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道德经原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一、目前辅导员队伍的问题分析
1.业化、专业化水平较低。目前,大学辅导员所从事的工作是集教育、管理和服务于一身,早已突破了日常思想政治工作这一狭窄范畴。然而,辅导员职业通用能力缺乏明确的规范要求,没有进一步发展的职业空间,尚未成为一门专业化的职业。
2.年轻化、经验欠缺问题较为严重。目前,辅导员团队年轻化,有着较强的活力,但队伍缺乏相应的经验。有些辅导员并不具备处理突发性事件的能力,常常表现出混乱无序。
3.存在职业倦怠情绪。高校辅导员缺少省级或国家级的竞赛项目,职业晋升的空间也较为有限,导致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情绪,缺乏创新和发展的动力。
二、职业能力大赛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促进作用
1.激发辅导员学习能力。辅导员在参加比赛之前,必然会对涉及辅导员工作的相关政策、规章制度和文件进行全面的学习。通过开展比赛,可以有效地增强辅导员的理论素养,而赛前准备也能让他们更好地总结经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2.提高辅导员创新能力。这种大赛除了要求辅导员有较高的理论素养之外,还需要辅导员有一定的创新能力。通过赛事,可以让辅导员充分发挥创新能力,从而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这就意味着,辅导员要想参加竞赛,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3.提升辅导员管理能力。这个大赛对辅导员能否准确掌握问题的本质有较为严格的要求,只有抓住问题实质并结合相关的法律法规,才能更好地采用灵活、实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提升辅导员的管理能力。
4.提升辅导员沟通能力。辅导员工作的对象是学生,其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是否良好,对辅导员的工作有直接的影响。在学生管理过程中,辅导员需要与不同的管理主体沟通,这就要求辅导员提高沟通能力,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
5.提高辅导员从事科研的能力。引入这个赛事平台,能够督促高校加强辅导员的日常科研训练工作,提升辅导员的研究能力。辅导员在工作中要善于思考,将学生问题的处理转化成具体的科学研究,进而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
三、对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的思考和展望
1.重视力度有待加强。有些高校并没有科学地认识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的重要性和内涵,甚至一些高校从不开展校内选拔赛。还有一些辅导员因为学校安排的比赛时间不合理而选择放弃。因此,高校对这项赛事的重视力度有待加强。
2.组织模式有待转变。现在这项赛事的开展,大多是由教育部、高校及省市级教育主管部门共同举办,其组织结构采用自上而下的模式。今后,针对这项赛事,应该增设专家评委环节,并进行现场指导,让辅导员在这项赛事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对自己有更加正确的认知,并促使他们主动参与。
3.完善内容。目前这个赛事,虽然形式较为丰富,内容也呈现多元化,可是在具体实施时,不可避免会出现很多粗陋之处,这就需要对其进行完善,如评分标准、赛制安排、学生的参与环节、评委专家的构成、评审模式等。另外,在具体比赛过程中还可以增加现场提问的方式,引入辩论模式。
4.提高师生互动。当前,在开展该项赛事过程中,辅导员和学生之间很难开展高效交流,学生参与程度很低,大多为看客。因此,比赛需要加入学生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参与比赛的积极性。另外,在评分机制上要引入“辅导员和学生互动效果”这个指标。只有这样,才能使这项比赛更加科学和规范,同时,也能让这项赛事的评价体系变得更加完善。
5.合作性有待加强。该项大赛还需要关注合作力度,要充分重视辅导员之间的合作。因此,在该项赛事中还需要引入“团队合作”的比赛内容,这不仅可以考查辅导员的工作能力,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合作能力的竞技平台。
6.扩大影响力。想要扩大比赛的影响范围,首先需要对这项赛事进行定位。从长期来看,还需要将这项大赛塑造成一个行业内的品牌赛事,并在学校内部和整个教育界进行宣传,提高这项赛事在教育领域行政管理部门及辅导员群体中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余钦.团队建设视角下的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22).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
在西方,“人文精神”一词应该是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
狭义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其核心思想为:一,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二,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三,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对神学的灵肉对立、用天国生活否定尘世生活。
广义则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按照我对这一传统的理解,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可以确定为三个层次:一是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二是理性,对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精神;三是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
“人文精神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一个国家的国民人文修养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21世纪素质教育系列教材——艺术的意蕴》,陈旭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徐志坚在《人文精神的时代内涵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所说:“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们关于“人应当如何生活”,“人之为人的价值标准”等一系列命题的自我意识,这便是人文本体,人文本体是决定着人文世界向正确方向发展的客观依据。” 而人文本体——人文精神的核心也正是不同时代和历史背景下使用的人文精神的概念和内涵有所区别的关键。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依然承继了人文精神在西方文化中的发展传统,是对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桎梏的对治和超克。故此时的人文主义还是停留在外在比照之后的补救,而不是人自身的自觉自立。Renanissance的本来意思是“人的再生”,即把人从神的蛰伏之下解救出来。所谓“再生”,就是:对于现实的人生,现实的自我,个性的自我,有一种春天之情的喜悦感,而且有一种现实的人间爱。这样,因重视个性的自我,人的普遍的理性的一面被忽略,而特别重视人的气质性的一面。因此,可以说,此时的人文主义因对治基督神学而标举的人的再生,实乃对人的才情等气质之性的肯定。所以,文艺复兴时期有很多在才情上表现其创造力的科学家、艺术家。
二、舞蹈艺术中的人文精神元素
作为一种最古老的、接受范围最广泛的、影响力最大的艺术门类--舞蹈,其本身蕴含着最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可以想象,在远古社会,必定会有反映先民最原始、最自然、最本质的精神状态融在先民的舞蹈之中。在近现代和当代社会,舞蹈自然而然地融入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文精神成为舞蹈艺术不可或缺的灵魂支撑。 (一)远古时期舞蹈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元素
远古时期我们的先民们最早产生的舞蹈,大致可以分成两类:
一类是自娱自乐型的游戏舞蹈。舞蹈的目的就是一种情感的渲泄,就是为了引起异性的注意而加固族群的力量。
还有一类巫术型舞蹈。这类舞蹈的目的具有较强的社会性,比如祭祀,以求风调雨顺五祈望丰收;比如驱邪,以求上苍保佑四季平安;比如逐鬼,以求消除瘟疫人口康宁。
我们在远古先民的舞蹈中不难发现一种人文精神的元素。比如,在自娱自乐性的舞蹈中,他们需求的正是一种维护种族内部秩序、牢记先辈种族之血统、诱惑异性、增强团结等等方面的情感渲泄。而在巫术类型的舞蹈中,就是要让上苍神灵保佑丰收、平安、康宁、族群兴旺等等。在中国北方,有一种相传已久的《萨满舞》,据史料记载,这《萨满舞》非常盛行。舞者头插翎毛,腰挂一圈响铃,赤脚,手持一面萨满鼓,表演时先要祭祀神灵,然后请神驱逐邪魔,口中一边念念有词,一边舞动双臂,敲击萨满鼓,围观者甚众。建国初期,有关部门把《萨满舞》当做"封建迷信"加以打击;改革开放以后,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一些舞蹈工作者与老艺人合作,把《萨满舞》挖掘整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萨满舞》中所传达的人文精神元素和历史积淀是不言而喻的。
(二)现代舞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元素
泰兴市襟江小学六(2)班 陆南江
“老爸!” “爷爷奶奶!” “唉吆,我的乖宝宝呀!” ……校园门口响起了一阵此起彼伏的声音,“接孩子”的好戏开始上演喽!一道别样的风景线也开始形成啦!
镜头(一)
“奶奶!”只见一个扎着两个麻花辫,一脸幼稚的小女孩,还未等队伍走出校门,也不等老师允许,便不由分说,边跑边叫地往校园外冲,两个辫子在半空中随着小女孩上下跳跃。校园外的那个老奶奶也等不及了,大喊一声:“唉哟,我的宝贝孙女儿!”然后像是要递交什么重要情报似的,以刘翔一百一十米跨栏的速度奔向校内,不公冲破了校门口设下的封锁线,还把校值日生这堵人墙给挤散了。眼看着“两路军队”就要“”了,可老奶奶突然一个踉跄,差点摔个“嘴啃泥”,可她却若无其事地跑到小女孩面前,还不停地问这问那,好像刚才要跌倒的是小女孩一样。在看到小女孩平安无事后,老奶奶这才吁了一口气,然后抱起小女孩消失在了人群中。
镜头(二)
天一下子热了起来,好像夏天提前到来了一样。但校门口的家长们却丝毫不减。只见一群阿姨正聚在一起,拿起手中的本子当扇子扇起风来,又某某地唠起家长来,一见到孩子来了,立刻各自牵着自己孩子的手回家了。一位阿姨左等右等,也没有等到孩子过来,她焦急地注视着教室,还不时地踮起脚尖,搭起手向里张望,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这鬼孩子,怎还不来,看我不好好地收拾你!”可一见到孩子过来,又立刻换了副百依百顺的样子,还在孩子的脸上亲了一下,然后又抱起孩子放到车上,向家里骑去了。另外一位老爷爷已经拿着水壶在等孙子来喝了,骄阳似火,豆大的汗珠从老爷爷的头上直往下滴,但他舍不得喝上一口。等到孙子一来,老爷爷立刻拿去孙子背上的书包,挎到自己肩上,然后打开水壶,看着孙子喝下去后,这才满意地点了点头。
镜头(三)
“外婆,我要吃冰棍儿!” “不行!” “不!我要嘛!”校门口又涌现出一群叽叽喳喳的“小麻雀”。刚见到家长,便不顾老师的制止,冲着家长们撒起娇来。“好,好,好!”家长们满口答应后,便不亦乐乎地跑去买冰棍了。其他家长们像特务似的盯着队伍,飞忙地寻找着自己的孩子,生怕孩子会从眼前消失。一个留着“李逵”式胡子的大伯一见到孩子,便立即冲上前去,用他那针似的硬胡子轻轻地扎了扎孩子的脸,然后像提溜小鸡一样把孩子拎进了汽车里,疾驰而去。
……
关键词:辅导员;持续发展;平台
高职院校辅导员的队伍建设,不仅涉及到对辅导员自身的解读,还与他们从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密切相关。他们肩负着培养党的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水平的提升和建设力度的加强,是高等职业院校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要尽快建立高职院校对辅导员的培训管理、使用考核与激励的平台和有效地促进辅导员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机制,才能确保拥有一支素质精良、爱岗敬业、稳定发展的辅导员队伍。应当依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等相关政策要求,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合理构建针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有效平台。
一、考核管理平台
1.平等的制度管理。制定公平合理的管理制度,并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实施践行。在建设以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为己任的高职院校辅导员管理制度时就必须关照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关键因素。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参与者,辅导员和大学生都处于平等的主体地位,都是基于生命起点的交流。但是,这种平等关系并不否认高校辅导员在整个过程中作为组织者、实施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可以说如何理解高校辅导员工作直接决定着建设该队伍的方向和成效。同理,高职院校制定的专门的辅导员管理规章制度更应该体现以人为本,要职责分明,促进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要将辅导员的日常活动和思想文化体现于制度之中,彰显透明、仁爱的人文关怀。在此管理制度的严格执行中,使辅导员工作得到广泛的认同,并由此体现出辅导员对学校管理的认同和文化的融入,促进辅导员确定不同的人生目标,培养辅导员的奉献和团队协作意识,在各方面工作中展现自身素质。
2.完善的绩效考核管理。辅导员工作面广,弹性大,见效周期长,为鼓励具有良好潜质的辅导员长期从事学生工作,高等院校要建立平等、量化、准确的绩效考核激励体系。重点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解决好辅导员的出路问题;二是加强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三是在待遇上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鉴于辅导员职责的特殊性以及辅导员工作内容中存在许多难以量化的“隐性”成分等因素,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标准和评价体系对于高校辅导员管理及队伍建设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高职院校要采用信息化管理模式全面记录衡量每一位辅导员工作的实效[1]。
二、持续发展平台
1.重视与提高相结合,确保辅导员的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既要注重辅导员的自主发展、专业发展,更要重视辅导员的可持续发展。随着高等职业教育事业不断深化改革,原有的辅导员“双肩挑”模式[2]开始受到挑战,对辅导员管理水平的要求日益提高,辅导员工作要求专业化、职业化的呼声也日益高涨;辅导员自身持续发展前途迷茫等现实难题摆在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面前。长期以来,辅导员队伍建设一直没有突破非职业化和非专业化这两个制约辅导员队伍建设长远发展的瓶颈,导致辅导员对自身职业的情绪化和对工作短期效益的追求,难以吸引相关专业人才投身或长期投身于学生工作事业,从而影响正常工作的有序开展和学工队伍建设,制约了队伍专业化的提高。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应创新并构建辅导员可持续发展的平台,这对于打造一支梯队结构合理、政治素质过硬、工作作风优良;年轻化、知识化的辅导员队伍至关重要。
2.强化辅导员培训与研修,促进辅导员的可持续发展。组织相关专业的辅导员开展业务学习、技能培训和学术研讨,从专业化方向的角度安排专业培训时间和内容,创新开展辅导员队伍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准。辅导员培训工作具体可参照如下几种类型:入职培训,在严格的辅导员职业准入机制下,新引进人员刚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岗位上,仍然可能不熟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规律,对如何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还缺乏相应的知识。学校要组织他们学习党的有关政策和理论,请老辅导员介绍工作经验和方法,让他们了解本校校园文化传统、本校学生的群体特点和思想现状以及本校以往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经典案例等。在职培训,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形势在不断变化,大学生的思想也将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这就需要定期对辅导员进行轮训,重点是明确任务,提高业务水平,开展经验交流,探讨学生工作的新问题,增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可采用走访革命圣地和开放城市、与先进高校的同行进行交流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与拓展辅导员的社会实践工作,可以为辅导员增长见识、积累工作经验,为今后的创新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也是辅导员自我提升、面向社会发展的一个空间。
3.规划辅导员职业生涯,带动辅导员的可持续发展。走“科学化模式、专业化培养、多样化发展”的思路,发展前景是决定辅导员职业是否具有吸引力的重要因素[3]。建立辅导员职业发展体系,完善辅导员准入、考核、晋升、职称评聘等制度,推动辅导员工作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同时鼓励结合学校传统与工作实际进行探索实践,形成各具特色的队伍发展模式。结合专业背景和综合素质,为每一位辅导员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引导他们将个人前途与队伍建设的整体目标结合起来。在新形势下要加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把辅导员工作当作一种职业来建设,要求辅导员在一定期限内要从事学生工作,实现有一定数量的人员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通过建立良性循环机制,形成良性流动,保持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在专业化建设方面,要严把选聘关,要选留、引进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做辅导员工作,鼓励和支持辅导员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使其按一定的专业方向提高、发展、完善自己,成为学生工作中的专家、教授。通过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会使辅导员有归属感,工作后有成就感,不但保持了队伍的稳定,还能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队伍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4.突破“瓶颈”,开创辅导员的可持续发展局面。在辅导员提升交流的“瓶颈”上达成共识,力图构建辅导员与公务员、社会工作者、职业咨询师、心理咨询师等社会岗位的“立交桥”[4],辅导员还可以走出校园,担任社会职务,社会上的精英也可以担任辅导员。所有辅导员都必须接受沟通技巧、心理咨询、职业策划等一系列专业指导,为辅导员的多渠道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广阔空间。同时建立专项基金,支持辅导员队伍开展前瞻性研究;高等职业院校可成立辅导员工作研究会,创设辅导员论坛,推动队伍由“实践型”向“实践―研究型”转变,积极培养双师型、多师型辅导员。
高职院校通过上述平台建设,合理有效解决辅导员工作的后顾之忧,使辅导员能够安心工作,努力发展,必将建成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平常时期看得出来,关键时刻冲得出来,危难时刻豁得出来”的精诚敬业的辅导员队伍。
参考文献:
[1] 梁金霞.完善制度 健全机制 推动辅导员队伍健康发展[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6,(6).
[2] 袁龙喜.高职院校辅导员培养机制研究[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论文关键词】行政道德;公务员;公共权力;问题
行政道德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强大精神力量,它通过“自律”方式来潜移默化的作用于公务员的思想意识与价值观念中。良好的行政道德对行政权力的使用具有规范与导向作用,并通过法律,制度等方式加以推广。行政道德是一种事前调节,如果公务员丧失其职位所应遵循的道德,极有可能导致以权谋私,腐败现象的产生,因此,行政道德的作用旨在防患于未然。
一、行政道德缺失的当今现状
1.为公众服务的价值目标善为完全确立
社会多元化改革开放前提下,人们的道德规范逐渐丧失一种统一形式,公务员为公众服务的价值目标也未明晰化,传统的行政道德规范遭遇冲突,长期以来形成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规范和制度也开始动摇。在没有稳定的行政道德约束力情况下,公务员的服务意识变得日益模糊。
2.公务员的行政道德急待从他律阶段上升为自律阶段
公务员的他律规范是表现在对自身行政权力的立法意识上,是一种被动的接受。长期下去,容易形成僵化的行为模式。因此,公务员应该把行政道德运用到自身品格中,规范自身行为,实现从他律阶段上升为自律阶段。
3.缺乏抵制私心杂念的道德意志
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日益丰富,社会生活方式不断发生转变,部分缺乏坚定信念,缺乏个人修养的公务员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这些极有可能使他们在金钱观、权利观、亲情观上难以形成坚定的信念,不能廉洁奉公,自觉抵制各种腐败行为和错误的思想观念。缺乏抵制私心杂念的道德意志,就很难发扬联系群众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作风。
二、我国公务员道德缺失的原因
公务员行政道德的缺失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而不能从简单表面的方式上去理解。具体原因有如下两个方面:
(一)社会方面原因
1.公务员道德意识缺失的根源在于社会转型
社会转型期突出表现在结构、机制、利益和价值观念的转变,是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转变的过程。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入新时期的转型过程,在这个时期中必然会出现各种冲突和矛盾,同时,由于市场经济自身负面效应与外部性,使得部分公务员无法抵制外来腐败思想的渗透,各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层出不穷。
2.公务员道德监督机制缺乏足够重视
长期以来,行政监督体系缺乏一个道德监督部门,由于道德监督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因此在当前反腐败斗争中,行政道德监督还停留在舆论阶段,未有切实的措施。在违法行为发生以后,只是发一些无奈地义愤,并没有把道德监督渗透到日常行政行为中。
3.社会物质利益分配不公诱发行政道德缺失现象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破除了旧时的平均主义分配模式,同时新的利益分配方式还不完善。在这种情况下,就很可能出现利益分配不公平的现象。利益群体付出与所获得的回报并不具有等同的关系。
4.对公务员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培训力度不够
尽管全国各省市地区都在致力于加强对公务员进行科学管理和培训,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还是存在许多困难。经费不足、师资力量不强、教学模式单一等情况。因此,提高公务员培训力度,科学管理公务员队伍,成为我们当前提高行政道德的重要目标。
(二)公务员自身方面的原因
1.部分领导者自身道德水平不高影响其他公务员的日常行为作风
官本位、等级特权、个人主义等观念在公务员队伍中还存在,部分领导者凭借其职位高权力大,似乎超脱于权力监督之外,凭借个人喜好来行政职权。在干部队伍中,这种居高不下的作风,容易形成一种个人主义崇拜,对行政道德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2.我国公务员的整体文化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尽管素质教育与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使公务员整体素质有了比较大的变化,但是,由于旧的教育模式的影响,使得我国公务员知识结构还存在知识面不广,管理知识缺乏和知识老化等三个主要方面。一些旧有政府工作人员过渡到新单位,我国旧有模式相对落后,要求我国公务员整体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行政道德缺失的具体治理措施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的公务员制度是从发达国家“引进”的,而在这个引进过程中,就必然遇到制度与文化环境的矛盾。矛盾的程度愈大,现代意义上的公务员制度愈是难以建立,愈易丧失其本质属性。因此,为避免公务员制度以畸形的方式在旧文化下生存,必须切实加强我国的思想文化建设,大力发展我国的文化教育事业。 这是治理公务员行政道德缺失的主要方面,从其他方面来看,有以下几点:
(一)构建公务员行为道德法典,加快行政道德立法
行政道德虽然能够影响人的行为方式,但从实质上来讲,只是一种内在软性的约束力。因此,从深层次意义上来讲,行政道德需要借助法律力量,才能使道德也能像法律一样有硬规制,才能确保行政权力在正常轨道上运行,这就需要加快行政道德立法。
(二)良好的行政道德规范体系的建立
1.必须要树立正确的行政价值目标
正确的行政价值目标能够引导公务员进行正确的行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行政价值目标是公务员特别是具有一定职务的人员在具体行为时所体现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因此,正确的行政价值目标,急待树立。
2.必须重视廉洁公正的行政道德风尚的营造
若想保持行政权力运行的公共性,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必须重视营造一个良好的行政道德风尚。当行政权力出现恶性循环,就会每况愈下。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营造一个良好的行政道德风尚。
3.公务员基本行为规范的确立是实践要求
公务员行政规范性要求有“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以身作则,遵纪守法”、“公道正派,谦虚团结,互助信任”、“牢固树立公仆观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恪尽职守,求实创新”这五点,我们应努力把提倡道德的先进性与广泛性以及层次性,对公务员道德进行正确的引导,不断完善与提高公务员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