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儿童生活的古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姜山:不,我要去乡下奶奶家捉蝴蝶,体验古代儿童的生活。
陈风:公同里也有蝴蝶,也可以体验啊!
姜山:那不一样。古代没有今天这样的繁华都市,没有儿童公同,现在就只有在乡下才能找到古代儿童生活的影子。你读读下面的古诗就会明白的。
[古诗]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注释]
①宿:投宿,即住旅店。②新市:地名,今湖南省攸县。③徐公店:一位姓徐的人开的旅店。④篱落:篱笆。⑤疏疏:形容篱芭编得不紧密,稀稀拉拉的样子。⑥一径深:一条小路很长。径,小路。⑦树头:树枝上。⑧未成阴:树叶还没长得茂密。⑨急走:奔跑。文言诗文中“走”就足跑的意思,“行”才是走的意思。⑩黄蝶:黄色的蝴蝶。
[诗意]
在稀稀疏疏的篱笆旁,一条小路伸向远方。树枝上的花已经飘落了,树叶还长得很少,没有能形成树荫。几个儿童奔跑着,在追捕翩翩起舞的黄蝴蝶。蝴蝶飞到黄色的油菜花丛中,找不到了。
[谈感受]
姜山:古代的儿童也像我们一样活泼,顽皮。更妙的是,黄蝴蝶似乎有灵性,故意飞入菜花丛中,让儿童“无处寻”。不难想象,这时的儿童,一定在金黄的油菜花丛里东张西望,无可奈何。
陈风:我觉得这首古诗特别有趣,可能是我们年龄相仿的缘故吧。前几天放风筝时,我想起高鼎的《村居》,感到特别亲切,就情不自禁地吟诵: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姜山:足啊,读这首古诗,眼前仿佛出现了一群刚放学的孩子,迫不及待地趁着春风,把风筝送上蓝天的情景;耳边仿佛听见了孩子们比赛放风筝的嬉闹声。对了,我们一起来收集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吧!
[背诗句]
小朋友,下面足陈风和姜山收集的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冉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夏日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池上》唐・白居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呜蝉,忽然闭口立。
――《所见》清・袁枚
牧童见客拜,山果怀中落。昼日驱牛归,前溪风雨恶。
――《牧童》唐・刘驾
沙上儿童临水立,戏将萍叶饲新鹅。
沈华英,1984年参加工作,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国家级语文骨干教师,江苏省语文领军人才班学员,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千师万教”优秀个人,无锡市名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五一”岗位明星,宜兴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在语文教育之路上,一直追求回归教育的本真,秉持“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宗旨, 坚持“让语文走向生活”“教学向着儿童成长的方向”的教学理念,形成了“实、活、新、趣”的教学特色 ,经常对外上示范课,做专题讲座,指导多位教师参加全国、省、市级赛课、论文评比获得优异成绩。主持、参与了多项国家级、省级课题实验;撰写的三十多篇论文在国家、省级报纸杂志上发表,在论文评比中获奖。
沈华英新近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她对语文教学的研究,尤其是作文教学的改革很能唤起人们的思考。怎样让儿童喜欢作文并学会写作文,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题。学生刚学写作文时普遍觉得无从下笔,即使勉强成文,也常常让人觉得不知所云。儿童的口语表达大多还是比较流利顺畅的,为什么以书面语言表达时便词不达意、面目全非呢?难道仅仅是认字太少且词汇贫乏吗?儿童学说话时,并没有掌握多少词汇,但他们说话积极性很高,这又是为什么呢?
作文教学的研究,多年来总是从科学性、序列性、规范性这些方面着眼,基于语言文字的视角,从识字、组词、造句练习入手,再逐步由片段过渡到文章写作,认为这种由浅入深、由部分到整体、由自在到规范的训练,系统、科学而有章法。然而,这种组装式的语言训练,多年来似乎收效甚微。枯燥而机械的分解训练,合于成人的主观臆想,却不适合儿童的思维方式,所以儿童不喜欢。这种训练方式远离了儿童生活,使语言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完全背离,儿童觉得不习惯,也不适应,所以对于作文一是不喜欢,二是无话可说。
倘若儿童学话之初,父母便根据语法规范不断对他们进行纠正,不时要求他们说出更美好的句子,表达更为深刻的意义,如此,儿童可能便不会说话了。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作文状况的诊断以及措施都不是根据儿童的喜好、儿童的生活进行改革,而是根据语法规范、写作规程之类对学生作文进行评判剪裁,儿童作文常常被改得面目全非,儿童总是感到失望和沮丧。于是他们也就慢慢学会迎合教师的喜好,说些貌似大话和套话之类,作文只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绝不是内心表达的愿望。教师越是在审题立意、谋篇布局、语言锤炼上指导学生,学生越是觉得作文难,觉得高不可攀,作文了无情趣。现在依然有语文教学专家大声疾呼,语文教学要回到“双基”去,进行语言、文字、词汇、语法方面的训练,突出作文作法之类的指导。突出语文教学的语言属性本无可厚非,但脱离了学生的生活,无视学生的意愿需求,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只是进行一厢情愿的语言知识训练和写作知识的灌输,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很难有实际的效果。
沈华英的作文教学是基于儿童视角的教学。在她眼里,儿童小小的心灵是一个宏大的世界,她带着这种肯定,带着这种期望,带着一种对儿童生命的敬畏去从事作文教学,指导儿童作文的过程便是和儿童一起去观察,去感受,去表达,去交流。她进入儿童的心灵,融进了儿童的生活,于是能观察到童心的涌动,感受到童真的洋溢。她的作文指导和儿童的语言表达是一致的,显得童趣盎然;她的语文教学和儿童的生活完全重合,这种重合水融,与儿童精神贯通,心心相印。儿童一旦成为生活的主人,作文便是他们一种自然而自觉的要求,生活中的见闻感受、喜怒哀乐,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情动而辞发,情生而文成,行乎其当行,止乎其当止,作文成为儿童情感发展的动力,作文过程也成为儿童精神成长的过程。
沈华英作文教学追求的目标,同时也是儿童生命成长的目标。儿童是成长中的生命。生命成长有一种自然的力量,就像种子发芽要冲破一切束缚。教育是对这种成长中生命的应答,是呵护和帮助这种成长,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杜威提醒说教育就是生长。沈华英告诉我们,作文教学要依靠儿童成长的自然力量,教学方式必须因势利导,这样儿童生命成长过程,便成为一种独特的写作资源。教师所要遵循的原则是从每一个儿童的生活出发,从儿童心灵出发,朝着儿童成长的方向努力。教师所要做的主要工作,便是呵护儿童语言,尊重童年文化,让作文真正成为儿童的内在生命欲求。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者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对此似乎没有异议。儿童作文须“我手写我心”,对此似乎也没有分歧。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似乎也没人反对。然而真正做到很难,现实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口头之语与书面之文之间的转换和融合似乎困难重重,写作文与教作文都是件令人头疼的事。沈华英指出,教师总是过分严肃而庄重地出示作文题目,机械地进行写作指导,令学生望而生畏,忧心忡忡。儿童作文从其本质来说是一种语言的创造,对于稚嫩的心灵而言,这种从无到有的语言创造是那样神圣,倘若这种创造在教师权威的挤压下成为一种被动的差使,且处处不合教师预设的规矩,他们该多么无助和无奈。
沈华英说作文教学一定要有一种民主的氛围。她认为,语言的学习和创造都必须基于心理的自由,让儿童能充分展示自己,说真话、实话和心里话。沈华英深有体会地说,理想的教育应该在创设情境、相机诱导上下工夫,通过各种形式引导学生进入“我要写”的兴奋状态。儿童的思维是形象的,儿童的活动是富于想象的,儿童的兴奋中心是容易转移的,所以针对儿童的教育活动最好能以游戏方式呈现,如沈华英那样,教者把教学意图隐藏于游戏之中,从游戏到写作,不露痕迹,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课程改革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即是教育回归生活。有人将生活理解为日常的生活,有人理解为一种理想中的生活,这都有失偏颇。教育要从符号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生活既指当下的繁芜复杂的直接的日常生活,又指由文字符号构成的理念中的或图面中的间接生活。儿童的教育生活既要有日常的原生态、规定性和丰富性,又要体现精神世界的想象性、多样性和理想性,这种直接生活和间接生活的沟通,形成了儿童完整的生活世界。沈华英认为,每一个儿童都拥有一个丰盈的生活世界,作文教学是儿童世界的观察和发现,要丰富儿童的生活,使他们有充盈的童年,并及时为儿童开掘适时的言语通道。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中小学语文教学要基于教材,但不限于教材。叶老又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广泛多样的课外阅读既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为他们的精神成长提供丰富的营养;同时也使他们的视野和心胸更为开阔,学养更为丰富,品质更为高雅,生命的体验更为深入。大量的课外阅读,使学生的认识能力与思想水平得到提高,对生活有更多的反思与理解,也使作文的表达有了更多的素材,语言表达有了参照的典范。让阅读融进儿童生活,丰富儿童生活;让阅读推动写作,提升写作,读写过程便成为生命发展成长的过程。
沈华英在江苏宜兴市实验小学所进行的“成语系列、古诗系列、国学精典诵读及课外阅读优秀读本推荐”四大系列活动,极大调动了儿童的参与热情,丰富了儿童精神世界的文化积淀。生活的充实和作文能力的提升相辅相成,沈华英认为,教师的教学工作不能局限于课堂,而要致力于为儿童开拓更广阔的生活空间,让儿童置身于火热的社会生活和多样的校园生活之中。儿童不再是生活的局外人,自然便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沈华英引导学生观察家乡的变化,以感受时代的脉搏,通过各种节庆活动和情景剧的角色扮演体验生活。她善于沟通语文教学与其他各种学科的联系,尤其能够敏锐地将学生中不时出现的一些共同的话题以及他们热衷的各种游戏化作作文的资源。她的作文指导好学生之所好,说学生之所欲言,写学生之所想写,于是写作的确不再是外在于学生的难事,而是真情的流露、心灵的抒发。
沈华英深有体会地说,身处童年的孩子,寻求新鲜快乐的生活是他们的本性。“无知的嬉闹”“冥顽的童性”,在儿童眼里,都是一次次意外的快乐,一个个特别的发现,一种种别样的交往。沈华英动情地说,语文教师,应该把儿童当儿童去关注、唤醒,留住这些弥足珍贵的教育资源,让童年留下故事。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普通教师与特级教师的区别或许正在于是否有敏锐的发现美的眼睛。发现美才能鉴赏美,进而创造美;发现儿童生活之美,才能陶冶儿童心灵,进而引导儿童有美好的表达。
当下班级授课制是主要教学形式,这种普遍性、规格化的要求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效益,也有利于同伴间的交流,但其弊端在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阻碍。明智的教师在对学生作出普遍要求的同时,必须因材施教和个别指导,作文教学也是如此。沈华英说,作文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表达与沟通。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不能复制的个体,个体生命的体验都是独特的。因此他们的语言表达——作文,也应当是富于个性的。她认为务必抓好四个环节:其一,写作材料的选择“有意思”胜过“有意义”,题材无;其二,“我思故我在”,作文的想象和构思要有独特性;其三,要大胆,要有创造,要在创意表达上下工夫,有利于表达,而又能形成自己的个性;其四,“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即属于自己的话语系统。沈华英归纳得很好,显然她既有很好的文学素养,又有深刻的哲理思考。
沈华英认为,儿童词汇不够丰富但生动,语言虽然不够规范但有创意,表达虽然不精确,但足以描写他们的生活。对儿童的这种充分肯定,一般教师很难做到。我们常常说要理解儿童,要有儿童立场,但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常常失落并遗忘。沈华英说,习作教学要心向儿童,老师需放下架子,低下身子,把自己当作孩子,去聆听孩子的话语,去欣赏孩子的文字。说得多好!这是由衷的表达,这是发自肺腑的声音。这种眼光、气度和胸襟,或许正是她迅速成长的奥秘之所在,不仅仅限于作文教学。
一、用简笔漫画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
小学低年级学生用文字记录日常生活的能力相对不高,美术课中,以漫画日记的形式不仅能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趣,而且运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自己一天当中发生的特别能表达情感的事情,用画笔记录自己开心的、生气的、难过的、平常的事情。在漫画日记过程中,学生的兴趣远比用文字记录高,在创作中对学生进行简笔的训练,通过定时定量的训练,形成良好的创作习惯,同时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培养兴趣。通过简笔漫画日记的创作,不仅提高学生漫画创作水平,更能让他们感受到观察生活的快乐。
二、用简笔漫画表现自己眼中的世界
孩子眼里的世界是多彩的,美术课堂中,教师应启发学生用手中的笔,以简笔漫画形式来尽情表现,在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充分运用直观教具及多种教法,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学生学习简笔画兴趣。先将简笔画归纳为器物类、植物类、家禽、家畜类、野生动物类、飞禽类、水族类、昆虫类、人物类等,然后从简单的器物类符号造型人手,学习简化、概括物象的方法,掌握简笔画的造型特点和规律。从临写开始到改写、写生、默写逐步达到自己设计的能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会感到乏味、厌倦,随时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学生好学、乐学,从而提高简笔画的教学质量。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具有一双赏识的慧眼,对每一个孩子的作品认真评价,肯定学生的每一幅作品,激发他们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鼓励学生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三、 用简笔漫画表现古诗词意境
文学中的诗歌与美术的渊源最深,关系最密切。中国的国粹“国画”一直以来沿袭着诗画相配的原则,用文字和画面两种形式完整地表达画者的心声。文字给人以足够的想象空间,每个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给学生广阔的创作空间。教师可以用一个故事或者一首儿歌、诗歌来调动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根据听到的内容设计一个画面,这样不仅对文字有深入的了解,也会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培养。从小学阶段的古诗来看,作者的写法大都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学生为古诗配画更能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形象直观的画面,再现出诗歌表达的空间与色彩形象、诗化,让传唱千年的古诗文在学生心灵的琴弦上跳跃出最美丽的音符。在为《绝句》这首古诗配简笔画时,我一边播放悠扬的轻音乐,一边用语言表述这首诗的诗意来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青山绵延起伏、山脚绿水环绕,柔嫩的柳枝上突然出现两只美丽的黄鹂鸟,在不停地跳动,样子十分活泼可爱,还不时地发出"啾啾"声,远山脚下,一行白鹭展翅,飞向蓝天。学生全神贯注地聆听着我的语言表述,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美景之中,在感悟了诗的意境,理解了诗的内涵后,学生创作时就一定会胸有成竹,就能创作出一幅幅富有诗情画意的作品来。
四、用简笔漫画创作成语故事
成语是汉语词汇的精华,它以丰富的内涵和凝练的形式成为中华民族语言中的瑰宝。成语是小学阶段很重要的语文学习内容。创作成语漫画必须要深刻理解语义,并懂得该成语比喻什么,然后寻找题材。教师指导学生应该根据语义的延伸去发挥,把尽量发挥想象,鼓励他们画出与众不同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创作出许多有趣的作品。像“夸父追日”表现了古代人民征服自然的坚强决心;“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去办事,不但无益,反而有害;“闻鸡起舞”则是对某一历史事件的概括来激励人们珍惜时间勤奋读书;“囊萤映雪”表现了古人克服艰苦条件认真读书的励志故事等,学生在展示美术创作的同时,也起了美术的德育教育效果,可谓一举几得。
五、用简笔漫画创作系列连环画
结合语文课中经典童话和和小小说,在美术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和启发经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创作和设计童话连环画,我还经常给学生读一些脍炙人口的诗歌、童话,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把会读、会背、优美的诗句融化在自己的大脑中,和自己创造的画结合起来,学生有了一定的简笔画造型基础后,根据儿歌、儿童故事、成语故事等作为题材,先选定题目,再构思如何设计形象,最后动手绘制。如为《龟兔赛跑》设计简笔连环画时,首先分析乌龟和小白免的形体结构,让学生记住龟和兔的神态特点,按资料上的形式画出来,再要求学生大胆地进行变形练习,启发学生,或者把脖子增长、或者把形体变胖,或者头部前后转动,并且引导学生再把头部的眼和嘴进行拟人化、儿童化处理,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初步完了龟、兔的形象设计,然后结合构图指导学生设计一幅幅各具特点的龟和兔的漫画形象。
“锡剧校本课程的儿童生长”是基于儿童生长需要文化的刺激与滋养而提出的。其意蕴重在让儿童浸润在优美的锡剧戏曲文化中,不断加深与丰富经验与知识,使自身的个性与能力不断得到展示和发展。在锡剧校本课程实施中彰显儿童的生长性,激发生命活力,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追求与动态发展的过程。
锡剧的唱词秀丽蕴藉,雅俗共赏;锡剧的音乐柔和抒情,轻快悦耳;锡剧的舞台表演唱念做打,载歌载舞,有“太湖明珠”的美誉,是帮助小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重要手段,是儿童生长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本文试图对学习锡剧以后“会获得什么”的课程价值作深入思考。
一、“向着明亮那方”: 锡韵流淌孕育儿童积极性格
心理学家认为:鲜明的节奏有助于培养儿童活泼开朗的性格;不同的颜色可以通过视觉影响人的内分泌系统,从而导致人体荷尔蒙的增多或者减少,使人的情绪发生变化。日本诗人金子美玲的《向着明亮那方》广为流传。锡剧校本课程的实施,追溯锡剧历史渊源,营造浓郁的锡剧教育氛围,选择适合小学生演唱的锡剧唱段,让儿童在欣赏中陶冶性情,调节情绪,使其形成活泼开朗的积极性格,走向“明亮那方”。
1.追溯历史,传承锡剧艺术的正文化。羊尖所在地正是锡剧的发源地。锡剧鼻祖袁仁义第一个将锡剧唱到了上海滩,第一位唱锡剧的女子青宝姑娘在田间演唱深受欢迎的故事,都表达着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锡剧小戏迷与小王彬彬老师近距离欢畅对话,参观“锡剧博物馆”等,在欣赏、学习锡剧文化中,开阔眼界,提高认知。这些丰富的资源,都为学生触摸锡剧历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学生逐渐走近锡剧历史文化,领略锡剧的神韵风采,感受锡剧独有的魅力,他们学得投入,并感到趣味盎然。
2.铺陈环境,传播校园锡剧的正场域。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学校设立“红领巾锡剧研究院”专用室,供学生学习、讨论、研究。建设120米的“锡剧大道”,通过展板的形式向师生传播锡剧知识,弘扬锡剧文化。校园网创建“锡剧文化”研究频道,开设“锡剧研究”“锡剧活动”“经典曲目”等栏目,定期更新栏目内容,及时让师生了解到校内外锡剧动态。在浓厚的锡剧文化环境感染下,使学生对家乡无比热爱的情感油然而生。
3.设计课程,传递传统戏曲的正能量。在构思、规划和设计锡剧校本课程的时候,我们重点关注了两个维度:一是儿童生活维度。锡剧课程应该是为儿童、儿童化和“化”儿童的。所以,我们主张给予儿童寻常或者日常的生活。二是儿童生长维度。我们遵循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锡剧课程中,掌握技能,把握学习过程与方法,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蓬勃生长之力。
二、“领异标新二月花”:锡韵芬芳涵养儿童个性
戏曲教育对人具有潜在的影响。锡剧作为一门戏曲表演艺术,对小学生来说,更多的是经历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美的过程。古诗名句有:“领异标新二月花。”锡剧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使得儿童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去表现锡剧的别样风景,收获个性化的成长样态。
1.校本课程,打造一本儿童个性生长的蓝本。学校在一年级至五年级开设锡剧校本课程,由专门的锡剧老师担任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实现锡剧校本课程的生本化、校本化。以锡剧校本课程《太湖一枝梅》为蓝本,锡剧老师自主开发各个年级的锡剧课程。在锡剧课上,人人学唱锡剧,学演锡剧动作,欣赏优秀的锡剧唱段,并进行点评和模仿。在长期的熏染中,学生训练出了一只能感受锡剧音乐之美的耳朵,能欣赏戏曲表演之美的眼睛。
2.兴趣社团,开启一段儿童个性成长的旅程。老师把一些对锡剧特别感兴趣、有天赋的学生组织起来,成立了锡剧小社团。锡剧小社团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锡剧演唱和表演,以兴趣为起点,以活动为主线,螺旋上升,引领孩子们走进了有声有色的锡剧世界。儿童的锡剧表演,在自由表现和大胆的创造的过程中,使情感得到了满足,也锻造了一段独特的以锡剧为主旋律的人生历程。
3.展示表演,搭建一座儿童个性生长的舞台。如果说校园的锡剧小舞台给了学生大胆展示自我的机会,那么有众多观众的大舞台则更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满足感。每一次外出比赛和演出,学生充满自信的表演,都让观众大饱眼福。观众热烈的掌声也让孩子们更加自信,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成功的笑容。这些锡剧展示表演,为有锡剧特长的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空间和优越的发展平台,凸显了学校“让每一颗星星都闪光”的办学文化理念。
三、“万紫千红春满园”:锡韵弥散促进儿童交往
人的社会性决定任何个体不可能独立于社会之外,只有交往才能够学习到尊重、共享、竞争、合作、宽容。同样,合作交往也是儿童快乐的重要源泉。古诗有言:“万紫千红春满园”许多锡剧表演都需要同伴的合作,因此老师在锡剧校本课程的实施中应充分把握时机,让孩子们在锡剧教育中学会与人交往、合作。
1.合唱比赛,唤醒儿童生长源。每两年一届的辅导区锡剧大合唱比赛,要求班班参与、人人参与,如果班主任一起参与还有加分。习惯于说普通话的小学生,在比赛时要说无锡方言,如果不集中注意力就很容易唱错,只要有一个唱错,全班口形看上去就不整齐。老师还会排练各种合唱的形式,并加上动作,如果不相互配合,便很容易乱成一团。在排练中,学生明白了合唱不是竞唱,不需要突出个性,要寻找的是口形、声音、气息等的和谐、统一。学生从内心懂得了心中要有他人,要照顾全局。儿童在相互合作中,体验成功的欢乐,形成初步的团队意识。
2.央视拍摄,孕育儿童生长态。2013年7月,中央电视台到羊尖实验小学拍摄以锡剧为主的大型演唱会“江南韵,太湖情”。羊尖实验小学有十七个节目要上央视,涉及近百位学生,有的学生一个人要演多个节目,如何来协调、分工、合作是一个大难题。去拍摄地坐车时,大家互相谦让,让晕车的同学坐在前面;有的节目需要道具、背景,同学之间相互提醒不要忘记拿;节目拍摄不顺利,一遍没有过关,同学之间就相互加油、鼓励,接着拍第二遍、第三遍。在参与大型晚会的过程中,孩子们懂得了要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学会了理解与宽容,共同分享集体的成果。自然而然,“合作”成为了儿童“生长”的文化底色。
3.集体节目,激励儿童生长点。锡剧课程要与儿童的生活结合,与儿童的个性融合,与儿童的心灵沟通。我们要研究锡剧课程集体节目内在的“关联”,探究其精神意义,发挥其激励儿童生长的功能。一些传统的锡剧唱段往往需要的演员比较少,而一些创编的锡剧节目需要的演员却比较多,这就涉及谁是主角,谁是配角的问题。学生在锡剧集体节目中,学会了在交往的过程中要相互礼让,相互协作,开展良性竞争。
锡剧的美是需要细细去体味、欣赏的,其艺术魅力在于润物无声,在于潜移默化。锡剧校本课程的实施,不是对学生进行生硬的说教,而是让他们在听、赏、念、唱、演中接受美的熏陶,在品读领悟的快乐中获得教益,这种对学生日后的成长和人生发展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选择适宜的活动内容
通过课前的询问调查,我了解到,虽然我们的学生都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但对盘中餐、身上衣从何而来,很少去留意观察,用心思考。为了让学生有一个直接的生活认识,我利用了农村的优势,把书本上的“看图连线”直接改成了“实物招领”。当我出示稻穗、麦穗、棉花、香菜、红枣、番薯等实物时,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吸引到活动中来。我让学生走上讲台亲自摸一摸,猜一猜,闻一闻,尝一尝后,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讲台上展示的农产品。每个学生都沉浸在学习探究的兴奋之中,当区分稻穗和麦穗时,还遇到了困难,教室里顿时一片猜测、争论的声音,经过研究,他们终于清楚了麦穗上有长长的芒刺,而稻穗上则没有。这样的学生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了解农业认识农业的积极兴趣,为下面的教学活动奠定了较好的情感基础。
二、创设开阔的活动空间
在《衣食的来源》一课中,如果仅仅凭借课堂上的四十分钟,让学生们对农产品及农产品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有很好的感受,那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让学生有更深的体验,我组织了课前的调查活动。学生们设计好寻访的作业单,利用节假日组成联合行动小组直接参加了实践活动。走进田野,与农产品有了近距离的亲密接触;走进热闹的菜场,看到了琳琅满目的农产品;走进超市,有了更惊奇的发现,许多食品都是农产品加工而成,如:土豆烤成的薯片、小麦做的面包、稻子加工成的米饼、高粱酿成的酒、花生提炼的油……甚至在一些日用品中都找到了农作物的影子。调查结束后,我让学生们带上调查的结果,或包装袋、实物再到课堂上交流。这样的活动,教给学生的不再仅仅是文本的内容,它让课堂瞬间变得形象、真实,变得更有生活味儿。
三、创设丰富的活动形式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可以增加3~4倍。根据儿童的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安排讨论、操作、欣赏、讲故事、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不同类型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用各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分享和展示自己的成果,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本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们懂得勤俭节约的道理,我先让他们听了一个故事《小小一粒米的成长》,边听故事边拿出笔记录下一粒米的成长环节,从选种到耕地、播撒,插秧,除草等,到最后的收割、脱粒,学生们通过记录和交流深深地了解到一粒米的生产过程是多么的不易。接着我又安排了“插秧”活动,并提出要求:用力均匀,深浅一致,秧苗之间距离相等。学生们沿着教室“插”完两排、三排后都忍不住叫苦连天,深刻地体会到干农活太累了,自然而然地想起了李绅的古诗《悯农》——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再适时地播放了“小馒头的苦恼”和学校食堂里浪费的画面,很多学生看了脸都红了,有的还低下了头。这样的活动,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激活了学生的思考,增强了教学的感染力,提高了教学的实效。
四、提供足够的活动时间
儿童的生活是一个连续的、发展的过程,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提高、经验的积累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它不应该局限在一节课中,更不应该终止于一次活动,我们可以灵活地利用课余时间或班队活动、社团活动等将活动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