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狱警职责

狱警职责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狱警职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狱警职责

狱警职责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德育软环境;培育

“教育是在环境中进行的”。德育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无疑也是在环境中进行的。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任,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高职院校在德育教育内容上具有独特性,在德育对象上具有多层次性,在德育工作方法上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系统中,德育环境尤其是德育软环境对学生道德品德形成的作用越来越大,并成为学校德育成效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一、高职院校德育软环境的内涵及时代特征

德育环境是一个多层次的复合系统,大致可以将其划分为三种形态:物质形态的德育环境、制度形态的德育环境和精神形态的德育环境。物质形态的德育环境被称作“硬环境”,制度形态和精神形态的德育环境被称作“软环境”。“硬环境”是基础、物质保障;“软环境”是核心、灵魂。高职院校德育软环境是指学校的整体精神和风貌,是一所学校的内在品质,其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科学、进步、现代的教育观念,科学的制度和民主管理模式,积极向上的行为方式、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和校园风貌。软环境的形成过程较漫长,一旦形成,它所发挥的效用是长期的、持久的。

应该看到,当前高职院校软环境建设具有许多有利条件。但社会经济利益关系、就业选择方式等的日益多样化,给整个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深刻影响,新的教育类型、新的教育群体带来新的挑战:一方面,社会对高职教育认识上的模糊,存在事实上的偏见和歧视,使高职院校社会外部德育环境面临困境;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生源渠道参差不齐,思想道德素质的多元化,无疑较大程度上增加了德育工作的严峻性;第三,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培养弱化了德育教育,职业技能教育主导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思想道德教育,从而增加了德育教育的难度。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德育软环境处于整个社会大环境中,体现出当代性特征:

1 德育软环境的社会性。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学生成倍增长,产学结合、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快速推广,社会道德层面上多种道德信息在学校迅速传播,高职院校德育环境直接面临着社会变革的八面来风,学校正走入一个日益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加快促成高校德育软环境的社会化。

2 德育软环境的潜隐性。物质形态环境提供给高职学生优良的学习、生活条件。作为精神、制度形态存在的德育软环境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成长和发展过程的影响无处不在,它渗透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一个时段和领域,其影响方式及自身存在的方式上呈现出潜在、隐蔽的特征。

3 德育软环境的稳定性。德育软环境的形成是一个渐进式的累积或积淀过程,是构成软环境各种因素的长期积累,相互影响,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德育软环境形成以后,表现出相当大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则表现为对学生个体思想道德的影响是长久和持续的,而不是一次性的或短效的。

4 德育软环境的虚拟性。高校德育面临环境面临信息的全球化挑战,校园网络迅速抢占了传统宣传教育阵地,网络的虚拟性造成人们交往方式的重大变化,造成人际关系的虚拟化,给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德育环境“虚拟现实”的出现和发展,必然导致其现实中人际距离疏远,人际关系紧张,难以形成真实可信的人际关系。

二、高校德育软环境培育路径选择

(一)培育先进的育人理念

1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引用到高职院校,其科学内涵是以学生为本,把社会所要求的、具有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人”放在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既是一种价值观,也是一种方法论。这是德育教育本质与规律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和谐德育软环境的重要体现。高职院校德育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的发展、完善、提高创造条件,提供服务。不仅德育目标、内容、方法及有关政策处处体现对人性和谐的渴求,而且每一个从事德育工作的人,都必须具有明确的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尊重学生的意见,考虑他们的需要,维护他们的利益,关心学生、理解学生、相信学生、依靠学生,使学生自发投入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之中。

2 坚持个性发展理念。衡量学校是否有特色,归根到底要看培养出的学生是否有特色。这种特色应该体现为独特性、自主性、创造性与和谐性的统一。个体的差异是绝对的,每个个体在认知兴趣、能力、性格、气质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但每个人都有创造欲望,人人都有创新能力,每个人都希望表现出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独特的存在价值和意义。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应该从学生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创造尊重个性、教学相长的德育教育氛围和环境,让每个学生都能突破自我的局限,引导、帮助他们走向成功。

3 “完人”的教育理念。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综合素质一定要强。这里素质包括很多方面,最核心的是“德育素质”。不仅仅表现在智力方面对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它更需要树立“完人”理念――完整的“品德”、完善的“知识”、健全的“才能”、完美的“体质”。学校必须通过实施全方位渗透,全面推进德育与教学工作相融合,把德育贯穿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落实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各个环节,将道德素养内化到学生人格结构之中。

(二)构建和谐的人文环境

1 办学理念及精神培育。办学理念和学校精神,是高职院校在其长期的发展和办学历程中逐步形成的精神力量。它是一代又一代创业者业绩、品格、精神的结晶,是一个渐进的形成过程。精神和理念是高职院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提升办学水平、提高办学质量的精神动力。多数高职院校都是由原有的中专院校转变而来的,建校时间不长,其学校精神和理念需要培育:一是要办出自己的特色,以特色求发展,要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形成各自的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凝练办学理念;二是要充分发挥讲坛阵地、舆论阵地、网络阵地等的作用培育学校价值信仰;三是在物质文化(硬文化)中渗透精神文化(软文化)。各高职院校必须要在发展和竞争中形成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和思路,提炼办学精神,形成竞争力。

2 树立开放的意识。高职院校人文环境的开放,是学校教育的特点及社会环境对教育的影响所决定的,社会通过多种方式与渠道影响着学校教育。只有与现实的、真实的环境相碰撞、相冲突、相作用,才能形成真正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这样形成的道德品质才能牢固持久。高职院校人文环

境必须建立在开放的理念基础上,摒弃过去封闭式、防御式的教育模式。从封闭型的人文观向开放型的现代人文观转变,充分发挥学校德育的信息选择和文化整合功能,让学生在价值观念多样化、道德观念多元化中寻找到主旋律。

3 建设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有利于培育出心智健全的高素质的合格人才,有利于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是优化高校德育软环境的根本性举措。校园文化环境不仅与开展文化娱乐活动有关,而且与育人环境建设密切相关,包括校风、学风和舆论导向、道德风尚以及文化娱乐品位等。要适时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实现在环境中育人,在活动中育人。

(三)培育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

高职院校德育软环境与人密切相关,德育工作本身是做人的工作的,人际关系环境对高校德育软环境建设的有效开展具有重大影响。高职院校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主要体现在真诚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上,其环境的好坏取决于以上四种关系的协调程度。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重要条件,有利于营造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学习环境。德育工作必须高度重视人际关系的环境培育和建设,通过建设社交网、交际圈去影响和熏陶学生,通过社交网做学生德育工作。要注意学生间的人际交往环境的培育,善于控制人际交往的频率和深度,逐步提高学生对自己行为后果的认识能力和对周围人际关系变化的洞察力,自觉地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人际关系的发展方向。

狱警职责范文第2篇

经济法价值的特殊性(特殊价值取向)是由经济法在法体系中的特殊本质属性决定的。经济法涉及经济领域和经济生活,其内容是经济性的,因此它的价值亦重在经济性;经济法与民商法不同,它关注的主要是社会经济的总体结构和运行,因此它的价值重在社会性。经济法是社会性之法,经济法的价值最关注社会性。一个经济性,一个社会性,此二者是经济法的显著特点,也是认识经济法价值取向特点的关键。经济法价值之一是秩序,关于经济领域和经济生活的秩序;这是重在维护社会经济总体结构和运行的秩序。经济法价值之二是效率,指经济效率(即经济效益),包括劳动生产效率、经营效率、资源利用效率、利润率等等;并且这主要是指社会总体经济效率。经济法价值之三是公平,指经济生活的公平;并且所注重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公平。社会总体公平要求绝大多数个体和团体间必需公平,但不要求所有个体和团体间都绝对公平。经济法在注重机会公平、分配公平的同时,还要兼顾结果公平。总之,经济法所注重的是社会公平、实质公平。经济法价值之四是正义,这当然也是经济法价值所在,但如同一般法的正义价值主要通过公平体现一样,经济法的正义也主要体现在经济法的公平上。

所谓理念,含理想与信念之义,指的是人们对于某种理想的目标模式及其实现的基本途径和方式的一种信仰、期待和追求。人们凡欲主动从事某项重大事业,必先有某种理念形成于脑中。制定和实施法律是件大事,故预先必有某种理念,是为立法理念或法律理念。

经济法和民商法同为涉及经济领域的法律。封建社会末期,社会生产力发展引起商品经济逐渐发达。商品经济要求自由、个性解放、权利平等。先行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们更系统、深刻地提出和论证了诸如“天赋人权”、“社会契约”、“经济自由放任”、自然法学说等学说主张,推动了社会思想解放。人们开始树立新的法律理念,即个体权利本位的个人主义。这就是近代资产阶级的民商法理念。

十九世纪末期,由于生产社会化特别是垄断的形成,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传统的个人主义的经济法律理念发生动摇。法律理念上出现法律“社会本位”的倾向。其中对于经济领域的立法,一方面表现为传统资产阶级民商法的社会化,如近代资产阶级民法三大原则的修正;另一方面,适应社会经济新调节机制即国家调节出现的要求,需要制定和实施规范和保障国家调节的新型法律,即经济法。经济法理念比民商法等法律更加鲜明地体现整个法理念的社会化新时代特征。经济法理念是人们关于籍助于此法(它同民商法等部门法律互相配合)可以实现理想的社会经济生活目标模式的一种信念。他相信可以克服或缓和由生产社会化和垄断等等引起的个体与社会的矛盾冲突和传统法律理念的混乱,能够建立新的理想的社会经济生活模式:在新的理想模式下,有着个体经济自由、经济权利同社会协调、和谐的秩序;具有个体经济效率同社会总体和长远经济效率相协调的效率;体现着个体经济公平同社会公平、机会公平同分配公平及结果公平、形式公平同实质公平等相兼顾和一致的公平;昭示出经济生活中更为高尚的社会正义。另一方面,经济法理念又认为,上述理想目标模式的实现需要在民商法(即使也在社会化的民商法)之外,制定和实施新的法律即经济法。经济法从社会经济总体角度,规范和保障新的社会调节机制即一种国家调节,协调经济个体与社会总体、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之间的矛盾冲突;民商法侧重于从个体和微观经济角度进行规范和保障。两相结合,便可实现新的社会经济生活的和谐,达到理想的社会经济生活目标模式。

经济法原则是经济法在其调整特定社会关系时在特定范围内所普遍适用的基本准则。经济法是适应生产社会化及其引起的社会经济调节机制和国家经济调节职能的需要而产生的,它调整国家经济调节中的社会关系,以维护和促进社会经济总体结构和运行的协调、稳定和发展。经济法价值的基本取向,是社会总体性的经济性的秩序、效率、公平和正义。经济法理念是相信通过经济法价值释放,能够实现社会总体经济方面的那些价值目标即理念的理想目标。因此,人们在确立经济法原则时所必须思考的,是如何促进和确保经济法各种具体规则有利于社会总体性和经济性的价值和理念目标的实现,达到社会经济生活的理想目标模式。简言之,经济法原则必须侧重于经济性和社会总体性,即社会经济的总体方面。

在法的价值体系链中,法尤为关注的是效率与公平这两个环节;因此,经济法原则尤应抓住效率与公平这两个中心环节。经济法原则应主要立足于社会经济总体效率与社会经济总体公平。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最后核心的内涵便是:注重维护社会经济总体效益,兼顾社会各方公平。这一经济法基本原则也可以更简要地表述为:社会总体经济效益优先,兼顾社会各方公平。

狱警职责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区域环境;污染治理;路径选择

DOI:10.16640/ki.37-1222/t.2016.06.240

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环境来看,经济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总体而言,东部经济的发展比较迅速,中部次之,西部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在这样的经济发展环境下,环境污染也表现出不同的区域性特征。东部环境污染最重、中部次之,西部相对较好。区域环境的污染出现这样的特征,一方面与工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关系,另一方面与城市车辆密度也有着关系。为此,各个区域都应采取不同的环境污染治理路径,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对环境进行大力的整治,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可持续发展。

1 东部区域环境污染治理路径

1.1 产业结构的调整

目前,东部区域的环境污染愈演愈烈,东北三省、京津冀地区都是环境污染的重灾区,尤其是大气污染,严重程度领跑全国。面对着严重的污染现状,东部区域各个地方积极采取措施来治理环境污染,调整产业结构就是其主要的治污路径。目前在东部地区,尤其是京津冀地区,积极地进行高污染产业的调整,有些企业被下令关闭,而传统的工业生产,一方面在进行区域搬迁,另一方面有了严格的污染排放制度,在这样的情况下,东部区域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娱乐产业等可持续发展性比较强的产业来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力求从产业结构的调整上走出一条治污道路。

1.2 市场机制的引入

为了促进治污工作的进行,东部区域利用自身经济发展的优势,积极地引入了环境市场的机制,即在东部区域内进行发展的企业,尤其是工业产业,必须要符合环境标准才能在区域内进行发展,这样的准入门槛使得企业对环境污染的认识更加的深刻,也促进了企业治污工作的开展。另外,在市场的机制作用下,城市汽车的尾气排放也受到了严格的控制,这也为治污工作的进展提供了某方面的促进作用。市场机制在污染治理中的引入,一方面使得环境污染的排放标准显著下降,另一方面,利用市场的竞争机制淘汰一批污染大的小企业,这对于社会资源的整合,对于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都具有积极地意义。

2 中部区域环境污染治理路径

2.1 区域品牌的打造

中部城市的环境污染治理从总体而言具有自己的优势,目前,中部各个省份都在通过区域品牌的打造来实现自身价值的提升,而在区域品牌的打造上,污染治理被纳入其中。郑州目前在中部城市中发展迅猛,郑州发展的优势主要是发达的交通网,郑州利用自身的位置优势,将铁路发展打造为自身品牌,在发展铁路交通的过程中,对环境污染进行统一化处理。合肥也是中部城市中区域品牌打造比较突出的一个城市。合肥利用自身优势发展起来的高铁线路成为了现在城市品牌中一道抢眼的风景线,在大力进行高铁建设的同时,合肥统筹规划,将污染治理与品牌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和处理,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2.2 科学城市规划

中部区域的环境污染治理,除去区域品牌的打造外,对城市进行科学合理化的构建也是一项重要措施。城市的科学规划方面,中部有几个城市做的非常不错,武汉首屈一指。武汉的城市规划体现着“大武汉”的原则,即武汉的城市规划不仅仅是对武汉一个市的规划,还包括了孝感、咸宁等周边城市的规划,在这样统一的规划下,城市的发展和污染的治理得到了统一化的对待,这对于城市污染的治理具有积极作用。除去武汉,南昌的污染治理采取的也是城区科学规划的理念。南昌的城区规划仿照上海的模式,采取“一江带两岸,两岸齐行”的模式,在这样的规划体系中,南昌市的污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3 西部区域环境污染治理路径

3.1 强化工业生产污染排放的标准

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比较落后,所以在目前的环境污染治理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还是以控制污染排放为主。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长期落后导致西部地区目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大力发展经济,所以西部城市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理念是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进行污染排放物的控制。为此西部地区加强了环境污染物排放的标准设置,通过提高排放标准来实现污染的减少。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西部地区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生态恶化方面,值得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3.2 大力进行环境建设

大力进行环境建设是西部地区进行污染治理的又一项比较重要的治污路径。西部地区的污染主要就是工业废水和工业废气的排放,另外就是农业生产的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废水和废气的治理一方面要利用专业的技术,另一方面就需要环境的自净能力来完成,所以在西部,目前大量的退耕还林还草工作都是为了恢复生态环境,强化环境的自净能力。

4 结束语

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同导致区域内污染情况存在着差异,面对区域性的污染差异,必须要进行针对性的治污工作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所以面对东、中、西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要走不同的污染治理路径,这样才能抓住地区污染的特点,进行针对性解决。区域治污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必须要走适合自身的治污路径,并且长期坚持,才会取得良好的治污效果。

参考文献:

[1]孙晓伟.论我国农村工业化过程中环境污染的成因及治理的路径选择[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02):225-229.

[2]刘超.管制、互动与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02):96-104.

狱警职责范文第4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 创新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至2020)》明确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必须明确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及其关系,找到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及其关系

素质教育,是以提升学生全面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活动,是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影响,调动学生认知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地发展,促进学生的心理与生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意向等因素全面的和谐发展,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为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教学生掌握已知、探索未知,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问题。通过对传统教育的研究和探索来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及模式,并使其逐步丰富与完善,更好地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素质教育的目标强调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要求所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好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正确的人生观念、健康的心理素质,为人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创新教育的目标强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应当说两者是一致的。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造思维、创造能力,目的是培养创造型人才。因此,素质教育包括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高质量的素质教育。

创新教育强调的创新与创造,所培养的学生要具有相应知识、学习能力、创新思维的全面发展的人,这样的人才会迸发出创造的火花。这样的人才会敢于创新,不断创新,想前人所未想,创前人所未创。所以说实施创新教育、素质教育是基础,只有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学生主体性、个性培养,加强教育的全面性、基础性、多样性与发展性,使教育教学改革走上健康发展之道,才能谈得上真正有价值的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实施创新教育,素质教育是基础,只有认真实施素质教育才能有创新教育的发展。

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1、加强德育工作,整体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居首要的地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德育教育的外延得到扩大,德育与其他各项教育活动的联系更加密切,德育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德育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把德育教育融于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落实在教育、管理及服务的各项工作中去,进而增强德育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按照思想道德准则做人、做事、做学问。

首先,德育教育要与日常教学相结合,每个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德育观,把传授知识作为德育的载体,要善于从教材中发掘道德因素,掌握德育教育的方法,融德育教育于各科教学之中。二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建立健全教师职业道德考核评价制度。要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要帮助学生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增强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三是,德育教育要和道德实践相结合。要充分发挥各种道德实践活动的教育引导作用,不断改进德育教育工作方式,采用学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增强德育教育的时代感、感染力和吸引力,使德育教育更加生动活泼。要把德育教育落到实处,建立健全德育教育和道德实践的客观、科学的评价体系,推动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2、推进学校教学改革。HtTp://

从教材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要彻底根除“应试”教育模式,积极推行“素质”教育模式,要拓宽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把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起来,把教师的释疑解惑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结合起来,把传授知识技能和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结合起来,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始终把握现代教育思想的脉络。要逐步形成一个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高效运行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3、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

要充分利用社会大环境,努力营造校园小环境,改善办学条件,努力创造愉悦身心,富有诗情画意的校园环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首先,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或进行专题讲座,使学生开阔视野、启迪思维、激发灵感。其次,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社团文化建设,多渠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充分利用已有场地和资源,从各个方面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而达到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及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目的。

三、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

创新教育是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新型教育,它不以知识积累的数量为目标、也不以知识继承的程度为目标,与传统的教育相比创新教育同样也强调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获取知识的方式;同样也强调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但更强调学生创造能力发掘与培养。创新教育的主要目标,不像传统教育那样培养同一规格的人才,而是要全力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培养创造型、复合型、通才型的新型人才。

创造性的思维是学生创造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密切相关的综合能力的核心,想象力、好奇心、挑战性、冒险性、独立性、自信心等个性心理品质是它的非智力因素。创新教育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内涵。

1、教师要有创新精神。

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首先要树立创新的价值观。创新的价值观即是要充分认识到创新在整个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坚定地树立起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己任的观念,把不断探索和积极创新,推动社会进步看作是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现代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都要求教育的职能从继承为主转向创新为主;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向开发创造力为主;从训练标准化的个性为主转向培养多样化的个性为主,改变传统的传授知识为主的封闭式教学为培养能力为主的开放式教学。在课堂的基本结构中,重学生学习过程,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重培养能力的过程。开展情境教学,创设生动、活泼与民主的课堂教学气氛,逐步培养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多向思考、科学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运用探索发现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发现信息与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发展其创造力,同时教给学生发现的方法,包括观察发现、模型发现、相似发现等发现方法。这样,学生就能更有目的地、更自觉地进行发现活动并取得发现成果。

创新教育要求教师要将自己的创造个性渗透于研究探讨教材过程中,实施于课堂教学过程之中。教师要以敏捷的思路,深厚的文化底蕴,正确的审美价值,优美的语言,饱满的精神,优雅的举止进行教学,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教学风格。同时要积极营造有利于教师开展创造性劳动的环境,充分调动和保护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大力提倡教师发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掌握创造性的思维和方法,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和感染学生,并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2、通过实践活动与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发展。

实践活动与研究性学习,特别是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与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技能及实现创造目标的手段和桥梁,是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校期间研究性学习和创新实践活动多种多样,在教学的全部过程中都可以进行。如实验课、综合劳动技术课、多媒体授课、讨论式教学、专题研讨及课外发明创造活动、成立兴趣小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其创新欲望与发挥其创新能力。

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如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多媒体技术教学,运用以计算机远程教育、视听结合的声像教学,在提高教学效益的同时,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视听感知、感受人类创造创新活动的成果,激发其创造的意识,树立起创造的志向。

通过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化教育结构和过程,使学校工作呈现出了生动活泼的良好局面,使学校教育教学形式更加多样,教育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育教学效果更加有效。而现代化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不但使课堂教学形象、直观、生动、图文并茂,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而且能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最紧迫的任务。素质教育是以塑造人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的复合型教育,而创造能力是个体综合素质中最具生命力的综合素质,是推动个体顺应环境,发掘潜力走向成功的内在动力。因此,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启动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

在基础教育中,如何把各种基本素质教育融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素质,特别是创新教育,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是我国基础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也是办好基础教育的关键,我们将按照基础教育的办学方向加强实践,为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能服务于我国经济建设的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1]杨国祥,论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镇江高专学报,2009(4)。

[2]刘家丰,素质教育概论[M]。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

狱警职责范文第5篇

摘 要 在当代体育发展的今天,竞技体育在社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近些年,在奥运会上取得的优异成绩展现了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速度,从而也展现了中国的体育面貌。但是这种发展的发展虽然使得我国很短的时间内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提升了中国的国际竞争力,然而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出现了多种问题,尤其是当前我国局部赶超争光为先的竞技体育发展方式已经呈现出不协调的因素。

关键词 竞技体育 社会转型 路径选择

一、竞技体育追求秩序的意义

(一)适应国际文明新秩序的要求

建立国际新秩序需要在尊重文化的差异的基础上从而调整本民族的地域文化,而这一新的文化的形成对于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对于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都需要各个国家通过协调资金的文化差异,才能够在竞赛中减少一定的摩擦,从而保障竞技体育的正常进行。

(二)追求和平的价值取向的要求

竞技秩序的形成反应了在竞技运动场上的人类文明的进步,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人们对于公共体育精神充满了力量,从而希望建立良好的秩序,从而能够解决竞技运动场上的多种因素,这是符合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潮流的,也是为了和平的价值取向的关键。从人们的意识出发,从全世界的人类文明的成果中充实自己,需要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世界的利益联系在一次,才能建立良好的竞技市场。

(三)为了实现民族文化的资源整合

每一个民族都是在构建新秩序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不是通过某一种的文化来取代另一种文化,这是需要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对话,从而才能够在人类的文化发展中,使得民族文化能够得到一定的整合,汲取最先进的内容和成分,实现世界的和谐发展。这是每个民族都充分认识和要求实现的。

二、影响我国竞技体育秩序的因素

(一)贫富差距的矛盾

竞技的发展为体育的发展能够提供一定的物质技术和财力条件,同时也能够为体育的发展提供新的需求。但是贫富差距的问题影响了我国的竞技体育运动。贫穷落后的国家同发达国家的运动员相比,在一定的条件下背后付出的却不相同。这在一定程度上的存在秩序的公平的原则就产生了相互矛盾。

(二)竞技体育秩序失范现象的影响

竞技的发展在一定的意义上是国家发展的文化表征,奥运会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国的国际秩序,从而在竞技体育上也全面展开,但是在竞技秩序的维护上存在着一定程度山的恶化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国家竞技观的落后对于国家竞技的决策和行动都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因此,竞技体育秩序的失范对于一个国家秩序的稳定和和谐的市场产生了干扰。这就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和谐的竞技观。

(三)竞技体育赛制和规则的改革

大多数的参赛者在一定程度上都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理念,但是中国的竞技体育有自己的优势和弱势,而面对赛制和规则的改革,如果不能给把握一定的适度原则,就限制了我国的强势的发挥。因此,中国竞技体育在这一方面应该从竞争格局的变化出发,采取有效的措施并以学习的心态面对这带来的变化,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自己的优势。

三、建立和谐竞技体育秩序的路径选择

(一)构建优良的竞技体育秩序理念

近些年,中国在竞技体育方面取得的成绩不仅仅是奖牌和金牌数量的增加,更是在西方的运动形式和战术上也具有极大的进步。这就要使得我国能够在与国外竞技体育的制度理念上实现我国竞技文化的发展,才能够建立适应我国基本国情的先进竞技秩序,实现我国竞技体育的全面发展。我们必须抛开顽固的意识形态的偏见,虚心向世界上竞技的开展更加符合人性的国家学习。

(二)创建和谐的竞技体育观实现与社会实践之间的良性互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公平和正义的基本价值观念。而我国经济市场的发展,我国在竞技体育中,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和平等的竞赛原则,这才能够从本上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相联系。这就需要结合世界体育发展的潮流和我的基本国情,从而树立真确的竞技观和竞技秩序,才能够深化我国的体育发展市场。

(三)竞技体育者要做好垂范作用

优异的运动成绩不仅仅是对于一个运动员的竞技水平的赞许,更重要的需要对于在赛场上竞技者做好一定的榜样作用。尤其是尊重对手、尊重观众以及善待媒体,才能够树立积极健康的公众形象。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展现一个体育大国本有的风范,也能够使得我国得到世界的友好和尊重,共同建立一个友好交流和沟通的平台。

四、结语

竞技体育秩序在追求国家的公平正义以及高度的和谐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奥运会为代表的竞技活动体现了人文主义教育的课堂。注重对于运动人才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确保人才成长的教育环境和训练环境。在尽可能顾及各部门利益的情况下,适当进行机构调整,在完善的法规制度框架内,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形成相互间合作共处的体教联合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使得国际新秩序的规则以及制度更加完善,这就需要各个国家建立和谐的理念,从而在价值观念的基础上实现人文精神。这也是对于我国的竞技体育秩序提出的要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应该把握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理念。

参考文献:

[1] 宋继新.竞技教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相关期刊更多

科学大观园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司法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社会心理科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