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体诗

古体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古体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古体诗范文第1篇

如何帮助学生区别古体诗和近体诗呢?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并不能完全以诗歌创作年代的古近来区分,而是以这两类诗的体制形成的古近来区分。

古体诗主要分为两类: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古诗,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古诗。七言古诗中,有的句句都是七个字。古体诗有的七字句中,也会杂有三字句、四字句、九字句。这类古诗一般视为七言古诗,也可以称为杂言诗。还有一类古体诗是四言的。古体诗每句的字数,通常是整齐的;即使是杂言诗也是对称的,如《敕勒歌》。

 无论五言还是七言,句子的字数有限制,而一首诗的句数则没有限制。古体诗都要押韵,四声都可以入韵,而且不限于一诗一韵,中间可以换韵,如:《石壕吏》。

由此可见,古体诗用韵规则是:(一)双句必用韵;(二)可以转韵,多少不限;(三)唐以前的古体诗用上古韵,唐以后的古体诗多数用唐韵;(四)用韵仍分声部。一般来说,四声不能通押。

近体诗是隋唐以来形成的新体诗,近体诗包括绝句和律诗两大类。近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宋代和唐代相近,所以宋人就把隋唐以来形成的这种新体格律诗称为近体诗。律诗是近体诗的基本形式,如《钱塘湖春行》。

不难看出,从时间上说,隋唐以前的诗是古体诗,这是肯定的。隋唐以来的诗,有古体诗也有近体诗,隋代的诗,没有选入教材。所以,区别古体诗和近体诗重点是唐以来的诗。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学生区别古体诗和近体诗:

一是以字数区别。古体诗有四言、五言、七言、字数不整齐的称杂言古诗,也有少数三言、六言;近体诗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形式比较流行,字数不得任意增减。从这里可以看出,三言、四言、六言和字数不整齐的古诗是古体诗;五言、七言的古诗,就需要进一步进行区别。

二是以句数区别。古体诗每首句数可多可少,从两句到数百句都有;近体诗诗句有定数,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八句以上。五言、七言并且是四句、八句和排律的古诗也需要进一步的区分古体诗和近体诗。

三是以用韵区别。古体诗用韵不严,它的韵脚可平可仄,全首诗可用一个平声韵或仄声韵,又可随意转为其它韵。一首诗中每句都可以用韵,用于韵的字可以重复对字的平仄,要求极宽。诗中用韵不限定在偶数句子上,奇数句也可以用韵。诗中可以用邻韵和上去声通押。允许散文化的句子。古体诗用韵规则是双句必用韵;可以转韵,多少不限;唐以前的古体诗用上古韵,唐以后的古体诗多数用唐韵;用韵仍分声部。一般来说,四声不能通押。近体诗对字的平仄,大多数有严格的要求,一首诗限用一个韵,除第一句可以用韵或不用韵之外,其余句子都是双数句用韵。用于韵脚的字不能重复。不用韵句子的末一字,平仄声不能与用韵句子的末一字相同。除起句外不能用邻韵,都用平声韵。

四是用对仗来区别。古体诗不要求对仗;近体诗除绝句外,则要求按规定的位置对仗。以律诗为例,一首律诗分为四联,即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近体诗除绝句外,要求按规定的位置对仗”,这个规定的位置就是“颔联”必须对仗。

古体诗范文第2篇

南岭美酒岭南客,

明月相思醉寂寥。

离离依稀轻似梦,

寒星点点云水遥。

村雪

范文仓

声声犬吠急,

渐渐人踪绝。

吹灯窗更明,

月照一天雪。

饮马长江

范文仓

梦里狂涛拍天浪,

任凭长江去西东。

古体诗范文第3篇

一、命题形式的稳定性

1.诗歌试题的分值逐年上升,重视程度增加

古代诗歌在高考试题中所占的分值逐年上升。据统计,四年的发展趋势是,单套试题的最低分值6分,保持不变,最高分值由11分提升到17分。分值为8分的试卷套数由6套提升为9套。全部试卷的平均分基本呈上升趋势,2011、2012年均保持8.6分。

2.题量大部分为3道,主观题占主要地位

古代诗歌的分值在逐年增加的同时,题量也有所上升,且多为主观题。据统计,四年来的试题发展趋势是除少数试卷为1或3道题以外,大多数试卷为3道题。而且大多数试卷是主观题占据主要地位,只有北京卷和上海卷仍然保留着客观题。可以看出,古代诗歌试题中,主观题占据绝对优势的地位。

二、命题材料与内容的多元性

本部分笔者重点从时代、体裁、作者、注释与考查内容等方面,对高考古代诗歌试题进行评析。

1.测试材料来源,以唐宋为主,时间跨度逐步扩大

一直以来,唐宋诗词在古代诗歌试题中占据统治地位,但自2007年开始,测试材料来源的时间跨度不断扩大。据统计,2007、2010、2011年的测试材料时间跨度最大,从先秦到清代的诗歌均有涉及。2008、2009、2012年的测试材料,时间跨度相对较小,主要集中在唐宋时期。从2010年开始,唐宋诗词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金、元、清所占比例有所增加。不同时代的诗歌,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点,诗歌体裁的多元化,利于学生了解不同时代文学的风格和历史文化,提升文学素养与文化底蕴。

2.体裁以诗、词为主,兼有古体诗和曲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三类。高考古代诗歌试题中,诗、词占据重要地位。近四年,诗歌试题主要考查的体裁包括七绝、词、五律和七律,还有古体诗和曲。其中,七绝和词所占比重最大,四年平均考查为5道,其次是五律,平均考查为4道,七律平均为3道。所占比重最小的是古体诗和曲。近四年,只有2009、2010年考查了古体诗,曲也只有2010、2011年有所考查。

3.名家逐步隐退,比较熟悉或陌生作家逐渐增加

2009年,杜甫、辛弃疾、陆游等名家还有所考查,但此后,诗歌试题中几乎看不到这些人,取而代之的是比较熟悉,或是完全陌生的作家。如2012年,除比较熟悉的秦观、张九龄、杨万里等作家外,其他均是学生和老师都陌生的作家,如金銮、王寂、曹伯启、钱、白埏等。这一现象,在2009年就已经出现,如有宋羽、张孝祥、张先、严武等陌生作家。这样的命题趋势,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押题,体现了高考的公平原则。

4.注释越来越普遍

注释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鉴赏诗歌的难度,有助于更好地考查学生利用、整合信息的能力。2012年全国17套试卷中,只有4套卷没有注释,其余全部有注释。注释内容以难解字词和作者为主,也包括典故、地名和出处等。

5.考查内容以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为主

从每年的考试大纲来看,诗歌考查的内容基本稳定,包括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近四年,古代诗歌试题考查形象与语言的比重较小,侧重考查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其中,表达技巧的考查灵活、多样,而不拘泥于几种技巧。

(1)形象,以考查意象为主

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人物形象包括叙事诗中塑造的形象和抒情诗中的主人公;景物形象包括蕴含诗人情感的单个意象和多个意象组合构成的意境。

近四年,考查形象的试卷数量大致呈下降趋势,诗歌意象考查的比重虽然四年保持最大,但也呈下降趋势。考查意象主要的题型是赏析题,题目形式主要是“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另外,上海卷、北京卷的选择题部分选项也涉及诗中意象的考查。其次是考查意境,主要的题型是赏析题,题目形式主要是“诗中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考查人物形象的比重最小,但近四年有所上升。

典型例题:2011年安徽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琅琊溪。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j除州狼牙山,槎(cha):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8.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整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几个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提问形式:这几句或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提问变式:作者塑造的形象有什么寓意?作者笔下的某一意象有何特点,象征了什么样的形象?

解题思路:第一,找到诗词中诗人描绘的形象的相关诗句,明确形象类别(景、物、人);第二,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第三,结合诗词主旨分析作者写这一形象的原因;第四,指出作者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以上四个答题要点,根据具体诗歌情况而定,无需面面俱到。

(2)语言,考查语言风格和炼字的比重呈交替占优的趋势

近四年,高考古代诗歌试题中,考查语言的试卷在3-6套之间,所占比重不高。其中,考查语言风格和炼字的比重呈交替占优的趋势。考查语言风格的主要题型是选择题和简答题,考查字的主要题型是简答题和赏析题。

经典例题:2010年湖南卷

11.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

好事近

陆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苹红蓼,映一蓑新绿。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1)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4分)

参考答案:“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润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苹、红蓼相互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足以愉悦人心。

题干形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题干变式: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或赏析某字的妙处。

解题思路:第一,解释该字在诗中的含义;第二,展开联想,把该字放人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指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表达技巧,考查所占比重,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近四年,高考古代诗歌考查表达技巧的比重在61%~82%之间,可见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试题中的重要地位。其中,考查修辞手法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考查描法,考查结构作用,所占比重最小的是考查抒情手法。考查修辞手法平均8套,描法平均6套,结构作用平均5套,抒情手法平均只有3套。四年中,考查了三年的分别是借景抒隋、情景交融、渲染、虚实相衬、拟人、用典、借代、对偶、呼应、线索、铺垫。其中包括抒情方式的2个要素,描法的2个要素,修辞手法的4个要素,结构作用的3个要素。由此可见,在古代诗歌阅读试题“表达技巧”的考查中,对修辞手法、描法、结构作用是重点。另外,直抒胸臆、借古讽今,四年内均没有考查过。可以看出,古代诗歌试题表达技巧的考查丰富多彩,全面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利于学生多角度、多元解读诗歌。

经典例题:2009年浙江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2~23题。(6分)

踏莎行雪中看梅花

(元)王旭

两种风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虽是一般,惟高一着。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注]①萼:花萼。这里指花瓣。

23.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对比(反衬),对梅与雪的品格有所褒贬,突出了对梅花的喜爱和赞赏之情。

题干形式:这首诗或某一联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题干变式:请赏析这首诗或某一联的艺术手法,或这首诗是怎样抒感的?

解题思路:第一,指出采用了哪一种或哪几种表达技巧;第二,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使用这一种或这几种表达技巧;第三,指出此种手法的表达效果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4)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主要体现在诗歌的题材上

弄清诗歌的题材,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诗人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古代诗歌的题材主要包括山水田园诗、送别诗、边塞诗、怀古咏史诗、哲理诗、托物言志诗、羁旅行役诗等。

近四年,古代诗歌主要考查的题材是写景诗、思乡怀远诗、抒怀诗。其中写景诗所占比重最大,但2012年没有考查,且有下降趋势。其次是思乡怀远诗和抒怀诗,四年连续考查,且比重较大。咏物抒情诗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并逐渐成为重要的考查题材之一。山水诗、送别诗、怀古诗等只在个别年份考查频次较高,但也值得注意。

三、试题价值取向的开放性

古体诗范文第4篇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1.只注重于古诗词解说而忽略了诗词的意境

古诗词作为我国流传千年的文化瑰宝,有着其独特的魅力,人读之可体会诗人作诗时的感受和所表现的意境。然而古诗词意境的美妙之处,必须通过学生自身去体味才可发觉。但在当前,由于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在授课时采用了过于直白的讲解方式,忽略了古诗词的授课要旨,即学生诗词审美能力的培养。如此一来,这种授课方式不仅将本应生动有趣的诗词授课变成单纯的语文知识讲授课程,同时也将诗词的意境破坏殆尽,使学生仅能了解文章的内容而难以体会诗词意境,令古诗词丧失了其原本的意义,无法表现出作者的作词情感。

2.只注重于古诗词背诵而忽略了学生的兴趣

一些初中语文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即便在新课改背景下,其对学生进行的古诗词教学也仍以死记硬背为主。一方面,这样能有效使学生的记忆能力得到增强;另一方面,这种方式可大大缩短教学时间;还因为课时量规定一般古诗词教学在2课时左右。在教授第一节课时,教师首先让学生朗诵诗词,然后向学生讲解该首诗词的创作背景,接着对作者进行简短介绍,最后分析和讲解诗词内容,课程末尾,再向学生布置课文背诵作业。在教授第二节课时,教师考核学生对诗词的背诵情况,考核结束即结完成诗词的教学。这种教学过于简短、呆板、平直,学生不能体会到诗词更深层的含意,自然就难以理解诗词意境,而诗词意境正是关联学生情感最为直接和重要的,所以,只是单方面的背诵诗词的教学,极易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会大大降低,进而对古诗词学习产生厌恶心理,使诗词教学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问题的相应对策

1.讲解同时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词意境

要帮助学生充分体会古诗词意境,意境引导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点:一是语言品味。古诗词优美简洁,往往只需一到两个字便能将意境表现出来,为此,教师应注重每个词的分析,使学生从中感悟出一幅幅山水美画,体会到诗词的意境;二是拓展想像。在古诗词当中,诗人往往会借由描绘出生动的画面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可见有诗即有画,有画即有诗,教师在授课时可运用图片展示或是语言表达,将诗词变化为学生脑中鲜明的图像,从而使静止的文字活起来,令学生切实感受到诗中意境;三是意境揣摩。众所周之,诗词的产生不仅是作者对景物的描绘,同时也是对其自身情感的抒发。例如《爱莲说》一文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段诗词既表达了莲的高洁之美,又寄予作者不贪求名利,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为使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领悟其中的意象之美。

2.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古体诗范文第5篇

关键词:近体诗 声律 对仗

近体诗(也叫格律诗)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从形式上来看,常见的近体诗就是绝句和律诗;而《诗经》《楚辞》《汉乐府》,汉“五言诗”和我们刚刚学过的《将进酒》《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江花月夜》以及我们所熟悉的《行路难》《石壕吏》《登幽州台歌》等都是古体诗。关于近体诗有这样一首歌诀:

格律诗,有规定,主要内容要记清:

四句为绝八为律,更长就叫排律名。

首句入韵可自由,双句末尾定押韵。

中间各联要对仗,词类力求对工整。

讲平仄,不含混,不讲平仄不好听。

一联平仄要对立,一句平仄交替行。

出句对句定要粘,各句不能犯孤平。

规矩严,不易学,青年之中不倡行。

学民歌,写新诗,优秀传统要继承。

一切形式为我用,唱出时代新精神。

近体诗是南朝齐梁以来,诗的声律越来越讲究的产物,唐朝初年初步形成,盛唐时期成为全盛。与古体诗相比,近体诗的框框就多了。粗分只有两体,律律和绝句,律诗一首八句,绝句一首四句;因为一句可以是五个字,也可以是七个字,所以细分有四体,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七言律诗和七言绝句;此外有五言排律不限八句,通篇对偶(末联例外),作的人不多。一般押平声韵,隔句一韵(首句例外);平声三十韵,不许通用。语句要合律;所谓合律,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单位(后一个是重点),平仄要变化,如上句是仄仄平平仄 ,下句要是平平仄仄平(非重点字可以通融);不这样就是不合音律。照一般习惯,律诗中间两句要对偶,成为两副对联,其他各句(包括绝句的四句)以不对偶为常,对偶为变。变得最多得是律诗和绝句通篇对偶,以及律诗通篇不对偶。前者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后者如: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闻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皎然《寻陆鸿渐不遇》)

唐人写近体诗,一般是照规矩作,并且时间越靠后,要求越严格。这从写的方面看是又不能不承认是收获很多。所谓多包括两种意。一是至少从声音美方面看,近体诗确是远远超过了古体诗。

唐朝以后,近体诗的气运还没有消减。例如我们常说唐诗宋词元曲,好像到了宋朝,诗已经被词挤到次等地位。其实情况并不是这样,宋朝的词人也大量地写诗,而且出了不少的诗人,如王安石、黄庭坚、范成大、陆游等,宋朝以后,文人习惯作近体诗的风气还是一直没有消减,如元明清各朝的文人不只都作,而且出了不少大家;甚至到“五四”以后,白话文已经取代文言,有些人深有所感的时候,如鲁迅先生,还免不了要写“惯于长夜过春时”的七律。

我国古典诗歌文学形式,种类很多,但总的可以分为“古体诗”和“格律诗”两大类。规矩很严格的诗歌是“格律诗”,一切非格律诗是“古体诗”。不过,格律诗这名称是我们当代人取的,古人并不这么叫。唐人把“格律诗”叫“近体诗”或“今体诗”,把“古体诗”叫“古风”。这是因为,“格律诗”形成于唐代;唐代以前的诗,除了押韵之外不受格律的束缚。现在,人们习惯把“近体诗”或“今体诗”叫做“格律诗”了。

律诗八句,两句为一联,一共四联。开头两句叫“第一联”,又叫“首联”;第三四句叫“第二联”,又叫“颈联”;第五六句叫“第三联”,又叫“颈联”;第七八句叫“第四联”又叫“尾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除第一联和第四联以外,中间的两联要求对仗,即出句和对句应成为一副对联。也有极少数律诗,中间两联有一联不对仗甚至两联都不对仗的。

对仗又叫对偶,就是两句中相应位置的词的词性要相同,语法结构要相似。拿词性来说,要求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代词对代词,数词对数词,副词对副词,等等。不但词性要相对,词组的结构也要相对,如动宾词组对动宾词组,联合词组对联合词组等等。

相关期刊更多

内蒙古体育科技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内蒙古自治区体育科学学会;内蒙古自治区体育科学研究所

北大荒文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黑龙江省农场总局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