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迁移理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职业教育;理论迁移;迁移向度;迁移立场
作者简介:陈甜(1982-),女,重庆市人,贵州省毕节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西南大学教育学部2011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林克松(1984-),男,江西上饶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2011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全(1966-),男,四川南充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学科建设重大项目(课题编号:2012-ZD-04),主持人: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7-0010-04
二十多年来,我国已经在行政体系层面和学校体系层面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但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仍存在诸多问题,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在国外理论的强势下仍然逡巡守旧。在我国当前及今后的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中,建构职业教育理论体系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提与动力基础,强化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取向。而在我国特色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过程中,理论迁移又不失为其中的可行之道。
一、职业教育研究理论迁移的必要与可能
理论迁移是一种理论对另一种理论的影响,理论间发展的不平衡是理论迁移产生的流动性根源。“当一门学科正在产生的时候,要想取得进步必须借鉴所有现成的科学”[1]。可见,学科之间的理论迁移是学科发展的历史长流中固有的现象形态。
(一)职业教育研究理论迁移的必要性
首先,职业教育学科的卑微地位呼唤职业教育研究的理论迁移。近20、3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如火如荼,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职业教育发展并不等同于“职业教育学”的发展,职业教育学科地位并未因职业教育卓越价值的彰显而得以提升,职业教育仍被视为只关心人的动手操作技能的教育活动,被视为职业指向的教育活动,被视为工业经济的附庸和政治权力的奴婢,现实价值再大,也未摆脱其卑微性。职业教育更因其缺乏“慎思性 ”的定位而被归属于低层次的技术能力教育,在学科地位上“理所应当”地被排斥于大雅之堂,致使职业教育研究经过20多年的努力仍然缺乏应有的学科地位。
其次,职业教育研究自身水准不高要求研究的理论迁移。职业教育研究整体性水平不高是当前困扰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大障碍。尽管近年来,伴随职业教育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功用日益彰显,职业教育实践的轰轰烈烈带来了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空前繁荣,但统观我国现有职业教育研究成果,多为对职业教育政策的鼓吹及对职业教育经验的总结,研究水平不高、缺乏理论色彩成为职业教育研究中最突出的问题,职业教育经验总结远远超过职业教育理论研究[2]。
最后,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的建构需要研究的理论迁移。特色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的建构关系着我国职业教育实践水平与学术水平的双重提高。一方面,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的建构有助于分析、厘清职业教育的本质,有助于个体从职业教育的现象困扰中解脱出来,通过对职业教育真谛的把握避免现实活动因误解或误读带来教育行为上的偏差;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理论体系是对职业教育实践的抽象和提升,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的建构反过来又可以提高职业教育的实践能力。
(二)职业教育研究理论迁移的可能性
职业教育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理论建构有路径可寻——“依托成熟学科是新兴学科发展的重要策略”[3]。综合各种条件来看,职业教育研究理论迁移具备如下可能性:
一是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复杂性。根据国际上通用的科学分类标准,职业教育研究包括基本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实践开发研究。职业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旨在探索职业教育的一般规律,提出对于职业教育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概念、原理、理论或学说,建立关于职业教育的知识体系。职业教育应用理论研究是关于职业教育特殊规律的研究,旨在探索职业教育基本理论在特定职业教育实践中应用的可能性及其条件,提出对具体实践具有直接指导的理论[4]。由此可见,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涉及领域的广泛性、解决问题的众多性、理论建构的繁琐性均为研究的理论迁移提供了现实依据。
二是相关理论研究发展的不平衡性。理论间发展的不平衡性是理论迁移产生的流动性根源。在学术之林中,职业教育理论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在系统内部,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与教育学其他分支学科(如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史等等)相比,不论是在研究范围、研究体系,还是最直观的研究成果上,都显得捉襟见肘。而在系统之间,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与技术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研究相比,更是显得势单力薄。但是,正是这种学科发展之间的不平衡性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迁移性提供了理论上的条件和可能。
二、职业教育研究理论迁移的基本向度
理论迁移的向度回答的是迁移什么、从哪里进行迁移的问题。就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而言,职业教育研究理论迁移的向度表征为时间、空间和内容三个维度。
(一)职业教育研究理论迁移的时间维度
在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后我认为:有效的数学课外作业最突出的特征便是能够促进学生知识的最有效迁移,也就是说,迁移理论在数学课外作业中的应用是不容忽视的.
一、迁移理论及重要性概述
学习的“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知识、技能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知识、技能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 简而言之,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现代迁移理论中以奥苏泊尔的认知结构同化理论为代表,他的理论体现了认知心理学在迁移问题上的新贡献. 在他看来:一切新的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 也就是说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含迁移. 这不仅说明了迁移的普遍性,而且指出了迁移的本质;不仅重视了迁移的分析概括过程,而且阐明了迁移发生的“同化”心理机制;不仅承认知识学习在迁移中的必要性,也肯定了迁移中智力的运用. 这个理论对于我们解释和解决课堂中的学习与迁移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现代教学活动,强调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研究能力的培养. 造就创新型、特色型人才,所以,越来越重视学生学习迁移问题的研究. 二、迁移理论在数学课外作业中的应用
学习迁移问题是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 它存在于人的各种学习、工作和生活活动之中. 我国古代学者没有明确提出“学习迁移”的概念,更没有形成一定的理论,却是最早发现了迁移现象,并自觉运用于教学和学习实践. 下面我就结合我国历史上一些著名的和迁移有关的典故来说明迁移理论在数学课外作业中的应用.
1. “温故而知新”,“熟能生巧”,作业的目的本是有效地迁移
《论语》中有这样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意思是这样的:广泛地熟读典籍,复习所学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会贯通. 做到这样的程度,才可称为老师啊. 通俗地讲就是我们常说的:经常复习旧的知识才能获得新的知识. 所以才有了“温故知新”这个成语,从“温故”到“知新”实际上就是一个“正迁移”的过程,而要做到这一点最有效的途径便是课外作业,特别是对于新授课,更是要反复地去复习和巩固才能掌握得比较出色.
然而,练习、训练也会有负迁移. 由于易形成单一、定向的技能习惯,因此在复杂多样、性质各异的学习活动中,一旦从事不同性质的学习练习和训练,就往往会发生困难. 加上长时间地单调练习训练,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因能量消耗而产生由兴奋转入保护性的抑制,也会导致学习效率的显著下降. 研究还表明,练习、训练中期还会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的“高原”现象. 这些是不利于迁移产生的. 特别是对于数学学科的学习,如果觉得单纯经过大量的练习即所谓的“题海战术”就能解决问题的话,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一旦学生因为失去作业的乐趣而不喜欢数学,要想使他的成绩提高可就难上加难了.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要想使学生产生正迁移,关键是教师要科学地、恰到好处地指导和运用练习. “题海”式的练习固不足取,而那种“滴水”式练习也不能称道. 只有建立在学生主动、适度、适量、适时且形式多样化基础上的练习,才能形成学生学习的正迁移. 作业的目的本是有效的迁移,我们决不能出力不讨好,使效果适得其反.
2. “爱屋及乌”、“由此及彼”,让学生因作业而喜欢数学
既然作业是促进学习正迁移的一种有效途径,是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的非常必要的一种手段,我们就不能废弃这种手段,而是要扬长避短,想办法让学生因为作业而喜欢上数学,所以在如何设计数学作业上我们就有了最起码的一个原则:这个作业一定要是学生喜欢做的,而且是有兴趣做的,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因为喜欢作业而喜欢上数学这门学科. 这种迁移实际上从“爱屋及乌、由此及彼”这两个成语上也能得到体现.
3. “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有效的课外作业的特征
知道了作业的重要性及作业的目的,我们就应该进一步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作业是有效的?什么样的作业才是学生喜欢的?实际上对于这个问题,古人也为我们做了更好的解释.
一、母语迁移理论
在外语习得中,母语对学习者的影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已引起了学术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重视。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母语迁移”(L1 Transfer)现象。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原理,母语由于其与外语的相似成分对外语习得产生的有益的、积极的影响叫做正迁移,它能促进学习者对外语的掌握与运用;反之,母语由于其与外语的相异成分而对外语习得产生的不利的、消极的影响叫做负迁移,它是学习者掌握和运用外语的障碍。
二、母语的正迁移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在外语学习中,迁移现象非常广泛。以汉语为母语进行英语教学,其正迁移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语法教学中用母语比较语言现象,讲解语法规则更清晰易懂
由于语法规则是比较抽象的东西,在教学过程中完全用英语来解释语音现象、语法规则,学生难以掌握,例如要说清楚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的区别,虚拟语气句式等这类语言现象,只能用母语来解释,或者说只有用母语解释之后,学生才容易接受和掌握。
2.阅读和词汇教学中适当运用母语解释抽象词语和复杂概念是必要的
母语的积极作用同样也表现在英语阅读和词汇教学中。在早期直接法绝对排斥母语,但后期直接法也不得不承认母语在教学中的地位,认为在讲授语音、句型、句法以及阅读技巧、文化内涵、复杂结构等知识时,有时用母语可以避免很多误解。
3.翻译时用母语可以增强理解
由于汉语与英语之间的差异,离开了汉语的翻译,用目的语直接进行教学,尤其是翻译教学,当然是一种很落后的方法,但完全脱离母语解释,又不切合实际,尤其在基础教学阶段。在这个意义上说,母语解释能起到正迁移的作用。阅读教学中用母语解释作为教学手段,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母语可以加快学习,也使学生的语言输出更准确,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母语的负迁移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由于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母语负迁移的出现是难以避免的,它对目的语的干扰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有效避免负迁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1.积累英语词汇
词汇是语言表达的基础,是流利运用英文的基石。教师应该严格要求学生注意基本词汇的积累,鼓励学生多使用词典,特别是英汉双解词典和英英词典,尽可能多地接触英语词汇的多重意义和原文解释。
2.营造英语学习环境
亲历语言环境是培养学生养成英语思维习惯,提高英语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尽量避免使用汉语,课内讲解以英语为主,课堂教学以语篇教学为主,至少以句子为单位。课堂上尽可能多给学生英文答题和英语口头交际的机会,最终摆脱母语的束缚,形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3.展开英汉对比学习
不要因为担心母语负迁移便因噎废食,教师应指导学生经常地、有意识地对比英汉两种语言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着重在不同点上下功夫。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变换使用直接法、交际法和听说法,让学生学以致用,乐在其中。可给学生布置足够量的角色替换、情境对话、复述课文、专题讨论等练习,让学生动脑想,动口讲,动笔写,边学边练,边练边比较,在实践中感受两种语言的异同。
4.搜集地道英语资料
阅读是学生语言信息输入和知识积累的主要来源。阅读不仅能使学生接触和熟悉语言结构、时态、词序和词的功能等,而且还能培养语感,丰富知识,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更重要的是阅读让学生了解英语的思维习惯和写作模式。同时学生阅读时,还应把文章中的优秀段落和精彩部分记在一个专门的笔记本上,经常复习,吸收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量阅读英文报刊杂志,尽可能多听英文广播,原版磁带,多渠道地接触原滋原味的英语,积累资料,培养语感。
5.增强学生文化差异意识
加强母语和外语之间差异的比较,对培养学习者的外语交际能力,减少或避免语用失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对比分析,比较母语和外语在语义系统、话语结构、交际原则、思维方式、时空观、价值观及审美观等方面的差异,使学习者通过不同文化的比较,学会不同文化的交际模式,增强其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论文摘 要:在英语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将正向迁移理论引入其中,有效提高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本文主要从正向迁移理论的四个方面来论述该理论的内涵和应用效果,包括普遍语法、认知策略、无知假设、最小方案,以期能够为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世界上虽然存在着多种语言,但每种语言的学习与掌握方式却有着相通之处,所以语言的学习过程中也经常运用到迁移理论,也即通过已知知识去掌握未知知识的过程。语言迁移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负向迁移理论,二是正向迁移理论。负向迁移理论也叫干扰,是由于在学习外语中对母语规则的生搬硬套造成的错误或者不恰当形式。正向迁移是母语有利于促进外语学习和掌握的现象,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
一、普遍语法的内涵和应用
普遍语法的正向迁移可以加深对所学习外语的深层理解,从而把握住语言学习的关键部分。人类世界中有很多语言类型,大部分语言从表面看都是毫不相干的,但是仔细研究语言的语法就会发现语言的相互差异性及其有限,更多的是一种相通性,这也是我们能在一定程度上根据已经掌握语言语法去学习另一种语言语法的原因。普遍语法的内容有所有语言都使用有限的离散语音,在此基础上再组成单词和句法成分,用有限的单词和句法成分又能组成无限的句子。每一种语言的构词法和语法之间都有一定的交集存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我们有意无意之中就运用到了已知语言的语法规则,或运用到了语言间存在共性的语法部分。
在英语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对普遍语法的学习有效掌握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结构对应关系,将汉语的语法知识迁移到英语的学习中,对比加深记忆,并有效理解不同的语言现象背后的相通关系,提高学生英语理解和认知能力。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和观察英语句法成分和语法成分的构成与汉语的异同,并鼓励学生举一反三,不断提高英语遣词造句的能力。
语音的初期练习方面也可以根据相似的读音来记忆英语的读音,熟悉之后可以引导学生按照标准的发音方式纠正英语的读音,这样能练就比较地道的英语发音。
二、认知策略的内涵与应用
认知策略是语言的学习和实际运用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学习观念对整个学习过程有着深刻的影响,如果我们认为母语对外语的学习具有干扰作用,那我们就会有意识地排斥母语在外语学习中的有利因素,发挥不了已有语言知识的积极作用。反之我们将母语对外语的学习作用看做是一种辅助认知方法,或者是一种语言策略和调解,那么我们就能很好地发挥母语的积极作用,有效帮助我们尽快掌握外语的语言知识和技能。
在英语的教育中我们可以一边梳理汉语的语言知识,一边讲解英语的语言知识,运用比较教学法,突出英语和汉语的相关性。这一点在基础词汇的认知上十分有效。不同国家的人对世界万事万物的认知都有相似点,这包括所用词汇的性质和语言描绘的顺序,因为人类的活动都基于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生产顺序上。英语和汉语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虽然有一定的差异,但基本的道德认识和人论思想却又有一致性,所以两种语言中的凝固词通常的顺序都是相同的,遵循一种线性发展路径。我们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巧用这些内在规律去记忆和推断英语词汇,根据已知的汉语词汇去扩大英语的词汇量,比较着记忆又不觉得枯燥乏味,还能提高学生对外语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无知假设的内涵与应用
正向迁移中的无知假设的大概内容是,在学习外语中,我们会根据母语的习惯来推测外语的知识和运用技巧,这能暂时弥补外语知识能力不足以应付沟通的需要,求助于已有知识可以提高外语学习的效率。
我国的英语语言环境较弱,进行跨文化交流的机会也相对较少,很少应用到英语口语,即使学了十几年的英语也还停留在哑巴英语的阶段,所以有意识地创设语言环境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汉语交流中我们可以随时思考如何进行英语的转换,以促进英语语言的使用意识。教学过程中可以多组织一些用英语交流的活动,假设自己身处于纯英语的环境中,克服实际交流的思维障碍。对于英语口语中出现的错误要引导学生加以正确认识,多数情况下是汉语思维习惯的影响,而不是智力水平的欠缺,勿打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的表达错误并晓之以理,逐渐提高语言学习的自信心。
四、最小方案的内涵与应用
正向迁移中的最小方案可以削弱母语对外语学习的干扰程度,重视学习过程的普遍性,弱化母语的作用,这就需要对母语和外语的基本语言情况进行有效的梳理和存储,在比较学习法中强化和突出外语的语法功能和相关知识,也就相对弱化了母语的功用。
最小方案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作用更加突出。使用汉语的人们用英语进行写作的时候都会受到汉语思维的影响。汉语思维的迁移能够对英语语篇的逻辑构思和分析起到一定的中介作用,即我们通常是用汉语的语法句法形式来调遣英语的单词和句法成分,短期内可以掌握英语写作的基本构成,但英语写作水平得不到应有的提高,所以要将汉语的思维的影响降到最小,不是压制汉语思维的作用,而是培养对汉语思维和英语思维差异的理解力和敏感度,在写作中能够进行迅速的思维转换,转换的速度越快,越不容易体现出汉语思维的而影响力,最终就能彻底进行英语逻辑的思考,这是正向迁移的学习效果。
园林设计在我国可谓历史悠久,伴随着当前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等因素使得人们对园林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园林设计开始作为一种独立的专业学科出现在人们的视线,并且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在这门学科教学过程中,学生们渴望把课堂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但是实际效果并不如理想中的那么完美。把学习迁移理论应用于园林设计教学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提升园林设计教学的质量。本文对学习迁移理论在园林设计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详尽探讨,以期切实提升园林设计教学的质量,满足人们日益提升的对园林设计的需求。
关键词:
学习迁移理论;园林设计;教学;应用
在园林设计教学过程中,学生们渴望把课堂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但是往往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实际效果并不如理想中的那么完美。面对学生渴望学习的热情,教师们要努力寻求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学习迁移理论的诞生与应用获得了人们的一致好评,该理论对应于我国传统教育中的理论便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1]。在学习迁移理论中,不仅注重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掌握,也重视学生自身已有经验对所学知识的影响及创新和类比。对此,西方教育心理学做了深刻研究,认为学习迁移是个体在一方面掌握的经验对其他方面的影响。当学生需要学习新的知识时,可以应用已有经验快速增强对新知识的理解,因此,在学习迁移理论下,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是建立在自身已有技能基础上的。此外,学习迁移普遍性极强,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有深刻影响,其应用价值加大,将其应用于园林设计教学,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一、学习迁移理论与园林设计课程的结合
在学习迁移的过程中需要双方甚至是多方的共同参与,把学习迁移中所涉及的行为分为A、B与园林设计教学过程相结合。由迁移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根据迁移层次与水平的不同可分为纵向迁移和横向迁移。
(一)正迁移与负迁移
根据上文得知,A与B都是学习行为,当A对B起促进作用时为正迁移,反之则为负迁移。在园林设计这门学科中,建筑设计与园林设计两门课程密不可分,对于二者之间关系的处理也就异常重要。建筑设计一般是针对于满足人们的居住、工业或者商业空间需求,而园林设计则是侧重于和自然环境结合的部分,在建筑设计之外,所以园林设计的过程必然受到建筑设计的风格、审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二者的设计成果作为一个整体呈现在人们面前,共同服务于人类,倘若二者的结合处理不当,势必影响系统整体的美观与价值[2]。因此,在学习园林设计时,必需学习建筑设计,如果重视建筑设计而忽视园林设计,则无法达到整体的审美需求。现代园林设计专业的学生对建筑设计兴趣浓厚,尤其是对现代新式建筑物的关注程度更高,现代网络科技应用也十分广泛,学生们有各种渠道与建筑设计大师接触,获得建筑设计的知识,把这些知识如果应用于园林设计,会有明显的推动效果,也就是产生了正迁移;但是建筑设计知识本身也是复杂的,如果没有掌握好这些知识则会对园林设计产生负迁移的效果。
(二)纵向迁移和横向迁移
在学习过程的认知结构中,根据所学内容逻辑关系的抽象性与概括性高低水平不同产生的上下位结构用A和B表示。当A、B在同一抽象概括层次而相互影响时为横向迁移,也称为水平迁移,反之为纵向迁移。在学习过程中这两类迁移效果共同发挥作用,提升教学效果。根据迁移发生时间次序的不同可以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这种迁移中学生的先验知识与后继学习相互作用。很多学生在接触园林设计教学之前就对绘图有所了解,但是与园林设计中的图纸绘制完全不同。在园林设计学科中,制图是作为基础课程而出现的,对图纸绘制中涉及的基本方法、规则等进行讲解,但是没有园林设计的方法。在园林设计教学体系中,通过把制图课的知识顺向迁移到设计课中,可以有效避免教学体系中重复出现一些问题。
二、学习迁移理论在园林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一)构建园林设计的系统
在园林设计体系的构建时,每一节课程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这些教学目标在设置时要充分考虑学习迁移的应用。要求学生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对园林专业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摒弃原有的思维方式,在对园林专业进行考虑时要采取可再生形式。在设计中充分贯穿学习者已掌握的其他专业知识,增强保护自然的社会责任感[3]。学习者要以客户需求为根本出发点,突破设计者局限,灵活转换设计者与使用者的角色。
(二)注重园林设计学习方法的讲授和学习
要从园林设计学科自身特点出发,重视对学生解释信息、寻求替换方法等技能的开发与培养。培养学生具备探索和创新的能力与勇气。此外,在园林设计中,还要求学生针对不同的情境,快速思考、活跃思维,寻求最佳答案。要注重把学生培养成为设计团队的领导者,在园林设计中充分考虑不同学科如生态学、经济学等对设计的要求,从城市、建筑、园林等综合角度去分析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自然、生态和人文系统的关系,寻求三者之间的平衡,从而理解园林设计的目的与意义。在园林设计中,更多的是知识与能力的积累,大学阶段的教学仅仅是一个起点而已。此外,在园林设计课程中,还要引导学生掌握利用计算机技术处理问题的能力,顺应时代潮流,在设计中采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4]。
结语
在现代的园林设计中,学生们需要掌握的已经不再是传统的设计原理与方法,更多的是要注重对园林规划过程的管理和协调能力的培养,因此,广大园林设计专业的师生们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在实际的教学中注重学生团队意识与综合能力的培养能够使学生在工作中受益匪浅,同时也是学习迁移理论应用的重点。
作者:夏忠军 单位:湖南理工学院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孟南.浅析学习迁移理论在园林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2,14.
[2]王海敏.正迁移理论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鲁东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