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一地理课件

高一地理课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一地理课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一地理课件

高一地理课件范文第1篇

一、高效课堂的概念界定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教师都在不断地追求高效课堂。但是教师在追求高效课堂的时候,首先应该明白什么是高效课堂,只有明白了“是什么”才能够知道“怎么做”。所谓高效课堂就是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在以教学的趣味性为基础的前提下,更加注重教学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放宽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断地向课堂要成效,最终实现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教学课堂。在高效课堂上,教师只有不断地增加课程的趣味性,采取正确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课堂教学的效率才能够真正地提高。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高效课堂

针对传统灌输式教学的弊端,我们应彻底解放思想,深入学习新课程理念,在教学指导思想上要充分体现主体性教育思想,构建新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基础课堂,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变为自身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这样就会逐渐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有了信心,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

三、适当地进行课堂提问,构建高效课堂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教学应注重与实际相结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提问在学生心灵中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从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广大地理教师在构建高效课堂时,要善于利用地理知识对学生进行提问,并通过提问创设地理情境,让学生把地理问题和地理现象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和探究。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能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解决自己所提出的地理问题。这样的有效提问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还可以促进高效地理课堂的进一步实现。

四、注重实验教学,构建高效课堂

实验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实验设计得出结论,从而完成既定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这样一种探究性的学习,给地理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如在观察实验――月相的观赏中,教师可以事先要求学生连续观测一个月的月相(一般选择9、10月份),记录并总结月相的变化规律――“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通过这样的观察实验,能够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另外,诸如热力环流的实验演示、背斜向斜的观察等,这些都可以反复试验、论证,进一步推敲实验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然后再确定实验场地、器材和步骤等,进而顺利完成实验。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有利于高效课堂的实现。

五、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效益优先

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最深刻的影响在于能提高学生收集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地理知识,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抽象性强,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要求高,而多媒体技术正好能综合处理语言、文字、动画、音乐等信息,且可以声像并茂和动态模拟地球转动、大气运动、海陆变迁、岩浆喷发等,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达到化难为易的效果,使教学活动高效率地展开。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现代信息技术走进课堂,使教学内容与方法变得新颖、多样和有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保持和应用。当然,多媒体课件都是课前设计好的固定内容,无法完全符合不断变化着的课堂教学情况,所以不论计算机技术如何完善,它们都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的地理教学,尤其是地理讲授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课件设计时要明确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多媒体为辅助的方针,注意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设计的课件应具有可调控性和可修改性,并能根据教学实践对课件进行修改和完善,以达到效益优先。

六、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构建高效课堂

地理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板书板图能力、创造思维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应变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这主要是因为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过程的“开放”与“封闭”、“创新”与“保守”完全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策略。因此,广大地理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才能胜任当前的教育工作,也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曹娟 彰显新课程理念,全面提升高中地理教学成效[J].文理导航(中旬),2011,(02)。

[2谈福成 谈新课程下高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J].考试(教研),2011,(02)。

[3]景春华 浅议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的优化[J].新课程(教师),2010,(10)。

[4莫涛 优化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学习(下),2011,(03)。

高一地理课件范文第2篇

一、加强科际联系的理论依据和现实要求

加强高中地理科际联系,是以系统科学理论中的整体相关性、动态有序性和最优化原则为依据的。

从多学科组成的开放性教学系统来看,高中地理与其他学科一道既明确分工又密切合作,共同完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等三项职能。因此必须树立整体观念,注重相关作用,以保证取得最佳效益。

高中地理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知识兼容、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并重等明显特点。在综合性强、联系广泛的高中地理知识系统的学习过程中,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和理论方法可以帮助学生顺利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同时也为相关学科知识创造了横向迁移和实践应用的难得机会,这样就可形成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在教与学两方面都相互沟通、相互促进的正相关效应。

用动态的观点来看,加强高中地理科际联系是大势所趋。它不仅体现了当今科学技术进一步分化必然导致进一步综合的发展方向,而且也反映了面向未来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必须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改革方向。近年来,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课程综合化的探索和整体改革的成功经验确实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就学生而言,他们面对日益开放、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已有了自己的思考和疑惑。他们提出的问题往往超出课本的范围、学科的范围,一个知识结构单一、对相关学科知识不甚了解的教师是很难作出圆满的答复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和丰富课程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学科间的联系。

从教学效果的检查和评价的角度来看,近几年来,高考改革对中学地理学科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消极影响。但我们不能不看到,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高考各学科的命题逐年增加了跨学科的综合题,如数学应用题通过计算能力的考核渗透人口意识和资源意识、英语阅读题通过阅读理解考察地温变化规律等。在当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的起步阶段,高考命题的正确导向无疑为我们的改革和探索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和动力。

二、加强科际联系的原则和方法

加强科际联系应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完善,有利于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并与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序实施并确实取得最佳效益。

1、学科间沟通

为了保证学生能够通过加强科际联系获得正确反映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的地理知识,形成各学科有机结合的知识体系和综合能力,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认真分析本学科的大纲和教材,准确把握学科知识要点和目标要求,另一方面更要通过有目的、有侧重地阅读分析相关学科教材,通过和相关学科教师对相关知识及教法的探讨,来确定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相联系、相重复、相交叉、相衔接之处,来确定各学科间的分工协作,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决定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

2、课内渗透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相关学科,必须分清主辅关系,保持本学科特色,做到适时、适量、适度。

具体可从以下各方面进行有机渗透:

(1)通过知识迁移,用相关学科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为相关学科知识的应用创造条件。

如:引入比热的概念解释海陆差异的形成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引入轴对称的概念形象概括地球上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的同化迁移;引入诗歌描绘、刻划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特征规律的异化迁移等。

(2)通过方法移植,用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直观地表现或分析地理现象和规律。

如:用平面坐标曲线表示太阳直射点的周年移动规律等。

(3)创设问题情境,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相关学科问题。

如:在讲授地球公转轨道特点时,利用所学知识解释语文课文《两小儿辩日》中“太阳到底是早晨还是中午离人近”的问题。这样,既帮助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和掌握了地球公转的有关知识,又激发和促进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3、课外延伸

高一地理课件范文第3篇

一、更新教学观念是前提

教学观念是教学行为的灵魂。教学观念直接左右着教师的教学行为。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启动与实施,首先必须从更新教学观念入手。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为: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等。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地理教学观,不再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结论轻过程,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轻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再造成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能力的培养,忽视个性的发展,阻碍素质的全面提高,不再出现高分低能的状况。我们要通过学习、实践、反思、交流等方式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1)全面发展的教学观。要注重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克服以知识为本的传统教学观。以往的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因而备课的重点往往放在知识的获得与技能的训练上。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备课的重点应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而且要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确有什么作用,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如对教材的处理能否吸引学生学习?问题的设计能否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教学过程有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因此,教学的重点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的能力发展转变。学生学习,既是学习和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又是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身心发展的过程。

(2)师生互动的教学观。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体,在教学中师生交往、交流和互动是高中地理教学必须践行的理念。

(3)注重过程的教学观。要让学生在研究、思考、探究问题和科学实践中获得知识。

(4)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特别尊重学生的人格,从学生的发展着眼,真正在备课的每一个环节都想着学生的发展,想着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使课堂教学在真情的涌动中回归教育的真实,回归生命发展的自然。总之,更新教学观念为新课改的课堂教学创造了前提条件,扫清了思想障碍。

二、改变教学方式是关键

教学方式的优劣是课堂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环节,改变教学方式就是要彻底改变“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大力实施启发式和讨论式等符合课改精神与要求的教学方式。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面向全体学生,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及其发展的可能性,注重个别指导,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要充分把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方式的设计要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创造良好的条件。近年来,北京市中学地理教研人员和许多中学地理骨干教师,认真学习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并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实验,尤其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构建了多种以学生为主体,真正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如启发式教学模式:启发学生感知地理事物的分布、地理景观等感性知识,理解地理的基本原理和规律等理性知识,跨越时空的限制,将地理知识浓缩在有限的课堂中体验模式;实践式教学模式:将地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从实践中获得知识,培养技能和能力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将知识、技能、能力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应用于实践,通过地理观察观测、地理制作、地理调查、地理实验来引入;体验式教学模式:地理年代的久远及空间的宏大与学生有限的感知是相矛盾的。地理学习仅在课堂内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地理事物的美感及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的关系,进而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观念,获得相应的技能和能力,成为具有可持续发展行为的新一代公民,应让学生走入自然,走入社会,走入自然与社会的情境与场景中去,进行体验式学习、角色扮演、正反方辩论、当小老师等;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问题解决学习是高层次的探究和研究式的学习,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范例式教学模式:在地理学习中,借助一些可持续发展的典型案例,对其进行剖析和研究,得出地理规律和原理,认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范例研究联结了:“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使学生不仅理解地理学的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和规律,而且找到应该“怎么办”的方法和途径,进而体现地理教学的实用性和教育性。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的、平等的教学氛围。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改革,如果不改变旧的、落后的、低效的教学方式,那么,这种改革就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高一地理课件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效课堂;学习兴趣;参与

一项调查显示,学生的学习结果往往分为三种情况:(1)“听过,忘记了”;(2)“看过,记住了”;(3)“做过,理解了”。从结果来看,一堂课是否高效不是老师说了算,而是由学生的收获与体验来决定的。因此,在打造高效课堂时教师一般都要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感受和收获:(1)在学法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有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2)在学习过程中要采用赏识教育、多鼓励、多表扬,让学生的学习与求知的兴趣和主动性不断得到肯定与加强;(3)在教学设计时,注意学习情境的“创设”和问题的“预设”,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内在思维的碰撞必然会导致知识的“生成”与新的问题的“生成”,高效的课堂自然也就“生成”。因此,在设计《常见的天气系统》这节公开课时,我始终把自己定位为课堂的组织者,而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一、激趣导入新课,让学生“想参与”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这节课也就成功了一大半。因此,教师应牢牢占领这块阵地,想方设法使地理课堂激情四射,使学生兴趣盎然。这样,学生才能对课堂产生强烈的参与愿望,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为此,我在上课之前,专门给学生放了一段他们平日里经常接触的天气预报的背景音乐,学生听到这段音乐时,感觉十分亲切,有的学生甚至已经在下面悄悄地议论:“天气预报!天气预报!”学生学习的兴趣立刻被激发起来了。紧接着再播放一段天气预报的视频,在视频中富含这一节课所有要涉及的天气现象,视频结束后,立即抛出问题“大家知不知道这些天气现象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悬念一出,学生的精神立马为之一振,接着就开始热烈地讨论开来,学习本课知识点的兴趣马上就被调动起来了。

二、讲生活化的东西,让学生“愿参与”

讲生活化的知识,尽量使学习生活化、生活学习化。因为生活化的东西实用性很强,学生认为学了有用,也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如,讲准静止锋时,结合我们所处的江淮地区特有的“梅雨”现象,提供一些生活化的小资料,让学生了解为什么“梅雨”又叫“霉雨”,它为什么会带来长时间的降水使东西受潮发霉呢?紧接着再抛出问题:“梅雨过后为什么我们就感觉天气又闷又热了呢?闷热的天气状况下台风又是怎么形成的呢?它为什么会带来狂风暴雨呢?”就这样,在联系生活实际的前提下,顺利地导出气旋、反气旋的知识点。这样一来,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就与学生的生活完全贴合起来,学生真正感受了知识,理解了知识,学习效果也就随之提高了。

三、提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真参与”

新课程的理念之一是“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其目的是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关注如何围绕学生的主动学习开展问题性教学,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课正是基于新课程的理念,确立了“问题引领,活动导学”这一整体的教学模式。提出的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让学生在书本上能很容易就找出固定答案这个初级层面上。问题的提出,是要让学生能根据问题的引导,通过自主学习和深入思考,去解决活动中预设的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和技能都得到相应的提高,学习也就更加高效。例如,在本课中,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什么是气团?夏季有冷气团吗?什么是锋面?它是怎样形成的?锋面附近常伴有哪些天气现象?锋面一般可分为哪些类型?”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内容和课件示意图,并且完成布置的活动一:

读下列冷锋和暖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数字代表冷气团的是 ;暖气团的是 。(2)A、B代表的锋面分别是 和 。(3)请在图下方横线上用箭头表示锋面的移动方向。在方框内用“前”或“后”表示锋前或锋后。(4)降水一般发生在 (冷气团或暖气团)一侧,即冷锋降水在锋 (前或后),暖锋降水在锋 (前或后)。

这些任务的完成必须建立在学生真正“参与”的基础之上。在“参与”过后,学生对气团、锋面这些知识点的印象也就格外深刻了。

高一地理课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课堂;教学误区

在新课改的理念影响下,高中地理的课堂学习,更加注重对知识的探究,旨在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合作式学习与探究,对知识进行自我的建构与理解。《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地理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是: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角下,更应注重学生对地理问题的自我探究,并在探究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与误区,在教师的指导下加以改正。

一、建构主义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启示

1.地理课堂教学中的知识观

知识不是对现实世界绝对正确的反映,它只是人们用来描述事物的一种符号,用来表征一些人对待现实世界的理解。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应当正确对待知识的传授,引导学生自我建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动的形成信息架构,并在原有的自身经验基础上用语言符号表征对事物的理解。例如,在学习中图版必修一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这一节时,一些学生只懂得死记硬背“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但却不理解为何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而不是太阳辐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并未真正地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未能对知识进行自我建构重新组合。

2.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单纯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学生自我建构对知识的理解;学习也不是学生单向的接受知识,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知识进行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地理知识源于生活,各种地理事物、地理现象都与生活关系密切,在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在充分掌握初中所学习基础地理知识的前提下,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地理常识,对课堂上的知识进行同化与顺应,最后对所掌握的知识在大脑中进行重组,使认知最后达到平衡的状态。

3.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观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并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也不是知识的单纯传授者,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序的对知识进行建构。例如,在学习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时,教师可采取合作式学习的方式,与学生共同探讨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引导学生进行东西方城市空间布局形态与建筑风格的对比,分组讨论南北方建筑风格、饮食文化(可观看舌尖上的中国)方面的差异,将合作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相结合,改变学生过去只注重书本知识的思想,改变其单纯死记硬背知识的方法。

二、高中地理课堂常见学习误区分析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形成一些误区,通过本学期的实习经历,笔者将高中地理课堂中常见的学习误区进行分类:

1.在学习主体上,建构主义强调学习主体不仅是学生,学习是一种互动的、开放的、集思广益的行为,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向未知的世界寻求答案。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教师是学习的参与者,是学生的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学习过程的参与者。而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却把自己当成课堂的掌控者。例如,在讲解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其重要性这一内容时,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交通运输方式的类型,如果教师在讲授课程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就能够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与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设问:从广州到武汉去探亲,采用哪种交通方式最为适宜?学生分组讨论,为何采用该种交通运输方式,该种方式的优缺点都有哪些)。

2.在学习方式上,高中生常常对地理学习采取一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他们认为地理知识的运用前提是背诵记忆,而后经过认知冲突再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这种错误的思维方式,使得学生不能再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无法形成正确的逻辑关系。例如,在学习地球的自转公转这一内容时,许多同学采取背诵记忆的方式,只知道地球的公转与自传导致了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导致了昼夜长短的变化、导致了季节的更替,但当深究为何会产生四季的变化,许多同学都认为原因是太阳直射点位置的不断移动,却不知直射点位置移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课件模拟演示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变化,学生就可以真正理解这一演化过程,并有助于其创新思维的开拓。

3.在学习目标上,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也就是说,地理学习的最终目的,旨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把地理知识生活化实际化。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学习背景下,高中课堂的地理知识学习,注重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却不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例如,在学习湘教版必修一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一章节时,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应该上升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高度,在学习全球变暖的影响的同时,要理解人为原因为何为主要原因,并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进行分析应该采取的措施(开发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强国际间的合作),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更好的认识世界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根据原有的认知结构,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在相互作用中通过认知冲突,经过不断的同化-顺应-平衡,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同时,应使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知识进行自我建构。本文列举了几类课堂教学的误区所在,旨在通过了解这些误区提高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反思教学过程中教师存在的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也使学生能够学习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Z].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03,5.

[2]李启明.建构主义理论与地理教学[J].教研探索,2007,11(3),:148-149.

[3]白光润.地理科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