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男人与禽兽

男人与禽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男人与禽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男人与禽兽范文第1篇

有人说“坏男人”是制造浪漫的高手,和这样的男人谈情说爱妙趣横生。诸如请女人吃烛光晚餐,送玫瑰花,甜言蜜语常挂在嘴边等等。其实,这些手法俗到家、普通到家,不是什么绝技,也没有什么秘籍。

反观那些背负“好男人”之名的男人们,木讷、呆板、无趣、乏味,根本不会把这些小事放在心上,不是不会做、做不到,而是不想做。有的连情人节陪女人吃顿饭的耐性都没有,通常把那些甜言蜜语看作是磨叽、麻烦、贫嘴。

所以“坏男人”更把女人放在心上,花费更多的心思,投入更多的精力和金钱,对女人可谓是个“有心人”。其实他们对女人百般呵护,是习惯性温柔,因为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泡妞套路”,轻车熟路,运用娴熟,所以,很多女人败下阵来,成为猎物。有的女人甚至明知对方是“衣冠禽兽”,却乐在其中。

“好男人”有一种天然的高品位,只是没有被激发,还没有经过历练,还不到火候。有的人根本不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失手自然难免。看着“坏男人”屡屡得手,他们只有遗憾和嫉妒的份儿。某女在北京后海泡吧,忽然微信里跳出一条求勾搭的信息,就这样被机缘巧合打动,当晚就与那个男人泡吧到深夜,并交换了联系方式,约定结伴逛京城。一路上,男人安排妥帖,关怀备至,这个女人心动不已,终陷入其中不可自拔。自称追求浪漫的女人就这样被人轻易搞到手。虽然“坏男人”走俏的小把戏不过如此,但世上智商不高、情商也不高的傻女人却比比皆是。

男人,只有把女人当回事,女人才能把你当回事。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就会妙招、烂招、损招不断,才能妙趣横生。有了态度基础,就为学会浪漫、做到浪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好男人们”要端正态度,不能让浪漫成为“坏男人”的专利。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爱情故事无论多么八卦、多么离奇、多么拍案惊奇,总需要一点心思。没有浪漫之心,哪儿来的浪漫之事?

正常男人,既然是真男人,用不着装矜持。为了幸福和快乐,玩点浪漫不丢人。不是不道德,不是阴损,应该理直气壮,大胆为之。

有人错把花心、风流,甚至性乱当成了浪漫,这是大错特错了。

某男,穿梭于一些寂寞的女人中间。她们或因为放荡,或因为背叛,或因为单纯,与他一拍即合,相谈甚欢。然后,连“再见”都不用说,就各奔东西,不再联系,消失得无影无踪。这样的人与浪漫一毛钱关系都没有,是当今出轨的典型代表。

男人与禽兽范文第2篇

王小波在1997年不幸去世后就成了人们的议论话题,现在他是网上被讨论的比较多的作家之一,他的许多话被人反复引用。在他的杂文集《沉默的大多数》(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月10月版)中,王小波用他特有的机智和幽默的笔调,对中国文化提出了许多见解。对于他的多数意见,笔者是赞赏的,但是也有少数观点笔者难以苟同。下面笔者想就此作一简要分析。

王小波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批评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对传统文化中过分注重伦理的批评。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以伦理为主要内容,这其中有合理的成分,也有许多内容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如王小波指出,“《独立宣言》里说:我们认为,人人生而平等……这话孟夫子一定反对,他说过:无君无父,是禽兽也。”对于宋明理学王小波尤其没有好感,他说:“有关传统道德里让寡妇守节,我们知道,有人说过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又有人说过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这些先生没有仔细考虑过让寡妇守节是否合理,此种伦理是否有必要变革,所以才能如此轻松地得出要丧偶女士饿死这样一个可怕的结论。”并说:“我们国家传统哲学认为人性本善,但是一到了‘慕少艾’的年龄,他就不再是好东西了。”因为爱讲道德,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就爱唱高调。王小波在评价黄仁宇先生《万历十五年》时指出:“黄先生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方面来考察,到处都是乱糟糟;偏偏明朝理学盛行,很会摆排场,高调也唱得很好。”王小波把这种唱高调追溯到孟子那里,他说:“孟子发明了种伦理学,说亲亲敬长是人的良知良能,孝敬父母、忠君爱国是人间的大义。所以,臣民向君父奉献一切,就是崇高之所在。”对于流传甚广的“二十四孝”如郭解埋儿、老莱娱亲等王小波更是把它们理解为“肉麻”、“毛骨悚然”。因此在王小波看来,至少中国文化中的传统伦理道德很容易造成一种自激――“中国的传统道德,讲过了头,一样会导致抽疯式的举动。这是因为中国的传统社会在这方面也是个放大器。人行忠孝节义,就能得忠臣孝子节妇义士的美名,这种美名刺激你更去行义,循环往复,最后你连自己在干什么都搞不清。”

其次,在王小波看来,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与理性相矛盾的。因为过分注重伦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在很多情况下是类推的。如王小波指出:“一个只会明辨是非的人总是凭胸中的浩然正气做出一个判断,然后加上一句:难道这不是不言而喻的吗?”因为古代的哲学家们过分关注精神的体验,他们就忽略了证明过程,甚至根本认为无此必要。程朱讲格于物理用时深久,人就会豁然贯通,在王小波看来这“只是忽然间想通了一个大道理,觉得自己都对,凡不同意自己的都是禽兽之类。这种豁然贯通之感把他自己都感动了,以至于他觉得自己用不着什么证明,必定是很聪明。”)所以古代圣贤比科学家们高明很多,因为“他们很快就达到了全知全觉的水平,换言之,达到了‘内圣’的境界。”在王小波看来这都是因为不注重发掘理智能力的结果,而“对于一个知识分子来说,成为思维的精英,比成为道德精英更为重要。”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家“有一种惊世骇俗的思索能力,为孔孟所无。”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结果是儒士们只会死背书,成了古圣贤的复制品。

再次,与这种不关心理性相联系,中国传统文化缺乏一种对知识追求的热情。王小波认为,在这方面,道家也有一定的责任。他说:“老子说,要让大家‘虚其心而实其腹’。”(当然责任主要还是在儒家,王小波认为自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我们就失去了许多变“聪明、达观、多知”的机会。中国文化中有尊重传统、尊重权威的传统,按王小波的话就是“孔夫子说自己知天命而且不逾距,很显然,他不再需要知道什么了。后世的人则认为:天已生了仲尼,万古不长如夜了。再后来的人则认为,精神原子弹已经炸过,世界上早没有了未解决的问题。”因此中国几千年来“总是同一些知识在其中循环,并未产生一种面向未来,超越人类的文化。” “理学盛行时,科学不研究,艺术不发展,一门心思都在端正男女关系上,自然没什么好结果。”而王小波却宁愿做个苏格拉底式的人物“自以为一无所知,体会寻求知识的快乐。”因为照王小波看来,智慧“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智慧永远指向虚无之境,从虚无中生出知识和美。”

第四,中国传统文化不关心具体生活。王小波说过这么一句话:“中国人喜欢接受这样的想法,只要能活着就是好的,活成什么样子无所谓。”考察一下中国历史,很难说这种说法不正确。这很可能是因为“在我们的文化里,只认为生命是好的,却没把快乐啦、幸福啦、生存状态之类的事定义在内。”因此“这就要求人能够吃苦耐劳、本分。”这或许是因为“从孔孟到如今,中国的哲学家从来不挑担、不推车。所以他们的智慧从不考虑降低肉体的痛苦,专门营造站着说话不腰疼的理论。”王小波接受的西方伦理学认为“趋利而避害,趋乐而避苦,这是伦理学的根基。”但是中国传统文化“把枪口对准了自己,发明了种种消极的伦理道德,其中就包括了吃大苦、耐大劳,‘存天理、灭人欲。’”

男人与禽兽范文第3篇

一个人的时候,面对着四面的墙壁也会感到压抑和彷徨,于是更加的想念在学校操场散步的日子。对了,说起散步怎么能不提一下寥寥啊。如今社长也算衣锦还乡了,在湖南混的还行吧?好好混啊,等咱混不下去了,就投奔你啊。以后去你的地盘,好酒好菜招呼着啊。最近海贼王也看到了最新的一集,死神第一季好像也完了,最期待的国产动画《秦时明月之万里长城》貌似只出了几集,火影的漫画已经看的超过动画很多了,对着电脑除了跟朋友聊聊天,已经不知道干什么了。于是,依旧DOTA。可总是玩到一半就麻木了,没有兴趣接着玩下去。尼玛,依稀的记得在410的时候,一说“有没有人搞起”,,云集响应。尤其是以强JB为首,小胖和大爷为辅的一批考研小青年,你们没事不看书搞个屁啊。。。。。其次就是猴子和老贺,此二人最为装B,总是玩一会就把DOTA卸载了,说不玩了。尼玛,真当你们意志坚定啊,还没几天就又吵着用U盘拷贝接着装载,然后,整个寝室都沉浸在疯狂的杀戮之中。。。。。。想念那样的日子啊,基友们,你们还好吗?你们还在过着每天DOTA的日子吗?听哥一句劝吧,DOTA毁一生,魔兽穷三代,两者皆不沾,必成高富帅。戒了吧!阿弥陀佛

至于周瑜嘛,多年不在寝室住,但是410依旧记住你的名字了。记得离校那天,你打电话给我说一定要等你回来送我走。可是我很任性,我还是倔强的走了。一直没跟你道歉,在这里跟你说句对不起啊,欺骗了你的感情啊,伤不起啊,呵呵。最近还好吗?合肥作为咱会的革命根据地,咱们都走了,你要好好经营啊,有时间回去聚聚。还有伟哥,尼玛,感动的一笔,知道咱生活拮据,二话不说发了工资就支援我,其实我知道,你的工资估计也不够花的,话不多说了,有机会请你喝几杯,不过事先说明啊,我说饮料啊,咱一杯啤酒都能吐的人也伤不起啊。

小胖,在上海混的还行吧?不过别光搞事业啊,感情也要努力啊。作为410的最大的一匹黑马,什么时候带一个MM让咱们瞅瞅啊。不过话说胖子啊,七夕的凌晨00:00你让我叫醒你,有什么不轨的企图啊?是不是又把妹啊?跟你说了多少次,不要搞地下的,就你这偷偷摸摸发展的技术,不当特务都是党国的损失。前段时间和老贺,猴子开开视频,悲剧啊,看到了猴子霸气的石膏手,真的不容易啊,生活如此艰辛啊,不过他依旧笑得那么爽朗,那么灿烂,我也就放心了,大师兄的坚强大家都知道啊。至于老贺啊,尼玛,更猥琐了,一提到女的,更加激动了。说了多少次了,饥渴了就赶紧找个吧,老大不小了,也该考虑考虑私人问题了。不过也好了老贺在那边,可以照顾行动不便的猴子,不多说了,老贺,就你这样的,不是疯子就是天才,咱看好你呦。大爷呢,有事没事还会来个电话慰问一下,不愧是基友啊,略感动。作为一个研究生了,妹子多多,好好把握啊。还记得那次咱陪你去格力公司把妹吗?作为一个高富帅啊,还是研究生,你混成这样也不容易啊,男人要有魄力啊,好好体会啊,看小胖就是成功的典型。小强作为我们寝室的外来户,410还是以广阔的胸襟接纳了他,在四川怎么样啊?天府之国,自古就是出美女的地方啊,要hold住啊。还有就是啊,那边夏天热的很,你本来就黑,别晒得连我们都不认识了啊。最重要的就是,小强啊,要是资源充足的话,是不是也要考虑一下咱们这些一起同居的兄弟啊,呵呵。猥琐一下啊。

说到这啊,还有一个人与咱410有着莫大的联系,珊姐啊,第一次把你写进来了。就跟你说的一样,你作为一个女生也太MAN了,咱还真没怎么把你当女生看啊。在上海好好混啊,当老师挺不错的啊。一定要记得跟小朋友们说啊,珍爱生命,远离无机非。好好教育祖国的下一代啊,咱看好你呦。至于409和408的那些禽兽,咱就不一一介绍了,一句话,活着就是胜利,尼玛,感觉听着有点渗的慌。

男人与禽兽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西方建筑;建筑艺术;差异;原则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中国擅长以木构体系为造房的主要结构,从夏商一直延续到明清,其建筑发展性具有稳定、持之以恒特征,形成了世界古代建筑中的一个独特建筑艺术体系;西方古代建筑体系是以石材为主建造结构,无论是从古希腊建筑柱式运用、还是到古罗马建筑时期建造技术、艺术、型制、理论空前发展,以及到中世纪哥特式建筑风格出现,和后来兴起的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均都表现出建筑风格在不同时期变革所留下的历史烙印,展现了西方人较高艺术修养与智慧。

一、中西方古代建筑文化上的差异

1.讲求“天人合一”的中国古典建筑

中国古源地是以黄河流域为主,其气候温和,国家经济发展以农耕为主,所以人们相信丰收离不开自然的恩赐,讲究“天人合一”,崇尚自然,顺其自然,将人与天地万物紧密联系在一起和谐发展。因此中国建筑注重因地制宜,讲究风水,这一点园林建筑就有所体现,“虽为人作,宛若天开”,充分表现出建筑与自然的和谐意境。另外,中国古建筑也受着周礼之制的影响,如宫廷建筑———北京故宫,平面讲究中轴对称,纵深布局,三朝五门,前朝后寝,创造了高低错落,起伏开阖的群体空间,象征了九五之尊、皇权至上的思想。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圆地方”,因此北京天坛总平面北墙呈圆形,南为方形,即取此意。标志性建筑祈年殿,优美的体型和高超的艺术处理,被人喻为我国古代最优美的建筑之一;其平面形式为圆形,周边12根柱,象征12个月,中心四根金柱,意为四季;外观为三重攒尖顶,处于三层汉白玉石台基之上,高处周围苍松翠柏之上,使人感觉屋顶就是天穹,令人海阔天空,好似天地相合之处。

2.“人”与神性为主题的西方建筑文化

西方建筑文化发源地希腊,被喻为欧洲建筑的摇篮。它地处地中海北岸,东临爱琴海,属海洋性气候。在这里生活的人们需要长期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做斗争。所以建筑突出以“人”为中心,如古希腊建筑中的柱式多立克式、奥尔尼式就隐喻着男人和女人。高耸的石柱支承厚重的梁枋又象征着对“力”的崇拜。西方人强调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如在西方古代园林建筑别注重人工修饰,将植物剪裁成规则的几何图形,有序整齐的排列,体现建筑是位于自然之上的。到12-15世纪欧洲进入了一个宗教统治的时代,基督教保持着绝对统治地位,具有代表性的哥特式教堂,高耸的构图和玲珑剔透的雕饰,表现出神秘敬畏的感觉,走进教堂仿佛走进了神殿,通过人与神的对话使教徒心灵得到了洗礼,感受着超尘脱俗的感觉。

二、中西方古代建筑外观形式上的差异

1.中国的斗拱建筑形式

中国古代建筑外观形式特征显著,与世界上其他建筑截然不同。中国古代建筑由屋顶、屋身和台基三个部分组成,结构形式以木构架为主,由立柱和横梁承重,屋顶多为坡屋面,不但起到很好的排水作用,其外观形式的多样化,与高低错落的起伏勾勒出中国古代城市丰富的天际线。屋顶的形式有庑殿、歇山、攒尖、悬山、硬山及卷棚顶等。中国传统建筑木构架体系中的“斗拱”是最显著和重要的构件,在审美上有极高的价值,它位于柱顶、额枋和屋檐之间。斗拱的形成与发展历史悠久,由大变小、由雄伟变纤丽,不仅在结构和装饰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还为建筑各部分和各构件大小尺寸起度量单位的作用,在2”1”年上海世博会上的中国馆就隐喻着中国建筑文化的代表—斗拱。对比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外形与西方古代建筑相比规模和尺度相对较小,但是中国建筑不以单体取胜,而是注重虚实结合的群体空间布局,传统的建筑群基本是一组或多组建筑围绕一个中心空间构成,即所谓层层深入院落空间组合。这种方式延续了几千年,对于建筑群则以“院”来表示,所谓“无院不成群”,这是东方建筑所追求的独有的特色。

石制梁柱为特色的西方建筑

以西方为代表的古代希腊、罗马时期,创造了一种以石制的梁柱作为基本构件的建筑形式,这种建筑形式经过文艺复兴及古典主义时期的进一步发展,一直延续到2”世纪初,成为世界上一种具有历史传统的建筑体系,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西方古典建筑。用石制的梁柱围绕着建筑主体,形成一圈连续的围廊,柱子、梁枋和高耸的穹顶勾勒出西方建筑的主要特征。其中最突出的是柱式的变化,对欧洲后来的建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西方建筑强调个体的表现,在建筑外观形式处理上变现几何比例和数字关系,建筑庞大的体量和巨大而又高耸的穹顶,赋予了一种向上和四周扩张的气势,与周边自然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中西方古代建筑材料上的差异

1.中国建筑以木材为主

中国古代建筑材料多以木材为主,中国人对木的宠爱就像西方建筑多以石材为主一样。建筑材料的差异首先在所在地域和文化上的差异,中国古源地以黄河流域为主,土木材料在这一带储量丰富,气候干燥少雨不但有利于木材的防腐,而且价格低廉,它比石头更容易取材。在《韩非子.五蠹》中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可见木构建筑材料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如《左传.襄工二十七年》记载:“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这五材就是指金、木、水、火、土,而石却在外。中国古建筑主要以木构架为主,屋面上的瓦、墙体的砖都是用土和水,用火烧制而成。中国古谚语所谓“墙倒屋不塌”,说明墙不承重,都是由木构架来承重的。且在中国传统的思想上,木材是多么重要。

2.西方建筑以石材为主

西方建筑发源地古希腊所在地理位置地势崎岖,河流湍急,石灰岩和大理石储量丰富,这为石构建筑提供充足的材料资源。在气候方面,这里属海洋性气候,常年湿润,如选用木结构更易腐朽,所以石材建筑从这里开始广泛的运用。到古罗马时期,罗马人又发明了由天然的火山灰、砂石和石灰构成的混凝土,这种人工制作的石材为拱券结构的建造技术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为将来建筑材料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纵观西方古代建筑,无论教堂也好,宫殿也罢,以至于一般的建筑也都和石构是分不开的。中西古代建筑这一木一石,一柔一刚,可谓泾渭分明,各有千秋。

四、中西方古代建筑装饰上的差异

男人与禽兽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女性本位 张爱玲 王安忆 相似 差异

前言

张爱玲与王安忆是两位非常有个性的女作家。两人在各自所处的时代文坛上大放异彩,在中国女性文学史乃至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不可或缺的文学地位。“日本与谢野晶子夫人这样说过:‘实在说:妇人描写妇人自己的心理,最能够使人有感动的地方,因为这是妇人描写自身的心理缘故。所以妇人若能在男人的短处方面努力,比较容易收到效果’。”这恐怕就是这两位出色的女作家成功的法宝了。近年来,把两人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的研究越来越多,尤其在王安忆的《长恨歌》问世以后。不过,王安忆本人却不认为自己和张爱玲有相似之处,甚至不承认张爱玲对她有多大影响。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两个人的比较研究,因为作品在面世以后往往会超越作者的本来意图生出连作者也浑然不觉的言外之意。

一、女性意识视角下张爱玲与王安忆的创作相似之处

两人在作品创作中是有着契合点的,尤其在对上海这座大都市以及上海女性的描写刻画方面。张爱玲《传奇》中的故事大都发生在上海,仅有几篇发生在香港,不过也是上海人在香港,“芯子”仍然是上海的。王安忆都市题材的小说也无一例外把上海作为书写大环境,塑造出了一个个具有鲜明特点的女性人物形象,如富萍、妹头、王琦瑶等等。因此,评论界普遍认为,王安忆是传承了张爱玲的衣钵的。著名学者王德威更是认为她是张爱玲之后海派小说的传人,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一)琐碎人生

张、王两人都写上海,但却不是写上海这座大都市的喧嚣和繁华,而是去关注平凡人物的平凡故事,即小人物的“琐碎人生”。另外,在关注普通人物时,他们更多着眼于人物日常生活的刻画,而忽视整个大时代背景下政局的动荡,社会的混乱以及战争的频发,仅以人物自身的家族与人际关系为写作环境。

相对于人生的飞扬,张爱玲更喜欢人生的安稳与朴素。张爱玲却认为“人生的所谓‘生趣’全在那些不相干的事”,“人生安稳的一面则有着永恒的意味”。她说:“我甚至只写一些男女之间的小事情……我以为人在恋爱的时候,是比在战争或革命的时候更朴素,也更放恣的。”因此,她常津津乐道于室内家具的摆设、人物的发式、服装的质地面料等微不足道却对人物的刻画极有帮助的细节。这其中不无作者的人生观。她写《倾城之恋》白流苏与范柳原两个精刮之人相互算计最终却修成正果的情爱故事,小到蚊香的青烟,白柳两人婚后的一餐牦汤,但却对大到影响众人生死的战争不着重墨,战争只是让香港沦陷,成全了他们姻缘的外在契机罢了。张爱玲的小说往往忽视宏大的场景,而从小处着眼,关注一些男女之间的小事情。在这些凡人凡事中,她努力实现“传奇”与“平凡”的辩证统一,通过“传奇”来表现“平凡”。

和张爱玲一样,王安忆也将目光集中在更稳定更真实的日常生活场景上。在谈到小说的创作中,她说:“我想是从冗长的日复一日的生计中提炼出的精华,于是这家常才可成为审美对象。”她孜孜不倦地从冗长的日复一日的生计中提炼出美的内涵,营造出具有小市民气息的氛围。在她笔下,女性人物多是些“弄堂的女儿”。这是因为她认为“里弄是这个城市的象征和中流砥柱…….是这个城市的规则和传统的承继者”。在《长恨歌》和《妹头》中,这样的细节描写很多很多:悠长狭窄的弄堂,盘旋于城市上空的白鸽,弥漫于弄堂的油烟,灯光柔和咖啡飘香的咖啡厅等。只有通过细节的描绘,日常生活的叙写,女性的心路历程才能更好地展现。因为女性的心思细腻,对细节的注意要比男性多得多,女性意识也常在小处体现。

(二)女性意识的觉醒

作为以女性为主要写作对象的女作家,无论她们承认与否,读者都能毫不费力地看出她们是带着女性意识来创作的。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命运那么悲惨,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天道阳尊阴卑,人事男尊女卑”,女性常常处于社会的边缘地位。封建宗法道德以及有着中心话语权的男性的自私,虚伪,阴险,不负责任,把女性一步步推上了不归之路,使女性在男权的支配下“本能的发展出一套求生的策略,女性夷然的活下去”。

张爱玲不仅描写了女性悲剧命运,她的深刻之处在于探究了女性悲剧的内在原因,即女性生生世世因袭的生来就是男性附庸的“原罪意识”。她在散文《谈女人》中说:“女人之所以被征服,成为父系宗法社会的奴隶,是因为体力比不上男子。但是男子的体力也比不上豺狼虎豹,何以在物竞天择的过程中不曾为禽兽所屈服呢?可见得单怪别人是不行的。”这就说明了女性的被奴役是与她们自身的软弱以及对金钱、的渴求是分不开的。葛薇龙原本是一个多么纯真的女学生,却因为内心对乔琪无法抑制的让自己堕落到“自愿”卖身求钱让乔琪挥霍的地步。

对上海和上海女性有着深厚情感的王安忆在四十年之后从张爱玲手中接下了女性关怀传统的接力棒。她对女性心理的刻画多少有点张爱玲的影子。她写王琦瑶这个昔日的上海小姐,在五六十年代风韵犹存时精刮算计和几个男子发生情爱关系,这俨然又是白流苏的翻版。到八九十年代和女儿的男同学发生畸恋时,王安忆把王琦瑶那种想要逃脱时光束缚以及想要抓住老克腊的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她真是得到了张爱玲海派传统的精髓。小说《米尼》中的米尼在偶然的机会下与阿康相识并相爱,阿康偷窃被捕后,她竟靠偷窃养活着他们的孩子,后来又在阿康的引诱下堕落成了一个。欲望的大网把她层层包裹起来,挣扎无望。人类最大的悲剧往往是由自身的招致的。王安忆写这些女性的不幸,意在于教后来的女性引以为鉴,敢于反抗,抛弃旧习,追求新的幸福生活。

二、女性意识视角下张爱玲与王安忆的创作不同之处

虽然两人在小说创作上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两者之间的差异。张爱玲的人生观是虚无的,王安忆的作品中更多的是种写实主义的手法。

(一)现实与虚无

两人的人世观还有着虚无与现实之分。张爱玲常说:“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她对人生对社会有着太多的无奈与无从把握,这种无奈与无从把握构成了她人生观中苍凉的虚无之感。满眼的繁华又能怎样呢,只不过是一季匆匆的幻象,什么都将成为过去。这种虚无之感折射到她的作品中便是意象化的手法和“参差对照”的审美原则的应用。夏志清评价她的小说“意象丰富,在中国现代小说家中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在《传奇》中出现了大量的“月亮”和“镜子”意象,这些“月亮”和“镜子”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作者有意为之,或者说是意有所指。这种无所依归的虚无之感使她急切地想抓住一切现实的世俗的东西。这在音乐方面最有体现,她常采用“参差对照”的手法,摒弃斩钉截铁的古典写法。这种“不要彻底”的原则,也缘于虚无之感,人生那么虚无,何苦还要把它写得那么彻底呢?

对于张爱玲写作“不要彻底”的原则王安忆则有自己的看法。当问到张爱玲的世界观人生观与她自己的异处时,她说:“我和她有许多不一样,事实上我和她世界观不一样。张爱玲是非常虚无的……我不一样,我还是往前走,即使前面是虚无我也要走过去看一看。”这一下就点出了她的不同之处,即她是尊崇现实主义的。即使人生是虚无缥缈的,她也能用直观写实的笔触把人生梳理清楚再展现在读者面前。她很少运用意象手法,但却能从现实的存在中探析人物特定的心态,向着人性的深处开拓。她不认为张爱玲是这一时期最优秀的作家,对鲁迅先生却推崇至极。她说:“我更敬重现实主义的鲁迅,因他是从现实的步骤上结结实实地走来。”这可以看作是王安忆自身的创作追求了。《纪实与虚构》中作者虽天马行空地虚构了自己母系家族的历史,但是单数章节仍然一步一印地描写了这个上海女作家的生活场景。可见,王安忆是能“以写实精神,经营最虚无的人生情境”的。

(二)感性与理性

张爱玲出生于上海,虽然在香港呆过,后又定居美国,但她从来都把自己看作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而王安忆却始终把自己看作是迁居到上海的外来人。这一点的差别就使她们对上海及上海女人有着深度不同的情感。在这方面,王安忆比张爱玲能更理性客观地观察上海和上海女人。对于上海这个城市,王安忆有她独特的理解和发现。而张爱玲则陷入了自己的上海情结,往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张爱玲没有跳出时代的圈子和自己的感性体验,她的作品融入了大量自己的感性体验,虽然能对女性悲剧进行描摹,发出声声唏嘘,但是却不能与她们同悲喜,她是个人生戏剧的鉴赏者。张爱玲的童年生活是不幸的,生在上海长在上海又在上海的她深深地体会到这个城市人与人之间的泠漠、仇视和隔阂。没落的贵族家族出身,让她身上又多了层苍凉之感。“童年失落与家庭,又和家庭一起失落于时代”的特殊情绪,在她的作品中多有体现。

和张爱玲不同,王安忆创作中更注重以理性的精神审视并创造人物,她对女性的书写更多的是一种雕刻。她说“我敢肯定,一部长篇必须是一部哲学,长篇从总体上讲,应该是理性的,不能靠感性去完成一部长篇小说。”理性地审视社会,审视女性命运,成为王安忆创作的基点,也构成了她与张爱玲注重感性体验的迥异之处。王安忆也会从生活中得到许多感性体验,但由于她的外来人身份促使她在塑造分析人物时常常在自己感性体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概括归纳,使之有哲学的意味。她的小说作品中常常有一种超越于故事之上的理性哲学精神和人文关怀。《荒山之恋》中对爱情的宿命表达,爱情导致悲剧很正常,并不一定与社会有关,更重要的是由他们性格决定。较之于张爱玲的贵族气,王安忆作品表现的是市民气。这种市民气使她不再像个贵族一样傲视众人,而是与众人同在,寻找平凡女性生活的本质。

三、女性意识视角下张爱玲与王安忆的文学价值

张爱玲与王安忆从女性的婚恋生活出发,对女性的生存状态和感情层面表达了深刻的女性关怀。陈芳明在《乱世文章与乱世佳人》中指出:“当许多作家在关心整个民族命运时,张爱玲选择了对个人命运的探索。当其他作家都轰轰烈烈在凸现国家意识时,张爱玲揭示了什么是女性意识。”她真实的掀开了黑夜里女性生活的残酷画面,把冷酷无情的笔触深入到女性的内心之中,在探讨女性悲剧命运的过程中,将批判的锋芒指向女性本体内部,体察女性自身的人格缺陷,以警示处于麻木状态中的女性,并使她们突破自我,寻求一条自我救赎之路。张爱玲的作品是研究女性文学特质的丰富宝藏。

女性文本技巧,在于“攻击、修订、解构和重建从男人文学中继承下来的那些女性形象,尤其是那种天使和妖妇的两极典型形象。”王安忆的作品解构和重建了男性文学中典型的天使和妖妇形象,塑造了一些既有些小奸小滑又有着生命韧性的女性,赞扬了他们蓬勃的生命力,以热切亲近的目光倾心关注女性思想和精神的成熟,对女性主义文学传统进行了传承与拓新。在她的笔下,新的女性时代正在开始,女性对自己的审视有了更清醒的认识。王安忆是位多产而且风格多变的作家,每次文学思潮都能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但是变化中有着恒定的一面,即对女性命运永远的关注与思考。

结论

张爱玲与王安忆都摆脱了“五四”以来的宏大叙事视角,而从个人立场来剖析女性心狱世界,为处在欲望中挣扎堕落的女性找到了见到光明的机会。张爱玲以自己的体验出发,描摹在三四十年代十里洋场的上海平凡女性的悲剧生活,她又以女性自身缺陷出发,批判了女性的软弱和被欲望所困。王安忆从自己的体验中得到感悟,以直观写实的笔触叙述女性日常生活场景。她更以全方位多层次的角度分析女性心理,对女性既有批判又有赏识,肯定她们顽强的生命力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求,对张爱玲的海派女性主义文学是一种拓新。异中求同,在上海和上海女性这两方面,两人的创作有着共同的契合点,都对她们的琐碎人生和细腻心理进行探究。她们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作品中寄予了深刻的女性关怀,一直为后人所称道。

参考文献:

[1]谭正璧.论苏青与张爱玲[A].金宏达,华丽影沉[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2]张爱玲.烬余录[A].金宏达,于青.张爱玲文集:卷4[C].合肥:安徽文艺出社,1992.

[3]张爱玲.自己的文章[A].金宏达,于青.张爱玲文集:卷4[C].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4]王安忆.我看96、97上海小说[J].小说界,2001,(1).

[5]陈芳明.毁灭与永恒[A].华丽与苍凉[M].台湾:皇冠出版社,199

[6]张爱玲.谈女人[A].金宏达.华丽影沉[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7]祈建文.王安忆要与张爱玲划清界限[J],文艺报,2001,(5).

[8]王安忆.世俗的张爱玲[A].金宏达.华丽影沉[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9]王安忆.当前文学创作中的轻与重——文学对话录[J].当代作家评论,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