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囊萤夜读的故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每当我看到书上那本《小学生之友》时,都会情不自禁地翻一翻,看一看,笑容也会随之爬上嘴角。我慢慢地把书放回书架,不禁回忆起我和它独特的经历。
记得那天晚上,我写完作业后,拿出学校新发的一期《小学生之友》,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此时,家里安静极了,只能听见挂钟发出清脆的“嘀嗒,嘀嗒”声。我完完全全地沉浸在书的海洋里,仿佛与外面的世界隔离了。
“烨子,不早了,睡觉了!”爸爸突然高声喊道,吓了我一大跳。可我并不想睡觉,想再看一会儿书。于是,我急中生智,将书藏到枕头底下,然后再假装去上厕所,回房间时带上了家里的微型手电筒,然后轻轻地关上了房门,悄悄地将书和手电筒放进被窝。
一切准备就绪,我钻进被窝,打开手电筒,翻开书,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当看到有趣的笑话时,我会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当看到优秀的作文时,我会对作者赞叹不已;当看到生动的美德连环画时,我会对主人公的行为充满敬意……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读着。我很快乐,也有点害怕。
“哒,哒,哒……”好像是妈妈的脚步声,我立刻慌慌张张地把书收了起来,假装睡着了,吓得连手电筒也没来得及关上。
虽然蒙在被子里让我感到闷热无比,但书仍然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我尽情地读着,读着,好像永远也不知道困。当我实在支撑不住时,便把书轻轻合上,放回书架。这时,我听见客厅的挂钟发出沉闷的一声,哇 !已经一点啦。我再次看看《小学生之友》,窃笑着进入了甜甜的梦乡。
曾经听说过古人“囊萤夜读”的故事,我这也可谓是新时代的“囊萤夜读”吧!读书可以治愚,可以塑造自己的人格;读书就是在和书中的高尚的人谈话,就是在聆听智者的教诲。
书是我一生的知己,我喜欢书,我喜欢快乐地读书!
江西省南昌市松柏小学五(5)班程昕烨
童年的记忆里,没有萤火虫的暑假是不完美的。
我家在乡村,绿满山原白满川,每逢”六月荷花香满湖“时节,她,总会来赴与我的约会。夜阑人未静,搬着小凳子闲坐在篱笆围院里,放轻呼吸声,静静地等待着夜之小精灵的出现。此时的我,已全副武装。忽的,一只,两只,我拉上小伙伴,分头行动。我敏捷的两手一拽,两脚一蹬,爬上了树,一把空心拳逮住萤火虫,装进密孔小袋子里,轻轻一跳,便下了树。萤火虫一簇一簇的,我和小伙伴们一起追着她们跑向芦苇荡里,继而又跑向杂草丛内,最后气喘吁吁地停在池塘边上,看着她们翩跹起舞,为茫茫黑夜添一份柔和与安心。
我不会困死她们,而是把她们释放在房间里,贪婪的想着也为我的书房着一方馥郁古朴,这种静美,纵使栀子的袅袅余香也无可比拟。
而如今,我已经好久都没有见过她的倩影,甚至忘记了她的模样,仅凭记忆中的模糊印象,也无法寻觅到。
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她忘记了我们的约定——陪我走过这偌大的黑夜。一个时辰过去了,我仍无法入眠,她真的忘了我们的约定吗?这个暑假,注定了让我独自走过吗?
不,不,她来了。窗外,路灯在水中的疏影摇摇曳曳,路灯跳动的频率很快,忽的有一个频率缓慢的亮光闪闪,趁着路灯换频的空隙,我瞧见了,是她——我那久违的朋友。她只闪亮了那么一下,仿佛是害怕不留余地的猎人再次屠杀他们。我很安心,有她们,我静静地入了梦。
我中国人与萤火虫的约会很早。《晋书》有载:“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古时候,萤火虫遍地都是,好学的古人则囊萤夜读,某种程度上,她们推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亦是中华勤学故事的见证者。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描写萤火虫的诗句中,我最喜欢的,莫过于杜牧的《秋夕》了。在一个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这时,一个孤单的宫女正用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聊解寂寞。萤火虫无疑又赋上了相思之苦。
可,尤是不解的是,这么机灵善良的萤火虫,为什么在电气时代的到来,愈发隐蔽了?
“生命活动的能量通货――ATP”是生物必修1的重点内容,但教材中该内容所占篇幅不多,由于内容比较抽象,结论性语句较多,因此,学生掌握有一定困难。鉴于此,在教学中教师可将教材内容进行探究化、直观化、生活化处理,变结论为探究,变抽象为直观。通过问题探究、实验探究、资料探究,帮助学生理解结论性语句,同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通过联系生活实例、多媒体课件、模型构建等方式来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2 教学目标设计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对本节具体要求是“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解释”属于理解水平的行为动词。
(1)知识目标:
简述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写出ATP的结构简式;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
尝试模拟探究,熟练掌握探究的一般过程,提高思维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良好习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意识。
3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ATP化学组成的特点及其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难点: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4 教学策略(表1)
5 课前准备
(1)制作课件。
(2)搜集唐代诗人杜牧的《七夕》的朗诵和歌曲等视频资料;
(3)搜寻“囊萤夜读”小故事;
(4)搜集与ATP相关的探究资料和ATP应用的前沿资料;
(5)制作“ATP与ADP相互转化”建模卡。
6 教学过程
6.1情景导入
(1)课前播放歌曲“秋夕”,配Flas。一幅萤火虫图画和唐代诗人杜牧一首情景交融的诗歌“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创设情景。
(2)学生齐声朗读古诗“秋夕”,接着教师介绍“囊萤夜读”故事。请学生在享受美的视觉同时感受诗句的优美,较好地实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渗透热爱自然和生命的情感教育。
(3)让学生提出问题:萤火虫发光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萤火虫体内有特殊的发光物质吗?萤火虫发光的能量从何而来?
6.2ATP是直接能源物质
(1)问题:细胞中的糖类、脂肪等有机物中都储存着大量稳定的化学能,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能直接利用它们吗?
(2)回顾: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3)实验设计:哪种物质给生命活动直接提供能量?(相互讨论)
(4)动画演示:萤火虫的荧光粉发光实验
实验操作:①用小刀将萤火虫的发光器割下,置入A、B、C三只试管中,分别各加入2mL蒸馏水;
现象:三只试管均有短时间的黄色荧光出现。
②待黄色荧光消失后,在A试管中加入2mL葡萄糖溶液,在B试管中加入2mL ATP溶液,在C试管中加入加入2mL生理盐水。
现象:A、C试管不发光,B试管发光。
教师提问:此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阅读、观察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思考、讨论回答实验中的问题。)
结论:ATP是各项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6.3ATP的结构与名称
(1)由腺嘌呤核苷酸的结构逐步演变为ATP的结构。
(2)动画显示ATP结构,向学生介绍腺苷、磷酸基,讲授ATP的分子简式及断键方式,让学生了解高能磷酸键。
师生共同归纳:ATP的名称、简式、功能,形成对ATP的理性认识。
6.4ATP和ADP可以相互转化
(1)资料1:人体每天进行正常活动所需的ATP量约等于他的体重,而细胞内ATP、ADP的总量仅有2~10mg。―个人在剧烈运动状态下,每分钟约有0.5kgATP分解释放能量,供运动所需。如果ADP不能再生成ATP会有什么结果?
(2)资料2:氰化钾就是阻止人体内新的ATP合成的毒药,人中毒后在3~6min内就会死亡。但一个成人一天在静止状态下所消耗的ATP为48kg,在紧张活动的情况下,ATP的消耗可达0.5kg/min。
(3)问题:大家可以跟自己的体重比一下,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通过师生互动,得出ATP的特性就是:含量少,转化快。这对于构成细胞内稳定的供能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联系:环法自行车赛冠军兰斯・阿姆斯特朗,他在15岁时消耗氧气产生ATP的能力就达到了普通人的两倍。
(5)问题:ATP和ADP是怎样相互转化的?
学生阅读教材后作简要的回答,教师强调有机物分解时释放的能量可以被用来合成ATP;并通过动画形式播放ATP与ADP相互转化,图文转化提问,加强理解记忆,培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6)问题:ADP转化成ATP的过程中,所需要的能量由谁来提供呢?
由学生开动脑筋,找出ATP形成的途径,教师再作详细总结。
6.5ATP的利用
(1)问题:本节课同学们动脑思考已经消耗了不少能量,ATP还用于哪些生理活动呢?
(2)利用精选图片介绍各种耗能活动(如肌肉收缩、大脑思考、发光发电、大分子合成、维持体温等)。
(3)生活中的应用:出示课前准备的ATP片剂,介绍其用途。
前沿知识:介绍ATP为动力的纳米发动机等生活实际和学生感兴趣的新科技内容,寓教于乐,形成ATP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6.6总结
(1)ATP、糖类、脂肪三种能源物质的比较。
通过“零钱、活期存折、定期存折”(展示实物)的比喻,理解直接能源物质(ATP)与主要能源物质(糖类)、主要贮能物质(脂肪)的区别。
(2)填写ATP概念图。
(3)“ATP与ADP相互转化”的建模游戏。
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四张卡(能量卡、酶卡、ADP/Pi卡、ATP/ADP卡),每张卡(以席卡代替)有正反两面,如酶卡正面是ATP合成酶,反面是ATP水解酶。要求:一人做裁判,其余每人各拿一个卡片。拿能量卡的先出示卡片,其余各人根据已学知识出示卡片正确的一面(每张卡片正反两面至少要使用一次)。学生一起分析有否出错卡,小组成员轮流交换卡片后,再次重复建模。
(4)每人小结一句话。
以“我学到了……”作为引导语,按座位顺序,每人一句话小结所学内容。
7 教学反思
文/吴 建
①夏日的夜晚,院子里的梧桐树下,我、妻子和儿子坐在那里乘凉。
②皎洁的月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参差地铺在地上,微风吹过,树影婆娑,令人心旷神怡。“看,萤火虫!”儿子突然兴奋地大叫。我循着儿子的目光望去,果然,远处,一只萤火虫飞过花圃,绕过树丛,在夜空中一眨一闪。儿子那闪亮的眸子牢牢地盯着那飞来飞去的一闪一闪的小精灵,“爸爸,去把它捉来玩好吗?”可萤火虫再一闪就不见了,“唉!”儿子失望地叹了一口气。
③记忆中没有捉住萤火虫装进玻璃瓶给儿子玩的情景,萤火虫委实太少了,太难见到了。真的,萤火虫哪里去了呢?
④在我的童年,每到夏夜,密密的,流线般飞来飞去的萤火虫该有多少啊!儿时,我所居住的小村庄有一条小河,河边有一棵高大的洋槐树。一到夏天,每当晚霞隐去,夜幕低垂,劳作了一天的人们便拎着矮凳,手执大蒲扇,聚集到大槐树下消暑。此时,萤火虫们也纷纷从草丛里、芦荡里钻出来和人们做伴。在河面上,在旷野上,它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挑着美妙的小灯笼,翩跹起舞,忽高忽低,忽疾忽徐,追逐嬉闹,恰似浩繁星光,又如渔火点点。我和小伙伴们在月光下捉迷藏,萤火虫既多也不怕人,时时碰上我们的脸,撞入我们的怀中。过了一会儿,村中最有威望的李爷爷也来了。我们顾不上捉迷藏了,都聚拢过来听他讲故事。而有萤火虫的夜晚所听到的故事、传说,也特别神秘、精彩,好像萤火虫给那些故事、那些传说镀上了飘忽的圣光。夜深了,我们从李爷爷营造的仙境中回过神来,用大蒲扇往萤火虫多处轻轻一扇,这些小家伙弱不禁风,马上掉到了地上。我们轻轻地捡起几只萤火虫装进透明的玻璃瓶中带回家,有萤火虫伴我悠然入梦,闷热的夜仿佛清凉许多。那绿莹莹的光闪在枕边、闪进梦境。
⑤古人对萤火虫有多种雅称,如流萤、夜光、景天、熠熠、耀夜等,由于看到萤火虫经常在腐草堆上飞,古人就以为萤火虫是腐草幻化而来,因此就有腐草为萤的成语。腐草化萤,化腐朽为神奇,多么美妙的幻想!
⑥但,这些年来,我却极少见到那使人无限怀念的小精灵――萤火虫了。只能在古诗里,读到许多有关夜色萤火的美丽文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雾柳暗时云度月,露荷翻处水流萤。”“昼长吟罢蝉鸣树,夜深烬落萤入帏。”“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还有古人刻苦勤学,“囊萤夜读”的事迹。这奇异的昆虫,眨着幽幽碧光,诗意十足,给人以灵感和遐思,赋予人类生活何等丰盈的诗情画意哟!
⑦可如今,萤火虫哪里去了呢?由于生态环境被人为破坏,有些自然景观正在我们身边消失,就像有些美丽的童话、古老的传说和质朴的民谣无情地从我们的记忆里消失一样,让我们徒生许多无可奈何的感伤。
(选自2013年7月23日《中国文化报》,有删节)
【技法一赏】
对比烘托,凸显主题。作者从一家人在院子里纳凉看见一只萤火虫写起,回忆起自己儿时在乡村与萤火虫相伴的生活,而如今却很难与之相见,只有在古诗中重温萤火虫营造的意境。对比描写中表达出因为生态环境的破坏,有些自然景观正在消失的感伤,主题鲜明。
【思考练习】
1.语言赏析。文中第④段画线的句子很有特色,请你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答题时先指出画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然后分析运用修辞手法写出了什么内容,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情感揣摩。第②段“儿子突然兴奋地大叫”中“兴奋地大叫”表现了儿子怎样的心情?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结合第③段“记忆中没有捉住萤火虫装进玻璃瓶给儿子玩的情景,萤火虫委实太少了”,可知儿子为什么会“兴奋地大叫”,从这两个关键词就可以揣摩出儿子的心情。
3.内容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在文章中大量引用古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引用古诗的作用一般是拓展文章的内容,增添文章的韵味。从“我却极少见到”“只能在古诗里,读到许多有关夜色萤火的美丽文字”,就能明白作者的言外之意。
4.技法分析。请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分析文章第③段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内容上的作用是指写出了什么内容;结构上中间段落的作用一般有总结上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等。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即可。
5.作品启示。面对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面对日渐减少的地球生灵,你将做哪些努力?至少写出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这是一道开放性的试题,可以从舆论宣传、具体行动等方面作答。
家门树上的鸟巢
文/赵 畅
竟在自家门前的桂花树顶的树丛中发现了一只鸟巢。我惊喜,我诧异。惊喜的是,家门树上有鸟雀筑巢,民间的说法是会给主人家带来好运,尽管我不太相信,但沾着点喜气总归也是一桩好事;诧异的是,这桂花树不过两米多高,树冠也并不发达,鸟巢举手可及,鸟雀怎会在此筑巢?与其他鸟类喜欢将巢筑在高大树端相比,它似乎太轻率、随意了,莫非是“它信任我们,我们亦该信任它”?
树冠虽不壮硕,但枝枝杈杈倒是颇为密集。事实上,这也为鸟雀筑巢提供了坚固、结实的支撑基础。鸟巢不大,两个拳头般大小而已,该是普通麻雀的巢穴,但筑得颇为像样,可以想见其曾经付出的艰辛劳动。
起初,我并不知道家门树上的鸟巢中是否已经产下幼鸟。于是,我吹起了鸟叫的口哨。咦,鸟巢中果然有幼鸟,但见幼鸟伸出黄黄嫩嫩的嘴,半闭着眼睛,引颈小叫,它真以为母亲回来了哩!此景此情,让我对眼前的幼鸟顿生一番怜悯与同情。
是啊,将鸟巢筑得如此之低,于我毕竟为之担虑。不要说,这易于遭天敌的侵袭,说不定,也会遭遇被人破坏之不测。事实上,这并非我唯一的担虑,同时令我担忧的还有刮风下雨之时。有一天傍晚,台风来袭,正是雷电风雨交加之时。惴惴不安的我,推开房门,打亮手电筒向树上鸟巢照去。哦,还好,在树枝之间无规则的猛烈摇曳里,这鸟巢竟安然无恙。于是想及,鸟雀将巢筑在柔韧执着的树枝间,足见生物的智慧。
我居住的小区,在城郊结合部。因为三面环山,成了鸟类栖居的好去处。我在小区里散步,惊喜地发现,又何止我家门前有鸟巢,差不多家家户户树上都有构筑,个别的竟有两三个哩!我总以为,这些鸟巢都是山水间生命的信号,是民间祥和、田野平静的标志,是这生活环境里最夺人眼球的一道奇异风景。
显然,鸟儿飞鸣,鸟巢连连,多是山林田野的景致,在一些城市尤其是一些大城市少能觅此风景。为何?因为我们在不断追求物质富有、现代文明的同时,那五光十色的灯光,参差林立的高楼,川流不息的马路,喧嚣嘈杂的噪声,恣意排放的污水……悄然破坏了恬然、温馨的环境,给鸟类以致命的打击。据媒体报道,一份国外统计报告显示,每年有超过一百万只候鸟在迁徙过程中途径多伦多时,撞死在高楼大厦的玻璃墙上。城市,不应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的失却地,理应成为滋养童真梦想之乡。让包括鸟雀在内的许多自然天使在城市留下倩丽的身影,这是城市文明的期许,也是文明城市的责任。
有一天早晨,这小家伙还朝着我们的门窗“叽叽喳喳”叫个不停。从第二天起,这鸟巢便已成为空穴。突然想到,鸟雀筑巢与其繁殖相关――鸟类的繁殖,通常始于筑巢,终于幼鸟离巢。
家门前树上的鸟巢,至今尚在。但愿那曾经的幼鸟是母雀儿早早回家修巢,提前为自己产卵育子做个铺垫。亦请相信,我们依然会像对待你一样对待你的孩子。
(选自2014年11月17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技法一赏】
以小见大,立意深刻。作者惊喜地发现门前的树上有一只鸟巢,而且在他们小区几乎家家门前都有一只鸟巢,可见这是一件司空见惯的小事,然而作者却从这鸟巢中看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信号,联想到一些大城市在建设的过程中给鸟类的致命打击,以期唤醒人们对自然环境和生灵的保护意识。作者由一只鸟巢想到保护环境这样大的主题,真可谓是以小见大,立意深刻。
【思考练习】
1.文意理解。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看到门前树上的鸟巢又惊喜又诧异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语言品味。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在树枝之间无规则的猛烈摇曳里,这鸟巢竟安然无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用分析。作者在文中插入媒体报道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情感揣摩。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链接探究。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的探究发现。
材料:据《半岛晨报》报道,2014年10月6日,大连市森林公安局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站联合执法,对香炉礁花鸟鱼虫市场进行突击检查。检查中,执法人员查获一家违法贩卖国家或地方重点保护野生鸟类的商户,该户贩卖野生鸟类数量多达225只,以从天津等地运到本市的红、蓝点颏居多。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审理中,扣留鸟类将转移至鸟语林暂养。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良好的导入,能奠定课堂基础,创设良好的课堂开端。而导入时创设情境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助推器”,能直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我们可用直观的多媒体情境和有趣的谜语来导入新课,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品德课堂中,这样既可以唤起学生内心的情感,又能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
1.巧用“多媒体情境法”
随着电子白板走入教室,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学生喜欢的情景开展教学已经成为现实。近年来,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把录音、影片,Flash歌曲、新闻剪辑片等通过音响和屏幕传授给学生,营造浓厚课堂氛围,凸显了现代教育技术的魅力。
例如,在教学《家庭万花筒》时,我在导课时采用了学生与家人共处时拍摄的温馨照片,当一张张照片在《相亲相爱的一家人》背景音乐中出现时,学生们一边惊喜地在照片中寻找自己的身影,一边回味着与家人的幸福生活。自然而然地引出“家庭”这个话题。通过多媒体情境可以逼真地再现情境,使教学情境有静有动,强烈地吸引孩子注意,增添学习的趣味性。
2.巧借“谜语情境法”
教师在课始应精心设计,抓住学生心理特点,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创设谜语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寓知识于趣味之中。如,执教浙教版三年级下册《我国的行政区》一课,教师创设谜语情境“头戴大红花,身穿五彩衣,早晨把歌唱,催人快起床。”然后出示亚洲地图,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只大公鸡。看,它就藏在这张亚洲地图里,你能把它找出来吗?指名学生点击课件。这只大公鸡的名字就是――(中国)它的全称是――让我们骄傲地叫一声――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啊,这就是我们的祖国,它的版图多么像一只大公鸡。你看,它的头朝东,尾巴朝西。谜语导入,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兴奋点,燃起学习的欲望,使他们跃跃欲试。
二、课中情境――以情育情
在新课教学中,教师要设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在课堂的中段创设情境,可以从一个环节自然地过渡到另一个环节,同时,让课堂起到了“中间开花,媚在腰间”的效果。
1.“活动情境法”――再现生活场景
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说过:“如果真正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大门而来到课堂,教室的天地就更开阔了。”在教学中,我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与生活相融合,让学生在有趣的生活中学习。如,教学《我就是我》时,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爱好,有的唱歌、跳舞,有的朗诵,有的画画等。把生活搬进课堂,让学生在活动中醒悟、懂得和明白。
2.“小品演绎法”――激发道德情感
实践中,我尝试着把小品引入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将教学带入一个灵动的境界,使品德课堂妙趣横生,学生乐此不疲。例如,在教学《当冲突发生后》时,为了让学生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即通常所说的“换位思考”,我设计了一个表演情境,即两个同学扮演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老师扮演一位同学的妈妈。这对好朋友因一件小事而红脸,互相不理睬。妈妈知道后进行劝解开导,最后化解了彼此的矛盾。表演者将情节表演得活灵活现,同学们都看得入了神。这时同学们早已按捺不住,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这时,教师适时地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就能达到水到渠成之效果。
3.“主题辩论法”――助推道德选择
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事先确定一个主题,组织学生有的放矢地开展定向式讨论。在讨论中,学生唱主角,积极探究,使其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实话实说,集思广益,通过自我教育来内化道德认识。例如,在教学《诚信真可贵》(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时,教师以发生在学生生活中的辨析题说明什么是诚信。借用教材中第45页评议箱事例 “送跳绳”,展开一段围绕“诚信”主题的互动。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本环节通过实际案例,主题讨论,行为辨析,让学生建立正确合理的诚信观。
4.“故事情境法”――活跃课堂气氛
讲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如果在教学中,穿插一些小故事,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感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教学《问号之歌》一课,我穿插了名人故事,让学生懂得小问号大成就的秘诀。
活动之一:走进牛顿。出示牛顿照片,简介牛顿,并播放视频“苹果落地”,补充牛顿其他小故事,交流探讨中明白是“勤学好问”促成牛顿一生的伟大成就。
活动之二:名人故事屋。我让孩子们讲一讲:你知道哪些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呢?孩子们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孙敬悬梁的故事、苏秦“刺股”的故事、匡衡凿壁偷光、李密牛角挂书、车胤囊萤夜读等等,同学们感受到古今中外的这些名人都是因为勤学好问走向了成功。
三、??散情境――以情激情
课堂教学是一个逐步推进,以及层层深化的过程。在品德课堂中,教师要根据班上学情变化,随机地、弥散式地创设情境,让课堂中始终充满新奇的感受,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帮助学生及时升华情感、提高认识、化解疑难。
1.“问题探讨法”――启迪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根据课文内容,利用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直觉体验,挖掘学生原有的情感体验,进而产生新的道德需求。例如,一名教师在执教《问号之歌》时,设计了“心中的小问号”和“问号大分享”活动,老师通过活动真实再现孩子们心中的“问号”以及解决“问号”的途径和方法,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提问、交流、分享、探寻中享受“解决问题”带来的快乐,感受问号的价值魅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好问、好思、好探索的良好学习品质的目的。
2.“诗歌名言法”――引人入胜
诗歌是无谱的音乐,它音韵和谐、语言优美、简洁凝练、朗朗上口;诗歌意境深远、情感浓烈、韵味无穷。在讲一些知识性较强的内容时,如果老师直接讲知识,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不爱听。但是,如果恰当地引用名诗佳句,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教学《我们都是龙的传人》(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二课时,教师引用余光中的著名诗歌“乡愁”,让学生通过诵读感受海峡两岸尚未统一带来的痛苦和人们对两岸统一的期盼。通过深情吟诵,把无声的书面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学生与诗人在诗歌中所迸发的思乡爱国之情产生共鸣,抒发浓郁的思乡之情和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
3.“广告植入法”――发人深省
在品德教学中适时地、有针对性地引入一些短小精悍的公益广告,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家庭万花筒》一课时,教师引领学生了解家庭演变的历程,勾勒千年的时代变迁,最终只是突出了一个精神,和为贵,孝为先。这份“和谐、孝敬”的情感就是串起的课堂丝线。教师适时地植入央视公益广告Family,恰好能将这种情感逐渐升温,让童心的脉动与历史合拍,促使学生继承传统家庭的美德,有效地发扬于现代家庭生活中。
四、课终情境――以情导行
在课的结尾阶段创设情境,容易给学生带来又一个情感体验的,并烘托出整堂课迈向成功的氛围。对于学生对整个教学内容的感悟上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令学生的情感在无形的道德教育中得到提升,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情感目标的达成。
1.“音乐渲染法”――直抵儿童心灵
一节课的内容讲完了,学生一般比较疲劳,在剩余的时间里,若能播放一曲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歌曲,既可以避免教学内容的机械重复,又可以巩固新课,升华主题,把教学再次推向,收到余音绕梁、回味无穷之功效。 例如,在教学《小心电老虎》(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一课时,教师结课时,一边播放《祝你平安》音乐:“祝你平安!哦,祝你平安!让那快乐永远在你身边……”一边总结:“生命是最可贵的,平安是我们共同的心愿。我想如果我们都有强烈的安全用电的意识,都能够做到安全用电,电一定会温温顺顺地为我们服务,为我们带来幸福的生活!”音乐的渲染配以老师的激情讲述,无形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可贵,进一步树立了安全用电的意识。课后,再让学生设计《安全用电小贴士》,向身边的人宣传如何安全用电也就水到渠成。
2.“童谣传唱法”――激活道德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