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审计学专业

审计学专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审计学专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审计学专业

审计学专业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会计专业 审计学课程 教学改革

一、会计专业《审计学》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

《审计学》课程是高校会计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教学目标一直被定为会计专业知识的补充,是会计学的延续与发展。会计学课程的设置从广度上、层次上都做过多次的调整,但对《审计学》课程的设置一直未有大的突破。很多高校的审计学课程只开设《审计学》一门课程,只注重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理论与实务,政府审计、内部审计的教学内容较少甚至没有。开设此课程仅为使学生理解审计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远远无法满足对审计人才培养的需要。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审计能力培养受到很大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就业范围的拓展,难以进军审计就业领域。

二、会计专业《审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

(一)《审计学》课程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很多高校会计学专业开设的《审计学》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侧重于独立审计,忽略了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的教学内容,一直以来这种教学内容的安排已成趋势。审计监督体系中,独立审计、国家审计及内部审计三者既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各司其职。三者在不同的审计领域不可替代,不存在主导和从属关系。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审计在加强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发展,推动依法行政,促进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对社会的影响也空前提高。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审计知识结构欠缺,势必影响审计人才未来的潜能发挥。

此外,很多高校会计学专业开设的《审计学》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侧重财务报表的审计,很少甚至没有涉及财务报表审计之外的特殊领域审计、审阅业务及其他鉴证业务的内容。

(二)审计学教材存在的问题

目前很多高校以注册会计师考试用书作为审计教材,缺乏教科书应有的连贯性、系统性、通俗易懂等特征,并不适宜作为教材使用。还有一些高校的审计教材以审计准则为导向,而审计准则是用来指导审计人员执业的行为规范,课程教材如以审计准则为导向,会使审计学的基本理论关系难以讲授清楚,其思路也不符合审计学教学规律。

此外,审计学教材普遍存在内容繁琐枯燥,理论文字叙述过多,缺乏案例分析等问题。随着审计领域新情况新问题的不断涌现,审计学教材往往难以跟上经济发展、法律更新等审计环境的变化,审计的教学内容与现实的审计实务存在脱节现象。

(三)审计学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很多高校审计学教学方法,仍以“讲授法”为主,教师课堂上讲,学生被动地听,审计实务判断技巧得不到锻炼与提高。学生也习惯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习的主动性差,很多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理论,轻实践”问题依然严重,高校从事审计学课程教学的教师大部分是“从校门到校门”,缺乏审计实践经验。同时,审计模拟实训和审计学教学案例资源严重匮乏,审计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没有建立或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三、会计专业《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

随着注册会计师审计、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的发展,审计正面临着日新月异、纷繁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审计人才需要量迅速增多,而对审计人才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审计学》课程作为会计专业的核心专业课,其教学应从单纯技术教育转向全面的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应变能力、决策能力、逻辑判断等审计思维的培养。《审计学》课程教学目标应重新定位,将其由会计专业知识的补充转向为审计胜任能力的培养。使《审计学》课程的教学满足社会对审计人才的需要,同时也促进了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

(二)构建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审计学课程教学新模式,即课堂案例教学、审计软件应用、校内审计模拟实训、校外顶岗实习四位一体。

课堂上引入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通过具有示范性和代表性的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审计软件的应用可以使学生掌握各类审计工具以及查询、查账、报表等功能的使用,掌握计算机辅助项目的管理,制作与编辑工作底稿,并在审计作业软件的环境下出具审计报告。在校内开展审计模拟实训,设计仿真的审计执业氛围,让学生进入真实审计情境,模拟财务报表审计执业全过程,锻炼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综合分析的能力。校外顶岗实习,学生在实习基地,理论联系实际,全面接触审计业务,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将来就业做充分准备。

(三)整合教学内容

《审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在以注册会计师财务报表审计为主的基础上,从审计流程上兼顾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使学生掌握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内容与方法,同时熟悉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审计流程,以适应不同类型的审计执业需要。

为适应审计主体执业范围的外延扩展需要,《审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适当增加财务报表审计以外的特殊领域审计、审阅业务及其他鉴证业务,以及相关服务业务。

(四)加强教材建设

《审计学》课程应加强教材建设,教材的架构、逻辑要安排合理,突出审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而不是具体的执业指导。教材的编写应与时俱进,融入最新的会计准则、审计准则、税法等内容,教材内容应充实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除课堂理论教材外,还应注重相关辅助资料的建设,配套相应的《审计案例》《审计学教学参考》和《审计学学习指导》等辅助教材,实现各类教材内容与功能上的互补。

(作者单位为南昌工程学院经贸学院)

参考文献

[1] 时现.全国高校审计学课程组与教材建设论证综述[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1).

审计学专业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F23;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7)06-0127-03

摘要:审计学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以及成长中的专业,在面对应用型转型的过程中,专业建设显得更加重要。文章在论述应用型人才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高校审计专业发展的现状,最后提出了应用型转型背景下审计学专业建设的路径:结合应用型转型的背景及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制定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以“厚基础”为指导思想,设计课程体系,同时加大实践课的权重,建设“三维一体”的实践体系,提高专业主干课程质量;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一方面要招聘具有审计学专业背景的教师,另一方面要切实建设一支“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加强实验室及实训基地建设;革新教学方法,强化案例教学。

关键词:应用型转型 审计学专业 专业建设

一、应用型人才的特点

教育部2014年度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要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可见,未来的人才培养将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更加注重“毕业即上岗”的人才培养理念。为了适应高校应用型转型的需要,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有必要首先了解应用型人才的特征。一般而言,应用型人才主要是指能够熟练地将所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实践工作中的人才。国家提出应用型转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理念的一个根本变革,提高了高等教育人才参与社会生产的速度与能力,与以往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相比,应用型人才具有以下特点:

(一)应用型人才强调基础知识“精”

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主要是围绕工作岗位的实践技能而开展,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更加注重强调基础、成熟和适用的知识,而忽略学科体系的完善性、前沿性。

(二)应用型人才对科研没有更高要求

目前我国的大学,有科研型大学、综合型大学,还有在国家政策引导下,转为应用型的大学。科研型大学,主要注重前沿的知识动态,更加关注学科领域的发展方向,这类大学在我国应该是屈指可数,绝大多数大学都应该转型为应用型大学,应用型大学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在一线工作中能够具有极大优势的专业型人才,比较而言,对科研开发能力就没有更高的要求。

(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强调与一线生产实践的结合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强调与一线生产实践的结合,更加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等,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而对于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别重视的毕业设计与学位论文,一般不会有过高的要求。

二、高校审计专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全国培养本科审计学专业人才的高校数量不断增加,由2008年的39所扩大到2016年的93所,而开设会计专业的高校达467所,相比来看,审计学专业开设的学校数量太少,招生人数不多,而且审计学专业在整个管理学科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偏低。比如大连财经学院,从2012年审计专业单独招生以来,2012年招生人数约130人左右,到2016年只招收了50人(中国科教评价网)。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鉴证和咨询服务的需求会越来越多,招生人数的缩减与社会需求存在矛盾。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信息系统显示,截至2015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会计师事务所8 374家,其中总所7 373家,分所1 001家,主要分布在广州(含深圳)、北京和山东;中注协共有注册会计师101 376人,北京数量最多,有12 762人,占全国总数的12.73%,排名第二的是广东,有9 028人,第三是四川,有6 356人。审计作为一个专门的复合型学科,除了需要审计人员掌握会计基本理论之外,还需要掌握审计处理程序与方法,以及审计技术,既要求专业性,又需要复合的知识结构。然而,审计学专业在我国高校虽有 30 年的历史,但学科规律尚不成熟,人才培养还存在诸多问题,专业建设还有待完善。

三、应用型转型背景下审计学专业建设的路径

审计学专业建设应侧重于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教学计划调整、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手段的革新等,其中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革新是重点。

(一)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

培养目标决定了专业建设的思路和方向,课程的设置、教师队伍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都应以培养目标为基础,因此审计学专业建设的首要问题是培养目标的问题。

在应用型转型背景下,审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也应向应用型转变,即审计学专业应立足于现代市场经济的需要,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通晓审计、会计准则,并掌握现代审计理论与方法的,能够在经济管理领域从事审计、咨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二)课程设置

1.以“厚基础”为指导思想,设计课程体系。“厚基础”是培养应用型审计人才的最终落脚点,也是社会需求的必然要求。随着审计事业的发展,目前社会对审计的需求不断增加,审计队伍逐渐从“查账”转向以“鉴证、评价”职能为主。“鉴证、评价”职能是比“查账”职能更具有深度和广度的职能,但其实质上更加强调对所学专业的基础知识的把握。在“厚基础”之上,才能建设好审计专业课程,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用型审计人才。

2.提高专业主干课程质量。专业主干课程是实现学科专业培养目标,构建学生完备专业知识结构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在专业主干课建设上,大多数学校的审计专业课程包括注册会计师审计、政府审计、内部审计,而实际上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内部审计与政府审计除了在内容上与注册会计师审计有所区别外,大部分内容都有交叉,比如无论何种审计,都会应用相同或类似的审计程序与方法,而这些内容没有必要在三门课程中不断的重复。

为此,应探索新的课程设置方式,比如将审计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为审计学原理、审计技术与方法、企业财务审计、绩效审计,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课程内容重叠的现象。

3.加大实践课的权重,建设“三维一体”的实践体系。为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断改革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应构建“课程课内实训、课程综合实训、课外实训”“三维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课内实训主要是在讲授完理论课程之后,集中1―2周的时间,进行课内实训。比如:基础会计实训、审计学实训、成本会计实训等。课程综合实训,主要集中在大四进行,可以开设查账业务实训、报税业务实训、财务决策实训。课外实训主要分布在寒暑假进行,鼓励学生去会计师事务所实习、实训。除此之外,在“互联网+”背景下,学生应不断转变观念,迎接信息化时代的挑战。除了专业知识过硬外,还应熟练掌握现代化设备和软件的应用。

(三)师资队伍建设

1.招聘具有审计学专业背景的教师。大多数审计专业的教师,其所学的专业都是会计学,这些“转型”的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审计专业知识的学习,所讲授的课程甚至自己都没有学习过。因此,真正成为一名专业的审计教师需要一个过程。再加上一些教师没有接触过审计实践工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列举真实的案例,这样也就难以真正将审计理论讲解透彻。在应用型转型背景下,招聘审计专业教师时,应尽可能招聘有审计学专业背景的教师,从而带动整个审计专业迅速的成长。

2.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审计学专业课程理论性很强,实践性更强。要培养“双师型”教师应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所谓“引进来”,就是吸引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人员,作为高校的实践教师,定期给审计专业教师进行实践培训,并承担审计专业的实践课。“走出去”则是定期派审计专业教师到会计师事务所实习,提供更多更好的培训机会。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政策,真正建设一支“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四)实验室及实训基地建设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主要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即前文提到的“毕业即上岗”,并在自己的岗位上经过简短的培训后能熟练开展工作。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并不是简单地通过实训课就能培养出来的。要真正做到“毕业即上岗”,一方面要加强专业实验室(含软件)的建设,另一方面要建立实训基地,做到校企结合。

1.建设高仿真的实验室。审计专业的校内实验室应在对众多同类院校广泛调查的基础上,按实际审计工作流程进行构建,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职业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高仿真模式下的实验室就是按照真实的审计情景设立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岗位和不同的分工。实习时,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分别作为被审计单位、审计项目组、银行、税务部门。这种角色的分工,既能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也能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除此之外,应在利用好现有实验室资源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实验室的利用率;同时加强审计实验室的建设,审计实验室除了必要的硬件设施外,还需配备市场普及化比较高的模拟审计软件。通过一系列的实训,使学生掌握审计的基本流程,培养其专业判断能力和职业怀疑态度。

2.实训基地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是检验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重要场所,在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可以体会真正的职业环境,也能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更能在真实的环境中深化对所学专业的理解。对于审计学这种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而言,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实训基地的建设应注重稳定性。所以应由学校出面,与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签订实训基地合同,给学生提供稳定而又有保障的实践平台。要增强实训基地的利用率,通过在实训基地实习,随时了解社会用人的需求,从而不断完善培养目标。

(五)革新教学方法,强化案例教学

审计学的技术性及实践性极强,案例教学可以向学生提供其在学校不可能接触到的实际问题,使之了解各类审计案件的审计技巧,提高认知及感悟水平,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审计理论的理解,进一步弄清审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提高学生用所学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但因受师资、教材等多重因素影响,案例教学实施起来并不容易。

审计案例教材多数为审计过程及结果的叙述,考虑教学要求和教学规律不够,案例构成缺乏系统性,有些案例取材于国外,脱离我国的审计环境,不能满足审计案例教学的需要。加之教师参与审计实践的意识不强、机会不多、案例教学经验不足等,使得审计案例教学的推广受到限制。

因此,在今后审计案例教学完善中,必须注意广泛收集、精心编写和选择审计教学案例,使审计案例典型、综合、有难度,与审计理论相关,不断更新,同时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研究水平,鼓励其积极参与审计案例的收集和编写工作。

四、结束语

审计学专业起步较晚,专业建设本身存在很多问题,现在又面临着应用型转型的压力,探讨如何在应用型转型背景下进一步完善审计学专业建设意义重大。一个专业从产生到最终的完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本身并不完善的审计专业,在应用型转型的大背景下,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只能在探索中前行。但经过长期的发展,审计专业必将会逐渐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X

参考文献:

[1]马春静.对审计学专业建设的思考――以吉林工商学院为例[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5,(1):115-118.

审计学专业范文第3篇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能否培养出满足需要的审计人才,是衡量审计教学论文成败的关键。笔者认为,审计专业教学论文办法改革的当务之急,一要明确审计人才培养目标;二要转变传统教学论文观念;三要应用新的案例教学论文办法。案例教学论文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论文办法,如何在审计专业教学论文中充分利用,以提高教学论文质量,值得我们探讨和思考。

一、明确审计人才培养目标

我国高等审计专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师事务所、管理部门、单位、机构从事审计实际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按照这一要求,我们长期以来把教育目标定位在培养从事审计职业的工作者。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审计作为一种职业在工作范围、服务本质和上迅速扩张,出现了审计毕业学生与需求的不适应性。原因在于: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合格的审计人员,而且需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和丰富的知识技能、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复合型人才。基于以上需要,笔者认为审计专业教育教学论文目标应是培养他们作为一名审计人员所应具备的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职业道德修养,使其具有终生学习的能力,以适应审计环境的变化,而不是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名专业审计人员。

审计学科具有很强的性、实践性及其与相关学科的渗透性。审计专业教学论文工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努力实现高素质审计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教育部大力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论文质量和教学论文改革工程”,强调以质量建设为核心,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的质量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审计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方面由于经济环境的日益复杂,机和技术的广泛应用,审计的难度增大,审计风险大增;另一方面,对会计信息质量和及时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进而提高了对审计工作质量客观性和公正性的要求。面对日益复杂的业务,审计人员不仅要系统掌握本专业知识,具备从事本专业的工作能力,而且还要具备适应未来复杂多变的会计、审计环境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和团队互助精神。培养一批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协调发展和适应能力强、知识结构完整、职业道德素质高的审计人才,是审计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

二、改革审计教学论文传统模式

审计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有着独特的教学论文,而我国高校审计专业教学论文办法,还是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讲授法,课堂教学论文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重理论、轻实践,忽略了教师和学生的充分交流,学生缺少主动提出新问题的探索能力。尽管大多数教师很清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论文工作中,往往还是走“填鸭式、满堂灌”的老路子,严重压缩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导致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不能很快适应审计环境及审计业务的需要。这种传统教学论文模式不能很好地顺应审计专业教学论文规律,直接制约着审计专业教学论文改革,未来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它已不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必代之以先进的、合理的、适合学生发展的、能够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的办法,案例教学论文法的实施势在必行。

由于审计行业是一个高智力行业,对审计人员与一般财会人员在专业素质方面具有更高的要求,集中体现在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对审计职业判断的依赖性,而职业判断的依赖性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审计人员的专业实践经验,这种职业的特点使得审计专业教学论文比其他学科更加注重基于实践的案例教学论文。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各国有关专家意见的调查,案例研究对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知识的传授、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知识保留的持久性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作用。随着教育教学论文观念的更新和知识信息时代的到来,审计教学论文改革已成为审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深入探索审计教学论文规律,广泛实施案例教学论文办法,以便在教学论文办法和教学论文内容安排上适应全面培养审计专业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三、运用审计案例教学论文

学校不能满足学生到师事务所进行直接实习的要求,但可以积极采取间接实践形式,如校内审计模拟操作、课堂案例教学论文等有效形式。案例教学论文法是指审计专业教师以案例为基本素材,提炼和采用审计实践中的一些典型例子,对原理、和道理进行解释,将审计理论知识描述以案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进入审计情境现场,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突破教学论文中的难点,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专门技术办法。案例教学论文主要不是研讨理论本身,而是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践问题,它要求学生实现从理论到实践体验的飞跃,在于它不仅使学生能够获得知识,而且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受到多方面的锻炼,它适合对审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能力的培养。

审计专业教师在应用案例教学论文法时,适当地选用案例教学论文形式,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论文目的、不同的教学论文阶段、不同的教学论文课程选用不同的审计案例教学论文模式。一般有以下三种:

(一)案例教学论文与理论教学论文相结合,以理论讲述为主,再结合相关理论讲案例。比如在讲授《审计学原理》课程时,由于学生刚接触专业知识,可以理论讲授为主;教材中对审计业务约定书的讲解,只是写明应包括的和层次,学生学习时感到抽象,又不好掌握。教师如果将一份真实的审计业务约定书或带有一些不完善、有毛病的审计业务约定书交给学生判断,学生学习时就会感到直观实际,教学论文效果明显提高。

(二)以案例讲述为主,将理论融于案例之中,通过对案例讲授、分析和讨论,归纳理论。比如在讲授《效益审计》课程时,可以案例讲述为主,将理论融于案例之中。如讲解对企业进行财务报表延伸的效益审计时,教师可以先从案例库中选用某单位连续三年真实合法的财务报表及有关资料,要求学生根据案例资料做好编制动态比较财务报表、测算各项评价指标、对比标准进行评价等多项工作;在此基础上教师适当地提示学生们自己分析,独立完成上述业务操作过程;接着在小组相互交流,在班内讨论,评选出学生完成情况的等级;最后由教师对这次实际业务的操作进行讲评,总结出学生们的优缺点及注意事项。

在整个教学论文过程中,通过案例分析来阐述审计理论知识,把抽象的理论寓于生动具体的案例之中,通过分析并提示学生思考,便于学生对审计理论知识的领悟和巩固;不仅可以突破教学论文中的难点问题,克服死记硬背,而且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可以不断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审计学专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审计专业 实训教学体系 优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F23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a)-0111-02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深刻认识到审计的重要性,对审计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多,审计专业日趋成为各高校的热门专业。但各高校审计专业教学普遍“重理论,轻实务”,忽略审计专业实践性、操作性强的特点,造成毕业生不具备应有的审计技能,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求审计专业在教学中,不能仅仅依赖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对学生审计实务能力的培养,引入实训教学环节,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目前,审计专业实训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这就要求各高校必须立足于审计专业的特点以及审计人才的培养目标,优化实训教学体系,改进、完善现有的实训教学模式。

1 审计专业实训教学体系的现状

经过对部分院校审计专业实训教学的调研和分析,笔者发现目前大多数高校审计专业实训教学体系主要存在体系不完善、校内审计教学内容少、校外实训效果差以及教师实训能力欠缺等问题。

1.1 缺乏完善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目前,大多数院校审计专业的实训体系不完善,主要表现在:相关课程实训教学安排上没有系统规划,缺乏整体性和衔接性,致使实训内容之间存在重复和缺漏的现象;同时实训课教学仍停留在应试教育模式上,实训资料简单过时,与现代审计技术极不配套。这些都与审计专业培养目标及市场需求不相符,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1.2 校内实训教学内容较少

审计专业对审计技能有较高的要求,在教学中运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但各高校校内实训都存在实训内容少的问题。目前校内实训主要有手工审计模拟实训和审计软件模拟实训两种方式,其中手工模拟实训需要大量的企业真实账证及报表等作为实训资料,而学校能够取得的实训资料通常相对比较简单,一般只有一至两套会计业务,会计期间也较短,一般仅为一个月。而企业真实会计业务往往复杂得多,舞弊手段也千变万化。而在审计软件模拟实训中,教师往往只对软件功能进行介绍,重视学生对软件的操作,忽视运用软件进行审计的教学。

学校实训教学内容少,主要可能有以下三个方面原因:首先,审计实训资料的获取具有一定难度。审计资料一般需要企业一个会计年度的全部财务资料,但企业往往出于保护商业秘密等原因,不愿为学校提供完整的财务资料。从企业获取的财务资料还要经过老师的筛选、补充,要保证资料连续、相关以及数据的勾稽关系,难度很大。其次,高校实训教学研究及开发能力不足。实训过程中收集审计资料要通过审计软件平台提供给学生操作,需要建立数据模型。而当前的审计教师实践经验普通不足,很难为审计实训教学提出有力的教学研究、开发和实施的技术支持。最后,高校的审计专业实训教学普遍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高校对审计专业实训设施建设和软件开发起步软晚,要改善实训教学则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较高。

1.3 校外审计实训效果甚微

到实习基地进行校外实训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和熟悉审计工作环境,掌握审计理论和方法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目前,大多数高校已经将审计校外实训列入教学计划,并且制定了相关实施制度和考核方案。但从效果上看,审计专业的校外实训与预期普通相差甚远,多数只是流于形式。主要由于学生对校外实训不重视,不能真正参与实习单位实际操作。加之校外实训基地一般较为分散,指导老师很难系统地指导和参与整实习过程。部分实习单位出于项目保密原因或者项目规模大、时间长,以及学生自身能力能的原因,不愿将学生安排到主要业务岗位,使学生不能真正接触审计操作,无法了解审计过程,实际操作能力得不到提高。还有部分实习单位规模过小,相关资料不全,无法达到预期的实习目的。配合相对较好的实习单位,也只是为学生提供岗位和资料,不给予必要的指导,致使实习效果不容乐观。

1.4 教师的实训能力欠缺

常言道,“名师出高徒”。与理论教学不同,教训教学要求老师即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精通审计实务、计算机和会计电算化的操作,又要有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但是由于审计属于新兴专业,目前多数老师都是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虽然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但没有从事过审计工作,不熟悉审计工作的实际运作,又缺乏必要的调研,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训教学中,教师很难真正指导学生,不能深入分析、挖掘问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种现状严重影响了审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导致审计专业实训教学效果欠佳,达不到预期目标。总体上看,真正具备一套完整的现代审计理论体系并具有实践经验的审计教师还十分缺乏。

2 审计专业实训教学体系的优化

审计专业实训教学要始终体现审计活动的特点,将实训教学和审计实践联系起来,实现实训体系的仿真性优化。

2.1 构建完整的实训教学体系

学校应根据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认真制定审计专业实训课教学计划的前提下,以“即巩固理论知识,又增加实际能力”为基本原则,建立完整的实训教学体系。在实训体系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不同课程的衔接性和系统性,注重前沿审计技术的吸收和运用,将综合案例分析、各课程的同步实训与校内综合模拟实训和校外基地实训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出从知识结构到实践能力全面合格的审计人员。

实训中增加设计性内容,增加仿真内容比重。

在审计专业实验课程设计中,应注意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深度方面,除了基本审计业务,还应涉及特殊业务和事项的处理,如资产评估、风险的评价和控制等等;广度方面,不仅局限于审计专业知识,还应将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税法、企业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进行整合运用。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针对实际状况的设计性实训教学内容,例如,对不同类型企业的会计资料进行模拟审计,让学生亲自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制定审计计划、执行审计程序最终完成审计报告;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优化方案;对具体企业,根据实际管理和财务状况确定内部审计重点,执行内部审计等。这些研究性实训内容的加入,使教学内容更加真实,更加贴近实际审计过程,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学生认为实训只是简单的验证性练习的错误观点,同时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参与性,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既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实训内容的设置必须以学生亲身参加实践为主,教师指导为辅,让学生去体会真实审计环境。

适当加大实训学时的比重,但是不可过多的强调实践学时而忽略理论教育,加强对学生实训课程的考核,提高学生对仿真实训课的重视程度。考核时要重点关注学生对审计过程的理解和处理过程是否合理、正确。

2.2 改善校内、外仿真实践环境

在校内建立专门的审计仿真实验室进行实训教学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当务之急。仿真实训过程可以简单再现的真实场景,这对于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在实验室建设方面,有很多软件供应商和高校联合,共建实验室。这种校企联合的方式无论从实验室的软、硬件配置,还是关于实验室整体规划设计,企业都可以使高校的教学资源达到最优配置。另外,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也是解决实训内容缺乏的渠道之一。

校内实习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仿真的结果毕竟与现实的复杂工作环境有一定差距,因此,在仿真实训结束后,深入事务所和企业进行校外实训还是实践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校外实训环节,可以进一步巩固仿真实验的效果,同时在校外实训中也可以更好理解实际审计过程。同时在实训中可以请企业相关人员向学生介绍实际操作各程序中应注意的问题,亦可让学生通过翻阅资料的方式增加感性认识。在校外实训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考核,引起学生的重视,同时要与实习单位充分沟通,使实训落到实处。

2.3 提升实训导教师的实践能力

优化实训教学环节,首要任务是提高实训指导教师的实践能力。加强实训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保证仿真实训教学正常进行的必备条件。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对现有实习实训教师的培养,并为教师提供各种机会参加培训、进修、考察、交流等活动,并制定相应奖励办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促进其教学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高校教师与审计人员可以互相兼职。高校可根据课程需要聘用注册会计师和内部审计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定期到学校授课或进行指导,给学生答疑解惑,并可以适当开展案例教学;同时高校中的专业教师也可以定期到企业内进行调研或参与审计工作。这样,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所设计的实训教学环节将更加具有实际意义,实训过程才能更加贴近、再现真实过程。

审计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教育应贯穿该专业教育的全过程。而实训教学是提高实验效果巩固理论知识的有效手段,在设计出仿真实训课程基础上,教师应着重进一步研究每一项训练中基于市场基础的资料、实验程序、实验考察方式等环节,并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优化措施,使之更加贴近实际,这样才能推动审计专业实训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整个教学过程的完善。

参考文献

[1] 刘杰.浅谈审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中东方企业文,2012(5):213-214

[2] 马志娟.审计实践教学改革思路探讨[J].中国内部审计,2012(10):80-82.

[3] 庞卉.审计实践教学平台构建与应用探讨[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2(7):103-108.

审计学专业范文第5篇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广泛应用,现代企业也大多实施了会计信息化,这不仅可以提高会计信息处理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而且从广度上还大大扩展了会计数据的领域。以会计为基础的审计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会计信息化必然对以会计为基础的审计在审计线索的获取、审计的内容、审计程序和方法及审计风险等多方面产生重大的影响。

计算机审计的前身是EDP(电子数据处理)审计,196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出版的《会计审计与计算机》一书就详细阐述了在EDP环境下如何开展信息系统审计。其后又相继了多个关于信息系统审计的准则和指南。在我国,审计署于1993年了《关于计算机审计的暂行规定》,之后又推出了一些规定和办法。2005年7月通过的《中国审计学会2005至2009年审计理论研究规划》中明确指出,信息化条件下审计人才的队伍建设以及计算机审计技术和联网审计技术今后5年审计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财政部会计司刘玉廷司长在2008年7月召开的中国会计学会学术会上指出,中国会计改革应朝着实现审计准则体系、内部控制体系和会计信息系统技术国家标准三位一体的方向努力。2007年1月开始实施的中国注册会计书审计准则第1633号——电子商务对财务报表审计的影响,以及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于2009年1月施行的《内部审计准则第28号——信息系统审计》等都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此背景下,高校会计、审计等财经类相关专业开设计算机审计实验课程已变得越来越重要和迫切。计算机审计是融合财务会计、审计、数据库、计算机信息系统等多学科领域的交叉学科,因此在财经类专业开设该门课程具有一定的难度。2005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特别强调,审计师应具备财务报表审计、财务会计报告和信息技术这三个方面的知识,其中审计人员应掌握的信息技术有:处理财务会计和报告的信息系统,包括相关问题与发展;评价财务会计和报告的准则与实践,包括评估控制和风险评估;辅助计算机审计的组件和技术。饶艳超、陈建勇和袁也(2008年)通过问卷调查,认为计算机审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帮助学生进行观念和认识的调整,完善实验教学设计,增加计算机审计软件和技术工具在数据抽取、风险评估中的操作应用等教学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实务工作能力;同时还发现计算机审计实验教学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约有61%的学校还没有设置该课程),很多方面需要加强,受访学生还没有认识计算机实验课程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对计算机审计实验课程主导者和实践教学方式的选择问题的调查结果既表明学生对于审计实务工作了解的渴望,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校内模拟计算机审计实验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笔者从计算机审计实验课程的定位(包括教材、目标和内容)、软件的选择、教学方法三大方面来分析目前计算审计实验课程面临的问题。

二、计算机审计实验课程现状

(一)计算机审计实验课程的定位 计算机审计是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交叉学科,实验教学在其教学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从我国当前计算机审计教材来看,教学内容一般包括内部控制审计、系统开发审计、数据库应用、数据审计、审计软件应用、网络审计等内容,总体来看分为三类:一类是偏向系统开发、数据库技术,这些要求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计算机系统设计和开发知识,而财会专业的学生这方面知识是很薄弱的,不适于作为财会专业的必修课程;二是偏向理论化的IT内部控制审计、信息系统审计、电子商务审计和网络审计等,由于太过理论化或处于前沿领域,作为未成熟的理论或应用也不适合高校本科的教学;三是偏向审计从业人员培训的培训教材或某种软件的操作手册,因主要偏重于操作性也不适合作为高校财会专业的教学课程。有不少高校的学者认识到目前计算机审计教材所面临的困境,近两年推出了不少新版的计算机审计方面的教材,如清华大学出版社、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等都推出了新版的计算机审计实验方面的相关教材,与以前的教材相比,内容上完善了许多。这些教材包含的内容主要有:计算机审计概念及技术介绍、Excel在审计中的应用、数据库技术在审计中的应用、某种审计软件的应用、信息系统审计的介绍、数据挖掘在审计中的应用等。有了这些教材,对开设计算机审计实验课程将有很大的帮助。计算机审计实验课程内容和教材的选择依赖于教学目标,目前高校财经类专业开设该课程还处于探索阶段,教学目标也比较模糊。很多高校开设该课程的当前目标是让学生在毕业实习之前或就业之前学会一门计算机审计的软件应用,这一目标显然不符合会计信息化下对计算机审计人才的需求。而这样的一个低层次目标的限制反而局限了教学的内容,甚至将其边沿化,课时安排得也远远不够,很多学校的实验课时不到20学时。

(二)计算机审计实验课程软件的选择 在实验软件的选择上,一些高校选用国内专用软件公司开发的审计教学软件,如审计之星、中普审计软件和E审通等,也有一些高校选用实际的审计软件,如现场审计实施系统(AO)、IDEA和ACL等。学生通过对审计软件的操作,了解审计软件操作的一般流程,运用审计软件进行审计线索查找,并学会使用审计软件的审计功能。

(三)计算机审计实验课程的教学方法 计算机审计过程包括:确定审计目标、建立审计项目、审前调查、制定审计方案、实施审计分析、出具审计报告和后续审计等几个阶段。在当前的教学中,由于难以模拟现实信息系统环境的审计项目,确定审计项目、审前调查、制定审计方案都被简单化处理了。在这种情况下,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以一家模拟公司的数据完成一个计算机审计的流程,并且多数软件公司提供的模拟公司的数据都不需要复杂的数据分析,学生只需跟着老师完成操作过程即可。

三、计算机审计实验课程教学建议

(一)计算机审计实验课程的定位 美国会计学会(AAA)对2000-2001年间美国、加拿大等国家188个大学共计262门审计课程教学大纲进行调研,发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些审计课程增加了许多关于欺诈以及信息技术相关的内容,其中包括信息系统审计的内容就占到63.4%,主要包括IT环境下的内部控制、计算机辅助审计、电子商务审计、连续审计等与IT发展相关的内容。反观我国高校财经类专业,仅仅以一种审计软件来完成计算机辅助审计的一般操作流程,作为计算机审计实验课程的目标还远远不够。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在学生前期已经学习了会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计算机基础知识、数据库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审计等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计算机审计实验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实验课程,应具备IT环境内部控制、计算机辅助软件应用和审计数据分析技术三方面的内容。

IT环境内部控制是当前世界范围内会计界高度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问题,目前,不同的专业组织都了有关信息技术下内部控制的规范和标准,如信息系统审计委员会(ISACA)、内部审计师协会(IIA)、COSO、美国会计协会(AICPA)、IFAC等,其中,ISACA推出的COBIT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最先进、最权威的标准,作为影响计算机审计的IT环境内部控制的相关内容及前沿知识,这也是学生应该了解的部分。

在现阶段计算机辅助软件应用依然是计算机审计实验课程的主要内容,这一部分的内容包括数据采集、审计项目建立、审计数据的预处理和分析、审计报告等内容。通过这部分的学习要让学生掌握一般通用审计软件的应用流程。

计算机审计的核心是审计数据的分析,在审计软件的教学内容中包含有审计数据分析,但我国目前计算机通用审计软件的数据处理及分析能力还较弱,因此有必要将这部分内容作为一个专项来讲解和练习。

如果从以上三大内容来实施计算机审计实验教学,那么课时的安排与以往相比就应该有增加,至少应与传统审计课程的课时相当,才能达到现阶段对计算机审计人才需要的教学要求。

(二)计算机审计实验课程软件的选择 陈伟在《审计软件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一文中比较了国内外审计软件的发展,将我国的审计软件分为四类:审计数据采集分析、现场审计实施系统(AO)、企业财务审计软件(EAS)和其他审计软件(如审计之星、中普审计软件、中审审易软件等),国外比较流行的主要是IDEA和ACL。由于各高校的层次及经济实力不同,有些学校选择IDEA、ACL、AO等作为计算机审计实验教学软件,而更多的高校财经类专业选择的是国内审计软件公司开发的审计软件,如审计之星、中普审计软件等。目前审计软件仅仅是把手工的审计流程计算机化,没有充分利用目前先进的信息技术。因此,对审计软件的选择一方面可根据学校经济能力而选择开发时间比较长相对稳定的通用审计软件,另一方面可根据审计软件能够提供的审计案例的情况来选择,一个好的模拟案例能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审计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基于该课程的教学内容,除了通用审计软件选择外,还要考虑审计数据处理分析软件的选择。结合审计案例的数据,可选择Excel、数据库软件、SPSS、ACL等来作为审计数据分析软件。

(三)计算机审计实验课程的教学方法 合理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计算机审计实验的教学,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由于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不一样,决定了教学手段和方法也不可能是单一的。

首先,第一部分的内容即IT内部控制,这是计算机审计领域的一个前沿性的课题,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这一新领域并借助网络搜索相关理论的案例来加深对IT内部控制的理解。这种方法能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并对所获得的知识进行思考和总结。

其次,对于计算机审计软件这一部分的内容,崔应留、陈耿(2011)提出将项目教学法应用于计算机审计流程的教学,笔者认为现阶段难以实施。在现实工作环境中,无论是对银行、政府机关进行审计,还是对上市公司进行审计,的确都是以团队的方式来协作完成。然而在目前教学资源情况下无法让学生以不同身份和角色来共同完成一个审计项目。主要原因是缺乏详实审计对象情景和财务数据,目前审计软件公司提供给高校教学用的财务数据往往数据量有限,缺乏相关背景介绍且时间滞后;且软件本身功能不够完善;此外,一些学生的审计知识比较薄弱,对查询出来的数据无法进行系统的分析。因此,这一部分内容需要教师进行循序渐进的演示教学,让学生通过一种软件的学习深入掌握审计的整个流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举一反三,鼓励学生动手尝试其他审计软件的应用。

最后,关于审计数据分析,这是整个计算机审计实验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其原因在于,审计方法可以详细讲解,但缺乏案例素材和支撑的分析数据。对这部分的内容,最好是采用案例教学法,或是合作教学,如请事务所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以真实案例进行演示或讲解。对案例数据,分别用Excel、数据库SQL语言、ACL审计软件进行不同分析方法的演示和讲解,让学生对这些分析方法有更透彻的认识,同时鼓励学生自己分析,以工作底稿的方式显示所分析的疑点问题。

综上分析可知,目前计算机审计实验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有:课程定位不够明确,审计软件发展不完善,缺乏真实的审计案例和详尽的审计数据。在这些问题得以解决的情况下,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审计实务经验,才能有效提高计算机审计实验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饶艳超、陈建勇、袁也:《计算机审计专业人才培养及教学问题研究》,《会计研究》2009年第10期。

[2]陈伟:《计算机辅助审计实验教学探讨》,《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年第1期。

[3]陈波:《高校计算机辅助审计本科教学探讨》,《财会通讯》(学术版)2009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