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富饶的西沙群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渎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力求达到学习成果最优化。2、架设课外知识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创设情境,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合作、探究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上学生在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习,自主地读、说、演,在合作探究中掌握知识要点,感受语言文字美,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我国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
2、透过重点句段的品味,感受西沙群岛的富饶美丽,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学习摘抄课文中的优美句子,丰富语言积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初读了课文,谁来说说西沙群岛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各抒己见。预测学生心理:希望能亲眼见到西沙群岛的美丽景色。)
现在,让我带领你们去欣赏西沙群岛的美丽景色吧!
二、自主、合作、探究、感悟
1、接上级通知,分别成立研究西沙群岛海水、海底、海滩和海岛的四所研究所,并聘请所长,举行授旗仪式,宣布所的成立。各所长带回老师交给的研究任务,组内合作学习。
2、提出研究要求:注意自主、合作、探究完成研究任务,听从所长指挥,研究中如有需要可派所长到老师这来咨询。
3、研究完了,现在咱们就开一个研究成果展示会,各所派代表上台来汇报。
4、水文研究所(海水)汇报:用优美的朗读和五彩的粉笔表现海水的美丽。
[充分让学生自渎自悟,即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体现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老师范读描写海水的自然段,谁有信心比老师读得更好!
[努力创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大胆向老师挑战,培养学生自信心,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
同学们对海水这部分还有什么疑问,可以向我们所提出,共同讨论。
[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核心。给予学生充分的质疑空间,其他组员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回答,一改过去老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同时交给学生主动向他人请教的学习方法。]
5、海底探宝队(海底)汇报:你最喜欢这一段中描写什么的句子,为什么?(研究所组员分别有感情读喜欢的句子,并邀请其他组员根据所读内容模仿海底生物的动作。)
[声形并茂,由单一的组内合作变为全班互动参与学习。]
课文中同时用四个“有的”向我们介绍了四种特别的鱼,谁能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说句话?
[重视在语境中学习、积累、运用语言。]
西沙群岛的鱼真多啊。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真是这样吗?是为了形容什么?
教师画一个海水的图画,请学生上来画上鱼。(画得越多越好)
问:大家的画画得怎么样?这么一点海水,居然画了这么多鱼呀!奇怪奇怪!
因为:西沙群岛里的鱼太多太多了!好像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呀!
6、海滩游乐场(海滩)汇报:向大家讲解有关贝壳和海龟的知识。
[大量资料的接触,既填补了课外知识的空白,又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从单纯阅读文字发展到为多媒体电子读物,使阅读和感受、体验结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效率。]
7、海岛观察站(海岛)汇报:鸟是人类的朋友,对我们有什么作用?为保护鸟类发出倡议。
[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注重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三、总结激情
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真是个可爱的地方。它是我们祖国的一部分,我们真为祖国拥有这样富饶的宝岛而自豪,你们自豪吗?让我们饱含激情地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
[充分的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得到进一步升华。]
四、作业设计
一、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旦产生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对知识的好奇与渴望,就想探究其奥秘,就会主动、积极、执着地去探索。那么如何利用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 激情授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把自己的激情完全融入授课过程当中,让教师的情感与授课内容同兴奋、同疑问、同激昂、同探求。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播放海底的珊瑚、海参、大龙虾的画面,教师引导学生带表情和动作朗读,让学生想象自己来到海底,看到了什么样的珊瑚?什么样的海参?怎样的大龙虾?并把他们的动作表演朗读出来,这样让学生和老师同兴奋、同疑问、同激昂、同探求,从而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精心导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语是一堂课的切入点。精心设计课堂导语,先声夺人,可以唤起学生强烈的“乐知”、“乐学”的欲望。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导入时课件出示有关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短片,让学生初步感知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让学生通过画面感知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产生走进文本的欲望,达到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鼓励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即培养质疑问难能力。那么,如何使学生学会质疑问难,从而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呢?我认为这需要教师的一个引导过程。
1、审题激质疑:关键字句是题目的“窗户”,透过“窗户”才能领略内涵,引导学生读题、审题,围绕题目提出问题,不但可以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更能迅速地掌握题目的脉络和内容。比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时,可这样设问:“岛”是什么意思?“群岛”又是什么意思? “西沙群岛”在什么地方?“富饶”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是“富饶的西沙群岛”?这样引导学生通过对“富饶的西沙群岛”的分析探究抓住了本文的中心线索或内容。
2、身边小事启质疑:除了课堂教学训练学生质疑能力之外,应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实际,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身边日常事务提高质疑问难的能力。总之,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要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三、创设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有问题才会去思考,思维总是指向解决某项任务的。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钻研和掌握,结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提出几个“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带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地去思考,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师引导: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生1:“西沙群岛”在什么地方?生2:“富饶”是什么意思?生3:为什么说是“富饶的西沙群岛”?生4:西沙群岛的什么富饶?……学生所提的问题,其实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再加上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就能顺利地感悟文中所描写的内容了。
四、放开手脚,让学生唱主角
毕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发现过程,能够同时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相信:我能思考,我能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既可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因此,教师应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课堂“活”起来。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佳学习途径。
五、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创新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例如:学习《秋天的雨》一文,分析秋天的雨有哪些颜色,学生先自己读,然后勾画,再体会,最后有感情地朗读。要求学生依同样的方法自学下一段,秋天的雨有哪些气味。学生通过学法指导后练习学法,最后掌握学法,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是有法可依的。
六、优化对学生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创新
一、课前导入,迅速投入
情绪心理学家利珀认为:“宽松、生动、活泼的气氛可以使情绪具有动机和知觉作用的积极力量,它组织、维持并指导行为。”可见,课堂气氛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气氛。在很多公开课之前,尤其是借班上课,学生往往会产生有别于平日的情绪,比如紧张、焦虑、过度兴奋等等,这些情绪有可能会对课堂效果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利用课前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放松情绪十分必要。课前播放与课文相关的电影短片,能让学生在轻松、自在的视觉氛围下放松身心,而且教师还能自然地导入课文,创设课堂情境,使学生迅速投入课文。我曾执教过一节公开课,上的是苏教版第五册《拉萨的天空》,课前,我特意搜集了介绍拉萨的一个小片段,让学生课前观看。拉萨明净的天空、连绵起伏的山脉、雄伟神秘的布达拉宫,很快就让学生忘记了课室后面一双双严厉的眼睛,以愉快的心态进入了课文的学习。
二、课中插入,诠释内容
电影资源在品读叙事文中的作用非常显著。我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遇到了这样一个困难:课文的历史背景离现在较久远,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帝国主义对中国虎视眈眈,学生对此没有切身的体会。为什么帝国主义会对中国态度如此轻蔑?帝国主义是如何阻挠中国建设铁路的?为了帮助学生理清以上问题,课堂教学中,我安插了电影《詹天佑》中的一个片段:
1905年,詹天佑奉命修建京张铁路。工程伊始,慈禧太后为修颐和园每年不惜数千万金,但不愿为修路出钱,英国侵略者乘机向清政府报价,声称英国工程师只需要500万两白银即可修建好京张铁路。清政府限詹天佑将修建铁路的700万两白银预算缩减为500万两,并将预算修筑时间的6年缩短为4年。詹天佑顶住压力,毅然接受命令。英、日侵略者趁机欺凌,他们派人打扮成猎人的模样,在詹天佑修筑铁路的地段巡视,以便随时看中国人出洋相。当打听到詹天佑铁路工人的工资后,他们设计诡计以更高的薪酬吸引詹天佑手下监工带领工人到英国人铁路上干活。同时,由于铁路要经过皇室亲戚的坟地,贵族们率众闹事,要求改道……
在电影片段激昂跌宕的情节发展中,学生不知不觉地走入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当中,当侵略者引诱工人们离开詹天佑的铁路工程队时,同学们脸色凝重,眉头深锁,不约而同地握紧了拳头:帝国主义的侵略恶行已在直观影像中内化为孩子们心中深深的爱国情操。此时,影片嘎然而止,我问孩子们:“当你看到詹天佑所面对的这些困难,你有何感受?”在片段中,孩子们了解到詹天佑修铁路所面临的多方困难,而詹天佑面对困难而坚毅不屈的表现点燃了孩子们的热情,孩子们对詹天佑不屈不挠、爱国的形象产生了更深刻的认识。
综上所述,电影资源运用在课堂当中可以作为课文内容的诠释手段,通过对电影片段的观看、欣赏及再创造活动,学生理解力、想象力、表现力和组织合作等语文基础能力都会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课尾插入,拓展升华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会灵活地运用教材,要把教材视为一个例子,教导学生从例子中学会运用,产生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拓展活动就是借“教材”的阶梯引导学生往上攀登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内容结束后,与课文相关的电影资源的展示,能起到开拓学生视野、升华学生思想感情的作用。
1.熟读成诵,促进积累。叶圣陶先生谆谆告诫:“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叶老的话,揭示了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学习语言,就得多读。语文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反复地读,熟读成诵,读出滋味,读出情趣,从而读有所值,读有所得,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如,《可爱的西沙群岛》(语文社S版二年级下册)第四自然段的朗读训练――
师:西沙群岛的海里都有什么样的鱼,读给大家听听。
(屏幕显示以上各种鱼的录像、文字。)
师:看到这些鱼,你想说什么?
生1:鱼真多啊!
生2:这些鱼真美!
生3:鱼真怪……
师:那就带着你现在的感受,再读一读。(生读,但读不到位,师带读。)
师:现在我们一起再来读。
(师引读)西沙群岛的鱼真多呀,有的……有的……
西沙群岛的鱼真美呀,有的……
西沙群岛的鱼真怪呀,有的……
西沙群岛的鱼真有趣呀(这一遍读时屏幕上的字幕消失),有的……
这样,学生在读中理解西沙群岛的特点,在读中想象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在读中欣赏美丽壮观的图画。学生心通其境,必有身临其境之感,将自己融入优美的语言文字之中,在读中积累了语言表达句式。
2.广泛阅读,丰富积累。古人学习语文,不但主张“熟读精思”,也主张“博览群书”。鲁迅先生也主张要“多看”: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由此可见,广泛阅读是丰富学生知识的重要途径。如果让学生多读点,多积累些,天长日久,习作时才会表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各个学段的课外阅读量,其目的之一就是告诉我们语文教材不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唯一内容,应该构建更丰富的母语课程。教师平时要积累有关材料,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如学习了课文《可爱的西沙群岛》后,推荐学生阅读《美丽的三潭印月》、《武夷山的动物》,进一步了解祖国的壮丽河山及其秀美的景色。这样让学生进行更丰富、更广泛的阅读,为学生提供学习语言的“源头活水”,有助于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丰富语言积累。
3.整理摘录,落实积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读的东西不少,但真正留在记忆中的却不多。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从所阅读的课内、课外读物中,摘录精彩的好词佳句,是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时常用的方法之一。为了培养学生摘录的良好习惯,使学生“积蓄丰厚”,在上阅读课时,老师就要教给学生一些积累好词佳句的方法,可让每个学生备一本“摘抄本”或“采蜜集”,并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范例来指导学生进行摘录,也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分类摘录,使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积累语言的能力。
例如,老师对课文《可爱的西沙群岛》第二自然段的摘录指导――
师:如果让你把描写海水这段话用一个词来概括,你选哪个词?请在课文中找一找。
生:五光十色。
师:(板书“五光十色”)像这样表示颜色多的词你还知道哪些?
生: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绚丽多彩。
师:把“五光十色”这个词换成“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绚丽多彩”行不行?为什么?
生:可以换。因为这几个词都是近义词。
生:不能换。因为水能反射阳光,这里用“五光十色”最恰当。
师:我来到商店,走到卖布匹的地方一看,那里的布是――(生答:五颜六色。)来到卖珠宝首饰的地方一看,那些首饰是――(生答:五光十色。)想象海水的样子像翡翠、玛瑙、蓝宝石,你再摘录这段话。
这样引导学生对其精彩的语句语段进行品析、鉴赏,在学生领悟何谓好词好句之后,再让学生摘录。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不仅理解了词义、积累了好词佳句,也领悟了作者如何遣词造句、表情达意,提高了学生品词品句的能力。
积累语言的难度虽然很大,但只要语文教师积极探索积累语言的途径,并持之以恒地指导、落实,学生就能积累丰富的语言,语文素养就能得到提高。
一、引设式的利“导”为学生“自读自悟”指明思考方向
诚然,我们的祖先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诸如此类的古训,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学校中教学时间的有限,各层次学生能力的不同,一味的让学生自读,不可能马上有所悟。因此,教师应用引设式的利“导”为学生的“自读自悟”指明方向,使学生读有目的,思有方向,不至于走许多弯路。当学生的回答不完整或有错时,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重新思维,重新认识。
在《翠鸟》一课的教学中,其教学重点是体会翠鸟高超的捉鱼本领。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导”问:“你从哪里感受到了翠鸟捉鱼动作的可爱?”将此问作为本节课的中心问题,引导学生从翠鸟的动作迅速、敏捷,眼睛灵活、锐利,小鱼的机灵以及苇秆摇晃、水波荡漾等等不同角度体会翠鸟捉鱼本领的高超,为学生的思考指明了方向。
在《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课开课时,教师请同学们读课题后,找一找课题中哪一个是重点词?同学们都找了“富饶”这个词,在同学们读全文之前,教师又请大家带着“富饶”这个词读课文,看看有什么收获?这时,教师引设式的利“导”,给学生的自读自悟指明了方向,学生读完后,收获不少:有的明白了“富饶”一词的意思;有的找出了表现西沙群岛“富饶”的词、句;还有的能体会出这篇课文是围绕西沙群岛物产丰富来写的,所以题目是《富饶的西沙群岛》……这样的“导”,学生自读自悟的方向明确,使学生的思维直奔主题,课堂效率高。
创新教育的今天,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教学改革的洪流正向我们涌来,学生主体地位的强调,教师主导地位的重建,使不少的教师感到教育教学工作上的茫然无措。在阅读教学中,尤其明显,一则,仍然存在教师“预设框框”,让学生往里“钻”的现象;再则,出现教师过于忽视“导”,一味强调学生主体,结果学生连基本的学习目标都没达到的现象;其三,出现教师将以往讲授的地方或要提的问题写在投影片、课件中,变换形式的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现象。以上种种现象都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去体会文章。学生当然是阅读的主体,整个阅读过程需要他们自己去经历,而不是教师包办代替,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因为要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就否认教师的指导作用,正所谓“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因此,正确看待教师的“导”与学生的“自读自悟”尤为重要。何为“导”?叶圣陶先生曾作过解释:“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可见“导”的课堂运作在于“引”,“引而不发,跃入也”,既不是单一的由教师提供信息,传授知识,而是启发学生去自读自悟,主动探求,从“学会”到“会学”。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教师的“导”指引学生自读自悟的一点尝试。
一、引设式的利“导”为学生“自读自悟”指明思考方向
诚然,我们的祖先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诸如此类的古训,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学校中教学时间的有限,各层次学生能力的不同,一味的让学生自读,不可能马上有所悟。因此,教师应用引设式的利“导”为学生的“自读自悟”指明方向,使学生读有目的,思有方向,不至于走许多弯路。当学生的回答不完整或有错时,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重新思维,重新认识。
在《翠鸟》一课的教学中,其教学重点是体会翠鸟高超的捉鱼本领。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导”问:“你从哪里感受到了翠鸟捉鱼动作的可爱?”将此问作为本节课的中心问题,引导学生从翠鸟的动作迅速、敏捷,眼睛灵活、锐利,小鱼的机灵以及苇秆摇晃、水波荡漾等等不同角度体会翠鸟捉鱼本领的高超,为学生的思考指明了方向。
在《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课开课时,教师请同学们读课题后,找一找课题中哪一个是重点词?同学们都找了“富饶”这个词,在同学们读全文之前,教师又请大家带着“富饶”这个词读课文,看看有什么收获?这时,教师引设式的利“导”,给学生的自读自悟指明了方向,学生读完后,收获不少:有的明白了“富饶”一词的意思;有的找出了表现西沙群岛“富饶”的词、句;还有的能体会出这篇课文是围绕西沙群岛物产丰富来写的,所以题目是《富饶的西沙群岛》……这样的“导”,学生自读自悟的方向明确,使学生的思维直奔主题,课堂效率高。
四、启迪式的暗“导”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像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想像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潜在空间,也是理解感悟的有效途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启迪式的暗“导”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
在教学《翠鸟》一课中,当学生读到有关翠鸟及小鱼动作的语句时,教师引导学生想像“翠鸟这时会想些什么?”“小鱼为什么悄悄地露出头,它在想什么呢?”。丰富的想像为学生理解翠鸟及小鱼的动作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坐井观天》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在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后,教师问了这么一句:“青蛙跳出井口了吗?又会发生什么事呢?”学生顿时沸腾起来,想象出了许多不同的,甚至离奇的小故事。这种启迪式的暗“导”如同一石击起千层浪,将学生想象思维的闸门一下打开。可见教师“导”的妙处所在。
五、点拨式的指“导”让学生在研读中学会读书和思考
发现、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对学习更有兴趣,学得更牢,是一种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如何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并探究问题呢?教师点拨的指“导”,让学生在研读中学会读书和思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思考方向,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发现、去探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通过研读的过程,逐步学会如何读书和思考的方法。这些,都是在教师的“导”中逐渐习得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的着力点不在于让学生获得和教师同样的见解,而是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究,在研读的过程中学会读书和思考。
《曼谷的小象》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课文中对小象的动作、阿玲的笑及晨雾颜色变化的描写,使学生边读边领悟到文章中人物与景物描写之间的密切联系,学会一边读一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