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字谜是游戏,有趣才有戏
字谜是利用汉字结构特点而编创的智力游戏,是游戏,就得有趣,有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否则就是画蛇添足,无疑增加学生的负担。依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字谜的趣味首先表现为稚气、天真,是为童趣。童趣在低年级显得尤其重要。如:太阳当头照,牛儿不出头——午(苏教版一年级下册《21.古诗二首》);小羊骑小牛,见人难抬头——羞(苏教版五年级上册《23.林冲棒打洪教头》)。
字谜的趣味还表现为妙趣,妙趣源于字谜创作手法运用的精妙,精妙的字谜不仅能使学生领悟汉字笔画、结构的特点,还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空间思维。悟有所获,趣味生也。这种效果在高年级比较明显。如:春秋开头,战国收尾——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24.少年王冕》);西天新月挂枝头,悄落心乡缓缓流——稍(苏教版四年级上册《16.说勤奋》)。
“春秋开头”采用了字谜创作中的离合手法,将“春”的字头和“秋”的禾木旁分离出来,再组合成“秦”,“战国收尾”则采用会意手法,秦国是战国的终结者。“西天新月挂枝头”中的新月指禾木旁的起笔平撇,采用的是象形和离合手法,“悄落心乡缓缓流”则采用的是增损手法。
打破常规,匠心独运,往往会使学生眼睛为之一亮。如:两人面对面,牵手赛神仙——父(苏教版二年级下册《12.木兰从军》);少多一半,日落月现——夕(苏教版二年级上册《1.识字1》)。
一般思维都会认为“父”字由“八”和“乂”构成,而撇点和捺组合成“人”,捺点和撇组合成一个反“人”,这样的字形就成了面对面牵手的两个人,令人意外。学生猜“少多一半”很快能猜出“夕”,继续以这种思维理解“少多一半”时会理解为“少多出一半”,这样就无法找出答案,如果换一下思维,理解成“少掉多的一半”,学生便豁然开朗,同时埋怨被定向思维带入误区。这是语法给学生带来的意外之趣,我们称之为“别趣”。
字谜是文化,语言要诗化
字谜猜的是汉字,用汉语表述,是汉民族特有的一种语言文化现象。我们把它运用于语文教学中,自然在语言上要下工夫。好的字谜不仅要文从字顺,而且要朗朗上口。
字谜的语言要美。我们不要求字谜的语言像唐诗那样严整,但我们心中要有格律。创作中综合考虑到语言的节奏、平仄和押韵,让学生不仅读起来容易,同时还接受语文的熏陶。如:头顶彩云月更明——育(苏教版二年级下册《18.鸟岛》);幼儿无力配成双,躲进深山避祸殃——幽(苏教版五年级下册《16.爱如茉莉》)。
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语言虽简单易懂,依然遵循了律句的规律,育是“乂乂乂”。幽则是“乂乂乂,乂乂乂”,押唐韵。
字谜的意境要美。汉字的方块造型和表意功能,给人无尽的想象,每一个汉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因此,我们要依据汉字的造型,用诗的语言,营造与字义相应的优美意境,陶冶学生的心灵。“育”字谜以字中的字符“月”为主体创作:月亮是美的,有彩云的装饰则更美,月光也呈现多彩,沐浴大地,呵护生命,是为“育”。教育又何尝不是像月亮折射阳光润泽万物一样传承文明启迪童蒙呢!可见这意境原本就是古人造字的源泉,我们只是在回归。
美的“色彩”并不都是鲜亮的,也有“灰”的,如:左右都有缘,烦左边,又愁上右边。好心撮合,却又被无情风吹散——灰(苏教版三年级上册《5.北大荒的秋天》),美的色彩不仅有感性的,还有理性的;心中忍让就不苦——若(苏教版四年级上册《10.九寨沟》。退一步海阔天空,放下“执著”,学会“顺从”(“若”的本义),就能脱离“苦”海,这是大智慧。
字谜是教材,识字最快乐
识写教学中的字谜运用只是辅助手段,猜出谜底也不是目的,其目的首先是让学生通过谜面表述的内容领会写字要点,帮助他们认清字形,写好字。如“春秋开头”点明了“秦”字的构成要素,而“小羊骑小牛”不仅点明了“羞”的构成要素,还交代了字的结构特点。
对于一些容易写错的字,设计时,一定要点准“穴位”。如:九木不为杂,西天雨落春花发——染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18.狼和鹿》);家中人口丰,愁出白头翁——害(苏教版二年级下册《15.大禹治水》)。
即便是成人,写“染”字也常会多出一点,把右上角的“九”写成“丸”,也有把下面的“木”的竖写成竖钩,撇捺写成撇点和捺点。“九木不为杂”引导学生把字写得正确、规范,避免以上两种错误的发生。“害”字中的“丰”字,很多人因受书法影响,将竖的收笔不出头,故突出“丰”字。
有些字简单易认,我们要在引导学生写得好看上下工夫。如:当头点,像远山,折如溪,渐舒缓——之(苏教版二年级上册《20.美丽的丹顶鹤》);领头人,像把伞,口头才干要收敛——舍(苏教版三年级上册《6.花瓣飘香》)。
“之”字总共两笔,学生不可能写错,但很难写好看。提醒学生首笔点要写在中线上,折笔要上紧下舒;“舍”字谜则提醒学生要将人字头写得舒展,“干”和“口”写得收敛。有收有放,字才漂亮。
一、提前穿插式
成尚荣先生说:“研读教材是语文老师的第一基本功。”教学过程中唯有教师的正确把握,唯有教师首先与文本进行细致、广阔、深入的对话,才能引领学生把握文本的精髓。针对语文综合练习的教学,教师更要善于寻找教材编排的规律,并巧妙地将相关的内容有机穿去,这样既能高效地利用好教材,亦能引导学生关注教材前后的联系,同时让综合练习中的题目为阅读教学提供更好的能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点。
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练习2中“处处留心”――《北大荒的秋天》中有一句话:“明镜一样的水面顿时漾起了一道道波纹。”这句话中的“漾”字该如何解释呢?字典有两种解释。一是指“水面轻微动荡”,一是指“液体太满而向外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你觉得这里的“漾”该用哪个解释比较确切?
这样的练习,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结合课文的理解,学生能轻松完成。通过这个练习,此题之后的查字典找找加点字的确切解释,就可以作为本篇课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个训练点,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联系上下文确定字词意思的方法。
二、延后巩固式
叶圣陶先生说:“学习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编者设计了许多培养学生语文学习技能的题目,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不断巩固学习技能,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练习4中“处处留心”――读一读,学会查词典。该练习通过师生的对话,生动展示了查词典的正确方法。在练习中,还设计让学生现学现用,查查几个词语的意思。我认为最重要的环节是第三小题――用你学到的查词典的方法,预习即将要学的课文。
语文学科不属于系统性很强的学科,知识间的联系不像理科那样直接、紧密。像这样一个练习中的题目,如果教师只是为教而教,之后便不再关注,那未免有点顾此失彼。手把手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技能,在放手让孩子自学的过程中,这个技能也是需要不断巩固的。这个练习之后,在组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设计巩固“查词典”环节――可以交流查词典的方法,可以商讨选择合适词义的捷径,也可以说说查词典扫除阅读障碍的快意。“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巩固的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技能,还巩固了自主学习的一种态度、一种能力。
三、学科融合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科之间界限分明,互不联系。这样的封闭式教学,肯定不符合当今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需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也无益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语文学科既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又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应巧妙利用语文的辐射性,整合其他学科,优化课堂结构,打造魅力语文课堂。
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练习4中“处处留心”――秋景是美好的,从词串中选一个你喜欢的场景,展开想象,画一幅美丽的画儿,再涂上颜色。
学习语言可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可以大大丰富美术创作中所需要的想象力。反之,美术教学中发展的学生联想力、观察力和思维能力等又可以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放手让学生作画,然后以语言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形象思维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再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练习l中“处处留心”――省、市、直辖市的简称歌。除了引导学生背诵之外,了解简称来历是学生学习历史、了解地理的好机会。相关的历史故事、有趣生动的中国地图上的地域介绍,让简称歌变得“丰满”起来,练习题的辐射效应大大增强。
总之,教师在相关练习题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横向联系,扩大知识的空间范围,加强学科之间的协作与融合,与数学、音乐、思品、科学等有机联系,使各个学科从分散的、相对隔绝的、自成体系的小形态向一种综合的、联通的、互相紧密的大范围发展。
四、生活延展式
于漪老师说:“语文与生活同在,把语文学习挤到狭小的课堂里,又怎能学得好呢?”语文教材及其课堂教学有其局限性,教师只有借助课内外的衔接,才能将狭小的语文时空通向广阔的生活天地。
语文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发展又完善于生活。教师可凭借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培养其生活能力,陶冶其生活情操。这样的教学将学习活动融于学生的生命活动中,是真正的内部动力驱动下的主动学习。
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练习4中“处处留心”――下面是一些常见中草药的名称,看拼音读一读。
人参(ren shen)
大黄(dai huang)
黄芩(huang qin)
黄芪(huang qi)
茯苓(fu ling)
白术(bai zhu)
川芎(chuan xiong)
此题除了要求学生准确认读几种中草药名称外,还设计了让学生解读药盒说明回答奶奶的疑问的情景。
关键词:苏教版 小学 成语教学 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4-0213-01
日常教学,很多教师都将成语教学置于重要的位置。可通常使用的是一种没有生动性并缺少文化素养的简单性抄写与记忆的方法,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那么,用什么方法才能提高成语实际教学效果,让学生更快、更好的掌握成语呢?
1 熟读成诵
成语是传统语言文化积累的成果,读起来均朗朗上口,就像诗歌一样很有韵味。在苏教版教材中几乎自一年级上册练习4开始,几乎以后的每一个单元的练习中读读背背都安排了成语,其韵味伸长,比较适合学生进行诵读。
例如:相关教师就可以积极引导学生们像对古诗的朗读一样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要让学生们读出它的美与内涵以及所表达出来的含义。不仅要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内容的诵读,同时也要利用课堂时间进行朗读,这样不仅帮助了学生养成自然诵读的习惯与效果,更让他们真切的感受到了成语语言的魅力。
2 照图识记
对于中国传统的文化来说,一个成语就是一副美丽的画,常常是人们脑海中比较动人的图画。当学生对成语弄清楚以后,要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将成语用画面的形式画出来,这样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对成语进行理解、记忆与感悟。
例如:三年级下册练习7的读读背背中的一组成语“烟波浩渺、一碧万顷、游人如织、谈笑风生、一帆风顺、风平浪静、鸥水相依以及海波不惊”,理解起来比较简单,并不需要对其逐字进行讲解,只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将成语与教科书中的图画对照着理解记忆,就会直接看到不一样的学习效果。
3 讲出典故
中国好多成语都有其动人的故事,苏教版语文教材就编排了很多具有故事性的成语,比较适合让学生以讲故事的方式学习。
例如:三年级下册练习8的读读背背中的“揠苗助长、杯弓蛇影、螳螂捕蝉、鹬蚌相争”等成语就包含了很多有意义的故事,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讲出故事,这样识记成语的效果就很好。教材中还编排了一些神话故事,如一年级下册练习3读读背背中的“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均可以直接采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课程教学。
4 分散与集中教学相结合
在相应的教材中,每个单元中多安排了成语,其均与相关课文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教师就可以十分巧妙的对课文进行集中性学习与训练,从而达到目的。
4.1将单元中的成语逐渐深入教材
在进行单元教学之前,每个教师都应该对教材进行认真研究,并对课后练习中的成语和相关课文进行对照,找出其中存在的关系,而当课文的实际教学时采用什么方式来对成语进行教学。
例如:在《少年王勃》一课中,相关教师就可以结合一些课文中的语句来帮助学生对课文中的成语进行理解,比如:出类拔萃,风华正茂,笔下生花,文思如泉以及力透纸背等多个成语。要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诵读教学,从而让学生更轻松更扎实地学到成语。
4.2从每个成语中寻找课文内容
在教学每个单元的成语时,不但要对学生进行读的指导,同时也要在文中直接找出与成语相关的内容,对成语的意思进行感性的理解。如三年级上册《学会查“无字词典”》一课中“骄阳似火”这个成语的解释,在文中就有解释:烈日当空,连树上的叶子都晒蔫了。因为学生们已经对相应的课文内容有了足够的了解,所以骄阳似火这一成语也有了深刻的理解。再比如:炉火纯青,栩栩如生,浑然天成以及鬼斧神工等多个成语词汇。相关教师就可以根据实际文章中的作者生平进行直接性理解,让相应的文章中所蕴含的实际内容和成语进行融合,这样学生们就可以对成语的意思进行直接理解,同时对作者也有了充分的了解。
5 相关成语的活动教学
对于小学生来说,其进行成语学习的渠道有很多种,教材中所提供的一些成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要实际针对不同的状况进行成语活动课的灵活运行,让学生们轻松的进行成语的积累与搜集。
5.1课外阅读式成语学习
教师可以安排课外阅读,要让学生自觉地进行成语摘录,同时也可以利用成语对所学文章中的一些人物与内容进行概括。在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交流,当然交流的方式有很多种。
比如:当学生们将《三国演义》阅读完成以后,可以让学生相应结合书中的人物来进行成语的积累,让学生真正懂得望梅止渴与三顾茅庐的真正含义,也可以让学生们各用几个成语形容一个人物。诸葛亮可以用神机妙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来形容。
5.2游戏活动中成语学习
可以开展游戏式成语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泼而又紧张的气氛中进行成语的积累。
比如:让学生进行全班成语接龙游戏,顺接或逆接。顺接就是下一个成语的开头汉字一定是上一个成语的结尾汉字,例如:信口开河――河鱼之疾――嫉恶如仇等。逆接就是下一个成语的结尾汉字是上一个成语汉字的开头,比如:理直气壮―合情合理―百年好合等。让学生在紧张而又轻松的氛围内掌握课本上成语的同时也掌握了课文以外的一些成语,在实际的成语游戏中,相关教师可以设定惩罚那些没有将成语接下去的学生,可以让他们讲笑话也可以让他们讲一个自己知道的成语故事等。
总之,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革新,国家对相应的素质教育越来越关注。以上就是对成语教学在小学语文实际教学中所运用的方法进行的探究,期待同仁共同探讨,研究出更多适合的有效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贾珍珍.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人文内涵及其教学策略研究[D].延边大学,2010,13(07).
[2]李功连.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训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是教学的两大主要目的。本文结合教学实例,试从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角度打破阅读课和作文课的界限,将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更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写作教学
陆游说:“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说的就是应当多读书,多积累,勤观察,多思多想,就会萌动文思,就会有写作实践的欲望,不积累无以促质变。的确,阅读和写作是相辅相成的,所谓“文选烂,秀才半”,阅读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之间一衣带水的关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除旧革新,打破阅读课和作文课的界限,积极探寻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教学的有效策略,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仿写奠基,探索写作入门之道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曾说过:“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仿写是读与写结合的最基础、最实用的形式,尤其是对于初学写作者,文句仿写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表达应用能力。教师可以通过仿句或仿段的练习,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典型的词汇、句式,并在仿写中融入自己富个性化的字、词,从而让文字体现出无穷的生命力。
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东方之珠》一文,语言简洁、优美,对香港的介绍层次非常清晰,把香港这个世界著名的大都市风貌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不仅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好教材,也是学生练习仿写的绝好素材。如有学生仿写如下:
步行街是张家港城中一道最亮丽的风景,那里有光彩熠熠的珠宝、设备一流的电影院和各品牌服饰的专卖店。
没有车水马龙的嘈杂,也没有商业街摩肩接踵的拥挤的步行街,是人们假日松驰与休闲购物的好地方。每当节假日,各大商店都会挂满花花绿绿的巨幅广告,吸引着过往行人的眼球 ,可谓是热闹非凡。
……
一到夜晚,步行街就成了灯的海洋。流光溢彩的灯光伴随着轻快流行的乐曲,彰显着张家港现代城市建设和现代商业的繁华。
步行街,无疑是这座城市最别致的名片。
可见,典型例文例句,通过文句仿写不仅可以让学生熟悉教材内容,更能在仿写中探索写作入门之道,可谓一举两得。
二、改编扩充,文本拓展翻出新意
入选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曲折生动、意蕴丰富的小说、童话、剧本、诗歌等题材,很多文本都有留白艺术的存在,教师可以抓住文本背后的空白点,引导学生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改编扩充,比如可以增删一些情节,也可以改变文章顺序进行复述,还可以对文章结尾给予合理想象等,这种“新瓶装老酒”的写作形式,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也能培养学生的文学创新能力。
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为例,笔者针对教材中的文本特色,在阅读教学中设计了如下语言实践训练点(摘录部分):
三、感想思悟,挖掘文本思想内涵
教材中所选的许多课文,都能给人以审美的愉悦和思想的启迪,尤其是一些精彩的细节描写片段,可谓是栩栩如生,给人一种言尽而意无穷的感觉。这时,教师可“趁热打铁”, 寻找适合学生作为细节描写范例的材料,这不仅能让学生深一层次的体会文本的思想内涵,也能帮助学生获得细节描写的经验,丰富自己文章的感染力。
例如《掌声》一文,虽然文章语言质朴,但在平淡的叙述背后包含充沛的情感,尤其是通过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心理的方法,而三年级的小朋友还不能很敏感地去发现或分析,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并帮助学生以拓展练习的形式内化到自己的写作中去。比如:读课文,圈画出描写英子神态、心理变化的词句,想一想,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课文中写了两次掌声,这两次掌声有什么不同?英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这掌声包含着什么?通过一步步的品读课文、畅谈感受、升华情感,帮助学生深层次的理解掌声内涵,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最后再进行拓展练习:如果你的一个好朋友考试考的不好,他很难过,请用一段语言描述出他的难过以及你会对大家说些什么鼓励的话呢?
这样的题型不仅能让学生运用课文中所学的描写人物、动作、表情、心理的词句进行仿写,也能让学生学会运用细节化的处理手法提升文章的感召力,并在文章最后用自己真挚的情感表达生活中真、善、美情感的方法。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注重写作方法指导的渗透,才能使学生阅读和写作功底两不误。
【参考文献】
一、诗词同现,区分诗词结构异同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最后一课是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这是教材中第一次出现词的教学。为了区别诗与词的不同,教师出示高鼎的同名诗作《村居》,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诗每句的字数一样,而词中的句子有长有短,教师就可告诉学生词为什么也叫长短句。学生发现诗只有一部分,词分为两部分,老师顺势指导什么是“上下阙”。学生发现词题前有“清平乐”三字,而诗没有,老师顺势解释什么叫“词牌名”……用一首课外阅读的同名小诗做对比教学,学生大致了解到古诗与词在结构上的不同特点,从而也达到了小学阶段古诗词学习的目标。
小学语文姓“小”,意思是说小学阶段的学习是最基本知识的学习,因此要认清古诗中的五言或七言绝句、五言或七言律诗等等,我们可运用对应对比的形式,这样学生容易区分,也利于记忆。
二、组诗同现,丰富学生积累
王冕所作《墨梅》收录在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是一首题画诗,作者借梅自喻,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古人借花抒情的诗词很多,教师打通学生记忆之门,可以得到很多的佳作,如《题都城南庄》(崔护)、《咏梅》(王安石)、《浣溪纱》(晏殊)等,数不胜数。学生在汇报自己课外阅读成绩、重现旧知识的同时,周围的同学也受到教益,获得丰富的知识积累。
学习五年级下册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可带学生到志南和尚的《绝句》、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去看雨。学习四年级上册的《峨眉山月歌》可领学生到李白的《古朗月行》、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去与月亮对话……只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进行引导,展现在学生眼前的,将是一个缤纷的世界。
三、紧扣诗、词眼,领悟语言锤炼功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古诗词在语言锤炼方面匠心独具。教授《清平乐・村居》一文,要教会学生通过抓住一个统领全篇的“醉”字来品味古诗词语言的凝练。诗人为什么“醉”?为小小的茅屋而醉,为清澈见底的小溪而醉,为茂盛的小草而醉,为相濡以沫的老夫妇而醉,为勤劳的大儿而醉,为乖巧的二儿而醉,为天真无邪的小儿而醉……说到底,是为恬静清远、悠闲自得的乡村生活而醉,表达了词人心中的美好向往。在学生的情感和认知得以升华之后,可以引入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和柳宗元的《江雪》两诗,引导学生抓住“还”和“独”两个诗眼,体悟诗人的人格魅力。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是古人锤炼语言的真实写照,学生在词语的赏析中知诗意明诗情,领悟语言与品味精神同构共生。
四、轻呷修辞,品味创作手法之妙
在古诗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相当普遍。小学生只要了解其中的一些就可以了。像比喻、夸张、拟人、对比等这些显而易见的手法,不妨让学生理解领会。
“潭面无风镜未磨”和“白银盘里一青螺”出自刘禹锡《望洞庭》,收录在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诗人用镜子比喻夜晚平静的湖面,把浮在水中的青山比作白银盘里的青螺,别出心裁。这时,引入学习贺知章《咏柳》中的“二月春风似剪刀”句,引领学生感受古诗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学习三年级下册《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夸张,可以引入学白《夜宿山寺》中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学习六年级下册《石灰吟》中“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拟人,可以引入学习曹植《七步诗》中的“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学生学习古诗词中的修辞方法,加深了对诗、词句的理解,揣摩了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了诗、词中深远的意境,认知水平不断提高。
五、前后照应,展示诗人高尚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