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六年级梗概作文

六年级梗概作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六年级梗概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六年级梗概作文

六年级梗概作文范文第1篇

阅读是内化的吸收,是对基础知识理解的过程;作文是外化的表达,是对基础知识运用的过程。通过阅读记忆,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表达才具有心理前提。此外,阅读还能为作文提供范例,提供技能模仿运用的直观形式。作文又可以激发学生产生模仿的需要,从而带动阅读、促进阅读。小学阶段,如何让阅读与习作有机结合,让阅读真正成为习作的前提和基础呢?

一、以本为本,积累运用

语文教材选入的文章,文质兼美,典范性强,是我们用于指导学生写作的最好范文。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课文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述思想的方法。要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广泛阅读,该背的课文要背诵如流,该记的内容要滚瓜烂熟,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美文”的熏陶,体味谋篇布局,达到善于借鉴、运用自如的目的。同时要把作文训练贯穿于日常教学活动中,要求学生随课堂积累优美词句,因为,要使文章精彩,首先是文章有优美的语言和词语。著名作家莎士比亚在他的作品中使用的词语达一万六千个之多,没有这么多的词汇,恐怕他也难以写出闻名世界的不朽之作。这些词汇从哪里来呢?主要靠平时的积累。我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个优美词句积累本,每学完一课,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摘抄在本子上,并互相交流,有些词语还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练习写话。这样日积月累,使学生获益匪浅。总之,要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表达方式,积累词汇,积累素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后,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既积累了语言又巩固了课文的写作顺序。然后我指导学生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观察身边相似的景物――汉江,再把景物按“江边――江面――江水――江里”的顺序写下来。这样,学生在观察、写作的时候有章可循、有话可写,自然写得条理清楚、语言生动。

二、课外阅读,积累沉淀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提倡:“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并且对各年段的阅读量提出了明确规定:一、二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三、四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五、六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广泛阅读是写好文章的基础,对于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小学生语言积累明显不足,写起文章来就难免“入不敷出”,因此要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但是单从课文中学习知识、积累素材是远远不够的,老师除了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课文外,还要要求学生多读课外书籍、报刊、杂志,扩大知识面,充实写作材料。

六年级梗概作文范文第2篇

一、语文知识教学的衔接策略

小学到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衔接也需要一定的手段。知识教学应穿插在阅读教学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要和文本教学紧密结合,要和学生的语言应用实际相结合。把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内容渗透到课文当中,并结合语言的实际运用来理解语文知识。例如:进行修辞方法及其作用的教学时,可结合理解文意进行,既对修辞及作用有准确的认识,又有针对性地理解了文意,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另外,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以委派“汉字监督员”的形式,监督易错字和易混淆字的书写;结合作文评改对容易出错的语法现象进行纠正,引导学生自觉掌握语言规律,提高正确运用语法的能力。知识教学与知识训练相结合坚持知识与训练统一的原则,以知识为先导,以训练为主线。在授课过程中,随着知识的不断深入,为使学生理解新知识,练习也相应地发挥作用,成为应用新知识解题的针对性练习。一般来说知识的学习应该进行单项练习,当积累了一定程度后,就应当安排综合练习,提高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在中学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应采用练习巩固法,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能使学生把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使学生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

二、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衔接的策略

阅读教学是现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认知性阅读以认识汉字为前提,以感受文字材料为起点,以提取文本意义为初级阶段目标,在这个层次上的思维主要是记忆。认知性阅读主要是对阅读材料的客观梳理。

表现为:(1)能够认字、释词、通读课文;(2)能够复述课文大意或故事梗概;(3)能够理清课文段落、情节结构;(4)能够依照课文注释回答问题。这种记忆力强化训练虽然是表层思维但是必不可少。(5)对阅读有浓厚兴趣,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的一些方法,注意积累语言材料。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速度,边读边思考。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根据大纲,小学语文主要是一门基础学科,而且受小学生形象思维的限制,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主要采用的只能是认知性阅读教学方法。认知性阅读是阅读的初级阶段,超越这个阶段,一开始就要求缺乏阅读积累的少年儿童去发现、去探究、去创造,是违背教学规律的。

小升初的学生习惯了小学教师的这种认知性阅读教法,若初中教师不了解这点,不用适合他们实际的学法指导他们,不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心理需要适当调整自己教学的方式方法,不加强教法上的衔接,而是一开始就采用中学中常用的质疑、探究、合作和自学等教学方法,学生肯定一时无法适应,所以笔者在给小升初的新生授课时第一个月仍主要沿用认知性阅读教学方法,只稍微渗入一些理解性阅读的教学方法。理解性阅读就是学生通过认读,在大致了解文章中的人、事、景、物、情、理的基础上,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想象、联想、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活动,抽象出文中各局部的本质,直至最后概括出全篇的中心。在认知基础上对课文思想内容与写法的领会和把握,是认知的发展和深入,是阅读的关键环节。理解过程即思维过程,如果只认知不理解,就失去了阅读教学的意义。由此可见,阅读教学绝不能仅仅着眼于书面文字,而是要通过作品的语言,全面地审视和把握作品的显性意义和直观图景,品味、感悟作品的内在意蕴和情趣,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作文教学衔接的策略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进一步了解中小学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研究中小学生作文衔接教学的对策,对于提高中小学作文教学的质量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

中学语文教师更重视作文写作的知识、技巧和理性思维的培养,而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几乎不涉及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理论性的知识,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是学生一进中学就得面对这些学习内容。面对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东西,不是仅凭教师一讲就会明白的,没有一定的生活积累,没有一定的写作知识,没有经过一段时间的专门训练,学生很难达到这个要求。事实上,刚刚进入中学的7年级学生与小学5、6年级的学生相比,在这些方面没有丝毫优势,要他们立即适应中学的作文学习,是不现实的。中小学作文要求的这种差异就要求教师高度关注中小学作文教学的衔接问题,积极探究作文衔接时的教学方法,了解中小学作文“衔接”教学中具有的共性,进行理性的思考,找到存在的差异并在教学实践中研究教法的改革,使六年级学生进入初一后能迅速“磨合”,缩短或消除“衔接”教学中的“滞留期”,使小升初的学生尽快适应初中的作文写作。

六年级梗概作文范文第3篇

一、保证书源,让学生有书可读,读好书

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最大困难是书籍少。学校图书室中的书籍大多是在两基验收时购置的,每年可用于补充更新图书的资金少得可怜,很多书都已经不适应孩子们读了;孩子们自己手中的书也不多,并且多是各种名目的作文,比较单一,可读性不强。

对此,我们多种措施并举保书源。一是组织教师对学校图书塞的书籍进行挑选,把适合学生读的书一次性全部配发到各个班级,在每个班设立图书角,每个月学校组织班与班之间交换一次。二是学校积极争取资金补充图书。向附近的工厂企业“化缘”,争取购书资金。三是引导学生购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同,各年级各班互相结合,引导学生购买不同类别的书,并鼓励学生带书到校,建立“图书共享角”,班级之间设立图书“交换站”,定期进行“好书换着看”的活动,我校700多名孩子,可以共享到2000余册图书。四是积极和紧邻的中学联系,达成资源共享的协议,把他们适宜小学生读的图书借过来给孩子们分享。

书目单一势必造成学生阅读面狭窄,思想凝固,拓展不开,影响学生的发展,所以在引导学生购书时,学校推荐富有童趣、文质兼美的书刊。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开列书目,或者扩展课堂教学知识的范围,推荐学生阅读和教学内容相关的书。如教学《乡下人家》这样的美文时,教师引导学生走进自己的生活,感受家乡的美丽,推荐诸如《农家秋色》之类优美的文章,让学生能在饶有兴趣的主题性阅读中滋润心田。同时,教师还根据不同的时节指导学生选择不同的课外读物。春天推荐有关春天的文章,秋天推荐秋天的内容,中秋节推荐与中秋相关的读物。这样,既能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增加学生阅读的成就感,也能让学生更加有兴趣地开展课外阅读,让学生读好书。

二、营造课外阅读的书香氛围

农村小学课外阅读的基础相对较差,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阅读要求都不高。要提高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水平,营造一个浓厚的阅读环境是必不可少的。

1.学校阅读环境的创设。在一个书香四溢、文化氛围非常浓厚的学校学习,学生能从中自觉地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校园文化的审美乐趣。我们在宣传栏、橱窗等显著位置,张贴读书格言,给孩子们推荐图书;用好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随处可以看到劝读格言、优美古诗词;利用红领巾广播站,播放名人的读书故事、优美的文章,诵读古诗文;学校的阅览室全天为孩子们开放,在树荫下、花草边设立读书椅凳,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得到熏染。教室内设立图书角,黑板报上刊登学生推荐的优秀文章,墙壁上张贴着学生的读书成果展示,有诗配画,有按照主题(例如确定“忠心爱国”主题,学生按照这一主题,选择图书,搜集自己最喜欢的展示)搜集的资料展等,这些都激发着学生的阅读兴趣。

2.活动推动阅读持续发展。万事开头难,在学校一系列措施下读书活动开了个好头,为了让阅读成为习惯,成为学校的一种文化,学校还定期组织读书系列活动推动阅读持续发展。如组织故事会,评选故事大王,举行朗诵、演讲比赛。召开读书汇报会和读书经验交流会,让学生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自己近期的读物介绍给同学,还可复述或背诵部分精彩的片断,同时还可以邀请家长参加。举办读书笔记展览评比会,让学生观摩。中高年级学生自编一些阅读小报,内容可以是好书推荐、佳作摘录、名著简介、作者生平简介等。根据不同的季节,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欣赏美景,然后阅读相关的诗歌或文章,开展主题阅读活动。还可以把看到的故事编成剧本,让学生自编自演。学校还在校报“小浪花”上开辟“读书博览会”、“书海拾贝”、“好书推荐”等栏目,激发学生读书热情,扎实有效地促进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

3.家庭阅读氛围的创设。大部分的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起源于家庭,阅读的地点大部分也在家中,家庭在课外阅读中承担了很重要的任务。为了让家长明白,阅读这个好习惯可以使人终身受益对成才极有好处,学校专门召开家长会,并积极开展“亲子共读”等活动,让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让孩子时刻享受读书的快乐。

三、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

1.读书方法指导

许多学生对课外阅读都比较感兴趣,但怎样去读才能读出效果,并不清楚。如果缺乏阅读方法的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也可能只是凭兴趣,走马观花地读,漫无目的地读,谈不上积累和吸收。因此,要进行科学的阅读指导,使他们读得更有效。

(1)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紧密联系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然而,有很多学生并没有运用所学习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阅读。他们的课外阅读只是一种简单的浏览,至于文章的内涵却很少去思考。这样的阅读,导致以前看的内容又会忘得一干二净。阅读能力与效果也始终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难以提高。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将阅读方法的指导寓于课堂阅读教学之中,以教材为依托,向学生展示科学的阅读方法。并将课内外阅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用每天学到的课文阅读方法回家阅读自己喜欢阅读的课外内容,把方法转化为能力,从而在广泛、持久的课外阅读中增长知识,提高阅读水平,培养阅读习惯。

(2)教给学生一些阅读方法

良好的读书方法主要是在课堂上学习掌握,在课外阅读实践中巩固熟练的。此外,教师还可以教给学生常见的阅读方法。①浏览。翻开一本书,浏览全书的前言、内容提要、目录、标题等,大致了解全书的梗概,以便从中发现精彩的地方或自己需要的地方,从而确定是全部阅读或是选择章节阅读。②精读。对文章重点或与自己学习紧密相关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要边读边想,在文章紧要处,感受最深处勾点、圈画重点词句、批注文章中心,并能立足全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好在哪里,哪些地方值得自己学习借鉴。③批注。如果是自己的课外书,可以对所读内容及时进行圈、点、批、注,把读书心得写在书上,理解所读的内容,领悟其中的道理,学习体味作者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和语言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