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体育文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继续巩固和完善农村村文化室、图书室、活动室阵地建设,加强农村文化体育阵地建设管理,保证文体活动队员有健身、娱乐阵地,完善设施,方便村民读书、阅报、建设、文艺活动的文化室。今年计划建成多功能村级文化活动室8个,其中创示范村2个,创农家书屋示范村5个。
同时还将积极向市、县争取项目,加快农民健身体育场地建设,年内力争建成标准体育场地2—3个村。
二、加强农村文化体育活动队伍建设
有文体队伍的村要加强文体活动队伍的领导和管理,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用于购买表演服装、道具、音响等设施设备,没有活动队的村要及时把队伍建设起来,镇上将统一培训业务骨干,提高文体活动队伍的业务素质和水平。每个村要建一个“文化大院”或“特色文化之家”,推广文化大院的培育工作。
三、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
深入贯彻《体育法》,实施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大力开展群众性健身活动。组织开展“送科技、送文化、送体育”三下乡活动,引导农村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科学种田,增强农村群众体育健身意识,推动体育工作健康发展。今年6月,各村要抓好亿万农民健身周活动的开展和宣传。
按照文化活动要贴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坚持业余志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原则,充分利用农闲、重大节假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结合元旦、春节、三八、五一、七一、教师节、重阳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开展好群众文化活动。以节日活动、校园活动、企业活动和农村文体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农村体育骨干和农民业余文艺演出队伍的作用。以抓好一年一度的“春耕杯”、“丰收杯”和“春节文艺汇演”三大主题活动为载体,积极组织举办农民文化艺术节、民俗文化节、社区、企业文化节,开展丰富多彩的阵地文体活动和节日体育活动。
四、加强农家书屋的管理
自2007年以来,全镇各村都已陆续建起农家书屋,目前图书价值已达100万余元。各村要切实加强农家书屋的管理,落实专人负责,明确责任,增添措施,充分发挥农家书屋的作用,给农民群众提供学习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改变自身命运的文化平台。各村阅览室要保证每周有5天以上的开放时间,方便群众借阅。
五、加强文物的管理
严格执行《文物保护法》,坚持文物保护“十六字”方针,认真搞好文物“四有”和“五纳入”常规管理工作。
有文物的村要建立文物管理组织领导机构,加强文物的管理,落实责任人和责任措施,签订责任书,确保文物不流失。对私探乱掘古墓葬,损毁文物等违法犯罪活动的行为,要依法制止并及时上报,对出土或追缴的文物要立即上报镇文化中心。对尚未公布的各村文物点,没有经过县、镇文物主管部门批准不得擅自损坏。各村要充分利用村党员会议、村广播广泛宣传党和国家有关文物保护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
【文章摘要】
本文在结合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背景下,对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的建设工作进行了分析探究。当前连动型、自治型、依托型、产业型、互动型等是我国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所采用的主要发展模式。农村社区多元化服务体系发展模式对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的建设改革具有重要影响,体育文化的构建要坚持低碳生活理念、以人为本、紧跟信息化发展潮流等全新理念,从而促进体育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
体育文化;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构建
1 当前农村社区体育服务现状
本文结合华南理工大学陶李选择不同的村庄进行的农村体育服务的调查中发现,当前农村社区体育其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投入不足和利用率低,农村体育经费来源单一,多靠上级财政拨款,村庄投入甚少;同时通过对村庄的调查发现农村体育经费投入不足直接表现为运动场地匮乏。在 30 个有效村庄样本中,各类体育场地个数合计 57,村均拥有体育场地 1.9 个,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约为 3 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 0.18 平方米(见图1)。
2 对我国农村社区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发展模式的构建分析
针对我国农村社区体育服务方面存在的经费投入不足,人均场地低等问题,本文结合农村地域、地理环境、经济生产方式、人文环境、历史文化传统、社会生活方式等,提出采用连动型、自治型、依托型、产业型、互动型等模式,从而促进农村体育服务的发展。
2.1 依托型发展模式
在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构建过程中,是由教学单位负责农村社区体育活动开展工作的模式即为依托型发展模式,该教学单位主要以大中专院校或中小学校为主。学校里的体育资源较为完善,不仅有专业的体育教师作指导,还有健全的健身场地器材,将学校作为农村社区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具有显著优势,可以通过以下多种方式支持农村社区体育活动工作的开展:学校组织学生参与社区体育活动当中;由体育教师担任社区体育的指导工作;学校场馆器材在节假日期间对社区居民是免费开放,实现资源共享,但学校在调动、组织社区体育资源方面仍存在一定的缺陷。
2.2 连动型发展模式
在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构建过程中,以农村村委会带动各生产小组、生产队开展农村社区体育活动工作的模式即为连动型发展模式,该模式是农村社区体育服务所采用的主要发展模式,农村村委会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倡导者在活动实施过程中起到协调、监督、调动的作用,
连动型发展模式是一种行政管理模式,可充分调动村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但该模式存在缺乏持久性、连续性的缺陷。
2.3 自治型发展模式
在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构建过程中,以村民自发组织、开展社区体育活动的模式即为自治型发展模式,在该模式中体育协调委员会是唯一官方机构。由社区颇具影响力且热衷社区体育活动组织的个人或单位成立专门机构,由其负责发动、策划、协调并开展社区体育活动,但该发展模式因缺乏行政管理部门的威慑作用导致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工作具有较强的随意性,难以形成有效、持久的凝聚力。
2.4 产业型发展模式
在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构建过程中,将农村体育产业作为服务体系构建的载体,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是以开发乡村体育旅游产业、健身俱乐部、文化发展公司以依托的,使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趋于产业化,该模式可以有效促进小康社会工作的全面开展、城乡一体化发展,更推动了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3 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构建中的体育文化构建研究
3.1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做好体育文化传承工作
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丰富内涵、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果可以在社区文化中融入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可以使农村社区文化得到极大的丰富,形成多元化的农村社区体育文化,将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社会价值发挥到最大。在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构建过程中,我们应该将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在结合人文特点、地域环境的基础上将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有效的融合,将农村社区当做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全新载体,在新载体的传承中焕发生机活力。将赛龙舟、赛马、斗鸡、放风筝、踏青、扭秧歌、舞龙、踩高跷、舞狮、踢毽子等传统传统体育文化项目引入到农村社区当中,使农村社区体育文化活动内容得到丰富扩充,使农村社区的居民在活动中锻炼身体、陶冶情操、愉悦身心。
3.2 增强社区体育文化活力,紧跟时展潮流,做到与时俱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迎来了信息化的全新时代,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被渗透到了社会的各行业领域,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为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的建设创建了更大的信息平台及发展空间。在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构建过程中,要紧跟时代信息化发展潮流,保持农村社区体育文化先进性、时代感,通过新科技、新技术的运用来推进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进程,增强社区体育文化活力,使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组织机构更加快捷、简便、实效,构建信息化的社区体育文化服务体系模式,使社区体育文化的服务水平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并使社区体育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得到进一步的增强。
3.3 强化生态环保意识,坚持低碳生活的健康理念
之前我国很多农村为追求经济高效益而忽略了生态环保问题,使周遭的生态环境遭到极大地破坏,经济效益的提高是以牺牲蔚蓝的天空、清澈的湖水、翠绿的树木为代价的,农村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较为薄弱。在构建农村社区体育文化过程中,我们必须加强农村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通过宣传使其树立低碳生活的健康理念,将环境保护意识和低碳生活理念渗透到场馆设施的使用、规章制度的修订、标语口号的宣传、农村社区体育器材的方方面面,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1]刘振中.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目标下山东省新农村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2,11:64-65.
[2]马大慧,王小垒,李文辉.新时期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构建中的体育文化建设[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2,04:15-17.
[3]张俊伟,苗苗,郑卫民.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构建的发展模式探析[J].体育与科学,2011,01:55-59.
[4]范传芳,王颖,葛庆焕.制约山东省农村社区体育文化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因素及策略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3,03:7-11.
【关键词】?摇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制约因素
A Research of Restrictive Factor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Culture
in Rural Areas of Henan Province
DONG Shengli, CAO Bin
(Zhengzhou University, Henan Zhengzhou, 450001)
【Abstract】Through a sampling survey of rural residents of Henan Province,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restrictive factor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culture in rural areas in the province, aiming at offering some references about the building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in the province.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culture in new countryside involves the absorption of excellent elements of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modern market notional system adapted to modern sports economy and market sports economy. It is a process of abandoning the backward, ignorant, closed and conservative ideology of small farmers and absorbing advanced, scientific, open and rational spirit of modern sports culture.
【Keywords】rural physical culture; restrictive factor
一、前言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思想,再一次把农村建设摆在了首位。正是因为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所处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农村体育工作的重要性。1990年2月国家体育总局开展了以乡镇为基本单位进行的“亿万农民健身活动”;随后,国家体育总局把2004年确定为“农村体育年”,并且会同有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以兴建场地设施、指导体育健身与普及科普图书为主要内容的“体育三下乡”活动。这些活动对广大农村居民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形成良好生活方式和道德品质等方面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其取得的成就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总体上看,农村体育还处在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失衡的阶段,还不能满足广大农村居民体育文化需求;体育在增强农村居民体质和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方面的作用还有待加强,我国农村体育还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广大农民的身体素质也不尽如人意。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河南省的焦作、三门峡、洛阳、开封、新乡、信阳、濮阳、周口、济源、鹤壁和南阳等11个地区为样本,随机抽取1100名年龄在18岁以上的农民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主要运用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进行研究。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农村体育文化的特点
农村体育是指在二元社会结构的划分下,以农村地理范围内的各个年龄段农村人口为对象,以提高农村人口的身体健康以及服务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为目的,实施包括农村学校体育、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在内的各类体育教育与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的总称。农村体育文化是指生活在农村区域的人群在从事体育活动相关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基础设施、价值观念、心态、精神、风俗习惯和道德规范等的总和。它以体为本,身心并重,不拘形式,重在参与,易于交流。〔1〕
(二)河南省农村体育设施建设概况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的部署,2006年河南省体育局与河南省发改委联合实施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在全省顺利完成了570个行政村(国家试点320个、省级试点155个、市县自建95个)的工程建设任务,资金投入310万元。2007年,河南省体育局将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制定了《十一五河南省万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规划》,提出到2010年在全省五分之一的行政村建设以“一场两台”为基本内容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明确了工作任务和目标,确定2007年为“河南省万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启动年,资金投入增加到3000万元,每年要在全省实施2000个以上工程,“十一五”期间,争取五分之一的行政村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高于全国平均六分之一水平。〔2〕从2008年起省体育总局对农村体育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当年达到6000万元;在2008年基础上,2009年达到了9000万元,专向经费投入增加了50%,这部分资金主要用于农村体育文化建设,要求每镇建设一个篮球场,4个乒乓球台,一个老年门球场。
(三)河南省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制约因素分析
1.农民身体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参加生产劳动的时间和强度逐渐减少,再加上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不足,像困扰城市人一样的“现代文明病”开始肆虐于农村。调查显示,河南省农民患有各种慢性病的人数已经达到调查人数的21.92%。分析原因,女性主要与身体活动不足直接相关;而男性除身体活动不足外,还与不良生活方式有直接关系。调查表明,河南省农村有近8成的男性吸烟,人均每天吸烟15支,而且各个年龄阶段的吸烟比例相近;另有21.75%的男性每天喝白酒至少100g,多者每天高达500g,而女性只有个别人吸烟与喝酒。此外,由于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影响,还有8.85%的人从来不刷牙,有9.6%的农民每月甚至每年都不洗澡。因此,不良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也是农民罹患各种疾病的重要原因。〔3〕
2.农民受教育程度偏低,体育意识淡薄
体育是精神文明的产物,是建立在物质文明基础上的较高层次的大文化活动。目前,多数县、乡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搞好经济上,而对体育活动关注少,农村体育活动组织相对薄弱,只是在双节和农闲的时候,按照县(市)的统一安排才组织文体活动。在一些地区,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工作和生活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温饱;即使是大部分富裕起来的乡村,村民的余暇时间基本上被看电视、打扑克和打麻将等活动占据,体育活动所占的比例很少,结果导致“体育可有可无论”和“体育自然发展论”观点的滋生。
从不愿参加体育活动的原因调查表中可以看出,“无时间”列第一位,占51.3%,没兴趣列第二位,占28.9%,无场地器材为第三位,占19.3%。有学者认为“没时间”是不锻炼者最常用的借口,未必真的没时间。但必须注意的是“没兴趣”、“怕人笑话或不理解”和“身体很好没必要”等主观原因占相当大比例,这与农民的劳动特点和体育文化意识淡漠有直接的关系。
3.农村体育基层管理体系落后,体育工作缺乏指导
乡镇是国家最基本的行政规划单位,担负着农民体育工作的重任。而在实际工作中,只顾抓经济,忽视了生产力诸要素中人是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调查显示,尽管在市县一级设有主管体育工作的职能部门,但却没有一名专职农民体育工作者,都是兼职管理农民体育;也没有一名专业体育人员或体育指导员;在乡镇和农村至今仍没有成立相应的体育协会。致使农村体育处在无组织、无管理状态,影响了农村体育活动的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对农民体育认识不足,指导不够,不能满足农民群众对体育的需求。现行的体育组织,除了省、市、县具有相应的固定机构外,乡镇一级群众性的体育组织很少,有些乡镇由政府宣传部门干部兼管体育,有的则由团委兼管,还有的根本无人管,也无处靠,呈自由形态。当上级部门要开展某些体育比赛或文化活动时才临时招募应急人员。由于受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的影响,基层体育工作一方面留不住体育人才,另一方面,专业体育人才也不愿意去农村。这就造成了当今体育工作在农村举步维艰的尴尬局面。对于基层乡镇而言,全省有80%的乡镇仅设有文化站,而没有设立独立的体育工作站。在体育管理方面,缺少组织管理机构和人员,下设文体站或文化站的站长几乎全部是兼职人员,工作重点仅以乡镇的中心工作为主,只是在市、县统一组织比赛活动时才做一些组织工作。由于专业人才的匮乏,农民不懂健身方法,只能选择简便易行的走步和跑步为主要内容,从而影响了农民参加健身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4〕
4.农村基础体育设施投入比率不高
有21.33%的农民认为,建设体育场地设施和提供健身器材是农村体育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农村体育事业相比城市不够发达,经费困难是农村体育工作的共性,但仅靠财政拨款也不应是工作开展的唯一依托,因此,各级各部门均应充分认识体育运动对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共同努力,为实现社会办体育的良性运转做出自己的贡献。从现有体育场馆资源分布情况来看,我国现有各类体育场馆约近70万个;其中,占国土面积的16.5%和人口的39%左右的城镇,占全部体育场馆的比重为79.8%,而占国土面积83.5%并拥有61%左右人口的广大农村地区却只占20.2%的体育场馆资源,城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体育资源不平衡。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统计,河南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0.52平方米,低于1.03平方米的全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而农村人口人均体育场面积,仅有0.014平方米。〔5〕
5.农村体育比赛相对较少,项目选择单一
统计表明,河南省以乡镇为参赛单位的体育比赛,48个县市平均为4.9次,平均参赛人次为12554,占参赛县平均人口的2.75%。《全国体育先进县标准的细则》对乡镇体育工作规定,每年组织体育竞赛不少于4次,参赛人数不少于总人口的5%。上述调查结果与标准相差较大。在调查中发现,2005年,有3个县没有举办以乡镇为参赛单位的全县比赛,其中一个县所有25个乡镇均没有组织体育比赛。农村体育的宣传和推进过程中过于强调如足球、篮球等时尚项目,农民有时并不认可,而那些有着顽强生命力的“土”项目,如舞狮、舞龙、龙船、空竹、放风筝等竞赛却常常被忽视。实施的体育下乡、体育入村活动,有些并没有找准与当地文化的契合点,或是只“播种”不“培育”,其效果是极其有限的。〔6〕
6.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匮乏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指导农村社区体育开展的骨干力量,在农村体育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层体育职能的弱化趋势,严重影响了基层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建设,农村地区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严重不足,素质也参差不齐。在调查中也发现,河南省有些地方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临时造册,从未进行过上岗培训,甚至把农村中小学的体育教师直接上报为社会体育指导员,而体育教师却毫不知情。因此,随着村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应该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积极向农民宣传国家体育法规政策,传授一些适合村落开展的体育项目的技能,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以不断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四、河南省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发展对策
(一)政策倾斜,资金投入,强化人才激励机制。
在实际工作中,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体育设施的投入,特别是对偏远农村的投入,使体育工作真正落实到位。运用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和感情激励,吸引有志之士投身于农村体育发展中,真正把人才引到农村体育的第一线,给农村体育工作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真正实现“新体育,新农村,新生活”。
(二)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农民体育观念。
体育意识文化集中反映人的体育精神、道德观念、体育知识等。由于受思想、价值观、教育水平影响和经济水平制约,大部分农民健身意识淡薄。在农村体育意识文化建设中,可利用黑板报、广播、报纸、电视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体育的作用,普及体育知识,推广体育健身的方法,强化健身休闲意识。大力宣传体育健儿为国争光的事迹、当今新兴的体育项目等内容。通过宣传教育使广大农民懂得劳动不等同于体育锻炼,只有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根本保证。加强农村体育的宣传工作,使“奔小康、要健康,新体育、新生活”的理念,植根于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广大农民群众和广大体育工作者心中。
(三)扶持亲和性强、易于开展的农村民俗体育。
民俗体育是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文化积淀,深受农村居民喜爱,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如龙灯狮舞、踩高跷、放风筝、摔跤、扭秧歌等等。这些体育活动项目形式简单易行,符合当前农村体育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勤俭节约等特点;同时这些体育项目大多因地制宜、取材经济,对场地设施要求不高,所需经费较少,符合当前农村经济相对落后的特点,是我国当前农村体育在设施建设资金缺乏的情况下开展现代体育的一种有效的补充。民俗体育活动深深根植于农村土壤之中,加深了农村精神文明内涵,是独具特色的农村社区体育文化亮点之一。同时民俗体育活动,作为一种群体行为,大都是自发行为。一般情况下,只要农村居民主观上热爱体育娱乐,就能通过其成员间连锁式的情绪感染,临时组建运动队进行体育比赛。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广泛而生动的民间自发性体育,正是农村民俗体育发展的深厚基础。
(四)培养农村体育骨干,充分利用当地体育场地和设施
农村体育的骨干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农村学校体育教师,二是乡镇和企业的职工体育。培养和发展农村体育骨干,发挥其对开展农村体育活动组织、指导和带动具有切合实际的作用。充分发挥农村体育教师在农民体育活动中的骨干作用,加强农村体育骨干的培训,加强对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管理和体育设施的建设与指导。在农村体育场地资源非常匮乏的情况下,对农村公共体育设施不允许任何人用做与体育活动无关的事,应当向社会开放,方便群众开展体育活动,尤其是充分利用好乡镇农村学校师资和学校的体育设施,来弥补农村体育活动设施的欠缺,对推动农村体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建兵.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
〔2〕胡军.小康社会背景下农村体育发展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3):14-15.
〔3〕肖丰.河南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体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6(2):3-8.
〔4〕黄爱峰.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体育发展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6):14-19.
摘 要 我国一直以来对“三农”问题尤为重视,“三农”问题是人民发展事业的核心,农民有丰富的产业了,国家才会变得富强,也只有农民富强了,国家才会变得繁盛,农村的发展稳定下来了,整个国家也就安康、圆定下来了。中国是一个以农业复兴的国家,建设我们的祖国也是从建设富裕“新农村”为前提的,只有从根本上来实现“新农村”的发展和建设,才能全面地稳固我们的国家。为了能实现“新农村”的发展,我们可以从农村文化建设入手,开展并普及民族传统体育对新农村建设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也是支撑整个农村的桅杆和途径, 通过民族传统体育不但可以强化农村人民的精神视野,而且还能使广大的农村人民具有强健有力的身体,还能考验出他们的综合素质,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让整个农村的氛围更为和谐,达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民族传统体育 农民
改革开放之后大多数农村从贫困走向了富裕,走进了“小康”的生活里,但由于农村文化建设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农村文化建设相对落后,他们的思想迷信,他们喜爱赌博,导致农村文化失去了天然的淳朴风格,严重的会牵制农村的发展,不能有丰富的产业,没了丰富的产业,就不能为此增加收入,农村人民的精神文明也就瘫痪了,这将是一个恶性循环,导致农村再次从“小康”的生活中走出来,让整个国家也相对其他国家落后了,所以,我们要想构建现代化社会主义,就要从农村文化建设开始,从根本上改善农村人民的精神世界,丰富他们的视野,陶冶出淳朴的乡土风情。
一、对新农村的理解
新农村的“新”主要体现在:新的房屋建设,新的设备和设施,新的生活坏境,新的民族风俗,新思想的农民。他们组合在一起,才能使农村走向“小康”的生活,但光有这些空话还不行,还要结合它的发展目标落到实处,真正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首先我们要发展生产,促进农村宽裕的生活文化,然后树立文明的乡土风情,改善农村整体容貌,最后还要实现民主化管理。
二、如何看待民族传统体育
首先民族传统体育可以在全国各地盛行,就有一定的广泛性,每个地区它的民族传统体育又有所不同,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我国有56个民族,不同民族的传统体育也是有差别的,具有一定的民族性。
民族传统体育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因为我国民族体育丰富多彩,既贴近了农民的生活,又深受农民的喜爱,也不需要投入太多的资金,农民也能很快的接受,从而能够很快的获得推广和普及,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进行体育健身,人民的体质也就不知不觉的增强了,然后也可以达到缓解压力,防止疾病复发的效果,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通过传统体育,农民的文化内涵也就相对应的得到了提升,更能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氛围,在精神面貌上也会改变许多,为每一年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果。
三、新农村建设与民族传统体育之间的关系
新农村文化与民族体育文化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它们有以下特点:从形式上而言,民族体育的风格深受农民的喜爱,因为它体现一种乡土气息,而且体育动作相当简单,是农民所能接受的,只要是大家想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的基本上人人都能参与,不挑场地,也不需要什么专业体育器材。通过这些体育的展开,国家政府也可以对这一文化的传播进行相应的扶持,农民群众得到了扶持,从心理上也会得到安慰,这就能促进农民更好的展开体育活动。在开展这些体育活动的同时,政府也要了解到体育发展的前景,如何利用好体育爱好者,让体育爱好者来组织体育活动,并积极发挥民族优势。通过一个一个组织,然后在不同的区域内设定多个体育组织机构,再逐渐将其扩大、延伸。也可为体育爱好者创造广泛的交流与合作空间,让某一项体育融入到更多民族和地区,并加强锻炼。然而民族体育也具有遇见性和机遇性,通过遇见发现民族体育存在的不足,并找到其纠正的措施,建立起既满足个人与满足团体的运动机制及完善的体育组织领导机构,达到与现代体育技能相互协调的发展状态,还要接受外来文化的传播,走出民族,扩大自己发展,以至于寻求更多的发展机遇,让民族体育走向世界各地,与世界各地的体育健将进行切磋,然后挖掘出更多的体育传统文化,通过体育组织机构培养出更多体育爱好者,在这样的一个良性循环下,我们的国家会越来越强大,发展越来越迅速。然而这所有的一切与政府机关的职责和权限是分不开的,没有政府的扶持和照顾,农民的生活始终是不能得到本质上的改善的,所以政府是不能脱离新农村建设的,要不断地下乡慰问农民群众,让农民群众心里安心、放心、日子过得开心。
四、结语
可见,无论是新农村文化的建设,还是民族传统体育,都是当代中国发展的两个重要的支撑点,我们要把他们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研究,有效地采取相关措施,充实理论研究,并结合实践,不断地丰富新农村文化,不断地提高农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的品质,建立起深厚的文化涵养,同时促进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不断地增加体育项目,扩大对体育领域的接触面,从而使新农村建设发展更好更快。
基金项目:农民体育健康工程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互动研究,课题编号:13C849。
参考文献:
[1] 赵廷刚,袁金宝.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27).
[2] 李爱琴.河南嵩山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
[3] 赵小龙.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沿革及其发展历程[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关键词:农村;群众文化;对策
当前,大力建设和发展农村群众文化极其重要和紧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实现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文化的大力发展,而农村群众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又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极其重要和紧迫。
一、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对农村文化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以及对其他参考文献的查阅,当前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和发展中主要存在着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思想方面,一是基层领导干部对群众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二是农村居民尤其是中老年人的思想保守,文化活动形式单一。第二,农村群众文化设施极不完善。第三,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缺乏人才。第四,农村文化发展过程中缺乏正确的引导。针对当前农村文化发展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应该采取以下相应的对策予以解决。
二、解决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对策
第一,加强领导干部尤其是基层领导干部的培训和教育,进一步提高其对群众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这是搞好农村群众文化的前提和基础。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会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而错误的意识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积极发挥正确意识的反作用。据此,领导干部尤其是基层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意识,在正确意识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只有如此,各项工作包括文化建设工作才有可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开展。为此,一方面,上级党政机关要通过专家讲座、电视电话培训及其它学习形式等各种途径对领导干部尤其是基层领导干部进行理论培训,加强其对文化建设重要性以及文化建设和经济、政治建设等之间关系的认识,从而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另一方面,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重视思想认识的重要性并据此不断加强自我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为做好各项工作包括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和发展工作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第二,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对农村居民尤其是思想保守的中老年人进行思想教育,使其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支持并参与农村群众文化各项活动。针对当前农村群众文化发展中部分中老年人思想保守的问题,我认为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其进行思想教育,促使其进行思想上的进一步解放。一方面,通过乡镇村有关文化组织及其它社会组织开展文化方面的讲座或宣传,使那些思想保守的村民进行思想解放,对现代文化形式有一个新的认识,积极支持他人并使自己参与到各项文化活动中去;另一方面,积极发动家庭成员,使他们对思想保守的长者进行说服教育,这种思想教育方式应该更加有效。此外,还可以通过电视、广播和网络等途径进行思想宣传,帮助思想保守者进一步解放思想。这样,就为丰富多彩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扫清了思想障碍,从而激发农村居民积极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中。第三,进一步加强农村群众文化设施建设,为农村居民积极参与各项文化活动创造便利的条件。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是促进农村群众文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为农村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了便利。因此,应打实核足文化事业经费,相应政府部门应该统筹安排,有计划、有重点的加强群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力争将各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动室建设成为有场地、有设备、有经费、有队伍的农村文化基站。具体说,就是要组建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并定期组织文化教育活动,如文艺会演、体育活动、电视广播和图书教育等。建成后,还要有相关组织和人员定期对其进行维护、更新和补充。要使农村群众文化设施建设落到实处,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解决当地领导干部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问题,从而重视文化建设,加大对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人的实践活动是在人的意识的指导之下进行的,故而,如果领导干部对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不可能使其重视文化的建设和投入,尤其是在经济条件不够好的状况下。所以,改变基层领导干部的认识问题是解决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
(2)积极发展农村经济,为文化建设和发展提供基础条件。根据基本原理,经济是政治、文化的基础,经济的发展状况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决定着文化和政治的发展状况。所以,要使文化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使农村群众文化设施建设得到落实,必有有一个坚实的物质基础,这就是经济的发展,经济条件的改善和提高。
(3)在农村现有经济条件下,一是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二是运用市场经济思维寻找文化建设投入的市场主体以更好地解决文化建设的资金不足问题。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就受到了极大地限制。因此,各级政府应想方设法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加大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或进行政策上的扶持与优惠以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和进步。此外,在当今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趋势下,运用市场经济思维寻求多样化的市场投资主体对农村文化建设进行投资以促进农村文化建设设施的不断完善。不过,这里还需要强调的是,农村群众文化设施建设需要从实际出发而不可盲目跟风。也就是说,农村群众文化建设要根据当地目前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适合其自身需求和发展目标的文化发展计划。比如,群众文化设施建设要和当地农村的经济发展现状、财力状况、人才结构、年龄结构等各方面相适应。第四,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吸引、留住和培养文化人才。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带头人,因为他们是文化艺术活动的主要力量,起着组织、宣传、策划、执行等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使得人才大量流失,不愿意扎根农村。这就需要农村注重对人才的吸收和培养。为此,政府应加大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为基层文化工作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提供良好的生活保障。在此前提下,一是可以通过提高工作待遇和改善工作环境积极招徕人才到农村从事文化建设工作;二是农村相应文化部门,可以对人才进行培养,使得其能够注入大量的新鲜血液,为农村在群众文化方面的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三是,积极发现和挖掘农村文化人。组织各方面人员对当地有一定文艺特长或者感兴趣的人员进行选拔,并对其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使其成长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头羊。这样,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人才问题就基本得到了解决。第五,文化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要积极引导农村文化的健康发展。文化作为上层建筑具有其相对独立性的一面。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要积极引导文化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当前,由于一些农村地区经济条件的提高,农民对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他们对种种文化形式和活动缺乏辨别力,在许多农村引进了不健康的文化形式,影响了村民尤其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为此,相关文化部门和工作人员应及时发现问题并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引导村民选择健康的文化活动和形式。以上是针对当前农村群众文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的解决途径和对策,如果是这些对策能得到有力坚决的执行,那么,农村群众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必然会上一个大的台阶,农民的文化活动会更加丰富多彩,进而积极发挥文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作者:马丽莉 单位:松原市宁江区文化馆
参考文献:
[1]陈洪.群众文化建设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重要性[J].科苑观察,2008(10).
[2]王凤青.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