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怀念母亲的句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及母亲话语中含着的意思。
2.领会母爱无私、博大、宽容、深厚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以及母亲话语中含着的意思。
2.难点:透过生活小事感受母亲对“我”的爱,透过生活中的小事表达“我”对母亲的深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语: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你认为秋天是什么样的季节?
小结:是啊!秋天硕果累累、大地丰收,是多么美好的季节。然而在作家史铁生的心里,秋天却弥漫着无限的伤感,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让我们跟随作家史铁生走进秋天的故事——秋天的怀念。
2.我们先来初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自由读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这篇课文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根据学生回答)
板书
我
小结: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作者具体是怎样写的?下面我们细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
(一)出示细读提示
1.为了表达对母亲的一片深情,作者选取了母亲生前的几件小事?找出相应的段落。
2.细读每件小事,画出课文中让你最受感动的句子,说说感动的理由。
(二)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提示中的问题,先在小组内自读理解,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三)汇报
第一个问题:
根据学生汇报情况,可能找到二件、三件、四件小事,这时教师引导:
1.读读这一段内容,想想是不是母亲生前的一件小事。
2.同学们再仔细读一读,看还有什么新发现。
小结:为了表达对母亲的一片深情,作者选取了母亲生前的四件小事来写。在叙述每件小事中,哪些句子让你最受感动。
第二个问题:
1.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由谈,教师点拨:当时我是怎样的心情?(板书
——
绝望)
(2)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
师:联系第二自然段,大家知道:母亲现在什么情况?(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肝癌这个非常可怕。她的肝会越来越硬,体重会越来越轻,肚子鼓的越来越大,还会经常吐血,疼痛难忍。而且这样的病不到三个月就会死去。
(3)母亲已经病入膏肓,疼痛难忍,面对我的暴怒和绝望,她忍住了哭声,更忍住了——(自己身体的病痛),还鼓励我,从这个“忍”字看出母亲怎样?
(板书——坚强)
(4)“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是一句再朴实不过的话,母亲把“好好儿活”这句话重复了两次,她究竟要告诉儿子什么呢?
小结:母亲深知自己的日子不多了,她用两个“好好儿活”,面上鼓励儿子——母亲在世的时候,要勇敢地克服困难,坚强地活下去。实际上也在暗示儿子——母亲去世后……
(5)我们把这段话的理解再送回到文中去。(分角色读这段对话)。
2.第三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说。教师点拨:母亲说要带我去看时是什么神色?(央求)理解词
意。母亲是为了自己而央求儿子吗?为什么?
小结:母亲在病痛如此严重的时候下,她私毫没有想到自己,而是想到儿子,从这里我们体会到母爱什么?(板书——无私)
(2)当我同意看时,母亲的神色有哪些变化?(喜出望外、高兴)看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平常的小事,我的同意却令母亲喜出望外,为什么?(母亲是想在她有限的时间里,排解我心中的郁闷,鼓起我重新生活的勇气。)
(3)当时的我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吗?
小结:当母亲离去后,回想起这些往事,作者心中会感到怎样?(板书——愧疚)
3.第六自然段
(1)课件出示: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2)省略号什么作用?那么,母亲还会说什么?
小结:这是一位多么了不起的母亲,在她生命垂危的最后一刻,想到的依然是她的儿女,这是一种怎样的爱?(板书——伟大)
4.最后一段
(1)指名读最后一段,其他同学边听边看画面。(出示课件图)
(2)当我看到这么多不同颜色的,更加懂得了母亲的话——要好好儿活。那么怎样活才是“好好儿活”?
“好好儿活”与不同颜色的有什么联系吗?
(3)课件出示(描写的句子)齐读
让学生自由说
点拨:这不同颜色的都有着不同的特点,代表着不同的活法,你能说说都怎样的活法吗?
黄——淡雅
要活得平淡,做一个实实在在的人
白——高洁
要活得高尚而纯洁
紫红色——热烈而深沉
要活得有热情、有活力,而不张扬
小结:那就是说,人有各种活法。具体来说,可以活得淡雅、活得高洁、也可以活得热
列而深沉。
(4)把这种感情送回到句子中,齐读。
(四)总结作者的写作方法:
1.作者用什么方法来表达对母亲的一片深情的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根据学生回答,相应板书——对比、语言、动作、神态)。
2.教师总结:作者借助生活中的四件小事,来表达对母亲的一片深情。把“我”与母亲的情感态度进行对比,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刻画出一位坚强、无私、伟大的母亲形象,表达出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愧疚、怀念之情。
过度:许多年后,史铁生在母亲的那句“好好儿活”的鼓励下,勤奋写作,写出了许多精彩的文章。
四、口语训练
1.同学们有没有查找资料?你查到史铁生的作品了吗?把你认为最精彩的一段读给大家听(放音乐)。
2.当清明节到来的时候,作者面对母亲的遗像,他会说些什么?
小结:你们道出了史铁生要对母亲述说的心声。母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我们每一名同学都有一位深爱自己的母亲。那么,学完了这篇课文,你想怎样表达对母亲的一片深情呢?课下我们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可运用本课的写作方法,给妈妈写一封信。
3.课后小练笔
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给妈妈写一封信。
五、板书设计
秋天的怀念
我
母亲(坚强、伟大、无私)
绝望
《秋天的怀念》开头写作者双腿瘫痪后脾气暴怒无常,砸摔东西,憎恶一切美好的事物,这个时候,母亲有这样的表现: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
史铁生把家里的东西破坏了, 母亲为什么不制止儿子, 反而躲出去? 这不是很矛盾吗?母亲即使阻止儿子,也可以走开,为什么“躲出去”?难道母亲怕自己的儿子?
儿子因为双腿瘫痪,失去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内心有苦闷需要宣泄,母亲懂得自己儿子的内心感受,深深理解儿子的行为,因为母爱就是理解,泰戈尔说过:“爱是理解的别名。”没有理解便不成为爱。母亲“躲出去”的行为看似矛盾而不可思议,“躲”有快速闪开的意味,母亲离开迅速,因为她不忍心看到儿子的痛苦,但母亲“躲出去”的只是“人”,她的心还在屋内,牵挂着儿子,担忧儿子却又无可无奈,文中写到“在看不见我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每一次儿子暴怒,母亲都在屋外经受煎熬,和屋内的儿子一起痛苦,就这么默默守护着儿子,母爱的平凡而伟大不得不令人动容垂泪。
散文写母亲的动作时,反复出现这样的表达:
母亲这时候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时,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面对儿子的痛苦,母亲做得是那么的细心、耐心、小心,这是看不见的爱,是慈母的的良苦用心。可是当儿子狠命捶打腿时,母亲竟有这样的动作: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此中的“扑”和“抓”与前文母亲的“悄悄地”与“偷偷地”的行为表现形成了强烈的矛盾和鲜明的反差,这又该如何解释?儿子在自己的腿上捶打,却似落到了母亲的心中,那狠命的捶打,让母亲肝肠寸断,情绪失控,内心的焦灼痛苦却只能独自默默承受。
矛盾的艺术表达也出现在作者写母亲爱花的语言中: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爱花的母亲,为什么没有照料好自己喜欢的花,让它们都死了呢?这在情理上是很矛盾的。而这种语言的矛盾表达,恰成了学生认知上的“屏障”,没有这样的认知矛盾冲突,学生的思考便难以深入,阅读教学要在学生的认知矛盾中推进,才可能发现言语之外的风景:
史铁生双腿瘫痪后,母亲的注意力全放在了儿子身上,无暇顾及那些花了;母亲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思,她都扑在了儿子身上,照料儿子,要顾及儿子的生活,也要顾及儿子的心情,因此忘记了侍弄花,更忘记了自己,这种伟大的母爱足以感动读者。
语言矛盾分析是借助于语言形式来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阅读中要紧紧抓住阅读教学的根本――语言文字,以字、词、句作为解读人文精神的逻辑起点。又如面对儿子遭遇不幸,自暴自弃、捶打腿抱怨命运时,母亲忍住哭声说: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母亲希望儿子在生活的灾难面前要挺住,要坚强,无论遇到再大的风雨,母亲都会陪在他的身边,一起面对。母亲却无视自己的肝病,常常因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直至病入膏肓,也没有在意。母亲对儿子和自己说要“好好儿活”,可是母亲自己并没有“好好儿活”,这种语言和行为的矛盾怎么理解?教学中如能抓住“好好活”三字进行“深耕细作”,我们可以发现言语矛盾生发的丰富内蕴:母亲不愿看到儿子悲观丧气地生活,鼓励儿子要坚强乐观;母亲不想让儿子知道自己的病情,从而为自己担心;儿子原本情绪就十分低落,几乎丧失了活下去的信心,如果知道母亲的病情,儿子肯定会更加悲观失望;母亲可以陪儿子一起走过坎坷之路,可以和儿子一起迎接风雨,给儿子撑起另一片生活的天空,可是母亲却选择独自承受病痛的折磨;坚强的母亲,伟大的母爱,令人敬畏。
如果说前文所列举的矛盾的语言是句子内部,或前后句子中的矛盾表达,那么文中还有一处跨度更大,串联前后文的语言矛盾。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分别写道: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
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开得正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为什么当母亲活着的时候, 对于母亲看花的提议,儿子一口回绝,厌恶憎恨?现在母亲去世了, 儿子反而能够尽情地欣赏花儿的美丽,这是为什么?看似矛盾的语言表达,揭示出的意义是:作者选择秋天看花,是对母亲的深切怀念,是对母亲爱的表现,作者在母亲的帮助和母爱的影响下,已经走出了生活的阴影、人生的苦难、学会了坚强,能够直面人生的不幸。
关键词:《怀念母亲》多媒体课堂教学
一、教材分析
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第一自然段,开门见山指出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同时指出下文对两位母亲的描述,这为阐述自己对祖国母亲的爱铺垫了感情基调;然后,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漫的留学生涯中,将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的酣畅淋漓,最后,作者呼应文章开头,说明为什么会有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二、教学思路及设计
这篇课文的中心句是“我对这两位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课文的字里行间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让人思潮澎湃,情绪跌宕起伏。可是对六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很难深入体会作者这份真挚的情感。我经过再三思考,多方查阅资料决定从三个角度寻找突破口:
1.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课堂上,我让学生们分成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找一找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这样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以读促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课堂上,我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不同的感彩。在理解作者对祖国母亲的怀念时,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齐读、小组读、自读等方式,感受作者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
3.补充资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课堂上,随着学生的学习,我适时插入季老先生《赋得永久的悔》的几个片段,让学生明白作者对母亲的悔恨原因,并让学生反复地读,从读中体会到了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运用多媒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文本感悟的有效性。
教学片断1:
幻灯片出示重点语句:
(1)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1>学生齐读这段话,说说“频来入梦”中“频”的意思?(点击课件,“频来入梦”四个字变为红色。)
(2)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这句话中有一对反义词,它们是――
学生齐答,教师点击课件,“甜蜜”、“凄凉”变为红色。
【设计意图:以幻灯片出示重点语句,将学生的的有意注意集合在一个点,有助于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和把握,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抓住句中的重点字,领悟作者对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
教学片断2:
透过这浓浓的怀念,季羡林老爷爷向我们传递的时百善孝为先的中华传统美德。时刻将母亲牵挂在心学者,已无法在生身母亲膝前尽孝。学成回国的他不停地工作,为祖国母亲争得了许多的荣誉。然而不幸的是:2009年季老永久地告别了我们,让我们带着对季老无限的敬仰之情,通过这首诗来缅怀他那颗至死不渝的中国心吧――
播放视频歌曲《我的中国心》
【设计意图:情到浓时,通过歌曲的播放,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使学生在歌曲的感染中深深体会到作者对祖国母亲那份崇高的敬意,正是因为他时刻不忘自己的祖国,才会有祖国母亲频来入梦。】
教学片断3:
总结全文:这样的思绪可以在日记中找到许多许多,这样的情怀在心中很浓很浓。让我们将作者对两位母亲崇高的敬意与不变的爱慕通过我们的朗读体现出来吧。
课件播放伴乐《爱之悲》。
【设计意图:文本解读的最佳途径就是读,只有多读,多想,读中想,想中读,才能做到对文本的深刻解读。通过读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通过文字的背后看到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读着读着,自己仿佛就是作者,达到与作者心灵的交融。】
三、课后反思
课前,我对本节课的教学是信心十足,充满了期待。因为这是我精心准备的一节课,课后我感觉课上学生配合很好,整个课堂显得很是流畅,几个预设的生成点都得以顺利的完成。感到遗憾的是课堂结束的时候拓展的时间太长,预设好的配乐朗读没有时间进行,自我感觉课堂不够完美,没有按着自己的设想进行到底。
四、教研室老师的点评
教研室的梁老师、宋老师、还有杜老师听了我的课,先将各位老师的评论摘录如下:
梁老师:这节课可以以“频来入梦”为契入点:为什么两位母亲会“频来入梦”?因为“我对这两位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从何体现呢?
宋老师:《我的中国心》这首歌曲播放得太突然,学生的感情才刚刚被感染,就来大声地唱歌,这不但起不到激感的作用,反而会扰乱学生的思维。课堂中学生读得很多,但给人的感觉是泛泛而读,没有情感的注入,只为读而去读。
杜老师:整个课堂的基调感觉不是很好,拓展中统计学生为母亲洗脚的人数没有意义。
五、评课后的自我再反思
虽然各位老师对我的课评论的很是委婉,但我在此非常地感谢三位老师能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听我的课,并耽误自己宝贵的时间对我的课进行了点评和指导。如果没有三位老师的点评,或许我会一直沉浸在自我满足的中,根本就意识不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严重问题,是三位老师正确而深入的点评才使我如梦方醒,一直以为自己最成功的地方却恰恰是最不成熟、最失败的。
结合三位老师的点评,我将自己的这节课又进行了一次全新的反思,我的这节课的确非常失败:整个课堂看似热热闹闹,但缺少了统领全文的主线。
1.幻灯片中的重点语句以及重点字词设计的很好,但没有发挥它真正的作用,所有句子的体会都是我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而他们自己却没有思考的空间。幻灯片它只是起一个引导学生思考的指示灯的作用,不应成为教师用于讲解、统领学生、驾于课堂的工具。
2.本课教学中,一曲《我的中国心》本应可以激起学生与作者情感的共鸣,没想到所起到的却是反作用。那么何时播放呢?宋老师建议说,应在学生理解歌词以后再让他们去听,这样有一个情感的缓冲,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感情变化,不失时机地运用多媒体,创设一个最适宜产生情感共鸣的环境,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情感。
她喜欢酒,但量不大,一小杯而已。有的人喝酒,讲究下酒菜,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的日子过得很窘迫,两口子的工资加在一起,不足100块钱,要维持老少5口人的开支,相当拮据。她也能够将就,哪怕炒个白菜,拌个菠菜,也能喝得香喷喷的。那时,几乎买不起瓶酒,更甭说名酒了,都是让孩子拎着瓶子到副食店里去零打。这类散酒,用白薯干为原料酿制,酒烈如火,刹那间的,是不错的,但爱上头,尤其多喝两口以后,那脑袋是很不舒服的。
然而,她还是要说:“酒这个东西,真好!”
我妻子吃酒酿圆子都会醉的,不过,她很喜欢闻那股白酒的香味,所以,一家人围桌而坐,老太太拿出酒杯,倒酒便是她的差事。那时,我们很穷,穷得不得不变卖家中的东西。可再穷,这杯酒还是要有的。因为有富人的酒,也有穷人的酒,喝不起佳酿,浊酒一盏,也可买醉。后来,大环境的改变,我们的生活渐入佳境,好酒名酒,也非可望而不可即了,可是我母亲仍对二锅头情有独钟。
现在回想起故去的老母亲那句话,就会记起当时饭桌上的温馨气氛,在老少三代同住一室的小屋子里,还有一缕徐徐萦绕在鼻尖的酒香,那充实的感觉,那慰藉的感觉,对一个屡受挫折的人来说,是最难得的一种幸福。我怀念那有酒的日子,酒,意味着热量,意味着温暖。那时,我像一头受伤的动物,需要躲起来舔我流血的伤口,这家,正是我足以藏身,可避风霜的洞穴。
虽然,说是避风港,未必就能保证绝对安全,不知什么时候,什么事情,凶险和不幸,破门而入。所以,那时的穷,倒不是最可怕的事情,猝不及防的发难,才是真正令人忧心的。穷,只要不到断炊的地步,是可以用精打细算的安排,用开源节流的办法挨过去的。甚至还允许有一点点奢侈,让孩子为奶奶去打4两散酒。因此,当老母亲把酒杯翻转来,对着透过窗户的冬日阳光,说“酒这个东西,真好”时,即使那是片刻的安宁,短暂的温馨,也是难能可贵的。尤其一家人在默默无言中,期望着你能在困境中支撑下去的眼神,更是我觉得无论如何不要倒下去的原动力。
如今,须发皆白的我,也到了我母亲喝酒的那般高龄了。据报纸载,喝一点干红,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讲,或许益处更多。现在,孩子们都有了自己的家,在空巢中的我和老伴,每当在饭桌上坐下来,品尝着琥珀红的酒浆时,就会想起那杯母亲的白酒,这一份记忆,也就渲染上一层玫瑰般的甜蜜色彩。于是,“酒这个东西,真好”的话音,就会在耳畔响起。接着往下想,酒,究竟好在哪里呢?这就是:无论在阳光灿烂的季节中,还是在刮风下雨的岁月里,只要是有酒的日子,那幸福,就属于你。
问题:
1.好的文章,往往立片言以居要,本文也是如此,作者第一段起笔自然而巧妙,请你谈谈第一段在全文中都起到了哪些作用。
2.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对下面的句子进行理解分析。
这就是:无论在阳光灿烂的季节中,还是在刮风下雨的岁月里,只要是有酒的日子,那幸福,就属于你。
3.概述母亲喝的是一种怎样的酒?
4.“酒这个东西,真好”在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母亲的酒》
1.①照应文章题目。②引出对母亲的怀念。③自然引起下文,为下铺垫。④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2.这里运用象征的手法,以阳光灿烂的季节象征幸福美好的时光,以刮风下雨的岁月象征充满磨难的日子,自然而又形象,进而总结全文,说明酒在生活中的作用是给人们带来幸福。
――题记
我的故事在旁人看起来或许平淡无奇,但在我心中却是最华丽的瑰宝。
小时候,喜欢看小狗在泥泞的泥土上留下一串串“梅花”,总希望自己能够像小狗一样,在苍茫的大地上,也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印章”。每次刚想踏出家门都会被眼疾手快的母亲给抱回来。我就像一只被关在笼子的鸟,只能眼巴巴地望着外面的世界。
下雪了,门外已经是白茫茫的一片。母亲去和邻居聊天了,父亲在房间里睡觉。雪停了,小狗在白茫茫的雪地上不停地舞蹈着,翻滚着,还时不时地对我摇着尾巴,似乎是在示意我去和它一起玩。
去,还是不去?
远处的树木身穿银装高高矗立,似乎是在对我点头;近处的小草从雪堆里露出脑袋,似乎在对我摇头……
终于,我鞋子一扔,毅然做出了选择。
光着脚踩在雪地上,有种痒痒的感觉,脚下的雪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似乎在鼓励我“加油、加油!”。我一时兴奋,竟在雪地上跳起来了,脚下一滑,栽倒在雪地上……
妈妈从邻居家走出来了,看到我光着脚,趴在雪地上,还不停地哭,急忙跑过来,抱起我。我的身上沾满了雪,用手触摸一下,像棉花糖!望着我留在雪地上的串串脚印,我不禁“咯咯”地笑起来,脸蛋上还挂着两滴晶莹的泪水呢!
小狗跑到我脚边,向我摆摆尾,似乎在示好,还舔舔我冻僵了的小手,爸爸帮我穿上了鞋子,虽然双手双脚都冻红了,但我依然“咯咯”地笑着。
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但它在我心中就像珍珠一样宝贵。
我要永远地珍藏着我最华丽的瑰宝。
技法点评
童年的趣事、乐事、苦恼事都是人生中最最值得回顾、品味的。她就像佳酿,历久弥香;她就如小溪,清澈欢快。
小作者雪天踩雪,童心可鉴。文中很多句子都能从儿童的心理入手,把儿童的那份好奇、天真的情态描绘得逼真形象。如,“小时候,喜欢看小狗在泥泞的泥土上留下一串串“梅花”,总希望自己能够像小狗一样,在苍茫的大地上,也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印章’。”,“远处的树木身穿银装高高矗立,似乎是在对我点头;近处的小草从雪堆里露出脑袋,似乎在对我摇头……”,文中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
正是因为文章心理描写的真实、细腻,所以读完全文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
结构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