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萧伯纳的故事

萧伯纳的故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萧伯纳的故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萧伯纳的故事

萧伯纳的故事范文第1篇

一天,有几个作家朋友相约一起来看望萧伯纳,一顿闲聊之后,其中有一人问他在苏联有没有学到什么新的东西,萧伯纳想都没想便答道,有。然后便讲了一个故事

萧伯纳说,有一天,自己在街上遇到一个聪明又可爱的苏联小女孩,于是便饶有兴趣地跟她玩起了游戏。两人玩了很久,直到暮色开始降临。

“临别时,我对他说:‘回去后,如果你妈妈问你今天跟谁在一起玩,你就告诉她是跟当今世界上最知名的作家、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萧伯纳!”

萧伯纳停了停,然后问几个朋友:“你们猜小女孩会怎么说?”

“她一定会说,我太激动了,太幸福了,请给我签一个名吧。”一个朋友们抢先一步答道。

“她一定会吃惊,没想到跟自己玩的居然是大名鼎鼎的萧伯纳!”另一个朋友回应道。

“她肯定会极力邀请你去她家做客,让父母用最好的酒菜来招待你!”又一个朋友自信满满地说。

“她必定会告诉你,她读过你很多的作品,喜欢地不得了,她身边的伙伴和同学们也都无比喜欢你的作品!”最后一个朋友这样猜到。

听完了朋友们的猜想后,萧伯纳摇了摇头:“你们猜得都不对!”

“那她究竟说什么了?”有人着急而不解地问。

“可能是我说话的语气太傲慢了吧,小姑娘竟也学着我的口吻说道,‘请回去告诉你的夫人以及孩子们,今天和你玩的是苏联姑娘娜达莎!她既聪明又可爱,比你年轻、灵活多了!’”

朋友们听完都笑了,然后不约而同地说:“果真是年幼无知呀,多么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小姑娘!”

“哦,不,不,她虽年幼但却有知,噎得我无话可说,”萧伯纳感慨地继续说道,“她说的一点没错,看来,一个人不论取得多大的成绩,都应该以平等的眼光和心态去对待别人,因为任何一点的趾高气扬和自以为是都可能会引来别人的反感。我今后一定要保持谦虚和谨慎。这个叫娜达莎的小姑娘,给我这个七十多岁的老头,上了一堂重要的人生课,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这一课!”

萧伯纳的故事范文第2篇

尼采的这句话差不多已经尽人皆知了,我有一次坐出租车和司机聊天,就有幸从他嘴里听到了这句话。他说,讲这话的外国哥儿们一定是一傻哥儿们,女人怎么能拿鞭子对付,得哄着她们。我给他讲了尼采和美丽的俄罗斯公爵的女儿莎乐美的故事,尼采是在和莎乐美的爱情遭受重创,跟莎乐美分手后讲这句话的。出租车司机听得入了神,问后来呢,这“傻了妹”是不是又跟别的男人好了?我说是的,莎乐美后来跟著名诗人里尔克好了,再后来还和著名的精神分析大师佛洛伊德交情甚厚。出租车司机沉默了一会儿,说,那这女的是该拿鞭子抽丫的,欠揍。话说到这里我就下车了。我没来得及跟出租车司机说的一句话,就是萧伯纳的这句话。

其实萧伯纳的这句话,大多数男人都能心领神会。出租车司机说的女人得哄着,也差不多就是这意思。有趣的是,尼采的话和萧伯纳的话可以互相借鉴。比如按照尼采的句式来改萧伯纳的话,那就成了这样:“要去赴女人的约会吗?别忘记带上你的微笑和鲜花”――这几乎就是眼下一切时髦的杂志谆谆教导男人如何对付女人的经典攻略了。而按照萧伯纳的句式来改尼采的话――“在男人拿着鞭子的地方,女人就会变得听话”――怎么听都像是痴人说梦,而且有挥之不去的法西斯味道,当年的“傻了妹”都不吃这一套,现在的时尚美眉就更别指望了。总之,在对付女人的才艺方面,看来萧伯纳要比尼采更胜一筹。

文章写到这里,意思大概出来了,就是我想谈的,是一个怎样对付女人的问题。具体地说,就是探讨一下为什么“男人一霸道,女人就狡猾”。尼采还说过,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我估计如果尼采看到我写的这玩意儿,一准笑得花枝乱颤。好在我不是搞哲学的,自己倒不觉得怎么寒碜。

在“男人一霸道,女人就狡猾”的句式里,男人是主动方,女人是被动方。萧伯纳的意思也无非就是劝男人,对女人温柔一点和气一点。这样呢,女人就会对你真心实意,你就省了好多麻烦;要是太霸道,甚至搞家庭暴力,那女人就会阳奉阴违,弄不好背后捅你一刀。从这点上看,老萧的女性意识也不算高。他只是从功利和实用的角度出发,觉得男人应该对女人好点。要是从今天的实际情况出发,老萧这种明显带着男人优越感的语气,注定要遭到女友的迎头痛扁――如果他的女友是个美眉的话。

在今天的现实中国里,美眉和妇女不是指同一类人。妇女们面对霸道的男人,或许不得不变得狡猾,不得不隐忍。美眉们才不会呢,她们的逻辑是“男人一霸道,就让他滚蛋”,或者是“男人一霸道,美眉更霸道”。甚至在广受时髦男女喜爱的韩国电影《我的野蛮女友》中,情形完全颠倒过来――“在女人霸道的地方,男人变得狡猾”。

这一变,是女人从被动变主动,男人从主动变被动。狡猾从来就是被动者和弱者的象征。你什么时候听说赞美狮子老虎狡猾的?因为它们强大得不需要狡猾。同样,在人类的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男人凭借生理上的强大,获得了霸道和野蛮的权利,弱女子于是不得不拿起狡猾的武器。但到了信息时代、后工业时代,身体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了,男人的生理优势再不能天经地义地换来更多钞票,也就丧失了霸道和野蛮的依据。男人这一物种,终于也不得不拿起狡猾这一武器,以适应生存的需要。最直接的证据就是男人也开始涂脂抹粉了,也开始美容整形了,也开始披金带银了。乔装打扮是狡猾的第一步,男人们的集体性狡猾已经开始了。从进化论的观点看,这是男人和女人在控制与反控制中的新一轮较量;从社会学的观点看,则显然是女性力量长足进步的结果。

萧伯纳的故事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上流社会;底层民众;中产阶级

《卖花女》是萧伯纳1912年的一部作品,讲述了一个贫寒的卖花女由于偶然机会得以向语言学家希金斯学习从而进入上流社会参加宴会,到达巅峰,但最终得以醒悟和独立的故事。萧伯纳用讽刺的手法为读者呈现了鲜活的人物形象,揭示了当时的社会问题和阶级面貌。

一、上流社会是虚伪的名利场。

1、弗莱迪母女的扭曲姿态

故事以雨夜开场,弗莱迪母女处于大雨之中,于是弗莱迪冒雨前去寻找马车。当儿子二十分钟未回,弗莱迪母亲只知责怪儿子无能,全然不顾其是否在风雨中受寒;径直坐着公交车回了家。平日里知书达理、温文尔雅的达官贵人们对待自己的家人却是如此刻薄,此细节虽只有寥寥数语,却折射出上流社会家庭关爱的缺失。此外,弗莱迪家族在当时贵族中是没落的一支,但在走出剧院见到卖花姑娘时,希尔小姐本性地充满歧视,连正眼也不愿瞧出身下层的伊莉莎,这体现了根植于他们骨子里的势利冷眼。

2、涅波默克的虚伪

文中的涅波默克充满滑稽,是资产阶级虚伪派的代表。标榜自己会32国语言的涅波墨克实际是为暴发户牵线以进入所谓上层的投机倒把者。当他对希金斯说他自己是其最得意的门生时,希金斯却对他连最起码的印象都没有,虚假的氛围立刻弥漫在舞会中。当卖花女伊莉莎被包装后婀娜多姿地出现在公众视线,他发出感叹 “只有匈牙利系的王公贵族才具有这幅天生的尊荣”[1],此时,上流社会以貌取人、肤浅的本质昭然若揭。

成为上流社会人士的途径同样折射了资产阶级的堕落和虚伪:伊莉莎通过短短六个月的培训就能欺瞒众多眼睛,摇身变成典雅的王室贵族、杜利特尔能成为“绅士”并且每年都能得到六千英镑的酬劳无非是由于希金斯的一句玩笑和一个电话,等等。

二、下层社会人员是无知、自私、贪财,但又独立自强的双重形象。

1、伊莉莎父女的人性弱点

伊莉莎的父亲杜利特尔将底层民众的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作为倒垃圾的工人,他好吃懒做、酗酒无度、得过且过。对于女儿只知索取,以5英镑的价格将其卖给希金斯典型地代表了下层人的精神世界,当希金斯付给他更多钱财时,杜利特尔表示拒绝,因为那意味着要费神去想该如何花掉这笔钱,其懒惰可见一斑。他习惯了无拘无束的生活,却又在成为“上层社会人士”后跑到汉诺威广场的教堂堂而皇之的举行婚礼,装成一副绅士的作派。杜利特尔这一人物是窥视下层人员的独特视角,折射了下层阶级的自私与无知。

伊莉莎深得乃父遗风,在被改造之前与杜利特言语行为方面表现得如出一辙----只身前往希金斯家后,由于误会又哭又闹,咋呼不止;别斯太太上前打算教她使用手帕时,她以为别斯太太要抢手帕,反应激烈且粗俗无礼,言行中无不透露着小市民的无知与斤斤计较。

2、伊莉莎所代表的积极面

不过,从整体上讲,作为下层社会代表的伊莉莎同时焕发着昂扬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她努力适应不同环境,善于抓住机遇改变命运,并且在成功参加晚宴之后能够迅速找回迷失的自我,相信自己有本事安身立命从而主宰自己的生活。以伊莉莎为代表的奋发的精神,为处于底层社会的人们树立了奋进的榜样。

三、中产阶级是以物为中心的利己主义者。

1、希金斯的独断专行

希金斯是位年届四十却依然选择独处的单身汉,对女性充满着莫名的仇视。在对待伊莉莎地整个过程中盛气凌人、傲慢自大。他让仆人用去污粉给她洗澡;他对伊莉莎地初次印象用了如下词汇:“一个说话口音这么难听的女人,在哪都不能待,根本就不该活着。”[2]伊莉莎的目的是为了能在花店成为一名店员,可是希金斯只按照自己的意愿强行把伊莉莎训练成了一位公爵夫人,这些都表现了他以自我为中心的本性。他言语刻薄,并称伊莉莎是“烂白菜叶”、“不自量力的可怜虫”,当伊莉莎表述对他的爱慕之情时,希金斯断然拒绝,并把伊莉莎纯洁的感情嗤之为“小狗的把戏”;最后,当伊莉莎彻底醒悟,重新定位了的伊利莎声称要以语言学谋生时,他怒火攻心,甚至要拧断伊莉莎地脖子,狰狞的面目原形毕露。

2、皮克林上校的自私

皮克林上校希金斯有着共同的特质,貌似温和,但实际上价值观与希金斯存在着根本一致性。当悲愤不已的伊莉莎问他: “现在试验既然作完了, 你打算完全不理我了吗?” 辟克林说:“不要那么说。你千万不要认为这只是一次试验……你要知道, 你就是那个样子……你还要回到温波街的, 不是吗? ”[3]可以说,正是这些人的假仁假义才导致了伊莉莎成为牺牲品,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对伊莉莎形式上进行改造,却拒绝为其未来考虑,中产阶级不过是不敢直面显示的理想主义者和逃避者,阶级的固有特性表现出来的就是利己主义。

总之,《卖花女》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的弊端,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揭示了不同阶级不同的精神面貌,为读者展现了一幅鲜活的画卷,表现了萧伯纳对社会问题的担忧及深刻关怀。

参考文献:

[1] 刘海平,朱雪峰.英美戏剧:作品与评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萧伯纳的故事范文第4篇

听音乐家在邮票里说故事

作者:王华南

出版社:中国旅游出版社

800多张与音乐家有关的邮票,将400年的绚烂音乐史在方寸间展现。音乐家鲜活灵动的创作姿态、鲜为人知的生活癖好,又重新因为一张小小的邮票而复活。邮票此时已不再随信封流浪,而是在这里,讲述一个又一个和乐符有关的故事。

萧翁谈乐

作者:萧伯纳(英) 冷杉/译

出版社:三联书店

萧伯纳是著名的剧作家、小说家、评论家。他从不人云亦云,而是坚持独自感受、独立思考,敢于并善于对大师们挑刺、抨击,敢于说“不”。他的音乐散文及评论,将哲人的思考、文学性的语言、英国人特有的保守和矜持融为一体,形成鲜明的风格特色,成为音乐批评史上的经典。本书精选了他创作生涯中的一些经典音乐散文评论文章。

上海犹太社区的音乐生活

作者:汤亚汀

出版社: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本书描述犹太人在上海近百年的移民音乐文化史,重点是二战期间上海犹太人的音乐文化。运用了音乐人类学―文化研究的整体理论模式,尤其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格尔茨的三重模式。

钢琴200年不朽名作

出版社:蓝天出版社

本书的搜集与整理力求以钢琴艺术史为线,历代大师的名作为着眼点,大众喜闻乐见为参考,精挑细选。编者对历代大师生平、艺术贡献、后人对他们的经典评价,以及收录作品的写作背景、写作风格在作品导读中作了一一介绍。

薛苏里:中国之韵

出版社:广西文化音像出版社

洛杉矶爱乐交响乐团终身演奏家、南加州大学音乐学院首位亚裔小提琴教授薛苏里,倾情演绎《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良宵》《思乡曲》《牧羊姑娘》等15首经典中国作品,以表达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专辑中还收录了其父薛澄潜的作品。

黑鸭子:伴你二十年

出版社:广州音像出版社

黑鸭子演唱组成立于1984年,最初成员皆为中央音乐学院毕业生。这张专辑涵盖了黑鸭子走过风风雨雨20年酸甜苦辣的情结与积淀深厚的歌曲演唱造诣。不但呈示了华丽、谐和的人声色彩,更重要的是很好诠释每首歌曲的内涵。

校园民谣珍藏版

出版社:中华文艺音像出版社

这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校园民谣。自从1993年《同桌的你》将我们郁结在心中的那份青春翩翩唱起,这份忧伤的情结就像刻在墙上的字迹,无法擦去。校园早已物是人非,可是,我们仍旧怀念,怀念那似曾相识的声音,那熟悉动人的故事,还有那一去不回的年少岁月。

谢宛臻:越界嬉游

萧伯纳的故事范文第5篇

体验文学经典的精神洗礼

在浪漫的爱尔兰,不仅有旖旎秀美的风光、热情好客的人民,还有爱尔兰深厚的文学底蕴。在爱尔兰,不仅有四位获得贝尔文学奖的巨匠,还有一直孤单勇敢生活在爱尔兰的乔伊斯;不仅有童话大王王尔德,还有洋溢着抒情之美的现代诗人希尼……

爱尔兰人民对文学的热爱源于它悠久的历史,爱尔兰文学包含着迥然不同的两种语言文学:凯尔特文学和英语文学。凯尔特传统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甚至更早。而从17世纪开始逐渐形成的英语文学,迄今也有三百余年的历史。凯尔特传统的英雄传奇、民间传说、歌谣和诗歌也很早就引起了爱尔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而英语文学到了19世纪末的爱尔兰文艺复兴时期,其作品就更令人瞩目。

饱读过爱尔兰世代文学大师们的优美篇章,你是不是也对文人笔下或神奇、或静谧、或壮美、或秀丽的爱尔兰景色充满无尽的向往呢?那么现在来爱尔兰亲自体验一次文学经典的洗礼吧!

去都柏林感受乔伊斯

说到爱尔兰文学,就一定会提到乔伊斯(James Joyce),因为他被誉为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及“意识流”思想对全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乔伊斯塔海边的孤独守望

十九世纪初,爱尔兰人为抵挡拿破仑的入侵便沿着海岸线建起许多防卫塔。一百年后,其中的一座孤塔迎来了一位手无寸铁的文人——乔伊斯。乔伊斯在这里的短暂停留启发了他对小说《尤利西斯》的创作,留下了《尤利西斯》这部现代文学经典。它的炮台及景观,及其内部的起居室都像极了他在书中的描写。而他就把小说的开场就置于那座孤塔,而那个赶他走的约翰则化身成为故事里的巴克·穆林根(Buck Mulligan)。乔伊斯忘不了从前背叛过他的家乡人事,即便是他曾逃离的他所恨也所爱的都柏林,他也让它在文学著作里永世流传了下去。塔内的纪念馆收藏了他许多个人信件、照片、一手的稿件和珍贵收藏,当然还有许多与他的小说《尤利西斯》相关的物品。

乔伊斯故居——天堂的中心

都柏林的乔治北街35号是一幢三层老楼,那就是乔伊斯故居。其实,乔伊斯一生在都柏林的日子并不多,但他所有的作品都是以都柏林为背景,并将都柏林称为“天堂的中心”。所以在他的故居,每年都会吸引大约有近百个国家的参观者,以此来感受天堂的中心。

去文学巨匠的故乡散步

除了乔伊斯,爱尔兰也一直为自己能拥有叶芝、萧伯纳、贝克特和希尼四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感到自豪。但爱尔兰的文学巨匠岂止这四位?所以来到爱尔兰,就一定要去巨匠们的故居去散散步。

叶芝篇

威廉·勃特勒·叶芝(William ButlerYeats),192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茵纳斯弗利岛》、《当你老了》、《丽达与天鹅》、《天青石雕》、《古堡》等。提到叶芝就不得不提斯莱戈(Sligo),它是爱尔兰北部最大的一个城镇。斯菜戈历史遗产丰富,可以追溯至6000年前。那里的风景数百年来也保持其独有原貌未受侵袭。斯菜戈是叶芝心目中最美的地方。叶芝纪念馆是叶芝协会的所在地,这座红色砖木结构的建筑就坐落在斯莱戈的中心。

萧伯纳篇

乔治·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192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人与超人》、《华伦夫人的职业》、《芭芭拉少校》《圣女贞德》等。萧伯纳的故居距离都柏林市中心不远,这也是他早年的住所。如今这座小屋已经对外开放。你可以走进他的故居,深入感受当时维多利亚时期都柏林的居家生活。萧伯纳大半生是住在伦敦的,成名也在伦敦,但同所有来自都柏林的诗人和作家一样,身处异地,情系爱尔兰,自始至终称自己是爱尔兰人。

贝克特篇

塞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是第一个扬名国际的荒诞派作家。他的作品被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由于“他那具有奇特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困乏中得到振奋”。贝克特的戏剧作品并不依赖传统的戏剧因素。他放弃了一直是戏剧之标志的情节、描述和结局,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活生生的舞台形象。1969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为《等待戈多》,三部曲《马洛伊》、《马洛伊之死》、《无名的人》。他坚持写作,直到1989年去世。但他的写作变得日益艰难,最终他说,对他而言每个词似乎都是“对于沉默和空白不必要的玷污。”贝克特毕业于爱尔兰著名的圣三一学院,该学院至今还有许多有关贝克特的展出。

斯威夫特篇

江奈生·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18世纪英国著名的讽刺作家和政治家,最著名的文学作品是寓言小说《格列佛游记》。以里梅尔·格利佛船长的口气叙述周游四国的情景。斯威夫特借此表明,如果让贪欲战胜理智,人类就可能堕落成为人形动物。这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猛烈抨击。而在爱尔兰的圣帕特里克大教堂,斯威夫特就长眠于此。这座教堂位于Liffey河南岸西侧,它是都柏林在中古世纪的第二间教堂,坐落在市区中基督教起源最古老的地方。在这间教堂中,除了有早期塞尔特人的墓碑以外,还有在爱尔兰建国历史中的重要人物,包括爱尔兰共和的第一任总统,也埋葬于此地。

相关期刊更多

书画艺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无锡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当代手工艺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北京美陶源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文字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华东师范大学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