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梅花的品质

梅花的品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梅花的品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梅花的品质

梅花的品质范文第1篇

风摧雪压根犹正,空心骨格节节坚。

悠扬的主题曲,寂静的舞台,两个空间中简洁轻柔的母女对话,瞬间将人带入那蕴含淡淡忧伤的意境中,似微风中飘来丝丝细雨,如梦如诗如画……

大型花鼓戏《山竹》打破以往花鼓戏惯用的歌之舞之,热之闹之的表现形式,淡淡地走入我的视野,却鬼使神差般紧紧抓住了我的心。随着剧情的不断发展,感叹、感伤、感动、感悟、震撼在心中不断翻腾。最终,被山竹等剧中人朴实的情性,天然去雕饰的真、善、美品格所折服。不禁在心中感叹,如果人世间有更多山竹这样的人,这个世界该是何等的美好。我想,这不但是剧作者写这出戏的意愿,也是所有观众的意愿啊!

《山竹》是我省青年剧作家郑玲女士的一部新作。该剧以主人公山竹和丈夫的婚姻为主线展开情节,一边是贪慕虚荣,进入喧嚣都市打工之后,经不起诱惑而抛家弃子的丈夫,一边是在家矢志坚守,把家庭、丈夫、孩子以及人格、尊严看得至高无上的妻子。为了顾全久不归家的丈夫脸面,为了避免邻里在背后说长道短,为了女儿小小的心灵不受伤害,她不惜含泪做出丈夫归家的假象;为了让女儿有一个完整的家,她苦口婆心劝导、哀求背叛自己的丈夫留下来。当她明白一切挽留都无济于事时,她一反往日忍辱负重的常态决然签字,并当着丈夫的面表示,一定要用自己的双手让女儿过上好日子。于是,她凭着自己独有的竹编技术进入竹艺社,和曾经的初恋情人竹雕能手林峰一道带领乡亲们勤劳致富,开始了自己真正的新生活。

本以为有情人会终成眷属,然而,剧情并没有按观众的想象往前发展,而是来了个出人意料的陡转。当经历离婚阵痛之后,精神面貌发生彻底改变的她,兴致勃勃去找林峰参加竹艺社时,偶然得知,林峰拒绝从大城市追随他而来的校友丽娟的爱是因为还爱着自己时,她惊呆了!在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她选择了把孤独留给自己,把幸福送给别人,忍痛割爱为二人牵线搭桥;当负心的前夫出车祸无人签字手术,生命处在旦夕时,她不顾众人的劝阻,毅然放弃参加“国际民间工艺产品论坛”的机会而执意救人。当看到她最终把近似植物人的前夫带回家时,我的心在颤抖,无数次为其人其情潸然泪下。这是一个多么能坚忍,多么高洁,多么无私与伟大的女性啊!真所谓:“竹之品性,美的化身”!其闪现着人性光辉的人格魅力令人惊叹!她所有的举动并非作者故意拔高,而是从心底流出,是那么的自然,朴实,令人置信。因为,她心中始终装着母亲的教诲:“人生在世,前半夜想自己,后半夜就要想别人!”就是这么一句话,成了她人生的坐标,做人的准则。她这样做着,也这样教育着女儿,影响着身边的人……

梅花的品质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日常生活审美化 品牌审美价值 消费社会

一、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对商品的需求不仅仅是停留在其使用价值的层面,而会过多地看重其商品所代表的符号价值象征。产生这种现象与日常生活审美化及品牌审美价值有着密切的联系。想要对这种现象的本质和逻辑有一个系统的认识,这就需要我们从源头入手,深入分析日常生活审美化及品牌审美价值的概念,理论和现象。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含义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概念起源于西方,是由后现代主义者提出的“社会审美泛化”的概念演变而来。对于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概念在西方早有争论,但是第一个明确提出这一概念的是英国的社会学家迈克•费瑟斯通。

迈克•费瑟斯通在1988年4月的“大众文化协会大会”做了名为《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这一报告。在这个报告中,他首次提出了日常生活审美呈现的三种意义。其后在1991年出版的《消费社会与后现代主义》中又系统地分析了这三个层次:“首先,我们指的是那些艺术的亚文化,即在一次世界大战和本世界二十年代出现的达达主义、历史先锋派及超现实主义运动。在这些流派的作品、著作及其活生生的事件中,他们追求的就是消解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第二,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还指在是将生活转化为艺术作品的谋划。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的第三层意思,是指充斥于当代社会日常生活之经纬的迅捷的符号与影像之流。”在这本书中的第五章,作者对日常生活审美化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就是艺术与生活的互相融合,使艺术生活化,使生活艺术化。并且符号与影像传播密度的加大,使得现实与影像之间的差别也消失了。多方面的融合,使生活变成了一件艺术品,并且以审美的方式呈现了出来。

德国的后现代哲学家沃尔夫冈•韦尔施在《重构美学》中也提出了“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概念。他把日常生活审美泛化分成了浅层去深层两个层面:“一、浅层的审美化,审美化意味着用审美因素来装扮现实,用审美眼光来给现实裹上一层糖衣,审美化最明显地见之于都市空间中,过去的几年里,城市空间中的几乎一切都在整容翻新。浅层上的日常审美化具有新享乐主义的文化基因,同时包含着一种经济策略,二、日常生活审美化还表现在生产过程的美化与通过传媒对现实的美化这一深层。随着大众媒体的快速发展和提高以及以大众文化为代表的消费主义文化的发展,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沃尔夫冈•韦尔施的与迈克•费瑟斯通的理论有众多的相通之处,其中都提到了传媒技术的高速发展影像高密度传播对日常生活的审美泛化起到了核心促进作用。对这一点的表述迈克•费瑟斯通认为它在消费社会起到了核心的作用。而沃尔夫冈•韦尔施则认为其是深层次的日常审美泛化。足见其重要之处。剖开艺术与生活的互相侵入这一带有古典意味的观念,现代社会科技的高速发展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我们下一部分分析品牌消费与日常生活审美化时的重要切入口。

曾任国际美学学会主席的阿莱斯•艾尔雅维茨说过:“审美泛化无处不在。所谓审美泛化是指对日常环境、器物也包括人对自己的装饰和美化。美学在当代社会中危机深重,因为审美已经泛滥到令人无法忍受的地步,美的艺术过剩,世界被过分美化,日常审美不仅仅是停留在物质层面甚至它也染指到文化精神层面,因此,美学必须重构,必须超越艺术和哲学,涵盖日常生活、感知态度、传媒文化等各个领域。”在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阿莱斯•艾尔雅维茨对日常生活审美泛化的担忧,但是也从另一个角度认证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到来,不管人们相不相信,愿不愿意,它已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也可以说它已经在构筑我们的现代社会。

可以看出西方的学者,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态度是冷静而理智的。他们为其界定了准确而容易理解的概念,并不断地针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而不是一味的逃避和批判。他们努力研究的成果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理论依据。下一部分,我将借鉴前人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论,把品牌消费与日常生活审美化进行一定的联系,深入剖析当今社会品牌消费这一现象。

2.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品牌的关系

要研究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品牌审美价值,我们还有必要先了解一下法国著名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分析消费社会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一些观点。他在《物体系》书中说到:“从20世纪70年代起西方社会日常生活审美的变化,并将他的日常生活观点全面运用于对新兴的西方消费社会的研究。西方消费社会的出现之所以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就是因为消费的地方就在日常生活之中。”他认为审美化在逐渐地渗透日常生活,并且通过商业的手段将审美化转化成为一种流行商品,这也使得商业社会进一步控制了日常生活的领域。在其20世纪90年代初期所著的《消费社会》一书中,他还特别地关注了商品的符号性质。他认为我们所消费的不仅仅是一个物质产品,而且也是一个象征的符号。这一观点也是我们理解品牌消费的理论根源。

通过对让•鲍德里亚观点的理解加上对社会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已经由生产型转向了消费型。在消费社会中人们被商品所包围,在商品的身上又被人为地添加了众多因素,使其不仅仅具有原本的需求特性和使用价值,而是多了一份人为赋予的审美价值。从某种角度分析,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也可以理解为是在消费社会中的商品的审美化。而且商品具有符号的象征性质,那么品牌就可以说是商品符号价值的集中体现,是消费社会中审美价值存在的重要载体。

3.深入分析品牌的审美价值

我们已经知道了品牌的独特性质及作用。在消费社会中人们关注品牌也不仅仅只是关注品牌的使用价值,而会很多的关注其审美价值。分析品牌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识别价值、情感价值、体验价值,我们可以发现它们都包含着对审美价值的需求。

(1)识别价值

品牌最表象的价值是品牌的识别价值。每个品牌都有自己一系列的形象定位,最基本的目的当然是与其他产品形成差异化,就像每个人的名字一样,设立属于自己的标牌。一方面能巩固自己的地位起到宣传的作用,另一方面对品牌也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而达到这些目的的前提就是一定要能吸引消费者的眼球,让消费者能够注意到品牌的存在并记住它。这就需要我们深入的了解消费者视觉及感性审美的需求。就像著名运动品牌耐克的标志,一个简单的对号,简洁,极具设计感,容易让人记住,并能够解读出独特的内涵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做到了满足消费者的视觉及感性审美需求。

(2)情感价值

要让品牌对消费者产生一定的情感,也就是实现品牌的情感价值也必然要求其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心理方面的审美价值需求。很多品牌的广告往往会打情感牌,如亲情、友情、爱情等等,如果想要做的成功,就需要深入的剖析消费者真正的心理需求。寻找到能够真正打动消费者内心的情感点。2003年三菱汽车的一则电视广告就成功的做到了这一点。广告的名称叫回家的路。广告中展现了小女孩每个成长阶段,父亲骑着自行车接她放学的画面,小女孩坐在车子的后座上看着父亲弯曲的后背,感受着浓浓的父爱。最后小女孩长大了,在难得的假期开着汽车回家,而父亲依旧带着自行车在村口等她。最后的画面是父亲骑着自行车不时的回望,而女儿则缓缓地开着车子跟随着,看着父亲骑车的身影眼泪已经缓缓地流了下来。广告语:父爱如山,更如路,永远指引着我们回家的方向。看到这样的广告真的很窝心,因为这样的情景可能我们每人都曾经历过的,而随着我们渐渐长大,很多细节会被我们遗忘,可以说这则广告捕捉到了我们对亲情真挚的心理需求,那么品牌所要构建的情感价值也就水到渠成了。

(3)体验价值

品牌的体验价值可以说是审美价值需求的更高层次。这样的品牌往往想要给消费者营造一种生活状态,带给消费者某种精神上的享受,是对精神层面审美价值的需求。把品牌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追求时尚生活的工具。如世界著名时装品牌阿玛尼,为消费者营造的是一种在经典高雅和随意浪漫中徜徉的生活状态,令众多消费者趋之若鹜。身上穿着阿玛尼的衣服,表象上宣扬着自己的身份地位,和对时尚的追求,精神上体悟着理想的生活状态。

可以说一个成功的品牌,通常都同时具备以上三种价值,满足着多种审美价值的需求。

三、结语

品牌审美价值对传统的审美造成了极大的冲击,19世纪古典美学中对美的定义是:纯粹的、无功利的、自由的、开放的。而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使品牌带着欲望,功利等等目的进入了审美的领域。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应该深入的思考,而不是只看其表面的现象。

虽然它颠覆了传统的美学价值,但是它也使审美真正的贴近了生活,融入了社会。人类的审美不应该只停留在精神层面,也应该存在于物质层面。不应该把带有物质享受的商品和品牌排除在外,因为我们人类本身就是精神与物质共存的产物。对品牌审美价值的追求可以说是对人类本身的追求。

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毫无顾忌,无所节制地追求品牌所附带的享乐主义等种种弊端。我们应该理性的思考和判断品牌所带给我们的审美价值及享受。健康消费,感悟生活。

注释:

①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95、96、98.

②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M].陆扬,张岩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40.

③阿莱斯•艾尔雅维茨.美与作为全球化的美学[J].刘悦笛译.世界哲学,2006,(6):60.

④尚•布希亚.物体系[M].刘志明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1:226

参考文献:

[1]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2]张亮:消费语境下的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09

[3]麦振中:消费文化语境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04

梅花的品质范文第3篇

关键词:华裔女性;空间政治;认同;反抗;谭恩美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2-0145-03

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作品研究早已形成了多元化格局,研究角度涉及到女性主义、精神分析、后殖民、叙事学甚至生态批评。引起笔者深入关注的是谭恩美作品中的空间,作者打破了传统的空间定位,故事时间有跨度,地理空间转换频繁,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空间,表现出叙事、想象、文化多重空间结构的并置与演绎。更出彩的是她改变了空间的静态存在,把虚构的空间分成列斐伏尔视图的空间三元组,小说中的人物行为活动不再是被动的,因为有着文化和精神的依附,创造了动态的空间,形成突出的政治环境。谭恩美的作品多以华裔女性为主体,作品的空间背景设在20世纪初的中国,20世纪中后期的美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封建革命、民主革命和战争不断,有着发达的经济,宽松的政治环境的美国就是安宁自由,有梦想就能实现的象征,成了人们移民的首选之地。谭恩美作品的“华裔女性”主要指的中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逃离旧社会思想束缚,带着完美梦想,寻找自我地位而赴美的大陆女性以及她们在美国诞生的女儿们。在当时人们的眼里,美国相当于先进、现代,而中国则代表着落后、传统,截然不同的空间关系里充斥着意识形态的斗争和权力关系的纠缠。空间是政治的,所以存在空间政治。居于美国/中国、西方势力/本土传统等二元空间夹缝的华裔女性,作为一个边缘群落突显在文学创作的边缘叙述中。美国实际上是一个隐含着国族、阶级性别、地域等意识形态范畴的文化空间。谭恩美对华裔女性形象的塑造实际上是表达了以华裔女性作为立场的空间政治学,重点反映了美国的时代背景下空间政治和权力关系。在作者关于华裔女性的叙事实际也隐藏了个体在其中空间位置的思索和立场。

一、族裔空间的冲突,认同重建自我

谭恩美是一个美国华裔女性作家,华裔女性身份的认同在另一个层面上说明谭恩美对于性别认同与国族认同间的悖论的警觉, 一个国家内部对于女性性别观念的认知往往在全球的文化政治中成为一个欲望的对象, 那些用于对抗的女性也许就是西方世界补充那些缺乏物资的文化想象。谭恩美的几部作品或者因为迎合西方读者,都探讨了宿主文化中的母女关系,大多以家为载体,以母女冲突夫妻矛盾为表征,探讨华裔女性两代人在美国空间背景的主流文化中的边缘化处境。空间的结构关系客观地域的形式、观念形态和社会意义的复杂综合体,充斥着差异政治和身份政治,正像列斐弗尔说的“权力到处都是,它无所不在,充满、遍布于空间”。谭恩美不仅仅是简单地描述了华裔女性的日常生活,而且注重于女性怎样在一个狭小的密闭空间里寻找属于自己的地位的思考。

在这个家园环境的母女关系之间谭恩美主要营造了两个空间范畴,一个是以母亲为镜像的旧中国的生活空间,另外一个是以美国出生的女儿为镜像的美国的生活空间。一个看似第三世界女性的形象:贫穷、没有文化、受到传统束缚的、家庭取向的、没有权利意识的、信奉宗教的、软弱无能的等等,与之相对立的则是受过教育的、具有权利意识的、认为能够主宰自己命运的、现代的西方女性的形象幻象。这也是当时华裔女性的两个基本层面,一个是深受封建落后思想影响的以夫为刚的意识形态趋向为基础的女性,另外一个就是华裔女性关于自主融入美国社会的现代化生活当中的美好愿望。在小小的家园环境下母女的冲突却实际上映射了两个空间的冲突,两种文化的冲突。移民后的母亲们身上依然背负着传统的中国文化,如忠孝观念,家庭利益和自我尊严超过个人满足,自我牺牲以及含蓄的表达方式等,而女儿们则是生在美国,长在美国的一代,有着民主、自由、平等、个人主义,外露的母爱表达方式等美国观念。不一样的生活环境,不同的生活经历,差异化的价值观念导致两代的冲突不断,碰撞不断。作为美国移民的母亲们尤其是生于美国的女儿,她们在西方文化熏陶下长大,对西方的一切趋之若鹜,对中国的一切有强烈的抵触情绪。她们认为自己是美国人,极力想摆脱她们的中国身份。《喜福会》的丽娜把眼睛瞪得大大的,想使自己看起来更像欧洲人。吴精美自小不承认自己有中国特征。还有《灵感女孩》的奥利维亚,她们都拒绝说汉语,不喜欢东方文化,在交友、学习、婚姻等各方面都与母亲对立而行。母亲与女儿的之间的关系类似于一种图解式的家庭空间政治,可以让家长实现对家庭的控制愿望,母亲能够体现出自己作为家庭中权力控制者的主动性,而出生在美国的女儿都是体现出一种愿望的需求,努力寻求对自身主体权利的合理扩张。

然而,美国主流社会根本就不会将他们当作是独立的个体,而是作为第三世界国家的代表,不对等的认同使母亲们尤其是美国生长的女儿们受到了欺辱。母亲们终于打破沉寂,《喜福会》中的顾莹莹、苏安美等四位母亲,《接骨师的女儿》中的茹灵,《灶神之妻》的珍珠母亲,她们回忆她们刻骨铭心的经历,说出“故事中的故事”,帮助女儿找回自信,重建自我,改变或摆脱自身在婚姻爱情等方面的困境或窘境。

谭恩美在小说中反映了华裔女性的空间性身份认同, 于是在家庭这个狭小空间里,母亲其实是一种“民族寓言”的形象,女儿们的欲望叙事真实反映了一个美国的社会空间政治,母亲就是美国主流上对于中国现代化的一个凭空的想象,从表面看她可能是一个母亲,在地域空间上她就是中国。如此,中国与美国两个地域之间进行了跨时空的交流对话,文本中封建的故土、动荡的战争、自我的美国等多重叙事空间的交错并置,在母亲的故事中,华裔女儿探寻移民先辈的艰难足迹,挖掘被压制的历史,寻求历史皈依感,更重要的是借助对祖辈的历史追忆,她们完成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寻找到文化身份的依托,对抗白人主流文化的殖民压迫。

萨义德在《东方学》中作为前现代或者传统的典型空间,中国往往在美国的印象中是“贫穷”、“愚笨”和“不发达”。华裔女性处于中美二元空间裂隙的尴尬处境,是一个漂浮的能指,在美国空间的权力挤压下不断被边缘化,在从封建社会发展变化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中被空间位置的“被呈现”和“主体暧昧”所束缚,并且,这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和美国主流的生活在设定中国想象的之间存在着相对错乱的联系。作为华裔女作家的谭恩美半自传式地虚构和想象中国形象,书写华裔家族兴衰和情感经历,改变华人一直以来被呈现,被书写的状况。谭恩美的小说中看似以母亲为标志的长辈权力和女儿的反抗贯穿始终,是以尊重个体为前提而进行的母女长辈与晚辈的平权冲突,然而,细细品读,读者会发现在母亲个人命运的故事里包含着旧中国传统文化和资本主义美国社会受到冲击的思想。谭恩美通过故事中的故事投射了一种政治。小说中所塑造的母亲们并不是西方女性主义者视野中的如此软弱、没有权利意识、甘愿受压迫的“第三世界妇女”,谭恩美以自我的思想总结了华裔女性的自尊、自爱价值,这些虽然生活在底层的女性没有一个不具有和龚林达一样缜密的心思、灵敏的观察力和自觉力,从匍匐在男权中心下生活到学会呐喊,明辨是非,挣脱压迫,把握自我命运的蜕变。她们远渡重洋的距离,毅然决然的说不,鲜明地彰显了母亲打破男权中心的禁锢,追求平等,渴望自由,实现自我价值的女性精神渴求。并且出生在美国的女儿们也未成为自信的,能够主宰自己命运的西方女性,纵使她们认为美国白人的历史、文化甚至语言优越于自己的母亲言行所象征的中国文化,一再试图与母文化决裂,建构自己美国文化身份,却依然百般挫折,迷失于婚姻,委屈于男权之下,被主流文化边缘化。谭恩美的华裔女性文学其实表达了一种强势文化下反思的精神,深入检视和反思了中国封建体制的传统弊端和现代危机。母女之间以尊重个体为前提的平权冲突,是有意为培育与民主观念奠定基础,而在婚姻关系中通过抗争来争取自己的利益时,也在以平等为基础的社会关系中重建自我、民族的认同。谭恩美或者是想通过不同于强势文学中的文本写作,在主流文学市场上争夺一席之地,但同时也为改变西方对华裔女性的偏见和抵制西方文化渗透,体现了华裔女性自我解放、追求独立、平等、自由的意识提供了反抗的积极言说。

二、性别、种族的空间束缚,觉醒言说反抗

谭恩美或者受后殖民女性主义的影响,结合种族和性别两种视角,以华裔女性这样一个文化群体的特殊性话题来弥补西方世界对第三世界的文化想象,同时,自身的自由在男权制与殖民主义话语建构的华裔女性他者对束缚的反抗中获得认同。

法国哲学家列斐伏尔说,任何由社会生产出来的空间都是由空间的实践、表征空间、空间表面的特征构成的。谭恩美小说空间同样呈现了种族空间秩序和性别空间秩序的规划。谭恩美小说里的主角都是女人:《喜福会》中做了员外家童养媳的林达,嫁了富家花心少爷的莺莺,受辱后被迫做了大户人家四姨太的女儿安美,战争动乱中因病被迫舍弃双胞胎女婴的素云,《接骨师之女》中有着制墨世家背景的经历了国仇家难伤痛的茹灵,《灶神之妻》中出生富家,幼年丧母,婚姻不幸,经历战乱的温妮,以及在美国出生的女儿们。几部作品中的女人都是出身或生活在地位低下、没有自我的生存空间里,不论是母亲回忆故事中的旧中国,还是移民后的现代美国,都是一个边缘――中心、弱势女性――强势男权的空间形式,或者根本就是一个由性别、阶级差别构成的空间模型。

小说里旧中国的空间背景中,男性是传统家庭的主宰者,权力至高而不可违背,母亲们即使只是圈制在家这个小空间内,但却没有任何权利,她们是男人的私属品,是传宗接代的工具,被要求必须服从男性。通过母亲们的回忆,说故事,谭恩美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她的美国移民母亲的身份认同,回忆中的黄太太、老祖宗、吴青、少爷、舅舅等表现的是旧的中国除去了自我幻想的形象,而母亲的母亲、母亲、美国生长的女儿则是反映了地缘空间的差异化。在美国,小说中高贵白人区与唐人街华人社区的对立以及男女性别对立等空间结构秩序建立了主体与他者二元对立,得以实现种族和性别主义意识形态。女儿们纵然生长在美国,即使和白人女性一样,嫁给了白人丈夫,却身处隐匿的男权社会和种族社会的压制下,虽然内心有着充沛的生命力,却在精神上受到压抑,无从自由发展。母亲与女儿处在了男权和种族压迫的双重空间,母亲们和女儿们在旧中国和美国面临的生存困境,不仅仅受到主流社会以男性为中心的价值体系和国族内部传统对女性的束缚,而且受到美国社会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的压迫。移民后虽生活在美国,母亲和女儿们只是游走于郊区之中,小说用流畅的手笔书写了华裔女性处于无助的边缘处境。

社会阶层的分化以及阶层空间的分割也是一个文化秩序的产物。美国是谭恩美小说中华裔女性心中潜藏的梦想,意味着幻想、希望、偶尔的满足。美国作为公共政治空间背景的代表,反映了西方文化对华裔思想、生活的无形操控和强大影响,在这个符号空间里,一样弥散着空间政治与意识形态斗争。《喜福会》中丽娜和丈夫阴暗、倾斜的房子就是这种状态的空间写照。在华裔女性的生活世界,新旧性别、种族压迫力量影响下的西化空间和受封建权制和尊卑观念控制的本土空间共同存在,在连接起过去和当下的同时,也构成了共谋性的权力体系并产生了无所不在的社会权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以体制性的强制力量规范并驯服身处其中的个体。小说《喜福会》、《接骨师之女》、《灶神之妻》、《灵感女孩》中,女儿们讲述在美国主流环境中生活的艰辛、和美籍丈夫情感的坎坷,影射出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之间,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占有/屈从关系。这时,母亲终于打破沉默,主动言说,让女儿们意识到自我身份的不完整,认识到她们应该正视血脉中带有挥之不去的中国烙印,女儿们正视自己曾经逃避的中国性,挽救了濒临危机的婚姻与事业。

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反封建斗争、、和等实践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新观念、新思想,促进了女性在经济上和思想上的解放。谭恩美显然意识到阶层分化的空间调整给女性追求思想的解放和自身的独立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她的小说以实现底层女性的痛苦与觉醒为一个起点。母女在本土权力空间中的被动隶属地位也是华裔在西方中心主义的历史语境及现实语境中的屈从地位的映射,母亲们过去在中国的反抗和女儿们在婚姻关系中的觉醒,不仅指弱势个体对中国男权主义、封建观念的挑战也包含着华裔民族身份的重建以抵制西方文化霸权渗透的现实政治策略,而这两者的共同出发点就是对美国华裔后代的混杂性权利体制和依附性文化观念的批判和否定。

三、结论

在以华裔女性为中心的阶级意识形态的空间想象中,谭恩美将华裔女性的所处的边缘世界塑构成两个截然对立的模型:废墟和乌托邦。旧中国,是母亲们有着国仇家难,受欺辱受压迫的地方,是他们抛弃一切想要离开的废墟;而美国则成了母亲的救赎之地,华裔的乌托邦,为了摆脱处境,找到自我,她们自觉地选择不惜背井离乡,远渡海洋,想在那儿一切重新开始,让自己的孩子过完全不一样的生活,希望在那儿没有人会歧视她,没有痛苦,这仿佛是华裔女性的集体无意识。然而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的美国的民族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虽然得到改善,但是种族主义的根深蒂固是美国人仍然难以接受她们,美国社会仍然存在着严重的种族和民族歧视。作为美国移民的母亲们尤其是生于美国的女儿,在离开中国后就不会在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人,只是他们内心也难以真正融入美国社会,这就成为名副其实的“两栖人”。像美国白人一样平等自由地生活在美国成了华裔女性精神上的乌托邦式的想象。女儿们陷入困境后的觉醒和反抗似乎是母亲们昔日在中国反抗压制的一次文字循环,曾经失望的废墟,却经过女儿们正视和认同后成了觉醒和反抗的希望源泉。我们从谭恩美的作品中获得了反抗、颠覆的精神内涵,它们反映了一个觉醒中的华裔女性特殊群体的空间政治,和谐、平等、自由是她们的空间追求。谭恩美的华裔女性形象就是一个当代华裔女作家对于她们最初的身份以及空间的历史性认同,通过虚构的“自我”,书写着自我,实现主流文化中真正的自我。

参考文献:

〔1〕Entrikin,J.Nicholas et Berdoulay, Vincent.The Pyrenees as place: Lefebvre as guide[J].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2005,(2) vol. 29.

〔2〕爱德华・萨义德.东方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3〕爱德华・索亚,陆扬等译.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像地方的旅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39.

〔4〕罗钢,裴亚莉.种族、性别与文本的政治――后殖民女性主义的理论与批评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

〔5〕秦丽霞.谭恩美小说中的空间政治[D].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论文,2013

〔6〕孙娜.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角度解读谭恩美的三部作品[D].河北师范大学,2012.

〔7〕谭恩美.喜福会[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

〔8〕谭恩美.灶神之妻[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

〔9〕谭恩美.灵感女孩[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

〔10〕谭恩美.接骨师的女儿[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梅花的品质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广播媒体;品牌化;经营;策略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 154-0032-0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正处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更新换代的阶段上。新媒体以一个日新月异的速度发展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进行着相互博弈,各自凭借其自身的优势吸引着自己的客户群。其中,广播媒体与其他媒体相比,具备着显著的特点,因此广播媒体的品牌化经营之路也遭遇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1 品牌的基本内涵及品牌建设的重要意义

品牌这一概念最初出自市场营销学中,品牌具体指的是用于识别销售商和销售群体的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总和,并且利用商标能够将其用于其他销售商进行区分。狭义的品牌就是品牌本身的含义,而广义的品牌指的是一种载体,品牌建设是主要内容之一。

品牌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品牌建设与品牌消费者是一种协定的关系,如果品牌建设成功的话,消费者在使用该品牌的时候,就会收获到相应的心理满足感。其次,一个商品品牌还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消费者能够在很多商品品牌上找到自我形象的投射。再次,品牌可以向消费者展示该产品的特征、使用特性等。通过阅读品牌内容,消费者可以有效地获知商品信息,以避免由于使用不当带来的各种危害。

因此,对一个商品的品牌进行有效的品牌建设,既可以让商品本身迅速地吸引顾客的眼光,将商品的效益最大化的发挥出来,还能够让商品在众多的商品中凭借品牌脱颖而出,占领市场。

2 我国的广播媒体品牌化的主要现状分析

现如今,已经开始越来越多的广播媒体认识到进行相应品牌建设的重要意义所在。但是比起其他媒体而言,我国的广播媒体品牌化建设力度还是具有很大局限性的。根据2010年世界品牌实验室的调查数据显示,截止2010年,世界品牌五百强中,我国能够上榜的媒体品牌仅有中央电视台和人民日报。在这个榜单上,与广播媒体相关的上榜单位仅仅只有3家,其分别为江苏广播电视台、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从上面的调查数据中,不难看出,在世界范围内,相比起其他媒体而言,广播媒体品牌发展经营状况还处于一个较为弱势的阶段。

3 广播媒体品牌化经营的具体策略

3.1 制作质量精良的节目

广播媒体要想赢得市场,且具有品牌价值,其制作节目的质量与素质是一个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一个广播媒体只有具有了品牌化的节目以后,才能带动整个广播媒体实现品牌化战略。质量好的节目是品牌价值的最主要支撑点,与其他节目相比,其占据着该频率的大部分市场收听率。

首先,该频率应该对自己的听众群体进行一个有效地细分,在细分的基础下,找准定位。因为市场巨大,想利用一档节目抓住所有听众耳朵的想法明显是不切实际的。因此,找准目标人群,让一档节目为一群特定的人员服务,才能让一个广播节目更具价值。

其次,制作品牌节目,具有独特的风格特点是关键。例如,吉林新闻综合广播《晓声长谈》节目在节目名称、节目宣传语等方面下足功夫,想出了一些具有亮点的话语来吸引听众的注意。此外,内容别致、风格独特的节目编排、富有感染力的主持人等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比如:主持人钟晓直言不讳的逆向品评,加以正面的引导,张弛有度,引起听众浓厚的收听兴趣。据央视索福瑞数据显示,再次,良好的市场运作方式也是塑造节目品牌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一个新节目创办起始时期,应该对节目进行科学调研,合理策划,并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市场上的有效信息。并在推广的过程中,注意形象宣传和营销工作。

3.2 通过多种渠道进行节目宣传,让广播频率更加具有品牌性

在现如今新媒体层出不穷发展的今天,各种媒体形式竞争激烈,广播媒体更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举步维艰,稍加不注意,就会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淘汰。因此,在这样的状态下,创造节目的品牌效益,吸引更多的听众已经成为广播媒体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由于广播本身就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传播媒体,其只能通过声音让观众进行对其进行了解。这与其他媒体相比,是广播媒体存在的一个最大的局限性。因此,广播媒体只有利用自身优势,最大限度地利用一些大型活动进行有效的营销。这种线下的营销方式,既能够扩大广播频率与听众的接触面,又能够展示广播媒体的形象,并体现其实力。

例如,广播媒体可以利用其自身的舆论宣传效果,组织一些爱心捐款等,这样既能体现广播频率的人文关怀情结,又可以扩大广播频率的宣传力度,让广播更具有品牌价值和品牌竞争力。总的来说,广播频率利用各种活动营销方式,对于提高电台收听率、品牌认知度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3.3 持续延展创新品牌内涵,让品牌更加具有生命力

广播品牌属于众多品牌的一种,具有所有品牌都具有的一个特性就是有一定时间的生命周期性。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广播品牌都有一个由盛到衰的转变过程,这是事物发展的趋势,不可避免。因此,持续不断的创造新的品牌来替代旧的品牌,这是时代的需求,也是市场竞争的最终结果。

广播节目要想创新,就必须以节目创新为主要切入点。通过对广播节目内容进行创新、对节目制作形态进行创新、对制作手段进行创新等来对广播节目的品牌价值进行有效打造,并通过这些一系列创新举措的实施,打造广播媒体的品牌认知度和忠诚度。

例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进行十七大专题报道的时候,就采用创新性的手段让节目换发了新的活力。其主要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在中国广播网上刊发各种关于十七大各种新闻、图片、视频等。同时,还可以利用各种现代化的互动手段,广泛征求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建议,扩张报道渠道。通过于此来弥补广播媒体单一传声的局限性。

3.4 巩固广播媒体间的品牌联系程度,提升品牌的稳定性

现如今,我国的广播媒体大都存在着品牌层级多、品牌较为复杂的情况。但是各个品牌之间的相互联系却很弱,很多单个的品牌和上级品牌之间不存在相互的关系。因此,这就要求广播媒体在进行品牌化经营进程中,加强各个品牌之间的联系程度,形成子品牌与主品牌的联动效应。这样既能够稳定广播媒体的整个品牌资源,又能够有效合理利用各种品牌资源,抵御各种传播风险。

梅花的品质范文第5篇

关键词:美容化妆品学 提高教学质量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b)-0210-01

《美容化妆品学》是以化学及其分支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并阐述化妆品的有关理论及其相关问题的一门学科,是我校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课程,它涉及的面较广泛,不仅与物理化学、表面化学、胶体化学、有机化学、香料化学等有关系,还和医学、生物科学、环境学、心理学、美学、美容学等学科相关。目前我校使用的是贺孟泉主编的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美容化妆品学》,教学学时安排上较少,但教材内容较多,且有些内容比较抽象枯燥,学生缺少学习兴趣,笔者结合从教5年来的教学经验、整合教学资源,着重以下五个方面,探讨了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容化妆品学教材大致分为化妆品基础知识、化妆品原料、美容化妆品的应用方法、美容面膜以及化妆品的生产工艺五个部分,总体来说内容比较枯燥,化妆品原料部分知识过于专业,学生不容易理解,美容化妆品的应用方法级美容面膜这部分内容学生较为感兴趣,但是这部分内容为纯文字,缺少图片,并未做到图文并茂,学生普遍感到难学、难以理解,并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与动机,针对选用教材存在的缺陷,为了让学生学得更有激情,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解决:(1)笔者在课下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参考了部分高校化工方面的书籍,力求做到让学生易学易懂;(2)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接受更多的知识,笔者采用多媒体结合板书的教学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补充了教材没有图片的缺陷,而板书又突出了教学的重点,使学生学得有兴趣又轻松。

2 教材设计应实用,注重学科的衔接

我校选用的教材版本相对较老,而化妆品行业发展十分迅速,目前由于国家对美容化妆品行业的管理越来越规范化,原则上不允许美容院自行配制化妆品,因此教材中所涉及较多的化妆品配方组成及面膜的制备方法就显得有些多余,几届毕业生反馈的信息也是这些内容基本无用武之地,参照较新版本的教材,在实际教学中笔者逐渐删减了这些内容,而以介绍化妆品的基础知识为主,通过这些基本知识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的了解各种化妆品的功用。另外目前化妆品营销十分热门,部分学生也有毕业后发展营销的意向,所以我校新开设了化妆品营销课程,为了与营销课程更好的衔接,在教学内容上笔者又着重介绍目前国际较为流行的品牌化妆品,贴近学生生活,深受学生欢迎,学生兴趣浓厚,信息反馈较好。

3 教学内容的新颖化

科技发展永无止境,化妆品行业的发展也不会停止,21世纪的今天,化妆品行业新兴事物不断涌现,尤其现代化妆品的各种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新配方层出不穷,例如化妆品的纳米技术、脂质体包裹技术、微胶囊在化妆品中的应用以及化妆品与生物工程技术等新知识教材中均无体现,笔者感到化妆品现有的部分教学内容已渐渐不能够适应时展的步伐,为此,在教学中,笔者添加了许多目前化妆品行业的最新知识,使学生能够学习、掌握化妆品行业的最新动态。

4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校的最大教育资源,传统的教育观念往往只注重强调教育者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在推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今天,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的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一位特级教师曾经这样说过: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是演员与观众的关系,而是导游与游客的关系,教师只是引导,大好的风光还得由学生自己去看,自己去欣赏。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教学应该联系实际,特别是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保持平等关系,互相尊重,给学生自由提问的主动权,为学生提供充分自我发挥的机会,引导学生完成学习,实现教学目标。

5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众所周知,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处于主导性地位,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的发展之基、竞争之本、提高之源。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学校为教师搭建了教师业务学习的平台,通过举办全校教师说课、讲课大赛,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地在挫折、失败中总结、积累,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从而走向成熟、成功。同时科室内进行全员培训、互帮互带,在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带领下,新教师的业务水平逐步提高,真正做到了能教、会教,同时也促进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

参考文献

[1] 欧阳玉祝.化妆品课程教学浅谈[J].吉首大学学报,1996,17(3):71-73.

[2] 何萍芬.化妆品化学课程建设的探讨[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6,18(4):332-333.

相关期刊更多

经济动物学报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吉林省教育厅

搏击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省体育局

福建艺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