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从军行古诗

从军行古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从军行古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从军行古诗

从军行古诗范文第1篇

古人云:“诗言志。”“志”是指志向、抱负、愿望、情怀等。赏析诗歌,最重要的就是赏析诗歌的主旨,这也是高考古诗词最常见的考点。那么怎样把握与分析诗歌的主旨呢?

一、要熟悉古典诗歌的题材内容和思想感情类别

当我们对古人所写诗词的题材内容、写作背景、思想感情类别熟悉之后,每读一首古诗,就会顺着古人的想法去思考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一般来说,按题材内容可以把诗歌分为送别诗、爱情诗、哲理诗、边塞诗(军旅诗)、田园山水诗、咏史诗(怀古诗)、咏物诗、闺怨诗、题画诗、爱国诗等。而古人写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常见的类别有: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思乡怀人;相知相思;长亭送别;别恨离愁;思妇闺怨,等等,这里主要以送别诗与边塞诗为例来展开分析。

(一)送别诗

1.兴起原因

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难以再见面,因而古人更重视送别。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或留给居者(留别),如《梦游天姥吟留别》。

2.感情主旨

①全诗基调凄清缠绵,表现惜别恨别之意。如白居易的《南浦别》,“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因别而幽怨悱恻,悲情满怀。

②积极开朗,格调高远,以壮语慰别。如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于慰藉中充满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③借别抒怀之作。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传达出自己虽被贬但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决心。

(二)边塞诗

1.兴起原因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边塞诗高产期在“大唐盛世”,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不少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著名的边塞诗人有:岑参、高适、王昌龄、王之涣、王翰。

边塞诗歌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这类诗歌大多和民族战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边塞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而就造成边塞诗歌的题材十分广泛,内容极为丰富。每个朝代的不同时期或盛或衰,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或高昂或低沉;每个诗人前往边塞的原因不同、目的不同,所抒发出的感情也千差万别。比如说,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词大多激情奔放,而中唐以后的边塞诗词大多感慨深沉。

2.感情主旨

①抒发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如王昌龄的《从军行》。

②赞颂边疆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与奉献精神,如杨炯的《从军行》。

③写将士的乡愁、家中亲人(妻子)的离恨,如范仲淹的《渔家傲》。

④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控诉战争的残酷,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如高适的《燕歌行》。

⑤描摹塞上绝域的奇异风光,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如王维的《使至塞上》。

⑥表达矛盾心情:慷慨从戎与久戎思乡、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痛恨庸将与献身精神等的矛盾,如徐兰的《出关》。

二、要掌握如何分析诗歌的主旨――“抓意象,析特征,悟情感”

诗歌是用来干什么的?诗歌的本质特点是什么?《毛诗・关睢》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歌是抒情言志的,这是诗歌的本质特点。而诗歌靠什么来抒情言志呢?历览古词,会发现诗人主要借意象抒情(间接抒情)。当然诗歌还可以直接抒情,但中国古诗讲究含蓄和韵味,靠意象来抒情的占绝大多数。诗歌主要借意象抒情,这是古人写诗的规律。意象是出现在诗歌中的带有作者主观感情的物象,是作者情感的载体。这个载体包含四大类:景、物、人、事。而诗歌的情感特征和意象特征是相融合的,因此要从赏析意象特征入手来感悟作者情感。根据诗歌的本质、规律,分析诗歌主旨的总方法就是“抓意象,析特征,悟情感”。

三、要掌握诗歌主旨题的作答步骤,答案表述清晰完整,要点突出

从军行古诗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6A-0072-02

古诗教学的重要性一直以来都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同。古诗应该怎么教?以下是笔者的看法。

一、去其功利,通过诵读来学诗

诗歌的起源与劳动、宗教、音乐、舞蹈等有关,后来的诗歌虽脱离了舞蹈、曲调,但还保留了音乐的本性。对仗整齐,有节奏;合辙押韵,讲究韵律,如此旋律优美的文体,必须以声传情。可是,在学校里,许多老师教古诗的目标比较单调,或把诗歌作为加强某种思想教育的工具,或把它作为进行语文文字训练的对象,或把它作为考试的内容让学生强背。

诵读好,应是学习古诗的重要任务。这点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是有具体要求的。低段要求:“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美”,中段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高段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音、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可见,低中高年级虽教学目标不一样,但方法都是一样的——通过诵读来达到目标。诵读,是要有层次的:初读,读准字音;再读,读出节奏;品读,读出诗意,悟出诗情。而识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必须在诵读中进行,在诵读中巩固,在诵读中体会。抑扬顿挫,朗朗诵诗,是古诗教学的诗意课堂的目标,这点需坚守好,决不能为了应付考试而让古诗教学迷失方向。

二、抓住具象,模拟情境,走进古诗

诗歌是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将之寄托给一个具体的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自己的某种感彩。这是古诗的一大特性。因此,读者阅读诗歌,其实是还原诗人的所见所感,并在此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彩。所以,古诗教学必须抓住具象(在诗中或是人,或是物,或是景)。抓住具象,也就是读诗时头脑中能马上形成一幅幅具体的图画,边读诗边想象画面,在想象画面时情感自然流淌而出。每个人心中都有个性的画面,都有主观的情感,这样意在其中,韵在其中,情也在其中,也就算读懂诗了。还原具象的方法,可充分利用课文插图或老师提供的影像资料,或学生根据诗歌自己画画,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引发想象。如果能在了解写作背景、诗人生平、诗人特点的基础上还原具象,那就更能身临其境,更容易准确悟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创设情境,模拟诗人创作的过程,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就更加全面深刻了。如教杜牧的《泊秦淮》,笔者是这样做的。

师:同学们,现在跟随诗人杜牧一起出发吧。天黑了,夜晚来了。此时的江面上你看到什么景色?用诗句来说吧——

(学生齐读:烟笼寒水月笼沙。)

师:月色朦胧中,我们——用诗句来说吧。

(学生齐读:夜泊秦淮近酒家。)

师:这个时候,忽然听到歌女们在唱——

(学生:花。)

师:南唐陈后主的《玉树花》,这是亡国之音啊。当年陈后主每日寻欢作乐,终于被隋朝所灭,如今歌女还在唱这支“亡国之音”!真是——用诗句来说——

(学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师:商女不知亡国恨,这些纸醉金迷、沉迷歌舞的老爷们知道吗?

(学生:不知道。)

师:这真令人忧虑啊!晚唐那班醉生梦死的统治者毫不警醒,不从中汲取教训。国家命运堪忧啊,杜牧长叹一声,走进船舱,奋笔疾书,写下了《泊秦淮》。我们一起读这首诗吧,读出诗人的情怀。

(师生共读)

三、拓展阅读,多角度赏诗

小学课本里古诗的呈现一般是以《古诗两首》、《古诗三首》为题,这两三首古诗的内容都是不同的。如今的课堂教学(特别是中高年级),一般能学习两首古诗以上,但不同内容的古诗在同一节课上,显得脱节,没有意义。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先人留下的诗歌多如繁星。同一题材会有不同的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写过,同一诗人在不同的心境下也会写下不同情感的诗歌。这是中国古诗的又一特点。我们通过拓展整合,可以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了解,还原的意象更完整、丰满。如在教学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时,可引用不同时代的诗人写西湖的诗,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师:唐代诗人白居易非常热爱西湖,任杭州刺史时写下了不少赞美西湖的诗。离任前,还写下了“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的诗句。一起读读。

(学生读《春题湖上》。)

师:几百年后,北宋文学大家苏轼任杭州刺史,也写下了不少赞美西湖的诗句。一起读。

(学生读《饮湖上初晴后雨》。)

师:一百多年后,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也写下赞美西湖的诗句。一起读。

(学生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除了同一题材,以时间为线索纵向选择,拓展学生的阅读面之外,针对同一主题,展现不同的诗歌来同时学习,也能有同样收效。如:不同的古诗表达同样的思乡之情,可同步学白的《静夜思》、李中的《客中寒食》、向居易的《阴雨》、张乔的《江上送友人南游》等。不同的古诗同写戍边生活感受,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从军行》、李颀的《古从军行》、曹松的《乙亥岁》、陈陶的《陇西行》等等。

四、学古诗,学做人

文以传道,歌以言志。中国几千年来的古诗词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他们用毕生所学所为为我们总结立人之经验。这是宝贵的教育资源。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盖棺。”对这些古诗文熟读成诵,可激发学生立志报国。“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白省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学生在对这些名言警句的反复背诵中学会从诚信、忠诚、修身、虚心等方面做人,《游子吟》的反复诵渎使他们学会报答,学会感恩。“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落日见秋草,暮年逢故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学生对这些古典诗词诵读,从而明白“人间处处有真情,真情处处暖人心”。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去体会其中的感情,从中学会立人,学会处世的精神。

从军行古诗范文第3篇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策略;追求实效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优美的意境,和谐的韵律,让人徜徉其中而流连忘返;其深邃的思想中闪烁的智慧光芒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自豪和骄傲。近年来,诗词赏析越来越受到中考、高考命题者的青睐,但只要我们分析中考、高考诗词赏析题的得分率,我们不难看出,诗词赏析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笔者有幸听到了一节诗词赏析课,授课教师在训练学生诗歌赏析方法和培养学生诗歌赏析能力中运用的教学策略,值得广大语文教师借鉴。特将其整理如下,以飨同仁。

一、诗歌赏析教学策略

1.导入

进入九年级,我们学过了许多诗词。通过这些古代诗词,我们认识了多愁善感的李清照、豪放洒脱的苏轼、抑郁之中仍不泯报国之志的辛弃疾……这一首首小诗,为我们开启了一扇扇的小窗,让我们窥见了那个时代众多文人的思想,也透过他们了解到了那个时代的特点。不知道同学们对唐代的边塞诗有无了解,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唐代,去学习两首与边塞征战有关的边塞诗吧。

2.明确学习方法和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诗词的方法和步骤,并板书诗词赏析四步教学法:第一步“知诗意”;第二步“绘意境”;第三步“悟感情”;第四步“赏手法”。

教师点明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教学《从军行》,自学《雁门太守行》。

3.学习《从军行》

(1)知诗意

①教师先教给五言律诗朗读方法,而后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诗歌。

②学生结合课本中的注解朗读,初步理解诗意。朗读结束,教师强调重点词义,并通过对话检查学生对重点词意的理解,检查结束,学生再次朗读。

③学生译读诗文。教师点拨直接翻译法和画面组合法,接着,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文的理解自由译读。然后让学生展示译读成果,教师评价点拨。

④学生归纳诗意强化理解。教师引导提问: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学生讨论并归纳:这首诗写了出征和战争的全过程。

(2)绘意境

①教师提问:诗的意境由具体的物象组成,体会意境要先看诗歌写了哪些具体物象,请同学们找一找诗中的物象。学生阅读搜索:烽火、牙璋、凤阙、龙城、雪、旗画、风……

②教师追问:当头脑中在展现这些物象时,就形成了一个个战斗的场面。我们能不能用简洁的语言归纳一下战争的场面呢?学生自由发表观点后,师生共同归纳:来犯、出征、围城、苦战。

③教师追问:每一个场面就是一幅战争的画面,你觉得哪幅画面给你的印象最深,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意境。

(3)悟感情

①教师提问:诗中能直接流露作者感情的诗句有哪些?学生阅读并提炼:心中自不平;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

②教师追问:结合这些抒发感情的诗句分析,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分析回答:表达了作者投笔从戎,保家卫国的感情。

(4)赏手法

教师提出问题:诗中采用了哪些写法?有什么作用?

①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②教师指导答题方法及步骤: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是怎样用的;第三步指出手法的表达效果。

4.学生自学第二首

学生按照诗词“诗词赏析四步法”进行自学;教师巡视,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加以点拨;教师检查自学效果。

5.比较赏析

(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比较两首诗写法上的异同。学生讨论并归纳:相同点是用景物烘托。不同点在于前者善于选取典型之物,巧用借代,画面跳跃感强,显得简洁明快;后者善于渲染,着色浓墨重彩,体现了奇丽诡异的风格。

(2)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比较两首诗表达的感情有何相同点。

学生讨论并归纳:两首诗都可以窥见唐代的尚武之风,文人大都有投笔从戎、戍边建功的理想。

二、回顾课堂,总结经验

1.立足高效,善于构建诗歌教学有效教学模式

这堂课容量大,能力训练点多。授课教师在整堂课中紧扣一个“读”字,读中“知诗意”,读中“绘意境”,读中“悟感情”,读中“赏手法”;抓住一个“比”字,教师巧妙重组文本,将两首内容相似、情感相似而风格不同的诗歌组合成教学内容,第一首教读,第二首自读,然后进行比较鉴赏,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对诗歌的初步鉴赏能力,同时又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多给方法,引导学生在反复训练中提升能力

这堂课上,教师在轻松的对话中教给了学生许多读诗析诗的方法。这些诗词赏析的学习方法和答题方法,不仅紧扣了诗词赏析的考点,而且教会了学生阅读诗歌的方法和技巧,做到了授人以渔,充分体现了高效课堂的特点。

3.适度拓展,增加诗歌教学的力度和厚度

从军行古诗范文第4篇

一、重视情境的生成,带领学生深入文本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

教师可以从古诗词内容人手,通过不同手段和方法创设课堂学习氛围,生成具体的语境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学习与探究的热情和积极性,使之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可有效推动教学活动。

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木兰诗》一课教学为例。笔者基于多媒体技术将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以图片、短片的方式表现出来,并辅以音乐作为背景,创设出与教材内容情境描述相贴近的教学氛围,学生想象力得到充分激发,真实创设了文本情境。笔者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所用素材来自美国迪斯尼出产的经典动画片《花木兰》,在播放木兰从军的片段时,学生们很快就进入教学情境,感受到木兰的魅力、智慧以及胆略,对木兰代父从军行为中蕴藏的英雄气概与儿女之情也有了全面的认识。笔者由此引导学生们学习并体会古代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使之更向往和平生活。

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教师应结合教育对象特点,利用情景教学法将教材与学生认知紧密联系在一起,利用还原真实情境来打开学生心扉,充分激发学生情感。学生在课堂情境下学习热情明显提升,并就视频素材积极展开讨论和交流,从而能够从不同角度理解教材内容,课堂实效性随之提升。

二、做好朗读和背诵指导

初中教材中文言文大多取自古代经典篇章,且经过编校人员精心挑选,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这些作品含义隽永、言简意赅,韵律和谐而又琅琅上口,所以教师应采取灵活的方式组织学生反复诵读,如个别朗诵、自由诵读、小组诵读或者范读等等。通过不同的阅读方法来加深学生印象,使之能够体验到文本内容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正确领悟作品主旨,对文本内容中描绘的意境有深刻的感受,在思想和情感上实现与作者的共鸣,不断提高语言感受能力。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学生们通过多次诵读才能够深刻理解文章内容与主旨,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文言词句,更咀晰地感悟文本文义。换而言之,学生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品味到文本中蕴藏的情味,这样才能够从真正意义上达成新课标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古诗词教学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知识和积累程度。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对古诗词背诵这一行为做反复多次强调,因为学生要想掌握文言文,首先应熟练背诵文言文,这是必要的基础。随着年龄增加、时间推移、阅历逐渐丰富,学生对于记忆中的文言文内容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文言文语感与文本词语理解和研习行为也有密切的联系,就这一点而言,朗读与背诵在文言文学习中的效用与功能均较为明显。初中语文教师应充分重视这一点,在文言文教学时高度重视朗读和背诵方法的应用,合理指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知识。

三、重视知识衔接,做好教学过渡

初一新生对于文言文的认识处于初级阶段,因为文言文对于他们而言是一个新领域。当然,小学阶段学生们已经较为广泛地接触了古诗,古诗词句中的字词在很大程度上与文言文知识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所以初中教师可以从此点出发,在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中结合小学古诗词内容,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古汉语知识基础。其中应特别注意对古诗词内容中那些典型文言字词的讲解,明确区分此类字词在现代汉语以及古代汉语中释义的区别,认真讲解其中的异同点,确保学生能够正确辨别和使用,并在不同语境下判断语义。

从军行古诗范文第5篇

26.《长安秋望》

【唐】杜牧

楼倚霜树外,

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

气势两相高。

27.《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花。

28.《咸阳值雨》

【唐】温庭筠

咸阳桥上雨如悬,

万点空蒙隔钓船。

绝似洞庭春水色,

晓云将入岳阳天。

29.《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30.《衢州别李秀才》

【唐】方干

千山红树万山云,

把酒相看日又曛。

一曲骊歌两行泪,

更知何处再逢君。

31.《闽中秋思》

【唐】杜荀鹤

雨匀紫菊丛丛色,

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

只堪图画不堪行。

32.《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

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

闲着中庭栀子花。

33.《淮上与友人别》

【唐】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

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

34.《从军行》

【唐】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

枯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

红旗直上天山雪。

35.《桃花溪》

【唐】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

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

洞在清溪何处边?

36.《丰乐亭游春》其一

【宋】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

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

来往亭前踏落花。

37.《海棠》

【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

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

故烧高烛照红妆。

38.《春寒》

【宋】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

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

独立濛濛细雨中。

39.《梅花绝句》(其一)

【宋】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

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

一树梅前一放翁。

40.《初秋行圃》

【宋】杨万里

落日无情最有情,

遍催万树暮蝉鸣。

听来咫尺无寻处,

寻到旁边却不声。

41.《暮热游荷池上》

【宋】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

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

低面深藏碧伞中。

42.《阳关词》

【宋】陈刚中

客舍休悲柳色新,

东西南北一般春。

若知四海皆兄弟,

何处相逢非故人。

43.《山行》

【宋】叶茵

青山不识我姓字,

我亦不识青山名。

飞来白鸟似相识,

对我对山三两声。

44.《春晚》

【宋】梵崇

春光过眼只须臾,

榆荚杨花扫地无。

却忆菩提湖上寺,

绿荷擎雨看跳珠。

45.《乡思》

【宋】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

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

碧山还被暮云遮。

46.《临平泊舟》

【宋】黄庚

客舟系缆柳阴旁,

湖影侵篷夜气凉。

万顷波光摇月碎,

一天风露藕花香。

47.《早行》

【清】李渔

鸡鸣自起束行装,

同伴征人笑我忙。

却更有人忙过我,

蹇蹄先印石桥霜。

48.《苔》

【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

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

49.《朝天子·咏喇叭》

【明】王磐

喇叭,唢呐,

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来往乱如麻,

全仗你抬声价。

军听了军愁,

民听了民怕。

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

吹伤了那家,

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50.《卜算子·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相关期刊更多

军事记者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解放军报社

战士文艺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州军区政治部

党史博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