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记叙文考点

记叙文考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记叙文考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记叙文考点

记叙文考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中考 记叙文 考点 答题技巧

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本论文中出现的记叙文是广义上的记叙文,它包括散文、小说、通讯、游记等文学样式。那么,中考记叙文一般的考点有哪些呢?现作如下归纳:①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中心及主题;②理解语段在文中的作用,把握文章结构;③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④结合语境推敲和理解文章写景的作用,等等。本文结合具体的文章对各个考点及解题技巧作详细说明。

一、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中心及主题。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中考指南中强调现代文的阅读要训练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提炼概括能力,考查学生筛选文章中信息的能力。因此,在历年中考中,一般会有这样的题型,如: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例如2014年安徽中考题《红书包》中:“从全文看,篇末的示启示录包含哪些内容?”本题考点是考查学生对文章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答题要点:人都应该追求美好的东西;能体会到美的存在才是人生最美的事情;追求美但不一定要得到它。再如《站台下的约定》中,文意把握: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故事内容。答案要点:一个普通母亲利用等车时间帮助一个失学儿童学习的故事。答题技巧: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思路提示:抓住全文情节的核心,概括故事内容。

题目理解,把握中心。标题的含义和作用,一般从以下方面考虑:语带双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线索;文眼;揭示文章中心;吸引读者、新颖等。题目的作用(好处):①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②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③交代了描写对象;④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等。例如:2014年盐城中考试卷《用岁月在莲上写诗》,其中有一题:通读全文,说说你对文章题目的理解:答题思路及要点:种莲人在长年累月的辛勤劳作中用汗水和辛劳创造美好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种莲人的赞美。其中,“岁月”表示长年的辛劳和汗水;“在莲上写诗”表达了对种莲人劳动的赞美,这与一般诗人在纸上写的诗相比,具有更美的诗意。本题目揭示了文章主旨,注意结合全文内容,理解其中的比喻意义,这是此类题目答题的技巧。因此,题目中运用修辞的,一定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二、理解语段在文中的作用,把握文章结构

这种题型在历年的中考中多次出现,重要语段的考查一般可以分为三块:开头段的作用;中间段的作用;结尾段的作用。开头段一般所起的作用是开篇点题、设置悬念、总领下文、开门见山、渲染氛围、为下铺垫、埋下伏笔;中间段落一般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总结上文的作用、总领下文的作用,以及为下文渲染氛围,为下文埋下伏笔的作用等;结尾段落,总结全文,呼应全文或文章标题、卒章显志、升华主题、言有尽而意无穷等。例如《拔掉那颗蛀牙》中有这样一题:文章开篇独句成段,有何作用?答题要点:造成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也为后文写亲情回归埋下伏笔。此类题型如果在考试中出现,你将老师给同学们准备的一些常见的语段的作用,就好像放电影一样在大脑中闪现,然后筛选主要信息,一般情况下此类型的题目是不应该失分的。但是也有一些开头或者中间及结尾的语段,它们运用了修辞的手法,这种类型的题目应该怎么答呢?一般情况下,应该在原来答题的思路基础之上,还必须将所运用的修辞的作用表达出来。例如《芳香永存》开头一段:“那轻轻摇摆的柳絮像是你飘逸的长发――细雨像是女儿对妈妈您无尽的思念。”考题是,选文开头一段有何作用?按照老师的解题思路:为下文渲染淡淡忧愁和充满怀念之情的感情基调;运用排比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出女儿对母亲无尽的思念;再如《乡土的篱笆》中“几十年的城市生活,让我早已习惯了喧嚣与浮躁。前几日回老家,看到村南有一段篱笆,拱着身后的家园,悠闲恬静。于是,关于篱笆的记忆便倏地返青了……”问题是这样的:请简析文章第一自然段的作用?答题技巧和前者一样:引起下文,为下文赞美乡土篱笆作铺垫;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乡土篱笆的悠闲、宁静;2014年泰州中考《我那莽撞的17岁》,有这样一题,请简要分析第14段中画线句子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答题要点:结构上,开启下文,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写“我”去猎旱獭交代原因,也为下文埋下伏笔;内容上:写出了查玛喜欢吃旱獭肉,“我”因旱獭肉之少而不能让查玛多吃一点的惋惜、遗憾的心理,从而表现了“我”对查玛的喜欢。

三、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

塑造人物性格,必须运用塑造人物的方法。人物描写常见的方法有: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可以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例如,刘心武的《第八课馒头柳》中有这样一题:小说刻画主人公时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题要点: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真实地再现出“她”牵挂丈夫而又强装若无其事的矛盾心理,传神而细腻地刻画出她对丈夫的关心。答题技巧:此类题必须将人物描写方法写全,然后结合文章主题内容思考:作者想通过这样的描写塑造人物怎样的性格和内心的情感,流露作者对所塑造人物怎样的感情。以这样的思路答题就会比较全面。

四、结合语境推敲和理解文章写景的作用

在记叙文中,往往有许多写景。写景或者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如下: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了气氛;②表现(或烘托)人物的心情、性格;③为下文埋下伏笔或作铺垫;④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例如,2014年黄冈市《长在心上的眼睛》,有这样一题:“山上的雪很大,到处白茫茫的,地上的草木全都盖上了厚厚的大被子”这句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概括。答题要点:交代了小驴为奶奶上山找药的环境,营造了一种大雪封山、无比寒冷的氛围,表现了小驴为奶奶寻找治疗失眠草药的艰辛,体现了他对奶奶的爱。答题技巧有两点:天气特点与氛围,表现人物怎样的心情和性格。抓住这两段,答题就比较全面。

当然,记叙文阅读中不止以上几种类型,还有写作顺序,作品的表达技巧,语句的赏析等,只有在多阅读、多练习、多总结中,才能够慢慢发现现代文阅读的规律,以不变应万变,从而取得现代文阅读的良好效果。

记叙文考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必须公证;法律;法规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7-125-01

一、“必须公证”越来越被世界各国所重视

世界上许多国家把必须公作证为一项重要的司法制度,在法律上明确规定,“必须公证”的原则、范围和“必须公证”的效力等。其特点主要是:第一,法国民法典历史悠久。有近二百年的历史,法国民法典第1341条规定,一切物件的金额或价额超过150法郎者,即使为自愿的寄托,均须于公证人前作成书。第二,内容丰富,范围广泛,形成了一套公正法律和公证程序。特别是欧洲一些国家的民法、经济法、行政法以及婚姻法等法律中规定了许多必须公的证事项。第三,必须公的证事项由国家立法机关通过制定各项民事、经济法规来确定。

二、“必须公证”在我国呈现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我国《民法通则》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采取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其他形式。法律规定用特定形式的,应当依照法律规定。”“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的民事行为无效。公证行为是某些民事法律行为成立的特定形势。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国家可以在法律、法规、规章中根据需要依法做出某些法律行为必须经过公证的规定。司法部曾就有关问题的批复中,“必须公证”必将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这是完善国家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公正只能,稳定社会经济秩序,保证法律和政策正确贯彻实施的必要措施。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国家法制建设的日益加强和日趋完善,公证机制引入民事经济活动领域,在法律中规定重大复杂的、关系国计民生和重要法律行为,必须办理公证,使势在必行。

“必须公证”大体有以下三种:

(一)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以及政府的规定、命令、国务院各部门的规章,规定某些法律行为的成立必须公证证明,在没有履行此行公程证序以前,应该认为这些法律行为还没有成立,不发生法律效力

1.国家法律规定,某些法律行为,非经公证不发生效力。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第20条规定:“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子女――该收养人应当与送养人订立书面协议,亲自到民政部门登记,并到指定的公正处办理收养公证。收养关系自公正证明之日起成立。”第22条规定:当事人建立收养关系,应当有书面意思表示,并亲自到公证处办理公证证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17条规定:“公证遗嘱由遗嘱人经公证机关办理”

2.国务院相继在一些行政中规定某些重要的民事、经济法律行为必须经过公证机关公证,才具有法律效力。如:经国务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关于加强贫困地区经济开发工作的通知》、《关于华侨投资优惠的暂行条例》、《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中国公民往来台湾地区管理办法》等;经国务院批准、批转、转发的有《中国公民同外国人办理婚姻登记的几项规定》。《关于出国留学人员工作的若干规定》、《中国银行对外商投资企业贷款办法》,《艾滋病监测管理的若干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实施细则》等。

3.地方性法规和国务院各部规章规定非经公证,就不发生法律效力的情况就更多了。根据不完全统计,国务院各部委、局、办等单位相继多个规章,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人民政府及所属一些业务主管部门,也相继在其职权范围内,用决定、通知、办法等形式,做出一定的法律行为必须经公证的规定。这些规定,对于保证重要经济、民事法律的真实、合法、预防纠纷,减少诉讼,制止和打击违法行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二)按照国际惯例和双边协定,非经公证不发生法律效力

我国法人或公民个人发往域外使用的文书,一般须经公证证明,再经外事机关(外交部领事司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外事办公室)和文书使用国驻华使、领馆的认证,才能在国外发生法律效力,取得使用国的承认。例如,出国使用的学历证明,只有两国协议免除公证的除外。

(三)按当事人的约定,非经公证不发生法律效力

有些法律行为虽然法律没有规定非经公证不发生法律效力,但当事人如果互相商定改项法律行为必须经过公证才能成立,那么公证就是该项法律行为成立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按照约定办理公证,改项法律行为就不能成立,也就不发生应有的法律效力。

三、“必须公证”要跟上改革开放和新形势

我国“必须公证”有很大的发展,但是和国外比较还有差距,应当借鉴国外“必须公证”的经验和做法,结合我国国情和公证工作的实践,通过努力,加快发展“必须公证”以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

1.加快公证立法的活动,完善公证法律制度。发展“必须公证”不需要依赖程序法规定,而且必须以实体法为依托。我国目前无论是在程序法或是实体法中,很少有“必须公证”的规定。因此,首先要从实体法完善公证立法,从法律上确立“必须公证”的原则和制度。其次,要从程序法上完善公证立法,公证制度,急需通过制定公证法来进一步完善“必须公证”。最后,还在国家立法活动中,不断协调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关系,在某些法律中规定重要的法律行为非经公证不发生法律效力。这是巩固改革开放成果,加快国民经济的迫切需要。

记叙文考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教师 专业能力 继续教育

[作者简介]文进荣(1974- ),女,广西灌阳人,广西师范学院教科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原理、外国教育史。(广西 南宁 530023)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7-0093-02

一、绪言

人才是一个国家非常宝贵的资源。人才的培养在于教育,而教育依赖于师资队伍的建设,尤其是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加强对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还有待提高。本文将就高校教师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

二、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各个国家为了提高自身竞争力,都在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科学技术的关键之处在于教育,因此大力培育师范人才是各国综合国力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深入调查过后,我们看到在师范人才培养热潮过程中,各国高等院校学术研究人员占总学术研究人员的比例都有下降(如下表所示),需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首先,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是大势所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高校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科技不断进步,新知识、新信息、新技术更新换代速度极快,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迫使高校教师不得不接受新知识,时刻准备进行充电,掌握新的技术和能力,熟练地使用和操作现代化设备,通过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执教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而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

其次,高校教师需要达到专业化水平。新时期,高校需制定新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以打造高校教师的独特职业优势。教师也必须紧随时代的脚步,不断成长,不断深化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熟练掌握专业领域内的相关知识,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教学体系。教师专业化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因此,高校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多参加培训和学习,转换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继续教育将有助于提高高校教师的素质,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这也是高校教师专业化的必然要求。

最后,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推动了教育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在过去,社会和学校对教师的要求仅限于取得相关学历,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师的学历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和学校对老师的要求。目前,教师需要获得教师资格证才能进入学校成为教师,学历教育可以使教师拥有任教的基础知识,但是教师任教能力的提高还需要通过继续教育完成。

三、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及途径

(一)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

1.增强理论学习。“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大学时期正是青年学生成长的阶段,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塑造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教师应该本着为学生负责的原则,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正确的引导作用。因此,高校教师一定要树立坚定的政治信仰,增强政治理论学习,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的扎实政治理论基础。另外,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时间最长,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学生价值观的成长,所以,高校教师需要树立高尚的社会公德心,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以八荣八耻约束自己的语言和行为。还有,作为高校教师,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奉献精神,为人诚恳,乐于奉献,有良好的师德,关爱每一个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和教学水平。

2.完善知识结构,更新知识体系。当今社会,知识不断更新,高校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拓展教育内容,不断学习与反思,才能在实践中成长,在学习中得到提高。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之外,还要对与本专业挂钩的其他各学科知识有所涉猎,这样才能获得满足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整个教学效果。另外,还要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将正确的学科知识更好地教授给学生。高校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切实掌握教育规律,才能与学生更好地沟通,助力学生完成学业,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3.丰富教学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校教师需要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方法,采用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法,并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改进教学方式。例如,可以将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中,汲取、借鉴国外的优秀教学经验,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等。高校教师在知识的传播过程中,不应该是一个居高临下的灌输者,而应该是学生的朋友、引导者和帮助者。只有转变了教学方法,改进了教学方式,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有效途径

1.利用课余时间学习。高校教师自学是继续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大多数教师都有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的自觉性。很多教师都善于利用学校的内在资源,在学校图书馆借阅书籍,学习研究,达到拓展知识面的效果,且完善了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教师之间还可以开展学术研究,虚心求教互相帮助。不同专业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可以打破学科垄断,相互借鉴,广泛吸取本学科以外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另外,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远程教育学习;定期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会议,了解最新的学科动向,与国内外专家进行学术讨论,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2.创造机会进行脱产培训学习。高校教师应该积极向学校争取脱产培训学习的机会,一方面,这种培训时间短,但是形式多种多样,具有较高的实践性,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知识层次;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应当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在提高学历或者学位的过程中,善于将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实践中,实现学历和能力的双向提高。

四、高校教师继续教育面临的问题及改革策略

(一)高校教师继续教育面临的问题分析

1.继续教育功利性强。在大多数的西方国家中,高校教师为了提高自身修养、专业能力以及教学水平,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自发地选择去进修。但是在国内,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总是与经济利益和政治动机有关系,教师总是在考虑进修是否对自己的晋升有帮助,能不能拿到更多的奖金,能不能获得更高的学历,这些功利的想法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效果,使教育沦为一种形式,而对于那些真正抱着完善自身教学水平的老师来说,显然是一种变相的打击。

2.继续教育的内容不够丰富。教师不但要为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职责重大,社会和学校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还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高尚的职业道德。但是,目前高校教师继续教育主要是一种政府或者学校的行为,费用由政府和学校提供,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继续教育只是片面地注重教师某个方面能力的提高,难以考虑到教师全面素质的提高,参加完继续教育的高校教师仍然无法满足新时代社会的发展需求。这样不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还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3.继续教育的模式比较单一。高校教师继续教育要求教育内容必须广泛和全面,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只是依靠单一的教师培训来进行,而且大多数学校仅限于上岗培训和出国进修等内容,跟不上国际的前沿学术水平,在培养学科带头人方面仍有较大的欠缺,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更是有待提高。

4.高校教师缺乏学习积极性。继续教育在我国起步相对较晚,教师对待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不高,甚至部分教师的态度并不认真,认为自己现在具备的专业知识足够胜任当前的教学任务,把继续教育看作是一种负担。这主要是因为,部分教师并没有“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理念,不思进取,没有弄明白继续教育的培训目的,缺乏强烈的求知欲望。

5.高校继续教育的管理机制缺乏权威性。目前,我国继续教育的体制发展不够健全,管理机制缺乏权威性,高校教师在接受培训的时候,难度较大,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继续教育的行为。教育部门也只是传达上级意见,在继续教育的具体实行方面缺乏相应管制措施,比较混乱,没有真正的约束力。

(二)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对策

1.培训立法化。完善和规范我国现行的继续教育体制,保障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有法可依,以运行机制为保障,完善继续教育体制,才能更好地展开继续教育工作。此外,为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还应该积极构建新的评估机制,建立合理的激励制度,以此来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进行。

2.分目标培养。由于高校教师师资力量结构的不同,学校在进行继续教育的时候应坚持“特殊矛盾特殊对待”原则,对于不同年龄段、不同专业知识、不同水平的教师要分开培训。这样才能保证继续教育真正有效,而不是流于形式。要结合整体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与各个教师的特点来进行继续教育,实现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

3.重视培养领导带头型人才。教授和副教授是师资队伍里的中流砥柱,高校可以培养他们成为学科带头人。由于他们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要想培养他们成为领带头型人才,就要注重扩展和加深其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深入洞悉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理论技术。通过培训、考察和国际交流等方法开展继续教育,培养出校内优秀的带头人才。

4.注意形式的多样化。学校需要提供多种多样的继续教育模式,对不同的教师和不同的进修要求实行不同的学习模式。扩充和发展教师进修的途径,保证继续教育形式的多样化,有利于教师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继续教育的模式,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的培训需求,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五、结语

教育是国本,重视教育是国家兴旺的重要途径。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是一项重要又复杂的工程,高校和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完善自身教育观念,适应当今世界学习的终身化、社会化的发展趋势,为祖国的未来打好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瑞生,胡志兰.高职教育规模发展与适度举债问题的思考[J].时代金融,2011(18).

[2]董仁忠.未来10-15年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改革的基本走向[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3).

[3]董仁忠.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依法治理的基本条件――从依法治教现状谈起[J].职业技术教育,2011(13).

记叙文考点范文第4篇

供电企业安全培训,是各级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培训效果如何,从如下问题中就能得出答案:

最近的一次安全培训课中,首先设置如下问题请职工回答:六氟化硫气体广泛应用于高压断路器等电气设备中,目前有哪些标准、规范、规程与六氟化硫气体的特性有关系?很多人回答:“不清楚”。

造成目前这种状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针对性不强,流于形式

不少单位的安全培训,总是安排先听领导讲话,再听相关人员念教材,然后看录像,最后考试,结果是100%合格。

职工作为培训的主体,最想听什么内容?最关心什么问题?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得不到任何解答,常常被忽略。相关人员的课前准备是否充分、讲解是否引人入胜,是否能联系工作实际,能否答疑解惑,常常被忽略。

有些单位在安全培训时,流于形式,年复一年学理论知识,局限于做读书游戏,好像只要将发的书本上东西学一学、考一考就达到了目的。这使大多数接受培训的职工感到学用成了两张皮,收效不大。如有的安全培训班,整天从理论概念到专业术语,从工作感受到纪律要求,职工越听越乏味,考试成绩虽然不错,但实际工作中或面对问题时,却一筹莫展,险象频出。“安全第一”在很多方面还没有得到真正落实,“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绝不是个别现象。

2.目的性太强,重理轻技

部分职工参加安全培训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那个“证”。一些单位的安全培训,也就只是完成上级或领导交办的一个任务。似乎除此之外,别的什么都不重要。如果一个人取得了“证”,却仍然没有安全意识,仍然缺乏安全操作的基本技能和知识,那么他在工作中也许是更加危险的人物了。

3.安全管理无创新 重罚轻管

虽经多年的安全教育,但一线班组“违章、麻痹、不负责任”三大安全顽敌依然存在,安全管理无创新,部分单位受人员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安全管理难以实现全方位、全时空、全程序监管,安全管理的职能自然大打折扣。那些一线班组的职工,作为安全生产事故的最大、最直接受害者,却又对安全生产的环境无权作出决断,一旦出了问题,只能被动接受处罚。有的单位在生产与安全、进度与安全产生矛盾时,往往会尽量降低生产成本或者减少影响进度的管理环节,对安全隐患总是抱有侥幸心理。

综合上述问题,如何让职工感受到安全培训的重要性?如何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如何让供电企业安全管理更有效?供电企业安全培训中,下列问题职工必须认真思考:

4.为什么要进行安全培训?如何提高职工素质?

职工素质通常是指德、智、体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安全培训是提高职工素质的重要途径;职工素质的提高、实现安全生产是安全培训的目的。主要包括安全意识培训、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培训、安全生产操作技能的培训。

提高职工素质,进行安全培训,首先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安全能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这是不容置疑的。从表面上看,经济效益与安全无关,而实质上,却是因为有了安全作保障,才能顺利达到实现生产的目的,并最终创造企业的效益。任何一起事故,都可能造成人的伤害和物的破坏,不仅剥夺了人的健康权和生命权,还直接威胁到企业的物质基础。工作岗位的安全生产,是整个企业安全生产的基础,只有切实抓好每个工作岗位的安全,才能确保整个企业的安全生产。因此,企业要实现安全这一目标,就必须加强安全培训,使每一名职工都熟练掌握本岗位的安全工作规程,提高安全操作技能,降低每个岗位的事故发生率。从这个意识上讲,安全培训,提高职工素质就成了企业生存发展的第一需要。

5.怎么才能安全?

现代安全管理理论将用品、设备等生产工具,原材料等生产对象和厂房、场地等生产环境统称为物。物的安全状态是与人的安全行为相对应的概念,是安全管理的物质基础,确实会减少事故。把安全工程带来的物的安全状态,转化为企业的本质安全。狭义的本质安全是指机器、设备、环境本身所具有的,即使出现人为操作失误也不会发生事故的安全状态。广义的本质安全还包括人的安全行为,指从业人员处处按照标准、规程作业,消除事故风险,和物的安全状态一起构成“人-机”系统的安全,则需要靠科学管理来影响人的安全行为。

6.安全管理,管理的位置占几分?

我们常说安全管理,但是整个社会注重的只是安全的工程性质,而非管理性质。安全牵涉到的不仅是安全工程,还要考虑人力资源、投资管理、质量管理、法律责任等。目前,各企业都在关注安全,安全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第一位的大事,安全生产管理部门是企业的第一部门;安全是人力资源、投资管理、运营流程等一切经营管理行为的否决标准;所有事故都可以通过管理预防;事故预防可以产生效益,安全是最大的财富,人的伤害是最大的损失;管理人员对于事故预防有直接责任,所有员工必须对自己的安全行为负责。要让职工感受到,落实责任是一切管理的核心,安全要从明确管理人员的责任、员工的责任和企业的责任开始。

7.企业安全,谁该负责?

按照新的安全观,政府、企业和职工是一个利害共同体,安全生产维系着三者的利害关系。政府对大众的生命健康和经济的和谐发展负责;企业必须承担对社会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对工作环境、职工健康与安全、职工培训等提出了具体标准。企业在现代意义上也是公民,要承担社会责任,创造绿色利润;员工要为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健康负责,要及时报告及纠正不安全的状态及行为,不被伤害也不伤害他人。三方各负其责,安全生产,才能做到“企业有钱可赚,工人有活可干,政府有税可收”,实现和谐社会的安全发展目标。

8.企业安全,谁在负责?

国家、企业和岗位都有责任。然而,现实中却存在责任上移的现象。

从社会层面上看,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安全发展、科学发展的崭新执政理念,国家出台年度《安全生产控制考核指标体系和分解办法》。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表明了某些单位作为经营主体的安全生产责任的不到位。

从单位内部来看,多数单位勇于承担安全生产的责任,企业负责人在安全面前如履薄冰,甚至“下班听不得电话响,半夜害怕敲门声”。其实最应该懂得珍惜生命的应该是职工自己,可是一些职工竟然认为安全责任有领导扛着,从而放弃了自己的安全责任,违章操作,违规作业,致使隐患不断,事故频发。责任上移的原因,就是认识上的严重偏差。

无论什么职务什么工种,只要承担具体岗位的工作,就应该对安全负责。企业里有“我”的岗位,所以,企业安全我负责!

8.企业安全,怎么负责?

安全管理责任缺位,是现阶段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如何才能让每个职工真正地负起责任?现代安全管理的核心理念,就是要将过去单纯的生产管理、设备管理状态,化为走进职工心灵深处、调动全体职工勇于负责的愿望。在此基础上,通过管理手段对安全责任意识持续强化,解决的是人为因素,探讨负起安全责任的思想和方法,使安全工作,事事有人负责,环环有人负责。

“管生产必须管安全”,并不意味着,安全仅仅是领导的责任。企业在它的内部需要找到责任的实际承担者,这才叫落实责任。具体形式就体现在组织内部的岗位分工上,企业和岗位职工分别承担法律责任,出了事故,企业管理者和岗位上的职工都脱不了干系。发生事故意味着责任缺失,一定是某个岗位没有尽到责任。

9.你真把“安全”当“第一”了吗?

对于企业,“安全第一”是说的最多的高频词,报纸上、电视上、企业领导讲话中、单位工作总结里、公司大门门楣上、工作现场墙上……

对很多人而言,“安全第一”太熟悉了,但被问及是否真把“安全”当“第一”了?,还真有些不好回答,甚至可能不知道。

我们要明白“安全第一”的内涵,要明白安全生产的目标。安全生产目标从理论上说永远是零,但不等于说,零事故就是安全生产。安全的对立面不是事故,安全的对立面是风险;零事故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零风险才是我们的永远目标。因为零事故仅仅是证明没发生事故,但并未证明消除了发生事故的“病灶”——风险。有风险就有隐患,就有可能发生事故。

10.小结

安全管理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直接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前途的硬性指标。

记叙文考点范文第5篇

新课程的教学强调要以学生为本,促进发展,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传统的教学观主张教学活动以教师为本,师道尊严,强调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与主体,学生围着教师转,绝对服从教师。上课时老师讲学生听,沉闷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厌烦、疲倦,缺乏思维和积极性。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应是师生平等、民主,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师成为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的指导者、引路人。

2.选修课的教学要立足实际,联系高考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高考仍然是我们不可忽视的,因此,高中语文选修课在教学要求上,仍要体现基础性,要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和思维发展,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增强语言运用能力,学用结合,为终身发展夯实语文基础。另外,立足实际,在选修课的教学中适当与高考相联系,这也是破除选修课程边缘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做法。如教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时,在学生学习古代诗歌时,教师联系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考点,强调一些方法,进行比较阅读;学习古代散文时,联系高考“文言文阅读”考点,进行一些高考相仿试题的随堂练习,并请学生讲解。教学《外国小说欣赏》时,可以和高考散文阅读的能力相联系。这些做法从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选修课的动力,帮助学生提高了阅读能力。

3.有效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以突破教学难点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的许多知识和方法,只凭传统的教具演示,学生很难理解,但是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功能,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多媒体技术利用有效演示可以使许多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媒体不但能给出结论,还能演示变化的过程,使那些原来需要绞尽脑汁却表达不清的问题,现在变得一目了然,通俗易懂。在解决教学难点的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够把抽象的知识制作成直观的画面,化繁为简,帮助高中生加深理解、突破难点,激发学习兴趣。

4.教师要善于用生活丰富学生的思想

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对文本分析时,教师少不了要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等方面的内容。如果学生没有必要的生活积累,就不可能有充分的思考基础。这些学生在探究中往往会人云亦云,毫无自己的思想见解。这种状况会导致学生的作文缺乏真情实感。因此,高中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只让学生盯着几本教科书、练习卷,那么,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方面将很难有进步。高中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审视生活,发现生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家庭、学校、社会等角度观察,关注学校的教学楼、操场、宣传橱窗、食章、宿舍等区域的人物活动、场景等,也可以关注家人的一言一行,分析他们的心理性格,更可以关注社会中某些地方的风土人情,然后把自己的所教所闻、所思所感记录下来。这样,学生在发现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的同时,也对生活拥有了自己的思想、看法、主张。

5.关于记叙文写作

5.1注重审题与选材。记叙文写作中出现的选材不当、写作重点不突出、记人记事不分,其主要原因是审题不当、对标题把握不准。审题通常指的是,审体裁、审范围、审重点(题眼)、审人称等。不少同学常常忽略审重点和审范围。例如,《变化在我身边》写作的重点是我身边的变化而不是我本身的变化,《一句名言鼓舞着我》重点不是一句名言的内容及由来,我在名言鼓舞下的思想和行为,《值得回忆的一个人》写作的重点是主人公之所以值得回忆的思想和言行,为了突出重点,表现中心,选用的材料必须典型。选用的材料可根据标题酌情安排。例如,写整体(像《温暖的班集体》)选材力求点、面结合;写个人,则或选一件典型事例,或写某人2―3个生活片断。

5.2语言清晰、形象地表达是关键。语言,是语文教学的中心,更是作文教学的核心。语言的表达能力,不但直接关乎语文的作文教学,而且与教师作文评价休戚相关。高中生的记叙文写作,作为个体语文知识和语言能力的综合体现,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记叙文写作中,语言能力最重要的特质是语言的形象性。从义务教育阶段开始,作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训练学生流利地书面表达,写出语言通顺的文章。开展记叙文的写作教学是一个系统、循序渐进的过程,语言表达从“通不通”过渡到“好不好”,是一个质的突破。能否达到清晰形象的语言表达水平,是高中生记叙文语言表达能力从量变到质变成功过渡的关键。

6.语文教师要广泛阅读专业内外的书籍

要给学生一瓢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而且应该是活水而不是死水。陶行知先生曾说:“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教师对经典的态度会感染学生,对经典的理解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品位,对经典的阐释会塑造学生的灵魂。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具有深厚而广博的知识,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搞好语文教学。

7.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课堂教学虽无定法,但需要讲究教学方法。学生经常评价哪个语文老师的课上得有劲哪个课上得没劲,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尽管很多,但和教师是否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是有密切关系的。如果每堂课都是教师讲到底,学生只是个木偶,那么有谁愿意节节课陪你“演戏”呢?如果每堂课都是问到底,那么学生的神经也受不了。因此,教师每节课要有针对性地选用教学方法并且注意使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推陈出新的课堂,使学生在富有创造性的教学过程中感受创新带来的学习乐趣,并将这种学习乐趣进行到底。

相关期刊更多

学生之友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黑龙江省教育厅

青苹果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知识窗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文天地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