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特殊教育专业学什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特殊教育专业在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设以来,培养了大批从事残疾人研究、康复和教育的专业人员,但是随着特殊教育对象的复杂化,特殊教育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当前我国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鉴于普遍反映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不能很好适应特校一线教师工作的客观现实,各高校不断调整特殊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作为特教学科重要基础课之一的心理学课程课程设置首当其冲,根据以往资料显示,很多师范院校在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计划中单独设置了特殊儿童心理学等相关课程,而且在心理学等其他专业的课程计划中也设置有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1]综观目前特殊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在高等师范院校课程体系中的现状,其课程建设基本上有三种取向:一种是以学生的障碍类型为导向,开始介绍不同障碍类型儿童心理与教育的系列课程;[2]另一种是追求特殊教育学学科体系自身的完整, 开设特殊教育导论、特殊教育哲学等大量的特殊教育理论,课程设置过于偏重教育学科本身,康复学、心理学、医学等课程的建设比较薄弱。如心理学相关课程只开设了特殊儿童心理学等专业课,忽视了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的学习。第三种是以心理学相关课程为主导,比如华东师范大学开设了心理学特殊教育方向,重庆师范大学开设了特殊教育(特殊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除此之外,在职教师也普遍认为心理学对于教学很重要,比如学者甘昭良将特教学校教师的知识技能分为六类,即:普通教育理论知识、特殊教育基础知识、教师基本技能、弱智儿童教育基础知识、聋童教育基础知识、盲童教育基础知识。在对“普通理论知识”的态度上,儿童发展心理学被大多数被试(76%)认为是重要的,而分别有一半以上被试认为普通教育学(57%)和普通心理学(53%)重要。[3]
H师范大学在多次研讨的基础上,将特教专业培养目标明确定为“了解国内外特殊教育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掌握特殊教育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高的特殊教育理论素质和实践能力,能在各级各类特殊学校、特殊教育科研机构、残障人士福利机构、特殊教育管理机构从事特殊教育实践、理论研究、管理工作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本文根据H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以及结合文献资料,对 2013级、2014级和2015级本科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从学生视角深入探讨特殊教育专业心理学课程设置问题,以供全国高师院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参考。
二 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和访谈法为主,编制《H师范大学特殊教育本科生对心理学课程设置的调查问卷》,并通过预调查和专家评审,对问卷进行修改和完善,提高了问卷的效度。2015年,向特殊教育专业2013、2014和2015级本科在校生发放问卷96份,回收96份,回收率为100%,其中大一、大二、大三各32份(如表1);原始数据以统一格式录入,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在问卷法的基础上,笔者还采用非结构式访谈法,访谈对象为特殊教育专业在校生,2013级7名,2014级7名,2015级7名,以口头访谈方式完成。
三 结果与分析
1 心理学课程看法数据与分析
从调查数据看(表2),总体上,在校本科生对专业课程总体设置满意度处于 “重要”的最多 (占89.5%), 其次为“一般”(占9.3%),1.0%认为心理学课程不重要;2013级在校生认为“重要”的最多(占 93.7%),只有两人个人认为“一般”,无人认为“不重要”。
通过数据可以得知,随着年级的升高,越来越多的在校生意识到心理学课程的开设很重要。笔者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个人访谈以及文献法来分析这些因素,得出以下原因:大一在校生对心理学课程了解不是很深,认为特殊教育专业就是学好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就行了,没有必要过多地涉及心理学。与之相比的是大二、大三普遍认为心理学课程开设很有必要,这是因为由于他们对特殊教育专业了解的加深,以及去特校实习,让他们意识到了心理学课程的开设对自己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2 心理学课程开设方式数据与分析
通过调查数据可以发现,总体上56.2%的学生认为心理学类知识杂糅在教育学类课程比较好,43.7%的学生认为单独开设心理学课程比较好(表3所述示),其中2013级在校生16人认为心理学单独开设比较好,16人认为心理学渗透在特殊教育课程中比较好,与之相比的是,2015级在校生只有11人认为心理学课程单独开设比较好,大三学生在倾向于单独开设心理学课程方面明显高于大一学生。
通过访谈分析原因如下:由于H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都是文科出身,学习普通心理学之类的课程比较吃力,而教育学容易接受,因此倾向于渗透性课程的学习,比如某学生认为《特殊教育导论》中关于心理学的知识能够很好地和教育学结合起来,有助于消化吸收。而倾向于单独开设心理学课程的在校生,认为心理学课程单独开设有助于对心理学进行系统的学习,而渗透性课程关于心理学的知识比较零散。
3 心理学课程需求数据与分析
通过表4数据可以得知,学生喜欢或者想要接触一下心理学类课程;特殊儿童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特殊儿童心理咨询与辅导类课程,2013级、2014级在校生对儿童发展心理学、特殊儿童心理诊断与评估、特殊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特殊儿童心理咨询与辅导都比较感兴趣,而2015级在校生相对来说只对特殊儿童心理学、特殊儿童心理诊断与评估、儿童发展心理学比较感兴趣。
笔者在访谈时发现原因如下:由于大一、大二开设课程较多,大三开设课程较少,所以大一、大二对心理学课程的需求程度没有大三高。而大三学生中一部分学生由于考研的原因希望能够开设一些诸如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等心理学课程,另外一部分在校生认为心理学的学习有助于自己特校教学工作的开展以及从心理学的角度观察特殊幼儿,因此希望多开设心理学课程。而大一、大二在校生由于课程比较多,学习和考试压力比较大,所以心理学课程的选择意愿较小。
通过数据(表5)可知,总体上来说,学校希望开设课程类型为咨询与治疗>应试和考研>基本原理,可见在校生意识到了特教专业技术性比较强,学习技能型知识意向比较强。年级上相比,从大一到大三,应试与考研、咨询与治疗呈现递增趋势,原因是因为大三面临择业或继续深造的选择。
4 心理学与特殊教育学科关系数据与分析
大一新生大多认为是两个单独的学科,大二、大三在校生普遍认为对心理学的学习有助于自己的专业发展,心理学课程是特殊教育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访问得知,基本上所有的大一学生都是通过调剂的方式被录取到特殊教育专业的,对专业学习兴趣不高,对特殊教育专业了解程度不深,认为特殊教育学就是学习特殊教育基本理论和技能。而大二、大三在校生在特校实习期间感觉只能用一颗爱心去拥抱特殊孩子,无法将理论知识学以致用,对技能型知识需求比较强烈。另外,很多学生已经通过或者正准备参加心理咨询师(三级)考试,对于他们来说,学好心理学并且通过心理咨询师三级考试有利于自己的学业。
除此之外,在与在校生进行访谈时,发现了一些问题:学生认为心理学课程的开设对本专业的发展很有用,但是感觉学期结束好像什么都没学到。学生在特校实习时对技能型知识需求比较强烈,而学校开设的课程却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
四 讨论与建议
结合问卷调查数据以及访谈所得资料,发现存在以下问题:大一新生对特教专业了解不深,所以在学习上有一定的盲目性;大多数在校生认为心理学课程很重要,但是在课堂学习中却又很吃力,部分学生感觉虽然学到了很多知识,往往期末考试结束后,所学的内容也就忘记了;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容有一定的重复性,没有整合优化,。基于此,提出了以下建议。
1 让在校生对特殊教育专业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通过访谈以及查阅资料发现,大多数在校生都是通过高考调剂的方式被录取到特殊教育专业的,结果就是他们不知道特教专业是学什么的,未来可以从事什么工作,甚至有些学生直接排斥这个专业。所以,针对大一新生,有必要让他们对特殊教育专业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不仅仅如此,还要对特殊教育学科有一个了解,让他们知道特殊教育是一个复合型学科,其中康复学、心理学、教育学都是其中重要基础学科,缺一不可。
2 加强对任课教师的培训
2010年以来,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院校超过四十所,呈快速增长趋势,如何培养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很多学校都在考虑的问题。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实施者,教师的师德、治学态度和教学理念,以及在课程知识领域的认识水平,对课程建设成果和水平起关键性作用。因此我们非常强调教师持续的专业成长。“特殊教育心理课程如何实施、是否有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施者——教师的理念与态度,这将直接影响该课程能否真正在教育、教学层面实施,并转化为行为,纵观我国新兴特殊教育专业院校现状,大部分特殊教育专业教师都是刚刚毕业的硕士生,他们教学经验缺乏,不能很好地主导课堂教学。[4]而心理学类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最高,不仅仅要具备特殊教育专业背景,还要具备心理学背景,但是同时具备特殊教育和心理学背景的教师很少,另外在实践中,有些教师备课时只备课程而不备学生,不了解学生已掌握哪些知识,他们需要什么,其他课程讲授了哪些相关的内容。
3 加强与其他高校合作,制定课程标准
【关键词】贵州省遵义市 特殊幼儿教育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7-0017-02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特殊幼儿是特殊教育的最早对象,虽然特殊幼儿与普通幼儿相比存在特殊性,但关注特殊幼儿教育,对在“起跑线”上特殊幼儿的后期发展、对教育本身是很有必要的。由此可见,这个特殊群体的教育问题不容忽视。
笔者从贵州省教育厅召开的全省特殊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获悉,今年开始启动特殊教育三年(2014年~2016年)提升计划。意在以此推进省内特殊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等方面的全面提高,大力推进特殊教育的普及水平与力度,切实保障特殊孩子享有和普通孩子同样受教育的权利,由此可见贵州省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对此,把在贵州省内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都比较有代表性的遵义市作为一个参考点,通过对贵州省遵义市特殊幼儿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在具体查找与分析后可进一步探究出贵州省在特殊幼儿教育方面已有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现在整个贵州省各个地区的特殊教育都已得到重视,在国家重视和经济的帮助下,特殊学校对特殊教育所需的基础设施等各方面的投入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总体还是存在师资力量缺乏、人们对特殊教育认识不清、学校教育方法不当、特殊幼儿入学择校难、过于依赖家庭教育等问题。据此有的放矢地寻找最有效的解决对策,谋求贵州省特殊幼儿教育长期的发展之道是当务之急,所以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 大力培养特殊师资力量
特殊幼儿教育的师资力量一直达不到要求,总体呈现求大于供,而且是非常缺乏之态。
各种特殊幼儿学校、特殊幼儿班级的开创,规模的扩大,定能解决多数特殊幼儿入学难的问题。学校有了,为了扩充师资力量,大量的幼儿教师被培养,但只是普通幼儿教师的增多是不能满足全部教学需要的,因为特殊幼儿需要更有耐心、有专业知识、有特殊技巧的教师来陪伴和帮助他们。所以,加大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的培养非常有必要,师范学校重视特殊教育专业,从而培养出更多专业化的特殊教师以满足特殊教育的需要是解决特殊教师师资短缺的根本之道。此外,还有一些特殊幼儿存在于普通班级中,所以普通幼儿教师也不能置身事外需要做一些必要的“准备”,每一位幼儿教师都应通过专业的培训具备一些特殊教育的知识、技能。这需要幼儿教师与学校共同努力来完成。
二 教育方法的转变
教师是在校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对学生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所以如果教师有正确和适合的教育方法,对特殊幼儿的后期效益也不可限量。比如关注特殊幼儿的因材施教,用心去发现、挖掘幼儿各种特殊潜能的力度;教师要意识到特殊幼儿虽然有不同的特殊之处,但不代表他们没有或不能培养出优点(过人之处)。要增强与学生的心灵沟通,增加心灵的安慰与辅导。教师要清楚多数特殊幼儿内心深处都有自卑感和压抑感无处诉说与表达,虽然他们还是小孩,但也拥有丰富的情感体验。从特殊幼儿的年龄出发,考虑对其最实用的东西,基础生活技能的教学不可少,可能有些人认为这些在家里父母都可以教会,但他们忽略了一点就是父母对孩子都会比较溺爱更不要说是特殊幼儿了,大的事情基本上都是“代劳”。在学校教师有组织、有纪律地教幼儿如何去正确发音能更清楚说话或用口语、手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爱惜粮食,吃饭不能浪费;自己想要拿东西在能力允许的前提下要求和鼓励特殊幼儿自己去做,通过这些简单的行动增加孩子的自信心与自尊心。学校是一个庄重而严肃的地方,是获取知识的殿堂,但不代表学校里的课程非要以语文、数学等常见学科为主,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校一些传统的课程对特殊幼儿没有实际意义,所以适当改革传统教学模式,针对学生实际需要的教学才能产生有用的效果,让幼儿获得改变,从而真正地帮助幼儿,充分体现出教育的作用。
三 增加特殊教育的宣传力度
人们对特殊幼儿、特殊教育的认识不到位一直都是一个大问题。社会上每一个人对特殊教育的认识,直接影响他们对特殊教育的看法,可以利用传媒力量,甚至人口相传的方式,加强特殊教育的有益宣传,让更多的人去了解特殊教育的开展会带来什么?具有怎样的重大意义?改变人们对它的错误看法与想法。这样使一般人可能自觉产生一种责任感与使命感,去帮助他们。特别是在学校,由于学习人群的年龄层次不同,所以社会上有许多不同形式和类型的学校机构,如公办、私立,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但不管是在什么样的学校实施特殊教育的宣传都可收到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效果,因为任何一间普通的学校都有可能接收特殊学生,在校的学生、教师、学生的家长了解特殊教育后可以改变他们对特殊孩子的一些不正确的想法,无形中可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麻烦,甚至可能获得许多支持与帮助。大学生是经过几年学习就要选择工作岗位的庞大人群,通过大力宣传、开展特殊教育专题讲座、举行特殊教育公益活动、发起亲身特教体验活动等来让他们切身体会特殊教育存在的意义,也为后期特殊教育师资力量的壮大积累下更多的基础
四 增加特殊幼儿学校建设
学校是接收学生的地方,学校直接影响接收学生的多少,对特殊幼儿也如此。现在国家对学前教育事业大力地扩大规模,为更多的幼儿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因此各地区的学前教育学校(幼儿园)如雨后春笋般在迅速地增加。鼓励民办教育机构发展,结合国家政策与民间资金而共同为学前教育带来更大的成就、更广的前景、更深的影响,使更多幼儿获得进入学校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在这样的学前教育发展趋势下,提出并带动“特殊学前教育”随之开展,无疑是最佳时机。当然,就如做事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一般,特殊幼儿教育需要在各方面共同配合下才能做到游刃有余的进行。国家的政策支持、当地政府部门的关心、有心民间企业家的资金帮助等,大力在各地区发展特殊幼儿教育事业,把特殊幼儿作为特殊中的特殊来看待,针对当地实际状况增设“特殊幼儿园”,使特殊幼儿园就如特殊学校一样更具系统性、针对性、专业性等特点,拥有这样的环境对特殊幼儿的发展非常有利。
但特殊幼儿园的开设到目前基本上还没实现。把特殊幼儿作为特殊中的普通来看待,现在许多省市都会设立专门的特殊学校,可不是每个特殊学校里都包括学前教育,所以在特殊学校内增加特殊学前教育这个年级,对解决特殊幼儿入学问题无疑是另一个办法。把特殊幼儿作为普通中的特殊来看待,和谐社会的今天,许多人倡导以回归主流这一方式来完成对特殊幼儿实施最早期教育的使命,把特殊幼儿放在普通学校进入普通班级学习,多与普通幼儿接触交流,帮助特殊幼儿进步,这是让特殊幼儿接受教育进入学校的最常用方法。有了这样的几种学校,特殊幼儿上学就多了选择性。特殊幼儿择校难一直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根据幼儿自身特殊的类型不同、情况不同来选择适合的学校无疑是最好的;轻度障碍的幼儿多可选择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其他情况比较严重的幼儿可选择进入有针对性的特殊学校。此外,同步对落后地区的特殊教育进行有力扶持,家庭困难者给予补助,使特殊幼儿在受教育上的公平待遇等方面得到加强。
五 实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融合
家长对特殊教育的价值认识不清,没有真正地认识到特殊幼儿教育具有的意义与作用,从而没有想到用正规的教育帮助这些特殊幼儿。
每一个拥有特殊幼儿的家庭都会为孩子犯愁,有的在想孩子的现在怎么办?有的在想孩子的将来怎么办?所以有的父母为了孩子的现在着想,选择将特殊幼儿放在家中,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以便实施全方位的保护与教育。这种过度依赖家庭的保护与教育对孩子真的好吗?父母可保护他们一时,但无法陪伴一世。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考虑特殊幼儿自身的特殊性,父母更应全面和长远地思考问题,让孩子接受正规的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不管是在特殊学校还是普通学校,它们都具有健全的教育系统、专业教师及合适的环境,能让特殊孩子学到更多的东西,学会交流、学会面对,学会一些在家中学不到的,家长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其实想问题的方法很多,那些有诸多顾虑而没有把特殊幼儿送入学校的父母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多了一群人来帮助自己,学校的正规教育下再加上家庭的辅助教育。父母应多去了解特殊教育、多去学习特殊教育的方法,知道需要什么、避免什么;多和有经验的教师沟通交流,知道什么是重心,及时了解幼儿在校情况,对学校没有很好调节的问题,父母在家中应做补充教育与疏导。在家庭与学校双方的共同配合下,融合教育,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特殊教育 科学发展观 质优速快
中图分类号:G76文献标识码:A
1 特殊教育目前的困境
目前我国特殊教育的实施主要为两大教育安置模式:随班就读和特殊教育学校。肖飞用了“有点困惑,有点担忧”来描述我国随班就读的困境:普通学校班容量过大,老师没有多余时间和精力照顾特殊儿童的需要;普校教师缺乏特殊教育的知识技能;缺乏对随班就读生的系统、持续地援助与支持。而特殊教育学校也面临法制缺失、资金不足、师资薄弱等发展困境。法制方面,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套专门的特殊教育法律。经费方面,有调查显示64.44%的特殊学校校长认为配额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师资方面,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中生师比11.98:1,而2002年的日本生师比已经是1.57:1了。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确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典型的表现就是“以人为本”的不足,形成了“重快轻好”的基本格局。未来特殊教育何去何从?这已成为迫切需要回答的重要时代命题。
2 特殊教育未来的出路
2.1 科学发展观是一切行动的纲领
十七大报告第一次全面准确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使科学发展观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报告把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概括为四方面: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推进特殊教育创新,树立和实践质优速快的特殊教育科学发展观,这是特殊教育未来发展的唯一出路。
2.2 第一要义是大力发展特殊教育
尽管我国特殊教育的确存在着诸多问题,但更要看到其进展以及对社会、特殊儿童发展起到的作用。且这些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来解决。要把握特殊教育发展规律,看到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发展规律的异同,创新特殊教育的发展理论。让更多的特殊儿童获得科学的文化知识,让更多的特殊儿童实现自我发展,让更多的特殊儿童看到生活的希望,这都需要特殊教育的存在。
2.3 发展特殊教育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
我国的传统教育中就蕴含着丰富的“人本特教”的理念,如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思想,《学记》中的“教也者长善而救起失者也”“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就其失也”思想,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思想等等。因此,特殊儿童无论是选择随班就读,还是进入特殊教育学校,要倾听特殊儿童的心声与意愿。我们要关注特殊儿童需要什么,而不只是我们一味的给他们什么。
2.4 发展特殊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无论在课程设置,还是其他教育安排上,都要考虑特殊儿童的全面发展要求。同时,全面发展并不是要同步发展,因材施教与补偿教育非常重要。协调发展,要求努力促进特殊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各个环节与各个方面相协调,随班就读与特校安置的协调发展,还有城乡特殊教育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坚持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实现个人成长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促使特殊儿童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健康成长。
2.5 发展特殊教育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我国城乡特殊教育的发展差距还比较大,在教育经费投入上两极分化尤其明显。数据显示,2005年东部地区辽宁、江苏、山东特殊教育事业性经费拨款均过亿元,而西部甘肃、青海,中部江西均不足1500万。另外,在随班就读过程中,普通学校如何兼顾普通儿童与特殊儿童的发展,特殊学校如何兼顾不同障碍、不同程度特殊儿童的发展。不能一味为了追求全纳教育的实现程度盲目发展随班就读,这样反而带来负面作用。陈光华对我国大陆随班就读态度研究表明,目前社会对随班就读还没有形成一个宽容的氛围。
3 积极推进科学发展的特殊教育
3.1 继续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扶持力度
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在法制健全程度、教育经费投入、师资建设、教师专业化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都有很大差距。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国家要不断完善特殊教育的法制体系,尽快颁布《特殊教育法》。要继续加大对特殊教育的经费投入,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从而为学校的环境建设、资源补充以及师资培训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国家还要从政策等方面引导、鼓励师范类大学大力培养从事特殊教育的专门人才。
3.2 科学地理解全纳教育
目前,还有许多人对全纳教育的理解存在误区,认为全纳教育就是随班就读,把特殊教育学校排除在外。我国国情决定了随班就读是实现全纳教育的比较有效的手段,但又不能作为全纳教育的全部。因此,只要能够为特殊儿童提供一个开放、平等、不存在歧视、满足个体发展需要的教育,都可称得为全纳教育。普通学校正规、开放、常态的学习生活氛围与特殊教育学校专业的特殊教育水平和较丰富的特殊教育教学资源各有其长。因此要加强普通学校与特殊学校的合作与互动,促使特殊儿童无论在普通学校还是特殊学校都能得到专业的教育。
3.3 为特殊教育提供更加和谐宽容的社会氛围
目前我国社会对特殊儿童的拒绝歧视与错误认识仍然存在,如培智学校被称作“傻子学校”,盲校被成为“瞎子学校”。这就为特殊儿童将来走向社会带来很大的障碍与舆论压力。因此,无论是国家还是相关部门,都要积极引导对特殊儿童更宽容、正确的社会舆论,要淡化他们的“特殊”,强化他们的能力。一个宽容、开放的社会氛围,是对特殊儿童最好的教育。
参考文献
[1] 肖非.中国的随班就读:历史 现状 展望[J].中国特殊教育,2005(3).
[2] 王辉.中国特殊儿童义务教育发展中的问题调查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2006(10).
[3] 苏春景,刘英.关于“人本特教”的内涵及其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2009(7).
[4] 赵小红.改革开放30年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及政策建议[J].中国特殊教育,2008(10).
关键词 特殊教育中专学校 体育 校本教材 意义
什么是特殊教育呢?在我国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表述,但综合看来这些定义都包含了几个层面:培养目标、教育措施或手段以及教育对象和实施机构等。特殊教育专家刘全礼按照特殊教育的定义和教育与特殊教育的逻辑关系,将特殊教育定义为:对特殊儿童开展的、有目的的、旨在满足他们的一切教育需要的活动,这些活动既可能是增进特殊儿童的知识技能、影响特殊儿童的思想品德、增强特殊儿童体质的活动,也可能是改变或矫正他们缺陷或行为活动。在我国特殊教育是指对视力、听力言语、智力有残疾的人和有多重残疾的人实施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需要特殊的教具、学具、和特殊的教学方式。特殊教育也像普通教育一样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更特别强调了进行缺陷补偿和发展优势教育,即根据特殊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在课程、教材教法、教具、组织形式等方面,除有与普通教育相同的共性以外,还要有一定的特色适应特殊需要和补偿缺陷。并根据不同类型特殊学生的具体情况,完成一定的特殊任务,达到一定的特殊目标。另外特殊教育更加注重早期教育和个别化教育,更加强调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特殊需要。特殊教育要争取到更好的效果,必须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强调教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1更好的推进特教中专学校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教育方针,着眼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的发展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发展成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现代社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一个残疾人想要在这个社会生存下来就必须比别人更适应这个社会。他适应社会的能力那里来?相当一部人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了。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化的需求,为残疾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权利,这是我们的责任。
体育课教学就是以体育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身体得到锻炼,身心得到发展,从而增强学生机体,增进学生的健康。目前由于体育教材缺乏、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针对性适应不强。学生越来越不喜欢上体育课。尤其是残疾学生身体不方便,普遍自卑的心态,从而使得学生体质明显下降。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基于残疾学生的体质状况、身体、身理、年龄差异、兴趣爱好、生活环境等不同,灵活的进行课程选择以及针对残疾学生对体育需求的千差万别来进行开发,以达到教学目的。
2提高特教中专体育教师队伍专业素质
在特殊教育中专学校,由于学生的特殊性和残疾的多样性,这就不仅要求我们懂得自身的专业知识技能,还需知道不同残疾类别的学生的专业知识。如聋生的手语、盲人的盲文、各种残疾人心理知识等。只有更好的把这些结合起来才能上好每堂课,教育好每个学生。由于大部分体育教师都不是学特殊教育的,对于残疾人体育教学都需要一个适应过程,教育教学的方法、手段都个不相同。新教师有活力但缺乏经验,老教师经验丰富但又缺乏创新思维。通过校本教材的开发,可以有机的把“新老”结合起来。让新老教师相互交流;让新老教材相互补充。使新教师少走弯路,老教师更具活力,让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得以积累传承。新老教师相互学习,相互提高。从而更快更好的提高特殊教育体育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
3从实际出发,传承地方体育文化,积淀办学特色
国家的教育大纲是基于面上的规定,他不可能了解每个地方的实际情况。如场地、器材等方面的因素。而我们编写校本教材就是基于点上的教育,因地制宜编写出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教学大纲。有些地方尤其是少数名族地区,有地方特色的体育传统项目或者竞技项目更好的传承与发扬。打造地方特色,使学生参与起来更有兴趣和激情。
4便于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和定位
教师备课、上课离不开教材。由于教材的缺乏,不能集体备课,这就直接导致上课时的场地、器械冲突。从而影响教学质量。而且大部分教师都是按照普通教材进行备课,普通教材又不一样,从而导致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不一致,影响学生上课情绪,更无从实现为其他专业课程服务的教学目标。通过校本教材的开发,充分考虑其服务其他专业学科的教学目标。适当的增加其他专业知识,如盲人需增加臂力和指力练习内容。实现集体备课,集体研讨,可以有效缓解场地、器械的冲突,提高教学质量,更好的为其他专业学科服务。
5更好的为残疾人竞技体育提供支持
随着国家对残疾人竞技体育的投入逐步加大、认识逐步提高。我国残疾人竞技体育也迎来了大发展的好时期。残疾人同样可以通过竞技体育来展现自我价值,为国争光。而各特教中专学校也是残疾人相对集中的地方,对于残疾人体育苗子的选拔和训练有着很好的机遇。因此在校本教材开发中,合理的融入竞技体育项目,在日常的教学中观察并以此衡量、选拔运动员,为残疾人竞技体育做出自己的贡献。
职前培养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准教师”的养成阶段,是教师专业能力形成的初始阶段,免费师范生在职前培养阶段生成的专业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入职后教师专业发展的起点水平和发展空间,也影响着入职后面对多元化的教育对象群体的教育态度、教学活动和教学效果。因此,为适应未来我国普通学校教育对象及教育环境的变革,在免费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将特殊教育能力纳入普通师范教育培养内容将成为必然。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融合教育推进之下,普通教师教育体系应如何呼应融合教育发展对教师特教能力的诉求,将是我国教师教育变革的行动重点。本研究聚焦于作为未来基础教育“生力军”的免费师范生,以期通过对其特殊教育能力培养的探讨,为免费师范生培养模式的变革提供借鉴。
2融合教育背景下免费师范生特殊教育能力的结构及内涵
2.1普通教师特殊教育能力结构及内涵的研究现状
分析教师的能力构成是促进教师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在当今融合教育背景下,普通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殊教育能力?什么是教师特殊教育能力的主要构成要素?国外研究者归纳了融合教师要具备五方面的能力,包括障碍儿童相关知识;障碍儿童学科内与学科间的有效教学策略;正确的班级管理与行为干预技能;正式与非正式的评估方法;与家庭成员以及其他专业人员有效沟通与合作的策略。英国的相关法律规定所有的教师职前培养的课程,均应包括特殊教育的内容;要求新教师要具有发现和教育超常儿童以及其他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的能力。英国学校培训与发展署提出了对普通教师特殊教育能力的六项基本要求,以此确保特殊儿童能够得到高质量的教育,具体包括:教育者能够立即发现并满足特殊儿童的特殊教育需要;教育者能够帮助特殊儿童在社区和学校生活中进行学习、获得成功、并且能够完全融入其中;教育者应当接受充分的培养以获取相应的知识、技巧和信心来移除特殊儿童学习中的障碍,并且帮助他们最大限度地进行学习活动;教育者应当在健康、安全、成就感、对社会的贡献、经济能力五个方面使特殊需要儿童获得提高;教育者需要与学生、家长以及其他专业人员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协作,以满足学生和其家庭的需求;教育者能够通过职业标准和绩效管理了解其在特殊教育方面的职业发展水平,并同时发展自己的教学技巧。
融合教育对未来教师的专业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态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内研究者认为,在融合教育中,任何教师都要能履行以下职责:①充分了解每一个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和普通儿童,能为不同的儿童制定个别化的教育计划和安排相应的活动;②明确教育目标是为了支持孩子学会正确的知识和适当的行为,促进他们的发展,将每一个儿童都作为课堂教学中的受益者;③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避免由于标签效应而限制某些儿童的学习能力和人格的发展;④重视发挥各种教育活动在融合教育中的价值与功能,要鼓励发展正常和发展障碍儿童共同参加活动和相互学习。也有研究者提出,为满足融合教育实施的需要,教师应该具备三方面得素质,即形成融合的态度、价值和期望(真诚接纳所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形成合理的教育期望、形成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树立民主的教育观(树立民主的教育机会观即教育机会均等,树立民主的过程观即“合作学习、共同生活”,树立民主的发展性的学生评价观);具备特殊需要儿童的知识(如特殊需要儿童的概念及分类、融合教育发展及趋势、关于特殊教育的文件法规、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特殊需要儿童生理心理特征、从事融合教育的专业信念)、技能(音乐、舞蹈、手语、盲文等)和情感(关爱和帮助)。孟万金等研究者认为应该打通“普教”和“特教”之间的分割,突破传统的普教与特教教师专业素质“线性”排序或“面上”并列的局限,构建融合教育环境下教师素质结构的四个关键系统“专业理念、专业智能、专业情怀、专业规范”。
2.2融合教育背景下普通教育教师特殊教育能力的结构及内涵
在融合教育理念的推行下,国内外学者对于教师的特殊教育能力结构的论述主要集中于融合的专业理念(包括教师的态度、价值和期望;民主的教育观等)、融合教育的专业知识(有关特殊儿童发展及其学习的知识系统;有关融合教育的专业理论和知识系统;有关融合教育的法规政策知识系统;有关特殊儿童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系统)、融合教育的专业技能(特殊需要儿童鉴别与筛查的基本技能;特殊需要儿童有效教学策略;融合班级有效管理的策略;特殊需要儿童行为干预技能;正式与非正式的评估方法;与家庭成员以及其他专业人员有效沟通与合作的策略等)三个方面。其中,融合的专业理念是整个能力结构的灵魂,指导和影响着教师融合教育教学活动;融合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普通教师开展融合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和支柱,三个方面之间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普通教师融合教育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2.1专业理念
专业理念是统帅教育职业活动的总的思想意向。教师的专业理念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形成的对相关教育现象,特别是对自己专业以及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所教学生的主体性认识,影响着教师的教育实践和学生的身心发展,信念的获得需要互动和参与,并逐渐决定自己以一种什么样的角色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融合教育的思想,即是人类对自由、平等人权的追求,强调参与,拒绝排斥。因此,在这种理念下,教师要树立一系列的新观念,真诚接纳所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形成合理的教育期望和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树立民主的教育观。首先,教师需要真诚接纳所有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融合教育的理念强调尊重每个儿童特殊的禀赋和需要,努力使社区内的每个学生都感到被接纳、安全及成功。给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与普通儿童一样的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既是国家相关部门的政策导向和法律法规要求,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途径。
教师是否具备对特殊需要儿童真诚接纳态度,直接影响这些儿童的受教育水平。已有研究发现,普通教师对于特殊需要儿童的接纳态度并不乐观,“普通儿童普通学生还照顾不了,哪有精力关照残疾学生”,这种消极的接纳态度必然导致融合教育的失败。其次,树立新的人才观,形成合理的教育期望和教育价值观。融合教育首先要做到的是“有教无类”,进而是“因材施教”,促进所有儿童的全面发展。对于所有儿童(包括普通学生和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培养其成为社会有用之人才是融合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教师必须要树立复合、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观念,对不同学生给予个别化的教育期望,形成合理的教育价值观,才能促进教育公平的达成。再次,树立民主的教育观。融合教育体现着教育公平,是教育公平实现的重要途径。融合教育的开展不仅体现受教育机会的均等,而且体现了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公平,这与教育民主的思想是一致的。这就要求普通教师必须在教育教学中树立民主的教育观,由封闭式单一性教育向开放式多元化教育转变,明确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式、合作性学习,体现教育活动过程中的主体性、公平性、合作性原则;改革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评价方式,由终结性向形成性转变。
2.2.2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素质的核心特质之一,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支柱。在融合教育环境中,教师要掌握基础的特殊教育知识。根据融合教育环境下教师职业活动的性质和特点,普通教师需要掌握如下专业知识:其一,有关特殊需要儿童发展及其学习的知识。对各类型特殊需要儿童的发展特点及其学习规律的掌握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和核心。其二,有关融合教育的专业理论和知识。对融合教育的发展历史及未来趋势、融合教育基本理论的学习有助于教师树立融合教育的专业理念。其三,有关融合教育的法规政策。这是依法执教必需的知识,如义务教育法和有关特殊教育的政策法规,教师等级资格相关政策,地方相关制度体系等。其四,有关特殊儿童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础,是教育教学技能的根基,如教学论、课程论、教材教法等相关知识。
2.2.3专业技能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融合教育普及水平的提高,对教师教育特殊需要儿童的基本技能要求也逐渐提高。在融合教育环境下,普通教育教师需要掌握如下技能:其一,特殊需要儿童鉴别与筛查的基本技能。教师应能够及时发现特殊需要儿童,并知道如何向特殊教育专家寻求帮助。其二,特殊需要儿童有效教学策略。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学科专业功底、把握学科前沿、洞察学科发展方向的能力和具备跨学科的知识技能,还需要具备高效教学和教会所有普通学生和有特殊需要学生学习所必须的知识技能;教学要有针对性地满足儿童的特殊教育需要,帮助特殊儿童在学校和社区生活中进行学习、获得成功、并且能够完全融入其中,这也是融合教育理念的基本要求。其三,融合班级有效管理的策略。在融合教育环境中,教师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差异性更大,因此,教师必须掌握班级管理的有效策略,才能保证开展教育教学的有序进行。其四,特殊需要儿童行为干预技能。特殊需要儿童大多存在各种问题行为,因此,教师必须能够掌握有效的干预方法和策略,减少特殊需要儿童的问题行为,培养其良好行为习惯,以促进其融入班级环境。其五,正式与非正式的评估方法。评估不仅是检验教育教学效果的手段,还具有激励、指导学习的作用。融合教育要求教师在传统终结性评估和形成性评估的基础上,具备多元化的教育教学评估技能。其六,与家庭成员以及其他专业人员有效沟通与合作的策略。教师的合作、共享能力被作为各国融合教师培养和培训的核心能力。融合教育的实施需要家庭、社会等多方位的支持与保障,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合作策略,促进各类资源的整合和协调,促进各个群体之间的融合,扮演中介者角色,使各系统之间有序融合运作,以为融合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3融合教育背景下免费师范生特殊教育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免费师范生政策的推行将为教师队伍引入大批优秀学生,对我国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也为融合教育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师资基础。为保障特殊需要儿童在普通学校获得适当的教育,在教师职前培养阶段加入特殊教育的相关内容是世界各国较为普遍的做法。为提高我国随班就读质量,促进我国融合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免费师范生特殊教育能力培养体系是确保这一目标达成的重要途径。目前虽然有部分院校在教师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意识到对免费师范生特殊教育能力的培养,但大多数以开设特殊教育公共选修课程的形式开展普及性教育,其辐射范围有限、效果甚微。因此,有必要系统地考虑免费师范生特殊教育能力培养体系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课程设置。
3.1培养目标:融入融合理念,培养特殊教育能力
要构建免费师范生特殊教育能力培养体系必须先明确其培养目标。融合教育的核心是接纳所有儿童,不拒绝和排斥儿童,其内涵已远远超过特殊教育的狭义内容。随班就读是我国融合教育的一种实践形式,对我国残疾儿童少年的入学及义务教育的普及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教育发展,师资先行,随班就读改变了普通教育对象的构成,教师的工作任务也因此发生变化。此时,教师教育必须予以及时呼应,才能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教育做好充分准备。免费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的生力军,为适应融合教育环境,在培养阶段必须纳入特殊教育能力培养内容。应融合教育之需,各国均对教师培养目标进行了调整,如美国教师教育项目以“培养各级各类教师以满足所有受教育者的需求,并注重多样性、差异性和多元文化的渗透”为目标;澳大利亚教师标准中也要求教师能够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关注多样性和差异性;瑞典要就已获得某种教学学位的教师进行补充培训,以“使他们能够满足教室内多元化的学习需要”等。因此,在融合教育背景下,为保障我国随班就读的顺利开展,对免费师范生特殊教育能力培养也应以“培养免费师范生具备从事随班就读教育教学的能力,能满足融合教育环境殊需要儿童的教育需求”为目标。
3.2培养方式:整合多专业力量,实行多模式培养
“从普通教育发展的角度来看,提倡融合教育也是对整个教育的目标、教育功能的又一次深刻反思,是对教育价值取向和教育定位的调整,是对现代教师教育的挑战”[27]。面对这样一个挑战,学界一直对从事随班就读的普通教师职前特教能力的培养有重要性的认识,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持续不断,内容也不再局限于对其价值与意义、必要性、可行性和紧迫性的确证及对国外融合性师资职前培养经验的学习和借鉴,而且还设想和提出了符合本土化条件的具体的普通师范院校开设特教课程的安排方式、教学实习的方法和策略。
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对于职前阶段的“准教师”特教能力的培养仍然处于缺失状态。与此同时,在免费师范生政策推行下,其专业涉及各个学科领域,对免费师范生特殊教育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个专业、一个院系、一所学校所能解决,而需整合多个学院或专业的力量与资源,形成多学科、多专业整合的培养模式,才是基于当下教师教育改革浪潮和满足融合教育发展需要的可行路径。以美国为例,其在职前融合教师的培养上,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普通教育专业学生选修特殊教育课程;二是非特殊教育专业选修特殊教育作为第二专业;三是通过专业整合,创办专门的融合教育专业,参与后两种培养方式的学生毕业时可获得两种资格证书,形成“教师资格证书+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双证制的融合教育教师培养模式。英国也是融合教育做的较为成功的国家,为更好推进融合教育的实施,保证普通教师掌握特教技能,英国教育部要求普通师范院校学生必须先学习一定的特殊教育课程,才能获得教育证书,对于未开设特殊教育课程的师资培训机构英国教师资格委员会对其培养机制并不承认。这种培养模式是一种单证式的培养,即在普通教育教师资格认定过程中进行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培训。
无论是双证制的培养模式还是单证制的培养模式,在准教师职前的培养阶段,教育学院、教师教育专业、学科教育专业和特殊教育专业的合作与资源整合,形成多学科、多专业整合的教师教育项目是世界融合教师培养的主要模式。鉴于此,在我国教师教育的政策背景下,免费师范生特殊教育能力的培养也需整合多专业力量,采用多种培养模式。比如,“独立模式”即由教育学院的特殊教育专业开设针对普通师范专业学生的特殊教育课程,各学科专业的免费师范生选修特殊教育课程,以获得特殊教育专业能力。“辅修模式”由教育学院根据融合教育环境中对普通教师特教能力的要求,设计非特殊教育专业免费师范生的特殊教育专业课程,由非特教专业免费师范生选修为辅修专业。“分段培养模式”,“3+1”、“2+2”等培养模式,免费师范生先在是普通师范院系修读2-3年学科教育专业课程,掌握普通教育相关知识和技能,再到教育学院修读1-2年特殊教育相关课程,以获得特殊教育专业能力。“综合模式”即由教育学院和其他普通师范院系合作系统调整和结合特殊教育课程、学科课程学习、实践学习等,教育学院与普通师范院系联合合作重新设计各类课程,组成系统的、互补的课程体系。
3.3课程设置:打破普特壁垒,增加实践内容
根据免费师范生特殊教育能力培养目标的要求,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课程设置:第一,在通识课程中增设特殊教育通识类课程,如特殊儿童发展与学习、融合教育概论等,帮助学生树立融合教育的专业理念,形成合理的教育价值观、人才观、教育观等。第二,在教育学科和教育技能课程中增加融合教育相关知识和技能,如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与教育、差异教学、中轻度障碍学生教学法、融合教育环境殊需要学生的教学等课程,丰富和提高免费师范生特殊教育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第三,增设模块选修课程,发挥学生主体性,如通过各类特殊需要儿童的教学法模块课程、各种干预方法的模块课程、沟通与合作模块课程等,发挥学生主体性,尊重学生个体兴趣与需要的基础上,增强其教学技能。第四,增加实践课程。一方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大学生教育实习的比重,通过解决现实教育情境中的各种问题提升准教师的专业能力。如通过让免费师范生进入融合教育学校的实习和见习,接触各种类型的特殊需要儿童,加深其对特殊教育和融合教育的理解和认同,加强其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学生团队合作能力。融合教育环境下更加强调教师与其他专业人员、教师、家长、行政人员等的合作,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共同为所有学生提供教育。这就要求免费师范生要具备较强的沟通和合作能力,在其培养过程中需要对其教育合作实践能力加强关注。学生更需要走出校园,进入各类基层学校、社区、家庭开展实践,以增强与他人合作的方法和策略。
4融合教育背景下免费师范生特殊教育能力培养的支持保障
无疑,免费师范生师特殊教育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健全、完备的支持体系和丰富的资源。融合教育本身就是一个集家庭、学校和社会力量的系统工程,需要制度、经费、人员等的全面支持。同样,健全、完备的支持体系将为免费师范生特殊教育能力的培养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坚实的保障。
4.1转变教师教育者观念,创设支持环境
实践融合教育,推行随班就读,态度和观念对于成功开展融合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若要促进免费师范生特殊教育能力的发展,首先要从教师教育的政策制定者、管理者和实施者融合教育观念的建立做起。国家教师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师范院校的管理者和实施者是未来教师成长发展的引领者,他们首先要明确融合教育的理念、教师掌握融合教育专业理念及专业知识技能的重要性,并将其贯穿于教师教育改革与管理、免费师范生的教学与科研之中,为免费师范生特殊教育能力培养模式的改革创设良好的政策环境,提供资源支持。
4.2完善教师资格认定体系,提供制度保障
在现阶段的中国,大多数免费师范生并未接受特殊教育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这与我国整个教师资格认定机制不无联系。目前,我国在普通教师的资格认定中,并未包含特殊教育的要求,这种制度保障的缺失使得法规、政策要求执行不力、普通师范院校开设特教课程积极性不高,职前阶段免费师范生特教能力的培养仍处于缺失状态。因此,必须从立法教育来解决普通教育教师资格认定问题,以保障免费师范生特殊教育能力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推进。
4.3加强多学科跨专业合作,丰富资源系统
教师教育的改革非一朝一夕即可完成,融合教育的发展非一己之力即可促进,免费师范生培养模式的完善亦非一学科即可实施。正如学界所呼吁我国随班就读质量的提升要有强有力的支持和完备、健全的保障系统,未来教师职前特殊教育能力的培养同样需要多学科、跨专业的合作。不同领域研究者间的合作研究为免费师范生特教能力的培养改革提供研究支持;普通师范专业与特殊教育专业的资源共享与师资合作为免费师范生提供完善的课程体系;师范院校与基层学校及教育管理部门的合作为未来教师提供丰富的实践资源;不同师范院校间的合作沟通,促进免费师范生特教能力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
5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