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存贷款基准利率

存贷款基准利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存贷款基准利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存贷款基准利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存贷款基准利率 基准利率 股票收益

自2002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危机,根据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国家逐渐放松了对市场利率的管制,存贷款基准利率频繁调整,市场利率化日益发展。在整个金融市场和利率体系中,基准利率处于关键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利率决定的参照体。在利率制度高度开放的环境下或在推行了利率全面市场化之后,基准利率的变化会导致其他利率的变化,期水平的高低也将决定其他利率水平的高低。基准利率既是金融市场的投资者和参与者进行金融决策的参照体,又是货币当局制定和实施金融政策必须高度关注和利用的对象。

一般而言,基准利率上升,股票收益下降;基准利率下降,股票收益升高。这种反向关系在我国如何,有许多学者和研究人员对我国利率与股票收益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王军波、邓述慧(1999)根据现值理论,发现利率政策对证券市场的短期影响有反常现象;而利率政策对证券市场的长期影响是稳定的结论。刘金全等(2002)发现我国的股票价格和实际利率之间不仅存在共同的长期趋势,并且具有短期的共同波动模式,因此在储蓄投资与股票投资之间具有一定的替代性和流动性。陆蓉(2003)指出股票市场的利率政策效应与利率的市场化程度有关,并且利率市场化之后,利率调整对金融市场的影响才是最为广泛等相关结论。宗国英(2003)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得出我国股票市场对利率变化并不敏感,降低利率起不到调节作用等结论。

从2002年至今每次基准利率调整后,股票市场的具体波动来看,有很多时候这种反向关系并不成立。美国股票操作大师保罗·麦肯有一句名言——“做股票,要看利率脸色行事”,这就表明了研究分析我国存贷款基准利率的波动对股票市场的走势的影响有很大的必要性,特别是对于投资者来说,如何根据具体的经济大环境,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有很大帮助。

一、利率对股票收益率的影响机制

1.现值理论指出,股票价格等于未来各期每股预期股息和某年后出售其价格的现值之和。其公式表达式为:

其中表示股票现在的价格,表示股票第年的股利,表示第年的股票价格,表示利率也可为贴现率。从公式来看预期收益越高,股票价格越高;利率上升,股票价格下降;利率降低,股价上升。

2.银行借贷属于间接融资,股票市场属于直接融资市场。间接融资市场与直接融资市场是具有相互替代性的,资金总是在二者之间不断流动以达到最大受益。利率变动会直接影响不同融资市场的收益,引起资金的流动,改变两个市场的供求关系。存款利率上升,投资者增加储蓄,资金流向间接融资市场流动,股价下跌;贷款利率下降,企业倾向于银行借贷,股价下跌。

3.存贷款基准利率基准利率是中央银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制定基准利率的依据只能是以货币政策目标。当政策目标重点发生变化时,利率作为政策工具也应随之变化。不同的利率水平体现不同的政策要求,当政策重点放在稳定货币时,中央银行贷款利率就应该适时调高,以抑制过热的需求;相反,则应该适时调低。

二、我国存贷基准利率变动对股票收益的影响性分析

自2002年至2012年6月,我国的存贷款基准利率共进行了20次调整,其中7次降息,13次加息(如下表),在利率变更时股票市场发生了什么相应的变化,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我们以上海股票市场为例,对这20次调息的进程做出相应分析。

表 基准利率变动与股票收益变动率(单位:百分比)

数据来源:(1)存贷款基准利率来自中国人民银行官网;(2)上证股票指数来自中国证监会官网

1.基准利率调整后的股市走势分析

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WTO,这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机遇与挑战。加入WTO后,对国内企业影响较,大中国股市经历了一个下滑期,到2002年1月底,上海股指仅有1466点。2002年2月21日,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下调,次日上海股指上升,股票市场进入一个长达3个月的增长。2004年第一季度,股票市场走高,从第二季度开始到10月份,股票市场从1860点左右下降至1321点,约下降500点,在10月29日基准利率上调,次日股市下跌。2005年股票市场经历长达一年的熊市。从2006年开始,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频繁调整,2006年2次加息,2007年调整5次加息,紧缩的货币政政来抑制国内的通货膨胀,股票市场一路走高,中国股市经历了一个长达2年大牛市。

存贷款基准利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次贷危机 货币政策 存款准备金率 存贷款基准利率

近年来我国经济运行情况概述

2007年是我国经济运行周期中达到顶峰的一个年份,可以说2007年是一个分界线,此前的一段时间我国经济预热直至达到2007年的繁荣期;此后则逐步进入下降通道,因此本文选择2007年作为研究的起点。

(一)国内生产总值规模及增长情况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还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我国2007-2011年GDP总额及增长率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我国的GDP增速在2007年达到最高值,在2008年突然迅速回落,2009年之后维持稳定增长。

2007年是我国一轮经济循环中繁荣期的顶峰,对GDP增长贡献最大的是资本市场与房地产市场。在此期间,我国的资本市场与房地产市场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价值增长。2007年10月16日上证综合指数达到6124.04点,我国沪深两市总市值达32.71万亿元,两项数据均创历史新高,此后沪深两市股指持续下挫,至今沪指徘徊在2300点左右;2011年12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为98.89,最终没能超过2007年11月的峰值106.59。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2007年次贷危机之后,我国经济受到一系列的影响。出口遭到欧美国家的普遍抵制,制造业指数迅速下滑,制造企业普遍开工不足,并大量解雇员工,造成失业率大幅攀升。我国采取了一系列刺激和恢复经济的政策,使以上问题得到缓解,并实现了GDP的稳定增长。

(二)CPI增长情况及实际利率

消费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简称CPI)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是政府用来衡量通货膨胀的数据之一。一般市场经济国家认为CPI增长率在2%-3%属于可接受范围内,当然还要看其他数据。2007-2011年我国CPI与存款利率数据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除2009年外,我国的CPI普遍居于较高位,这说明我国近年来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这主要与近年来我国GDP的快速增长密切相关,由此造成了食品价格以及日用品价格居高不下,居民生活成本普遍升高,导致消费物价指数CPI一直居于高位。与此同时,我国的银行存款利率水平较低,这就使得居民存款进入了负利率时代,存款与投资的实际收益率均下降。

(三)广义货币M2增速

广义货币(Broad money)和狭义货币相对应,是货币供给的一种形式或口径,以M2来表示,其计算方法是交易货币(M1,即社会流通货币总量加上活期存款)加上定期存款与储蓄存款。各国普遍用M2作为货币供给量的测量指标。近年来我国广义货币M2的目标增速以及实际增速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广义货币M2的目标增速普遍维持在16%-17%,而实际增速与目标增速基本保持一致的是在2007年和2008年,在2009年M2实际增速高达27.7%,超出目标增速62.94%,并在此后迅速下降。

广义货币M2增长率在近年来呈现这样的特征,主要是因为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之后,我国经济遭受了一系列的影响,如之前提到的出口遭到抑制,人民币兑美元不断升值,制造企业大量破产、停工,制造业工人失业现象严重,股市暴跌。为抵御以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我国在2009年采用4万亿刺激经济计划,在具体执行方面分两年进行。这样巨额的投入必然带来信贷规模的大量增加,货币供给通过银行体系进入流通领域。加之2009年国务院同意地方政府发行2000亿政府债券,这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首次批准地方政府发行债券。此外,在2010年底前国家发行1.18万亿赤字国债。以上政策的共同使用使得广义货币M2的实际增速在2009年和2010年达到如此之高的水平。

近年来我国采用的主要货币政策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近年来我国中央银行极为频繁地使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调控货币流通量,自2007年至今,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分阶段调整并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阶段:2007年1月15日-2008年6月7日。这期间央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不断上调,由期初的9.5%上调至17.5%。之所以执行紧缩的货币政策的原因在于我国经济在此期间迅速增长,2007年GDP实现11.4%的增速,这不但使得实体经济价值激增,与此同时资本市场的市值迅速提升,带来了房地产、股市、基金等领域迅速扩张和银行信贷规模扩大的同时,也引发了流通市场的泡沫,消费物价指数不断攀升,使得居民生活成本提高。为抑制这种现象,央行在此期间不断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第二阶段:2008年9月25日-2008年12月25日。这一阶段央行一直是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此间,央行对于大型金融机构和中小金融机构采取差别收取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政策,体现了我国在货币政策运用上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原则。以大型金融机构为例(以下分析均以大型金融机构为例),在四个月之内,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经历了四次调整,由期初的17.5%下调至15.5%。

与上一阶段相比,调整方向的变动,体现了央行由紧缩到扩张的货币政策意图。这期间次贷危机爆发对我国实体经济、对外贸易以及资本市场、流通领域的影响全面显现,在制造业不景气、失业率上升、出口受限、投资者信心不足、通胀压力明显等一系列经济问题之下,央行调整货币政策方向是恰当的。同时,考虑到2008年CPI高达5.9%,通胀压力仍然较大,因此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幅度仅为2%,这也是在当时客观经济情况之下的必然选择。

第三阶段:2010年1月8日-2011年6月20日。在此期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15.5%上调至21.5%,这与我国当时同时使用多种扩张性的刺激经济措施,从而导致流动性过剩的局面密不可分。2009年4万亿刺激经济计划的实施、2000亿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以及2010年1.18万亿赤字国债的发行,这些政策措施的交叉使用,带来了货币流通领域流动性严重过剩的局面。具体表现有:房地产价格不断攀升,游资进入流通领域恶意炒作,消费物价指数持续上涨等。为此,央行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将存款准备金率上调了6个百分点,达到21.5%的历史最高水平。

第四阶段:2011年12月5日-2012年5月18日。这一阶段,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经历了三次调整,由21.5% 下调至20%。与前一阶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一阶段的调整方向发生了转折。原因在于,前一阶段不断上调准备金率,使得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大量减少,银行信贷规模不断收缩,这就造成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对实体经济产生了不利影响。

与此同时,大量民间资本开始活跃,它们参与到中小企业融资中,这些民间资本或来自于居民个人,或来自于民营企业,它们的加入,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但由于我国法律、法规尚不健全,随后带来的是更大的隐患,如非法集资、地下金融等问题,因此,央行下调准备金率以缓解资金方面的压力。另外,前一阶段采用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对抑制物价已经有了一定成效,由此,在这一阶段采用的是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

(二)存贷款基准利率

本文研究的是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自2007年至今该利率的调整分为以下阶段:

第一阶段:2007年3月18日-2007年12月21日。这一阶段存贷款基准利率均上调,其中存款基准利率由2.52%上调至4.14%,贷款基准利率由6.12%上调至7.47%

第二阶段:2008年9月16日-2008年12月23日。这一阶段存贷款基准利率均下调,其中存款基准利率由4.14%下调至2.25%,贷款基准利率由7.47%下调至5.31%。

第三阶段:2010年10月2日-2011年7月7日。该阶段存贷款基准利率均上调,其中存款基准利率由2.25%上调至3.5%,贷款基准利率由5.31%上调至6.56%。

第四阶段:2012年6月8日至今。在此阶段,存贷款基准利率均下调,其中存款基准利率由3.5下调至3.25%,贷款基准利率则由6.56%下调至6.31%。

存贷款基准利率的调整稍滞后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但是调整的方向基本相同,特别是基准利率调整的第二阶段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第二阶段基本同步,而且政策调整的背景及原因大体相同。这就意味着存贷款基准利率是作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辅助手段,与其配合使用共同发挥货币政策作用。

(三)公开市场操作

公开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中央银行与指定交易商进行有价证券和外汇交易,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公开市场操作主要分为正回购和逆回购。

公开市场操作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都属于央行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但是公开市场操作在使用频率上远远高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它通过改变银行体系流动性来达到调节货币供给量的目的,同时对于经济的冲击力比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要小。

近年来我国央行使用正回购操作较多,仅以2012年5月为例,共有四次正回购,具体情况如表4所示。

正回购如此频繁地运用,足以说明央行充分利用这项货币政策来收紧流动性,以防止通货膨胀,并将其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搭配使用,以减轻货币政策对于经济的不利冲击。

与此相对应的是,自2007年以来央行使用逆回购操作较少,而且逆回购的期限普遍短于正回购。2007年2月之后直到2011年1月,历时四年,才重新启用逆回购。这说明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释放流动性向流通领域投入的货币量小,投入时间短。其原因在于,这一期间货币当局更多地使用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央行贷款利率、存贷款基准利率的调整,同时配合多种经济刺激计划,扩充流动性,而暂停逆回购业务操作。与正回购的频繁使用形成对比的是,2012年5月仅有一次金额为650亿元、期限为7日、中标利率为3.53%的逆回购。

存贷款基准利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利率改革发展方向改革思路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评析

中国人民银行在2002年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我国的利率市场改革的总体方向是:从货币市场起步,二级市场优先于一级市场;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后短期。具体来讲,贷款利率先扩大浮动的幅度,再进行全面的放开;存款利率先放开大额长期存款利率,后放开小额和活期存款利率。事实上,从1996年开始,我国就已经开始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但进展一直不大,或者说我国利率的市场化进程是相对滞后的。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债券市场利率、同业拆借利率以及贴现利率都基本实现了市场的定价,外币利率的市场化也已经基本到位,并且贷款利率的浮动空间也已经很大,基本上只剩下贷款下限和存款上限的管制,而这两项如果放开,其管制的风险是最大的。另一方面,我国国内的商业银行基本已经形成了为较为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大型的国有商业银行也已经股改上市成功,多数商业银行已经摆脱了连年亏损、坏账过多的局面。因此,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在“十二五”期间具备了加速和攻坚的条件。

需要说明的是,经过了十多年的坚持不懈努力,我国纷繁复杂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已经逐渐完成,步骤也被逐渐简化,现在只剩下银行利率(特别是存款利率)的市场化问题,这项任务是不会在一个很短的时期内来完成的。这是因为,银行的存款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影响很大,并且涉及面非常广的最基本的经济改革项目,如果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没有完全改革好,那么市场化改革问题也不会最终完成。若是非得勉强推出利率改革市场化,那么将会带来许多不利的结果,这将会与当初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初衷相悖。

二、利率市场化会给我国金融运行带来哪些影响?

如果实施以取消存贷款基准利率限制为内容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将会对我国金融运行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利率总体水平、存贷利差、中小金融机构经营和中央货币政策调控方面的问题应该更加以关注。

(一)利率水平将会出现小幅波动

目前,我国基本上已经放开了绝大部分的利率,对存款实行上限管理、贷款实行下限管理的利率管制规定也实施了近五年的时间,而贷款利率放开上限并没有使贷款利率大幅上升。因此,利率市场化对利率水平的影响应当主要关注存款利率是否会上升,以及由此而带动贷款利率水平是否会上升。因此,取消存贷款利率管制后,金融机构将会运用利率杠杆来竞争,不会带来利率水平的大幅上升,而一些资金并不富裕的中小银行,会为了吸收存款而提高利率水平,这样就有可能引起利率水平上幅上升或波动,但上升的幅度会很小。

(二)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差将会逐渐缩小

在人民银行规定的基准存贷款利率下,商业银行为了保护盈利水平,存贷款利率会维持一个较高的水平。如果放开存贷款利率限制,商业银行运用利率工具展开经营和竞争将成为一种趋势。随着商业银行之间竞争的不断加剧,会使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逐渐缩小。产生这类情况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面对可能向金融市场分流的资金来源,存款利率刚性较大,很难向下进行调整,使银行的成本将会上升;另一方面,如果金融市场发展使企业可以弄到资金,将会消弱银行贷款的议价能力。从目前来看,尽管我国的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可是对于大企业来说议价能力依然很弱。因此,贷款利率的总体水平的上升幅度是非常有限的,而存贷款的利差可能会进一步收窄。为了弥补这一损失,商业银行可能会扩大贷款投放,以此来补损失。

(三)给中小金融机构经营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近些年来,我国的中小金融机构得到了长足和快速的发展,在满足城乡居民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上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中小金融机构在设置网点和产品创新等方面都处于劣势,使得中小金融机构的中间业务量较小,而且业务范围也比较窄,存贷款利差也成了其主要的盈利来源。由于中小金融机构的议价能力较弱,而且防范利率风险的能力也不是很强,一旦放开利率管制以后,中小金融机构就会面对与其他金融机构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给中小金融机构的经营带来更加严峻的挑战,同时还面临着利率市场化后所产生的存贷款利率结构不匹配、逆向选择等问题,使其产生经营成本上升,不良资产增加。

(四)给我国的货币政策带来挑战

目前,存贷款基准利率是我国货币政策重要调控工具之一,在利率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民银行可以通过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调节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调节市场的流动性和信贷资金的供给和需求,一旦取消了存贷款基准利率,势必要重新确定一个相应的市场基准利率,并逐渐成为中央银行对市场基准利率的调控模式,这会对我国的货币政策带来一定的影响。

三、约束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几点因素

(一)宏观调控机制仍然不完善

人民银行的所有货币政策操作都是围绕增减银行的准备金而展开的,而同业拆借市场是银行调节其准备金的主要渠道,它自然也成为人民银行间接实施调控的场所。可以说,人民银行的调控手段是具备的,但是在实践操作中,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似乎很难准确的影响商业的头寸管理,从而达到增加或缩减货币供应的作用,并且对利率调整措施也很难影响。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在2011年以前,我国的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处于一个非常低的水平,自2010年年底,人民银行开始大幅调高存款准备金率,使我国当前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如此之高的存款准备率,对缓冲的货币政策起到了“冲击”的作用,使得相当大的货币政策操作只能对商业银行发生一些微小的影响,不会出现大的影响。二是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规定,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存款是要支付利息的,而在这世界各国的央行来讲是罕见的,对准备金付利息间接的抬高了我国的利率水平,缩小了人民银行利率政策的操作空间。可以看出,由于存款准备金率较高,商业银行缺乏超额准备金的动力,从而弱化了同业拆借市场调节银行头寸的功能。由此可见,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有待进一步改革,宏观调控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以货币供应量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存在缺陷

货币的供应量是我国货币政策制定的中介目标,这样的货币政策目标会对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展形成约束,由于调控货币供应量的政策行为主要依靠银行的存款稳定性,而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将会造成存款的不稳定。也就是说,如果我国推进利率市场化,那么以调控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的货币政策目标必然要进行重大的调整。在我国,M2中的90%左右都是各类存款,而人民银行调控货币政策对存款稳定性依赖度很高。问题主要在于,存款利率的市场化可能导致利率的变动,而市场的参与者的逐利行为会导致资金的“非中介”与“再中介”过程的频繁交替发生。这样,银行存款货币供应的稳定性就有可能出现严重的问题。

(三)基准利率的缺失阻扰了利率市场化进程

基准利率的市场化缺失,是制约我国利率市场进程的又一原因。在我国,银行的存款利率一直发挥着基准利率的作用,如果这种情况延续下去,会不利于推进利率市场化。主要原因:一是银行存款利率不可能在市场上通过公开、连续、广泛、集合的竞争性来确定利率的定价,二是从利率的期限结构来看,存款利率充当基准利率是存在缺陷的。利率期限结构的功能,是在确认不同期限的金融市场存在资金相互交流的前提下,反映出从短期到和长期的资金供求的态势。由此可以看出,推进我国市场化的基准利率体系的形成,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入的重要任务之一。

四、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方向

展望“十二五”,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将是坚持以债务工具发展及债务工具利率市场化,来促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只有通过有计划、有步骤、渐进式的改革,才能实现最终的利率完全市场化。

(一)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中央银行制度

一是要进一步扩大人民银行的自主决策权。利率市场化成功以后,人民银行将不再直接决定和管理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而是将参考宏观经济的变化来制定再贷款利率、再贴现利率、存款准备金利率以及公开市场操作等,通过这些手段来控制和影响市场利率的水平,这就要求人民银行要建立起决策程序和独立的决策机构。

二是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的能力和水平。一方面利率市场化可以帮助中央银行实行货币政策目标,另一方面对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能力和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利率市场化后,利率将不再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而成为一种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此时,中央银行将会面对更多的货币政策工具,要想灵活的运用这些工具,人民银行就必须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的能力,加大对金融市场利率的分析和监测,适时调整基准利率。

(二)加快存款保险制度建设,有效防范金融市场风险

为了能够有效防范市场化利率条件下储户面临的金融风险,应该尽快出台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和加快制定金融机构的破产条例制定,从而防范银行出现挤兑风险。存款保险制度的制定主要是用于保护存款人的利益,特别是一些小额存款人的利益,提高社会公众对银行的信心,保证银行体系能够平稳运行。一旦利率市场化后,我国的所以商业银行及金融机构都将面临着同样的市场风险,而且如果银行业的信息产生不对称,就会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现象。因此,为了降低利率市场化带来的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系统稳定,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一项必做的“功课”。

(三)建立和健全银行间市场信用风险缓释合约机制

为了有效防范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银行所面临的金融风险,还应建立和健全银行间的市场信用风险缓释合约(CRM)机制。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市场对于信用类衍生产品一直存在着争论,市场普通认为,信用衍生产品本身并不是带来危机的主要原因,只是由于使用不当,使得金融危机迅速扩散。事实上,金融危机以后,国际信用衍生产品市场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其中包括向简单产品的回归、加强市场监管、完善标准协议文本、推动票息的标准化、完善中央清算制度,增强市场的透明度等。这些变革,给我国发展衍生产品市场带来了启示。

我国的信用衍生产品市场面临的状况与国际市场不太一样。欧美市场是发展过度,而我们却是发展不足,主要表现在产品种类不全、市场规模小、创新机制不完善,并不能满足实体经济的需要。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推出,极大扩展了直接债务融资的规模,改善了市场的融资结构,增加了定价有效性和避险的手段,对促进债券市场的融资功能、定价功能和风险管理功能,以及宏观调功能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加强市场基础利率(Shibor)建设

一是完善Shibor生成机制,提高Shibor定价基准公信力。建立以Shibor为基准的内部转移定价机制,提高Shibor报价的科学性。逐步扩大Shibor报价行范围,提高Shibor的代表性,增加大型保险公司、政策性银行、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等,以满足不同类型金融机构对资金价格的需求和供给。完善Shibor的生成机制,提高Shibor的报价准确性,将所有报价行的报价加权平均生成Shibor,并尽快将Shibor同实际交易联系起来,对市场的套利行为进行纠正。积极发展长端交易,提高Shibor期限结构的完整性。

二是完善Shibor传导机制,提高Shibor的定价基准渗透力。进一步发展货币市场,完善Shibor的形成基础。扩大Shibor的基准定价范围,提高基准利率的传导效率。扩大Shibor基准在票据贴现、短期融资券、商业银行内部转移定价、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定价中的应用和推广。

三是改善Shibor的运行环境,消弱Shibor定价基准噪音干扰。建立激励与约束机构,促进成员自律。进一步弱化股市、汇率对Shibor的干扰。进一步加大Shibor的宣传力度,增强基准利率的告示效应。

四是以债市为突破口推进利率市场化。债券市场是利率市场化的关键环节,由于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有赖于高效稳定的债券市场,未来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进程,债券市场仍将会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谷小青. 以债市为突破口推进利率市场化. 全景网2011年4月11日.

[2]李扬.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做了什么?还将做什么?

[3]熊建化.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 当代经济[J]. 2010.8

[4]周小川. 关于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思考. 中国网

存贷款基准利率范文第4篇

又见加息!

自3月18日最近一次加息后,短短两个月时间,央行再次宣布加息。出人意料的是,此番央行使出一组货币政策“组合拳”,还同时宣布了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扩大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浮动幅度共三项货币政策。

这是十一个月以来,央行第八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也是今年以来央行第二次加息,更是近10年来央行首次同时宣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双双”上调。

专家:加息并不稀奇

有关专家认为,本次加息是可以预测的,上次加息是一个上升通道,央行还将会持续加息,可能今年内至少还有二次左右的加息。

据了解,这次加息的“靴子”再次落下更多的可能是为了给当前疯狂的股市打出一个信息,也就是政府对股市当前表现的反应。央行在这个时候出台这个政策,很显然是在为股市降温。对于房地产行业来讲,这点利息对大部分的开发商来说利润影响不大,而对于炒房者的影响多少是有一些的,至少在逐渐的通过利率来冲减炒房者的获利比率,会让一些资金实力不是很强的炒房者在人市时更加谨慎。此前一直呼吁央行应加大加息力度的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认为:“此次加息对房地产的影响会在以后显现出来,但对于买房的人来说的话,他们并不会改变自己的买房意愿,只不过他们会根据自己的还贷能力选择买大的还是买小的。”

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两者同时上调却有不同幅度,与央行以往多次加息大不一样。对此,专家认为,我国现有的存贷款结构本身不很完善,不应简单同步上调。央行此次措施表示,国家正有目的地对存贷款结构进行调整。存款利率上调较高主要目的在于缓解目前存款“负利率”的局面。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4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3.0%,而3月18日加息后,银行1年期的定期存款的税后收益率才2.232%,CPI的上涨早已让居民一年期存款利息为负,“钱存银行不划算”。正因为银行存款收益偏低,大量资金涌入股市或房地产市场谋求高收益,央行5月13日公布的4月份金融数据显示,居民户人民币存款减少1674亿元,这是居民户存款的月度最大降幅:与此相对应,内地股市连创新高,5月9日沪指突破4000点。央行此时出台加息,也是由于最近股市的不太理性。虽然小幅加息对股市影响有限,但会导致股民心理波动,起到有效的警示作用;同时,上调存款利率有利于吸引资金重新流入银行、降温股市。

购房者:房贷压力增大

关于此次加息,大部分购房者都深感房贷压力增大。家住金山的刘先生表示:“一次次加息,感觉还款压力越来越大了,平均到每个月要比以前多付100多块钱,看上去不是很多,累积20年也有2万多了。”关于是否会提前还款,刘先生表示,目前暂时没有能力。想提前还款,但是手上的钱不允许,只能“任人宰割”了!

笔者在走访部分银行网点时发现,许多市民为转存排起了长队。同时,部分人开始盘算着,从风险相对较高的股市中抽走部分或全部资金,以便将房贷负担降低。

“前段时间银行的业务就已很繁忙了,估计到年底大家集中提前还贷时,还要更忙。”某银行的房贷部负责人说,今年以来银行面临的提前还贷压力一直很大,有时提前还贷量甚至超过同期的房贷新增量。

理财专家提醒说,由于个人房贷一般都是10年以上的长期贷款,时间造成的复利增长十分可观。因此,在贷款利率步入上升通道之后,若想提前还贷,时间越早越划算。但也有人提出,此次五年期以上的个人贷款利率上涨幅度很小,仅为0.09%,加之银行一般对符合规定的购房者给予基准利率8.5折的优惠,因此贷款购房者不必急于提前还贷。以30万元20年期的房贷,选择等额本息还款为例,如果执行基准利率,本次加息后,月供将多出约16.3元;但如果执行“八五折”最优惠利率,则月供将多出约13.28元。

存贷款基准利率范文第5篇

这是2008年12月以来的首次降息,就长周期来看,属于货币政策常态调整。相比之下,央行首次双向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尤其是存款利率允许上浮),堪称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历史性跨越,其后续效应,大可以比拟为“一石激起千层浪”。

双向利率浮动首先冲击的对象是长期被刻意维持的银行利差。根据估算,调整后的银行一年期存贷款最小利差将从原先2.404%大幅收窄至1.473%,降幅达到近四成。而为了应对法定最小利差大幅度收窄,此前全赖利差赚得盆满钵满的银行部门除了通过业务创新,提高中间业务收入贡献,表内业务可倚赖的出路无非是两条,即,在上限提高的情况下尽可能压低存款利率,或者在下限降低的情况下尽可能提高贷款利率。

压低存款利率因条件制约无法实现。如本次调整施行后,资金最为宽松的国有银行及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其两年、三年、五年期定期存款继续执行基准利率,而三个月、半年与一年期定期存款则已较基准利率有所上浮。至于资金较为紧张的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大部分城商行、农商行,其存款利率大体都已按照基准利率1.1倍予以执行。

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显而易见。大体来说,虽然此前中国的储蓄/利率弹性一直很低,但是国际经验表明,伴随经济高速增长,高储蓄率可能持续的时期大致在25~30年间,中国的情况则已经逼近这一极限,储蓄连年增长的拐点已经出现,其背后的机理则是: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经济体中会成长起一些规模庞大、信誉良好的大企业,各种信息和监督机制也会不断完善,此时,更多的企业采用非银行融资方式将成为可能;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国民消费以及投资意愿不断提高,出于储备性动机的储蓄意愿则会降低。

相关期刊更多

广东合作经济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东省供销合作联社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吉林省科学技术厅

武汉金融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