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诗词平仄

诗词平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诗词平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诗词平仄

诗词平仄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连;慈善事业;慈善组织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0)05-0059-04

一、大连市慈善事业发展的成果与意义

慈善事业作为物质文明生产的调和剂,不仅在改善贫困群体的生存状态、调节社会矛盾、重组社会资源和增强社会凝聚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在缩小社会分配过程中所产生的差距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它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倡导下,慈善事业在扶贫帮残、安老助孤、赈灾济困、支教助学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我国?熏慈善事业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熏已经成为党和政府积极推动的制度安排。

近些年来,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大连慈善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有效地实现了慈善事业所具有的均衡财富流行、弱化收入差距过大的功能,并在实现大连和谐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大连慈善总会自2004年成立以来,利用善款在全市贫困家庭中开展了许多大规模慈善救助活动。在每年11月份“大连慈爱月”活动期间,都举行“慈善一日捐”等多种形式的义演、义卖、义拍等公益慈善主题活动,营造了人人参与慈善、共创社会和谐的良好氛围。大连市慈善总会成立至今,围绕济困、助学、助医、安老、助残、抚幼、农民工援助等七大系列救助工程,开展了28个救助项目和一大批临时援助项目,累计拨出救助款物达6.74亿元,救助社会弱势群体160万人次。到2009年大连已有17万在册义工,148个义工站,仅2008年就开展服务项目41个,义务活动达11000余次。[1]2008年大连市慈善总会创办的慈善捐赠物资调配中心,进一步填补了大连缺少对捐赠物资的物流和发放工作的空缺,使更多的市民通过义买义卖参与到慈善捐赠活动中来。2009年大连市慈善总会和大连市慈善总会义工分会荣获了“中华慈善先进机构”荣誉称号,这是对大连近年来慈善事业的肯定。

二、大连市慈善事业发展的瓶颈分析

大连市慈善事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就慈善事业的发展程度来说还不能满足大连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需求。

从表1可以看出,大连的经济发展是良好的,即使在遭遇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在2008年的全国城市人均GDP排行榜上也位居第14位,大连显然已经具备了发展慈善事业的经济基础。但是在高经济发展的同时,慈善事业的发展却没有形成适度的规模。大连的慈善组织有8个,而广州市慈善组织的数量是大连的1倍,广州的慈善公益类基金会更是达到23个之多,大连全市此类的基金会只有9个。虽然,大连慈善总会和多位大连企业家在我国慈善事业的各类评奖中多次受到表彰,大连的慈善事业在成长过程中也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但是要真正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与经济增长形成和谐态势,与社会需求形成正比,还要针对现实问题,突破发展的障碍。大连慈善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慈善意识存在误区。目前在大连慈善还未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按照政府包办公益事业的传统观念,许多人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慈善事业是政府部门的责任和义务,与普通民众没有多大关系。一些慈善组织的工作人员也只是将慈善事业当作是一种纯粹的道德事业,并未将其视为社会分工的产物。2008年天健网上公布的一项关于大连市民参与慈善活动情况的调查结果如下:

从图1.1、1.2中可以看出参与慈善活动还没有成为大连市民的主流意识,缺少广泛的群众加入,需要注入更多的生机与活力。由于人们对慈善事业的认识还暂留在传统的低级层面?熏并没有把慈善事业看作是社会的公共事务。传统的慈善观念认为慈善事业是富人的专利,普通人的捐赠起不了多大作用。现代慈善意识建立在平等博爱的基础之上,不再是简单的富人施恩、济贫于世的怜悯观。此外,传统的志愿者行为认为是纯粹的利他主义行为,而现代的慈善观念认为,志愿者的行为是“利人利己”行为。一些慈善机构也存在认识不到位、缺乏长远战略的现象,随着企业财富积累的增加,慈善机构越来越倾向于选择动员企业捐赠,而不是个人捐赠。据了解,2006年大连市慈善总会募得的1.45亿元款物仅有10%来自个人或团体,另90%来自企业。[2]大部分的捐赠来自于企业,而作为慈善事业发展的深厚基础,广大群众对慈善事业了解较少,还没有形成慈善事业是公民义务的现代慈善意识。

2.慈善组织建设落后。大连目前仅有的8个慈善组织,绝大部分直接依托于民政部门建设,普遍具有浓厚的官方色彩。慈善组织本应是民间性、志愿性的社会组织,但其挂靠政府的特殊背景使慈善组织本身难以完全摆脱业务主管机关的影响,因而很多捐款成了摊派给企业和单位的任务,人们大部分时候也是通过政府捐款,很少捐款给民间慈善组织。2009年大连慈善月期间,天健网的另一项关于“你会参加慈善活动吗?”的调查如下: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到通过慈善机构参与慈善活动的人占少数,不到被调查者人数的1/4。作为沟通救助者和捐助者桥梁的慈善组织,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在群众中募集善款的能力并不强。慈善主体资格不明确使慈善组织陷入缺乏灵活自主运作的囹圄之中。大连现有民非、社团、基金会和非正式组织这几类的慈善组织,除大连慈善总会以外,普遍存在捐款不足、基金规模小、运营困难的问题。较有影响的民间慈善组织不多,覆盖范围狭窄,活动有限,在群众中也没有形成良好的认知度。

3.慈善组织营销能力薄弱。大连的慈善事业的发展虽然拥有日益雄厚的潜在经济基础,但财力支持受资源动员能力的限制,吸纳善款能力较弱。慈善事业作为一项社会事务利用经济援助的手段救助社会成员,其起点是接受社会捐助,终点是使用社会捐助,慈善的宗旨蕴藏在经济性的活动中。[3]为了更好地进行经济活动,慈善组织应该像企业一样经营。例如《深圳商报》通过提供100个广告版面,将广告所得收入捐给慈善会,成立了“深圳商报慈善基金会”,将社会资源与慈善事业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另外,慈善事业具有公共性是为公众服务的,因此只有被群众认可、信赖,才能赢得广泛的群众支持和参与。例如美国的“微笑列车”、香港的“乐施会”,都是我们所熟悉的慈善品牌。但是大连慈善组织的营销能力薄弱,宣传力度不够,慈善项目的知名度不高,没有形成自身的慈善品牌,这些是提升大连慈善事业发展水平时必须解决的问题。

三、大连市慈善事业发展的路径探索

在了解了大连慈善事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了大连慈善事业发展所遭遇的瓶颈之后,我们应该更加积极的寻求大连慈善事业发展的出路,这是促进慈善事业有序发展,建设和谐大连的必然要求。

1.观念转变。国内外慈善事业的发展实践证明,慈善事业的发展必须立足于社会捐赠,只有社会成员的自愿捐献才能奠定慈善事业生存与发展的经济基础。因此,慈善捐赠不能依赖于政府的财政资助,也不能仅仅指望少数富人的慷慨解囊,个人的捐赠才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基石。发展慈善事业的关键在于让公众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这就要营造出培育慈善意识的社会文化氛围,在加大宣传力度的同时,弘扬民间慈善美德,培养群众的社会主人翁精神,形成和谐共处的社会环境。在公布的中国2009年新财富500富人榜中,大连有8人入榜,但是同期的“大连慈善家奖”仅有其中的4人榜上有名,这说明大连的富人对慈善事业的参与度还不够高。要进一步整合公众的财富观和价值观,引导人们用手中的财富反哺社会,回报社会。同时要重视慈善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强化家庭、学校对青少年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全方位的普及慈善意识。

根据大连现阶段的慈善发展状况来看,大连的慈善事业已经度过了起步阶段,所以慈善组织在发展过程中也要转变自身是政府“附属品”的定位。一方面要接受政府的帮助,但另一方面要防止过分依赖政府。政府也要转变观念,厘清与慈善组织的界限,在适度监督的前提下不能过分干预,要给与慈善组织自身发展的空间。大连市政府还要认识到发展慈善事业仅靠一个慈善总会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要激发更多的社会力量共同发展慈善组织。

2.政府导向。政府在慈善救助中发挥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它能够调动广泛的社会资源来为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服务和支持,包括一定的资金和信息资源。政府可以免除慈善机构各种慈善活动所得收入的营业税,降低建立民间慈善组织的准入门槛,对民办的福利机构提供补贴。大连2008年“慈爱月”活动期间,有关人士指出:全市区(市)县级慈善组织网络已经建立起来,乡镇慈善组织体系的建设则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加强基层慈善组织建设,对普及全社会慈善理念、有效利用社会资源,推动大连市慈善事业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民政等职能部门要承担起业务主管部门的职能,为有志奉献社会的民间慈善组织,提供理论知识、人员培训、业务活动等方面的帮助。鼓励发展民间慈善组织,可以采取“民办公助”、“公办民营”、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推动福利社会化进程。

政府要加强对慈善事业的宣传和理论探讨。制定扶贫帮困的政策,引导媒体对慈善的关注和宣传。适时对慈善行为进行褒扬,不仅要有像现存的“富人榜”慈善家奖,也可以树立平民慈善家的模范典型,只要是对慈善事业的发展作出自己最大贡献的都应给与社会的认可,这样才能够促进个人和企业参与慈善的积极性。在理论层面上?熏弄清慈善事业的本质涉及道德和义务的关系,只有高屋建瓴的理论与实践的深入融合才能使大连的慈善事业得到可持续的发展。目前,在大连以政府文件形式进行募捐还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这种捐赠行为具有一次性的特点,仅在一些自然灾害突袭和百姓生活遭遇重大变故的情况下进行是远远不够的。政府部门应该建立一种长效的运作机制,引导相应的救助辅助工作,在宏观上进行指导和协调?熏减少慈善组织活动的盲目性?熏提高其服务社会的质量和效率。

3.组织完善。慈善组织作为慈善发展的中介,首先要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慈善组织是慈善事业的主体,政府起到的只是辅助作用。针对目前大连现存的慈善组织具有政府倾向的问题,要明确慈善组织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首要任务就是实现“政慈分开”。慈善组织要有明确的主体角色定位,政府则要充当好引导辅助的配角,政府和各类慈善组织应各司其职、各尽其能。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理念和慈善组织本就应该走的“亲民”路线,支持民间慈善组织的发展,将慈善行动延伸到社区,一方面满足社区的慈善要求,另一方面扩大宣传范围,壮大慈善事业的力量。

慈善组织能否生存在于其公信力的高低,社会公信力的树立需要组织内部摆脱官僚作风,转变思想,端正态度,认真行事,严格自律。慈善组织的自律应建立在慈善组织财务公开、运作透明的基础之上,要完善善款的管理和使用机制。一方面要定期公布捐赠资金和物品的来源和流向,方便公众的查询与监督。另一方面,可以引入依托大连高校和研究院形成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慈善资金、物品的使用效果进行考核、监督,确保慈善物资的使用安全有效和捐赠人意愿的落实。并且引入问责制以便对慈善组织进行监督。

4.体制创新。提升慈善组织的营销能力,打造具有社会认知度的慈善项目品牌,才能募集到更多资金。通过大连天健网“你对慈善事业了解多少?”的网络调查可以得知,在大连仅全国性项目“希望工程”和辽宁省项目“蓓蕾生命救助项目”的知名度较高,知晓率达到47.90%和20.98%,大连市其他几个慈善项目的知晓率均未超过20%,说明大连应打造宣传自己的慈善项目,这样才能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吸纳更多的善款捐赠。慈善组织可以与企业携手,一方面引导企业参与慈善活动,另一方面加大自身的宣传打造慈善品牌。例如,雅芳从1992年推销的“红粉丝带”抗癌活动,利用慈善品牌营销的意义就在于,企业参与慈善活动、承担社会责任、收获商业利润的同时,帮助慈善组织打造慈善品牌,对社会施以最大的积极影响。慈善组织还可以抽取慈善资金中的一部分去经营一些项目,通过市场经营,以营利增加慈善资金的积累。同时,这种经营活动中的岗位可以安置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授人以渔”的帮困方式也具有更加长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鲁俊林,刘星.努力开创我市慈善事业发展新局面[N].新商报,2009-10-20.

诗词平仄范文第2篇

一、古典诗词鲜明的节奏美

古典诗词中的节奏,就是诗人在创作时,对诗歌中的语言文字经过有规律的排列、组合、停顿和艺术加工而营造的音乐节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诗歌格律。在中国古代汉语中,单音节字居多。所以,在中国古典诗词作品中,四言诗是由四个音节组合成为一句的诗歌形式,比如《诗经・采薇》等;五言诗是由五个音节组合成为一句的诗歌形式,比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等;七言诗是由七个音节组合成为一句的诗歌形式,比如杜甫的《登高》等。虽然每句诗句中的音节是固定的,但是其数个音节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成对组合、有序排列形成顿音和停延的音乐节奏的。其中,四言诗每句二个顿音,比如《诗经・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五言诗每句三个顿音,比如《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七言诗四个顿音,如《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此外,词的顿音和停延的划分既要考虑意义的完整性,又要兼顾音节的整齐性,比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教学时,宜引导学生通过诵读的方式仔细辨别、体味四言诗节奏的整齐美、五言诗与七言诗节奏的活泼美、词的节奏的错落变化美等美学特质。

二、古典诗词音调的抑扬美

音调即为声音的高低和频率。中国古代汉语中的汉字具有阴阳上去入不同调值。其中,阴平与阳平归为平声类,上去入声归为仄声类。在古典诗词创作中,诗人根据诗歌意蕴表达的需要,将平仄音调不同的汉字有规律地组合、交替和重复等,可以使古典诗词作品产生有规律的长短有致、高低起伏的音调变化,给读者带来和谐优美、悦耳动听的艺术效果。

以李商隐的七言律诗《锦瑟》为例。其诗句的音调抑扬之美主要为: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此,每联的上下两句的声调抑扬基本相对,错落有致,诵读时能给读者带来妙不可言的高低扬抑极尽变化之感,给诵读着带来愉悦的审美体验。教学时,宜引导学生通过诵读的方式细心品味。

三、鉴赏古典诗词声情的和谐美

郭小川说:“在语言艺术中,诗的音乐性应当是最强的……因为诗是表现感情的,而音乐则大有助于感情表现。”中国古典诗词尤甚。纵观中国古典诗词,其音乐美还表现在形式与内容的高度和谐之中:声情和谐、声情并茂、声情俱美。

以李清照的《声声慢》为例。整首词对每个字眼都进行了精挑细选,对每个词语的组合也异常周密细致。其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等双声叠韵的使用,不仅用凄美之至的语言塑造了诗人孤独寂寞凄凉的晚年艺术形象,还用抑扬的声音使诗人的自我艺术形象变得栩栩如生,更使整首词富于音乐节奏之美:(1)符合音乐艺术的辩证法。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叠字中,大量难以发音的齿音连发,将那一曲难言的、无尽的哀歌唱彻,将那一腔难以倾吐的悲哀倾尽,将那难受之感借难发的齿音传递齿外,而得以淋漓尽致畅所欲言。(2)词人运用十四个叠字,既具备“短音有急促、激烈、烦优繁多、狭小等情趣”之审美情趣,(陈望道语)又符合“词之荡漾处多用叠韵,促节处用双声,则其铿锵可诵”(王国维语)等古典诗词创作原则。这种空前独创的齿音连叠形式正是李清照高超的声情合谐语言艺术形式的独特表现。教学时,宜引导学生通过浅吟低唱的方式对之细细品味。

诗词平仄范文第3篇

原来是我病中的一首拙词《御街行?枉春》及两位朋友的和赠引来了几位高手(月亮、老虎、秦时明月、shuiximengyao)对诗词的讨论,令我有些忐忑也有些惭愧。看完各位朋友的评论后,更多的是欣赏与感动。

想一一回复,评论栏又有字数限制,且回复之语难免重复,于是就以日志形式与朋友们交流。

作诗填词,对我来说,本是附庸风雅,感时喟境、自娱自乐罢了。至于平仄韵律,因是初学,尽力循章而已。三首词中,我本人最喜欢也是青青草的那首,意境上佳,音韵流畅,闲情大气,实在梨花与夕露之上,而夕露那首皆因和梨花意境而受限,但仍不失佳作,温馨朴实,水到渠成,亦在梨花之上。

对于词的格律,我个人的看法是应尽量遵守,而诗词意境亦是不可不究。只究意境而弃平仄韵律或只究平仄韵律而弃意境都是不可取的。清人刘熙载在《艺概》卷4中说,“词即曲之词,曲即词之曲”。可见“词”相当于现在的歌词,故意境犹显重要,但是词又是借平仄韵律而成音,所以平仄韵律也不可不讲。这里的不可不讲,并不是一定要固守成规或非沿袭“老祖宗”的范训不可,更不是因强调词的平仄而弃意境,而是两者互容互补构成词的韵律和谐之美。

词,又名“诗余”,它是从格律诗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而发展总是缘于变化与创新的,况且,所有的词谱乃人为所创,古人既能,今人又为何不可?依我个人拙见,能将词谱的平仄韵律与意境完美结合固然可贵(因为那些词谱都是集诗词大家之精华而成的),可自宋之后,能在这个层面的人并不多,所以词兴于唐而巅于宋之后就奇篇可数了,何况当今国学底蕴不厚的我辈!因此,当词谱与意境不能和谐相携时,对平仄韵律作适当的再创作(不能等同于不讲格律)也未尝不可,这自古有之,只是再创作的都是名家,既能获得认可又无人问责。实际上,自词起源之唐时起,就有不少大家突破樊篱而成就名篇的(丰富的月亮在评论中已列举不少),在现代,的诗词中不严格地“遵章守矩”的就有不少篇章,这并不影响其诗词的文学艺术价值。

诗词,作为国学的一部分,与文化、传统一样,它的传承也应该是一个“扬弃”的过程,在继承中发展,扬其精华弃其糟粕。在这个过程中免不了会出现某种观念的修补、更替抑或是碰撞,这本无可厚非,个人因喜好而导致呈现风格与观念的不同更是无对错可言。多元的社会里,多元的观点也是共生共存的,早已无非此即彼之狭隘了,有幸生在当今的人又何须固步自封。

欣赏几位朋友的专业精神和丰富的知识,特别是月亮引经据典、信手拈来、侃侃而谈,更是让人钦佩。老虎对《红楼》的谙熟与理解运用及独到见解亦让梨花佩服。

感谢朋友们的点评与讨论,让梨花备受鞭策,受益匪浅,收获颇丰!

附:

《御街行?枉春》

诗词平仄范文第4篇

【关 键 词】 古诗教学;诵读;质疑;拓展

古诗词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大一部分的学生望“诗”生畏。因此,如何寻找一套比较适合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容易陷入读一读、背一背、抄一抄、写一写的尴尬局面。因此,如何引导让他们有意识地构建自己学习古诗的体系,真正体会古诗学习的乐趣,成了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重中之重。我以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清平乐・村居》为例,谈谈小学古诗词教学。

一、吟咏诵读,感受诗意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词语言精炼含蓄,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特别适合朗诵。一位好的语文老师在教古诗词时,应该通过变换不同的阅读方式,层层递进,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吟咏诵读中明白诗意。

(一)范读文本,感知想象

《清平乐・村居》是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整首词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了一家五口人的生活环境和劳作的情境,虽然只有区区几十个字,却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恬淡舒适的农村生活的画面。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上课伊始,我配乐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认真听,并在脑海中想象词中描写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听完老师的诵读,我让学生们说说你的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面对这样的画面,你想到了什么?这样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二)初读词作,读准字音

有了之前的范读做铺垫,接下来我让学生自读古词。《清平月・村居》这首词中有几个难读的字“翁”“媪”“卧”“剥”“莲”“蓬”。在初读古词前,我把这几个字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出来,让同学们重点把这几个字的字音读准确。再读古词时,基本能较准确地读准字音,宋代朱熹曾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永远不忘。”只有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诗词,而且读得字正腔圆,才能读出自己的体会。

(三)再读古诗,读出节奏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三学段(5~6年段)学习古诗文的阶段目标:“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3]古诗讲究的是平仄押韵。课前我做了分析:《清平月・村居》的平仄组合是,上阕: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下阕: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平声就是阴平和阳平,声音要拉长,仄声就是上声和去声,声音要短促。上阕的停顿是: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温媪?下阙的停顿是: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押韵,上片四句尾音:ao,ao,ao,ao;押韵押ao韵;下片四句尾音:ong,ong,ai,eng。下片一、二、四句押韵,押ng韵;上下片换韵。上课时,我告诉孩子们诗词的音韵美,引导他们边读边打拍子,读出节奏。学生用这种打节奏的方式读出了快乐,读出了诗的韵味和情感。

二、巧妙质疑,体会诗情

古诗词所表达的情感总是渗透在诗词当中,如何引导学生对古诗词所描写画面的展开联想,以及如何体会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巧妙的质疑,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当中体会诗词的意境美,并内化于心。

(一)紧扣关键字,感悟情感

俗话说“牵一发而动全身”。抓准关键字,深入理解文本,感悟作者情感,是学习语文的一种策略。在读懂了诗的意思之后,教师的关键性引导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如在教学《清平月・村居》时,为了突破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我先抛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请找出能表达作者心情的三个字“醉”“喜”“媚”。当学生找出关键字后,我又追问:“这些字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喜悦)我继续提问:“我如果选择其中的一个字作为板书,应该用哪一个好?”(学生很自然就说出了“醉”字)。由于引导质疑巧妙,而且环环相扣,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整首词中体现作者情感的关键字,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这样整首词所表达的意境就很容易突破了。

(二)聚焦关键词,感受人物品质

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引导学生聚焦品味关键词,点准文章的穴,把好文章的脉,去感悟人物品质。当学生已经体会到了整首词所要表达的情感后,我趁热打铁,继续追问:“这三个可爱的儿子已经走到我们跟前了,瞧,多棒的儿子呀,我们如果用四字词来夸夸他们,用什么词好呢?”大儿子( )、二儿子(

)、小儿子( )。学生这时已经能说出好多恰当的四字词了,有“任劳任怨、心灵手巧、活泼可爱”等等。我再提问:“你们想用诗句来赞美哪个儿子呢?”这时让孩子们再读诗句时,这种赞美就能发自内心了。因此,巧妙的质疑在诗词的教学当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能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突破诗词的情感,达到学生自主学习,乐于探究的目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华语言的博大精深。

三、联系生活,拓展升华

古诗词来源于实际生活,也要服务于生活。学生们学习了古诗词之后,除了学习语言,领悟诗魂,更为了陶冶情操,美化心灵。

(一)引导创新,延伸课文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提到:“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4]学习了这首田园诗词之后,怎样让学生把诗中的美表达出来,我设计了这个练习:“读了这首词,你想起了怎样的美景?”我让第一组的同学写写小草,第二组的同学写写小溪,第三组的同学写写茅屋,把他们心目中的村居美景写出来。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孩子们在学习了古诗词之后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把看到的美景写下来。

(二)拓展阅读,知识迁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5]“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6]为此,我让学生收集课外读过的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交流后张贴教室,让他们自编诗刊,熟记好词佳句,思考其共性与个性,和同学交流,试着把古诗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读写结合。

从上述课例可以看出,不管小学古诗课堂如何变化新的模式,其出发点都是为了构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新模式,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实现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要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7]

【参考文献】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3.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7.

诗词平仄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古诗词 语言教学 三把钥匙 审美能力

“新课程精选了许多著名诗人词人的优秀诗篇。这些诗词语言简洁精炼,节奏音律优美,全是千古吟诵的名篇佳作。指导学生感悟诗词内容,感受诗词语言优美……才能极大提高学生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无庸讳言,古诗词成了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语文教师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了语文审美教育中的核心角色。

近一年,我在立项课题的教改实验中,目标锁定在古诗词的语言教学上。因为诗词是语言的艺术,要教好它,显然比其他文体难得多。但我把它作为一亩三分的“承包地”,含辛茹苦,默默耕耘,努力探究其特殊性,找出其规律性,终于找到了三把钥匙,可以让学生赏心悦目地走进古诗词艺术的殿堂了。

钥匙之一:揣摩同义词选用的意图

一般文体,在具体语境中,面对词汇意义相同或有细微差异的一组近义词,只要选用一个能恰当表达作者所反映的思想内容的词就行了,但古诗词则不同,它除了思想内容的表达要恰当外,还要注意其格律——押韵、对仗、平仄等。如不合乎格律要求,就得更换词语。纵观古代很多名家写的古诗词,他们能写出许多不朽的佳品,能把内容和格律二者完美的结合起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掌握的同义词特别丰富,能在具体语境中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词来表达。

比如,古诗词中写“舟船”:

(1)小雨夜复密,回风吹早秋。野凉侵闭户,江满带维舟。(杜甫《夜雨》)

(2)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杜牧《旅宿》)

(3)松根净扫弹琴石,柳下常维钓月槎。路狭不容车马到,只骑黄犊访烟霞。(元·叶颙颥《题幽居》)

(4)图书簑笠载轻舲,雨雨风风去不停。(明·王若之《江行》)

(5)买得吴江七尺舠,南来十日九停桡。(清·江沆《舟行阻滞聊城,见远山》)

(6)此地—为别,孤篷万里征。(李白《送友人》)

(7)长江—帆远,落日五湖春。(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

(8)横塘双桨去如飞,何处豪家强载归。(吴伟业《圆圆曲》)

以上(1)—(5)句中的“舟”“船”“槎”“舲”“舠”都是同义词,选用时作者特别考虑了押韵,它们分别与加“·”的词同一个韵脚。这韵律,饱了读者耳富,增强了作品的声音美。(6)—(8)句中的“篷”“帆”“桨”与“船”是同义词,在一般文体中不能用来代替船,但在古诗词中却可以,这增强了修辞效果,更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另外,诗人选用同义词的标准,还考虑了平仄和对仗。

(9)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木兰辞》

(10)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孟浩然《早寒有怀》)

(1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2)乡心新岁月,天畔独潸然。(刘长卿《新年作》)

(13)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苏轼《水调歌头》)

(14)溪叟相看私自语,底事区区,若要为官去?(苏轼《蝶恋花》)

很显然,(9)与(10)互为同义词,但“朔气”是仄仄,“北风”是仄平;(11)与(12)互为同义词,但“天涯”是平平,“天畔”是平仄;(13)(14)互为同义词,但“何事”是平仄,“底事”是仄仄。

在教学实践中,指出这些特殊性的规律,让学生认认真真去领悟古人写诗填词如何在选用同义词上下苦功夫这种精神,揣摩严密的格律不仅能增加作品形式上的优美,更能充分表达诗人的情思美。这的确是引导学生品味古诗词语言的一条有效途径。

钥匙之二:赏析词语反常搭配的精妙

一般文体,词与词的配合是约定俗成的,不能任意改变。如果把不能配合的词强拉在一起,读者是不能接受的。但古诗词这种特殊的艺术文体,作者可以运用想象创造性地使用词语,可以不受一般搭配的限制,在看似反常的搭配中,可以玩赏到其中的意味。

像杜甫在《月》一诗中的两句:

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

用“吐”来表明山与月的关系,而不用“出”或“现”,突破了一般搭配规律。唯有“吐”生动形象,赋予了人的情感,让人玩味不已。下句中水和楼的关系,用“明”,使动用法,突破了一般习惯。这表明了楼前一片池水,把接受的月光反射到楼上,使整个楼更加明亮了。如果换用“映”,虽然合乎常规,但既不合格律用“平”声字的要求,又很难达到如此“绘色”的效果。

再如杜甫在《返照》一诗中的两句:

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山村。

上句说返照的阳光射到江面上,江水把阳光又反射到石壁上,把石壁照亮了,故“翻”有“反转”“反射”之意,而非“翻动”之意,它是反常搭配,不能按一般习惯解释。下句用“拥”和“失”更是反常搭配,照常规“云”与“树”与“山村”的关系,用“罩”“遮”“蔽”等都能恰当表达它们之间的关系,但这样显得淡而无味了,表达不出诗人的特殊感受。特别是“失”字,让人感到了山村的失去,足见“云”之浓厚密布。

像诗人杜甫这样运用词语的反搭配关系,写出的佳句举不胜举。在教学中,抓住这规律,让学生去品味以下诗词中加点的词,太有意思了。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杜甫《登岳阳楼》)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楼。(孟浩然《洞庭》)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维《过香积寺》)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破山寺》)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秦观《踏莎行》)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沁园春·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