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仿写桂林山水

仿写桂林山水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仿写桂林山水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仿写桂林山水

仿写桂林山水范文第1篇

 

洋浦实验小学   符学中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9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漓江、无瑕、翡翠、峰峦、屏障、竹筏、波澜壮阔、水平如镜、连绵不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桂林山水美景。

三、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四、学习准备

预习、方格练习本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了解汉字文化。

1.板题:桂林山水(甲骨文板书),讲汉字文化。

2.课件:桂林山水图片

(1)看了桂林山水的图片有什么感受?

(2)课件出示:桂林山水甲天下(理解意思)

(3)有时候,文章比图片更美。因为图片中的美,是你发现的,文章的美是作家发现;而图片中的美是眼睛发现的,文章中的美心灵发现的。比如说今天这篇文章就是比图片还美,不信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从生命成长的角度,引导学生了解汉字文化,感受汉字悠久历史及其魅力,此外,还引导学生明白生活中只有善于观察、善于感受才能发现更多的美好,让生命在增长知识和提升感悟中得到成长,让课堂充满着生命的味道。)

二、学习字词,积累语言。

1.课件出示词语

玩赏、无暇、扩散、攀登、泰山、屏障

波澜壮阔、水平如镜、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色彩明丽

危峰兀立、连绵不断

2.指名带读(带读、齐读)

3.范写生字,学生练习(澜、瑕、攀、峦、泰)

4.课件出示:成语解释连线

(这个环节重点指导学生认真学习本课的生字和新词的“音形义”,教学思路清晰,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练习安排合理,特别是学生的学习时间得以保障,让学生真正“动嘴、动手、动脑”,课堂真正体现了“三角形课堂”理念中的“真学”特点。)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一)全班通读全文

1.小老师听队员读书,纠正读音。

2.哪段写桂林的山,哪段写桂林的水?

(二)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指导读出美。

2.教师范读

3.齐读

4.小组讨论:找出桂林的水有什么特点(先找到的小组抢到回答机会:小老师汇报)(老师板书:静、清、绿)

(三)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指导读出美。

2.教师范读

3.齐读

4.小组讨论:找出桂林的水有什么特点(先找到的小组抢到回答机会:队员汇报)(老师板书:静、清、绿)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重点指导学生了解桂林山的特点和漓江水的特点,教学中引导学生采用朗读、思考、发现的自主学习方式,并采用“抢答”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习得以真正发生;此外,本环节还安排了小老师“一对一”检查队员通读课文、全班齐读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全员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体现了课堂的全员性特点。)

四、学习“漓江的水”

1.指导读“漓江的水”段落

课件出示: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2.分析“漓江的水”写法

通过格式调整,清晰地明白采用了“排比式”的写作方法。

课件出示: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3.填空背诵朗读

指导导学生抓住“漓江的水”特点进行背诵练习。

课件出示: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                                   ;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                                   ;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                                   。

4.导游词转化(全段背诵)

如果你是一名导游,你如何对游客介绍“漓江的水”?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点学习“漓江的水”,在这个环节学习中,指导学生通过调整段落格式发现“漓江的水”特点,并引导学生采用抓住特点背诵的方法和填空的方法进行课文背诵,从而积累了优美的语言,再采用导游介绍的方式让学生将记忆的段落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这个环节也更能体现了“三角形”理念的“真学”特点,课堂中摒弃了形式主义。)

五、仿写练笔

1.将“漓江的水”的段落调整成诗歌的形式。

课件出示:

《漓江的水》

漓江的水真静啊

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

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2.课件出示老师儿童诗下水文,指导学生仿写。

《公园的花》

符学中

公园的花真多啊

多得像是走进花的海洋

公园的花真香啊

香得像妈妈的头发

公园的花真艳啊

艳得像我们绽开的笑脸

3.学生仿写。

4.交流仿写作品。

(设计意图:设计这样的一个环节,目的为了让学生明白在语文课堂里,不仅仅只有语言文字学习、课文朗读等,课堂里还有儿童诗,儿童诗是充满童趣和诗意的文学作品,这样的学习安排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让学生的生命里多一些诗意与美好,让课堂多一些生命成长的气息。)

六、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仿照第二段的写法,写一首关于“花”或“云”的儿童诗。

七、板书设计

桂林

仿写桂林山水范文第2篇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读写结合教学的优势越来越突出,逐渐发展成小学语文乃至新课程各学科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在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中,教师要进行科学传授和引导,不断扩大学生的阅读面,积累知识,从而促进学生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如何采取相应策略,全面提高读写结合教学有效性,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和写作水平的提升成为小学语文教师所面临的全新课题。本文主要对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

前言

所谓读写结合,主要是以文字为载体,根据教学目标,通过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训练,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思维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是一种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相关练习,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积累知识,为提高写作能力奠定坚实基础。但值得注意的是,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定性不够,自制能力不足,因而语文读写结合教学中要从实际出发,有简入难,不可操之过急,否则将取得相反的教学效果。以下从以下将结合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进行读写结合教学策略研究。

1.结合教材,以读带写

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提升。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过程中,应立足教材,根据教学目标,并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读写结合的教学。小学课本中所选的教材都是优秀的精华作品,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加以利用,通过制定科学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掌握文章写作手法、表达方式等,为写作打好基础。同时,教师还要对教材进行适当扩展和延伸,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及作者遭遇与文章思想的内在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联系实际表达个人思想感情的能力。例如:学习《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作者的意图是赞美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抒发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写到桂林的水时,作者并非开门见山,而是从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娓娓道来,后用一个“却”字转折,将漓江之水的美淋漓尽致表现出来。接着,作用运用了排比句式,将漓江之水“静、清、绿”的特点灵活展现出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带领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还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词句,反复诵读积累语言,并在写作过程中加以灵活应用。

2.仿写训练,读写统一

对刚接触写作技巧和能力的中年级的学生,语文教学的重点应是文章的掌握理解、语义的表达及对语言文字的处理等。在课堂教学中,应通过提高阅读量,提高仿写能力,让学生领会和感悟更多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从而促进综合能力的不断提高。语文教师要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并将所读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发挥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实现读写的有机统一,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知识灵活应用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教师要有针对性挑选出经典的句、段,分析其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及思想情感等,让学生大声朗读、有感情朗读,再让学生以自己熟悉事物进行仿写训练。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语文表达技巧,在朗读中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还能在仿写训练中巩固知识,实现语文素养和能力水平的综合提升。例如:《鸟的天堂》解释为什么叫鸟的天堂时,文章写道:“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领学生阅读,让学生去体会“鸟的天堂”,感受文字中展现的美景。同时,还要让学生掌握写作技巧,并以身边事物为写作对象进行仿写。这样,不仅课堂质量和效率都得到全面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写作能力及知识应用能力等都有了全面提升。

3.多读勤写,相互促进

写作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小学是实现自我认识、构建知识结构的重要基础阶段,广泛阅读能够为写作打下坚实基础。教师在读写结合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有针对性的让学生多读、勤写。对中年级学生的教学,应以句段、语段为侧重点,而高年级则应致力于篇章阅读,并突出情感基调。此外,还应通过多样化的练习方式,激发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兴趣,使学生抱有持续的热情,从而实现读写的共同进步。

4.小结

语文学习是一项长期、持续、渐进的过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侧重于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学习能力的培养及语文素养的提高。而读写结合的实质是根据特定需要学习课文的结构特点、表现手法,让学生进行阅读时,提高写作能力,以读带写;在写作练习中,加强思考,以写引读,实现两者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唐桂华.小学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研究[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3,(10):76.

[2]朱海龙.强化语境意识训练读写结合——特级教师于永正《再见了,亲人》教学片段赏析[J].广西教育A(小教版),2011,(11):31.

仿写桂林山水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语感;生活领悟;强化朗诵;联系课文;写作训练语感;以情入文

语感是阅读的基本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至于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前进。”加强语文课的语感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感能力,从而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这样,语文教学才会有出路。

一、积累生活,领悟语感

生活是学生的最大课堂,潜移默化中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的爱好、性格、特点及语言感受能力。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文教学的独特功能和优势也在语感上。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有多方面的内涵,培养高品位的语感是它最主要、最集中、最鲜明的体现。打个比方,语感教学就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教育的一个根本目的,就是促进人个性的成长发展。语感是一种感觉,它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感觉不能灌输、复制、粘贴。阅读同一作品,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感受。吕叔湘先生认为:“撇开语言教文字,这是一种半身不遂的语文教学”。因此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是应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查字典,是不会有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才能了解得更真切。只有经常观察生活,品味生活,留心别人的语言,注意生活中的文字,仔细辨别其中好坏,慢慢地培养自己的语感。

二、加强朗读训练

朗读训练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基础,首先要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读流利。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训练中,能够严格要求,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朗读,发音响亮,读得正确。并在此基础上读得流畅,句逗分明,快慢适度,有一定语感。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对课文中的重点句段,难读的长句进行范读和领读,使学生在听读、学读中感受文章语言的语言在听读、学读中感受文章语言的语音、语意和感彩,进而理解内容,形成语感。

例如《桂林山水》一文中,“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六个句子,如果重读“静”、“清”、“绿”、“奇”、“秀”、“险”六个字,学生就会理解这是桂林山水的特点,如果重读六个“真”字,学生就体会到这是作者以笔下的真景表达心中的真情,这情就是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只有读才能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所以课本中的课文一定要读透,读到位。掌握了这些技巧,加上反复训练,学生的语感一定会有长足的进步。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讲“吟诵要使学生看作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得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真切,希望早一点能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这是培养语感最易得益的途径。

三、联系具体词语进行语感训练

教材是经过反复挑选的,里面蕴含着十分丰富的语感因素。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揣摩、体味,充分挖掘语感因素较强的语感训练点,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如在教《鸟的天堂》一课时,有一句“太阳已经落山,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一段红霞”是我们很少讲的,我就让学生回家后留意,傍晚的红霞何时是一片,何时是一段,何时是一抹,并引导学生看看早晨的红霞是怎样出现的,学生兴致很高,不但傍晚看了晚霞,知道太阳快落山时和刚落山一会红霞是一片,面积大,当太阳落山一阵之后就剩一段,面积比一片小很多,当夜幕快要降临时,红霞是一抹,停留的时间特别短,并有几位学生讲了早晨出东门看日出的所见,所感。因此在理解语言文字时,只有有了丰富的生活体验,语感培养才不至于那么苍白的。

四、在写作中培养语感

在写作的训练中培养语感的运用能力。培养语感是为了更好的写作,同时不断地写作也能转化语感。如抄写、仿写、改写、语句的积累、日记等形式,都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抄写篇章能使学生积累知识和写作素材,增强鉴别能力;仿写能提高写作技巧和语言的应用能力;改写能锻炼想象思维,拓展思路;日记等形式能让我们在写作积累中形成主观的语感意识。

五、以情入文,强化语感

教师本身要把自己对教材的内心体验转化为课堂语言的轻重缓急与抑扬顿挫及面部表情的喜怒哀乐,是学生通过对教师语言表情的理解、品位。引起情感交融得到语感训练。如在《我的战友》、《丰碑》、《飞夺泸定桥》等课时教师要满怀敬仰、赞扬之情,要把英雄人物,那种不怕牺牲的英勇气概、大无畏的革命精神、顽强的意志贯穿于课堂气氛始终,而在教学《黄山奇石》、《桂林山水》等课文时,教师就要满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等等。没有教师情感的投入,学生的语感就得不到积极主动的训练。

总之,语感像一股流水,语感的培养重在引导学生去感受。由于语文教学具有重朗读、重形象、重生活的特点,从而为激活并训练学生的语感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多种策略,指导学生领悟语言内涵,增强语感。

【参考文献】

[1]吕叔湘.《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见《吕叔湘语文论集》,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2]吕叔湘.《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见《吕叔湘语文论集》,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作者简介】

仿写桂林山水范文第4篇

一、加强生活与教学的联系,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语文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同时又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在教学中,我们要贯彻落实叶圣陶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教学观,加强生活与教材的联系,以学生所特有的生活经验与生活阅历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加强理解与记忆,使学生能够透过文字看到文字背后所隐含的感情。同时,这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将枯燥静止的文本与学生丰富的生活相联系,以生活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以生活搭起通往知识殿堂的桥梁。

如《桂林山水》一课描写了优美秀丽的桂林山水,在学习时,我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全文,让学生深入文本,站在作者的角度上,以作者独特的视角来欣赏桂林山水的独特美,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桂林山的奇、秀、险,漓江水的静、清、绿。然后,我让学生联想自己平时所见过的山与水。这样将文本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文本所描写的山水之美,还可以让学生体会作者描写的语言与视角。在教学时,我一方面挑选文章中优美的语句与精彩的段落,让学生进行仿写;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深入的指导。如在此文中开篇点明: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作者并没有直接说明自己桂林山水的评价,而是超越了这个评价,以自己的眼睛来发现与描绘桂林山水独特的美。然后,我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学生找到了:“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通过这样的教学环节,让学生意识到在写作时要突破常规,要以自己的眼睛来发现美,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美。这样的教学充分发挥了教材的功用,使学生在遣词造句、文章的构思与立意等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从而为学生写出优秀的、富有个性与创新的作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利用多种手段创设有效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获取信息的途径主要是形象直观的事物。这决定了小学生在学习时,对于一些文本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独特情感难以把握。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以学生的认知特点为中心,要改变以往的以语言描述、阅读文本为主的教学方式,而是要让静止的文本活起来、动起来,以鲜明的图像与优美的音乐来激起学生的想象,为学生创造一个优美的教学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脑海中勾勒出文本所描绘的意境,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故而,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运用动听的音乐、优美的图片、得体的语言来为学生创设有效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

例如,在教学《春光染绿了我们双脚》的时候,为了能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加深对文章的体验和感受,体会到绿色植物带给我们的好处,我在第一课时的导语中就放起了背景音乐。当舒缓的旋律响起来的时候,我对学生说:“春天来了,我们的眼中也变得五颜六色、五彩缤纷起来,有姹紫嫣红,有花红柳绿,有春意盎然……春天带给我们明媚的阳光,也带给我们无限的希望!”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下,无不变得兴趣勃发。尤其是我让学生通过耳朵去聆听春天的声音,去听小鸟的叫声,去听风儿的吹拂声,更加深了学生对于春天的渴望和对春的印象。最后,当我要求学生背诵课文的时候,学生竟然很快就能够全文背诵下来,通过音乐的启迪,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了。

三、引导学生善于质疑问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是推动学生主动求知的动力,是开启学生创新之门的钥匙。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掌握提问艺术,以巧妙的提问来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同时要鼓励学生善于质疑,勇于问难,让学生学会提问,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真正掌握学习的方法。

如在学习《赤壁之战》这一课时,教学中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我认为在这个故事里有许多的破绽,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重写历史。”学生的这一问题打破了课堂的沉寂,有些学生已经开始小声讨论。我及时抓住机会,针对学生的这一疑问引导学生思考:这里面都有哪些破绽呢?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与交流,如“曹操不相信黄盖的投降,将计就计,周瑜还会取胜吗?曹操将战船用铁索连起来,就没有想到周瑜会采用火攻吗”等等。针对学生的这些疑问,我再次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并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相关知识来思考为什么我们所说的这些假设都没有发生呢?通过这样的质疑环节,学生在教师的相机诱导下,经过学生间的积极交流和讨论对人物的特征等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这对于学生对此课的理解与掌握大有益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思考的主动性与思维的创造性,在质疑与释疑的环节中,将课堂教学推向了,造就了课堂生成的精彩。

四、开展各种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

学以致用是教学的最终目标。我们的教学要摆脱纯粹的理论教学与课堂教学,语文教学的触角要向课外延伸,要与具体的实践活动相结合。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开拓学生的视野,更能让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真正实现知行合一。这一点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教师的认同,而且被广泛地运用于具体的教学中。

如我开展了一系列的竞技比赛,如朗读比赛、认字比赛、演讲比赛等,比赛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参与动机,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学生为了在比赛中大显身手,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的复习与运用中来,这样在比一比中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巩固与运用,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又如,我组织学生办语文报刊,让学生集思广益,发挥聪明才智,从内容的选定到报纸的编排全权交由学生自己负责,这使得学生的激情得以调动,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语言的组织能力、创新能力等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

仿写桂林山水范文第5篇

一、在对话中发展语言

在语文课文中,许多文字背后大都隐藏着深刻的内涵,只有与文本深入对话,才能体会到作者的真正用意。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句用心品味,感悟,并且说说自己的感受,如此一来,学生对文本的体验感受也更加深刻,与此同时,学生的语言也得到了有效发展。

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第十册《祖父的园子》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围绕着文本主题“祖孙情深”,让学生关注文本细节,品味文本中能够体现祖父对“我”溺爱以及能够体现祖父与“我”之间浓浓亲情的句子用心品读,感受,并与文本深切对话,说说自己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这样一来,学生从“我家有一个大花园……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等地方读出了祖父的园子像乐园一样,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以及“祖父浇菜,我也浇菜,不过……下雨,下雨”中读懂了“我”看似浇菜,更是“胡闹”,说明了祖父对“我”的放任与纵容。这样一来,学生与文本深切对话,读得透彻,说得充分,充分表达着自己对园子的喜爱,在对话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语用对每篇课文来说,都有着其独特的价值取向,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只有引导学生与文本M行多向对话,才能真正使学生的语言得到训练、培养与发展。

二、在仿创中锤炼语言

阅读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就算完事,还要能够引导学生发现文中语言独特精到的地方,然后,教师再为学生提供相似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去模仿,去创造,如此一来,学生不仅学会了语言,而且在仿创中经过锤炼,学生的语言训练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第八册《桂林山水》一课时,课文主要是以并列段的结构形式,描写了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在课堂教学时,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我主要让学生思考一下:作者是如何来把桂林的山和水展现在大家面前的,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如果让你来描写一处自己喜欢的景点,怎样才能把这处景点的美尽情地展现在大家面前,请大家试着运用这种方法进行仿写或者创作,如此一来,学生们兴致浓厚,有的就公园里的花进行仿创;有学生就山谷中的怪石进行仿创;有学生就森林里的大树进行仿创描写等等,学生们在仿创中锤炼了语言,训练了语言,有效把语用教学贯穿到了教学的每个环节。

从上例可以看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情与学生的年段目标要求,精心选择训练内容,并围绕着文本语言在布局谋篇或者遣词造句的精华处进行仿创,能使学生的语言得到真正的训练与发展。

三、在讲述中活化语言

学生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运用。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随时积累文本中的好词好句,并且能够逐步达到连词成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层次,有能力的鼓励学生会讲述,会运用,如此一来,学生的语言训练定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第六册《惊弓之鸟》一课时,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再让学生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自己读了课文以后有什么收获?最后,再让学生带着自己对文中人物的情感对课文进行复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复述课文时,有的带着夸张的语气,讲出了对更羸射箭技艺高超的赞叹;有学生在讲述魏王的地方时故意表现出吃惊的样子;有学生加上了自己对课文的一些理解,适当的换掉了课文中的一些词语,融入了自己的口语化语言,这样一来,学生讲得更轻松,对课文的理解感悟也更近一层,有效地活化了语言,运用了语言,发展了语言,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主要采取了读讲结合的训练方法,通过学生自由讲述,不仅理解了语言,学习了语言,而且在讲述中活化了语言,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这样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复述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而且学生的语言训练更扎实,更牢固,有效地落实了语用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