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普罗米修斯教学

普罗米修斯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普罗米修斯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普罗米修斯教学

普罗米修斯教学范文第1篇

要想实现有效的教学对话,教师的话题设计很重要。教师作为对话教学的主导者,一定要精心设置话题,在平等的对话中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触击、情与情的融合,让学生走进文本的情境,受到熏陶,实现自身的价值。在实践中,教者如何巧妙设置话题,为学生构建一个有效和谐的对话平台呢?我就《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教学谈谈几点思考。

一、中心话题——课堂对话之抓手

一堂课是否成功在于课堂的话题是否有效。中心话题是核心,是抓手,是课堂教学的一条主线,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普罗米修斯盗火》是根据古希腊神话故事改编的,描写了普罗米修斯为了把人类从没有火种的困苦中解救出来,不惜与主神宙斯为敌,盗取天火的故事,赞扬了他坚强不屈、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我设置了中心话题——感悟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然后围绕“普罗米修斯是一个什么样的神”展开教学,牵住文章的主要脉络,进一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二、推进话题——课堂对话之桥梁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围绕中心话题设置了一些推进话题:“为什么说普罗米修斯很机智?你们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了只有神才会拥有的火种,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和幸福,然而触犯了天规,被主神宙斯惩罚,他受到了什么惩罚?除了火种,普罗米修斯还把什么带到了人间?普罗米修斯是一个什么样的神?”这样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能使学生的知识经验更丰富,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三、追问话题——课堂对话之支柱

有效的追问能使语文课堂有节奏,有重点,有逻辑,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真正达到激励、唤醒和鼓舞的作用。

1.在对比处追问

课文的第六自然段描写了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天火后所经受的残酷折磨,这种折磨是宙斯造成的,而赫拉克勒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三个神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师:普罗米修斯到底忍受着怎样巨大的痛苦呢?课文共描述了两个画面。现在让我们的目光锁定第一个画面,看看哪一个字最刺痛你?透过这个字,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师:尽管如此,宙斯还觉得不解恨,又派了一只凶恶的鹫鹰,每天啄食普罗米修斯的肝脏。在第二个画面中,哪个字刺痛了你?(生答略)

师:这两个画面的顺序能不能颠倒?

生1:不能颠倒。

师:宙斯是一个什么样的神?

生2:自私自利、冷酷无情、心狠手辣。

师:在宙斯的折磨下,普罗米修斯的表现怎样?他是一个怎样的神?

生3:他坚强不屈、无私奉献。

师:普罗米修斯的英雄壮举感动了我们,也感动了希腊大英雄赫拉克勒斯。(出示第七自然段)赫拉克勒斯又是一个怎样的神?

课文以反面人物——专制、暴戾、残忍的宙斯和正面人物——见义勇为的赫拉克勒斯来衬托普罗米修斯的光辉形象。普罗米修斯在悬崖上经历的艰难险阻和人类得到火种后的欢欣鼓舞形成鲜明的对比,这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了普罗米修斯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壮举以及普罗米修斯不畏、不惜牺牲一切为民造福的伟大精神。

2.在空白处追问

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时,为了启发学生想象人们得到火种后欣喜若狂的情景,我精心设置话题:大英雄普罗米修斯获救后最想干什么?他来到人间后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请以“普罗米修斯悄悄来到了人间”为开头,写一段话。从课文的第六自然段的“烈日暴雨”这个词入手,想象画面:烈日炎炎、暴雨如注、地冻天寒。这一系列追问,有助于树立英雄典型,使普罗米修斯的形象更丰满。

3.在细节处追问

教学鹫鹰每天啄食普罗米修斯的肝脏的片断时,我先出示鹫鹰的图片,让学生认识鹫鹰,指导学生观察这种凶猛的鸟,问:“它的嘴是什么样的?”“手上蹭破了皮,疼不疼?被小刀划道口子呢?而普罗米修斯呢?”“鹫鹰每天扎进去,扯出来,再扎进去,再扯出来,连着肉带着血。这种痛苦怎么形容?”“这样的痛苦,只需忍受一次,忍受一天吗?”这样在细节处追问,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英雄人物形象的感悟。

普罗米修斯教学范文第2篇

一、课堂容量――薄了

设计一:

1.激趣导入,走近神话。从解名字到神话人物,叫一叫几个名字,并说说自己对几位神话人物的了解,最后揭题。

2.初读课文,积累词语。(1)自由地朗读课文,不懂的地方在有限的时间内,用最有效的方法学习。(2)分批出示词语并弄清两组词语涉及的分别是哪两个故事人物?

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了解课文。

4.走进神话,读文感悟。(1)体会“没有火”的悲惨 。(2)感受普罗米修斯毅然盗火的决心。(3)感受“有了火”的幸福。

5.设疑铺垫,期待下文。

本设计最主要的是感悟“没有火”时人间的悲惨与“有了火”之后人间的幸福。这两点来自文中的一、二两段,从两句话中挖掘出“悲惨”与“幸福”,“挖”得越“深”就越能体现出普罗米修斯对人类的贡献之大,教师运用了相当多的补白。在“没有火”时教师抓住了“生的”、“黑暗”让学生想象吃生的时候是怎样的情景,在想象黑暗时运用了多媒体渲染。但是神话中的情景与孩子们的生活实在相差太大,很难真正感觉到。最终学生们只是说了一些文中提到的与多媒体渲染所感受到的“吃生的”、“看不见”、“有野兽”、“取暖”……说不出更多的东西了,也许神话毕竟是虚无的,本不该深究吧?

二、挖掘文本――过了

设计二:

1.课前谈话,揭示课题。课始教师通过谈话,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普罗米修斯的资料并且揭示了课题。

2.初读课文,了解内容。初读课文,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在自然段前标上序号,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划出文中神的名字,思考神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3.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1)普罗米修斯为什么要去取火呢?默读课文找出来。(2)品读“忍受痛苦”交流:失去自由之痛、肉体的痛苦、肉体与精神双重之苦、忍受痛苦的时间长、感受不屈服……

4.对普罗米修斯的做法和遭遇,火神、大力神又是什么态度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本设计第三个环节是: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老师先请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普罗米修斯为什么要去取火的相关语句。而后做了交流,最后是品读“忍受痛苦”。在品读时学生似乎并未走进文本,只是找出了相关词句。俗话说“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应该把词句的理解放在整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仅仅只是找出词句而又没有很好的把握关键字词的含义与作用,显然没读透。到后来更多的是在交流“痛苦”:失去自由之痛、肉体的痛苦、肉体与精神双重之苦……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书不读熟不开讲”。而此时老师却“开讲”了,在第一课时的初读几次文章后开始感悟“忍受痛苦”,所以学生的回答就显得有些“浮在表面”最后不管教师怎样的组织与引导也只能笼统地说出一些牵强的答案。

三、感悟文本――妙了

设计三:

1.出示课题,齐读。

2.检查自学,初知大意(1)分批出示词语(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研读课文,感受惩罚之严厉。课文哪几段具体写他遭受的惩罚?快速默读课文,找出相应的段落。(1)指导写“锁”字。(2)锁住了什么?锁住了手脚。指导朗读。(3)小练笔。“锁”――①做动作,看资料理解“啄”,并指导朗读。②还是怎样的“啄”?指导多种方式朗读。许多年到底是多少年?现在你认为可怕的仅仅是悬崖本身吗?指导理解“惩罚”。

4.多元解读,探究不屈之根本。

5.小结升华。

普罗米修斯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探讨 神话故事 内蕴 展现给学生 《普罗米修斯盗火》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188-02

我们纵观小学语文教辅,神话故事占有一定的比重,比如《哪吒闹海》、《开天辟地》、《普罗米修斯盗火》等等,这些神话故事都各有特色,各尽风头,被学生津津乐道。而且,对于神话故事来说,它不仅仅只是单纯地情节波折的故事,在文字交织的故事下面还包含着深刻的内蕴,这恰恰是教师要呈现给学生的。那么对于教师来说,该如何将这种神话故事当中所包含的内蕴呈现给学生呢?本文就从《普罗米修斯盗火》说起,探讨教师如何将神话故事内蕴展现给学生。

1 “导”题、“懂”题、“入”题三部曲

1.1“导”题

课堂就像一本书,人在看书的内容之前,要先读前言或者目录,抑或楔子。前言、目录、楔子是否能吸引人们的眼球,直接影响人对这本书的第一印象。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来说也是如此,教师要精彩导入课题,这样,学生才能对接下来的课堂内容产生好奇感,从而专注,饶有期待地继续往下听。教师要为接下来的课题做一个精彩的引子。让学生的眼球及思维都锁定在自己教学过程中。对于神话故事来说,是很容易产生精彩的效果的。

以《普罗米修斯盗火》为例,教师可以问学生:“大家知道普罗米修斯是谁吗?”“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你看到或是听到有谁盗火吗?”学生自然会对这些内容感到陌生,在好奇心的牵引下,必定会对课堂内容有所期待。

1.2“懂”题

要想切入文章,就必须要懂“题”,所谓“题”,就是指课文的题目。一般来说,课文的题目是对课文内容或者思想主题的总结。对于绝大多数神话故事来说,其题目总是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人物,二是和人物相关的事件。如《哪吒闹海》,哪吒是神话故事中所涉及到的中心人物,闹海是指和人物有关的具体事件。当然还有一些神话故事的题目单单指人活着事件,如《开天辟地》等。

以《普罗米修斯盗火》为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懂”题。对于这篇课文来说,教师可以运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我们从这一题目中可以知道些什么?然后教师再给予引导:课文涉及到的人物是普罗米修斯,涉及的事件是盗火。进行到这一点之后,教师还要设置问题:普罗米修斯是谁?他为何盗火?他为何偏偏只盗火,而不盗其他?在课文中火又象征什么?教师通过对课文题目的分解,提出了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恰恰也是学生想要迫切知道的。在求知欲和好奇心的支配下,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深入课文。

1.3“入”题

“入”题是最主要的环节,它主要针对的是整篇的文章内容,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很好地“入”题。在这里就需要教师具有创新的能力,以课文本身的特点为依据,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

以《普罗米修斯盗火》这篇课文为例,全文围绕普罗米修斯这一伟大英雄人物展开情节,情节主要分为四大部分:无火、盗火、受罚、解救。教师可以让学生有感情地通读课文,将这四部分总结出来,然后再分部分找同学有感情地朗读。在反复朗读中感受普罗米修斯这一伟大的英雄人物的精神特点,并且弄懂课文中所涉及的问题。

2 揣摩人物形象,揭示神话内蕴

对于神话来说,故事情节是第一要素,而构成故事情节的核心元素是人物,人物的性格、感情、行为贯穿了故事的始终,使故事更加血肉饱满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可以说,人物形象描绘是神话内蕴的密码,人物形象的演绎统领着故事的开端、发展、、尾端,而神话的内蕴就存在在故事的展开情节当中,所以人物的塑造与神话内蕴的形成有着必然的联系。再从神话内蕴本身来看,它是指神话故事的思想精髓,这是贯穿在神话故事始终的灵魂,是最精华的一部分。那么教师如何以人物形象的塑造为线索,完美揭示神话的内蕴呢?

以《普罗米修斯盗火》为例,这篇课文塑造了一个勇敢、善良、不屈、敢于用自己的生命去造福人类的英雄的形象。教师要运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地谈谈在这一英雄人物身上都有哪些闪光点,你在这些闪光点上得到了哪些启示?同学们各抒己见,自主地挖掘神话故事的内蕴及精神内涵。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要对其加以总结,将神话故事的内蕴升华。这样一来,学生既通过自主地探究完成对神话故事内蕴的挖掘,又通过教师饶有成效的引导,加深了对神话故事的理解。

3 借助电教和表演,升华对神话内蕴的认知

语言文字的传输效果不及声像的传输效果,基于这一点,语文教师可以获得这样的启示,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更完美地将作品的内涵移交给学生,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将作品内容以声像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的面前,学生通过声像这一媒介的传送,可以直观地看到文章作品中人物形象、感情特点,而且还会对文章中所发生的具体事件进行清晰记忆,此外,文章中所渗透的强烈感情还会直接以声像的传播方式带给学生以情感、感官的冲击力。让学生一目了然地对文章的内蕴形成自己的理解,升华对神话内蕴的感知。

对于神话来说,它的故事性较强,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让学生将其改变成剧本,并分角色表演。在演练的过程中,学生就会站在当事人的立场去观望神话中的世界,同时也会深刻地了解当事人的感情变化,心路历程。这样一来,就增强了学生对神话人物的理解以及神话故事情节这样发展的缘由,继而对神话的内蕴有所感知。

以《普罗米修斯盗火》这一神话故事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有关这个故事的图片或影片动画呈现给学生,并用有感染力的语言对其进行描述:在高加索山脉之巅,有一个名叫普罗米修斯的英雄袒露着胸脯,被锁链紧紧地捆绑,一只雄鹰向他扑来,啄食他的肝脏,他在天地之间,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与煎熬。学生通过影像,会对这一神话故事进行更深入地理解和感知。而且影像直观性的呈现,更能带给学生深刻的感触,让学生对神话内蕴的挖掘有所升华。为了更好地融入神话,挖掘其精神内涵,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分角色将神话故事演绎出来。这既可以让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又使得学生更加近距离地观望了神话故事的内蕴精神内涵。

普罗米修斯教学范文第4篇

语文学习中,朗读理应成为课堂上悦耳、动听的乐章。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除了通过朗读形式的改变及对朗读的技巧进行训练,以提高朗读技巧外,在激发学生个体情感,促进朗读上也有方法可循。下面将结合教材举例。

1、抓重点词、句朗读。

⑴联系词义入情。

抓住一个或一连串的词,通过解析词义达到读得入情入境。

例:“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人教版第八册《鱼游到了纸上》)朗读时先标出重音符号,这样孩子就注意了“老是、呆呆地、静静地,从来”几个词,再来朗读时,学生就容易将青年观察金鱼的入神着迷读出来了。

(2)拆字形品意蕴。

借助会意字的造字特点,帮助学生对字、词有更深入的理解,引起共鸣,促动情感上的升华。例读“她是我的朋友”这一课题时(人教版第七册),教师先板书“月”,问学生:“当它作为一个部首时有什么含义?”学生谈到部首月与人的身体一部分有关;再板书另一个“月”,组成一个“朋”,问学生:“根据部首月的特点,现在你认为什么是‘朋’,什么是‘朋友’?”这样,学生对“朋友”包含的胆肝与共、患难相知有了更深的感受。当再请学生读“她是我的朋友”的时候,情感自然充沛了许多。

2、体验朗读

⑴换位体验朗读。

转换角色,体验他人情感,读出情感。

“小鸟讥笑它,猎狗追赶它。”(人教版《丑小鸭》)教师问:“假如你是丑小鸭,你会有什么感受?”把学生带入丑小鸭的境遇之中,当学生真正把自己当成丑小鸭时,恐惧与无助的悲悯就读出来了。

(2)唤起生活体验朗读。

以生活的感受为牵引,读出感情。

再以《丑小鸭》为例,文中讲丑小鸭被“冻僵”了。因为这个词是学生不太理解的,所以教师可以问:“冬天时你的手有没有特别冷的时候?”“那是什么滋味?”当学生回忆到自己被冻的感受后,再体会“冻僵”时感受就更为深切,读“冻僵”的语气也便不一样了。

(3)表情、动作朗读。

做表情、动作是小学阶段的孩子们喜爱的形式,游戏形式的朗读更容易使孩子读出感情。

“罗丹左右端详一阵,却皱着眉头”“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里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人教版第八册《全神贯注》)朗读这样的段落时让孩子配上动作、表情,容易在孩子内心激起共鸣,罗丹全神贯注就读出神韵了。

3、想象朗读

激发想象,丰富文本。可以引导学生从被朗读主体的动作、神态、语言,从耳听、鼻嗅、口尝、手摸等方面多角度想象,体味文字背后的画面、蕴涵的不同情感。

以人教版《三个儿子》为例:“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

想要二年级的学生把这两句话读出效果,教师就要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进行想象:“你们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象后,学生脑海中自然会浮现出三位母亲提着沉沉的水桶大汗淋漓、气喘吁吁,连走路的脚步都不稳的画面,朗读时“可重啦!”“直”的语气就读出来了。

4、看画面朗读

画面展示鲜活的形象,借助画面通过视觉给人以内心的深深震撼。“狠心的宙斯又派了一只凶恶的鹫鹰,每天站在普罗米修斯的双膝上,用它尖利的嘴巴,啄食他的肝脏。白天,他的肝脏被吃光了,可是一到晚上,肝脏又重新长了起来。这样,普罗米修斯所承受的痛苦,永远没有尽头了。”(人教版第八册《普罗米修斯》)当学生自由读,有一定感情基垫后,出示普罗米修斯肝脏被鹫鹰啄得浑身鲜血淋淋的画面,学生一下子被普罗米修斯所忍受的残酷惩罚、不畏、勇敢牺牲的精神所震撼。在学习这一课中,学生读这一段落读得最动情。

5、辨别标点符号朗读

不同的标点符号有着不同含义,包蕴着不同情感,通过分析标点符号,可以正确把握句段,从而读得更准确、更有感情。

“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人教版《普罗米修斯》)读之前,问学生这段话中有什么符号?该怎么读?这样当学生朗读时就注意了反问句和感叹句的语气,普罗米修斯的大义凛然、坚定便通过读展现出来。

6、点评促进朗读

以巧妙的点评促进学生的读。教师是课堂上的“主导者”,调动着学生读的兴趣,营造着课堂读的氛围,同时也点拨了学生朗读技巧。

普罗米修斯教学范文第5篇

法国著名雕刻家罗丹说:“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是内心活动生动呈现的“摄影机”。外在世界也许是乏味的,但是经过人对美的挖掘以及想象,我们的内心能看到世界的鲜活生动。尤其是小学生,对美的洞察是敏锐的,想象是丰富的。他们在想象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天真的创造,生活对于他们来说,妙趣横生,充满欢乐。作为教师,要尽可能地提供这样一个为学生想象力发展的平台,让学生享受到创造想象乐趣。

一、主观与客观结合,生成想象空间

客观存在物因主观的原因而变得丰富多彩,而主观的想象要以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基础。在创造想象的过程中,人们常将客观事物进行具有主观色彩的升华。由此,客观事物被赋予了主观的色彩,被赋予了我们的情感和思想,生成了想象的空间,世界也因想象变得妙趣横生。可以说,想象需要主观与客观的双重作用才能生成。例如,春天的小草刚刚萌发,张目远眺一片青绿,但是当走到近处,显而易见的却是去年枯败的茅草。于是,韩愈先生吟起“春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主观层面的涓涓诗意与客观美好事物的两相偶合,使诗人诗兴大发,于是产生了绝妙的诗句。所以教师要让学生的主观世界与客观存在物相遇,互为依托和基础。

下面以《普罗米修斯盗火》这篇神话故事为例进行说明。普罗米修斯的英雄形象、崇高的献身精神通过无火、盗火、被罚、解救这四个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其中受罚的部分是本课最重要的地方,突出普罗米修斯的英雄本质。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主观与客观相结合,驰骋想象。例如,教师可以将普罗米修斯所承受的雷轰电击、日照雨淋、鹰啄心脏之苦用幻灯片播放出来,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将自己主观的想法倾吐出来。这时,学生的主观想法既包含了他们的真挚情感,又是想象力的生发地。学生将主观想法说出来的同时,其想象力也得到发展。

二、学与思的结合,生成想象空间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学”与“思”是必须统筹兼顾的两种活动,它们互为彼此的起跑线,站在“思”的起跑线上,“学”才能致远;同样,站在“学”的起跑线上,“思”才有目的和价值。没有思考的学习就如同飘在水上的浮萍,肤浅,不扎实;而没有学习的思考更像是轻飘飘的烟雾,虚幻,易随风而散。在思考与学习之间,学生以不同的角度来审视遇到的知识点,知识的空间得到拓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得以发展。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思考与学习结合起来,延展知识的空间容量,使想象有一席之地。

还以《普罗米修斯盗火》这篇感人涕泪的神话故事为例。可以说,人类是一个类别,互相之间总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时候我们会从别人的遭遇上看到或是想到自己。对普罗米修斯来说,他的身上闪烁着英雄的光芒,是这类人的一个代表。在学习本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将学习与思考这两种活动联系起来,分析普罗米修斯这种伟大的英雄主义精神,并能超越书本,超越神话,进入现实世界,思考生活当中的具有这种英雄精神的人物有哪些。这时学生就会联系自己的知识、经验,畅谈古今中外。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描绘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形象,虚构与自己心目中的英雄有关的事迹。这既可以深化学生的思考,又可以为学生提供想象空间,为自己的英雄人物代言。

三、学与行的结合,生成想象空间

有诗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知识是以书本作为媒介传递给学生的,但是不付诸行动的知识总不会给我们深刻的印象,我们也总无法透过现象看到知识的内层。对于语文知识更是如此,单纯地学习书本会使得学生变成“两脚书柜”。而学习与行动的结合一方面让学习更深刻、更丰富,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因为,行动是对学习这一活动的升华和检验。在行动的过程中,学生所涉猎的空间变得广阔,想象也无任何的羁绊,在灵感的涓涓细流中冲破道道关隘,自由驰骋。那该如何进行呢?这要以课文的特点为基础。

仍然以《普罗米修斯盗火》这篇感情浓烈的课文为例。在学习此文的时候,学生内心的情感是跌宕起伏的。在感情的牵引下,学生会潜意识地对感人泣泪的故事有感而发。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诉说的空间,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写一写读后感,或是在原课文的基础上续写、更改结局等。在对原文有了具体深刻的认识的基础上,学生由学习到行动,两相结合,在语言形成并表达的过程中,生成想象空间,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锻炼。另外,学与行的结合也为语文教学课堂添光增辉,学生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学习语文的乐趣,并沉浸其中,语文教学更加有效。

相关期刊更多

世界电影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电影家协会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大学大文学研究学派培育项目

中国医药工业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