才的大量外流。另外,酒店的激励机制也不是很合理,导致很大一部分员工跳槽,给酒店的正常经营带来了很严重的影响,这样的管理方式根本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 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酒店的资源管理,可以说是最为细微最为复杂的管理,而酒店内部人员的管理又是酒店管理中最根本的管理,因此,酒店要想很好的发展,就必须重视对酒店员工自身素质的管理。人力资源属于酒店的无形资产,其管理的意义就在于充分开发人力资源以做好酒店的管理工作。在酒店的管理领域中,能否充分发挥酒店员工的聪明才智是决定一个酒店成败的关键所在,它会产生以一为十,以百为千的乘数效应。因此,人力资源的能动力是酒店的最佳生产力和财富。而就我国酒店目前的形式来看,酒店的人力资源管理依然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问题,这不仅会影响酒店的正常运转,还会进一步阻碍酒店发展。也正因为如此,酒店相关部门的管理人员应该及时认识到这些严重的问题,并且努力找到其相应的解决办法,从而促进酒店自身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展开,最终促进酒店的发展。

4 对我国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基本建议

①改变招聘方式。传统的招聘一般是通过校园双选会、人才网站、人才市场、现场招聘等方式进行的,这种招聘方式的优势在于信息公开化,人们可以直接看到其特点。但它也存在着自身的问题。比如,应聘人员对酒店的内部管理和酒店企业文化等方面不是特别了解。而如今这种通过网络社区平台开展的新的招聘模式即网络招聘其优点极为明显。它通过人和人之间的沟通,通过熟人介绍等实现招聘的进行和完成。酒店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有效积聚人才,应聘者也可以通过熟人进一步了解其要应聘的酒店。因此,这种方式推出后受到了大众的青睐。

②增强酒店文化建设,构建核心竞争力。酒店业作为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如何笼络住酒店员工并提高员工对酒店的忠诚度对酒店而言至关重要。酒店只有顺畅沟通、统一思想,员工工作积极性才有可能提高,进而实现酒店良性发展。

③构建系统的培训机制和人才梯队建设。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针对当前招聘难及人才流失严重的问题,酒店必须构建人才储备,增强员工系统培训。第一,酒店培训要切合实际,而非只是走形式。第二,酒店要做好现有人员的岗位和职责的培训,针对员工制定有针对的职业规划,使每个员工都觉得酒店是重视员工个人发展的,觉得酒店为每个员工都准备了晋升的平台,酒店是可以实现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良好发展的。第三,酒店应该主动吸纳专业人才,对人才进行有效储备,因为它是酒店行业想要长久发展的战略需要。酒店只有通过有效的人才储备,才能实现酒店内部各岗位的人才梯队建设。

④改变传统的酒店管理方式,注重管理的人性化。酒店作为一个人和人接触最频繁的行业,其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实现酒店的人性化管理,如何最大限度的调动酒店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里所提倡的人性化管理和以前传统的管理方式大不一样,它主要是提倡平等竞争、公开上岗、科学分工的良好岗位环境,对酒店员工而言,要求根据岗位需要设置员工,同时根据员工的实际情况安排其岗位,最终达到岗位与人的完全匹配,努力使员工在其本职岗位上得到自身价值的完美展现,实现酒店与员工的双向发展,强调员工在酒店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⑤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薪酬制度。员工的薪酬应该与其工作绩效和能力相挂钩。酒店员工应按照自身的能力获取报酬,以便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而这样又不会引起大家的非议。当员工所获得的薪酬不能和自己所付出的劳动相匹配时,跳槽也就成为了他们的最终选择。我们可以效仿当前各酒店实行的减少级别管理以及增加员工薪酬幅度的方法。根据贡献程度的不同,同一岗位的工资幅度调整也应该不一致,这样才有助于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酒店行业也毫无疑问的将迎来机会更大更好的发展,尤其是目前我国经济型酒店的扩张已经突显出了强劲的势头。所以,如何进行人力资源的及早规划和合理管理将直接影响到酒店的发展前途,这一趋势也必将成为以后的永久性话题。

要想更新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管理人员就应该以酒店内部的员工为酒店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重要的是应该重视员工的个人需求。每个员工的需求都是不同的,管理者们应该从不一样的侧面去了解并尽量满足员工的不同需求。除此之外,酒店管理者还应该适当下放权力,让酒店员工也能够真正地融入到酒店的管理中去。这样做不仅体现了酒店对员工的信任以及尊重,而且还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员工的工作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增强员工责任性和自信心,使之对管理层的信赖感也变得更为强烈。不仅如此,酒店同时还需要做好员工的岗前培训。岗前培训作为新员工的入门教育,其目的在于让员工在上岗前能对其将要进行的工作情况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了解。酒店可以借此机会,通过对新员工进行有效的入门教育,使新员工感受到自己是酒店的一员,能很快被酒店的原有员工接受,并且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分子,使之能够较快地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在此基础上,酒店还需要实施分层激励的策略,意在提高酒店全体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对酒店一线员工的激励,可以放在职业培训和物质激励方面;而对酒店中高层管理人员的激励,就需要有物质激励,而更重要的是需要注重精神的激励;激励实施的整个过程中,都要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只有把握住激励机制的最佳尺度,才能更加有效地调动酒店员工的创造性和工作积极性,使其工作潜力充分展示出来,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酒店共创佳绩。最后,酒店应该让员工尽快熟悉酒店流程并尽快适应酒店的生活。不仅如此,酒店还应该为酒店员工建立科学的职业规划制度,设置具有可行性的目标和途径,为每一位员工量身打造符合其自身特点的职业发展规划,以便帮助员工科学的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并使其能够看到未来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福英.长沙旅游酒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策略[J].湖南社会科学,2003,(1).

[2] 郭建.对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初探[J].中国市场,2011,(14).

[3] 齐俊宁.浅析酒店人力资源管理——以南炼宾馆为例[J].市场周刊,2011,(4).

[4] 徐力.服务力视角下的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探究[J].经济视角,2011,(15).

[5] 李洁.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1).

[6] 陆文彬.关于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综合探讨[J].中国经贸,2011,(14).

[7] 韩静怡.关于我国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几点思考[J].管理与财富,2009,(4).

[8] 邹丽华.试论酒店人力资源管理[J].兵团工运,2011,(8).

[9] 王萍.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初探[J].中国商贸,2010,(16).

[10] 于秀芝.基于心理契约的酒店人力资源管理[J].中国商贸,2011,(1).

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酒店 人力资源管理 建议

1.酒店人力资源概述

人力资源是酒店中最基本、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只有人才能使用和控制酒店的其他资源、物资、资金和信息,从而形成酒店接待能力,达到酒店的预期目标。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恰当地运用现代管理学中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职能,对酒店的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激励使其最大限度发挥积极性的一种全面管理。

2.人力资源管理在酒店中的作用

2.1 进行科学合理的招聘录用

一个酒店的启动首先是人力资源的启动,为确保生产活动当酒店内部人力资源缺乏时就需要从外部招聘人才,为酒店的发展及时补充合格的人力资源,实现酒店内部人力资源合理有效的配置。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是确保人员的个体素质和群体素质的保障。

2.2 进行有效的员工培训

培训活动是酒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酒店文化的培训、酒店方针的培训、行为规范的培训、专业技能的培训、对工作责任感的培训。培训目的是使酒店保持旺盛的发展势头,为酒店的发展输送合格的人力资源,现在的培训工作已系统化,强化了目标性、制度性。

2.3 制定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

绩效考核是对组织或个人的工作成绩和效果进行全面的考察与核定的程序、方式、方法的总称。绩效考核无疑是酒店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运用得当,员工的工作热情高,酒店凝聚力强,市场竞争力强; 反之,则会造成员工满意度低、人才流失、酒店效益下降等严重后果。绩效考核是激励机制的需要,是人力资源的核心,是通过对员工的工作能力,岗位适应性,工作责任性,完成工作质量和效率等目标的考核。

3.全季酒店集团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

3.1 企业文化建设不够深入,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商业模式可以模仿,唯有一支具有战斗力的、能持续执行战略的团队,以及它背后的文化,是无法模仿的。企业文化的建设是长久之计,只追逐短期经济效益带给企业的只会是不断出现的负面影响。虽然全季在发展过程中很早就提出了以全季酒店在概念上秉承儒家“五德思想――温、良、恭、简、让”的企业文化,然而其在发展过程中对于企业文化的建设仍然停留在简单的外在形式,根据近几年的报道和新闻显示,全季酒店在扩大加盟的同时仅是在收费是较为积极,后期并没有帮助加盟店进行先进的管理,导致许多加盟店怨声载道甚至退出,试问如果全季真的做到了深入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又怎么出现这些对于自身品牌具有极大负面影响的事情呢?

3.2 企业管理理念落后,忽视人才团队建设

一方面,全季在管理过程中多采用陈旧的管理方式,如主要通过扩大会员量来提高入住率,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口碑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具有更强的影响力,CNNIC2009 年的一份调研报告则表明,中国有41.1%的网民在购买每个商品前都会阅读在线评论,26%的用户购买大多数商品前都会阅读,只有17.9%的用户表示购物前从不看在线评论;有43.3%的人认为线上消费者评论是其购买决策前最看重的因素,其次才是亲人朋友意见,占比34.7%,认同专家意见和知名网站记者评论作为最重要决策参考的用户总和只有18.6%。另一方面,管理者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监督不到位,产生了管理混乱,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人力资源管理不到位和优秀人力资源短缺造成的,归根结底是全季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不重视导致的。

3.3 绩效评价体系不健全,缺乏有效监督

全季绩效管理的发展是伴随着酒店的发展已经有十几年了,其绩效评价体系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仍然有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全季绩效评价的完善,也对酒店今后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主要问题有三点:第一,绩效考核的管理过程不够重视,全季的绩效评价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价体系,总公司制定标准,各分公司执行。但在执行过程中具有机械性,不考虑自身特点和员工反馈意见,缺少灵活性,忽视了过程。第二,短期的绩效评价与公司长期规划脱节,在全季旗下的酒店绩效考核中往往由于过度重视经济效益,只关注考核的结果,从而忽视了考核的本质目的和企业文化的管理。第三,绩效考核人员能力不足和考核标准不科学,全季的一部分考核人员只是照搬书本知识,没有结合自身实际,从而没有真实反映全季的绩效。

3.4 培训过于流程化,应变思维僵化

全季和国内大多数酒店一样,在培训中重岗前和操作培训,轻管理服务技能、理念培训。并且由于流程化的培训制度,忽视了员工个体差异的培训需求。企业只简单做好新员工入职培训,在岗员工业务操作强化培训、新技能培训。但是却忽略了对管理者技能的系统训练,更不注重加强对所有员工企业理念方面的培训同时,在培训中出于对成本的考虑,多数采取讲授法和示范法,但因为讲授内容空洞、知识老化、操作技能落后,致使员工产生抵|情绪,培训效果得不到保证。

4.全季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议

4.1 深入加强酒店文化建设,提高核心竞争力

当今社会已进入了品牌和形象的消费时代。良好的企业形象一旦树立,就会成为企业的无价之宝。它不仅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还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而酒店形象的打造,离不开酒店文化建设这个基础。通过建立良好的酒店文化,我们可以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生产适销对路的酒店产品,提供满意周到的酒店服务。从而吸引更多的回头客,以实现酒店经营的最终目的。并且酒店文化的建设不应只停留机械的物质文化上,更重要的是将酒店文化深入每一个人,作为服务型企业的酒店只有自身的文化打造好,才有立足之本。全季酒店在酒店文化打造过程中,首先要做到整合价值理念,明确酒店经营目标,要从管理层开始做起,突出酒店文化的重要作用:其次,要强化酒店文化的核心内涵,文化是精神层面的体现,酒店文化建设中应从物质延伸到精神、制度,很多项调查证明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员工更具工作热情,并且客户也更青睐与这样的公司合作;最后,全季酒店应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经验,只有建立自我品牌才是长久之路。

4.2 加强员工培训对策

酒店的培训应该是一种全员式的培训,全员即上至总经理下至一线员工。培训对象应该包括酒店各个部门,各个岗位的所有员工。酒店在安排培训时应该根据酒店的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培训方法。培训方法应让员工由被动转为主动参与。要将以前培训师或者主管人员单纯的示范转变为员工主动参与进来,与培训人员一起互动,以增强员工实际操作能力,最终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酒店要找出T工感兴趣的培训方法,制定与其相符合的培训策略。培训内容应从基本技能的培训转为综合性的培训。现代酒店发展要求的是全面型的人才,要在掌握基本工作技能的基础上,多了解其他方面的知识。比如餐厅服务员,如果能掌握一些饮食搭配、菜品营养成分等知识,就能更好地为客人提供个性化的服务。酒店要以员工的培训需求为导向,制定与酒店发展相符合的培训计划。

4.3 培训注重科学性,提高应变能力

员工的培训有利于适应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和组织发展,以及提升员工的企业认同感和归属感。现阶段大部分酒店的管理者和员工培训首先要做好理念培训,一方面理念的培训有利于管理者和员工不断适应新的变化,另一方面这也有利于增强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其次,在培训过程开始前应首先进行培训分析,确定培训的方向,有针对性的对管理者和员工进行分类培训。最后,在培训的方法上应多采用先进的培训方法,提高受培训者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如采用情景模拟法,培养员工在面对一般事件和紧急事件时的不同处理能力,从提高整个酒店的服务质量。

4.4 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加强公司制度监管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绩效管理在整个企业的发展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完善企业的绩效考核体系对于经济型酒店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企业不仅要重视绩效考核的结果,更应重视过程,企业应制定明确的绩效考核反馈制度来保障考核的全过程真实有效。其次,总公司在要求旗下公司严格执行绩效的同时,还应根据自身特点制定适合自己的绩效标准,既要保证绩效考核的长期性又要企业各个时期不断发展的短期利益,实现两者的均衡。最后,尊重人才,广纳贤良,实行内部培训和外部招聘联动的方式,不断提高绩效考核人员的能力水平,从而保障绩效标注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 周景昱.浅析新时期酒店经营管理创新思考与实践[J].建材与装饰,2015,11(48).

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新思维

1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涵义

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是指根据酒店发展战略,有计划地对人力资源进行获取、保持、评价、发展和调整等一系列活动的过程。这些活动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规划、员工的招聘与配置、员工培训、绩效管理、薪酬与激励、职业生涯管理和劳动关系管理等,通过这些管理形式对酒店内外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运用,以满足酒店当前及未来发展需要,确保酒店最终目标的实现和员工发展的最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价值创造、价值评价和价值分配三个方面的价值链管理,即首先要分析出酒店中哪些要素参与了价值的创造;其次是这些要素创造了多少价值,如何进行评价;最后是如何对这些要素进行公平的价值分配,包括分配的方式、分配的标准等问题。价值创造体系、价值评价体系和价值分配体系的有机结合和良性循环,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特征和基本框架。

2互联网时代的特征

互联网时代是指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相互结合基础上构建的宽带、高速、综合、广域型数字化电信网络的时代。互联网已成为现代人社会交往和生活的主要的手段。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互联网时代主要有以下特征。

2.1大数据大信息时代

依托互联网技术打造的各种交流平台,使得人与人、人与组织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便捷和低成本,这种零距离高频次的交流必然带来大量数据、信息和知识,进而社会进入了一个大数据时代。数据化的核心在于一切皆可量化,因此大数据时代有助于实现组织人力资源的量化管理。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可以通过收集员工的各种资料进行数据分析,解读出其背后隐含着的真实情感和需求,为人力资源管理决策提供依据,从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

2.2个性化自主经营时代

互联网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因此也是一个人才主权时代,在互联网的高度开放与自由的环境中长大的新生代员工,他们大多接受过高等教育,自身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拥有独立的思想和较强自主意识,他们在工作中追求尊重与理解,讨厌权威式的命令。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员工和组织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员工与组织之间由依附关系转变为相互依存关系,组织需要员工的创新创造才能发展,任何为组织创造价值的员工都是组织的核心。因此在互联网时代员工自身的创造价值得到明显提升。

2.3组织管理去中心化时代

在互联网时代组织边界日益模糊,以领导者为管理核心的传统科层组织结构逐渐扁平化,更强调了员工个体的价值,组织表现出较强的中心化特征。互联网为员工与客户、员工与组织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便捷的平台,只要能满足客户需求,能为企业创造价值,就拥有话语权,成为组织关键的核心,这极大地激发了员工的情感诉求和价值诉求。因此,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依附和服从关系,员工也不再是企业的附庸,而是企业价值创造的主要动力,员工更多的是的自主管理、自我经营,管理者更多的是发挥支持作用。正如张瑞敏在海尔所倡导的“企业无边界、管理无领导、供应链无尺度、员工自主经营”就是基于互联网的组织管理思维。

2.4开放、共享又共融的时代

在传统时代中人们价值链与组织形式的连接主要是一种串联的连接模式,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将人们带入网状的联系网中,形成一种新型网状结构的连接模式,将串联连接与并联连接相结合,每个网络的节点之中都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零距离沟通交流,人们可以快速表达自己的价值主张与需求,在生态圈中的每一个机体之间存在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在开放的同时又保持共融,使生态圈中的各个机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真正实现地球的健康与协调发展。

3互联网时代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新思维

3.1进行数据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决策

对大数据的合理运用有利于帮助酒店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的合理优化。互联网时代人与人、人与社会及组织沟通中,会产生很多真实的数据,这些数据既包括一些客观显性的信息,又包含着人的动机需要、情感诉求等各种隐性信息。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工作效率。如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招聘、录用等工作,都可以通过记录相关人员的信息进行数据化的量化分析,达到人岗合理的优化资源配置;酒店通过各种交流平台对人力资源的数据进行获取、整理和分析,可以解析出员工工作态度以及工作方法,能够从小样本中推测出未来趋势,也可以发现诸如员工所关心的像“薪资问题”“职位问题”“培训需求”“福利待遇”等具体要求,向员工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提高员工满意度;也可以利用网络信息采集公正、透明的特点,对酒店价值创造过程进行中员工的实际表现、价值贡献等各个方面综合判定,制定出公正合理的人力资源分配政策。

3.2建立以员工价值体验为基础的互动沟通平台

互联网提供了分享平台,推动了个体自我表达意识和平等意识的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出发点,提升员工的价值体验。作为服务性行业的酒店业,越能满足顾客需求吸引回头客的员工,越具备话语权,成为价值创造的核心。人力资源管理应使每个员工都能在企业价值网里找到激发自己价值创造和体验的点,因此酒店的人力资源管理要关注与员工的情感连接和价值诉求,致力于提升员工的价值体验,打造有助于提升员工价值体验的各类平台,如微信、微博、公众平台、电子邮箱等,酒店借助平台可以让员工参与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的制定,也可以借助平台给员工提供和上级平等交流的机会,让管理者了解员工自身的价值诉求,能够尊重员工自我表达的意愿,在彼此了解的过程中增进企业和员工的信任度,建立情感连接,以增加他们的价值感和归属感。

3.3建立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基础的人才激励机制

在互联网时代,人才的竞争更加激励,人力资源的第一要务就是要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以90后为代表的酒店新生代员工跳槽频繁,酒店员工的离职率远远高于其他行业,这里面固然有一些客观的因素,但也恰恰说明了他们缺乏职业的定位。管理者应指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帮助他们尽早确立职业方向和目标,建立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包括员工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行业资格资质升级计划和个人学历提升计划等,为员工提供多元化的发展机会和成长平台,并不断督促和帮助他们实现目标。当员工拥有明晰、长远的发展目标时,他们的工作会更有方向感和动力,即使暂时遇到困难和挫折也能坚强面对;同时,每实现其中一个目标,员工就会感受到成就感,从而增强对企业的归属感。

3.4推行员工与顾客共创价值的发展模式

互联网时代,顾客和员工的界线逐渐模糊,两者之间没有稳定的关系,时而可以进行转换,他可以是员工,也可以是客户,也有可能成为引进酒店客源的酒店产品的宣传者,因此对于共同价值的创造是没有边界的,人才由原来的组织所有转向价值创造圈所有。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将为客户、为员工和为企业创造价值三者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才能够合理进行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安排和管理,这种发展模式扩大了人才价值创造边界与范围,优化了人力资源的配置结构,为酒店节省了人力成本,更好地提升酒店经济效益。

3.5建立“人力+货币”资本的合作共赢机制

互联网时代是基于大数据的知识经济时代,是真正的人力资本优先发展,人力资本与货币资本共治、共享、共赢时代。在酒店的资源配置工作中,人才资本与货币资本两者处于同等地位;在企业价值的创造要素中,人才资源要素是最活跃、最具价值创造潜能的主导要素,并且人力资本的投资与发展的优势都高于货币资本,所以理应处于优先发展的位置。正因如此,人才资本与货币资本具有同等的剩余价值分配的话语权和索取权,要参与企业利润分享。由此可见,互联网时代将人力资源与货币资源两者之间合作共赢机制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发挥平台,要保障能够实现合作共赢,就必须实现“人力+货币”双资本的共享机制发展。

4结语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酒店应根据时展趋势与时俱进,及时转变工作思维,创新工作方法,不断调整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更好的顺应时代的变化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海侠.基于互联网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新思维的探索[J].商场现代,2017(1).

[2]彭剑锋.互联网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新思维[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4(16).

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酒店餐饮业;人力资源管理;途径

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下,现代企业要实现自己长远的战略发展,必然在发展模式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其中,人才一直是促进企业发展的第一核心要素,因此,企业经营者为了企业能够尽快在市场格局上占据一席之地,除大力开拓核心业务外,还需要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员工素质。

一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一)离职率一直较高

酒店之间的激烈竞争,说到底就是对人才本身的竞争。人才则通常指多年服务于酒店,并在实践中具备比较丰富的运营经验、已掌握一定管理技能方法和营销理念知识的高素质核心员工,这些优秀人才常常是酒店自主创业团队的骨干。如果酒店大量流失优秀人才,则会出现酒店人才发展滞后等深层次问题。多年来,酒店长期处于一种企业内部一边拼命招人、一边裁员走人的恶性循环模式。酒店频繁发生离职现象,大致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从一些中型酒店公司离职的员工,转去应聘到当地其他大型企业,就是所谓的跳槽;另一种是大酒店运营管理团队内部的员工,被中小酒店挖走,即所谓人才流失,这两种情况导致离职率长期居高不下[1]。

(二)激励体制尚不完善

酒店适当的激励措施是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化水平的非常有力的手段。同样,也完全可以用于激发员工作热情,调动员工创造激情。目前,大多数酒店公司都或多或少存在企业内部管理激励或评价考核机制。第一,激励措施并不及时。酒店对员工进行激励考核,往往也会故意先让部分员工自己认为能力不足,当酒店实施员工奖励考核计划时,员工们会觉得这是多此一举,这样便完全失去激励机制存在的意义,从而使员工失去工作的动力。第二,激励和考评的方法不妥。酒店公司没有严格地根据酒店具体岗位需要及岗位能力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考评制度,也没有能充分结合酒店自身实际工作需要进行招聘。不知道公司的创新激励要因公司岗位特点而异,没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创新激励策略和奖励手段,必然导致逐步地让企业员工们失去了工作的激情。

(三)人员供给不足

目前,酒店领域面对的最大挑战就是优质服务人力资源匮乏。随着整个现代社会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人们发现大多社会人还是觉得自己从事社会服务工作这种职业确实感觉不够专业与体面,不仅在职工作人员无法得到相对较好的个人薪资水平的回报,而且个人自身感觉无法真正从中得到一定的社会尊重,所以导致个人很难更主动积极地投入精力并参与到服务行业领域。这些现象直接影响到当地酒店员工就业及职业观念,造成公司很难得招聘到足够数量而又优质的高端技术人才,企业实际经济效益无疑将被大幅降低,影响了酒店公司整体经济的稳定以及可持续发展[2]。

(四)人才流失严重

对于酒店企业来说,很多连锁酒店公司员工大多是年轻人,工作压力相对大,过高的劳动强度,往往会造成公司员工身心俱疲。作为酒店业,主要是一种提供服务的行业,酒店劳动管理岗位大多又有着许多临时、短期化的劳动业务特征,时常就会强制要求一些员工加班,这就在无形中加大了员工的劳动量。从酒店业员工自身管理能力和工作观念角度出发,目前一些酒店领导者们并未能真正地重视员工们的劳动,对于员工的关心程度较低。目前酒店中缺少高素质型的管理人才,酒店对员工的基本岗位业务能力、经验和学历的要求不是很高,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对于自身出现的错误理解不够深入,缺少一定的反思意识,加之酒店对于员工的培训力度、关注度较低,员工的思想水平得不到较好的提升,在员工的工作过程中,容易出现思想上的偏差,致使人才流失较为严重。

二酒店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一)完善薪酬管理体系

在改进酒店薪酬体制管理过程中,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还应当高度重视对人力资源薪酬管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用人单位还需要积极研究学习和借鉴其他酒店薪酬体系管理模式与工作方法,另一方面也非常需要与自身的实际工作情况和在岗职工真实薪酬需求进行有机结合,在尽可能坚持保障公平原则的前提下,适当控制薪酬激励措施的差异性,并对从业人员绩效考核指标要求进行准确量化和综合细化,避免人员薪酬福利待遇不公平,对职工日常工作中的积极性造成严重挫伤。

(二)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

人力资源部门应主动保证酒店职工薪酬的实际公平性,将酒店职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态度与实际薪资水平挂钩,有效调动提高酒店职工工作的主动积极性。与此同时,应积极结合酒店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来对酒店薪酬管理制度进行重新制定,使酒店薪酬管理制度变得更加透明,有利于真正实现广大酒店职工根本意义上的多劳多得,提高广大酒店职工的日常工作积极性。人力资源部门在进行绩效考核的工作过程中,可以对全体职工的工作服务态度情况进行评价,职工如果能够用良好的工作服务态度去认真面对工作,这种情况可以对其进行嘉奖,提高全体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促进酒店的可持续发展。

(三)提高员工参与度

为了充分调动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的积极性,每位员工都可以了解酒店薪酬管理分配机制。通过积极参与民主评议,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使员工及时了解酒店的激励制度和相关工作制度。同时,员工的积极参与也能使酒店领导及时了解员工对激励制度和薪酬的期望值,在合理的范围内,酒店可以考虑满足员工的心理期望,充分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员工能够积极参与酒店创新。通过改变薪酬管理方式,完善薪酬激励体系,酒店可以有效满足员工多样化的需求,酒店员工在积极参与酒店内部薪酬公平分配的过程中,有效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与热情。

(四)提高员工薪资待遇

酒店员工的薪资是由基本工资(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津贴补助构成的。首先,在制定薪资制度时,应对当地的实际物价水平、生活水平等进行充分的考虑,合理制定工资制度。其次,酒店该年的绩效考核目标不仅要与酒店员工实际的工作表现相对应,还要与酒店长远战略目标同步,薪酬绩效激励体系既能调动酒店职工劳动积极性,又能够促进整个酒店长久健康发展。最后,酒店实施薪酬激励机制管理,要充分发挥薪酬激励本身的主导作用。酒店首先要建立一套健全的具有纵向多层次的薪酬激励管理制度,明确酒店薪酬激励的核心理念,深入挖掘酒店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内在核心价值,为促进酒店的长期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五)保证在绩效考核工作中的有效信息沟通

酒店管理中,有效的交流与沟通能够让管理层与单位的员工都能够互相了解各自的立场以及思想状况,对于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的制定有积极的作用,而且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能够让员工及时了解激励制度实行的主要目的,明确自身在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有助于员工之后进行不断的改进。有效的沟通,可以有效帮助所有员工正确梳理整体工作流程,明确整体工作发展目标,提高整体工作效率。有效的沟通,还可以帮助领导者了解员工的长处和短处,在调整人员和岗位时,可以科学决策,充分发挥员工的价值,激发酒店更大的核心竞争力。

(六)更新企业人力资源的激励创新理念

首先,在绩效管理模式的具体设计过程中,可参考企业的组织管理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企业绩效管理应用系统模式的构建。企业对内部所有职工常规工作情况记录,可以用激励考核的有效方式做量化处理。这种制度情况安排下,可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员工薪资、福利、奖金补贴等正常工作激励回报机制。其次,在公司激励机制设计构建阶段,企业重要岗位管理人员均可以充分根据他们自身岗位职务与等级结构,从其专业经营岗位序列、管理服务岗位序列的两个基本层面对系统进行全面合理的有效管控,同时进一步开放专业技术岗位序列、管理及运营服务岗位序列通道,为整个企业如何进行职工岗位等级选择提供一个更为明确的方向。在员工职级及发展晋升时间序列表中,企业内部机构根据实际具体岗位发展或岗位需要,逐步向上提升对应岗位等级,从而保证职工潜力的充分发挥[6]。

(七)有效调整绩效工资幅度

公司要想贯彻落实好绩效量化考核及工资制度,充分积极发挥好其激励作用,就要将其与公司管理融合起来。酒店应当结合员工绩效目标与管理情况,对个人绩效工资幅度范围进行相应的调整,在给岗位制定年度绩效规划和工作考核综合评价量化目标时,可以适当先安排让每个单位员工结合自身能力积极地组织并参与,为该岗位或自身实际负责过的某个重点工作项目进行评价量化目标范围的具体设定,最终可以进一步激发每位员工积极从事本职工作的热情,增强广大基层职工队伍对单位有贡献人员的工作价值认可度,充分有效调动他们各自的工作潜能,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整体工作绩效,实现以人为本的鼓励表彰先进、鞭策激励后进人员的活动目标,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责任感。

三结语

综上所述,酒店通过科学合理的绩效薪酬管理,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减少员工流动性,从而留住人才。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整体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不仅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还推进企业整体生产及经营与事业发展,从而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利于提升公司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周景昱.完善酒店餐饮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探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7,(10):2.

[2]陈华.完善酒店餐饮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研究[J].商讯,2019,(14):2.

[3]黄竞,曹婷婷探析酒店餐饮业人力资源管理优化策略[J].纳税,2019,(33):1.

[4]武永成.职业化改革视域下旅游酒店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21,(5):41-44.

[5]鲍富元.海南省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困境与变革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20,39(5):4.

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范文第5篇

一、民营酒店人力资源存在问题的现状

自岗位人员结构从业人员的调查结果显示,民营酒店人力资源存在问题的现状。

(一)员工流失率:近年来,酒店餐饮从业人员的平均流失率达到了36.8%。餐厅员工的流失率为29.7%;厨房员工流失率为39.9%。其中餐厅和厨房员工流失贡献率分别为53.8%和48.4%。

(二)餐厅服务及管理人员结构比例。餐厅服务及管理人员占总比例的53%名,厨房厨师及管理人员占46.2%。性别与学历结构。女性占61%,男性占39%。整体员工队伍中义务教育学历占比例29%,其次大专占13%,本科占7%,研究生罕见。女员工中初中学历的比例最高,为23%;其次为高中(中专)、大专、本科分别是14%、11%、2%。男性员工中则是高中(中专)学历比例最高,占30%,以下为初中、大专、本科,所占比例分别是:18%、14%、5%。男员工学历普遍高于女员工。在中高层管理人员中具有大专学历者居于首位,占31%。整个中高级管理层以男性高学历者居多。根据统计,目前酒店餐饮人员中,餐厅男女比例为1.3∶3.9;厨房中男女比例为6.7∶0.9。

(三)管理层面性别结构比例。餐厅的管理人员以女性为主,男女比例为1.1∶3.1;厨房的比例为5.9∶1.2,基本成正比。从数据分析,酒店餐饮从业人员中,0~3年工龄的新员工基本上占了40%,3~5的年以上占31.5%,5年或更久的员工占28.5%。在管理层面显得尤其突出,五年以上员工占了绝大多数。

(四)从业人员的来源结构比例。主管以上人员来源主要是社会有相关经验人员(52%),学校相关人员(19%),社会非相关人员,厨房主管以上人员来自社会相应人员59%,学校毕业相关人员28%;餐厅来自社会相关经验人员68%,非经验人员33%,来自学校的主管级别人员仅仅4%。

(五)年龄结构比例。其中高级管理人才如总经理的年龄普遍在31~40岁,占39%;中级管理层中25~35岁这一年龄段最多占42%;而一般员工中21岁以下占31%,因一般员工所从事各项具体服务工作,劳动强度较大,无需具备太多管理经验,所以年龄是较为年轻的。

二、民营酒店人力资源存在问题的深层原因

(一)人才缺乏成为酒店餐饮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在酒店中餐饮的地位非常重要,它是酒店满足宾客基本需求不可或缺的经营项目。在有些酒店中,餐饮的收入甚至超过了客房。由于观念的误差,酒店餐饮很难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人才,人力资源贫瘠和人才匮乏已成为目前酒店餐饮面临的共同难题,并已成为制约酒店餐饮发展的栅栏。

(二)人力资源结构失衡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态势。人员分布的不合理性,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奇缺。民营酒店人力资源结构分布不平衡。纵向分析民营酒店不仅需要大量操作型服务人员,更需要大量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而目前初中、高中与本专科及更高学历的硕士、博士等高级管理人才的比例严重失调。横向分析,需求的岗位从酒店营销、餐饮、客房、财务管理、电脑工程师、质检部、大堂副理到空调、强电等技术工程人员和工程管理员等,存在严重专业缺口问题。而职校的学生则主要集中在总台服务、客房服务、烹饪、餐厅服务;饭店工程部、物业管理及市场营销的人才奇缺,部门经理以上的具有管理能力的人才缺口严重。同时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旅游人才最为缺乏。饭店在与国际标准进行接轨时,只注重物质硬件设施的更新换代,而轻视人力资源等软件的深度开发和优化配置。从而制约了饭店员工队伍结构的合理化过程,最终使得民营酒店在市场竞争中的影响力、品牌号召力、人均经济效益等诸多因素方面处于劣势。因此,民营酒店人力资源结构失衡是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态势的主要原因。

(三)员工流失率高。众多酒店还未意识到人力资源的战略性地位和重要性。人力资源是酒店生存和发展的保证,是酒店竞争制胜的关键因素,是跨越时空的战略工程。尤其是酒店业,其服务产品的质量高低直接与员工的工作相关联,或者说,员工的工作过程就是产品的生产与提供过程。民营酒店决策层对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如何开发认识不足,人力资源开发的手段方法落后,尤其是培训作为开发的重要手段没有发挥应有的效果。因循守旧,创新意识较弱,未体现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对员工管理未从落后的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这使员工得不到合理提升,必然选择流动来达到目的。民营酒店人力资源队伍稳定性较弱,流动出现了两个极端。一个是下层操作服务型员工流动过于频繁的问题,研究统计分析,员工年流动率一般超过了39%~55%。一线操作服务层员工流动最为频繁,由于这部分员工目前缺口很大,待遇较低劳动强度很高,导致熟练员工流动频繁。另一个是中高层管理和技术人才不正常流动的问题,由于酒店中高层管理人才竞争意识不足,不能充分发挥个性和创造力。

(四)考核管理与提升机制。考核和提升机制是民营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研究分析显示,有25/%的流动人员不仅是因为工资待遇离开的。从员工个人来讲,主观原因中收入太低只是其中之一,求得个人的发展空间(职务、培训等)是他们选择离去的主要缘由。大部分是对前途不满意或得不到升迁机会。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培训发展机制存在问题。人力资源的培训不被重视,基本都设有人力资源部和培训部,长年不间断进行培训工作,但大多数培训缺乏新颖性和创造性,培训方式方法不具吸引力,内容也不丰富。低星级民营酒店人员招聘、培训管理一般都是总经理办公室和营销部负责。而交叉培训尤为欠缺,特别是与其他发展较好城市的酒店间的交流和学习。想得到提升或想有一个发展机会的员工就必然会选择流动来寻找一个得到提升的机会。

三、民营酒店人力资源的理疗方案

(一)专家主导型人力资源战略。民营酒店需要大量高知识、高技能、高自治、高创造力、高责任感的专家型员工,而不是传统经济中从事简单劳动、被监控的工人。有其这样的特征:人力资源向专家转化、组织向专家团队转化、管理以专家为中心、经营以专家为主体。比传统组织拥有更多的先进知识、先进技能的来源,拥有适应变化、加速发展的创新力量,从而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专家型员工应该具备以下条件:较高的智力(如记忆力、分析力、决策力);较高的情商(如自我评价能力、对他人的评价能力);较高的逆境商数(如忍耐力、坚持力、远大抱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如读、写、说、电脑与网络操作能力);掌握专业领域内系统、广泛、前沿的理论知识与相关应用领域内全面、较高的各项技能;拥有专业领域与相关应用领域全面、丰富的经验;具备专业领域及相关应用领域的学习与创造能力;在专业领域与相关应用领域中,能够独当一面,具有设计多种选择方案、进行优化分析、达到精细效果、解决问题、完成职责的综合能力;有职业道德与商业道德(如恪尽职守、忠于承诺、有责任感、追求完善)。

(二)建立知识、信息管理机制。人力资源部门是经营人能力的部门,对人力进行投资和开发,建立完善的职位体系、培训开发体系和职业生涯规划等;不但负责人事、绩效、薪酬体系的控制,而且是服务和保障部门,为所有一线员工进行服务,保证他们无后顾之忧,全心全意地为客人服务,同时是饭店战略指导和辅导部门。设置知识管理职务和专门部门,负责信息技术建设、运用,知识的收集、整理、保护利用、传播,实现对知识控制和最大程度发挥知识效用,建立并完善企业文化。随着酒店规模变化和人力资源工作的规范,引入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信息化系统,实现现代化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

(三)给员工生存安全感,在发展中求稳定。人力资源部门不能仅仅瞄准人创造“剩余价值”,而且还要关注人本身价值的增值。雇佣能力是在组织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天平上创造“双赢”格局。酒店企业员工通常对酒店业“青春饭”的心态流露出些许无奈,员工若不能在一定时间发展到一定位置,其转行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不转行的员工,有些是由于缺乏转行需要的技能,或者没有转行的勇气,其工作心态也很难保证对酒店企业有更大贡献。对他们能力的精心培养带给他们一种新的工作安全感——离职的安全感。事实上,渴望稳定已经过时,在变化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稳定。下图:

总之,人力资源是互动的,在人力资源新陈代谢和结构调整的过程中,重点开发、完善在职培训、咨询和指导,加强组织能力和个人能力开发中的角色地位,实现从隐性向显性的转化,使民营酒店人力资源形成和协团队搭配,从而使个体效率与群体效率最大程度的发挥,达到总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

论文关键词:民营酒店人力资源诊断理疗

论文摘要:外资餐饮企业进军中国市场,民营酒店面临更大的挑战。人才大量流失,提供高质量服务的人力资源优势已趋于淡化,如果没有一支优秀的人力资源队伍,民营酒店很难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更难做成强势品牌,因而就难以应对国内酒店行业的竞争,那么民营酒店必须进行人力资源开发。

参考文献:

[1]邓新华.现代酒店服务与管理[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樊平.餐厅服务[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