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思乡诗词

思乡诗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思乡诗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思乡诗词

思乡诗词范文第1篇

2、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辛弃疾《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

3、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百结愁肠郁不开,此生惆怅异乡来。——秋瑾《九日感赋》

5、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苏轼《蝶恋花·春景》

6、送老薤盐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陈克《临江仙·四海十年兵不解》

7、泪鸿怨角,空教人瘦。——《瑞龙吟·送梅津》

8、唼流牵弱藻,敛翮带馀霜。——沈约《咏湖中雁》

9、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刘长卿《新年作》

10、吠犬杂鸣鸡,灯火荧荧归路迷。——纳兰性德《南乡子·秋暮村居》

11、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张孝祥《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

12、自从一闭风光后,几度飞来不见人。——李益《隋宫燕》

13、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

14、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15、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王绩《野望》

16、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17、永夜角声悲自语,客心愁破正思家。——汪元量《望江南·幽州九日》

18、蓟城通漠北,万里别吾乡。——李颀《古塞下曲》

19、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20、谁问旗亭,美酒斗十千。——贺铸《行路难·缚虎手》

21、海人无家海里住,采珠役象为岁赋。——王建《海人谣》

22、日落征途远,怅然临古城。——李百药《秋晚登古城》

23、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24、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向月明看。——李益《从军北征》

25、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欧阳修《晚泊岳阳》

26、醉后莫思家,借取师师宿。——晏几道《生查子·落梅庭榭香》

27、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张九龄《西江夜行》

28、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

29、旅枕元无梦,寒更每自长。——吕本中《南歌子·驿路侵斜月》

30、半窗灯晕,几叶芭蕉,客梦床头。——《诉衷情·秋情》

31、内苑只知含凤觜,属车无复插鸡翘。——李商隐《茂陵》

32、我梦扬州,便想到扬州梦我。——郑燮《满江红·思家》

33、诗酒社,水云乡。——辛弃疾《鹧鸪天·送元济之归豫章》

34、到家应是,童稚牵衣,笑我华颠。——吴激《诉衷情·夜寒茅店不成眠》

35、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武元衡《春兴》

36、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37、遥窥正殿帘开处,袍袴宫人扫御床。——薛逢《宫词》

38、凭高远望,见家乡、只在白云深处。——王澜《念奴娇·避地溢江书于新亭》

39、白水满春塘,旅雁每迥翔。——沈约《咏湖中雁》

40、万顷烟波万顷愁。——淮上女《减字木兰花·淮山隐隐》

41、夜寒茅店不成眠,残月照吟鞭。——吴激《诉衷情·夜寒茅店不成眠》

42、莫道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王恭《春雁》

43、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杜牧《题木兰庙》

44、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嗟险阻,叹飘零。——秋瑾《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

45、刷羽同摇漾,一举还故乡。——沈约《咏湖中雁》

46、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王翰《凉州词二首》

47、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望月有感》

48、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殷尧藩《同州端午》

49、其三阻涉鲸波寇盗森,中原回首涕沾襟。——李纲《渡海至琼管天宁寺咏阇提花三首》

50、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皎然《寻陆鸿渐不遇》

51、升高欲自舒,弥使远念来。——柳宗元《湘口馆潇湘二水所会》

52、门有车马客,驾言发故乡。——陆机《门有车马客行》

53、故国山川,故园心眼,还似王粲登楼。——周密《一萼红·登蓬莱阁有感》

54、雁足无书古塞幽。——史达祖《鹧鸪天·卫县道中有怀其人》

55、从今后,梦魂千里,夜夜岳阳楼。——徐君宝妻《满庭芳·汉上繁华》

56、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姜夔《踏莎行·自沔东来》

57、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吕本中《南歌子·驿路侵斜月》

58、风露浩然,山河影转,今古照凄凉。——陈亮《一丛花·溪堂玩月作》

59、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韦庄《章台夜思》

60、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61、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

62、烽火平安夜,归梦到家山。——崔与之《水调歌头·题剑阁》

63、辜负枕前云雨,尊前花月。——张元干《石州慢·寒水依痕》

64、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苏轼《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65、夜来风雨,春归似欲留人。——辛弃疾《上西平·送杜叔高》

66、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67、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68、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杜甫《江汉》

69、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孟云卿《寒食》

70、茂苑人归,秦楼燕宿,同惜天涯为旅。——《齐天乐·新烟初试花如梦》

71、那边云筋销啼粉,这里车轮转别肠。——辛弃疾《鹧鸪天·送元济之归豫章》

72、上有流思人,怀旧望归客。——谢朓《送江水曹还远馆》

73、绮罗心,魂梦隔,上高楼。——孙光宪《酒泉子·空碛无边》

74、东风渐绿西湖柳,雁已还、人未南归。——周密《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

75、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黄庭坚《登快阁》

76、乡国真堪恋,光阴可合轻。——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77、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杜甫《阁夜》

78、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李颀《送陈章甫》

思乡诗词范文第2篇

【关键词】唐宋诗词 校本内容编选 题材分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4-0072-02

在浩繁璀璨的古代文化遗产中,产生于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唐诗宋词,可谓是蔚然大观的珍宝异品。现行的全国通用的人教版初中、高中语文教材,仅是选取了一些名家或名篇而已,远远无法满足好奇心与审美趣味日渐增强的中学生的阅读与学习需要,也为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工作者提供了广阔的探索与开发的机会。那么,如何开发和编组初、高中学生系统接触并较全面地赏学唐宋诗词的“校园文本”(即校本)。其中主要的主张大致有两类:一类以清代学者孙洙为代表。他在《唐诗三百首?蘅塘退士原序》中明确提出“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主张,强调的是多读多记,功到自然成,他也因此按诗词的外在体裁形式编辑了《唐诗三百首》。后人按此样式又编辑了《宋词三百首》(近人朱祖谋编)。二是以编辑现行的大学、中学教材的专家学者为代表。他们在编纂唐诗宋词的指导思想多为精选名家名篇,旨在由名家名篇为引导,举一发而代全貌,启发学生了解与学习唐诗宋词的兴趣。这两种主张各有其优势,但对于今天求学的学生来说,又各有难以顾全之虞,再加上其他指导手段的疏忽,原本可以让学生大有兴趣的学习资源,如今却让相当多的学生对此敬而远之。究其原因,也许有时展和学习价值观变化的原因,或者学生自身的主观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更有其文本编组理论及其学习方法指导方面上不够完善的客观原因。因此,探讨开发符合现代学生实际的唐宋诗词文本编组这一课题,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

一 将浩繁的唐宋诗词文本资源归纳成类是学习的必要

唐宋时期是我国古代诗词创作成就最为璀璨的时期,也是一个英才辈出、灿若群星的时期。《全唐诗》所录诗人即达2000多人,其中开宗立派、影响久远的大家不下20人,而特色显著、在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的诗人更有百人之多。现存唐代诗歌近5万首,且多种艺术风格争奇斗艳,蔚为大观。“近人唐圭璋先生综合历代诸家所刻,又广泛从宋元以来的典籍中钩深抉隐,编成《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年版),收词人1330人,词作19900余首。”如此浩繁的作品,若采用汉代“古诗十九首”的全面阅读方式是不可能的,也在现实生活中无此必要;那么随意撷取,只由兴涉猎,走马看花,事实告诉我们也只能知凤毛麟角,难窥全豹的。因此要精而全地阅读了解唐宋诗词的全貌非分类学习不可。

清代学者孙洙(号蘅塘退士)在这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编纂的《唐诗三百首》择要选萃地以体裁对唐诗进行了分类编排,即按“五言古诗、五言乐府、七言古诗、七言乐府、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体裁分类对唐代诗歌进行了选择编排,使初学者能循序渐进地大致领略唐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魅力,方便了对唐诗的阅读学习。近人胡云翼编纂的《宋词选》按照年代顺序,并在偏重作品思想意义的前提下,兼顾艺术水准地收录了75位有影响的词家的383首词作。但《唐诗三百首》意在引导学习者学会写旧体诗,似与今天学诗不尽吻合,且数量不少,风格错杂,也难以让初学者短期便知全貌;而《宋词选》过于推崇豪放派,忽视宋词主流婉约派,且数量也大,故现今各类学校基本不直接采用它们做学本来进行唐宋诗词的教学。

现今大学和中学教材多是以诗词名家为经线贯穿唐宋诗词作品发展来介绍学习的,使学生能迅速掌握唐宋诗词的突出成就、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但若教授者不加以向广度和深度引导,就会使学生不能全面掌握唐宋诗词的整体成就,难免对唐宋诗词产生片面之感。如对李白,大多数学生只知道他是浪漫主义诗人,有高涨的从政热情和爱国情怀,却很少有人知道他也写过儿女情长的、有浓厚生活气息的《长干行》,写过反映江南水乡女子娇娆的清新如洗的《越女词》,写过充满现实主义情怀的《丁都护歌》;更少有学生知道李白诗歌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乐府诗行”上。而在格律诗创作上,王昌龄、杜甫等人与他难分伯仲。再如,对苏轼,大多数学生也只知道他是豪放派词家,有“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豁达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壮,却很少注意到他也有“相对无言,唯有泪千行”的深情和“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的婉约。故这种以“名家名篇”作引导的系统学习唐宋诗词的方法,一旦引导不好,就不能起到对唐宋诗词作品全面系统认识的效果,有时甚至有“肢解”诗家词家作品成就之憾。

因此,学习唐宋诗词作品必须分类,且应有一个既省时而又适合高中学生全面认知的、合理分类的“校本”,这是高中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上不容迟缓的课题。

二 以题材分类为经,寻找全面了解唐宋诗词作品成就的途径

“诗言志,歌咏言。”唐宋诗词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的传统,作者面对所处的风云变化的时代,写出了题材广泛、思想深刻、风格多样的浩瀚的诗词佳作。客观上也给今人阅读学习唐诗以一个系统的学习启示,即可以通过不同题材内容的代表作梳理出唐宋诗词作品的概况,即依据题材划分的类别,把握学习唐宋诗词作品之经,进而较充分地熟识与学习唐宋诗词的成就。

思乡诗词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材目标指向 教学定位 教学策略 目标预设与教材处理

“高中新课改,亮点在选修课,难点在选修课,突破点也在选修课。”早在06年我省刚进入新课程的第二年,面对选修课程步入高中的教学,有人就这样说过。新课程实施已几年了,但目前对选修教材的教学似乎仍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目前选修教材教学存在几种状况:一是将选修教材的教学完全等同于必修教材的教学,二是部分地仿照高校选修课教学,三是按照高考总复习的要求安排选修教学,四是根据现行高考要求而舍弃部分选修内容。如果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设置选修课程的角度来看,我以为其实这些都步入了选修教学的误区。

那么,从课程设置到教学方法,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就很值得我们思考了。我们能想到的是必修课应更多地偏重于语文基础知识,是大面积撒网;选修课应偏重于思想情感的培养,是通过几个专题的学习让学生形成较为鲜明的“经典”意识,从而对祖国和世界的传统文化形成某种或某些情结,这样的情结在其以后的人生中会成为其思想情感发展的重要基地。必修与选修之间的理想关系应该是:必修是选修的基础,选修是必修的发展;必修是普及,选修是提高。这里我想以各学校选修比较普遍的一门选修课《唐诗宋词选读》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理解与体会,不拘浅陋,就教于同仁。

一、教材目标指向及其定位

五个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是受到学生欢迎程度较高的模块教材之一,同时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上的瑰宝,有很厚重的文化积淀,如何开展好《唐诗宋词赏析》选修课的教学就是摆在我们面前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目前《唐诗宋词选读》教学的现状

如前所说,选修教材是新课改的标志物,是新课改的试金石。所以,能否用好选修教材关系到新课改的成败。而目前对《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几年下来,就笔者所了解的情况,可谓是乱象横生,各行其是。主要有这样一些现象:

1、按照诗歌的内容题材重新组合,美其名曰“自主创新”。

按照诗歌的表现内容来分,常见古诗一般有以下几种:咏物诗、山水诗、民生诗、边塞诗、怀古诗、惜别送别诗、思乡怀远诗。有的学校把《唐诗宋词选读》的编排序列打乱,依照类别重新组织,实施教学。如“惜别送别诗”专题:《春夜别友人》、《送魏万之京》、《梦游天姥吟留别》、《送友人》、《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踏莎行》(候馆梅残)……;“思乡诗”专题:《春江花月夜》、《旅夜书怀》、《商山早行》、《长安晚秋》、《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咏物诗”专题:《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卜算子》(驿外断桥边)……

以上分类,实在有些牵强。比如,《春江花月夜》究竟该归入哪一类,历来有不同见解。这里将之定位为“思乡诗”有其道理(诗的最后八句写的是游子思归),但闻一多先生称它为“宫体诗”(宫体诗可视为闺怨诗);我们也可以说它是“咏物诗”(摹江描月何其神似)。再者,上述的七分法也是不够全面的。如辛弃疾的诗歌,内容包罗万象,表现方式多样,若用七分法来分类显然有些狭隘。如《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和《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两首诗,忧国伤时,抒写人生抱负,其咏物写景、抒情说理兼备,假若作硬性划分,“龙腾虎掷”的稼轩词风就难免受到损害,所以,这种归类法教学是不科学的。

2、按照诗歌的知识点另起炉灶,美其名曰“贴近高考”。

不少教师依据我省《考试说明》的表述,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以专项训练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训练。教学时分四个专项,包括“把握形象的训练”“感知意象的训练”“品味语言的训练”“鉴赏技巧的训练”。如“把握形象的训练”下列五个子项,分别是豪放洒脱的形象,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爱恨情长的形象。“鉴赏技巧的训练”分解出三个分支: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现手法训练”更是被细化为“借景抒情篇”“托物言志篇”“对比烘托篇”“比兴象征篇”“化用典故篇”“联想想象篇”“虚实结合篇”等;其中“托物言志篇”收录了《滕王阁》、《西塞山怀古》、《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卜算子》(驿外断桥边)等诗歌。这实际是标准的高考考点专项训练!

教者说,他们也有不得已的苦衷:与其面面俱到,何不抽取一端!其理由是,知识点教学定位准确,能够凸显诗歌的主要价值。这样教学,学生可以习得诗歌的鉴赏技巧,更重要的是可以强化应试能力。然而,专项训练“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学生被眼前极其细微的事物蒙蔽,看不到诗歌的整体和本质;更为致命的是,一味从应试的功利角度出发,有可能削弱学生欣赏古典诗歌的热情。

3、按照教材上的习题组织教学,美其名曰“利用资源”。

《唐诗宋词选读》在每一个专题后都设计了“品读与探究题”,以供学生在学完诗歌后深化理解,整合知识,培养能力。然而,有些教师却舍本逐末,就地取材,以思考题应对选读。如《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的“品读与探究”有四道题,它们是:

诵读《望月怀远》,说说诗人是如何扣住“望”和“怀”来写景抒情的。

《送魏万之京》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称道,请从叙事、抒情、写景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说说该诗的炼句之妙。

诵读《与诸子登岘山》,想一想,为什么羊公碑叫“堕泪碑”?诗人为什么读羊公碑而落泪?

诵读《山居秋暝》,想一想,诗人是如何从视与听、动与静的角度表现“空”、“静”之美的?

这四道题分别对应该专题内的四首诗,训练点有诗歌内容主旨方面的,有表达方式方面的,还有表现手法方面的。这些练习题都是编者精心设计的,能有效地发挥辅读作用,当然不能弃置不用。可是它们的功能,也仅仅在于帮助教师提炼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要点。只有将课文和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才算是用好了教材。

4.大搞特行研究性学习,美其名曰“紧跟新课标”。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标强调的重点之一,研究性学习探得深、探得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和合作协商精神。对唐诗宋词进行探究性学习也是诗歌教学的应有之义。

基于此,有的学校设计了一些研究性学习课题,如:

(1)探究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的不同意蕴。

(2)刘禹锡的怀古诗如《西塞山怀古》《石头城》《乌衣巷》等,语言浅显而意蕴深厚。请收集相关资料,以“刘禹锡的历史情怀”为题进行探究性学习。

(3)李商隐的无题诗迷离隐约,有政治寄托说和纯写恋情说等不同解释,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和《锦瑟》等。请以“李商隐的无题诗”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

毋庸讳言,这种探究性学习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妄图以区区几个研究性课题来学习《唐诗宋词选读》,显然是捉襟见肘的,也是必然会失败的。

一门学生喜欢的课程的开设如果以学生深恶痛绝为结局,是非常可悲的。假如因此而导致学生对祖国文化遗产的拒绝,教师罪莫大焉。追根溯源,我们想要有好的结果,就有必要对开设此课程的目标预设原理进行一下分析。

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看: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江苏省教科研究院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编写)对“诗歌选修”的课程目标是这样表述的: 1.培养鉴赏诗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4.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

很明显,上述四种诗歌教学策略并不能完成这些课程目标。

从教材内容结构体系看:《唐诗宋词选读》根据新课标精神和中学审美教育的需要,结合篇幅,时代,作者等诸多因素,精选了唐诗31首,宋词32首(其中39首精读,24首自读),分12个专题。从结构体系看,是按照诗歌发展史的顺序编辑的,这一点,教师必须搞清楚。可见,培养高中学生树立诗歌史观,是编者的目的之一。假若重组另构,无异于暴殄天物。

(二)《唐诗宋词选读》的课程目标指向

《唐诗宋词选读》既不同于高中必修阶段的古典诗歌教学,也区别于大学阶段的唐诗宋词》选修教学。

高中必修阶段的古典诗歌教学共有三个板块,一个是必修二“历史的回声”专题中的“千古江山”(怀古词两首),必修四“笔落惊风雨”专题中的“诗从肺腑出”(唐诗一组)与“词别是一家”(宋词一组).与《唐诗宋词选读》相比,高中必修阶段的古典诗歌数量少,难度略小,教学要求低,系统性也较弱,而且其人文内涵都指向每个专题的人文主题。而大学阶段的《唐诗宋词》选修则更多地带有研究的色彩。

《唐诗宋词选读》大体以诗歌史发展阶段为线索,突出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等代表中国古代诗歌思想艺术最高水平的诗词大家,纵横交错进行编排;重视诗词自身的体类特征和鉴赏规律,设计鉴赏活动中隐含若干种基本的鉴赏技巧和角度,如创意,构思,意境,意象,语言等,有助于学生学习鉴赏诗词的方法;重视对诗词作品的多元解读,致力于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意识和能力。教学中要注意具体的鉴赏方法的指导,如:知人论世,洞察本事,考析词意,疏通章句,草蛇灰线,搜寻意脉,以意逆志,进入意境,注意寄托,言外求志,比较鉴别,品第高下,善于见异。

(三)教学策略的定位

那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到底该如何实施教学呢?

首先要注重挖掘内涵,传承文化。按照王荣生教授的理论,《唐诗宋词选读》应定位于“定篇”。学习的目的是熟知经典,而非做题能力。了解和欣赏作品,本身就是目的。而环绕着该选文的所有教材内容,都服务于了解和欣赏的目的。如朱自清先生所言:“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这是很明达的议论。”(《朱自清选集》第二卷,河北教育出版社)

与之相适应,该教材在前言中就明确指出,“鉴赏唐诗宋词,是探寻‘美’的过程。你可以鉴赏它的‘形象美’,你可以欣赏它的‘语言美’,也可以赏析它的‘技巧美’……”徜徉在唐诗宋词这座流光溢彩的美的殿堂里,我们要能体会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不羁精神,感受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仁者光辉,倾听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高歌,聆听到“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浅斟低唱……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折射出唐诗丰盛热烈的光彩;小桥流水,杏花春雨,渗透着宋词沁人心脾的韵味。

其次要抓住重点,适当拓展。从整体着眼,理清诗史的线索,固然必要,但更要注意抓住这根线上几颗璀璨的珍珠――李杜苏辛。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要结合《蜀道难》《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解读《兵车行》要联系《石壕吏》《新婚别》,体味苏轼《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须探究章氏原词《水龙吟》,鉴赏稼轩词不得不延引《白雨斋词话》和《艺概》。

二、教学目标预设与教材处理

(一)让学生全面了解唐宋诗词的风貌

尽可能让学生全面了解唐宋诗词的风貌,是《唐诗宋词选读》学习的预设目标之一。学生都知道一代有一代文学,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学教师也不作过多说明,这样学生就会误认为一代只有一种文学。他们不知道宋诗也很好,明清戏剧也很出色。《唐诗宋词赏析》偏向于唐诗、宋词,其中有一个专题是唐五代词,没有宋诗。在教学中,我觉得有必要适当加入一定的唐词和宋诗。

首先,词诞生于唐五代,那么唐代的词就有必要让学生知道。教材中属于唐代的词人只有温庭筠和韦庄,显然不能代表整个唐代。我们可以介绍第一代词人李白的《菩萨蛮》和《忆秦娥》。张志和、刘禹锡、白居易等继李白后的第二代词人,他们的《竹枝词》,《杨柳枝》,《浪淘沙》,《长相思》脱颖而出,点缀出了一幅唐代美词的画卷。张志和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需归。”刘禹锡的“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白居易的“卞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这些词都体现出唐人素来爱清闲生活的雅志,也是唐代词经典。

宋诗的造诣很高,宋诗的选取是文坛上一个热门话题,文学研究是避也避不开的。比如学术界对钱钟书的《宋诗选注》的选目问题议论颇多。钱先生自己说过:“这部选本不很好;由于种种缘因,我以为可选的诗往往不能选进去,而我以为不必选的诗倒选进去了。”(《模糊的铜镜》)宋诗选取的聚讼纷纭,至少说明宋诗不可遗忘。讲唐诗时可以选宋诗比较,讲宋词时也可以选宋诗。比如讲到苏轼,可以将他的诗词做个比较,他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名句,除了出自词,还有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等名句来自于他的诗,不可不提。这些当然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利用网络等工具去查寻,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全面了解诗词。

(二)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个性

《唐诗宋词选读》在选材上尽可能全面,避免争议。这样注意了共性,就缺少了个性。在现阶段唐宋诗词研究上,一些绕不过去的大山,我们一定要学;一些可以绕过去的小山,不妨有选择带着学生走走,可能会别有一番韵味。杜甫、李白、苏轼、辛弃疾一定要学,《唐诗宋词选读》单独设了专题。然而,另外一些诗人、词人也颇受学生欢迎,作品也颇有韵味,教材也没有选。在学习宋词中,我就曾专门和学生研习了蒋捷的词。“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些读来使人凄然的句子会在学生心中留下种子。

教材在某一诗人的作品专题中也注重全面,然而学生有时只会对其中某种风格或形式的诗歌感兴趣。比如学生不喜欢杜甫的古体诗,喜欢他的七律。在学到辛弃疾的词时,学生对《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很感兴趣,觉得这首词表现了有点幽默但又有愤慨。其实辛弃疾有很多这样的作品,我就介绍《菩萨蛮・赏心亭为叶丞相赋》《西江月・醉里且贪欢笑》《卜算子・千古李将军》等作品给学生,学生既有兴趣,也了解辛弃疾的另一面。对于教材中学生并不感兴趣,舍去也无伤大体的作品可以大胆舍去不学。

(三)教学中注意对高考能力的渗透

思乡诗词范文第4篇

而我们所体会的每一种完美,其实,都是如此让人心生遗憾。我知道,他们其实不一定同意你做出来的每一个决定,甚至在你伤心难过的时候也表现出不能理解,可是终究,在这个伴随的过程中,他始终都可以陪伴你度过,以至于不是你孤苦伶仃的一个人。

而你自然也是一样,在对方难过遇到挫折的时候,你同样也能起到灵魂上安慰的作用。不要说人家是男孩子,就需要什么都自己承担,不需要你又安慰,他也不会哭。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内心的脆弱,每个人都有自己不能够躲避的创伤。

如此,才是最深刻的见解。至少对于我来说,这个看法完善了我的价值观体系,缺失了我在某个事件的认知上,忽略掉的盲点。

这是值得庆幸的。

思乡诗词范文第5篇

青丝对绾,黛眉轻描,看着铜镜中那熟悉又陌生的影子,不禁泯然一笑:这模样依旧是那日的妆扮,可惜画眉之人已然不知何去,奈惜那纤长手腹触碰之时留下的那股温度已然荡存,还有无意间那温润如玉的神眸翩然轻擦起的情愫已然氤氲于定格的岁月,如今残留的不过只是那诺诺的叹息和萋萋的离殇!

独自踏在那青石小路上,夹着雨滴的秋风轻轻拂过,轻纱欣然蹁跹起舞,不禁打了个寒颤,雨滴绵绵如细针般紧挨着个攒成网丝堙弥在空中,惬意着轻吻这里所有的一切,沐浴后的青苔透出古香清新,瞬间弥漫在了这深幽的小路上。我双目凝闭,贪婪着吸允着这久违的沁香,雨丝落在我的嘴唇上,柔软而香甜!

——那温润的双手,那炙热的温度,那熟悉的轮廓,泪水顺着脸颊已然潸然满面,我挣扎着不敢睁开双眼,害怕又是一场梦魇,即使我知道我终就会醒来,只奢求梦境能够维持的再长一些,容我再次感受他的温存,即便让我再一次承受断肠离殇之痛:

那年那日,此处此景,如此清晰的历历在目:你我踏走在这铺满落叶的小路上,彼此隐忍着心中的痛楚,一步,一步……只是紧紧的握着对方的手,因为这条路的尽头便是我们殊途陌路的开始,那是活生生的生离永别。或许,是你我已经心心相犀,或许,是你我已经清楚挽留也只是徒然,或许,是你我已经明白缘生缘灭已然注定,所以,我们只想留住这最后相守时光的寂然与情殇。落叶盘旋着萦绕在我们身边,似乎在演绎着告别的舞蹈!我伸手捻住一片飞舞的落叶,相视而笑,缓缓将落叶推于唇边,慢慢闭上双眸,跳动的音符韵律着缭绕在这寂寥的上空,漫漫情意中更多的是离殇与悲继,此时此刻,只愿再寄君一曲,不问曲终人聚散!泪眼模糊了视线,奈何你离去的背影是如此清晰,最后留下的是你转角处青衫下的影子,或许,是你想离开的更加干脆一点,然你殊不知让我看到你离去的背影是如此痛彻心扉……

沿着石砌的小路,径深而入,那是一个幽然的庭院,庭院中央是轩亭楼阁,走进轩阁,触摸着那斑驳的台案,心里掠过一丝痛楚,那斑驳的痕迹见证了流年的沧桑和韶华的浮沉,拨动琴弦,琴音萦梦,一幕幕呓语缱绻的画面浮现着,穿梭着——我倚阑而坐,手抚尙琴,你锋剑起舞,飒沓流星,奈何此情以待成追忆,物已非,人已非!戛然而止,听弦断,断了你我一世宿愿,恍惚迷离中,惊醒了你我一夕清梦!

恍然,放下玉琴,端起一仄宣纸,砚一泓青墨,执笔填写一阕相思词:昨年今兮,落红醉了红颜,今日此兮,弦音断了痴缠,来年往兮,宿世堙了尘缘,红颜悴,相思碎,前生姻,来生缘,今生无果,彼岸花叶,生生相惜,三途河边,印我今世容颜,三生石上,铭我几许牵绊,曼陀花中,匿我一世思亿!

挥笔,折纸银笺,低眼,泪湿了袖衣,合上谁人之等待,隐匿谁人之归宿?

默然,烛火绰绰,焚散了轮回之宿殇!释然,清风奕奕,拂染了思亿之永生!

一阕相思词,寄君梦绕断情愫,

一世长相亿,于君江湖两相忘!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边防警察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曲艺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创作评谭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