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运营商

运营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运营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运营商范文第1篇

在工信部2013年底发出首批牌照的半年后,京东、苏宁、迪信通、阿里巴巴等19家虚拟运营商先后宣布正式启动移动通信转售运营业务,虚拟运营商终于杀入市场。

什么是虚拟运营商?

虚拟运营商(VNO),是指拥有某种或者某几种能力(如技术能力、设备供应能力、市场能力等),与电信运营商在某项业务或者某几项业务上形成合作关系的合作伙伴。电信运营商按照一定的利益分成比例,把业务交给虚拟运营商去发展,其自身则腾出力量去做最重要的工作,同时电信运营商自己也在直接发展用户。虚拟运营商如同商,他们从移动、联通、电信三大基础运营商那里“包干”一部分通讯网络,然后通过自己的计费系统、客服号、营销和管理体系卖给消费者。目前,中国的虚拟运营商以170号码作为识别,在170号码之上进行业务和服务的创新。

从传统运营商那里“批发”资源还要同传统运营商展开竞争,虚拟运营商的棋局,你是否看得懂?

《小康・财智》:去年年底,有19家民营企业拿到了虚拟运营商牌照。工信部为什么要大力发展虚拟运营商业务?

邹学勇:上世纪90年代,广东曾做过移动通信转售业务的尝试,但没有继续下去。主席明确指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新形势下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移动通信转售,就是为了迎合中国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让民营企业进入通信行业,所带来的新一轮的变化。

《小康・财智》:工信部选择的这些企业有什么特别的优势,能更好地从事虚拟运营商业务?

邹学勇:这19家企业,主要来源于八个行业。

第一个是新媒体行业。拿到牌照的巴士在线,经营公交等交通工具上大众屏,将给新媒体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一、多屏,从交通工具上的大众屏扩展到个人手机的终端屏;二、互动,用户从单一收看变成主动接收和互动,实现大屏和小屏的连接;三、粉丝,实现同辆车乘客组群“互粉”,实现下一代面对面微信。以后坐公交车时,可以拿着自己的手机,跟电子屏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拉动整个电子屏之间的一个广告价值。

第二个是电商行业。做虚拟运营商要实现的是移动电商,通过170号码,可以将自己电商里面的资费,快速地通过话费进行变现。这就是进入移动电商入口的一个方式。

第三个是物流行业。物流行业要实现的是在物流过程中的有效监控监管,以及实现移动物流的互动,做一些M2M模式的创新。

第四个行业是云计算。大数据分析之后,通过手机终端进行分析承载,像大数据那样进行承载。

第五个是终端渠道行业。这类终端渠道商将以往分散的客户进行集中把控和扩充,形成客户的“大数据”,增强客户黏性。比如像迪信通,做的就是O2O模式。以前它有很多店面,以后可能就慢慢收缩,将线下的业务受理、售后服务等搬到线上去。

第六个是移动金融行业。现在所有银行都在推互联网金融。如何进入移动金融?通过手机终端、手机号码和手机号码的流量、短彩信以及小额支付,打造移动金融的安全手机。

第七个是移动游戏行业。虚拟运营商通过“游戏手机流量”的经营方式,通过流量经营促进游戏经营。也可根据不同的游戏设计不同的流量套餐,用户也可通过话费直接充值,实现游戏小额支付。

第八个是行业应用。虚拟运营企业,可凭借其灵活多变、创新能力强的特点,在行业应用领域大展拳脚。

《小康・财智》:那是否可以理解为,这些企业并不是单纯因为虚拟运营商业务本身盈利预期好而做的,他们的目标主要是服务于他们现有的业务?

邹学勇:是的。虚拟运营商的核心是将通信的能力贴补到自己的主业上面去,他的盈利点还是在他的主业上。比方说苏宁,还是在开店,不过就是通过170号码实现O2O的模式,实现智能家居的模式,让线下会员更加有凝聚力,盈利性更强。

《小康・财智》:未来虚拟运营商是否还会不断有新的企业加入?

邹学勇:工信部会批准新的企业加入。虚拟运营商更多的是靠差异化经营,是在现实的某个领域里面,去做业务差异化经营的模式。

《小康・财智》:目前三大传统运营商都分别成立了相关的机构和部门与虚拟运营商对接,似乎表示出了全力支持的姿态。虚拟运营商的进入,不会对传统运营商构成威胁吗?

邹学勇:虚拟运营商更多的是在做传统运营商的空白市场。传统运营商更多地注重一号打天下,可以发短信、通话、上网,是实体的通讯工具。虚拟运营商则注重一号黏天下,通过业务和服务去定向地黏住自己的用户。我把他们比喻成兄和妹的关系,传统运营商是大哥,虚拟运营商是妹妹,哥哥要照顾妹妹,要助力她的发展和成功。妹妹和哥哥之间是不存在冲突的,因为妹妹长大之后就嫁出去了,不像弟弟与哥哥还要分财产。

《小康・财智》:虚拟运营商的扎堆进场,会不会引发一轮新的价格战?

邹学勇:不会。虚拟运营商的号码是从传统运营商那里批发过来的,跟运营商去打价格战是不现实的。而现在传统运营商给虚拟运营商批发的价格也非常高。无论是传统运营商还是虚拟运营商,在定价上最终都会走向市场化。

《小康・财智》: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在国际上,虚拟运营商的成功案例非常少。换句话说其实虚拟运营商在国际范围内并不成功。这能否给中国这个新兴的行业一些经验和教训?

邹学勇:虚拟运营商的成功需要具备四个因素:全球化,细分领域差异化经营,品牌化,分销和渠道。

八年前,澳大利亚有100家虚拟运营商,到目前为止只剩20家虚拟运营商。我们分析认为,虚拟运营商更多是在挣通讯资费套餐利润差,没有去做差异化经营。后来剩下的这20家都是差异化经营,通过个性化服务生存下来的。中国的虚拟运营商从头开始就不是通过价格战,而是有着差异化经营的思路。比如分享通信的10039球学会,就是针对高端客户群体的高尔夫球会。

虚拟运营商渗透到各个行业,就带动了整个通信行业市场的扩大化。

运营商范文第2篇

11月18日,法国电信集团旗下的企业电信服务机构OBS(Orange Bussiness Services)和联想集团一起宣布,将由OBS为联想全球提供业务加速服务,以加强联想位于全球13个国家的销售团队的通讯能力。

这是一套完整的商业服务方案,根据OBS的现场演示和联想的计划,它能透过一个优化的全球网络架构,改善网络管理以及加强可视性。联想集团的全球基础架构服务总监Lynn Z Lin认为,对于一个跨国公司,联想已经到了引入业务加速服务以求增加网络控制力和提高服务质量的时候了。双方已经花了三个月的时间来构架这样的网络基础架构。比如一个普通5兆的文件,从旧金山通过网络传输到北京,正常情况下需要2分钟以上,在优化功能启动后这一时间将大大缩短。

OBS已经不止一次地为企业级大客户提供诸如此类的服务。作为集团庞大架构中的一个子集,法国电信对OBS的重视程度不亚于对原有的基础通讯设施服务支持力度。在2005年6月,法国电信推出了NExT策略,这一策略又名电信服务新体验,以加强集团转型为整合运营商的目标,并希望将集团打造为欧洲新型电信服务供应商的先驱,在这一思路指引下,2006年Orange正式成为法国电信提供互联网、电视以及移动通讯服务的单一品牌,而OBS则是Orange提供商业通信服务的主要品牌。

借助法国电信在全世界的基础网络,OBS的业务开展得异常顺利。从那时候开始至今,在通信网络的咨询和管理领域,已经累积了超过200家跨国企业客户和全球15000多个管理优化装置。它提供的服务并不止于此,还包括交换虚拟网络、全球技术支持等。这些服务在中国并不鲜见,但不同之处在于,这样的服务往往不是由运营商来提供,而是中小型的IT服务公司分食了市场。

不妨将这视作世界性的“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的成功范本。在中国电信数年前正式有这一提法之后,围绕消费级市场的转型话题就一直未曾间断,最新的消息是,将各种上网应用一号“打尽”的“天翼”移动业务即将出现在中国电信推出的手机上,带动着使用这一业务的手机也被称为是“互联网手机”。而关于网络的融合、制式的发展,也一直未有消停。

但转型的需求应该远远不止于此。目前的电信运营商中,如果谈及B2B业务,中国电信有“商务领航”品牌,中国移动有“政信通”套餐,但对企业级市场并无强势的信息化服务方案应对,曾有评比数据显示,运营商的收益中,来自企业客户的收益大概占30%左右,并且主要仍然以基础的网络业务为来源,增值业务的空间远远没有达到饱和的需求。

运营商范文第3篇

实验发现,高压喷射一立方米的河水,就能冲掉大约一立方米的沙土,如果集中大量使用高压水龙冲刷,就可以在短时间内攻破以军的防线。埃军随即采纳了这一方法,从英国和德国秘密进口了450台工程用高压水泵,于1973年10月6日发动突袭,仅仅用了5个小时,埃军就顺利开辟出了60多条通道。埃军后续部队随即发起猛攻,以军全线溃退,埃及从此夺回运河控制权。

回到正题上,目前全球主流移动运营商个个家业大,它们通过发行SIM卡,拥有和锁定了一大批忠实的用户,而这些用户给它们带来了巨大的现金流。运营商试图通过各种促销手段,让用户拥有多个号码。这个基业看起来固若金汤,但死穴恰恰就在SIM卡上。

一张SIM卡对应一个电话号码,用户把这个号码看作身份识别(ID),很珍惜。传统观念认为,用户是鱼,SIM卡就是吊钩,鱼儿吃下吊钩就跑不了。过去20多年的经验证明,这一直是正确的。主流移动运营商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庞大的SIM卡发卡量,似乎构成了一道固若金汤的巴列夫防线。

但舒服的日子终将过去,11月3日,美国专利和商标局公布了苹果所提交的一项虚拟SIM卡专利申请,苹果此项专利最初是在2010年第四季度由苹果高级工程师罗本・卡巴莱罗、斯蒂芬・谢尔和摩西特・纳昂一同提交。这就直指运营商的要害。去年,以法国电信为首的部分欧洲移动运营商,对苹果发出警告,如果苹果在iPhone上应用虚拟SIM卡技术,它们将会对苹果采取惩罚性措施,包括要求苹果承担网络建设费用。

很多人搞不明白了,网络建设运营是运营商分内之事,凭什么要求手机厂商来承担?原因是,如果这项技术推广开来,运营商都彻底沦为苹果的小马仔。虚拟SIM卡是一种革命性技术,它将彻底地颠覆运营商依赖的商业模式。其原理很简单,在手机里内置可配置的SIM卡单元,其构造和算法与独立的SIM卡完全没有区别,安全性甚至更高。手机用户不需要再购买和插入特定运营商的SIM卡,你的手机由哪家运营商来提供服务,都掌控在苹果手里。

简单来说,苹果好似变成了一个大运营商,每个使用苹果iPhone手机的用户都是苹果的移动用户,不再属于某个特定移动运营商。以后用户在任何国家和地区获得移动网络服务,都是从苹果“漫游”到该地区的某家运营商的网络。对用户而言,可以享受性价比最优的网络服务,这由苹果来提供,它会去同各家运营商协商最优费率。相对弱势的运营商,会非常乐意以优惠的资费来与苹果合作。如此一来,大运营商也只能跟进。

苹果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触角从此伸向并覆盖了移动网络运营领域,而移动运营商地位就将大不如前,它们将丢失目前的主导地位,变成一家移动网络服务提供商,依赖苹果的虚拟SIM卡来推销自己的网络接入服务。

有人眼里,这是一幅美好画面――更高层面商业模式的建立,消除了低效和浪费,从而让最终用户可以以更低的代价,获得更多、更高质量的服务。但这也许会演变成一场噩梦,诸如苹果这样的公司将变得无比巨大,用户将一定程度上失去多样性选择。

作为用户, 我们无法选择网络运营商,苹果会给我们安排一个“系统最优”的网络。而这个“系统最优”,用户是否也真的认为是最优呢?我们热爱向往多样性,但也喜爱便利,喜爱一站式的购物消闲。现在,中国一线城市的大商场越建越多,越建越大,它们在商业领域扮演的就是类似于苹果这样的角色,很多独立的商店都经营不下去,选择进驻这些大商场。观察大型商场与独立商店的竞争和发展,可以帮助我们思考虚拟SIM卡将要引发的革命。

运营商范文第4篇

“波特兰计划”的失败在于运营商没能给出实现其服务的具体办法,运营商总是这样鼓吹其服务有多好,却从来不透露如何保证服务顺利实施。

俄勒冈州的波特兰最近出了件怪事:无线波特兰工程本来的主旨是要让免费的无线局域网覆盖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但却屡屡发生无法收到信号的事件。

根据CNN网站的报道,这项工程还有很多地方不够完善。按照计划在这项计划中要实现每平方英里有大约25个Wi-Fi接入点,承包商负责整个系统的建设,而波特兰政府就负责出钱。这样算起来,几乎所有用户都处在距接入点500英尺的范围内了。然而,现在的事实却是用户必须坐在家门外的台阶上,或者再走一段距离到路边,否则就可能一点信号也收不到。

有些用户可能会想买个室外天线,或是在门外搭建电桥来解决这个问题。尽管网络运营商表示购买天线的成本仅为150美元,但只要在运营商的网站上看一眼,就会发现,这150美元仅仅是天线的价格,若加上安装费用,用户可能要花将近300美元。而这恰恰违背了免费无线网络的初衷。

而据运营商的说法,另一种解决办法就是将接入点数量翻两翻,从而使每个用户离信号源的距离不超过250英尺。此项目的负责人在CNN新闻中对这样的提议进行了婉转地评价:“该网络的成本将会彻底混乱,业务模式也完全崩溃。”

那么,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我想到了两种可能性,不过哪一种都让人不舒服。

第一种可能:我们假设网络运营商是负责任的,但他们缺少运营城市网络的能力。这不是个好消息;第二种:我们假设运营商知道如何正确运营城市网络,但正如该项目的负责人所说的,将接入点翻两翻的提议不可能被通过。也许提供该网络的运营商目的仅仅是竞标成功,这只需要靠低价的标书就可以实现,而可行性问题等中标后再考虑。

我所知道的是,无线网络产品之间是有差别的。我们测试过很多产品,毫不夸张地说,设备速率和覆盖范围之间的差距是惊人的。在波特兰的项目中,部署某一个产品和另一个产品的差别就是成功与失败之间的差别。去年我们用802.11a标准,而非802.11b/g,所公布的测试表明,一个客户在500英尺内可以获得18mbps的速度――而这对现在的波特兰来计划来说,似乎是不可思议的速度。另外,附加的测试则显示1500英尺之内速度可超过10mbps,甚至在1700英尺之内还有1mbps的速度。

运营商范文第5篇

1、首先打开小米9pro手机,在桌面找到【设置】选项,点击进入手机设置。

2、进入手机设置之后,选择【通知和状态栏】然后进入。

3、在通知和状态栏界面,我们找到【显示运营商名称】选项,点击打开。

4、在弹出的选项框中,选择一种显示方式即可。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