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诗经中的爱情名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默写题一般有三种类型:
1. 识记型默写
即从《语文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古诗文中选取一些名言警句或者直接取自课文中的名句,这类默写答案明确,只要加强记忆,配以一定的训练,完全可以迅速准确作答。
(2011年江苏省泰州市卷)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1)_______________,下自成蹊。
(2)_______________,蜡炬成灰泪始干。
(3)受任于败军之际,_______________。
(4)待到山花烂漫时,_______________ 。
2. 理解型默写
要完成这类题,必须过好三关:其一,准确无误地记忆课标要求的内容;其二,认真审清题意,弄清题目要求;其三,对背诵的内容应理解透彻。
(2011年江苏省泰州市卷)(5)《钱塘湖春行》中通过植物的变化描写早春景象的句子是: , 。
题目问什么就默写什么,本来并不难,但有不少同学错答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为什么会出现错误?其实原因很简单――审题不清,题干中的“通过植物的变化”这一关键信息被忽略了。因此,我们平时应加强对原文语言、背景、情感、修辞、写作技巧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开放型默写
即给出宽泛的语言空间,让考生自由默写出相应的句子。所谓“开放”体现在这类题的答案不唯一,要求默写的句子也不局限于课本。解题的关键是平时注意积累古诗文名篇名句。
(2011年江苏省泰州市卷)(6)“思乡”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主题之一,请你写出古诗词中表达这种感情的句子(连续两句): , 。
在答题时要注意题干中提示的范围,抓住关键信息。本题中“思乡”是关键词。但很多考生写了思念亲人、友人的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正确答案应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等。
总之,做好此类题必须有一个前提――打好坚实的基础,中考考纲明确的考查范围以内的所有内容都必须做到句句落实。另外复习阶段还应进行强化训练,在发现及纠正错误中不断提高答题水平。当然,考场上细心的逐字检查更不能缺少。
【举一反三】
(一)识记型默写
1.(2011年江苏省南京市卷)用课文原句填空。
(1)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
(2)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_____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二)理解型默写
2.(2011年广东省深圳市卷)乐器常常在古诗词中或传情达意,或渲染气氛,如《诗经・关雎》中的“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__”传达了青年男女纯洁的爱情;李白的《洛城闻笛》中的“ _______________ ”引发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里的“_______________”烘托了边地送别友人的氛围等。
3.(2011年北京市卷)杜甫在《望岳》诗中抒发雄心壮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11年浙江省台州市卷)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以传神之笔勾画出塞外雄浑壮观景象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开放型默写
5.(2011年安徽省芜湖市卷)古代送别诗中,有许多写友情的名句,请你写出连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每小题有错、漏、添、倒均不得分)
1. (1)悠然见南山 (2)天涯若比邻 (3)长风破浪会有时
2. 琴瑟友之 谁家玉笛暗飞声 胡琴琵琶与羌笛
3.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桃夭(《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①归:女子出嫁。②(fen):果实很多的样子。 ③榛榛(zhen):树叶茂盛的样子。
(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 的形式。
(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答案:(1)重章叠句
(2)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而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和睦、子孙繁衍、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横生。
这首诗歌鉴赏的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是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而这两个知识点是高一必修二第二单元《诗经》两首的学习重点,老师上课时肯定着重讲过。但为何得分率仍不能如人所愿?我想,在老师们埋怨学生不认真听课,不能学会知识的迁移的同时还得问问自己两个问题。
一、我是否智慧地建立了大课堂教学观,把三年的课看成一节课 ?
华东师范大学张远增教授说,大课堂教学观就是“把三年的课看成一节课,把一节课看成三年的课”。
在教学中,如果我们熟悉并透彻地理解课程标准、三年的教材内容,建构三年的知识体系,把三年的课浓缩成一节课,在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增强合作性,为了学生终身发展的共同目标整合教学资源,那么,我们就会帮助学生构建自主学习的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人教版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诗经?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运用的就是比兴的手法。桑未落,新鲜润泽,既比喻女子的年轻貌美,又比喻恋爱的甜美;桑落,枯黄脱落,既比喻女子的年老色衰,又比喻爱情的失败。桑由未落到落矣比喻女子容颜由盛而衰;两人爱情由盛而衰 。
在《诗经・采薇 》中,“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这两个知识点都属于高考备考应该复习的内容,但很多老师在执教《诗经》两首时认为现在是高一,没必要对学生搬出高考,只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行。于是,执教《氓》时可能会从诗歌主旨出发,把“女主人公为什么会被遗弃?”“谈谈你对爱情婚姻的看法”作为探究拓展的重点,执教《采薇》时,把赏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句经典名句作为课堂的重点。
这种处理教材的方式并不是不好,但从高考来看,从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来看,这样的方式不免给人舍本逐末之嫌,这样处理教材重点的执教老师,在他们的心目中还没有形成大课堂教学观的理念,所以也就不会把三年的课看成一节课,整体规划自己三年的教学内容与方式,规划自己每年要达到的预期目标,这样的教学是无序的,学生学到的知识是杂乱的,知识自然也就难以转化为能力。
二、我是否智慧地建立了大课堂教学观,把一节课看成三年的课?
今年湖南卷第一次考《诗经》中的诗歌,题目看似很新,但高考考查《诗经》中的诗歌,湖南卷并不是首次出现,早在2007年北京卷就出现过《采采》,而且今年湖南卷选择的诗歌素材结构形式与当年的北京卷大致一样,考查的知识点(表现手法)也相同。
若我们的老师们有语文教学的大课堂教学观,能熟悉并透彻地理解课程标准、三年的教材内容,建构三年的知识体系,把握高考的方向与动向,那么在执教《诗经》时,一定会把这一节课看成三年的课,也就是说,他们会在教学时智慧地拓展2007年的北京卷《采采》来引起学生对《诗经》的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的重视,并加强对这些知识点的巩固,把纯粹的知识变成可以运用的能力。
同时,拥有大课堂教学观的老师,他们会在课堂上智慧地拓展很多内容,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如执教《诗经》时,他们就很可能智慧地拓展、联想我国的一些民歌来帮助学生理解比兴手法,像我们最熟悉的《太阳最红 最亲》,它的开头是“太阳最红, 最亲,您的光辉思想永远照我心。春风最暖 ,最亲,……”这很明显运用了比兴手法。上课时,老师若能边引导学生回顾运用比兴手法的民歌,还能边唱几句,这样定能调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这个内容感兴趣,这种情境之下分析品味比兴手法的作用,就高效地巩固了课堂上学的知识点,反复几次,学生会不自觉地对知识点进行迁移,从而形成了自己的能力。
闷而不热的午后,尚没有蝉鸣的聒噪,只有这溶解于死寂里的压抑。
你说,你失恋了。
面前的你,放下了矜持,褪去了坚强的伪装,哭得一塌糊涂。
我手足无措,亦步亦趋地跟在你的身后,小心翼翼地。确实,我怕你做傻事,毕竟,你是清高孤傲的一个存在,不用自以为,你本就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女生。如此打击,不晓得你能承受得住否。
我不解,如你这般近乎完美的女生,怎竟是会痴狂地迷恋上几乎一无是处的他。现在,又怎竟是会被他像个包袱一样地,甩了。
纵使得我绞尽脑汁亦不得其解。
你说:爱情这种东西,本就没有什么规律可循的。并且,其保质期受多种人为以及自然因素所制约,其中人为因素占主导地位。
无奈,我只得装模作样地骂他,骂他混蛋,犯贱,不要脸以及其他不堪入耳的污言秽语。不晓得你听着解气没有,反正,我看见你的眼泪是越流越多了。
然后,我沉默了。
周遭的气温偏高,你不自觉地把握紧的拳头舒展开来,倏地你又紧紧地把手握成了一个拳头。看着因为血流不畅而变成惨青色的指关节,你这才意识到,你曾经紧握在手上的幸福感已经被现实榨尽了,连个美好的念想都没给你留下。
霎时间,你的眼泪被一股莫名且巨大的力量源源不断地挤出眼眶,撕扯出来的,是近乎麻木般的疼痛。
心呢?失落在不见天日的一隅,久已被一种叫做时间的蠹虫蛀满,被啃噬得斑驳不堪。
还不死心么?明明失败了,但是却仍旧执着着,想要保护自己那脆弱得可怜到吹弹即破的自尊。或许在宣告失败的那一瞬,可以暂时逃脱掉那失败的无力感。但事后再度想起时,便会发现,失败者的悲哀,莫过于此。
其实,在爱情这场战役中,没有绝对的胜利者,每个介入其中的人,都会或多或少地失去些什么。所以,评价爱情的胜利者,其标准应该是:谁用比较少的代价换取了利益的最大化。
失败的爱情犹是。因为这样,同为失败者的你们,才可以得到些许安慰。纵然你们都心知肚明,那只不过是自欺欺人的做法。
对了,忘记告诉你了,不要对结果抱有太乐观的幻想。失败的爱情中的失败者,大都是女生。就像《诗经》里《氓》那篇长诗里的名句:“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其状大类彼时之汝,余不再多言。
永远都不要相信会有真正的爱情存在,因为爱情从来都是一只狡猾的狐狸,它会幻化成你所渴望的美好,诱惑着你去追逐它。若是你抓不到它,毫无疑问,你会不幸惹上一身骚;若是你抓得到它,也不用沾沾自喜,因为光是追逐它的过程,就已经完全可以把你搞得心力交瘁了,可见,你也并没有占到多少便宜。所以,只要被卷入这个漩涡,就永远都不要妄想全身而退。
陷得越深,到头来受得伤也越重。
且不论是谁提出得分手,你都该庆幸。因为,不管怎么样,你都已经离开了他。在还没有泥足深陷的时候。
这样,多好。
抬头,不知不觉地,已经很晚了……
仰望,这寂静而幽深的美好。
已经哭虚脱的你将头沉沉地枕在我的肩上,你梦呓般喃喃地告诉我,你在数星星。
我从背包里拿出一瓶矿泉水,呵呵,稍微地佩服一下我的先见之明。然后,宠溺地揉了揉你的头发,示意你喝下。
你的嘴角勾起了一丝新月般的弧度,静谧而美好,向我绽开了一朵郁金香般沉稳典雅的微笑。
欢迎回来,亲爱的……
这才是我认识的你嘛~端庄典雅的闺中秀丽。
终于,振作起来了……呵呵、
忽地,我看到了一颗流星划过,短暂。只一瞬,便销匿了。
划过了……
销匿了……
短暂的轰轰烈烈,而后,不着一点痕迹地逝去。
正如,他曾经对你许下的诺言一样。
我仰望着重归于缄默的苍穹,看它无言地嘲笑着悲哀的世人,我亦展颜。
你啊,终究还是迷失在了一个不懂得爱的年纪。
你看,一颗流星的殒落,于世界,于你我,有关系么?不过是少了一个不知道能不能实现的心愿的承载罢了。所以,他在你的世界中匿去,于你生命的轨迹,并无太大影响。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太阳黑子对地球磁场的影响。短暂,且剧烈。过后,一切如常。
你看待他,便应如是。
他不是你的命中注定,而是你成长路上的阶梯。所以,亲爱的,看开点。但是,不要以失恋的次数来证明自己的成熟。
爱情殒落成伤,在这个伤痛里,我希望看到你学会了一个词语的现实意义——成长!
以后,请不要再因为这种事情而哭泣了。我不希望看到任何一个女生,在我视线所及的范围内哭泣。尤其是你,我亲爱的……朋友。
我一直都没有跟你说,其实,我也爱着一个人,以朋友的名义,那就是——你。
我爱你,所以,在你脆弱的时候,我的怀抱会二十四小时无间断为你开放。
以后,要好好的。那些纠结着你心绪的事情,请试着放开吧,比如,他。我相信,你可以做到的,一定。
还有,坚持不住的时候,请记得,还有我。友情,才是最崇高的爱情。
因为,朋友,没有背叛。
一、古典诗词与中国风歌曲的渊源
最初,诗和歌是一个整体,诗相当于歌词,歌相当于曲子。文人写出来的诗是拿来唱的。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都曾经是广为流行的歌曲。《诗经》里面的所有诗篇都曾是口头传唱的,只不过是有人将歌词整理出来了而已。中国风歌曲是采用有古典文化内涵的歌词与现代流行音乐的旋律及编曲技巧,由怀旧的时代背景与现代节奏完美结合,从而产生出含蓄、忧愁、优雅、轻快的歌曲风格。其歌词对古典诗词的传承是显而易见的。
探究中国风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的传承模式,大概可以分为四种:诗词配曲式,词句提取式,语言改造式,意境化用式。
1.诗词配曲式
这种古词新唱、借古意表今情的形式,既有古典的雅调,又有当代的风格,细细体味,意蕴无穷。如当年春晚上王菲的一曲《但愿人长久》的歌词就源自苏轼的《水调歌头》。因为天后王菲唯美的唱风,感动了无数的痴男怨女、天涯游子,遂广为传唱,成为中秋佳节不可缺少的咏月抒情的精品。《水调歌头》这首古典诗词就因流行音乐的流行而扩大了影响。
2.词句提取式
这种融合的形式很广泛地被一些歌词作者使用。一些歌词创作往往只是借用古典诗词的某些词句或意象,不一定是原诗词的现代演绎,但却表现了歌曲与古典诗词丝丝缕缕的关系。如花儿乐队的《鹊桥汇》,借助了“鹊桥”的典故,围绕恋人相会的主题,把一些相关的诗词名句融汇在一起,构成回环不绝的生死相许、心心相通的意境,把人的思绪引入鹊桥,令人流连忘返。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融合,雅俗共赏,既提高了流行歌曲的文化品味,又使世人重温了古典诗词,享受到一种独具魅力的音乐文化大餐。
3.语言改造式
古文功底深厚的作者以仿古的字词、意境、节律描述当代的情感、事件、意愿等内容,具有明显的古典诗词的气息,充满古典诗词的味道。这类作品可谓旧瓶装新酒,在词语上、句式上、意蕴上都与古典诗词的风格相似。如何炅的《看穿》:“醉了红颜/也罢/断了琴弦//问天涯/放了天下/也罢/送给人家”,黄的《沧海一声笑》:“江山笑/烟雨遥/涛浪涛尽红尘俗世几多娇”。还有琼瑶许多电视剧的主题曲、插曲《在水一方》、《海鸥飞处彩云飞》等等。古韵今吟,优雅深淳的歌词,带给人美的享受。
4.意境化用式
从古典诗词里汲取营养,化用古典诗词中的意境,借古韵抒发今意,用当代的语言表现出来。五千年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创造了无数具有深厚文化基础的意象、唯美的意境、深入人心的故事。这些已成为当今中国风歌曲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化用古典诗词意境的典范之作当属毛宁演唱的《涛声依旧》,歌词中的意象和意境明显是借自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种意境化用的歌曲还有陈瑞的《白狐》、周华健《刀剑如梦》、李宇春《倾国倾城》等。意境化用式创作的歌曲,常常将经典重现,显示出非凡的魅力,成为流行音乐中的宠儿。
二、如何让中国风吹进语文课堂
古典诗词进入流行歌曲是当代歌坛上一道靓丽的风景。中国风流行歌曲,也为广大学生所追捧、传唱。然而中国风流行歌曲能否勾起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如何让这股强劲的中国风吹进语文课堂,促进课堂上古典诗词的教学?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如下探索:
1.歌曲导入
导入语,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起着激发学生兴趣、酝酿情感、创设情境、集中注意力的作用。歌曲导入更是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方法。因为很多诗歌被改编或填词演唱,所以在诗歌教学中,运用歌曲导入更容易激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如教读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的时候,播放邓丽君演唱的《几多愁》,教柳永的《虞美人》时听邓丽君的《相看泪眼》,教岳飞的《满江红》时听罗文的《满江红》。常常会有“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2.比较鉴赏
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常常将诗风相近的作品或不同作家同一题材的作品做比较鉴赏。事实上,我们也可以将古诗词和与之相关的流行歌曲进行比较鉴赏。两相对比更能突显各自的特点,加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性体悟。如《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乐天想抒发的是被贬谪的凄苦。教学时可以给学生听港星蒋志光、韦绮珊的对唱歌曲《相逢何必曾相识》。其中也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句子,学生经过对比就发现男女主人公似是想藉此名句来呼唤久违的爱情。
3.布置作业
改写改编是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造、再体验的过程。学生最怕做语段改写、扩写,但若改写或改编能和他们熟悉的流行歌曲有关就不同了。比方说李叔同著名的歌曲《送别》:“长亭外,古道边……”就具有古诗词的韵味。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古诗词改写歌词,提高诗词学习的兴趣,同时使学生对诗词语言的凝练、含蓄有更为深切的体会,如对《春江花月夜》的改写,对《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改编等等。
4.演唱背诵
在学习古典诗词时,背诵是必不可少的。很多诗词都要求学生背诵,学生理解不够深刻,往往为了应付考试而背诵,背得快,忘得也快。一些较长的诗歌死记硬背难度很大。但如果加上曲调唱出来就容易多了。如教李煜的《虞美人》和李清照的《声声慢》时,学生课上跟随视频演唱几遍就背下来了,而且记得牢,记得久。没有配乐演唱的篇目如《燕歌行》这样的篇目,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加上曲调唱出来。同学之间竞争,看谁背得更快,唱得更有韵味。背诵加上娱乐的色彩就再也不用头疼了。
爱情诗在诗歌艺术的苑囿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雅士为之歌咏。阿里斯托芬在柏拉图的《会饮篇》里说,人原来是一体,上帝要惩罚他的罪过,就把他截为两半,才有男有女,所谓“爱情”就是这已经割开的两半要求会合还原为一体。爱情是人类本能的情感,也是最高尚的情感。因此作为爱情诗的意象也必然是经过诗人反复锤炼的,也是最耐咀嚼的。
新教材第三册高密度的集中了古今中外的优秀诗篇,其中直接描写爱情的就有《我愿意是急流》、《邶风 静女》、《迢迢牵牛星》、《雨霖铃》、《鹊桥仙》、《一剪梅》等共六篇,涉及爱情的还有《卫风 氓》、《孔雀东南飞》等。要赏析这些诗歌,首先得赏析它们的意象,《我愿意是急流》中裴多菲作为抒情主人公对心上人倾诉,愿意是“山里的急流”、是“河边的荒林”、是“山岩上的废墟”、是“山谷底的草屋”,只要如同“小鱼”、“小鸟”、“常春藤”、“炉火”般的爱人能活得很快乐幸福,而且在诗节的末尾,为衬托已成长为“珊瑚似的夕阳”的爱人的辉煌,他愿意是“云朵”、是“破旗”,在诗里作者有意把抒情意象设计得非同寻常的破败、贫瘠、荒凉,可是正是这样的意象却收到了比华美、富饶的意象更能打动人心的效果,这样的甘于奉献、牺牲,让哪一个怀春的女子不为之所动?所以三个月后,尤丽亚就和他“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了。这样的情感意象表达不光感动了尤丽亚,其实也感动了所有读这首诗的人。这就是意象的妙用,法国著名作家雨果也曾说过,“诗人应该选择有‘特征’的的东西”,也只有“特征”的东西,才能给读者深刻、鲜明的印象,迅速真切的唤起读者的想象、联想。
《邶风 静女》中作者以客观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古老的爱情的美丽及魅力,在第一章,用了动作意象“搔首踟躇”再现了一个焦急不安的,幸福紧张的痴情小伙儿,同时一个可爱美丽的女孩形象也跃然纸上。接着在第二第三章又通过小伙回忆“有炜的彤管”,“洵美且异的荑”让我们感到了诗人“写神写形之妙”,按常理,彤管肯定比荑草贵重,但是作为表达爱情的信物的“荑”毕竟是她亲自跋涉远郊采来的,物微而意深,礼轻情意重,如果说接受“彤管”,想到的是恋人红润的面容,那种“悦(说)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则是对她所传送的那有着特定内容的真情的理解与珍视,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进入了追求内心谐和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而且初生的白茅也将长成茂盛的草丛,预示着爱情将会被进行到底。诗歌的最后两句的独白揭示爱茅草其实是爱屋及乌,却也别具真诚、率直的纯朴美。对这样一位痴情的男子的一腔真情,我们能说什么呢?唯有感动罢了。
《迢迢牵牛星》是《古诗十九首》中描写离情比较出色的诗篇,在中国关于牵牛和织女的民间故事起源很早。在《诗经》里已经提到,但还只是作为两颗星来写的。在曹植的《九咏》里“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已经明确他们是夫妇了。而此诗比曹诗略早,意象也定为天上的这一对,其实作者更想表达的应该是地上的无数双。织女的素手抚弄着机杼,却泪如雨下,这些动作意象传神的刻画了一个因相思而无法劳作的女子形象,那阻隔牵牛和织女的银河既清且浅,两人相隔并不遥远,虽只一水相隔却相视不得语。于是这既“清且浅”的水就成了阻碍天下眷属们团圆的不可逆的势力,是专制,是卫道士的象征。“盈盈、脉脉”两句又把一个饱含离愁的形象刻画的逼真又生动。
《雨霖铃》是“失意无俚,流连坊曲”的柳永从汴京南下时与恋人的惜别之作。诗歌开始就用“寒蝉”、“骤雨”、送别的“长亭”等意象来渲染了一个清冷萧瑟的送别之秋。“留恋处,兰舟催发”,是实话实说,却也是以精练之笔刻画了留恋与催发的矛盾,多么想与心上人再呆一会儿,可恼人的催促不时在耳边响起。于是就有后面的非常经典的动作意象“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语言通俗而感情真挚,使人身临其境也恰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后来有很多的写离情的句子都不及这句的掷地有声。尔后的“千里烟波”、“沉沉暮霭”又对离别加以着色,使得广阔辽远的空间都充满了浓密深沉的烟霭,也充满了浓密深沉的离愁别绪。词的下片有可与东坡相与争胜的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据俞文豹《吹剑录》云:“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三个名词三个意象,构筑了一个这样优美的意境: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气氛之凄清,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全再现于画面之中。陈植锷在《诗歌意象论》一文中说:“
一首诗歌艺术性的高低,取决于语言意象化的程度如何。”词作之所以被千载传诵甚至被人奉为至爱,其意象的成功运用确是功不可没。
《鹊桥仙》是又一首以牵牛与织女为题材的作品,“纤云”“飞星”这两个物象在词作者眼里一开始就具有人情味儿,纤云弄巧为的是展示织女织造云锦的巧手,飞星也为传递他们的离愁别恨而飞驰长空。接下来的相会场面更是惊心动魄“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一对久别的情侣在金风玉露之夜,在盈盈的银河之畔相会了。“金风玉露”代表冰清玉洁,在这样的背景下,高尚纯洁的爱情自然胜过人间无数。“柔情似水”,那如水一般斩割不断的柔情,在一年一度只此一次的七夕相聚面前显得无能为力,只好把心头的相思愁绪化作一掬清泪洒在这迢迢银河里。“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作为结句,使全篇为之一振,是它把凄凄艾艾的别情点化到神奇高尚的精神境界。因而使得此词的境界远远超出同时代的同类作品。
《一剪梅》也是相思怀人之作,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中有两个意象“香残的红藕”、“玉簟”,表明了季节,烘托了心情。花开花落是自然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感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独上”二字含义颇丰,点明了处境也揭示了离情。“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句中“雁”、“月”是古人常用的意象,鸿雁传书,凭月抒怀,词人在这里同样也是望断天涯,神驰象外,她也是盼云中锦书以至于望穿秋水。下片的“花自飘零水自流”,写的是落花流水之景,而所喻的则是人生、年华、爱情等,给人以“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之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句写自己的愁苦之时,还推己及人,可见两心之相印,足以证明双方爱之笃,情之深。也正因如此,人各两地,心笼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如此缠绵婉转的情感表达,除了作者有自己亲身感受的原因之外,使用意象的成功也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