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传播

现代传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传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现代传播

现代传播范文第1篇

关键词:梅山武术;武术文化;现代传播

1传统武术文化传播的意义

精神是一个人存在的重要支撑,更是一个国家、民族生存的重要灵魂。正是由于我们缺乏精神支柱,后我们才受尽耻辱。随后,我们又在民族精神的凝聚下,团结奋进,取得了的胜利,逐步走向民族复兴,获得我们今天的伟大成就。可见,精神对国家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必须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为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人类文化发展和演进的两条脉路,一是从传统向现代迈进、一条是从民族性向世界性拓展。梅山武术源于梅山人们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在梅山蛮抵抗历代统治者残酷的斗争中糅合了外来技击特征,发展为自成体系的地方拳种。武术不同于一般的体育项目,它作为中华民族土生土长的传统体育项目,不仅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从更深层次来说,它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形式。习练武术本身就是一个传播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过程。传统武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展完善。因此,对其传统文化的体现也是淋漓尽致,更是民族精神和历史发展的真实写照。

2梅山武术文化的新闻学传播三要素分析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对文化传播的三要素主要是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和传播受众。

2.1梅山武术文化的传播主体

梅山武术文化的传播主体分为:个人、社会团体、政府三种主要的传播者。梅山武术文化最初的有效传播主要取决于个人行为。师承传播是梅山武术文化最基本的传播特性。徒之间言传身教,具有相当明晰的师承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交流成为社会整体与武术界的共同需求。与社会组织的交流与传播是梅山武术在现代社会必须要进行的对外传播。进入新时代,政府管理部门对梅山武术的正确指导和扶持是梅山武术发展和人们对梅山武术文化传承的需求。

2.2梅山武术文化的传播内容

梅山武术文化是这一传播过程中的主体讯息,具备可传播性,传播学意义上的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梅山武术传播的讯息内容应包括文化观念的传播和武术技艺的传播。2.3梅山武术文化的传播受众梅山武术的传播受众是一个具有某种特性的群体。他们需要或者是接受梅山武术的宗教文化、养生价值、文化研究等某种价值。针对梅山武术的传播受众来说,他们特点是分布广、人数多,涉及到不同的区域,不同的种族。他们在梅山武术的传播过程中,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有目的地选取。

3梅山武术的现代传播

3.1梅山武术节对梅山武术文化的传播

为弘扬梅山武术,打造文化强县,2015年11月26日,在梅山腹地新化县举行了首届梅山武术节,以武会友,以武论道。此次梅山武术节,主要活动有梅山武术交流研讨会、武术“六进”、武术段位制推广成果巡展等。在梅山武术交流探讨会上,与会专家们围绕蚩尤始祖与梅山武术、梅山武术如何进校园、梅山武术与养生、如何将梅山武术打造成国家武术段位制拳种、梅山武术怎样与旅游相结合进行了专题研讨。梅山武术节吸引了省内外200余名专家进行研讨。期间举办的“拳霸武林”国际拳王争霸赛更是吸引了中日法泰及国内多名拳坛高手聚集梅山,让更多人士了解了梅山武术,将梅山武术推向省外、国外。3.2武术赛事对梅山武术文化的传播武术赛事对武术文化的传播首先是基于人际和赛事本身有型文化的传播。以每两年一次的世界传统武术节为例,可谓是“武术的奥林匹克运动会”。规模之大,参赛人数之多,其影响不仅在主办方当地,更是让广大武术爱好者对武术文化活动十分关注。辐射范围之广,让武术文化的传播扩散到了世界各地。它对梅山武术的赛事传播起到了很好引领作用。梅山武术节上“拳霸武林”国际拳王争霸赛是此次武术节的重头戏,更有省级文化传播公司和省经视的鼎立支持。打造“拳霸武林”,是武术文化推广理念的一次大拓展,通过引入国际顶尖搏击手与中国武术高手争锋,形成国际搏击文化与湖南武术文化的碰撞和交融,通过全新的形式,让湖南传统武术重放异彩。此等赛事应该定期召开,必将为梅山武术走出国门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3.3梅山武术进校园对梅山武术文化的传播

梅山武术技艺是梅山武术文化的载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抓好广大中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从武术文化着手。在梅山当地,首选梅山武术。2016年7月,在新化县东方南北文武学校进行了题为“文以明礼悟道,武以励志健身”的中小学武术进校园骨干教师培训,参训教师数十名。大家都高度重视此次培训的意义,争当一名合格的武术教师、教练。回到学校后扎实推进武术教学传播工作力争将梅山武术插上高飞的翅膀让梅山人将梅山武术带出梅山,带向世界各地。

3.4梅山武术与多产业相结合对梅山武术文化的传播

梅山武术文化与旅游文化结合。新化县一直倡导以梅山武术为载体,大力开发文化旅游,是为更好地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文化强县”战略。武术和旅游既是社会文化活动,也是社会消费活动。旅游业的个性化发展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打造梅山武术文化特色旅游活动是一举两得之举。其结合既加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特殊的方式,让更多怀抱武术梦想的游客体会梅山武术文化的无穷魅力。影视、新闻界的参与同样是梅山武术文化传播渠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当年《少林寺》影片的播放,也许没有今天少林武术的轰动效果。所以,怎样利用这些大众接受或者是身边的传播媒介是梅山武术文化传播中需要深思的重要环节。著名导演张民就曾深入梅山地区带着摄影组挖掘探寻梅山武术文化。首届王爷山龙狮武术节、首届梅山武术节,湖南省拳霸武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对拳霸武林争霸赛的打造、某媒体的独家报道、各大新闻网站的大势报道对梅山武术文化进入公众眼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现代传播中应当重视影视、媒体、数字资源广、快、深的特点,将梅山武术文化大肆传扬。

3.5梅山武术成为段位制武术内容对武术文化的传播

2014年全国武术段位制推广工作会议在河南开封召开,此次大会标志着武术段位制推广“十年计划”正式拉开大幕。此次“十年计划”在时间点上分成2年试点,5年普及和3年巩固,推广的方向主要是学校推广、社会推广和国际推广。梅山武术发展中心主任钟玉辉即中国武术协会段位制推广委员,长期致力于梅山武术的发展和推广工作。在2015年首届梅山武术节上,即进行了武术段位制推广成果巡展。此次大会同样对梅山武术成为全国武术段位制推广内容进行了研讨。武术段位制大推广带来了武术发展的春天,力争将梅山武术打造成段位制武术内容势必推动梅山武术推向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

参考文献:

[1]王岗,吴松.“大武术观”视域下的中国武术发展路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9).

[2]郭志禹,谢建平.试论我国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的特色[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2).

现代传播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传播;体育传播;后现代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199-02

21世纪,当社会各项事业都突飞猛进的时候,体育也以其势不可挡的力量迅速的发展,尤其是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之后。至今,对体育的传播可以说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电视、报纸、网络,甚至是各城市中的公交车、房墙,随处可见对体育的宣扬,在无形中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体育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一、传播

不同的学者对传播的定义有所不同,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人人皆知且非常完善的定义。传播(communication)是指人们通过普通的符号系统交换彼此的意图。在普通意义上说,传播是与人说话,它可以是电视节目,可以是讯息的散布,可以是我们的发型,也可以是文学批评[1]。

然而,究竟什么才是传播。1945年11月16日,在伦敦发表的联合国“教科文”(UNESCO)中,曾经这样写道:“为用一切masscommunication手段增进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而协同努力。”其中的masscommunication一词就被翻译为“大众传播”(是专指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而言,所以,这些媒体也就被统称为“大众传播媒体”)[2]。

麦克卢汉从人类传播的角度,把社会历史进程依不同的传播方式分成口头文化传播、印刷文化传播和电子文化传播三大阶段[3]。由此可以看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传播方式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而传播方式不但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形态,而且不断完善人类文化的图景。

电子媒介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仅加速了经济与文化全球化的进程,改写了世界经济和文化的版图,而且还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改变,它甚至进入到了人们的思想意识之中,影响着人们的智性、理念和情感,从而主动地为社会构建起包括审美在内的新的价值观。

可见,当代的传播方式,尤其是电子媒介的出现,对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体育传播作为其中的一种,必定也深受影响,使体育的传播也出现一些后现代的特征。

二、体育传播

目前,从体育传播的过程和传播的主要途径来看,体育新闻传播是最为常见的也是最普遍的一种传播方式。体育新闻传播,是指媒体对新近、正在或即将发生的体育事实的报道。其中,体育事实应包含体育这一社会文化现象里的所有具有新闻价值―――能够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兴趣的素质的信息,具体应包括体育领域里新的事情、事物、人物、信息、现象以及所有能引起人们普遍兴趣的东西等,而不应像当前所谓的媒体体育传播仅局限于竞技体育领域的人、事、技术、战术、娱乐及其负面产品如暴力、性、兴奋剂等[3]。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传播领域出现了新兴传播科技,如卫星通讯、数字化、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等,随着这些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一些新型传播媒介,主要包括跨国卫星广播电视、数字电视、文字、音像电子、互联网络及手机等,逐渐演变成一个多媒体、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结构[4]。现代体育受到发达的大众传媒的影响,与这些传播媒介相互整合,共生共存,形成了丰富的信息空间,不但发展了当代体育,而且不断创造出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利益,尤其是北京奥运、广州亚运的成功举行不但创造了经济收益,而且成功的向全中国、全世界传播了我国的体育文化。

可见,体育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地在人们生活中广泛的传播,不仅影响了人们的体育意识,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很大的变化,让人们认识到,社会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体育活动对健康的促进作用越来越重要,使更多的人在认识到体育价值的同时更积极地参与到体育中来,形成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观、价值观。

三、后现代

(一)后现代的概念

后现代并非是一个学术流派,而是一个时间概念、一种文化状态、一套价值模式,是破解现代性合法化的过程,它是对现代性的一种重整和改写,即它颠覆了现代主义的中心论,改写现代主义的某种理想性和价值观,凭借大众文化的多样性和表面性对抗现代主义所宣扬的理性主义和宏大历史的叙事观[5]。

它对有时间上的规定是相对于现代而言的。“现代化”过程就是指商品化、城市化、官僚机构化和理性化的过程,这些过程共同构成了“现代世界”。现代化的过程是一个充满发明、革新和活力的过程。“现代性”通过新的技术、新的运输方式和交往方式、产品的分配和消费形式、现代艺术和意识形态而散布到日常生活中去。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家们认为,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科学技术的革命和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西方社会进入一种“后工业社会”,也称作信息社会、高技术社会、媒体社会、消费社会、最高度发达社会,在文化形态上称为“后现代社会”或“后现代时代”。后现代时代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经历了一系列根本性的变化,这些变化表明它是人类历史的一次断裂或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后现代要与现代的理论和文化实践、与现代的意识形态和艺术风格彻底决裂。“后”可以肯定地理解为积极主动地与先前的东西决裂,从旧的限制和压迫状态中解放出来,进入到一个新的领域;也可以否定地理解为可悲的倒退,传统价值、确实性和稳定性的丧失。在另一种意义上,“后现代”被理解为“高度现代”,它依赖于现代,是对现代的继续和强化,后现代主义不过是现代主义的一种新面孔和一种新发展。

(二)后现代的发展历程

20世纪60年代,后现代思潮在当时历史发展的促进下浮出地表。到了70年代,“后现代”概念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到理论领域,借以描述同现代话语相对立的各种社会和文化现象,80年代后,后现代的理论和话语扩展为世界性的文化思潮。而对后现解的角度不同从而使后现代有着不同的理解,各学者所理解的角度不同,所以出现了这些有着不同侧重面的观点。

70年代到80年代之际,中国学者对这个概念还没有完成接受,随着学者对西方国家后现代相关的文学作品进行介绍翻译,才使国内学者逐渐了解到后现代的相关学说,直到1985年各种西方话语涌进中国,后现代思潮才开始涌入国内。

可见,后现代思潮在中国的发展晚于其他发达国家。但是,它对我国的社会却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体育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四、后现代对体育传播的影响

对于体育传播来说,体育赛事和体育产品的消费已经不仅仅是纯粹物质性的产品,而是将体育一系列产品通过传播的独特方式进入人们消费的领域。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壮大和广泛的应用,人类的知识储备不断完善,市场经济的发展,后现代文化与体育浸渍了无所不在的商品意识。因此,在后现代思潮影响下的体育传播也具有自己的特点。

(一)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多元化

时至今日,科技的迅速发展,社会上不断涌现出新型的传播工具,让人们体现了后现代社会传播的便捷。电视、网络等电子媒体大量涌现,使体育的传播方式多样化。电子媒介大规模地介入体育领域,对大多数赛事直播或转播的方式迅速打破了以往单纯文字传播的局限,将动态真实的画面聚焦在屏幕信息之内,直接作用于观众的眼睛和耳朵,这种传播方式形象、直观,直接带给观众一种全新真实的画面。电子媒介以其形象逼真的报道,使观众的目光不仅注意到赛场内,也关注到赛场外的一些事情。使体育回归到事物多元化、多样化特点中来,并逐渐走向娱乐的边缘。

(二)体育新闻报道内容的“平面化”和“边沿化”

社会不断发展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对生活的要求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各体育媒体为迎合受众的需求变化,开始调整其报道的内容结构,逐渐有意识地减少对体育赛事、体育活动本身的报道,同时开始广泛关注赛场外的新闻,于是与体育赛事有关的“”新闻越来越多地见诸报端,如体育明星的私生活和花边新闻的报道,即体育新闻报道开始走向娱乐化。“黑哨事件”、“假球”等娱乐消息,成为关注度颇高的体育新闻。体育新闻内容的平面化和边缘化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众需要。

(三)体育新闻报道体现出娱乐性

娱乐性也成为当前体育新闻报道后现代倾向的重要表现之一。各电视台纷纷推出各种与体育有关又能传达体育信息的集娱乐与信息一体的节目,吸引了人们的眼球,促进了体育的传播。比如河南电视台的武林风节目,在传播娱乐的同时将体育意识深入到观众心中。

(四)体育新闻报道的大众化

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体育新闻报道语言的大众化和体育新闻报道题材的大众化,进而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体育,并参与到体育中来。

为迎合广大观众的胃口与关注,体育报道的内容越来越丰富,除了与赛事有关的事情外,全民健身性活动与竞技体育大众化也都成为报道内容之一。其次,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运用,现在观众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发表自己的疑问或见解,实现和嘉宾的交流,他们的角色也从纯粹被动的欣赏体育发展成为积极主动参与的互动角色,从而缩短了体育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从而有利于观众接收体育信息,使体育传播呈现出后现代的特点。

五、结语

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的日益进步,使体育传播也到受后现代的影响,从而使其传播过程中出现了后现代的倾向,后现代不仅对社会的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体育传播的内容和形式也受到了后现代思想的影响,显现出的后现代特点为:传播方式的多元化、体育新闻报道内容的“平面化”和“边沿化”、体育报道的娱乐性、体育新闻报道的大众化等特征。

此外,在传播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商业利润的驱使和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一些媒介对体育的传播方式和内容变现出哗众取宠的现象,这从根本上违背了后现代的宗旨。由此可见,后现代对体育传播的影响既有其合理积极的因素,也有其消极极端的一面。我们必须以正确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去审视,吸收其精华,摒弃其糟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体育传播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鹏涛.艺术传播与后现代[J].科技信息,2006,(5).

[2]江建文.大众文化传播与后现代审美[J].当代传播,2007,(1).

[3]王庆军.当前体育传播存在问题解析[J].当代传播,2008,(3).

现代传播范文第3篇

细心的电视观众也许早就发现,华语天后孙燕姿一改往日的短发形象,以一头飘逸的长发、一脸自信的微笑,新代言一则洗发水广告,这则广告频频出现在各大电视台的黄金广告时段。这个品牌就是拉芳集团推出的现代美。

2009年,各行各业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作为内销型企业,拉芳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行业洗牌时期,为寻求市场上新的突破,拉芳集团决定启用“现代美”品牌,面向三四级市场,走质优价廉的路线,邀请充满时尚气息的孙燕姿代言,以“亮发就是现代美”为主题,在全新的渠道、差异化的价格定位与概念诉求、精准锁定新的消费群体的策略指引下,力图拓开一片新的市场。

拉芳集团一贯的传播主题就是“创造中国秀发之美”,此次推出的“现代美”,延续了对“美”这一主题的倡导,确定一个更为精准的定位,不仅保持了集团品牌传播的连续性,促使消费者对拉芳品牌保持良好的认知,还能深入挖掘品牌的内涵,丰富拉芳的产品线,是品牌长期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笔。

尽管如此,现代美在推广过程中却并没有同母品牌拉芳捆绑在一起做传播,因为拉芳的品牌诉求同现代美是不完全相同的,虽然这样会意味着要花更多的推广费用来解释现代美的内涵,拉芳集团在这一独立品牌的打造工作上还是没有丝毫的含糊。“亮发”的消费诉求,简单明了,拉芳在国内第一个提出此概念,对准三四级市场消费者的某一个方面的需求,能很好地达到同其他品牌区隔开来的目的。

拉芳集团副总经理吴景璇向《广告主》记者介绍说,现代美正式推出之前,拉芳在前期的市场调查过程中发现,随着市场环境的变迁,消费者的品牌意识逐渐增强,特别是年轻一代,经过了消费品行业一次次的洗牌之后,已经不再满足于使用杂牌和低品质的产品。这更强化了拉芳集团塑造现代美“低价优质”品牌形象的决心。除了洗发水,拉芳同期还开发出现代美超亮护发素系列、超亮喱水系列、珍珠亮肤沐浴露系列、香皂等系列产品,为做大做强品牌、全方位占领目标市场奠定了基础。

现代传播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传统戏曲 现代化 传播

中国传统戏曲如何走向现代化,是近几年引起热议的一个话题。之所以引起热议,是因为在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中,传统的戏曲似乎被抛在了时代车轮的后面。而传统戏曲自身的艺术原则如深巷陈酒,依然有它自身的魅力在。如何使它的魅力不被时代的光华遮掩,许多人都做了不同的尝试。例如2003年,上海戏曲界联合举办的戏曲进校园活动,清亮或浑厚的嗓音,韵味十足的一招一式,服装脸谱和道具,的确让年轻的学子们激动一时。2007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实施的中国戏曲经典原创动画工程,将传统戏曲与现代动漫相结合,一度被认为是戏曲与动画的双赢。2009年3月,中央电视台《体育人间》栏目播出了一期京剧演员跳街舞的节目,据这个演员说,他很想为京剧的发展做一些事情,但是他觉得京剧需要走一条新路,他想做一个尝试,把最传统的戏曲和街舞做一个对接。这一举动也引起很多人的关注。京剧背景音乐配上现代的街舞,让观众很新奇。

这些尝试,都是在为传统戏曲的生存和发展探寻新路。但就其效果来说,并不能算是成功的。传统的戏曲仍然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笔者认为,传统戏曲的现代化传播存在如下问题:

传统戏曲现代化尝试,首位传播没有接力棒

在传播学中,首位传播是一种传播的技巧,能极大地提高传播效果。例如前面所举的几个例子,传统戏曲大规模挺进校园,前所未有;把传统戏曲用flash的形式来播放,前所未有;穿着京剧的服装,配上京剧音乐跳街舞,前所未有。这些都符合首位传播的特征。因为,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势必会因为其首位和新奇而引发公众的关注。但是其传播效果并不持久,就像烟花被燃放到空中,只是刹那的辉煌和灿烂,转而销声匿迹。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形成集合传播的强势,也缺乏连续传播的后劲。戏曲进校园,演员在舞台上表演完毕,观众看看热闹,曲终人散。最多是媒体做做相关的报道,然后就不见了踪影。一个京剧演员跳跳街舞,很新奇,但是用京剧和街舞相配,有点生拉硬拽,这种形式能接受的人毕竟不多,昙花一现,怎能为京剧谋求新的出路?

谈到集合传播和连续传播,传统戏曲可以借鉴一个成功的例子,那就是热热闹闹的传统历史文化普及传播,其中涌现了明星学者,如于丹、易中天、纪连海等人。传统历史与文化,也被认为是与时代相隔甚远而逐渐被人们忽视和遗忘。但是这场传统历史文化大规模的普及活动却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集合传播和连续传播在其中功不可没。四个媒体齐上阵,于丹等学者在电视上开讲座,在出版社出书,上报纸新闻报道,在网络上频频见诸各大门户网站。热闹一阵后,这股传统风潮却方兴未艾。接下来有更多的学者参与进来,《百家讲坛》陆续播出了系列的传统文化普及知识讲座,出版社陆续出版学术普及性图书,学术明星不断涌现。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论语》,关注《三国演义》,关注《三字经》,关注历史。传统戏曲的传播如能像这样加大传播力度并持之以恒,生存和发展是大有希望的。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传统戏曲现代化尝试与沉默的螺旋

沉默的螺旋是传播学中强调大众传播效果的理论,它认为大众传播中,公众舆论造成的意见环境,影响传播的效果。

在戏曲传播中,沉默的螺旋起了相当大的作用。戏曲本来就是一种大众文化娱乐形式。由于大众对传统戏曲生存的关注,引发了探求传统戏曲现代化生存的热潮。从社会心理机制的角度来看,公众对这一传统艺术的心理反应,就是一种鸡肋心理,就像一个非专业人士收藏了一件有价值的古董,既珍爱它,不忍心毁弃,又渐渐地疏远了它。他知道它是有价值的,但是又不知道该怎样让人们充满热情地去关注它、爱护它。他不知道,是给这遥远时代流传下来的古董抹上新漆,涂上鲜艳的花纹来吸引人们的眼球,还是用一个新的盒子,装上这个本来模样的古董给人们观看。在这种惶惑中、不安中,这样的社会心理就像一个沉默的螺旋,推出了一个又一个新的尝试。这些尝试反映了社会心理过程,可是最终并没有取得成功,也有很大一部分因素,是沉默的螺旋否定了这些尝试。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沉默的螺旋把传统戏曲现代化的尝试推向潮头,但是它又把它们从潮头拉了下来。当人们用好奇的眼光审视这些尝试的时候,最终公众还是无法真正接受,不能认可这些尝试,这种沉默的否定,让这些尝试昙花一现。

传统戏曲信息传播中的把关人因素不可忽视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的卢因提出了把关人理论。他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指出信息总是沿着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做出决定。传播学者怀特认为在大众传播中,传媒组织成为实际中的把关人,由他们对新闻信息进行取舍,决定哪些内容最后与受众见面。把关人理论把信息的传播归因为大众传媒组织的有意操作,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影响传播效果。

在传统戏曲现代传播的过程中,如果从传播媒介或者大众传播组织作为把关人的因素来看,其对于戏曲传播效果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在现代生活中,电视传播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传播途径。传统戏曲每演出一场,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人们去现场观看戏曲演出,也要付出一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成本。而电视传播的权威性和便利性,使人们更多地通过电视来了解戏曲。这对于戏曲更为广泛地流布和传播,应该是有利的。但是,如果从把关人,也就是电视媒体选择戏曲信息进行播放的角度来看,电视媒体对于戏曲的传播既是有功之臣,又有很大程度的损害。

从利的一面说,通过电视这种便捷的传播途径,观众对传统戏曲有了更多的了解,像一些传统的经典剧目,逐渐深入人心。例如一说起黄梅戏,多数人都会知道“夫妻双双把家还”;一说起越剧,会哼上两句“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一说起京剧,能唱出“苏三离了洪洞县”、“这个女人不寻常”;说起豫剧,人们会唱“那女子们哪一点不如儿男”;武戏里,很多人都熟知《三岔口》……

从弊的一面说,电视里总是重复播放这些经典剧目,虽然能够强化传播的效果,但是也使人们对传统戏曲的丰富性和民间性丧失了认识和感受。传统戏曲本来有着很丰富的民间生态和基础,但是进入到电视媒体视野的,剧目往往很常见,演员也大多是老面孔。举例来说,笔者看中央台戏曲频道,《三岔口》都不知道播放了多少遍。在电视台举办的戏曲晚会上,历时多年,唱京剧的几个著名演员一直是占据舞台的常青树。

由于人们对电视台强势和便利传播的接受,由于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去戏院或者现场欣赏戏曲演出的机会越来越少。而现场欣赏戏曲演出,是戏曲民间性发挥的一个重要途径。人们在戏院中,共同欣赏戏曲演出中的唱念做打,共同喝彩,群情振奋,集体沉醉,对于戏曲魅力的发挥和人们情绪的调整,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一个人独坐家中看电视,这种气场完全丧失,自然戏曲的魅力也会大打折扣。

在这个网络信息时代,网络媒体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传播媒介,真正成为强势的大众传播平台。而在这个平台上,戏曲的声音并不多。关于传统戏曲的网站、新闻、论坛相比之下寥若晨星,而且反响甚小。有时候传统戏曲相关新闻被热炒,却让人悲哀地感觉,传统戏曲只不过是一种附庸。比如电影《梅兰芳》的上演,曾经在网络中沸沸扬扬地热闹了一段时间,似乎让人们对京剧又关注了一把。可是看到网络中的诸多评论,对于演员、演技、梅兰芳的私生活的关注才是焦点。《梅兰芳》火了,可京剧没有因此而火。

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要适度发挥

美国学者拉斯维尔和赖特提出,大众传播的基本功能中,除了监测功能和协调功能外,还有传承文化功能和娱乐功能。娱乐功能可以表述为:给人们提供消遣而不一定提供任何其他功能性价值。那么在媒介形态发挥娱乐功能的时候,明星的生产与消费,就成为不可或缺的因素。

对于中国传统戏曲来说,一直以来,明星都是戏曲繁荣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以前的戏园子,明星叫角儿,追星叫捧角儿。角儿一出场,必是满堂彩。看客们看一场戏,如果看不到角儿的身影,比没有吃饭还失落;如果看到了角儿,比中了彩票还高兴。捧角儿的热情比现在歌星的粉丝追星的热情毫不逊色。1927年,北京《顺添时报》评出了京剧四大名旦尚小云、梅兰芳、程砚秋和荀慧生,一时之间,京剧因为这四大名旦而名声大噪,红遍神州,甚至冲出国门,走向海外。例如梅兰芳在美国举办个人专场取得巨大成功。而现在,虽然传统戏曲的各门各派也有不少的传人,甚至也得过国家设置的各种戏曲奖项,例如梅花奖,但是具有个人魅力、红遍大江南北的戏曲明星却非常少见。而和传统戏曲一样冷僻的其他传统艺术,却造星不断,以至于那些由于有明星产生的艺术热潮不断,而戏曲却香闭幽闺难为众人识。

明星必须具有非同一般的个人魅力,因此吸引观众和读者去接触他所引领的艺术。这样,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才更容易发挥。明星的个人魅力,有时能带动一个娱乐产业的发展。例如,梅兰芳和京剧,常香玉和豫剧,侯宝林和相声,赵本山、小沈阳和二人转,都是耳熟能详的事例。再比如现在谈起三国,言必称易中天;谈起清朝,言必称纪连海;谈起论语,言必称于丹;谈起明朝的那些事,言必称当年明月。这些明星给文化的普及输入了新鲜的血液,让那些冷僻的传统艺术样式以及尘封的历史,甚至被人冷淡的古文重新走入人们的视野。

比如赵本山和二人转。二人转是东北的地方戏,形式并不复杂,一男一女,服饰鲜艳,造型搞笑,手拿扇子或者手绢,边唱边舞,表现一段故事,声腔粗犷高亢,语言幽默诙谐。这样的地方小戏,却因为东北出了几个娱乐明星,走红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甚至走上了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的舞台。试想一下,传统的戏曲,比二人转更精致更复杂更有魅力的何其多也,近年来却很少能赶上二人转的火爆。东北人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外地人去东北,一定会想到去刘老根大舞台看二人转。可是,如果外地人到北京,会想到一定得去京剧院看京剧吗?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梅兰芳擅场的时代,如果有可能,人们是一定要去看梅先生演出的京剧的。而现在,戏曲界有这样充满魅力的明星吗?再比如近年来比较火的学术明星们,对于一般人来讲,历史文化,阳春白雪,曲高和寡,而学术明星的出现,让这些历史又火了一把,形成了文化普及的热潮。学术明星为学术与大众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在现在这样一个大众文化传播的时代,无疑是顺时顺势而行,不仅有助于学术走出神秘的象牙塔,而且有助于提升大众的文化品位。那传统戏曲呢?从这些文化艺术明星的生产和消费中,能否得到一些借鉴?

传统的艺术需要在新的时代保持生命力,但是自身的艺术原则和标准仍然是其魂魄,不能因为要紧跟现代步伐而丢掉最基本的特点。传统戏曲的现代化探索还有很多路要走。但是有不断的探索,本身就是艺术繁荣的一个体现,也是传统戏曲不断前进的动力。

参考文献:

1.丹尼斯・麦奎尔[英]:《大众传播模式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

2.杰伊・布莱克[美]:《大众传播通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丹尼斯・麦奎尔[英]:《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易中天:《帝国的惆怅・历史之错》,文汇出版社,2005年版。

5.于丹:《〈论语〉心得》,中华书局,2007年版。

现代传播范文第5篇

关键词:

1 前言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以体育运动为载体,以增进人民友谊、促进世界和平为目标的世界性社会文化活动。它产生于十九世纪末期,是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开始以后的最伟大社会实践,是人类社会优秀文化的积累,是全世界人民的智慧和结晶。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就是它继承了古希腊奥运会的艺术传统,塑造了鲜明而又独特的视觉形象。奥运会的视觉形象是指奥运会的视觉识别,广义概念是:社会公众通过各种媒体接触到奥运会理念、行为和符号,经过思维和情感的处理而形成的对奥运会的整体认识和评价,狭义概念是:奥运会的视觉形象是奥运会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形象识别,是综合运用各种科学技术手段对奥运会的艺术表达。奥运会的视觉形象是奥运会标志、吉祥物、会旗、会徽、火炬、奖牌、纪念章、开闭幕式、授奖仪式、场馆、城市景观、色彩系统等一系列设计以及它们在媒体、服装等一系列应用,是大众对奥运会整体形象的视觉享受,是人们对奥运会的直接体验,是表达奥运理念的关键。视觉形象的设计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有一个统一的主题和一个完整统一的形象和信息。和谐统一的奥运会视觉形象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城市的重新包装、是一个崭新的开始,是推广奥运会的重要载体,是奥运会筹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奥运会能否成功举办的标志,具有权威性、识别性、传达性、统一性、装饰性和资产增殖性。每届奥运会都有独特的视觉形象,包含自己民族的特色,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同时探讨和研究现代奥运会视觉形象的传播以及价值有助于挖掘视觉形象对现代奥运会的价值,提升视觉形象在奥运会中的重要地位,有助于现代奥运会价值的开发,有助于北京奥运会视觉形象的创造和开发。

2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现代奥运会的视觉形象,包括奥运会的标志、吉祥物、会旗、火炬、奖牌纪念章、开闭幕式、授奖仪式、场馆、城市景观等一系列设计。

3分析与讨论

3.1 奥运会视觉形象的传播

3.1.1 现代奥运会视觉形象的传播构成。

奥运会视觉形象的传播构成包括传播者、传播渠道、受众。传播者处于信息传播链条的第一环节,是传播活动的发起人,也是传播内容的发出者。奥运会视觉形象的传播者是国际奥委会、奥运会举办国组委会以及奥运会内容传播提供商。奥运会视觉形象的传播渠道泛指各种传播媒介包括大众传播媒体、组织传播媒介、人际传播媒介和自我传播等各种渠道和管道。现代奥运会视觉形象的受众是奥运会视觉形象信息的接受者。

3.1.2 现代奥运会视觉形象的传播环境。

传播环境是存在于传播活动周围的特有的情况和条件的总和。传播活动必然要在一定的环境来进行的,或者说,它必然要以某种形式存在于一定环境之中。现代奥运会视觉形象的传播也不例外。奥运会视觉形象的传播环境按照环境伸展面可分为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所谓大环境是指同传播活动有关的各种状况和条件分布在较大空间或领域。小环境是指紧贴传播活动周围的那些关系密切的因素和条件。

3.1.3 现代奥运会视觉形象传播的方式与技巧。

3.1.3.1 现代奥运会视觉形象的传播方式。

奥运会的视觉形象的传播包括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四种方式。现代奥运会的视觉形象主要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传播,包括电视、网络、报刊、手机等媒介这其中最主要的渠道是电视媒体和网络,电视又分为有线电视、无线电视、移动电视、数字电视等,网络主要是指国际互联网。电视主要是通过现代奥运会电视国际公用信号传播奥运会视觉形象的。奥运会电视国际公用信号,是指按照奥运会电视委员会提出的要求和标准制作出来的电视信号,它是完全符合奥林匹克精神,公正和平等,充分展现运动员风采,被世界电视媒体公认的高质量、高水平、男女老少观众都可以接受的电视信号。网络是现代社会重要的传播渠道。网络传播本身就包括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四种方式。手机也日渐成为现代奥运会视觉形象的传播途径.

3.1.3.2 现代奥运会视觉形象的传播技巧。

奥运会视觉形象作为奥运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传播是非常重视技巧和艺术的。奥运会在进行形象传播过程中要注意:1) 要有一个统一的传播机制。2) 要有一个统一的传播计划。3) 各职能部门必须高度协调一致,必须遵循统一的传播规则,争取最佳的形象传播效果。奥运形象价值的传播包括对内对外两个方面。对内,就是通过宣传教育及各种活动在全国人民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达到团结、凝聚人心的目的,使广大人民积极支持奥运, 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奥运建设和本职工作中去;对外,就是通过种种形式,向世界展示主办国的良好形象,增强世界对主办国的了解和信任。首先奥运会视觉形象主要是通过奥运会电视国际公用信号传播的而奥运会国际公用信号的制作是一个复杂而又规范的过程。电视公用信号制作与通常意义上的"电视转播"不同。在奥运会上各国观众看到的电视转播画面实际已经是经过各国电视工作者加工过的产品。奥运会电视国际公用信号制作的两点核心理念:公正与平等,运动与情感。公正与平等,即在任何情况下,无论是镜头,还是制作者本身的意识,都应该本着一个非常公正平等的态度。除了电视传播的制作技巧之外,网络传播也十分重要,网络传播也是奥运会视觉形象的重要传播方式,特别是现在网络流行的虚拟奥运会是奥运会视觉形象传播的最佳途径之一。电子信息瞬息万里,使全球生活同步化,全球经济趋同、整合,游戏规则走向同一;网络生活同一,世界结为一体,时空差别不复存在。网络传播使得奥运会视觉形象的传播更加广泛,一方面有赖于国际互联网技术成熟和被广泛运用,另一方面有赖于人们对互联网的深刻认识和广泛参与。

3.1.4 现代奥运会视觉形象的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是传播活动的目的所在,价值所在,又是评价传播者、评价传播媒体业绩的重要依据。视觉形象有利于受众的接收,视觉形象正是对人的视觉的满足。1奥运会视觉形象的传播效果总体来说是好的,受众通过各种媒介很好的 了解了奥运会视觉形象的形象识别、文化理念。特别是通讯传播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奥林匹克视觉形象传播范围的扩大和深入。奥运会的全球传播为奥运会视觉形象的传播带来了契机。奥运会完全置于一个全球性的环境下,对无须语言图形知识增加了,同时也要求了一致性的视觉设计,拉近观众与奥运会赛场的距离。2视觉形象的传播效果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奥运会视觉形象促使奥林匹克运动这一强势品牌具有较强的识别作用,使之从众多品牌识别中突显出来,以利受众的接收。

3.2 现代奥运会视觉形象的价值

3.2.1 奥运会视觉形象的文化价值。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是世界上规模和影响最大的体育活动,也是规模和影响最大的文化活动。奥林匹克文化是体育文化与其他文化形式的完美结合。3奥林匹克主义谋求把体育活动和文化、艺术、教育结合起来,创造一种在努力中求欢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价值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则的生活方式4,运动员可以自豪、快乐、真诚地参加现代奥运会,在其中体会纯洁的体育精神5。奥林匹克文化以体育运动为主要载体,以奥林匹克精神为核心,并结合多种文化形式并且构筑了奥林匹克文化的丰富内容,其中奥运会视觉形象是这些形式的重要体现,他们弘扬了奥林匹克精神,反映了各个民族的文化,集合了全世界人民的智慧,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3.2.2 奥运会视觉形象的政治价值。

在同时代的各个社会现象中,没有任何事件能够与奥运会相提并论,人们在描述奥运会现象时经常将其与现代社会秩序和政治结构联系在一起,现在奥运会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奥运会了。6奥运会的视觉形象具有极大的政治价值和意义。在当今的多极世界,无论何种政治、经济、文化和发展模式,不同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的国家很难一致认同,唯有奥林匹克运动却得到了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和民众的承认,奥林匹克运动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7奥运会的视觉形象提高国家威望,振奋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的推广同时也使得举办国利用奥运会视觉形象宣传民族主义,提高国际地位,有较高的政治价值。

3.2.3 奥运会视觉形象的经济价值。

当奥运会视觉形象与商业经营结合在一起的时,它就转化成商标或品牌,成为奥运会的无形资产,参与奥林匹克的市场开发、产生资产增值的效能,从而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现代奥运会举办者的主要目的不是在于体育本身而在于能带来利润的体育,或者说,他们的目的是通过体育得到利润和收益。8实践证明,奥运会视觉形象给奥运会举办国,国际奥委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因为视觉形象有双重的作用即标识和品牌,奥运会的视觉形象实际上是奥运会品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奥运会视觉形象的经济效益主要来自奥运会转播权的销售、奥运会纪念品销售、奥运会门票销售、奥运旅游等收入,这些收入增加了举办者的收入,为奥运经济注入了活力。奥运会视觉形象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一)视觉形象的销售,其中包括视觉形象特许权的销售以及实物的销售。奥运经济在本质上就是文化经济,创意经济。(二)视觉形象与赞助的交换。赞助是一种企业和公益事业单位之间以支持和回报的等价交换为中心,平等合作、共同获益的营销手段。赞助的核心内涵就是等价交换。奥运会赞助者通过资金实物技术劳务换取被赞助者的回报。而视觉形象常常是被用作回报手段之一。视觉形象附加在赞助者的商品上钢或被制成各种商品出售时,它们由单纯的标识变成品牌,变成了国际奥委会的无形资产,并且具有稀缺性,只有赞助者才能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和奥委会共同拥有的奥运品牌。

3.2.4 奥运会视觉形象的艺术价值。

视觉文化的时代已经来临,目前居统治地位的是视觉观念,景象组织了美学、统率了观众。奥运会是规模最宏大的活动,是跨世纪的空前伟大雄伟壮观工程。举办国采用各种先进的艺术形式和手段把奥运会视觉形象设计成世界艺术精品,同时,注重艺术的发展和更新。在整个设计过程中从历史到现代的交汇、体育与文化的交融中发掘艺术创新并且把艺术创新贯穿始终,以艺术取代宗教,以审美创造崇高,发扬奥林匹克的进取精神,紧跟时展的脉络。奥运会的视觉形象是全球合作的结果,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奥林匹克带给人类文明的遗产,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4结论

现代奥运会是以体育运动为基础内容的一种文化现象。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兴起于欧洲资本主义工业化时代,它以坚实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基础为依托,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体育发展的潮流,是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后开始的一项伟大的社会实践。奥林匹克运动对形象工程极其重视,借用CIS 理论,我们可以将奥运形象分为三大系统,即奥运会理念识别(MI) 、奥运会行为识别(BI) 、奥运会视觉识别(VI)。它的视觉形象是在现代奥运会创始人顾拜旦发起和影响下产生的,它们继承了古代奥运会的一些仪式和象征意义,融入了信任、尊重、和平等美德,源于奥林匹克主义的哲学观基础,诗句有宗教、体育和道德特色的混合物,是奥林匹克运动中匠心独运的神来之笔,凝聚着深邃的思想、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将高雅文化与世俗文化融为一体的实践能力。塑造奥运会的视觉形象有利于国际社会对崇高奥林匹克理想和独特活动的认知,有利于奥林匹克主义在全世界的传播和推广。历届现代奥运会的视觉形象不乏成功的作品,它们融合了设计学、文化学、规划学、建筑学、生态环境学、人文社会学、哲学、美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多方面又专业的经验、知识和信息,符合跨文化传播的规律,非常国际化和流行化。同时,奥运会的视觉形象从文化艺术交流,风土人情特色、国家国民形象等几方面进行民族文化推广,展示了举办国的历史、风俗以及多元文化发展对奥运会的促进作用,并且体现了"地球村"里人类的共同价值,提升与弘扬了人文精神。目前,我们正面临着一个以视觉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时代,强调视觉,专注与感性的愉悦,使得视觉文化成为当今世界的文化主流。视觉文化的基本涵义在于视觉因素,或者说形象或影像占据了我们文化的主导地位。视觉形象的大发展证明一种新的文化形态业已出现,有人形象地称之为"读图时代",在这个时代,图像压倒了文字,转而成为一种文化的"主因"。奥运会视觉形象的传播符合和满足人类需求的特质,具有极高的文化、经济、政治、艺术价值,符合时代的发展规律,符合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规律,有利于奥林匹克运动持续稳定的发展。

1 宋君毅 许永刚 视觉识别设计对CBA品牌传播的影响

2 王军 奥林匹克视觉形象的历史研究

3 奥林匹克学

4 奥林匹克

5 de Coubertin,1988:103

6 Ueberhorst,1976b: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