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李清照醉花阴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李清照 风格 变化
中图分类号:I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0(c)-0216-01
1 生命心迹
现行人教版必修第四册第三单元中选了李清照的两首词,一首是《醉花阴》;另一首是《声声慢》。细心研读两首词作,我们发现,后期的李清照,无论思想、风格还是生活情趣等各个方面,她已不再是原来那个清纯可爱,无邪烂漫的幸福女子,而处于各种矛盾的交织之中……。
李清照一生走过了漫漫73个年头。她出身高贵,冰雪聪明,家庭教育非常良好,管束比较宽松。一生丰富多彩又历经波折:少女时代的欢乐,爱情和婚姻的美满幸福,政治风云的侵扰,炎凉世态的薄凉,以及国难当头之后所遭遇的各种苦难,无不在敏感多情的李清照心迹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2 前期心镜
《醉花阴》写于前期,可以视之为李清照前期人生的一面镜子。当时丈夫做官在外,李清照形影相吊,冷清独处,没了昔日谈诗聊文品茶观书的笑语喧哗。白昼漫漫,词人独坐金兽炉旁,看袅袅烟雾。日值重阳,天气渐渐变凉,到了夜里,纱橱中、玉枕上,辗转反侧,难以成眠,心中更觉冷气袭人!上片,作者从“永昼”的无聊和“半夜”的寒冷两个角度写自己的孤独寂寞,来抒发自己对爱人的思念之情。她渲染了白天、黑夜的时间是那样难捱,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对爱人思念之切、之深。下片依然交代时间:写“永昼、半夜”之外的“黄昏后”。作者为了排遣自己的相思之苦和打发自己的空虚生活,在东篱旁赏菊饮酒。但看到在西风中瑟瑟摇曳的黄花,就如同自己消瘦的身影憔悴的容颜,想要借酒消愁,反倒增添了些许苦闷。词人抓住“长日、半夜、黄昏”等时间的推移,来写自己留在家中的空虚、无聊,以表达自己那种如一江春水般绵绵不尽的相思之情。
3 后期心态
《声声慢》作于后期,应当是词人晚年心态的真实写照。此时的她,经历了国家败亡,远走他乡,失去爱人的灾祸,并且,在南方流亡中,丢失了爱不释手的文物、古籍,还遭到了政治上的诬陷。与此同时,我们惊奇地发现,此时的李清照居然没有子嗣。可见,她的处境何其凄惨,心境何其恶劣。在这首词中,她艺术地表现了自己晚年的生活状况和心境。词用七组叠字来起笔。“寻寻觅觅”表达的是作者经历过许多事件之后,所产生的一种飘忽不定,恍恍惚惚,精神无所依存,因若有所失而到处寻觅,又无所适存的状态。“冷冷清清”说的是她流落他乡、朋少亲、很少交往的感受。“凄凄惨惨戚戚”则用一句话表达了自己人生命运的凄惨和心情的凄苦。这十四个字定了全词感情基调,作者抽丝剥茧般展示出她生活的凄惨和心情的哀痛。天气忽暖忽寒,淡酒难敌风寒,更别指望消除心中的忧愁了。正惆怅着,天上飞过一行大雁,竟是北方的旧相识。是啊,大雁能够按时南来北返,而自己呢,不知何日是归年。
4 风格变化
从两首词话里话外所传达出的信息中我们似乎发现了一些或大或小或隐或显的变化。从《醉花阴》可看出,当时的词人,既非百无聊赖用浓装丽服消磨时光的贵妇,又非依傍他人、没有独立生活的风尘女子,而是有品位,有情趣、有思想,个性鲜明的李清照。她的生活精致华美、高雅超俗,内心世界饱满而充盈。而到了《声声慢》中,这种愁思已经变了,变得沉痛而铭心刻骨。李赵的感情不一般。从当时他们二人感情和洽、琴瑟和鸣再到她晚年的凄惨,让人不禁觉得人生在世,真是世事难料,变幻无常,就如同一条江河,时而平缓,时而急促,时而把你抛向高空,时而把你陷入谷底,有事还会在原地打旋。这真是莫大的悲哀。国家命运的急转直下使她后期词作中“愁情”变得如此之深,之重,之刻骨铭心。而不再是《醉花阴》中那“浓的化不开”的甜蜜的忧愁。
《醉花阴》里体现的是李清照思念爱人的“闲愁”,也可发现李清照早年生活的闲适、惬意。她的生活是精美的,“玉枕、纱厨、瑞脑、金兽”,表明这个贵妇的生活状态。她的用具精美细致,枕头清凉如玉,可帮人消暑;睡具有纱网,既透风又遮蚊虫。白日里,点了熏香,在熏香袅袅中细品黄花淡淡的清香,自斟自饮。
《声声慢》里,这些闲情逸致销声匿迹。她的冷清,她的凄惨使她没有心思再玩那些小情调。梧桐无心观赏,大雁飞过,只顾着想它是“旧时相识”。一个曾经那样风华卓越,生活富足又雍容华贵的妇人,变得身心疲惫不堪。李清照是在“寻寻觅觅”那些逝去的美好年华,以及那富足恬静,闲适自得的精致生活吧?
在《醉花阴》和《声声慢》中,有许多相同的意象,如“愁、寒、酒、黄花、黑、黄昏”,但意境已经不同了。以“酒”为例,《醉花阴》中的“酒”,是“东篱把酒黄昏后”,那是种豪迈的气魄,酒是锦上添花,充满了文人雅士的高洁情怀;而《声声慢》中,“酒”成了浇愁的工具。可仍抵不过刺骨的秋风,“黄花”在两首词中的意境也有差异。《醉花阴》中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传递出李清照富足得意的生活状态。“唐肥宋瘦”,清瘦成为时尚,作为一个幸福的,李清照的“瘦”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少轻狂;而到了《声声慢》中,“黄花”已经“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当年意气风发的少年,已经成为风烛残年的老者,一地堆积的落花,怎能不让人心中生起暮年之悲。其它的“寒”,“黄昏”,如果细细品评,也会品出不同的味道,也会发现其中微妙的变化。
总之,我们发现,李清照前后期作品中风格的变化是比较明显的:愁情由“蜜甜的忧愁”一变而为“铭心刻骨”之愁;生活情趣和心态昔非今比;意象虽然相同,意境已经变了。
参考文献
关键词:易安词 菊意象 独特内涵
李清照是宋代词坛婉约派的代表作家,也是中国词史上优秀的女词人。在其“词别是一家”的词论指导下,易安词中选取的意象比较狭窄。但在这有限的意象系统内,李清照在对前代传统的继承的基础上,又有所独创,其中易安词里的菊意象便是如此。
在目前被确认为李清照的四十余首词中,有三十五首写到了花意象。其中涉及菊意象的有四首。据《漱玉集》所收,这四首分别是:
多丽
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微风起,清芬酝籍,不减酴。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似愁凝、汉皋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
鹧鸪天
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菊在我国周秦时代就已经开始种植。在《山海经》中有“女儿之山,其草多菊”的记载。菊进入文学作品更是由来已久。屈原的《离骚》中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将菊作为一种香草。三国时魏国时的钟会有《赋》:“夫菊有五美焉:黄华高悬,准天极也;纯黄不杂,后土色也;早植晚登,君子德也;冒霜吐颖,像劲直也;流中轻体,神仙食也。”道出菊的五种好处来。至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形成了东篱―菊的意象组合。菊开放于秋季寒霜之间,花枝清瘦,颜色纯一,既不与群芳争艳,又不与冬梅斗香,并且可以食用,具有延年益寿的药物疗效。因此,在历代文学作品中,菊就成为了高洁、卓尔不群、远世独立的君子化身。菊意象就具有了品性高洁、远世独立的传统内涵。至两宋之际,李清照继承了菊意象高洁、远世独立的传统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又有发挥创新,赋予了菊意象新的内涵、新的特征。
李清照的四首写到菊意象的词作,分别成于其不同的生活阶段。目前据大多数学者认为,《多丽》成于李清照初婚时;《醉花阴》、《鹧鸪天》成于李清照婚后与丈夫赵明诚分离的时期;《声声慢》成于李清照晚年孀居时期。虽是创作于不同时期,却共同构成了易安词中独特的菊意象。
这四首易安词写到的都是仲秋之时。《管子・形势解》:“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礼记・月令》:“季秋之月,……草木黄落。”秋天万物凋残、萧索,在人的感官印象与心理体验上,必然会引起凄凉与愁怨。这是自古以来形成的中华民族的悲秋心理。由于个人的经历、性格、气质、志趣、修养等的不同,反应的形式自然会呈现不同的个性特征风姿,吟唱人生的种种失意。李清照作为女词人,天性感情丰富、细致、敏感,在仲秋时节,更会有感而发,自然就有了一段愁怨。这四首词中写到的时间段又多在“黄昏”、“梦断”、“夜来”、“晚来”之时,正是黄昏到三更之间。这段时间最容易产生相思、怀乡等情绪,最容易感到孤独。并且四首词中写到的天气状况又都是“薄雾”、“西风”、“寒日”、“夜霜”、“细雨”、“风雨”等天气,这种又冷又湿的天气状况,又最容易引起心情的愁闷难解。在这样的季节,这样的时间段,这样的天气中出现的菊意象便具有了愁苦、凄凉、孤独、落寞的内涵。这既不同于屈原夕餐之秋菊的高洁,又不同于陶渊明“东篱之菊”的遗世独立。惟有其中《鹧鸪天》中的“莫负东篱菊蕊黄”与杜甫的《秋兴八首》中第一首中的“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共同抒发了故园之思,有共同之处。不过易安词更多了一份孤独、落寞的情怀。
易安词中四首写到菊意象的《醉花阴》与《声声慢》中的都以黄花的意象出现,而未以的意象出现。关于将称为黄花,在易安词之前就早已出现。《淮南子・时则训》中有“菊有黄华”。《礼记》载:“季秋之月,菊有黄华。”的颜色虽多,但在古代以黄色为多,所以,在诗词中多以黄花代替,多取其为黄色之故。在李清照的这两首词中,用黄花,而不用,却别有深意。用黄花是为突出黄的颜色,因为黄色容易令人联想到黄叶、枯草,联想到面黄肌瘦的容颜,联想到衰老,突现了生命力枯萎的感性印象。这与王安石《咏菊》中的“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中“金黄”的不同,王诗中的黄花是暖色调的,而李词中的黄花是冷色调的,是具有秋季肃杀、青春逝去的内涵的新的意象。
易安词中菊的意象不同于传统菊意象,在于其成为了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写照,具有了女性内涵。屈原用朝饮木兰的坠露、夕餐秋菊的落英来形容抒情主体具有高洁的内美。在《九歌・礼魂》中“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的秋菊与春兰一样,意味着祀神仪式的洁美、虔诚和祀神人的美好心愿。陶渊明的《饮酒》中描写的菊意象淡泊、闲逸,这与他超脱尘俗,摒弃机心,与大自然悠然心会的情怀恰相契合。杜甫《秋兴八首》第一首中的“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中的“从菊”浸润着作者思归的愁绪。在易安词中,《多丽》、《醉花阴》、《声声慢》中的菊是女词人的自我写照,而《鹧鸪天》中的菊意象具有明显的女性内涵。《醉花阴》中的“人比黄花瘦”一句历来为人称道。黄昏本就给人以冷落、孤寂之感,加上意味着萧杀的“西风”,再加上“消魂”、瘦损的抒情主体,就将黄花意象与女词人的心态融为一体,成为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写照。《多丽》中的白菊更是女词人的真实化身。虽然雪清玉瘦,芳姿雅态,却被“无情风雨”“揉损琼肌”,却“天教憔悴度芳姿”,写出了女词人韶华易逝、青春不再、无人来怜的内心情怀。《声声慢》中“憔悴损”、“无人堪摘”的满地黄花,也是女词人对已经衰老的自己的惋惜。这三首词中的黄花、白菊都是女词人的自我写照,具有了独特的女性内涵。《鹧鸪天》中的“东篱菊蕊黄”虽也是东篱―菊的意象组合,表达的却是对曾经把酒东篱对黄花的美好婚姻生活的珍惜与追忆。
易安词中菊的意象是李清照在菊意象的传统内涵的基础上,联系自己身世处境,从女性观点出发而进行的艺术独创。在宋代词人中,也有许多词人写到,其意趣也不在高洁与苏世独立,而在于抒发一种“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物是人非的感慨。如欧阳修的《少年游》:“去年秋晚此园中。携手玩芳丛。拈花嗅蕊,恼烟撩雾,拼醉倚西风。今年重对芳丛处,追往事、又成空。”晏几道的《浣溪纱》:“人貌自年年,不知来岁与谁看。”《蝶恋花》:“重见金英人未见。”等等。再有一类是只把作为秋季的时间表征,淡化了菊的传统内涵,模糊了菊意象的独特性。如晁补之的《好事近》:“风雨过中秋,愁对画帘银烛。那更气迟节晚,负重阳金菊。月期花信尚参差。功名更难卜。”还有一类,便是将女性物化为菊,但多表达的是花开无人赏的顾影自怜。如张先的《诉衷情》:“数枝金菊对芙蓉。零落意忡忡。不知多少幽怨,和泪泣东风。人散后,月明中。夜寒浓。谢娘愁卧,潘令闲眠,往事何穷。”这三类皆不及易安词中菊的意象的内涵丰富,具有独创性。
易安词之所以赋予菊意象以独特内涵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的词论主张。她认为词是不同于抒写家国大事、壮志雄心的诗的,而应是自我内心情感的写照。词应该是婉转低回,含蓄蕴藉,与诗所要求内容、气象宏大的审美趣味是不同的。因此赋予了它新的、女性化的内涵。二是李清照的个性特征与人生经历。李清照出生于书香世家,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对周围的事物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作为知识女性,她又具有感情细致,个性敏感的性格特征。同时,她还经历了国破家亡的人生变故,对人世无常、命运多舛有了更深刻的感悟。这也使得她笔下的菊意象多了悲戚、伤感的色彩。
李清照是一位才华横溢而又多愁善感的女词人,又生活在两宋之交的悲剧性时代中,国破家亡的遭际使这个优秀的词人开始在自己的词作中抒写自己的感悟与情怀。这使她笔下的菊意象具有更丰富、更女性化、更情感化的内涵。这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是李清照对宋词发展的独特贡献。
参考文献:
[1][宋]李清照.漱玉集.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4.
[2][宋]李清照著.王学初校.李清照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1、“瑞脑消金兽”意思是龙脑香在金兽香炉中缭袅。
2、在“瑞脑消金兽”中,瑞脑指的是一种香料,而金兽指的是兽形的香炉。
3、“瑞脑消金兽”是宋代词人李清照《醉花阴》中的诗句,全句为“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十八岁的李清照嫁给太学生赵明诚,婚后不久,丈夫便“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崇宁二年(1103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来源:文章屋网 )
一、委婉含蓄、跌宕曲折
(一)清王士祯在《花草蒙拾》认为:“婉约以易安为宗。”“委婉含蓄,跌宕曲折为“婉约”派之旨,是李清照词的最为突出的艺术风格。”主人翁的思想感情不直接表露出来,而是蕴藏在作者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之中,如《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其中只有一句“倚楼无语理瑶琴”是具体写女主人公的形象的,她倚楼默默无语,并不是无话可说,而是将满腹的心里话付与瑶琴。写出了女主人翁的内心活动。记得王维的《秋夜曲》中有这么一句“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就拿它来当注脚吧,因为心上人远离身边。故这一形象十分含蓄,耐人咀嚼,起着画龙点睛,醒明题旨的作用。女主人公的相思之情就是蕴含在“倚楼无语理瑶琴”这一形象里暗示我们的。
(二)跌宕曲折,一唱三叹也是李清照词显著的艺术特色。人的感情是错综复杂的,不曲折就不能尽人之情。从艺术心理上来说,跌宕曲折,是作者强化情感的重要手段,是一种逆向强化,是对作品中人的思想和需要的一种抑制。情感在一次次抑止中逐步激烈。这就是心理学所说的挫折效应。李清照常用跌宕曲折的艺术手法,使其词取得令人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如(昨夜雨疏风骤),通过对话表现出女主人翁对春光的珍视,对百花的怜惜,对美好事物的热爱。“试问卷帘人”。女主人翁的动机是需要知道暴风雨后百花遭遇的真实情况,因“不消残酒”而不能亲察,妙在一“问”,摇曳生姿。易安对百花的关切之情亦跃然纸上。侍女态度轻漠,“却道海棠依旧”,宕起波澜,使女主人的动机和需要受到抑止和阻碍,因为情况不真实,未能急易安心中之所急,这样使情感得到强化。女主人为了使自已的动机和需要得到满足,又生一曲,引出“知否?知否?”的叠词。语气急促,态度殷切。几经跌宕曲折,最后推出“应是绿肥红瘦”,含不尽凄惋怜惜之情,将情感推向。可谓“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黄了翁《如蓼园词选》)
易安词波谲云诡、摇曳生姿扔。欲游忽止,欲吐又咽、忽悲忽喜、乍远乍近、忽明忽暗,极尽跌宕曲折,一唱三叹之能事。作品思想感情的潮水在跌宕曲折的河床中澎湃流淌,情感不断强化,读者的欣赏动力也随之强化,作品取得慑魄的艺术效果。
二、善用白描手法
李清照的词不重故实,不过多化用前人诗文,而长于以白描手法创造动人的意境.易安的白描与柳永的“细密妥溜”、美成的富艳典重不同,而是“冲口出常言,境界动心魄”。如《醉花阴》写离思凝重:“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永遇乐》写孤寂失落:“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均以直白之语,写深浓之情,有场景,有人物,有衬映。阶前花下心系伊人,刻骨相思的形象,闭关帘底,孤苦零丁,将无穷悲伤一己吞咽的心态,呈现眼前,栩栩纸背,令人一睹难忘。《漱玉词》的白描,具有浑成、含蓄、宛曲的特点,因而毫无浅易平直之迹。《行香子》煞拍:“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虽系以口语描述天象,不免使人联想起人间风云变幻、爱河如许风波,其深层意蕴是领略不尽的。
三、炼就家常语,清新素雅
(一)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一经她提炼熔铸,就别开生面,精妙清亮,风韵天然。李清照词这种语言上的特色后来被称为“易安体”。如“绿肥红瘦”(《如梦令》),“人比黄花瘦”(《醉花阴》),“宠柳娇花”(《念奴娇》),“柳眼梅腮”(《蝶恋花》)等,都是“人工天巧,可称绝唱”(王士祯《花草蒙拾》)又像《声声慢》的开头,连用七对叠字,不仅很讲究声音之美,而且内涵丰富(寻觅是若有所失的举止神态,冷清是对环境的感受,凄戚是心理),又有连贯的意脉(由寻觅不得而感到冷清,在冷清中涌起内心的凄戚),十四字可以说下得费尽苦心,读起来却觉得相当自然,并无生硬之感。又如《凤凰台上忆吹箫》中“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看上去十分朴素平淡,但细细体会,却是很精巧的。在“欲说还休”中,实际包涵了难于诉说也诉说不尽的愁苦,所以干脆不说;下面又连用两个否定句与之相呼应,始终不从正面说破,却又反复从背面烘托,使要说的内容处在隐隐约约的呼之欲出状态,含蓄但并不隐晦,引人寻思。
对上面这样的文学形式我不敢妄加评论,一来没读过多少这些“大人物”的书,二来对敏感话题小生不希望混入口水战,落进“发迹于乱世中”的嫌疑。我只想就事论事,说说对李清照诗词的看法。
其实对李的最初印象倒不是那首脍炙人口的《声声慢》,而是“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印象颇深,因为这诗很早就背到,篇幅又如此短小。给我的感觉是李清照可能是一位英气十足的女中豪杰,否则怎么作出指点江山的激扬文字?这种错误的整体印象扎根心中,直到后来接触了“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才知道李清照留名青史的原因是词,作为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又有《醉花阴》之“人比黄花瘦”,《声声慢》之“怎一个愁字了得”,《一剪梅》之“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最终树立了“正确的认知”,李清照的忧愁,或者换了时髦的用法“一半明媚一半忧伤”,是我认同的一种观点。
在众多媒体中,李清照始终以古典美女的形象示人,用GOOGLE和“百度”搜到几幅图片,真是个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与西施、林黛玉大概没两样。然而西施、林黛玉多少算是艺术形象,人们不看重西施的历史作用(人民是历史的推动者),同时也别管某人考证的什么林妹妹是曹先生的丫环还是小老婆的说法。李清照能经得起这折腾吗?不久前听一位叫费玉清的《一剪梅》,很好啊,一字未改地遵从原着,咋一听还像模像样。不好意思俺音盲,不太懂音乐,但不知怎么越听越不地道。下载到MP3放来放去,最后猛一醒,拍拍我音乐细胞有待发扬光大的脑袋:这哪还是《一剪梅》所要表达的风格,分明是一个摩登女郎在T型台上卖骚(抱歉不得不用这个不雅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