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登岳阳楼其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
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湖赠章丞相》
4、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唐刘禹锡《望洞庭》
6、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范仲淹《岳阳楼记》
7、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8、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9、舟如空里泛,人似镜中行。释惠标《咏水》
10、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雍陶《题君山》
11、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
12、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里《小池》
13、杨柳满长堤,花明路不迷。画船人未起,侧枕听莺啼。张宁
14、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
15、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16、南汇群崖水,北注何奔放。--韩愈《登岳阳楼》
17、洞庭九州间,厥大谁与让?
18、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2、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梦李白》
3、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赠花卿》
4、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八月十五夜月》
5、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抒怀》
6、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登楼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7、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绝句四首》
8、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前出塞九首》
9、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佳人》
10、先帝天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11、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赠卫八处士》
1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13、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
14、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江村》
15、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
16、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7、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18、朱门九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19、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客至》
20、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2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登高》
22、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
23、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羌村三首》其一
2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5、桃花细逐扬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曲江对酒》
26、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江村》
27、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岁晏行》
28、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
29、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阁夜》
3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31、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32、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五首》
3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
34、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
35、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夏夜叹》
36、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
37、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8、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39、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
40、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绝句二首(其一)》
41、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42、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兵车行》
43、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二首》
44、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曲江二首》
45、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赠化卿》
46、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47、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48、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
49、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50、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
51、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52、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春夜喜雨》
53、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
54、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梦李白二首》()
55、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江畔独步寻花》
56、挽弓当挽强,用剑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前出塞九首》
57、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曲江二首》
58、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小寒食舟中作》
59、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60、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咏怀古迹五首》
61、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
62、映阶碧草自春*,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
63、万里尽征戍,烽火被冈峦。——《垂老别》
64、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天末怀李白》
要想在高考考场上顺利做好探究题,除了要树立科学的探究理念,恐怕更多的还要靠平时的训练有素,而不仅仅是临场的良好精神状态和出色发挥。所以,备考时有针对性的做些储备,是必不可少的,可作哪些储备呢?
一、知识储备
1 历史知识,探究题有好多涉及的是过去的作品,如果对作者所处的时代不熟悉,如果对作者的理想、思想、经历、兴趣、爱好、秉性全然不知,或知之甚少,那么,要想做好“探讨作者的创作(写作)背景和创作(写作)意图”、“发掘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之类的题目,恐怕近于痴人说梦。
2 生活知识。作品是生活的反映,你要是对作品所反映的生活不熟悉,一般理解都困难,探究就更谈不上了。至于“个性化阅读”往往是建立在独特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悟之上的,“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又何尝不是这样?可见,生活知识积累得越丰富,就越有利于答好此类题。
二、能力储备
1 发现能力。发现是探究的先导,如果对文本内容一点感觉也没有,哪能提出什么问题?更别说什么有价值的见解了。比方说读李白的诗,当我们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开始,读着读着就会发现,李白的许多诗都是以“月”为主要意象的,如“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关山月》)、“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月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等都是这样。你再往下想,这是为什么呢?这就要联系月的特征和人的个性来思考了。月有皎洁的一面,可以与纯洁美好相连;月光有清冷的一面,可以和凄清忧愁相连。和月相亲,而且是一个人,可见孤独,孤独而不愿意找人倾吐,不是“惧”就是“傲”。把这些和李白本人联系起来,你又会有新的发现。李白有与生俱来的高洁本性和远大而美好的理想追求,可是在现实的重棒下脆如鹅卵,能不生愤?愤不丧志,绝不降格以求,“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既这样,那就只好孤独地与月相亲了。说是这么说,心中能不郁结?凄清愁苦也就在所难免,向谁倾诉?最好的对象还是月。经过这样的探究过程,李白好用“月”的奥秘也就不难揭开了,然而,这一过程的起点就是“发现”。
2 求异求同能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有创意的解读”,从何而来?人云亦云行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其中选了一段《韩非子・说林上》的文字:杨子(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长得丑的)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日:“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这段叙述充满着求异智慧。二妾的美与丑,那是世人的看法,是从外在形貌上着眼的。逆旅之父的着眼点在哪,这里没有明说,但肯定不在形貌上。而杨子的着眼点是在有才德而并不自以为有才德上。如果逆旅之父和杨子不从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那么,也就没有这段“佳话”了。这里所蕴涵的原则,对于解答探究类题目不无启发。
3 联想、想象能力。要想在考场做好探究题,指望临场“灵机一动”那是靠不住的,更多的是靠把平时的储备调动起来,那么,联想、想象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比如让你回答对杜甫《登岳阳楼》诗意境的理解这样的题目,恐怕就要经过一番联想和想象。诗的第一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看似只是叙述登楼之事,但如果联系第三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联想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纯”的理想,联想他几十年的坎坷经历和郁郁不得志,联想他当时的境遇,这里的一昔一今,恐怕就可理解为几十年经历的概括,这“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恐胸就可理解为几十年命运的缩影。而第二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显然是壮阔之景,它承载的当是第四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伤时忧世的悲情。通过这样的一番联想,意境似乎就可概括为:描写了浩瀚无边的壮景,抒发了国忧家愁的悲情。由此可见,联想与想象能力不仅是读诗的必备能力,也是回答探究性题目不可或缺的能力。
4 迁移能力。联想、想象的作用在做题时更多的是体现在“沟通”上,但高考题目一般不可能是平时训练的原题,充其量也只是相似。这就需要迁移功夫。探究类的题目,在平时也不是没练过,可是一到考场情境有的同学就有点发懵。比如说2008年宁夏、海南卷第14题,考查的就是一道“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探究题,题目是这样的:“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这样的题平时能没接触过吗?可是有些08届考生拿到这道题却觉得无从下手,这就是不会迁移。看来一是要强化迁移意识,二是要适当做些巩固练习,不然就形成不了能力,上考场可能会抓瞎。
5 逻辑思维能力。探究题答案一般都是个性化的,而要想使人信服,就必须言之成理,具有严密性、思辨性,那么,对逻辑思维能力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方法储备
1 审题方法。审题是做题的先导,先导没导好,肯定难以达到目的。审好了题,发现的敏感、思维的缜密就都有了。审题先耍弄清几件事,一是出题人的意图是什么,二是答题的角度可以有哪些,三是“我”能答好哪个角度且具有一定的新意。其次是在备考时适当做练习和做有心人。适当做针对探究题的审题练习道理明显,无需多说。其实解答所有语文主观性试题都必须审好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审好每一个主观题,尤其是作文题,都是在为解答探究题准备审题能力和审题方法。所谓做有心人,就是利用一切可能的时机进行审题练习。比如说与人交谈,随时揣摩别人的说话意图;别人交办的事,选择最佳的方法和途径去完成等都可训练审题能力。
2 比较方法。探究题有的题干本身就要求运用比较法去答题,有些题干虽然没有这样明确要求,但运用比较法会使你答起题来很顺手,所以平时就应该让这种方法娴熟起来。比如李白与杜甫之比较、比如不同作者“登阳楼诗”之比较、“苏门三杰”之比较等都有利于提高探究题应试能力。
诗词是纯粹的艺术作品,而诗人心灵世界的展现,则需依托艺术形象。展现可以通过景物描写,可以通过典型事情,还可以通过人物形象,甚至直接借助情感抒发。因此,诗人在诗中表现的景、事、人、情应是我们走进诗人心灵世界的钥匙。
一、观其景
古语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任何写景作品都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诗人在诗词中选取的景物,正是诗人主观情感的流露。因此,在诗词鉴赏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从关注景物入手,揣摩诗人的内心情感,进而把握诗词的主题,读懂诗词。
如学习苏轼《新城道中(其一)》时,我首先要求学生找出诗中描写的景物――披絮帽的岭上晴云、挂铜钲的树头初日、含笑的野桃、短竹篱、自摇的溪柳、清澈的沙水。然后逐一和学生鉴赏诗人融入诗歌的景物,通过交流与探讨,学生明确:诗人以“披絮帽”比喻“岭上晴云”,以“挂铜钲”比喻“树头初日”,用意在于展现雨后初晴的天气,借此衬出诗人心情的欢快。用拟人化的手法写野桃“含笑”盛开,写溪柳独自摇曳起舞,同时还写了溪水清澈见底。通过对这些山村自然景物的生动描写,突出山村景象的生机勃勃,进一步增添了诗人内心的喜感。借助这些景物的分析,诗人欢快的情感基调也就明确了。
二、解其事
正所谓“景为情生,事为情设”,诗中的景物描写都是为表达情感而产生的。同样,诗中的事件叙述也是为情感设置的。因此,融入诗中的典型事件也就成了我们了解诗人情感的依托物。教师可借助这些事件带领学生揣摩领悟,从而读懂诗词。
如学习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时,我请学生找出这首诗的典型事件:“人随沙岸向江村”一句写村里的人们回归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一句写诗人却乘船离家去鹿门;“惟有山人自来去”一句写只有诗人一个人在山中自由来往。明确这些典型事件后,再和学生探讨这些事件:傍晚时分,忙碌了一天的人们自然要归家,可是诗人却反其道而行,独自离家去往深山鹿门。不同归途,展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热爱。而在鹿门山,只有诗人一个人隐居在此,与世隔绝,与山林作伴,孤身一人,自由来去,一个在品味隐居妙趣的隐士形象跃然纸上。理解了这些事件也就读懂了这首诗。
三、察其人
“诗而有境有情,则自有人在其中。”(吴乔《围炉诗话》)诗词中的人物有两类:一是诗人自己,二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对于前者,要做到知人论世。对于后者,诗人往往借助诗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寄托理想。因此,在品鉴诗词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诗人,关注诗词中的人物形象。
如学习陆游《书愤》时,我从人物解读入手,先向学生介绍陆游其人其事,初步感知陆游是一位爱国诗人,K身立志抗金报国却不能被朝廷重用,最后郁郁而终。悲愤是他的诗歌主题。接着要求学生找出诗中写人的诗句:“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是写诗人自己;“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是写诸葛亮。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写自己和诸葛亮的形象?要在诗中表达什么情感?通过交流探讨,学生明确:写诗人自己是要表达自己希望守边御敌而又壮志难酬的悲愤;写诸葛亮是称赞诸葛亮的历史功绩,同时表明自己的雄心壮志和至死不放弃抗金的爱国情怀。通过对对这两个人物的解读,诗的主题就明朗化了。
四、悟其情
诗人内心情感的流露是诗歌产生的本源。“诗言志”,“志”就是一种情感表现,诗人的职责在于抒情。因此,在进行诗词鉴赏教学时,教师应启发学生寻找带有情感暗示的词语,借助这些词语捕捉诗人内心的声音,从而准确把握诗词主题。
如学习杜甫的《登岳阳楼》时,我要求学生找出诗中带有情感暗示的词语。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很快就找出来了,主要有老病、孤、涕泗流等。然后带领学生讨论与交流:“老病”突出了诗人年老多病、风烛残年;“孤”表达了诗人长期漂泊在外的孤苦无依;“涕泗流”,一方面体现出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愤,另一方面也表达出对国家战乱不定的担忧和百姓流离失所的同情。通过这样的引导交流,学生很快就读懂这首诗了。
选修只是为学生提供学习和发展的一个平台,师生不是教材的奴隶,应坚持以学定教,灵活自主地用好选修教材。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笔者所在的湖北省选定的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和《外国小说欣赏》这两本选修教材,在此便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为例谈谈具体想法。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共有六个单元,每个单元有一个主题,并且由“赏析指导”“赏析示例”“自主赏析”“推荐作品”四个部分组成。如果像必修课文那样篇篇都讲,时间上不允许,也违背了选修课的原则。和必修课课程比起来,选修课课程的学习更应当放开思路,发展个性,更加需要学生主动学习。学生们从小学到高中,已经学习了很多古诗词和散文,背诵了许多名句甚至许多篇章,也领略了许多作品的文采和意境,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本选修教材着重点是从文学鉴赏角度进一步引导学生阅读古代诗文的,通过鉴赏探究,感受古诗文的思想和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进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关于这门选修课的教学方法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突出一点,品味交流
古诗文中有很多“点”,这些“点”可以结合高考的考点来交流探讨,达到既提高鉴赏能力,又能提高解题能力的一石二鸟的作用。古诗词中有很多涉及人物形象,如杜甫的《旅夜书怀》、柳永的《甘草子》(秋暮乱洒衰荷)等。教师可以据此结合高考古诗词鉴赏中的“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考点进行互动探讨,分析这些诗词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品味交流。当然就单独的一首诗而言,鉴赏点可能很多,我们教学时大可让学生在已经读通文意的基础上就某一点来讨论交流,然后通过练习巩固,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可以从意境美的角度进行鉴赏,苏轼《新城道中》(其一)可以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探讨交流,杜甫《登岳阳楼》可以从炼字的角度去分析,李煜《虞美人》可以从情感的角度去把握等。
二、线式展开,纵横挖掘
古诗文教材本身是按照一个个主题来编排课文的,有时还涉及一个作家的多篇作品。在具体教学时,我们可以打破章节的限制,就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或不同作家同一主题的作品进行线式展开教学,分析它们的异同,弄清它们的特点。如学清照的《一剪梅》时,我们可以比照《声声慢》来解读,纵向分析李清照南渡前后作品风格的变化,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将对词人的理解深入化。在学习《阿房宫赋》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结合《过秦论》来对比分析指出对秦亡原因的不同理解,也可以来谈“赋”与“论”两种体裁的不同写作手法。《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里还有一些登楼诗、闺情词、人物传记,虽编者并未刻意将它们归为一类,但教师具体教学时,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归类探讨、分析鉴赏,最后得出结论,将知识内化、系统化。
三、面式研究,拓展提高
语文学习接触的不仅是具体的“点”和纵横交错的“线”,它还涉及大的“面”。“面”是切入角度,又是范围。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在掌握课文基础内容的前提下来进行“面”的分析。如婉约词,柳永的《雨霖铃》、晏殊的《浣溪沙》、欧阳修的《蝶恋花》、姜夔的《扬州慢》、李清照《醉花阴》等,我们可以从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方面来总结婉约词派的风格共性。从屈原的《湘夫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来品味浪漫主义诗风的精神内核。还可以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这些诗篇来探寻魏晋南北朝时期知识分子内心的矛盾与痛苦、苦闷与彷徨,在解读的过程中拉近自己与仁人志士的距离,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进行心灵的对话,从而充实自己的精神家园,提升个人的人格品质。
四、丰富形式,激发兴趣
前面所述是从内容方面进行的尝试,在形式上教师也可以大胆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能发挥出主观能动性,就能参与进来,从而有所得、有所悟。《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有的重在实际操作,需要突出某一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有的重在发挥想象和联想,注重情感与审美的体验;有的重在思辨和推理,强调理性和严谨。所以选修课特别需要注意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学习文本,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