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什么的启示作文

什么的启示作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什么的启示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什么的启示作文

什么的启示作文范文第1篇

2、观音菩萨坐骑的是金毛犼金光仙;

3、普贤菩萨的坐骑是六牙白象灵牙仙;

4、地藏菩萨以一头形似狮子且名号为“谛听”的怪兽为坐骑;

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略称。

菩萨是古代印度语的译音,意思是大士,即是指发大心愿的人。

什么的启示作文范文第2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根据“动态作文教学”理论,语文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作文实践活动,围绕学生的生活兴趣点在动态生成中展开习作教学指导,使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情境活动中动心、动情、动笔,提高学生观察、选材、构思、表达的能力。

【课前准备】

一枚一元硬币,一个衣服毛刷,一个洗鞋刷子。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谈话激趣。)

1.学生喊出自己的口号:附小出神童,神童就是我!

2.告诉学生:今天课堂上,需要用心观察、敢于疑问、能说会道、下笔成文。

一、进入情境,观察口述

(一)猜想

1.教师向学生出示一元硬币、一把刷子。你们猜一猜:这是干什么的?

(学生兴趣盎然,私下议论:老师耍魔术?老师学刘谦吗?是不是要刷皮鞋?……)

2.激趣。

师:同学们,看得出你们来劲了。现在,我把这枚硬币平放在手心,用刷子放在硬币上刷,你猜硬币会被刷下来吗?

生:会。

生:不会。

师:说出理由来。

(板书:猜想)

生:……

师:请把刚才的情景说一说。

(生说,老师评价。)

【评析:动态作文教学在课堂上主要体现思维方式的“动”。在老师的激发下,学生兴趣盎然,课堂充满生气,为作文教学铺设了前提。】

(二)演示情境,观察体验

(教师用刷子在硬币上用力刷。)

师:看到了吗?结果怎样?

生:硬币还在手心。

师:也许老师力气太小,谁上来试一下?

(分别请两个男生、两个女生上来刷,结果硬币还在手心一动不动。)

师:你们有疑问吗?

生:手心有点凹下去,放在手背上吧,也许会被刷下来。

师:说实话,张老师还没有想到这点呢。你们猜猜结果会怎样?

(学生屏息凝视,结果硬币还是纹丝不动。)

生:硬币放在我的手背上,让我来试试。

(连续三个学生上来体验,用力刷,可是硬币寸步不移。于是学生议论纷纷。)

师:请同学们来说一说:你注意观察了吗?请把刷硬币时手的动作、人物的神情、自己的心理活动和同学们的表现说出来。

生:……

(板书:实验)

【评析:叶澜教授说,动态生成就是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这个环节体现了教师开放作文过程,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藩篱,让学生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观察,在观察中思考,在实践中体验,并且指导学生选择、积累写作素材。】

(三)疑问生成,重新体验

1.换硬币。正在大家议论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张老师,我这里有一枚一角的硬币,这枚硬币轻,也许能被刷子刷下来。”这可是我事先意料不到的情况!为了尊重学生,那就顺学而行吧。

师:同学们,刚才这个同学认为一元硬币太重,这回换一枚轻的硬币。我们请她来尝试。

(学生把硬币先放在手心后放在手背上刷,都没有刷下来。我悬着的心放下了。)

师:有疑问吗?

生:老师,不会是你的刷子太软了吧?换把硬的刷子来。

师:这个建议好!还好张老师留了一手,事先带了把洗布鞋的硬刷子。

2.换刷子。换洗鞋子的刷子刷,硬币仍然刷不下来。

(板书:疑问、再实验)

学生再也想不出其他法子来了。但是他们情绪高涨,大有“欲要看究竟”的渴望。

3.师(趁机激发思维):此时,你的心里想的是什么?

(采访几个学生。)

【评析:聂闻说,动态作文教学,就是在动态生成中围绕学生的生活兴趣点来展开习作教学,观照习作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和步骤,尊重“依生而变,顺情而导,动态推进”的原则进行习作教学。这个环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组织者,也是促进者。从手心到手背,从重硬币到轻硬币,又从软刷子到硬刷子,顺学而教,顺学而导,师生共同推进作文教学过程,丰满活动的内容。】

(四)探究发现,自由表达

师:此时你们的心情怎么样?

生:我心里有一团疑云,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生:我在想这是不是个魔术?

生:我真想手中有一本《十万个为什么》,从中找到答案。

师: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原理吗?请认真观察——

老师再次演示,请学生仔细观察刷子的毛在硬币身上的作用。(学生表述不是很到位)老师一边慢动作刷,一边解说原理:当我刷硬币时,是往右刷的,但刷子的毛却是向左弯曲的,毛的作用力和我刷硬币的作用力相抵消。学生恍然大悟,长舒了一口气。

(板书:揭示奥秘)

师:实验活动结束了,你有什么感想或者启示?

生:原来生活中还藏着科学的奥秘啊!

生:只有认真观察,善于思考,才能够发现事物的原理。

生:我们需要好奇心,更需要一双发现的眼睛。

……

(板书:感想、启示)

【评析:“动态”作文课堂是师生互动 、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学生质疑问难、寻求真理的场所,是探究生成文化的地方。这时,教师发现学生在知识、情感和心理上不断生成的需求,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思维动态开放,充分表现智慧。】

二、试写情境,拟定题目

1.师:同学们,今天的刷硬币活动,有了大家的参与,内容更加丰富了,你们把活动过程写下来有困难吗?

生:没有。

师:下面我们来回忆这次实验活动,分组写部分片段(或写感受深刻的部分)。

一组:写猜想;

二组:写初次实验;

三组:写疑问、再实验;

四组:写揭示奥秘、感想、启示。

那么赶快下笔吧,时间10分钟。

(学生面带微笑,轻松愉快地下笔成文,十分顺手。)

2.大家互相交流,共同评价,互相修改。

【评析:在观察中体验,在体验中思考,在探究中释疑,教师无需指导写作知识,动态的作文教学过程已经成就了学生的自由表达、乐于表达。】

3.拟定题目。

师:你们根据自己的感受,可以给作文拟一个什么题目?

生:《刷硬币》《刷硬币的启示》《一次有趣的实验》《手上魔术》《小实验,大道理》《顽皮的硬币》……

师:题目很好,我相信你们的作文会写得更好。

【评析:命题指导,放手让学,学生自拟题目不一,真正地关注了学生主体的情感动态,激活了作文课堂的流程,使学生“活”起来,让作文课堂“动”起来。唯有动态生成,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修改补充,完成全文

附学生作文:

刷硬币的启示

五(4)班 程 迪

今天,我来到作文培优班,看见的不是老师那张严肃的脸,而是老师神秘兮兮的笑脸,我想:张老师今天要我们写什么作文呢?

张老师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他把左手伸出来,在手心里放上一枚一元硬币,右手拿起一把刷子。咦?这是要干什么呢?老师要学刘谦耍魔术?真新鲜!正在大家议论纷纷的时候,张老师说:“今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实验的名字叫——”“叫什么呀?”我们急切地问。这时,张老师说:“我们来做刷硬币的实验,你们猜一猜,我用这把毛刷去刷手心里的硬币,硬币会不会掉下来呀?”话音刚落,培优班里顿时炸开了锅:

“会掉下来的,如果不掉,我就是猪,如果掉下来,你便是猪,怎么样,敢不敢和我打赌,嘿嘿,不敢了吧!”同桌得意洋洋地看着我说。

“哼,有什么不敢的,赌就赌。”我不服气地回答道。

张老师急忙说:“那我们来试试看吧!”

只见张老师用毛刷在那枚硬币上使劲一刷,硬币不掉,再刷一次,还是不掉。我可不想落下猪的美名,便气冲冲地走上前去,拿过毛刷,使劲刷。可是这枚冥顽不化的硬币还是悠闲地趴在老师手心上,好像在说:“我不下来,我就不下来,看你能把我怎么样!”

我眼珠一转,对老师说:“哦,我知道了,老师手心有点凹,如果放在手背上,铁定能刷下来。”我信心十足。

“是啊!放在手背上刷刷看!”同学们也叫嚷着。

老师一听,赶紧把硬币放在手背上,又使劲一刷,还是刷不下来。我的心中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老师还想说什么,班里又沸腾了,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咦,老师是不是在硬币上做了手脚?”“手上会不会有粘液?”“大概刷子太软了吧!”……

我把手放进裤兜里,摸到了一个硬邦邦的东西,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枚一角硬币。我的脑海里闪过一道光,似乎明白了什么,便走上前去,对老师说:“老师,一元硬币太重了,用这个一角硬币试试吧!”

老师清了清嗓子,对同学们说:“刚才有一个同学说,一元的硬币太重了,一角的硬币有可能刷下来,我们现在就来试一试。”

老师用刷子在硬币上反复刷,硬币还是不下来,我愣住了:“这里面一定有奥妙!”

张老师好像看透了我的心思,就说:“现在,就让我们揭晓这个谜底吧!”

只见张老师又把硬币放在手背上,我们都瞪大双眼观察着,老师边演示边对我们说:“你们看见没有,当我刷硬币时,是往左刷的,但刷子上的毛却是向右弯的,毛的作用力和我刷硬币的作用力相抵消,这样一来,硬币就寸步不移、纹丝不动啦!”

什么的启示作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中学;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从作文试题在试卷中所占的分值比例,可见作文在语文学科中举足轻重。当然,写作不是为了应付考试,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各种书信往来,皆是作文。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思想性,知识性,文学性,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决定了作文教学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城里的孩子从小就受到父母较好的引导,而在农村,一般的父母只要求自己的孩子考一个较好的成绩,至于对孩子的语文水平,尤其是作文水平是不关注的。许多家长把课外阅读当作是看闲书,真正支持的很少,甚至千方百计地严令禁止。长久如此,孩子们就会这样想:连父母都认为作文是不重要的,那我们何必花太多的时间在上面呢?这样,无形中父母的态度是对学生作文兴趣的致命一击。没有兴趣如何谈得上写好作文?更不必说农村的现状是留守儿童居多。我校是四川西部一个农村中学,据统计,每个班的留守儿童均在50%以上。一般家里是爷爷奶奶照顾,当然谈不上学习上进行督促引导。更有甚者,家里就孩子一人,平时住校,周末回家还要做家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小学阶段的作文就状况堪忧――书写混乱,拿起笔来总觉得无话可写,勉强拼凑起来的文字也是空话连篇,陈词滥调,缺乏真情实感。他们对作文往往是由怕生厌。而到了中学,情况更加糟糕,有首打油诗是这样形容的:“提起作文直摇头,见到题目皱眉头,写起作文咬笔头,老师催交才开头。”可谓形象准确,毫不过分。这种中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摆在我们农村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如何搞好作文教学,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增加课外阅读,积累词句。鼓励学生多读精品,并且与读书笔记结合起来,初中生的写作能力需要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才能提高。厚积才能薄发,智者的教诲启迪,大家的远见卓识,,同龄人的反响共鸣,应当能给学生们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根据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先让他们多记,看到好词好句记下来,有感悟时――哪怕三言两语,写下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看的多了,记的多了,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明白了事理,学会了做人,受益良多,写起来自然会顺畅。当然,农村学生的学习条件还比较差,难以读到好的书籍,好在现在许多学校也建立起图书室,读书的条件有一定的改善。学生能借到自己喜欢的书籍。或者每周安排固定时间,让学生给大家推介选读优秀文章,由学生展开讨论,谈收获说感想;教师也可以精选报刊上一些时文佳作,给大家做讲解点评。如此持之以恒,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后,效果自然会凸显出来。

二、走进农村天地,开阔视野。陶行知主张:“我们要解放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这句话至少给我们两点启示:一是让孩子去接触大自然,运用课内学到的观察本领去广泛地观察大自然,从而丰富感性知识,丰富自己的语言;二是让学生去接触社会,把语文教学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大课堂,从而在社会交际中,积累语言,发展思维。学生的生活除了吃饭就是上课、自习,活动范围自然窄小,久而久之,他们的作文内容虚假化,意义拔高化,一个没有生活感知的中学生,怎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呢?学生生活在农村,农村天地广阔,生活内容千姿百态,新人新事俯拾皆是。但由于近年来各个学校对安全的重视,野外活动全部取消,老师无法组织学生到野外开展活动,学生长期关在校园内,写作源泉枯竭,写作热情窒息,“无米下锅”现象严重。因此,教师应采取相应对策,在周末和寒暑假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走出校门回去后,观摩农村生活,描写田园风光。农村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大课堂,更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百科全书。每到养蚕季节,可以叫学生去帮父母采桑叶,喂蚕宝宝什么的。到农忙季节,建议家长让他们的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农业劳动,体会田间劳动的甘苦,增加学生的劳动感悟,丰富学生生活体验,培养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写作素材贫乏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走进大自然,深入社会生活。譬如,春天去踏青,鸟语花香让人喜悦、让人陶醉;夏日去田野,骄阳暴雨让人备尝劳动的艰辛;秋日去采果实,瓜果飘香让人感受生活的甜蜜;冬天去劳动,凛冽寒风让人倍增战胜困难的勇气,学生在大自然中通过劳动实践,就会发现自然之美,就会找到更多的作文素材,自然解决了无话可写的难题。

什么的启示作文范文第4篇

标题中的“角色意识”,是艺术创造的一个术语,也是一种较高的境界。艺术大师斯坦斯拉夫斯基对此就是非常重视和强调的。他曾对莫斯科大剧院的艺术家们语重心长地说过:“当你一脚踏进剧院的大门,就必须把家里的所有烦恼和不快统统抛至脑后。”他认为,只有这样,艺术家们才能沉浸在戏剧中角色的情感世界里。

由此,我们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们也能得到一种启示: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理解课文语言所蕴含的情感,把握课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写出有血有肉的作文,方法之一就是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去体验,去假想,去把自己的生活、感情和课文所展示的、以及你要展示的生活、感情相比照、相联系…… 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对语文教学是有着极其重要意义的。

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分角色朗读,实际上也是一种让学生进入角色的途径和形式。笔者永远忘不了,每每学习《雷雨》《阿Q正传》等课文,笔者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课堂气氛顿时异常活跃起来,同学们纷纷举手,跃跃一试,就连性格内向、平时寡言少语的同学也不甘示弱。由此我们完全能够体会到: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进入了角色,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自然就浓烈起来。

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可以准确理解课文语言所蕴含的情感。学生进入了角色,用角色去感受课文,感受生活,感受人生,那么,课文的情感内容也就落到了实处。记得前几年教《包身工》这课时,除了讲这篇课文选材和组材的特点,还得讲这篇课文的思想意义;但是每每讲到后者,尤其讲到“芦柴棒”们“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远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她们会半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之类的内容说,平静的教室里出现了交头接耳、小声嘀咕、脸红低头的现象,甚至有学生慢条慢理地说:“这群少女不害羞!”引来同学们的哗然。那笑声令笔者战栗,至今记忆犹新。这次再教,笔者就换了一种方法。笔者满怀激情地说:“同学们,谁不是父母的心头肉,谁不希望有幸福美好的少年?想想看,假如我们就是‘芦柴棒’这样的包身工,难道我们不喜欢穿得漂漂亮亮,而喜欢‘蓬头、赤脚’?难道我们不喜欢‘几室一厅’,而喜欢在‘充满汗臭、粪臭和湿气’的马桶边‘横七竖八’地躺着?难道我们不喜欢‘牛奶+鸡蛋’,而喜欢争抢‘豆腐渣+锅巴’?……”这样,终于激起了学生对帝国主义和买办洋奴们的仇恨,唤起了学生对包身工悲惨境遇的同情。

还记得教《大堰河——我的保姆》,笔者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这位同学读得平平淡淡,毫无感情可言。于是,笔者要求这位同学做一做本课文的作者——诗人艾青:“现在你就是艾青,这首诗歌就是你写的,诗歌中的‘我’就是你自己,请你再读一次。”待到他变换了角色,以“艾青”身份重读这首诗歌时,感情饱满,读得如泣如诉,哀婉动人,并情不自禁地做起了动作。全班同学为他热烈鼓掌。角色变换由读者变成作品中人,同学们对诗歌的感情感悟得更加深透了。

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可以透视课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学生进入了角色,就会把自己的感情和课文中人物的感情相沟通,就会把自己的生活与课文中人物的生活相比照,从而能够走进课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笔者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为了使学生准确把握文中林黛玉的性格特征,笔者在具体分析林黛玉形象之前,提出了一个问题:“假如你是林黛玉,你会以什么样的心态走进贾府,你的一举一动会怎样?”同学们畅所欲言,有的说:“‘我’感到新奇。”有的说:“‘我’感到兴奋。”有的说:“‘我’会有新奇而紧张的心态。”有的说:“‘我’将会小心翼翼。”答案不一而足。那么哪一种答案正确呢?笔者再次提示道:“想想看,‘我’是以什么样是身份走进贾府的?在什么背景之下走进贾府的?”最后,同学们有了较为一致的答案:“我”因为母亲去世以后,在家“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姐妹、兄弟扶持”,在外祖母一再致意下,才投奔贾府,而且以前也听母亲说过外祖母家与别的人家大不同,再加上是第一次到一个陌生处,所以“我”会有寄人篱下的感受,“我”走进贾府时会小心谨慎,不能随便。应该说,这样的答案是科学的,确实符合课文实际;而这样的答案是建立在同学们变换角色之后的。如果没有进入角色,同学们很难会有这样的感受,很难会走进林黛玉的内心世界,也就很难会准确把握林黛玉的性格特征。

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可以催熟学生的写作。学生进入了角色,写起作文来,就会认真谋篇布局,就会把自己的角色感受表达出来,深刻而真挚。现在的高考作文多是话题作文,给同学们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想象,也让同学们有更多选择角色的余地,因此涌现了大量立意精巧,情感真挚的佳文。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如果对写作不能产生需要,那么就很难写好文章;相反,有了写作的需要,有了表达自己心中的思想的欲望,就会产生一种内驱力,就会以满腔的热情去写好文章。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写作时,让学生进入角色,就会在命题的范围内寻找到自己写作的“需要”,产生“欲梗在喉,不吐不快”的写作欲望和激情。同时,一旦有了明确的写作目的,“胸中之积蓄”和感情有了倾泄的时候,思路还会堵塞不畅吗?议论还会泛泛而谈吗?记叙描写还会欠生动吗?如此“入境”作文,真情实感,无疑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面对高考作文题《习惯》,一位女考生想起了父母对自己是个女儿身的歧视,又联系社会上的一些人所存在的重男轻女的“陋习”,“不由地心中发颤”,于是感情自然有了宣泄。文章先列举几件父母及世人重男轻女的陋习和对她的种种限制,气愤地感叹这种陋习的可怕;接着指出“中国要自强自立,就不能忽视女人的作用”,要改变这种陋习;最后真诚而恳切地呼吁“冲破旧的习惯”,“改改你们的偏见吧”。文章如泣似诉,情透纸背,自有一种摇撼读者的感染力量。行文也一气呵成,有一种磅礴的气势。试想,假如这位考生没有进入角色,仅仅以一个普通的写作者身份去写作,能够写出这样有血有肉的文章吗?

角色意识培养得好,学生终身受益;角色意识不够,应对能力就差。

那么,如何让学生进入角色呢?

一是把角色意识的培养和学习目的结合起来。笔者曾经向学生介绍过一个学校的一幅标语“你是什么人,这是什么地方,你来干什么的”,这标语朴实无华,但它的“醒人”力量很大。高中学生的觉悟是比较高的,他们很容易理解进入角色对学习的重要意义。

二是教师要为学生进入角色创造情境。学生进入角色,教师是引导者,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进入角色的程度。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易于进入角色创造必要的情境,让学生有进入角色的氛围,从而有进入角色的愿望和冲动。

三是培养学生角色意识的方法和途径要多种多样。由于时间、场合等不同,课文题材、体裁等差异,学生角色变换的训练方法和途径也有着不同。比如教学诗歌,就应该重视朗读法,让学生以诗作 者的身份朗读“自己”的作品;教学剧本,就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扮演”剧中的人物。再比如教学《拿来主义》,就让学生做“鲁迅先生”,教师做读者,要“鲁迅先生”把“读者”这个不愿采取拿来主义态度的人说得自觉放弃“送去主义”;教学《景泰蓝的制作》,就可以让学生充当“制作人”,向我们介绍景泰蓝的制作过程,等等。总之,培养学生进入角色的手段不能单一。

当然,我们提倡学生进入角色,注重培养学生进入角色的意识,并不是说每篇课文、每次写作都要这样,应当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定。

什么的启示作文范文第5篇

这里告诉你的是长沙唱区五强之一、灰姑娘胡灵的故事。

胡灵从小父母离异,家境贫寒,14岁便离家闯荡江湖。在多年艰辛的走南闯北、寻找音乐梦想的旅程中,演绎出一个现代版的“灰姑娘”神话。

胡灵的家在遵义红花岗区万里路果林巷的一幢普通楼房里。

床上,一把红色的吉他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是我用替人绞肉节省下的钱给她买的。”外婆对记者说,胡灵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她的音乐天赋。胡灵读初中的时候,外公外婆要承担一家四口的生活费、胡灵的学费、胡灵母亲的医药费,日子越发拮据。没有办法,已经70岁的外公远到广州去打工,外婆则到菜市替人绞肉杀鸡来帮补家用。有一次外婆无意中得知,灵灵很想要一把吉他。虽然生活困难,外婆还是把每天绞肉得来的一块、两块钱节省下来买了一把吉他。看到这把吉他,胡灵高兴得哭了。外婆说也许就是那个时候,灵灵就有早早赚钱,承担家庭责任的想法。

关于此间胡灵的生活,她的小学同学泽羽有这样的记录:

“胡灵,给我的印象是除了穿校服还是穿校服。我心里就纳闷了,她怎么就那么爱穿校服啊?虽然洗得干干净净,但天天看着也难受啊,全班同学巴不得一天都不穿呢。爸爸妈妈给我买的好多好看的衣服,一个星期都穿不完呢,她却……因为是好朋友,我一直没问,以为她是喜欢穿校服而已!现在想来……鼻子酸酸的。”

“同学们不懂事,老想着灵能请大家吃点零食什么的。可每次灵都吞吐地说,今天钱不见了,明天忘带钱了,于是大家都说灵怎么这样啊。突然有一天,可爱的灵拎着一大口袋的冰棍,给我们每人发了一支。那冰棍可是1块钱一支的(当时我们一般都吃2毛钱一支的冰棍)。灵一下子请同学们吃了8支18块钱!吃完后有同学还盯着袋子里剩下的两支冰棍,灵见了急忙捂住袋子说:‘这2支我得拿回去给我外公外婆吃!’此事给我的印象也是相当深刻的。后来我问灵哪儿来的钱,她的回答惊死我了!原来学校门口有家批发冰棍的店,每买一支冰棍,就发一张写有号数的卡片,月底抽奖,中奖者就能得到10支冰棍!灵那段时间被姐妹们逼得没办法,就天天去搜集那些卡片……没想到月底还真抽中了。她自己没舍得吃,急忙拿到学校给了朋友们8支,剩下的拿回家孝敬外公外婆了。”

“这事我现在给她提起,她眼眶里还会润润的。我明白,她的童年是很不快乐的。没有漂亮的裙子,没有红色的皮鞋。”

从初中开始,胡灵进入酒吧唱歌,开始了她的音乐生涯。曾经和胡灵一起唱歌的歌手王浩说,当时胡灵到歌厅来唱歌,乐队队长一看到年幼的她就说你多大呀,那时就有人说她家里困难所以才出来唱歌的。“那时候没有听她说起过家里的事情,我们也不知道她家里到底是个什么情况,直到最近大家才明白。从那么小开始,这么多年她没有被演艺场污染,还一直坚持自己的梦想,这太不容易了。”

2001年,14岁的小胡灵毅然放弃升入高中的机会,背起小包袱走南闯北去追寻自己的音乐梦想。她每到一个地方,都会首先打电话或是写信向外公、外婆报平安。由于四处奔波,胡灵5年来和外公外婆相聚的日子加起来只有半个月,然而亲情还是以各种方式不断地传递着。胡灵给家里寄了一笔钱让外公外婆买电脑,这样她就可以和外公外婆在网上见面了……

就是在这5年走南闯北、寻找自己的音乐梦想的“旅程”中,胡灵歌唱的技艺逐渐娴熟。现在胡爸爸已经辞职专门支持女儿参加比赛,他说:“现在我只想当孩子坚强的后盾,让她走得更好、走得更远。”

(摘编自胡灵官方网站)

[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