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以下是我为大家制定的寒假学习计划:
一、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些辅导班来提高自己的弱势学科,巩固自己的优势学科。上高中后,英语的学习需要更多的词汇量等,所以建议同学们抓住机会,利用这个寒假好好为自己充充电。
二、期终考试,大多数同学的成绩都不尽人意,希望同学们能仔细分析试卷,查漏补缺,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
三、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每天坚持进行1小时的体育锻炼,不仅是为了4月底占70分的体育中考,更是为了我们自己的身体健康。
四、每日具体的作业安排,虽然安排有些紧张,繁杂但相信在家长的配合、监督下,同学们一定都能够按时按量完成。
语文
第一阶段:
1月22日
完成七年级上册复习的全部内容。(课内外古诗及生字词)
1月23日
完成七年级下册复习的全部内容。(课内外古诗及生字词)
1月24日
完成八年级上册复习的全部内容。(课内外古诗及生字词)
1月25日
完成八年级下册复习的全部内容。(课内外古诗及生字词)
1月26日
完成九年级上册复习的全部内容。(课内外古诗及生字词)
1月27日
完成九年级下册复习的全部内容。(课内外古诗及生字词)
1月28日
完成《西游记》的一部分读书笔记。
1月29——30日
完成《鲁滨孙漂流记》的两部分读书笔记。
2月1日
完成以《记住这一天》为题的记叙文。
2月2日——2月5日
自由安排
第二阶段:
2月6——7日
完成《水浒》的两部分读书笔记。
2月8日
完成以《成长无捷径》为题的议论文
2月9日
完成《繁星春水》的一部分读书笔记。
2月10——11日
完成《骆驼祥子》的两部分读书笔记。
2月12日
完成《海底两万里》的一部分读书笔记。
2月13——14日
完成《童年》的两部分读书笔记。
2月15日
完成《名人传》的一部分读书笔记。
2月16日
完成以《属于自己的天空》为题的文章。
第三阶段:
2月17日
复习七,八年级的所有内容。
2月18日
家长抽查七、八年纪的复习内容。
2月19日
复习读书笔记。
2月20日
对寒假所有复习内容进行梳理。检查作业。
数学
第一阶段:
1月22日
完成《全程导航》第一章的1.1
1月23日
完成《全程导航》第一章的1.2
1月24日
对第一章进行梳理。
1月25日
完成《全程导航》第二章的2.1
1月26日
完成《全程导航》第二章的2.2
1月27日
完成《全程导航》第二章的2.3
1月28日
完成《全程导航》第二章的2.4
1月29日
完成《全程导航》第二章的2.5
1月30日
对第二章进行梳理。
2月1日
完成《全程导航》第三章的3.1
2月2——5日
自由安排。
第二阶段:
2月6日
完成《全程导航》第三章的3.2
2月7日
完成《全程导航》第三章的3.3
2月8日
对第三章进行梳理。
2月9日
完成《全程导航》第四章的4.1
2月10日
完成《全程导航》第四章的4.2
2月11日
对第四章进行梳理。
2月12——13日
复习解直角三角形。
第三阶段:
2月14——16日
复次函数。
2月17——19日
复习圆。
这次的会议使受益匪浅。中考给我们指明了教学的方向,中考的变化也让我们反思,教学中应该如何改变才能更好的适应中考。从今年的中招试题上看,很多题目都和课后练习题相似。所以我觉得以后的教学中应该重视课后练习题,用它来指导教学。
现行的人教版课本,将课后练习定位为“思考探究”和“积累拓展”“读读写写”,大多题目采用的是开放性题目,可见其更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思维素质的提升,强调和突出学生在练习中的主体性;同时题目中使用了许多表示行为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动词,而且这些动词的动作还完全是由学生发出的,这样便大大地增强了题目的可操作性。
教师可以利用语文教材课后练习题,充分引导学生们的积极思考,根据练习内容进行预习语文课文,学习并掌握语文课文中的基础知识,加强对语文课文内容的充分理解。我们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环境和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如课后练习题中,一类是积累性练习。最基本的题型是“读一读, 写一写”,这是每篇现代文阅读课后必备的一种练习。关注语文课后习题中基础知识方面的练习题,指导学生利用手中的工具书以这些练习题为知识要点自己完成对字词音形义的学习。课后练习会让学生们实实在在的得到充实的课文基础知识。
课后的第二类练习题是“思考探究”, 是理解性练习。它包括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领会把握。 如八年级上册《回忆我的母亲》 第一题: 文章开头即说: “我爱我母亲, 特别是她勤劳一生, 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阅读课文, 想一想: 母亲的“勤劳” 是通过那些事例体现出来的?从文中还可以看出母亲具有怎样的品格? 就这道题就可以学生抓住个“勤劳” 一词为切入点, 迅速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在完成了练习题的同时也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并很快把握文旨。又如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课后第二题:“阅读课文中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部分,说说为什么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理解是思维的核心,新教材几乎每篇课文都设置了这样的习题,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课文。因此对这类练习题的处理时我往往指导学生以该题为切人点, 深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关键词】八年级;单元内容;课堂小练笔;设计案例
一、小练笔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作文教学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以后写作能力的发展,但当前的作文教学一直是老师、学生叫苦连天的事。根据调查了解,我们学校大多数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没有表达欲望;语言干涩;内容虚假,没有真情实感,改变这种局面已是迫在眉睫。因此,本人根据人教版八年级单元内容设计并进行课堂小练笔训练,旨在研究探索小练笔的一般规律,为作文教学提供可操作的范式,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研究内容及过程
(一)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篇目之后完成读书卡和读后感,鼓励学生广泛地阅读和有意识的积累,为小练笔训练积累素材,这样,学生在写作文时,就会把这些优美的词语和句子灵活运用到写作中。
(二)本人努力学习有关作文(小练笔)指导的理论基础,阅读了余映潮《中考作文技法》,程丽琴《让小练笔成为课堂的亮点》等资料。
(三)小练笔训练尝试运用以下方法进行训练:
采用的主要方法如下:读写迁移、尝试运用――仿写;增添情节、填补空白――扩写;依据材料、重新构思――改写;弄清图意、再现形象――补写;设置悬念、拓展想象――续写;“小”、“大”作文结合,以形成统一的作文训练序列。
三、研究成果呈现
(一)切合八年级单元内容进行课堂小练笔的设计方案
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小练笔方案:根据小说《芦花荡》的情节把第二天二菱目睹老英雄杀敌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注意人物心理描写在符合原文内容基础上可大胆想象,描写要生动形象,不少于200字。
第二单元小练笔方案:设置让学生根据课后练习题要求为信客写《墓志铭》的环节,能体现本人在教学中尊重教材和充分利用教材的理念,加强了学生对人物精神的敬仰和学习。要求:给离世的信客写《墓志铭》,注音铭文的要求(铭文,用以叙述生平事迹的一些赞颂或警戒性的文字,多用于歌功颂德与昭申鉴戒,使这种文体具有篇制短小、文字简约、寓意深刻等特点。)
第三单元小练笔方案:本单元所选课文基本上都是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的说明文,结合说明文的文体特征和授课点本次练笔设计题目为“介绍我的校园”。要注意说明顺序,最好运用贴切的说明方法。
第四单元小练笔方案:第四单元所编选的课文,前四篇是科普文,也是事理说明文。它们都是按照逻辑顺序来写,说明事理层次分明,步步深入。
第五单元小练笔方案:对于一首词,你也许有着独特的见解,也许有着与众不同的感受和体验,也许是词中某一个句子深深地打动你,也许引起了你的感慨和回忆……请抓住这个心灵片断吧,选择一首宋词,可以从表现手法、从布局谋篇,也可以从字词角度,谈谈体会和感受。
第六单元小练笔方案:根据三峡的景物特点,给下面的对联补出上联。
____________,天高地厚华夏情。
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小练笔方案:运用排比能收到句式整齐、增强语势、强调铿锵、意蕴深厚的表达效果,可是文章更丰满、有力。请仿写:“如果我学得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第二单元小练笔方案:模仿创作:一粒沙、一棵树、一株草……都可能触动我们的情丝,引发我们的想象。请用第一人称,运用拟人手法以及其他修辞手法,选取一物,以“_____之歌”为题,(如“小草之歌”、“白云之歌”)写一首散文诗,展现你对人生的思考。(200字以上)
第三单元小练笔方案:在学习《大雁归来》时我们从利奥波德的笔下寻找到了自然万物给予我们的启示,请以这样的句式,仿写几句话。大雁归来让我们找到联合的观念;蜗牛摸索前行告诉我们_______;饱满的麦穗低着头启示我们……(在大自然的花鸟鱼虫……中,你还得到哪些启示?)
第四单元小练笔方案:本单元是讲述各地节日风俗和民间艺人奇事的内容,在学习《俗世奇人》中的《泥人张》时,强调冯骥才在塑造泥人张“捏泥人,单手盲塑见功夫;护尊严,一身傲骨笑权贵”时注重用词传神凝练,巧用夸张极富表现力以及对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动作进行了细致的刻画,让学生在品味的同时,以读促写。《我身边的奇人》完成片段人物速写,通过对人物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的细致刻画,写出人物的奇特之处,200字左右。
第五单元小练笔方案:《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家境贫寒,能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谦虚请教,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的方式?请写一个片段阐述你的看法。
第六单元小练笔方案:本单元有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有欧阳修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操,有陶渊明饮酒东篱的悠然遐思,有李白困居长安的慷慨悲吟,有杜甫身处茅屋的济世情怀,有龚自珍辞官还乡的浩荡离愁,无不情真意切。请同学们根据人物简介和诗文内容及情感,大胆想象,并以《走近你,_______》(如《走近你,范仲淹》《走近你,李白》......)为题进行当堂小练笔。
四、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思考
1.小练笔片段写作时效性强,学生兴趣高,但由于课堂阅读教学内容多,正真执行时会缺少连贯性,若要做到长时间不间断,当堂指导、当堂写作、当堂大面积选读学生作品、当堂师生反馈作文情况确实需要花费很多时间,这就需要老师权衡课时安排,有舍有得。
2.还要注重应用文体的训练,如:请假条、书信、申请书等,该文体对于学生平时的现实生活具有实用性。
【关键词】生物学教学 培养 阅读能力
阅读是人类谋求发展的第一需要,是社会生活的需要 是未来社会存在的需要 ,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阅读是终生学习的需要,是学习的主要途径,他伴随人的一生。一个人的阅读能力状况将决定其终身学习能力的状况,因此,阅读是人们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是素质教育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
在初中学习阶段物理、化学、生物都归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目前,我国国民素质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是科学素质较差,其中无不与国民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较差有关。新一轮课改又拉开帷幕,在《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能力目标仍然是课程目标的一个重要目标,“授之以渔”的教学观念已逐渐被教师们所接受,但是说到阅读能力的培养,就习惯性的想到这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任务。然而,科学类文章的阅读理解有别于人文类文章的阅读理解,生物科学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结合学科特点重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也应成为生物课程目标的一个重要目标,是生物教学中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和培养。
1.根据学生特点为学生提供阅读机会
苏霍姆林斯基:“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独立性是新课程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独立阅读能力在独立学习中具有重要位置。但,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待学生的独立性和独立学习还要有一种动态发展的观点,从教与学的关系来说,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过程,也即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1]。因此,要研究学生,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培养。如七年级上的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受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的限制以及所学知识的限制,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对科学文章的阅读更是一张白纸,既不重视也没有方法,在这一阶段让他们独立阅读无异于走形式,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往往是走马观花,比较肤浅,甚至是应付了事,这时学生的阅读更多的应依赖于教师的教,教师要有意识的为学生制造阅读机会,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如何阅读,指导学生掌握科学正确有效的阅读方法,使学生从依赖走向独立。
2.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阅读
比较就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类事物辨别异同。比较也是生物科学研究中常用的科学方法,通过对各个事物特征的比较,可以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是熟悉事物、发现事物、认识事物的好方法,在阅读时用比较的方法区分易混淆的概念和基础知识,是一种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对核心字词进行比较,这样既能使学生头脑中的概念更加清晰,知识更加牢固,还能使学生形成凡事多比较的好习惯。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章第一节在引导学生阅读“组织”、“器官”、“系统”三个概念时,将叙述组织的文字中的“联合”、叙述器官的文字中的“结合”和叙述系统中的文字中的“组合”进行比较,使学生理解三者各自在结构上的特点及其层次关系。此外,在生物教学中有许多相关和相近的内容,学生在理解这些内容时容易混淆,通过对比阅读,才能更进一步掌握相关内容。如,在上完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第一节《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后,引导学生将第三章第一节《动物自然界中的作用》“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促进”和“参与”进行比较,使学生更加明白二者各自在物质循环中所起的作用。
3.引导学生阅读时学会利用已有知识
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把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概括为:“语言文字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即新旧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当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又具备适当的观念时,学习材料对学生就构成了潜在的意义,接着学生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头脑中的适当观念发生非人为性和实质性的联系,这种联系是理解的本质。[2]《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更加强调教学要促使学生有意义的学习。因此,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将新旧知识进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如: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二节中关于先天和学习行为的概念的阅读。这两个概念就涉及到遗传和环境的知识,这两个知识是在七年级上册学习的,学生在阅读完这两个概念的文字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回忆“遗传物质”、“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知识,使学生学会在旧知识基础上理解并构建新的知识。
4.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消灭负担过中现象不能靠机械的缩减大纲规定的重视范围,而是靠学生智力生活的内容和性质,靠丰富那个衬托学习生活的智力背景。”教师随着教学的进程提出明确具体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指定的段落,要求他们从中寻找答案,使学生阅读时具有较强的指向性和针对性,对所阅读的段落能做到字斟句酌,从而改变七年级学生盲目、随意的阅读习惯,也即改变学生智力生活性质。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章引导学生阅读“病毒的种类”时,先提出问题:根据什么把病毒分为三类?分为哪三类?要求学生阅读72页第四段,从中寻找答案。随着学生能力的不断提高,学生的最近发展水平已变为现有发展水平时,提出问题的形式、内容都应有所变换,要始终以促使学生阅读时积极思考为目的来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引导学生阅读“细菌的生殖”时,教师在学生阅读前不提出具体的问题,只提醒学生:阅读完后有问题需要回答,请认真阅读。等学生阅读完后再提问:形成芽孢是细菌的生殖方式吗?芽孢是什么?有什么作用?细菌有几种生殖方式?并根据学生的能力情况,在回答问提时提出不同的要求:尽量不看书回答;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等等,使学生养成阅读时主动思考、积极思维的习惯。
5.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时作记号
法国著名的思想家步丰说:“读书不作记号等于不读。”教育家徐特立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在阅读前教师应对学生提出要求,要求学生划重点符合标注序号等。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学生在划重点符合时,把所阅读的文字全部划上“重点”符号,这无异于没有划重点符号,因此,在要求学生划重点符号的同时,还应要求学生尽自己努力划最少的字词,只把自己认为是重点、核心的字词划下来,这是使学生阅读时学会对文字、知识进行提炼、概况、归纳的有效方法。如,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一节,引导学生阅读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时,要求学生在这段文字中用序号标出培养细菌真菌的步骤,划出每一步骤的关键词。学生阅读完以后,再请部分学生回答问题:培养细菌真菌可以分几步?第一步做什么……以此让学生展示他们对文字的提炼和概况能力,这样,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学习,最后由全体同学评出概括最准确的同学以之鼓励。
6.引导学生学会扣字眼
阅读不是一个简单的朗读或默读,而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是读者将作者编码的语言文字进行解码分析,不断作出判断推理、不断地修正,从中获取信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语言知识,需要分析、想象、判断和评价等积极的思维活动。科学文章有别于人文文章的最大特点在于它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因此,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阅读时注意细节,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础知识等的核心字、词进行精读、细读。如,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二节,学生在学习先天和学习行为的概念后,通过阅读资料将所学概念进行应用,区分先天和学习行为。在阅读资料分析4.后,学生较容易就分析出大山雀的行为是学习行为,但是,学习行为可以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两条途径获得。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充分理解“生活经验”和“学习”呢?这时,向学生设疑:这只大山雀的学习行为是通过什么途径获得的?然后要求学生对“偶然机会碰巧打开”仔细阅读,强调琢磨体会其中的“偶然”、“碰巧”两词,使学生养成通过深入思考,认真分析,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
7.引导学生阅读时学会句式转换
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来解决,不仅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应是教师教学的最终目标。由于生物学科特性,教材对一些概念的文字叙述使用较长的句式来表述,学生阅读理解起来相对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改变句子形式,把原有文字叙述的长句变成直接明确的几个短句。如,人教版八年级下七单元第二章第一节在阅读关于性状的文字叙述时,“任何生物体都有许许多多的性状。有的是系统结构特点,有的是…….等等”当学生阅读完相关文字后,让学生列举“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征”、“行为方式”既巩固复习旧知识又理解“许许多多”,在此基础上设疑:任何生物体都有形态结构特征,这些特征是性状吗?生理特性是性状吗?行为方式呢?引导学生边阅读边思考,最后将句子改为“任何生物都有形态结构方面的性状;有生理方面的性状;有行为方式方面的性状”进行理解。
8.引导学生学会图文对照阅读
图形可以替代、补充文字叙述,将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文字加以形象化具体化,同时也是生物科学所特有的表述形式。人教版教材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以各种形式的图文并茂和图文结合呈现给学生。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阅读教材中的图形时,往往只看热闹,眼光一扫而过,七年级上的多数学生对教材中以图代文的图更是读不懂。因此,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各类图形,真正起到图形应起的作用,使图形的优势充分发挥,图形的价值得以体现。如,人教版七年级上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在对“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的阅读时,首先要求学生阅读文字后再观察图II-7,然后引导学生在图中分别找出文字叙述部分,并将文字标注在图形的相应部位。这样将文字和图形对应阅读,再通过学生动手标注,能使学生的文字抽象思维和图形直觉思维交替进行,从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图文转换能力等多种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还有许多,在此仅仅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只要我们意识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各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和长期目标时,那么,教育的智慧就会开启。
参考文献
很多老师都会有这种想法:第一轮复习时回归教材是最轻松了。其实他们从骨子里没有认识到教材回归的重要性,回归变成一种简单的“回放”:完全依赖课件,一堂课将上百张的PPT展示完了就算完成对本篇课本的复习。学生只是机械地看,机械地记,书本其实被打入了“冷宫”,教材的资源根本就没有挖掘出来。另外一些教师把教材的回归当做“鸡肋”。他们也清楚回归教材不仅仅是“重复昨天的故事”,但他们搜集试题、整理资料、归纳要点的工作明显做得不够,不能提高课本习题的复习价值,也不能拓宽教材的既有内涵,不能使教材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还有一些教师过于强调教材的作用,把教材当做“教主”,总是以教材中的例题、习题与资料中的题型对照,强调回归教材的重要性。致使一学期中至少有三个月以上的时间用来回归课本,涉及文言文的时候还逐字逐句的翻译,恨不得把所有的知识点都给学生讲解一遍,恨不得把所有的内容都塞给学生。结果学生只是成了一台储存知识的机器。多数学生不会活用教材,不能举一反三,翻开教材好像什么都懂,动手做题时却没了思路。
再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对回归教材都有轻视之感,他们认为花时间看教材根本就没有什么收获,纯粹是浪费时间。台上老师声嘶力竭,台下学生“不给力”。大部分学生认为回归课本复习还不如利用时间去做做“高考仿真题”类的东西。听课“不给力”,其实就是对教材的漠视。这势必造成学生基础不扎实,知识框架不完整,书本的知识体系不清晰,回答问题片面,整体能力缺乏,无法及时将知识点迁移到题目。
很多学生错误地认为在高考语文复习中花太多工夫在课本上不值得,因为语文高考很少直接将课本内容作为考题。因而他们除了死记硬背一些名篇名句外,根本不愿意用心去复习课本知识,课本所提供的很好的例习题完全被忽视,他们只是离开课本大谈解题技巧和方法。结果真的遇上难度较高的题目,就无法审题,无法合理分配做题时间,无法组织语言表述。
复习课都是在“重复昨天的故事”:复习内容简单重复,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复习形式单调乏味,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枯燥乏味的课堂,走马观花式的教学,让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大减,甚至个别学生表现出消极的心理。机械的复习课堂,既不能巩固知识,又不能强化记忆,复习效率低,复习效果差。一堂课下来后,除了疲惫不堪,大家内心都是空落落的。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教材是依据新课程编写的,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复习课堂,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要认识到回归教材的重要性,要和教材开展积极的对话,重力强调课文的重要性。要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优势,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教材是个例子,要回归语文教材,回归语文能力本位。
近年来,高考对课本的依托越来越明显。如默写6分均出自考纲中规定的必背篇目,来自课本,可以看出对课本的重视。再看文言文阅读考点的设置。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2012年语文福建高考第2小题)
A.杳无穷极 杳:深远
B.修篁干霄 干:冲
C.延坐后堂 延:延请
D.履苍莽中 履:鞋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其字词均出自课本。“杳”字:七年级下册《送灵澈上人》“杳杳钟声晚”;《阿房宫赋》“杳不知其所之也”;“干”字,《过小孤山大孤山》“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延”字,八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必修3《过秦论》“秦人开关延敌”;“履”字,八年级上册《观潮》“如履平地”,《论语·泰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可见文言文试题与教材联系是密切的。
二、革新教学方式
复习课是对所学知识的复现,同样的内容重复两次甚至多次,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失去学习兴趣。既然学习内容上的重复是不可避免的,那我们就应该尽量减少在教学方式上的重复。通过多种渠道丰富课堂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课本资源及多媒体资源,培养学生复习课本的兴趣。
1.开展适当的语文竞赛活动
高三的语文复习课堂,经常会出现“一潭死水”的现象。语文课“波澜不惊”,学生昏昏欲睡。如果我们将一种竞争机制偶尔引进我们的课堂,就会激发学生的兴奋点,让课堂魅力四射。
课堂竞赛活动有很多,我们可以开展古诗词的诵读比赛,高考规定篇目的背诵、默写比赛,文言文复习比赛。像文言文复习比赛,我们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去给某篇课文的文言实虚词,文言句式等进行整理归纳,归纳越系统,思维越严密的为胜者。在自己整理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相对系统化,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巩固与提高,弥补知识的缺陷,使基本技能进一步熟练。
2.用故事激发兴趣
语文课应该是洋溢一种独特的迷人氛围和魅力的。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要吃透教材。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如果能收放自如,旁征博引,研究、了解很多和作品有关联的内容,使之成为学生理解复习课文的有机信息,拓展他们的知识面,让学生能举一隅而以三隅反。
比如复习《鸿门宴》,我们完全可以和《三国演义》的一些故事,知识点穿插在一起。“此吾之子房也!”“子真吾之樊哙也!”三国的谋士和勇士有很多的看点;刘邦赴鸿门宴,刘备也赴鸿门宴;项羽有四面楚歌,吕蒙用的也不赖;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而魏延舞剑意在刘璋……学生困倦时,不妨用一两个小故事来驱散他们的疲劳。如复习语言题谐音时,我就用网上时兴的“阅卷不悦”来给他们开心一笑:“考试给学生扣分是违法的,刑法规定:利用他人无知造成他人损失的行为就是欺诈罪!”“寒假作业,其实就是你写一个月,老师写一个‘阅’!阅读不悦!”讲到理解语义双关时,“我不敢娶”的故事更是让学生一扫第四节课的疲劳。相传李鸿章有个远方亲戚,不学无术,大比之年,去参加考试。试卷到手,一个字也答不出,急中生“智”,忙在考卷末尾写上自己是李鸿章的亲戚。无奈“戚”字不会写,写成了“我是中堂大人的亲妻”。主考大人阅后,提笔在旁批道:“所以我不敢娶”。
穿插小故事可以让专题复习课拥有情趣。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的疲惫,消除心理杂念的干扰,集中注意力,兴致盎然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
3.转变教师角色,培养学生个性化的空间
许多语文教师上课有一种“惯习”,喜欢将一个问题讲透;喜欢直接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灌输给学生;喜欢把一个词的意思讲得很明白;喜欢将答案的来龙去脉解释清楚;喜欢学生很听话的记住某些自认为的“标准答案”。认为自己这样就可以很好体现了教师的真实水平。其实,喜欢“讲透”的教师恰好限制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学生的个性无法得到释放和张扬,不能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说:“教育者不宜将自己的意思压到学生身上。”“我们教书并不像注入水瓶一样,注满了就算完事。最重要的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味。”教师应尊重学生,只扮演教练或导演角色。复习课堂,同样应该要有一种“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多一点互动,多一点平等的对话,引导学生质疑,培育学生思维;多给学生探究、活动和体验的机会。如文言单元的复习,教师要立足于文本的拓展,可以先给学生明确教学大纲的要求,讲明获取这一知识的方法和途径,让学生和文本作者进行对话,让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构建知识、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