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有关名人读书的故事

有关名人读书的故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有关名人读书的故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有关名人读书的故事

有关名人读书的故事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图书馆课外阅读素质教育 乐读

图书馆是人类知识的宝库,是精神的粮仓。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所学校可以什么也没有,但只要有图书馆,就可以称之为学校。他坚信图书室是开发学生智力,发展每个学生的爱好和才能的重要手段。基础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对小学生能力培养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给学校图书馆工作带来机遇和挑战。

小学图书馆是小学生的书刊资料信息中心,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与补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然而,当前小学生的阅读现状着实堪忧:快乐的阅读在学生的世界悄然淡出,他们是因为老师和父母的规定而不得不读,造成阅读兴趣的丧失;方法不当,造成阅读质量不高,阅读内容不够丰富;学生不注重对图书的选择,如幽默笑话、卡通题材、漫画书籍等被学生热读,而有关名人名著、祖国文化底蕴、世界风情的书籍则被束之高阁。那么,如何发挥学校图书馆的作用,调动孩子们对读书阅览的兴趣和爱好,达到书香浸润学生心田的目的呢?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乐读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在前人的眼里,读书是快乐无比的事。一杯好喝的饮料、一朵美丽的花、一曲优美的歌等,都会带来很多的乐趣,但是这些快乐中,没有一种快乐,可以和一本好书所带来的快乐相提并论。快乐阅读就是让孩子亲近书本、喜欢阅读、享受阅读。孩子只有在阅读中享受到这种快乐和幸福,才能把阅读当作一种习惯,才能让童年弥漫书香。

笔者认为,创设温暖童年的课外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其内涵指向三个层次:一是老师的阅读热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二是精彩的阅读内容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三是丰富的阅读活动点燃学生阅读的激情。

首先,向学生展示教师本身对阅读的热爱。工作之余,教师要多读点好书,读各种各样的中外名著,读大大小小的社科期刊;要经常讲述自己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愿。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其次,做好图书宣传是激发学生喜爱读书的一项重要措施。为了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本身带给他们的感动和快乐,教师要做好书目的推荐,让学生从找到自己喜爱的一本本书开始,走进广阔的阅读世界。教师要充分利用黑板报、图书园地宣传张贴,及时向广大师生出示新书目录,介绍内容摘要及精彩片断。师生竞相观看,以先睹为快。

此外,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通过创设一个浓郁的书香氛围和激动人心的书林境界,引领正处于“游戏渴望“状态的学生走近阅读,对学生作出积极暗示,让学生自然、自觉、自主地阅读,进而把这种兴趣变成一生的热爱。如举行好书推荐活动、读书汇报活动、经典诵读活动,开展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征文比赛等等。这样,既推动了学生读书的进程,又营造了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想读书,多读书。

二、营造氛围,让学生想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教育的缺点之一,就是没有那种占据学生的全部心灵的真正的阅读。没有这样的阅读,学生就没有好的愿望,他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狭窄和贫乏。”笔者认为要让书籍能够占据学生的心灵,就必须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保证学生的读书时间和空间。

首先,我们要根据学校或班级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便于操作的读书计划。充分利用好早读课和活动课等时间,让学生按预定计划读书,保证学生每天有充分的阅读时间。双休日,更要做到读书、休息两不误,使读书成为一种习惯,一种乐趣。

其次,选出必读和选读的书目。让学生“读什么”比“怎么读”更重要。“一本适时的好书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或者成为他的指路明星,确定他终生的理想。”所以我们要给学生推荐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符合学生年龄段的,有益学生形成健康思想,树立高尚品格的书目。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挑选阅读材料,倡导学生自主选书,并将自己的好书借给大家分享。这样既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又注意引导学生面对众多的书刊做出正确的判断,让学生在挑选的过程中提高辨析媒介信息的素养。

第三,要让全体学生及家长共同参与。我们要动员家长一起参加读书活动,作好他们的宣传、动员工作,和家长一起培养孩子读书的习惯。在家庭中开展“亲子共读”活动,进行“书香之家“评比活动,充分发挥社会、家长的作用,使其成为学校读书活动的支持者、宣传者和参与者。

三、加强指导,让学生会读

苏霍姆林斯基以为:“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让学生多读书,不能放手不管,而是要指导以好的方法去读书,使学生在读书中有所收益,有大的收益。

1、学会速读。新课标对于阅读方法、阅读速度有具体的规定,要求学生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因此,要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适当地采用速读法。

2、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要引导有重点地选择一些与学习密切相关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进行精读,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以抓住文章主要信息为基本目的,可以略读。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只有根据自己阅读的需要,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久而久之,才能获得较多的知识和信息,真正做到读有所得。

有关名人读书的故事范文第2篇

一、“导”重在“激发兴趣”,“选定内容”

在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初始阶段,激发兴趣是课外阅读有效进行的关键。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以及我校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1.营造读书氛围,感受阅读的重要性 我们可以利用校园文化宣传――学校广播站、图书馆、宣传橱窗、教室图书角、有关名人读书格言的环境布置等等,使整个校园处处溢满浓浓的书香,使学生时时感受读书的重要性,影响他们去亲近书籍,崇尚读书,追求知识,在读书中成长,在读书中感悟人生。

2.课内外相结合,调动阅读的主动性 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新教材是按各个专题编排的,内容集中,主题鲜明,教师可采用“课前收集资料――课内交流讨论――课后开展活动”的模式。如:学习单元“走近鲁迅”这组课文时,教师可以课前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鲁迅的故事、名言,阅读有关鲁迅的文章等。学习完本组课文后,教师可以开展“背诵鲁迅名言”,为纪念鲁迅办一期手抄报或黑板报等活动,使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融为一体,真正实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内知识学得积极、扎实,课外阅读开展得主动、有效。

3.树立读书榜样,激发阅读的持久性 如何才能让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持久的兴趣?我认为不断地为学生树立读书榜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一切机会树立阅读的榜样。如我校组织的评选“读书小明星”,“经典诗文诵读比赛”,“‘阳光下的阅读’作文竞赛”等,为学生体验课外阅读的成功感搭建了许多平台,让学生可以不断地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长此以往,看课外书的氛围会越来越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树立读书榜样,能使那些本没兴趣参与课外阅读的学生受到这个“阅读情感场”的影响,产生谐振。

二、“扶”重在“养成习惯”,“教给方法”

怎样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呢?教师的指导应注意以下几点。

1.坚持每学期班级组织一次读书专题活动 如“古诗文诵读”、“曹文轩美文赏析”、“走近鲁迅”、“王者之战(大话三国)”等,读书专题的选定可配合学校的读书节活动,也可根据教材的读书内容而定,使集体阅读与个人阅读相结合,使教师的指导更明确,针对性更强。

2.坚持每人一本读书笔记 笔记内容既要有统一的要求,如:“好词佳句”、“内容简介”、“读后感悟”等环节,更应该丰富多彩,富于个性,鼓励学生设计一些新颖的内容.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直接在书上标注,但教师必须定期进行检查,督促学生养成阅读积累的习惯。

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还要努力提高阅读效率。效率从何而来?方法对勤奋和惜时的效果起着增加或抵iie 的作用,只有正确的方法才能保证课外阅读的成功开展。阅读方法有很多,我认为以下几种方法是最常用、最有效的。

(1)读、思、记、写相结合。“读书不做笔记,犹如雨点落入大海,无踪无迹。” 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边看书边质疑,及时勾画、摘录优美的词句,随时记录阅读过程中的新感受。读与思共,思与读随,边读边记,以读促写,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阅读才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2)阅读与使用工具书相结合。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必然会碰到不少问题和困难,如查难认字与冷僻字、查找成语典故、查人物传记、查历史事件等,要解决这些具体问题,就得学会使用各种工具书。书目、文摘、索引是提供资料线索的检索工具书;辞书、类书、政书、百科全书、年鉴手册、表谱图录,是提供某方面知识的参考工具书。这些都是学生可利用的工具书类型。小学生的主要工具书是字典和词典。教师要教会学生自己查阅工具书解决阅读中的疑难问题,要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掌握运用好工具书,既可保证对字词识记的准确性、可靠性,又能加深对词语的理解,还可以使学生在庞大的知识领域中如鱼得水,学习效果将事半功倍,信息意识也将随之增长。

三、“放”重在“开放方式” ,“延伸时空”

课外阅读是个性化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是依据学生的爱好和兴趣而维系的独立的读书活动。当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读书方法,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之后,教师就应该最大可能地满足学生的选择性心理,给足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对学生的阅读方式也要开放一些,对阅读量的要求也需要宽容,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允许数量有所增减,内容适当调整。我们可以把课外阅读作为课堂阅读的延伸和补充,但切不可一味地服务于课内阅读,当成是对课内阅读的一种资料的收集活动。否则,学生的阅读面会逐渐变得狭隘,培养起来的兴趣也会逐渐消失殆尽。

有关名人读书的故事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命教育;教师队伍;心理健康

我校的德育工作突出以生命教育为主线,以活动为载体,加强学生道德建设和行为规范建设,积极探索了在新形势下我校德育的方法、途径,整合少先队、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功能,在教育过程中保障学生的自由,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

一、生命教育融入课程中,使德育体现有序性和整合性

1.生命教育在学科中的渗透

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生命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训练,从教育资源层面来说,各科教学都包含了十分丰富的“生命教育”的资源,无论是工具的、人文的,还是自然的都有许多显性和隐性的教育内容可以挖掘。在各学科提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与要求,都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与人格的养成。因此我们要求教师要尽量挖掘学科资源,并且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课题的研究和实施。

(1)低年级采用情趣式活动模式,其活动流程是情境导入,激发兴趣营造氛围,参与游戏生活再现,感悟明理同伴交流,升华情感。

(2)中年级采用体验式的活动模式,其流程为构建情境,激感营造氛围,亲身体验理论指导,领悟感知互动交流,学以致用。

(3)高年级采用自主式的活动模式,其流程为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明确目标,主动参与注重质疑,自主探索合作互动,感悟内化评价激励,拓展提升。

2.生命教育在活动中的体现

我们将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安全教育等专题与体验教育相结合,每学期学校均搞了《养成道德好习惯》系列体验活动,而且每学期都有不同的主题。例如2011学年第一学期,我校开展了“养成道德好习惯——讲文明、知礼仪”为主题的活动体验教育。活动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感知明辨

我们通过开展“读百家箴言,摘礼仪佳句”的读书活动。组织学生在网上或书报杂志等收集,同时下发有关名人谈论的文明礼仪语录;组织学生看一部反映文明礼仪的专题教育片,开展“什么叫文明礼仪”的大讨论。让学生在这个阶段的活动中学会辨别是非,知道讲礼仪、懂礼貌是社会文明交往的重要根基,也是做人的基本品性。

第二阶段——实践体验

通过举行“文明礼仪”演讲比赛,进行“文明礼仪小报”大汇展。开展“创设情景,实践体验”践行活动。从情景体验做起,使学生的文明礼仪融入整个生活中,从而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

第三阶段——收获提升

首先,我们通过开展“做礼仪学生,讲礼仪故事”的活动。在争当礼仪学生的同时,发掘身边的讲礼仪事迹,再以故事的形式写下来,然后通过学校广播和网页等媒体展示给大家。其次,我们开展了“评选礼仪小标兵,谱写礼仪大文章”的活动。将评选出的礼仪小标兵,写出材料,拍下照片,在学校状元榜中展出,以榜样的力量来感化、激励学生,使他们在礼仪上再度升华。

二、加强生命教育的队伍建设,使德育具有科学性和人文性

我们通过学习、培训、考核、激励等多种形式,使教师确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教师的生命情怀。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求教师做到:给学生一些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把握;给学生一些困难,让他们自己去面对;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些条件,让他们自己去创造。完善班主任岗位职责、考核、奖励等制度,把班主任工作的成绩作为晋升、评优的重要依据。规范学校德育管理,达到制度管人,制度育人,规范了管理。

三、构筑生命教育的各种合力,使德育体现自主化和全程化

1.加强“三个结合”教育

(1)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联系,形成共同抓好德育工作的合力,教师坚持做好家访工作,提倡上门家访,通过电话、、接访、走访等形式使学校和家庭联系畅通,步调一致。

(2)办好家长学校。本学期各年级召开家长会,做到目标明确,计划落实,内容针对性、实用性强。通过家长会,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思想情况,建立民主、平等的家庭关系和家教环境,使用正确、科学的教育方法。

(3)为了杜绝网络对青少年产生的不良影响,教师应引导学生健康地使用网络。我校和“优学网”合作在每班建立班级网站。另一方面,为学生、家长、老师构筑起完善的网络沟通管道。使学生能在家校共同引导下畅游网络世界,使家长随时了解学生在校情况,使教师拥有更广阔的展示舞台。在互联网上形成了一个班级教育的阵地。

2.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我们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尤为重视,几年来,心理放松室是孩子们宣泄情感、调节心情的好去处,而倾心阁(心理咨询室)更是成了孩子们倾吐心声的好场所,每天中午,都有心理辅导老师值班。

成绩是可喜的,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道德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全方位、多角度去思考、研究、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