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于丹心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东晋时代,有一隐士,他“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他“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在当时的社会上成为另类,他虽“好读书”却“不求甚解”与当时的追名逐利的人群形成鲜明的对比,当对书中的意思有所领会时便“欣然忘食”他的住所“环堵萧然,不避风日”生活“箪瓢屡空”却仍能“晏如也”他很直率,当有人“置酒而招之”时,便很欣然“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即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这样天真直率的人,在当时社会十分少见(except him
无人)在这种情况下,他还能“常著文章自娱 颇示己志”自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往“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生活。如今归隐的他,“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却曰“但使愿无违”
正如黔娄之妻所说:“不凄凄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说的就是这样的人。这个人,姓陶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一生“独爱菊”向往“世外桃源”这种生活不是很淡吗?他的品质受到了后人的敬仰
唐代,有一大诗人,大概在二三十岁时,进入宫廷,但不满于攀附权贵而愤出宫廷,又开始四游各国,走到庐山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在与孟浩然离别时,吟道:“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曾狂傲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曾说黄河:“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在三峡高兴吟道:“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他的这种品质一样受到了后人的敬仰。
淡淡的品格,淡淡的……
记得有一次吃饭,我的表弟怪妈妈的做得太淡,但我喜欢淡的食物(喜欢干嚼大米饭),我就对弟弟说:“淡淡的味道虽然很无味但能显出香味,咸的饭虽有味道但显示出的香味却很少,这句话很深奥,我弟弟也不懂吧。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论语》,真的能开解现代人的心结吗?
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
孔夫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这么多学生,也是家家都有难心的事情。那么他们是怎样看待人生遗憾的呢?
孔子的学生司马牛有一天忧伤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偏偏我没有!
他的同学子夏就劝导他说:“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子夏自称自己的名字叫“商”。他的话分几个层次:
既然死生、富贵这些事情都是天命所归,个人无法决定,也无法左右,那就要学会承认并且顺应。
但保持一颗诚敬的心,使自己的言行减少过失,对待他人充分尊重、谦恭有礼,却是可以通过提高自身修养做到的。
一个人能做好自己,那么普天下的人都会爱敬你如同手足兄弟。
所以,做一个有良好修养的真君子,又何愁没有兄弟呢?
尽管这段话不是出自孔子之口,但也代表了《论语》所倡导的一种价值观念:
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
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如果一个人不能接受这些遗憾,将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呢?
一种遗憾,其实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我曾经看到过一个报刊的转载,写的是英国著名网球明星吉姆·吉尔伯特的故事。
这个女孩子小的时候曾经经历过一次意外:
一天,她跟着妈妈去看牙医,这本来是个很小的事情,她以为一会儿就可以跟妈妈回家了。但是我们知道,牙病是会引发心脏病的。可能她的妈妈之前没有检查出来存在这种隐忧,结果让小女孩看到的是惊人的一幕:她的妈妈竟然死在了牙科的手术椅上!
这个阴影在她的心中一直存在着。也许她没有想到要看心理医生,也许她从没有想过应该根治这个伤痛,她能做的就是回避、回避、永远回避,在牙痛的时候从来不敢去看牙医。
后来她成了著名的球星,过上了富足的生活。有一天她被牙病折磨得实在忍受不了,家人都劝她,就请牙医到家里来吧,咱们不去诊所,这里有你的私人律师,私人医生,还有所有亲人陪着你,你还有什么可怕的呢?于是请来了牙医。
意外的事情发生了:正当牙医在一旁整理手术器械、准备手术的时候,一回头,吉姆·吉尔伯特已经死去。
当时伦敦的报纸,记述这件事情时用了这样一句评价:吉姆·吉尔伯特是被四十年来的一个念头杀死的。
这就是心理暗示的力量。一个遗憾能被放大到多大呢?它可以成为你生命中一个阴影,影响到你的生命质量。
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显然在提高,但是许多人却越来越不满了。因为他看到周围总还有乍富的阶层,总还有让自己不平衡的事物。
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孔夫子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在《论语》中,孔夫子告诉他的学生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
子贡曾经问老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这怎么样?
老师说,这很不错。但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叫做“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也不会因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
一个人不被富足的生活蛊惑,又能在贫贱中保持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这样一种儒家思想传承下来,使我们历史上出现了很多内心富足的君子。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就是其中之一。
陶渊明曾经当过83天的彭泽令,那是一个很小的官。而一件小事便让他弃官回家。
有人告诉他,上级派人检查工作,您应当“束带见之”。就如同今天,你要穿正装,扎上领带,去见领导。
陶渊明说,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就是说,他不愿意为了保住这点做官的“工资”而向人低三下四。于是把佩印留下,自己回家了。
回家的时候,他把自己的心情写进了《归去来兮辞》。
他说:“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我的身体已经成了心灵的主人,无非是为了吃得好一点,住得好一点,就不得不向人低三下四、阿谀奏承,我的心灵受了多大委屈啊!
他不愿意过这样的生活,“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犹可追”,于是就回归到自己的田园。
安贫乐道,在现代人眼中颇有些不思进取的味道。在如此激烈的竞争面前,每个人都在努力发展着自己的事业,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
但越是竞争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并且调整与他人的关系。那么,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为人呢?
又是子贡问了老师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他说:“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您能告诉我一个字,使我可以终身实践,并且永久受益吗?
老师以商量的口气对他说:“其恕乎!”如果有这么个字,那大概就是“恕”字吧。
什么叫“恕”呢?老师又加了八个字,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个儿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人一辈子做到这一点就够了。
什么叫“半部《论语》治天下”?有时学一个字两个字,就够用一辈子了。
保持一颗诚敬的心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论语》,真能解开现代人的心结吗?
孔夫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这么多学生,也是家家都有难心的事情。那么他们是怎样看待人生遗憾的呢?
孔子的学生司马牛有一天忧伤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偏偏我没有!
他的同学子夏就劝导他说:“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子夏自称自己的名字叫“商”。他的话分几个层次:
既然死生、富贵这些事情都是天命所归,个人无法左右,那就要学会承认并且顺应。
但保持一颗诚敬的心,减少过失,对他人谦恭有礼,却是可以通过提高自身修养做到的。
一个人能做好自己,普天下的人就会爱敬你如同手足兄弟。
所以,做一个有良好修养的真君子,又何愁没有兄弟呢?
尽管这段话不是出自孔子之口,但代表了《论语》所倡导的一种价值观念:
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提倡人格的尊严
我们常常会说,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是好的,什么事情是坏的。
其实,很多时候对一个事情的判定,并不能简单地以应该不应该和好不好来区分。你什么时间做这件事,把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会直接影响到这件事的性质。
孔子特别强调做事情的分寸,“过”和“不及”都是要尽力避免的。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
有人问他:“以德报怨,何如?”
孔子的回答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给出的答案乍听有点出乎意料,其实这正是孔子告诉我们的处世的分寸。
孔夫子在这里提倡的是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
他当然不赞成以怨报怨。如果永远以一种恶意、一种怨恨去面对另外的不道德,那么这个世界将是恶性循环,无止无休。我们失去的将不仅是自己的幸福,还有子孙的幸福。
而以德报怨同样不可取。也就是说,你献出太多的恩德,太多的慈悲,你用不值得的仁厚去面对已经有负于你的人和事,这也是一种人生的浪费。
在两者之外,还有第三种态度,就是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你的耿介,用你的磊落,也就是说,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坦然面对这一切。
孔夫子就是告诉我们,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今天我们都在说避免资源的浪费,却忽视了心灵的荒芜和自身生命能量的浪费。
为人之道
孔子很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礼节。当做官的人,穿丧服的人,还有盲人路过他面前,他一定要站起来;如果他要从这些人面前经过,他就小步快走,这表示对这些人的一种尊敬。
对有官位的人,应该表示尊敬;对身上戴孝的人,他们是遭遇不幸者,也应该表示尊敬。对盲人,用今天的话来说,叫“弱势群体”,更应该表示尊敬。
这就是一种礼仪,这就是对人的一种尊重。孔夫子在其他场合也是这么做的。
《论语・乡党》记载:“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乡亲们一起行饮酒礼,仪式结束后,孔子总是要等扶手杖的老人出门后,自己才走。乡亲们举行驱除疫鬼的仪式,孔子一定穿着朝服,恭敬地站在东面的台阶上。这都是一些小礼节。其实,所谓圣贤的言谈举止就是这么朴素,它让我们觉得圣贤未远。他依然在把自己感悟到的道理,留给我们,一起分享。
孔子的学生子路曾经问他的老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孔子告诉他:“修己以敬。”好好修炼自己,保持着严肃恭敬的态度。
子路一听,又追问:“如斯而已乎?”这样就行了吗?
孔子又补充了一点说:“修己以安人。”修炼好自己的前提下,再想法让别人安乐。
子路显然还不满足,又追问:“如斯而已乎?”
孔子又补充:“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修炼自己,并让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像尧、舜这样的圣贤之君还发愁在这件事情上没有做好呢。做到这一点,难道还不够君子吗?
孔子告诉我们的,首先是如何做最好的自己。“修身”是对家国、对社会负责任的第一前提。孔子和弟子力争做“最好的自己”,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履行对家国、对社会的责任。
别人曾问子路:你的老师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后来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回答呢:“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当我发愤用功的时候,我可以忘了吃饭;当我快乐欢喜的时候,我会忘了忧愁。在这样一个行所当行、乐所当乐的过程中,不知道我的生命已经垂垂老矣。这是孔子的写照,也是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理想人格的一个写照。
交友之道
孔夫子说,人这一辈子,说起来七八十年,好像很长。但是划分一下,可以分成三个大的阶段:少年、壮年、老年。每个阶段都会有一些需要特别注意的东西,而要成功越过这三道坎,同样离不开朋友的帮助。
孔子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人在少年时很容易冲动,要注意不要在情感上出问题。我们经常看到,高中生、大学生因为感情问题出事。这时候,一些好朋友作为旁观者看得更客观、清晰,所以好多自己解不开的疙瘩也许会从朋友那里找到答案。
到了中年。孔子说,人在这个阶段,“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人到中年,家庭稳定了,职业稳定了,这个时候就会谋求更好更大的空间,这就极易与他人产生矛盾和争斗,结果很可能是两败俱伤。所以孔子提醒,人在这个时期,最重要的就是告诫自己,不要跟别人争斗。你与其跟他人斗,不如跟自己斗,想办法提高自己的素质。假如一个更好的职位最终没有选择你,你应该想一想,是不是自己哪方面还做得不够好。
在这个时候,你要结交那种有平常心的朋友。他会帮你看开暂时的得失,超脱利益的纠缠,得到心灵的抚慰,获得精神的栖息地。
那么到晚年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孔子说,“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人老了,心态容易走向平和。这个时候,人要正确对待你得到的东西。这里面其实大有深意。
人年轻的时候,都是在用加法生活,但是到一定层次后,要学着用减法生活。
你从社会上收获友谊,收获金钱,收获情感,此时你已经收获了很多,就像是一个新家,逐渐被东西堆得满满当当。你的心灵如果被所得堆满,最后就会累于得。
我们经常看到,老年朋友在一起,往往是抱怨。抱怨儿女,说我一把屎一把尿把你们拉扯大了,现在都去忙了,连回家来看看都没有时间;抱怨说我们当年干革命,一个月才拿几十块钱,你看看我孙女,现在一去外企就挣三四千块,这对我们老干部公平吗?
如果老在说这些东西,那么原来的所得就变成生命的一种隐痛,一种负累。这时就需要朋友的开导,学着舍弃一些东西,这样也就远离了烦恼。
《论语》里面真正专门谈论交友之道的文字并不多,但是它教给了我们一种智慧。
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交上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有什么样的心智,什么样的素养;看自己在朋友圈子里面,是有害的还是有益的。
也就是说,自己修身养性,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而交到好朋友,等于给自己打开了一个最友善的世界,能够让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
满分揭秘:
《论语》――2500多年前的孔子经典语录,今天还能对我们的心灵产生触动吗?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方面来解读《论语》,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本刊特从新近推出的《于丹〈论语〉心得》一书中选取若干节,以飨读者。
首先,“人”加一笔,就不再是“人”了。
“人”加一横,便成了“大” 。人是会成长的,渐渐地,由一个小人变成了大人。“人”字也是如此,长了一岁,加一横后,变长大了。
“人”加一竖,便是“个”。人是群居动物,但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个性及特点。这便仿佛“人”字,拿了一根拐杖,加了一竖,便成了与众不同的一“个”老人。
再则,“人”与“人”组合在一起,便也会产生不同的意义。
两个“人”组成了“从”。两个人在一起,两者间有某种联系,或朋友,或亲人,或同事,或随从。但这些联系总离不开从属关系。“从”字,前一个“人”,后一个“人”,两“人”紧紧靠在一起,后一个“人”跟随着前一个“人”,如同一对“主仆”。
三个“人”组成了“众”。人多了,力量就大,重量也增加了,就会形成一个群体。 两个“人”不能是群体,他们的力量、数量可不足。但三个“人”组在一起,刚刚好,也便成了群众。正如“众”字笔画比“从”多,自然更重了。不是吗?
如果在“人”字外加一个外套,就成了另一种意思。
“人”字外面加一个“口”,就成了“囚”。一个人,犯了罪,就会被关在一个房子里受惩罚。“人”也是如此,不知什么原因,被关在一个“口”中,不能进也不能出,变成了一个“囚”徒,被“囚”在“房中”。
秋日的草原
人们都只向往那绿草如茵、牛羊成群的草原,你瞧,羊群经过,如同渲染过的蓝天一样,美得惊心动魄。可是,有人向往过那秋日的草原吗?
金秋十月,树叶如镂空的金片,缓缓地,缓缓地随风飘过,仿佛轻轻感叹那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晚败得花儿有着让人怜惜的忧愁,一片一片犹如那漫天花雨的气质。还有谁会为惆怅而葬花呢,随你枯萎与凋零,怜你那楚楚动人的模样。
秋日的草原怎会如此寂寥,那寂寂的草原犹如那竞相开放的野。草原虽然落寞但却不失那独特的气质,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温和,黄中带绿的迷人。在这一望无际的草原上行驶,再看那好似无穷尽的公路,猛一回头,一片如麦田般的原野便映入眼帘。一阵风吹过,平平的草好似麦浪,又胜似麦浪,快乐地摇曳着,仿佛踮起脚尖张望那永恒的时光。
风吹草低见牛羊,洁白的羊群一定还在留恋那夏天的舒畅,羊儿孤独地吃着草。“藏不住了,你被我发现啦。”对着浩瀚如云海的羊群,我喃喃地自言自语道。
抬起头,蓝蓝的天空中有几朵云,看起来柔软极了。远处的缓坡被太阳照射成金色,耀眼夺目。
我曾很多次去过夏天的草原,那时的草原是辽阔无垠的翠绿,高高的草儿把头一歪,白色的羊群就明晃晃地映在我们的眼中。清澈见底的小溪在蓝天的衬托下也成了清澈的蓝,蜿蜒在草原之上。
横看成岭侧成峰,写山,亦如草原。不同的季节里的草原也变幻着不一样的容颜,一如艳丽的牡丹,一如豪放的。想着这两季的草原,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有得意,亦有失意。可是,得意如何,失意又如何,只要将自己最独特的一面展现出来,你就是最美丽的风景。
听雨的声音
天色暗下来,渐渐地,渐渐地,暗下来。寂静的风呼啸而过,车窗外飘进淡淡泥土的芬芳,夹杂着雨的味道。好一个“润物细无声”啊。
雨点落在地上,溅起一个个水花,好似一个个跳着舞的小小精灵。远处树上的绿叶此时也仿佛染上了一层淡淡的光泽,凹凸不平的水洼中时不时翻起阵阵涟漪。那一瞬间,仿佛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下来,行人打着五颜六色的伞,安静地在雨中穿梭。车子上的雨刷默默地拂掉落在车窗上的雨滴。此时的静谧掩盖了一切喧嚣,置身于窗内的小小世界,感受着清新的空气与雨的芬芳。
渐渐地,雨更大了。车窗上展开了无数花朵,转瞬即逝,雨刷有节奏地摆动着,轻轻地抹去落下的雨。雨滴同样落在水洼中,仿佛一颗颗散落的豆子。
有些寒意了,万物都被雨所冲刷,原本灰色的柏油马路也渐渐黝黑起来,叶子上的泥土不复存在,车上则是一道道雨痕。雨还在下,叮叮咚咚的声音,仿佛是一首轻松快活的乐曲,雨接踵而至,在有积水的地方溅起淡淡涟漪。树梢上的叶片依旧油绿,叶尖上时不时挂着晶莹的雨滴,充满生机。
叮叮咚,听,雨的声音就是那样清脆,美妙。就让我们将这动人的音符保留心底吧。■
草北简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