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纵死侠骨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2、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3、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4、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5、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6、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7、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8、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关键词:香;美学;玄远;品格
中图分类号:I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2-0015-01
众所周知,不论是李白本人还是其诗歌,绮丽飘逸道骨仙风的超脱之感都是受到道家文化和道教美学的浸,这种风格也造就了李白在中国豪放派诗人中不可匹及的地位,就连在婉约派文人那里频频出现的“香”字,在李白这里也使其具有了磅礴大气的感觉,绝不再是“红袖添香”“闺中香暖”的“香”了,而是“纵死侠骨香”,是“了与世事绝”的“天香”。
“香”在中国美学史上和历来的文艺作品中从来没有像同类其他概念一样鲜明、响亮。“香”这个概念的综合性,和它多是形容具体的世俗之物以及更多的用在女性、绫罗、花草这样的阴性感念上,导致了它不可能成为像“妙”一样同样是不确定却在中国哲学、美学、文学上有着不可或缺地位的概念。
但在李白这里,由于诗人自身创作性格的原因,导致本身游走于闺阁与风月之流的“香”华丽却能脱俗,写闺阁但却不艳,写壮士之死的“侠骨香”竟使人内心痉挛悲痛不已,它还成了描写太虚之境众列仙班玄远清雅的芳泽之气。
最使人耳熟能详的莫过于《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香炉”中的“香”其实本是很简单的指沉香、檀香和普通树皮所制成的香料等,或是由于其插上了神台才使得“香”这种常物沾染了神气。在文人骚客的笔下它似乎也是一下具有了道骨仙风、超脱凡世、清雅出尘等高大的雅士情怀,而被高贵之士追逐,在中国传统中就有在见贵客或者做重要的事情之前讲究焚香沐浴,一是美化自身、养性宜情,一是祈求神明,以示尊重。在《杨叛儿》中“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这样的“香”其实就是一般意义上文人笔下的通用审美构造,这种意向在李白诗中不是很多,而且也并不是很清楚的仅仅表示这种普通性意向,如《赠宣城赵太守悦》中“焚香入兰台,起草多芳言”这样意向。关于这种物性的“香”最多的运用就如《望庐山瀑布》中的那样,但具有代表性的应该算是《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中“仆卧香炉顶,餐霞漱瑶泉。门开九江转,枕下五湖连”这样气势磅礴的想象,“香”的独立性概念已经消失或者不再显现,换之的便是“香炉”这个被仙化了的从具体走向抽象的概念。“香炉”也就成了只属于李白的典型审美形象,而其最多的出现便是在其仙游体得诗中。在这类诗里它不仅具有像《杨判儿》中那种传统的审美意象,更具有李白独特式的超脱意象。以此诗为例,“仆卧香炉顶”,“我”已经不是“我”了,而“香炉”也绝非一般的“香炉”,卧在香炉顶,那分明是仙人在腾云驾雾,而“香炉”就是源源不断散发这种能供仙人把玩的仙境的制造处。也就是说,这样的“香炉”在李白这里早已不是凡间的物什,它同仙人一样存在与一个构造出的仙境里,它是灵气之物。而这里“香”也绝不能成为单个的审美意象,因为“香”和“炉”一旦拆开来解,那么李白这里的这个灵气之物一下就变成人人可及的俗物了。“时闻天香来,了与世事绝(《登梅冈望金陵,赠族侄高座寺僧中孚》)”中的“天香”,这在李白的诗中也是一个特别的概念,“天香“一词“天香”本指的就是牡丹花的香气。“国色天香”也作“天香国色”,原指色香俱美的牡丹花,后也形容女子的美貌。宋朝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唐文皇好诗,大和中赏牡丹,上谓程修已曰:‘今京邑人传牡丹诗,谁为首出?’对曰:‘中书舍人李正封诗: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但在李白这里,只能这样说,一切的的概念都带有超现实主义,所以这“香”还指天上太虚迷境的芳泽之气,能沁人心脾,能涤化万物。
李白诗词中“香”的概念集中在“香风”“香阁”“香炉”“天香”这些李白式的用法上和一般意义上的用法,例如“焚香”之“香”和酒气香之“香”。其用法可分为三类:其一,用来说明风俗和人的品格素养美好的,这类概念一般出现在写实的诗中,应是李白在游历名山大川从大城到小郡的过程中对现实世事的感叹、赞美和反讽之情的发泄;其二,也是最精彩的部分,那便是对高高在上超脱人间的天宫的描写,在李白极具道家意蕴又色彩斑斓式的狂想曲中,“香“这种综合性的具有充分主观想象空间的概念是在适合不过的,它不仅能从形式上表现出玄远飘逸的那种色彩,更能从内容上使读者自我解意,不觉进入这个脱离人间疾苦的天宫;其三,任何概念新意义的赋予和超越都没能完全丢弃概念本身,即其原始意义,“香”的本来意义也在李白的诗句中频繁出现,它一般出现在写实诗中具体的描写形象,如对花、酒这样实物的形容。
李白诗词中对“香”的运用使得这个本来弱小而简单概念赋予了非凡的审美意象,使“香”成为了新的美学和文学范畴,因为它从李白这里吸取的道家的玄学意蕴,再加上本身具有的传统文学色彩,其慢慢的成为了一个内涵饱满内容丰富的新兴概念。
或许是注定了这样的美好还不足以彰显大唐升平盛世的华彩,注定了要等到他高吟“钟鼓馔玉不足贵”,复笑到“巢由洗耳有何益,夷齐饿死终无成”。狂放的笑声穿过历史的雾霭,给这繁华的世界谱添几曲不羁之音。
二十五岁那年,他仗剑出蜀一路,满腹豪情,高歌“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自信与笃定溢满他年轻的胸怀。那时的他是多么渴望十年寒窗的苦学,能够治国安邦,他想揽下将大唐繁荣富强的重任。终于一日,他“仰天大笑出门去”,高唱“我辈岂是蓬蒿人”,欣喜饰着自信,他如同久旱逢甘霖的农民。他直奔皇门,回想着就如此踏上了施展抱负的舞台,事与愿违,他哪知自己豪迈踏入的却是一个黄金筑就的牢笼。
此后,“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扶槛露华浓”湮没了“天马来出月支窟,背为虎文龙翼骨”,“双燕复双燕,双飞令人羡”取代了“长周旋,蹑星虹,身骑飞龙耳生风”。旧赋弃,新词填,供奉翰林又如何?说到底也只是贡人取乐的御用文人罢了。谪仙人失去了往日的豪情,双鬓已略显苍白。
这一夜,倾盆暴雨伴着电闪雷鸣奔泻而下,落入凡间击打在黄土之上。一个雄壮而苍老的声音自东方而起,“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他站在高楼,在冷气如一袭清冷袍衣的高楼,行销骨立,望断天涯路!“战友不相恤”的悲哀,“无人知此音”的痛楚煎熬着他那颗向往自由的心。他累了,也倦了,无力,也无奈。
他欲想哭诉。是的,哭,也要哭个文采斐然;哭,也要哭个惊天动依然孤凄地一路前行。
豪放的天性不允许他沉迷于悲鸣的哭喊,释然,他一脚踢开那份沉重,“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终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自喉中吼出,他拂袖而去。
命运的牵连,路途的坎坷。百年不遇的浩劫席卷了大地,哀鸿遍野,生灵涂炭。“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他掂量着逝去不灭的心灵,他义无返顾地奔赴了战场,他依然渴望去一展雄才,抓住这救世救国契机。上苍似乎总爱跟这个上帝的弃儿开一次又一次的玩笑,他败了,败得彻头彻尾。领军打仗不是他的归宿,申时度势更非他所长,前方是无边的流放之途。“白发三千丈,缘愁似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惨痛的败绩与灼灼雄心炙烤着他,这路,何时才是尽头?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谁挥鞭策驰四运,万物兴歇皆处自然”。他又一次寻回狂傲不羁,拣回生花妙笔,灵魂重新找回了翅膀。除了这青山绿水,还有谁能容得下这片云影,这颗诗人的心?除了这双朴素却轻灵的芒鞋,还有什么能跟得上他的脚步?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烦恼向人间?左手举觞,右手提笔,云游四海,梦中成诗,全身每一个毛孔都激昂地呐喊着:“自由,自由……”
一、 第一学段的学生适合读浅显的古文,朗朗上口,以好读易懂为主
1. 第一学段的学生读古文,首选的是古代歌谣,接受古典文学熏陶。如《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短短的歌谣,读起来特别有意思,祖先那种自食其力的豪情壮志,朴实得如同泥土的气息,通过背诵,影响着每一个儿童。
2. 其次,第一学段的学生还可以读一读《弟子规》《三字经》里深含做人道理的句子。比如说,《弟子规》中有这么一句话:“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觉得事情不恰当,不要轻易答应;如果轻易答应,就会使自己进退两难。这句话很短,三个字三个字的,很好读,低年级学生很容易就会读了。
二、 第二学段学生读古文,适合读文质兼美的短篇诗词,以吟诵理解为主
1. 第二学段的学生应该大量阅读唐诗。建议读一些与他们相关的唐诗,比如王维写的《少年行》,特别有意思。下面我们来看这组唐诗:(其一)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其二)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其三)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其四)汉家君臣欢宴终,高议云台论战功。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
这组诗非常有意思的地方是,讲了少年立下赫赫战功的整个过程,从相逢到出征、战斗,到受奖赏,一位翩翩少年的英俊潇洒翩然而至,出现在同学们眼前。这组诗在激励学生们抓住少年时光,建功立业,对激扬青春起到了一定的励志作用。
2. 第二学段的儿童也可以读宋词。比如:“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的《如梦令》,非常有趣。引领学生读时,教师务必要讲故事给同学们听:李清照还是少女的时候,有一天晚上,喝醉了酒,睡着了。这天晚上,风很大,雨被刮得稀稀疏疏的。第二天一早起来,发觉酒还未醒,头还疼着呢,就迷迷糊糊地问侍女:“春梅,院子里的海棠今儿开得怎么样了?”侍女看了看院子里的海棠,回答道:“小姐,和昨天一个样儿!”李清照走到门边往外一看,笑着叹了一口气:“春梅,你怎么看的?明明这一夜的风雨,把海棠给吹得红花更少,而绿叶却长得更加肥壮了。”侍女没读过书,观察能力自然比身为才女的李清照差多了,她愣是没看出来海棠在一场风雨之后的变化。
第二学段的学生还是很孩子气的,本来他读这首宋词,觉得只是写得美而已,但是听了教师讲的故事以后,他发现,哦,原来还有一个古代小姐和丫环之间的故事呢!很有意思。还有什么道理呢?要细致观察呀!这么一来,他们就会读得更加起劲了。
3. 第二学段的学生还可以读小散文,读《小学》《朱子家训》等古文。篇幅不长、但蕴含的做人道理,说得丝丝入扣,具体可感,读了这些文章,使人终身受益。
三、 第三学段的学生适合读思想较为深刻的古文,探究发现,以思考研究为主
1. 第三学段学生读经典散文,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比如,清代的领导者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这篇古文气势磅礴,排比句式甚多,适合朗诵。教师就可以带着学生们大声朗读。学生们一读就懂,一懂就会喜欢上这样的文字,从而对少年立志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2. 第三学段学生读“四书”,学以致用。比如,学习《孟子》里的“离娄”篇中“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这段话中,强调了规矩的重要性。令人关注的是,孟子认为,光有仁爱之心是不足以治理好天下,只有实行法度。法度本身也不会自动运行,那怎么办?孟子认为,规矩可以帮助善良搞好政治,规矩可以帮助法度得以运行。三年级的学生读了这些句子,会对自己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有新的认识,促进他们的成长。
关键词:王维 《老将行》 老将
王维,字摩诘。他的生卒时间一直存在异说,两《唐书》本传都载王维享年61岁,《新唐书》云“上元初卒”,《旧唐书》云“上元二年(761年)七月卒”,《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三》说王维卒于上元二年,清代王维研究专家赵殿成的《右丞年谱》即认为王维卒于上元二年七月。本文从赵殿成《右丞年谱》与陈铁民《王维年谱》,定王维生于长安元年(701年),卒于上元二年(761年)。而我们所说的盛唐是指从开元元年到安史之乱之前的近半个世纪的唐朝时期。因此可以说王维的大半生都生活在盛唐时代。他的生活经历、心态及其有关的诗文当然也会不可避免地打上盛唐士风的烙印。王维博学多才,年少得志,二十一岁就高中进士头名,是盛唐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如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说:“唐无李杜,便应首推摩诘。”
《老将行》是王维的一首边塞诗。王维一直被誉为中国古代水墨山水画的大师,开创了享誉后世的山水田园诗派。其实,他不仅是写作山水田园诗的大师,亦是写作边塞诗的能手。他前期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王维是盛唐时期第一个大力创作边塞诗的诗人”[1],著有四十首边塞诗,创作时间比边塞诗代表高适、岑参早,创作数量则比与他同时期的王翰、王昌龄、崔颢、贾至等要多。《老将行》创作的具体时间不详,但学者多数认为此诗应是他居河西时所作。王维在开元九年中进士后任太乐丞,不久就因事受牵连被贬,后辞官归隐,但正当盛年,终不甘寂寞。开元二十年,唐玄宗任张九龄为相,王维想重入仕途,便在第二年的秋天写诗《献始兴公》给张九龄,诗中有对张九龄“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的赞颂,诗末说,“贱子跪自陈,可为帐下不?”求张举荐。而他也很幸运,张九龄欣然接纳了他,并举荐他做了右拾遗。然而政治的风向不定,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被贬荆州长史,接任张九龄为相的是李林甫。张九龄被贬的原因,新唐书上载的是“坐举非人”,也就是说是因为他举荐了不合适的人为官。因此,张九龄被贬后,昔日得到他举荐或重用的官员也被贬或被处死。王维当然也不例外。开元二十六年,河西节度使崔希逸从凉州出兵大破吐蕃。捷报传到长安,在口蜜腹剑的李林甫的推荐下,王维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兼节度判官前往河西宣慰将士,看似升迁,实际上是被李林甫找机会贬出了政治中心长安。王维这次西行写下了很多边塞诗,《老将行》就是其中非常优秀的一首,此诗虽然不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响彻古今、家喻户晓,但是如果从以王维为代表的盛唐士人的经历与心态的角度来看,《老将行》也是展现他们心态的冰山一角。下面本文就从“老将”的形象入手,从三个方面来阐释老将身上所蕴含的王维的思想流程和盛唐文人的心态特点。
一、建功立业、从军入幕的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