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说普通话的好处

说普通话的好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说普通话的好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说普通话的好处范文第1篇

普通话是我们学习说话的第一步,也是做一个文明人的第一步,要是一个人连最基本的普通话都不会说,他还怎么去和别人交流呢?

普通话已深入到我们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无论我们在干什么,普通话都回荡在我们周围的每一个角落。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要说普通话呢?”因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国家,根据著名的语言学家周光有先生讲,我国56个民族共有80多种彼此不同的语言和地区方言,而我们每一个人又不可能一辈子都生活在同一个地方,固步自封,不去见识外面的世界吧,所以一旦我们身处异乡,便会遇到语言方面的障碍,不能与人沟通、交流。这时,如果我们都会说一种共同的语言——普通话,那么,就不用再为语言不通而急得满头大汗、不知所措了。

说普通话,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方便。从大的方面而言,说普通话,可以增强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沟通,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团结,有利于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加快社会信息化建设,普通话的普及适合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说普通话的好处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1

目前,小学生“听、说、读、写”诸能力中,最差的要数“说”的能力。而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较强的普通话口语交际能力将会成为每个人适应现代社会交际最基本的能力需求。《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把口语交际作为语文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所谓口语交际,就是交际双方运用普通话完成信息传递,交流思想等交际任务的活动。而在农村小学,大部分学生说话口齿不清、语无伦次、方言土音过重,能运用普通话流利地进行口语交际的学生寥寥无几。个别学生连平时的作文中都时常出现方言土语。而且许多学生胆子小,不敢用普通话进行交流。由此可见,加强农村小学普通话口语交际教学已刻不容缓。那么如何做好农村小学生普通话口语交际教学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学校领导、老师带头,营造用普通话交际的良好氛围

农村小学生除了读课文时勉强用普通话外,其余的时间都是说本地的土话,这就给口语教学带来了难度。所以,必须营造一种以说普通话为荣的浓郁氛围。教师普通话的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孩子,这是不容置疑的。这就要求学校领导和老师进一步加强自身的普通话水平,带头在学校使用普通话交际。让同学们在班里、在校园内与同学、老师之间的交谈要用普通话,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语言实践的机会,便于随时进行口语训练。

二、学生亲身实践,感受口语交际的快乐

小学生有了口语交际意识后,还要让他们有亲身的体会,切身感受到口语交际的快乐。只有这样,学生才有信心进行口语交际,才大胆开口说话。为此,我们应当为学生创造多种多样的情境,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如我在上购物口语交际时,先让同桌的同学对练讨价还价,然后再让他们到讲台上表演,让同学给他们评价,纠正、完善他们的口语交际。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们既得到了训练,又感受到了快乐。

三、多渠道并举,训练口语交际能力

要想让农村的孩子口语交际达到熟练的程度,单靠口语交际课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加以渗透,采取多渠道并举的办法:

1.在班会课中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我在上班会课时,首先让上周的值周班干部总结上周的情况;接着全班同学围绕本周主题各抒己见;最后再由本周的值周班干部布置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我适时地点拨学生如何运用口语进行准确的表述。

2.在语文课中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在语文教材中,选择内容丰富,文情并茂的课文。对这些课文我们可以采取分角色来朗读,通过朗读来理解内容,通过朗读来把握文章的感情。对于一些故事情节较强、人物性格较明显的课文,可以让学生模仿表演。

3.通过讲故事和演讲来训练口语交际,让学生讲童话故事、寓言故事。

4.扮小导游或小记者进行训练,如学完《桂林山水》后,我让他们做小导游介绍桂林山水的特点。

5.在学校举办的各项活动中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体验运用普通话交际的快乐。

四、渗透礼貌教育,养成文明的口语交际习惯

语文素养包含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语文还应重视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课标》指出: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与别人交谈,态度要自然大方,有礼貌。

在农村,孩子们耳濡目染,极易染上说脏话的坏习惯。因此,在口语训练中,要避免说脏话,注意培养学生在交谈中使用文明用语的习惯。如在在与别人的交往中,用“您好”、“请”,别人帮助自己时说“谢谢”,说错话做错事时说“对不起”,等等。良好的语言及和谐的肢体动作,如春风一般沐浴小学生的心灵,加强他们心灵之间的交流,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五、多方参与,营造学生口语交际的良好氛围

1.从家长入手

家长是孩子接触最多的人,也是和孩子交流最多的人。我经常让孩子们在农闲时把自己的爸爸妈妈请到学校来参加学校或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让家长感受自家孩子的变化,感受口语交际的好处。有许多家长虽然大字不识一个,但看到农村娃娃也能像电视上的娃娃一样能说会道,自然是喜笑颜开。对孩子说普通话不仅不限制了,还经常鼓励孩子说。这样,孩子没有了后顾之忧,就更加愿意说普通话了。

2.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说普通话的好处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拼音 语文教学 联系 识字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0062-02

学好拼音,是学好汉字、学好普通话、学好阅读及写作的前提条件。 汉语拼音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学会了汉语拼音的读与写,才能识别基础的汉字。因此,汉语拼音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汉语拼音作为小学教学教材的最基础部分,它将陪伴小学语文教材一起走向识字的海洋,踏上发音的旅程,奔向阅读的天堂,冲往写作的彼岸。汉语拼音作为识字和学说普通话的有效工具,被视为一根牵引绳,它将永远伴随着学生语文学习的各方面、各阶段。既然是工具,是牵引绳,就不能把他作为学习的目的;如果过分依赖这根牵引绳,不在适当时机,用适当的方式摆脱它,它就会对学生的语文学习造成负面影响。因此,要学好和教好语文,就必须重视汉语拼音在语文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它是学习语文的重要工具,是帮助识字、学说普通话、阅读以及写话的有效工具。贯穿整个小学语文的学习。

一、拼音与识字教学的联系

汉语拼音是识字教学的主要手段,也是第一学段的教学任务之一,汉语拼音可以和识字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拼识互促”,真正把“汉语拼音”作为识字的工具,从而促进他们更快、更多、更好的识字。真正体现“汉语拼音和识字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教学要求。汉语拼音在基础阶段一般都采取拼音先行的做法,汉字又是以形声为主,形声字与其声旁读音关系分不开,汉字读音认知策略多样。而拼音先行可以给初学者一些便利。所以,汉语拼音与识字的关系极为密切,在教材阶段目标中,汉语拼音被放在了识字与写字部分。利用汉语拼音识字应该说是当代识字的基本途径。也是传统的识字方法。如:看见一个汉字,不知道读什么,怎样读才算对,在语文教学上几乎成为“永恒”的难题,可汉语拼音却能有效地、快速地帮助学生认读汉字。纯汉语拼音教学是抽象的、枯燥的,在长达一个多月的汉语拼音教学枯燥无味,很不适应儿童的心理特点。而“儿童适应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应让拼音教学生活化,即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提炼出对拼音符号的认同、理解。如:“医生看病, aaa”,“公鸡打鸣,ooo”。讲到“b”“p”时,启发学生自个编儿歌。结合游戏、娱乐来进行汉语拼音的教学,发展学生的肢体运作智慧,加深学生对汉语拼音的认知和使用。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有些老师觉得汉语拼音教学对学生识字学习不重要。没有充分引导学生利用汉语拼音自主识字;把注意力集中在认清字形上,对读音要求不严格,学生读音混乱,这样不仅影响了识字教学的质量,也影响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和学说普通话水平。提醒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学生字,读准字音。利用汉语拼音纠正读不准的字音,遇到生字中的读音难点,我们一定要及时出示拼音,加强指导,如让错误读音“先入为主”的话,纠正起来就难了。我在教“重量”的“重”时,课前我就料到“重”字会有人读错。我在做教具时就特制了教具卡片。我将卡片上下对折起来,对准在“重”字上面注汉语拼音“zhng”,然后把带拼音的上半部分折叠到生字的背面让你看不到。当出示卡片时的确有许多学生都读错了,加上这个是一个多音字,在这个词语里应读“zhng”,好多学生都读成“chng”“重复”的“chng”了,可“重量”应读“zhng”呀!这时我及时把卡片上面的拼音展开,让学生仔细看看拼音再读,这时学生们都异口同声地读“重量”的“重”了。这就有效地突破了难点。

二、普通话教学与拼音的联系

汉字是汉语的书写符号,汉字的读音当然是汉语的标准音“普通话”。 普通话与方言的最显著的差异在于语音,语音的差异分别表现在声母、韵母、声调上,只有汉语拼音能够科学地、简洁地、通俗地说明这些差异,因此,学好汉语拼音是学好普通话的基础。学普通话也离不开学习汉字,也只有汉语拼音才能使汉字的注音实现科学化、简便化,用字母和声调符号就能表示普通话的全部音节,从而为几千几万个哑巴汉字标明普通话的标准音。各种方言与普通话在声母、韵母和声调方面的差异都有整齐的对应规律。例如我们这地方有好多人对声母里的边音l和鼻音n 分辨不清,“连”和“年”、“篮子”和“男子”、“篮球”和“难求”、“广南”和“光缆”总是混为一谈,造成我们地方人学习普通话的一大难点。利用汉语拼音,分清l和n的发音有什么不同,对准确掌握读音大有帮助。 汉语拼音是学习普通话离不开的拐棍儿,它不仅能正音,还成为学说普通话的重要工具。

学习普通话只靠口耳传授,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只有利用汉语拼音,如何利用呢?(1)在一年级上册的教材中 “汉语拼音”按要求,汉语拼音教学与学说普通话要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将拼音符号与普通话语音联系起来。(2)在识字教学中,重视借助拼音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努力做到字字过关,词词会读,句句通顺。所学的字使用率极高 ,如果掌握不好将严重影响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而且问题会越来越多,到高年级则难以纠正。(3)在朗读和口语交际中,注意正音教学不但要纠正方言,辨别多音字,而且注意音变。善于抓住重点。(4)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作业 ,如辨字音,读准词语,查字典等,使学生利用汉语拼音学习普通话。要让学生在头脑中逐步将汉字与汉语拼音建立起形象的联系,形成良好的正音意识和查字典习惯,克服发音上的随意性。利用汉语拼音学习普通话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但是也会给学生学习朗读带来一定的影响。首先汉字本来就不按词连写,汉语拼音也不按词连写,学生很容易形成“ 念字”的习惯,并由此导致“唱读”“唱说”的习惯。儿化音,本来是两个汉字代表一个音节,“念字”式朗读是必然的。但是教师必须注意要求和引导学生在读读通之后把课文读熟,在熟读阶段一定要注意按词语和语节停顿,并适当加快朗读速度。只有低年级老师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才能使学习克服“念字”“唱读”“唱说”的习惯。至于儿化、轻声等音变问题,也需要教师从一开始就提醒学生注意并及时做出示范、纠正。

说普通话的好处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方言;普通话;文化认同感;区域隔离

中图分类号:H0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2-0174-02

大家都知道,我国由56个民族组成,并且每一个民族在最开始的时候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语言,我们就称之为“方言”。方言自很久以前就慢慢形成并且流传下来,而现在的普通话也就是由原来的“官话”演变而来的。所以它具有很强的根基性和地方性。方言有利于传承地方文化,保留地域特色,比如大家喜爱的京剧、沪剧、川剧等等,全改成普通话应该就没人听了;方言也帮助人们产生地方认同感,比如人们见面往往从口音中就可以辨别对方是老乡;但方言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地区间的交流,有些偏远村庄甚至会出现出村需带翻译的现象,带来诸多不便,因此现在各地都在推广普通话。

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虽然允许地方语言的使用,但是很大程度上都被统一了。一方面大力提倡普通话,一方面人员流动性加大,交流时就需要一种大家都能比较理解的方式,普通话就慢慢占据主导地位了,而且年轻人,如果在学校或者在公司说方言会让人觉得很土。流动人口大,从小就离开家跟随父母,现在接触的媒体太多都讲普通话,这也证明了社会的潮流和进步。正常的发展。推广普通话,必然会对原有方言造成影响,使得原有方言向普通话“靠拢”,俗称“不正宗”了。方言虽然有很强的区域性和根基性,但是还是抵不过普及普通话的大流,因为全国各地人员的流动性就决定了方言一定会被人们慢慢地“搁浅“。

什么地方都有方言,但是现在的人都只爱或是只会说普通话,什么方言的都不会说或是不想说了。中国本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地区肯定也会有各个地区的特色,如果一味地去叫所有人说普通话从而忘了本,似乎丢失了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将中国传统文化置之于不顾。比如说笔者身边的许多人都是这样。明明都是土生土长的陕西人,父母都是说方言的,但是从小父母都不教我们也不让我们说陕西话,取而代之的都是教我们普通话。现在面对很多长辈时,就很容易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有时甚至感觉自己像是从外地来的一样,很没有对这块土地的归属感和对这类方言的认同感。因此,很多人都担心不久后的将来方言就会逐步退出人们的社交范围,取而代之的是普通话。这是一种很不好的现象,中华民族本身就是一个大家庭,有很多种方言这是必然,但不能一味地只是去推广普通话而忘了本,不然大家以后就只会普通话,那有什么用呢?我们祖先创造了文字和多种美丽的语言,是多么伟大的创举!

所以,在普及普通话的同时,各种矛盾就应运而生了。讲方言的人群,对母体语言文化的认同感低。城市的外地人口太多,冲垮了本地的语言秩序。甚至就连在校的学生们都会有各种各样的疑问:甲同学说:“我觉得我家乡的方言是世界上最动听的。有效保护,将使她更年轻。”乙同学:“应当大力推广普通话,抢救方言没有必要。”丙说:“什么时代了,还讲方言?太土气了!”同学们看法不一。有些人认为应该保护方言,因为方言不仅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多彩的地域文化。而有些人认为应该摒弃方言,因为方言的使用会影响普通话的推广,摒弃方言可以消除语言隔阂,更好地促进各地区的交流,从而带动经济发展。

笔者认为,普通话的发展势在必行,但中国人对待方言的态度也一定要有所改变。不一定就要像上面的同学说得那样走极端,我们既要保留方言又要学好普通话,普通话是我们社会交流的通用工具,而方言是我们自己地方文化的精髓是不可丢弃的,普通话在中国过去也是方言只不过现在是普及的方言,而其他各地方言有他文化的独特性和丰富性是普通话不可代替的,如果真的消亡那么中国文化将失去很多宝贵财富。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由方言所引起的语言和文化认同感的问题。

以前在书上,看到有这样一段资料。历史上,泰州方言圈就长期属于扬州府,当年扬州府的区域极大,基本上包括了现今扬州、泰州、南通的全部和盐城的南部。所以很多人经常把泰州与扬州混为一谈,但其实两者是有着明显差异的,而最大的差异就在方言。方言是中国人同乡认同的最重要的载体:只要方言相同,哪怕族系血统不同,都觉得亲切,比如江浙太湖片人与浙东人,血缘上虽然其实有着明显的差异(太湖片人基本上是中原人后代,而浙东人中的越人血统相对较多),但因为所操方言均为吴语太湖片,故而相互认同,通婚现象也较多;反之,方言不同,哪怕是同宗同族,却也觉得相互之间隔了一层纸:这道理很简单,你会认同一个讲话你听不懂或听着怪异的人吗?可见,方言的不同决定了泰州与扬州在心理认同上的隔阂。严格来说,这里属于南方。但这里的人不会特别执著地以南方人自居,因为毕竟在长江以北;当然也更不会说自己是北方人。正因为此,所以泰州人把北方说下江官话北片、中原官话和山东官话的人称为“侉子”,把南方说非官话方言的人称为“蛮子”,俨然一副居中自傲的态度。这种南北居中的状态其实是有不少好处的。中国绝大多数地区都是官话区,所以说东南沿海方言区的人就一定程度上会受到排挤;反过来说,这些人也会对中国作为一个整体缺乏强烈的认同感。相比之下,泰州方言圈的人处于官话与吴语区的交界处,对吴语和其他南方方言区有着一定的认同和理解;另一方面,对官话区也不排斥,其结果就是该地区人处于一个左右逢源的位置,对于中国作为一个整体较有认同感。

从以上资料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区域方言与人们的文化语言认同感是息息相关的。

现在还有另外一种现象,那就是方言类节目的流行。在艺术作品中方言比普通话更能够传神的表达一个地域的习俗和文化,以及人物的个性特点。方言的地域性很强,能够更深刻更细腻地表现艺术作品中的地域风情,因此,自古以来文艺作品中,方言一直在流行着。比如说我们的陕西电视台有一档节目叫《都市碎戏》,从电视艺术上来讲,水平并不高,与那些中央电视台的深度节目根本无从对比,但是收视率很高,那是为什么呢?其一是因为这是我们自己的日常生活的故事,其二就是因为它的语言就是我们的方言。这个节目之所以能够在这个区域迅速火起来,就是由于它凝聚了大量关中地区的观众群体。所以,我们说,方言流行增强地域凝聚力。作为观众,我们带着理解和高兴的眼光来看这一方言热潮,但是它是有弊病的。从文化上讲,方言流行的最大弊端,是反映了地域文化资源的争夺。文化大省一个标志就是语言要成为大省,把语言的辐射力和覆盖率扩大,这个省份的影响力、市场形象等各方面的影响就越大。每个地域都在为自己社会经济的发展努力着,但在这种争夺中容易引发一种狭隘的地域文化意识,而不是现代的宽容的文化共享。

方言过度流行的最大的问题是,会导致地域语言的隔离。在电视剧里说说方言是无妨的,有利于艺术作品的生动和传神,但是应该看到它深层的弊病。前边说可以促进地域间的交流,但方言过度流行同样可以导致地域间的隔离,就是文化心理上的区隔性,语言越来越远心理就越来越有隔膜。一个地域的人口都只说方言,一年两年看不出问题,一代两代下去,这个地域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离心力就很强。当然现在没有这么严重了,我们是杞人忧天。但是要从文化上解读它,就要深谋远虑,要有忧患意识。所以觉得它是有弊病的。

到20世纪90年代,先生将“共同心理素质”解释为“民族认同感”或“民族自觉的认同意识”后所谓共同心理素质,通俗地说,就是同一民族的人之间存在着一种族属亲近感、文化认同感。这种心理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每个人都会以自己的生活经验而体验到。世界上许多丧失了共同地域、语言的民族就是用认同感来维系其文化的。例如,大多数犹太人虽然已改操英语(犹太复国后又曾一度复兴希伯来语),但犹太人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是通过表现在共同的犹太民族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即犹太民族文化认同感来获得和增强的。中国历史上的契丹、匈奴、女真等由于丧失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也就丧失了表现在其文化上的心理素质,逐渐被其他民族同化,这些族群也就从此消失了。

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度,千万不要顾此失彼,一方面要对地方方言有足够的重视,不能一味地摒弃,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地普及普通话,增强各族人民对整个国家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齐心协力共同创造我们美好的家园。

参考文献:

[1]泰州方言文化圈自古有之[EB/OL].http:///d11

说普通话的好处范文第5篇

第一,从听的习惯上来看:叶老强调:听姿端正;精力集中;听思结合;坚持听新闻广播。这四个方面从最基本的方面入手,这就需要教者从点滴入手,上课时学生的听课姿势上是否端正,一方面使学生养成端正的坐姿,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极有好处,这里就不在赘述。另外端正的坐姿,便于学生精力集中。精力集中是听懂的前提。如果学生没有养成精力集中的良好习惯,那么对其学习会有极大的影响。同时从尊重的角度来说,不去认真听取他人的讲话是对人的不尊重。听思结合,是学习的好方式好习惯,一定要培养学生养成这一良好的习惯,边听边思索,思维总是跟随说者的思路向前走,不断地辨析其说的内容。“学而有思”那么,就会进一步理解主旨,领会其意图。听新闻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它对语文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从优秀播音员准确的发音中学习读准字音,或许在听的同时会纠正其读不准确的字音,另外从新闻中能尽快了解一些重大的事件,丰富了书本知识,间接的学到好些东西,作为积累的一种必要方面。从获取信息的角度来说,这一点是不能忽视的,提取筛选信息的能力,概括能力,表达能力等诸多方面都可以从听新闻中学习到。用一种大语文观来看待语文的学习听的方面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从说的方面来看,叶老强调:发音准确,说普通话;条理清楚,重点突出;语言朴实感人;善于朗诵、演讲、辩论;讨论问题时有坚持观点、修正错误的习惯;善于口头作文。叶老强调的这些说的标准对现在的学生来说能做到的不多。发音准确,有时纠正后仍发错音,没有办法连高考题的第一题都在纠正读音,那么我们学生就是没有一个良好的习惯,“秀才读字读半边”的现象时有发生。说普通话这本身就是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交流作准备。人人都说普通话这也是一个目标。

第三,从读的方面来看:叶老强调要培养学生“坚持预习、复习课文;读书要看注释;读书要有工具书辅助;不动笔墨不读书,圈点勾画作批注;读思结合;精读、略读、速读相结合;多读有益的课外书。”等读的良好习惯。这里涉及到读的方方面面,读什么?怎么读?读的方式有哪些?读的对象包括什么?从目前学生的语文学习现状来看,能坚持预习的学生不多,按部就班复习的也寥寥无几,“不动笔墨不读书,圈点勾画作批注”能有几人乎?读得不多,更别谈思了。略读、速读者有之,但不敢说“大”有人在。至于精读、略读、速读“相结合”恐难做到。

相关期刊更多

第欧根尼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社会科学院

外国文学动态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

俄罗斯文艺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