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八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以下是我为大家制定的寒假学习计划:
一、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些辅导班来提高自己的弱势学科,巩固自己的优势学科。上高中后,英语的学习需要更多的词汇量等,所以建议同学们抓住机会,利用这个寒假好好为自己充充电。
二、期终考试,大多数同学的成绩都不尽人意,希望同学们能仔细分析试卷,查漏补缺,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
三、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每天坚持进行1小时的体育锻炼,不仅是为了4月底占70分的体育中考,更是为了我们自己的身体健康。
四、每日具体的作业安排,虽然安排有些紧张,繁杂但相信在家长的配合、监督下,同学们一定都能够按时按量完成。
语文
第一阶段:
1月22日
完成七年级上册复习的全部内容。(课内外古诗及生字词)
1月23日
完成七年级下册复习的全部内容。(课内外古诗及生字词)
1月24日
完成八年级上册复习的全部内容。(课内外古诗及生字词)
1月25日
完成八年级下册复习的全部内容。(课内外古诗及生字词)
1月26日
完成九年级上册复习的全部内容。(课内外古诗及生字词)
1月27日
完成九年级下册复习的全部内容。(课内外古诗及生字词)
1月28日
完成《西游记》的一部分读书笔记。
1月29——30日
完成《鲁滨孙漂流记》的两部分读书笔记。
2月1日
完成以《记住这一天》为题的记叙文。
2月2日——2月5日
自由安排
第二阶段:
2月6——7日
完成《水浒》的两部分读书笔记。
2月8日
完成以《成长无捷径》为题的议论文
2月9日
完成《繁星春水》的一部分读书笔记。
2月10——11日
完成《骆驼祥子》的两部分读书笔记。
2月12日
完成《海底两万里》的一部分读书笔记。
2月13——14日
完成《童年》的两部分读书笔记。
2月15日
完成《名人传》的一部分读书笔记。
2月16日
完成以《属于自己的天空》为题的文章。
第三阶段:
2月17日
复习七,八年级的所有内容。
2月18日
家长抽查七、八年纪的复习内容。
2月19日
复习读书笔记。
2月20日
对寒假所有复习内容进行梳理。检查作业。
数学
第一阶段:
1月22日
完成《全程导航》第一章的1.1
1月23日
完成《全程导航》第一章的1.2
1月24日
对第一章进行梳理。
1月25日
完成《全程导航》第二章的2.1
1月26日
完成《全程导航》第二章的2.2
1月27日
完成《全程导航》第二章的2.3
1月28日
完成《全程导航》第二章的2.4
1月29日
完成《全程导航》第二章的2.5
1月30日
对第二章进行梳理。
2月1日
完成《全程导航》第三章的3.1
2月2——5日
自由安排。
第二阶段:
2月6日
完成《全程导航》第三章的3.2
2月7日
完成《全程导航》第三章的3.3
2月8日
对第三章进行梳理。
2月9日
完成《全程导航》第四章的4.1
2月10日
完成《全程导航》第四章的4.2
2月11日
对第四章进行梳理。
2月12——13日
复习解直角三角形。
第三阶段:
2月14——16日
复次函数。
2月17——19日
复习圆。
一、农村高中新生汉语语法知识缺失的原因
我认为,造成农村高中新生汉语语法知识缺失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淡化了汉语语法知识教学的要求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P17“教学建议”提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和修辞知识教学。”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P20“评价建议”提出:“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二)教材中语法知识内容简略、单一,且不在显著位置编排,这些内容在教学中容易被忽略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7-9年级《语文》涉及的汉语语法知识较少,只是在课本附录中出现,其布局是:
七年级下册:P270-P271附录《汉语词类表(实词)》
八年级上册:P266附录《汉语词类表(虚词)》
八年级下册:P248-P249附录《短语结构类型表》、《句子成分简表》
九年级上册:P264附录《复句常用关联词语一览表》
(三)各地中考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命题导向的反作用
因《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有“语法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的要求,各地中考考试大纲(考试说明)也相应提出“语法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试题中对汉语知识的考查也只能是隐性的,如辨析病句等。
(四)农村地区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
考试命题是指挥棒。师生在教学中的功利性显而易见,汉语语法知识的教学在初中阶段随意性大。
二、农村高中新生汉语语法知识缺失的补救办法
(一)时间安排:高一上学期。
(二)教学目标:通过一个学期的复习和补充,让学生系统掌握语法知识、学会运用语法知识,从而提高语文综合能力和素养。
(三)补救办法
1.印发资料,开设专题讲座,系统复习语法知识。
2.用历年高考真题考查方式引领复习语法知识。
(1)词类应用。从近几年高考命题来看,本考点侧重考实词,虚词考查相对较少,虚词有时与实词结合来考。以客观题为主,也有主观题。题型有“依次填入最恰当的一组词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等。
(2)短语的结构。从近几年高考命题来看,本考点的考查方式有:判断辨析型、填充辨析型、替换辨析型的选择题,填充式的主观题。替换辨析型的选择题中,替换或比较的对象可以是成语,也可以是俗语、谚语、歇后语。
(3)句子成分的划分。从近几年高考命题来看,本考点的考查方式有:辨析并修改语句,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等。
3.随文而教,系统复习语法知识。
(1)利用现代文阅读教学,随文而教,强化词类、短语、句子等语法知识。如教学《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引领探究关键语句的含义,对复习语法知识就很有效。这些关键语句是:作者为什么一再说“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说不出话来”“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中“也”字如何理解?“惨象……流言……灭亡”“真的猛士……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真的猛士”、“庸人”、“中国人”、“有恶意的闲人”、“无恶意的闲人”、“苟活者”分别指什么人?第6部分首句“时间……太平”中“太平”如何理解?文中的“伟绩”“武功”等词是什么意思?
一.情境创设导入法。英语教学强调情境的创设,要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交际中学会语言的应用。真实生动的情景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参与,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体验快乐、体验成功。所以结合我们要上新课内容,创造性地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活动,非常重要。如我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上册Unit2:This is my sister.这一课,我事先准备好我的一些家庭照,同时要求学生准备她们的家庭照,基本上把这一单元所涉及的家庭成员都囊括,然后我拿着照片介绍,This is my mother. Her name is .... That is my father. He is my brother...如此重复几遍,学生自然心领意会,借这一情境我把这一单元的重点、难点词汇,句式自然引入,学生纷纷仿效,新课教学水到渠成。
二.游戏导入法。做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游戏又是开发儿童智力的一项重要活动。游戏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体协作能力。游戏具有有趣、活跃、高效、快捷等特点,用游戏做教学引子能使学生在高度兴奋,高度集中的情况下,自觉不自觉的掌握所玩的内容,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我在教学身体部位这些词时,我先与学生玩Simon says: Point to the....指认教室物体及学习用具等,如Simon says: Point to the door. Simon says: Point to your book. Simon says: Point to your bag.然后话锋一转说出Simon says: Point to your head.并给学生做出相应动作,如此重复手、眼睛、耳朵、嘴巴、鼻子等身体部位,自然过渡到新课。再如,同样教授这一课,我还采用另一种游戏即画图竞猜法引入新课。我在黑板上用简笔画勾勒出身体的某个部位,但不画完整,然后让学生根据残缺图画猜测这是什么,自然引入教学内容。
三.图片导入法。图片即可指教学挂图,用白纸画好的图片,黑板上的即兴简笔画,也可指多媒体上下载的图片,图像等。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即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简练概括,有强烈的视觉刺激,能表达丰富的语言信息和概念,同时直观可感的图像能加强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复习导入法。这是一种最常见的导入法。即一般都是复习上节课学习内容或者是复习与要上新课内容相关的知识,然后进入所学内容。一般来说课本的编排都是循序渐进的,单元与单元之间是息息相关有联系的。每一单元都巧妙的含有下一单元所学的知识点。而每一个知识点又会在教材里反复出现,如人教版新课标中,语法知识一般过去式,在七年级下册学过,八年级上册又出现,九年级继续学习,只是内容一步一步深化,形式有所变化。复习导入也可有以下两种方法。
1. 对话复习导入法。即教师和学生根据近期所学内容或自己已有的英语知识积累进行编排、重组,以两人对话、小组表演、Free talk或情境小剧等形式加以呈现,既是对旧知识的复习与巩固,又是对新知识的铺垫。对话复习导入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锻炼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这些对话多半都是学生自编自导,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极高,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2.习题复习导入法。如我在教学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第九单元时,所学话题是讨论过去发生的事,语法点是一般过去式,而此前在七年级我们已经学过一般过去式的简单表达,为了新课的顺利进行,我便出了几道习题复习了个别动词的过去式,如 do—did,am/is—was,go—went,have—had,work—worked,play—played,由此进入新课。
五.故事导入法。如我在教学人教版新目标八年级下Unit4 :He said I was hard-working. Section B时,我播放了一组我们任课教师及班级同学的交流图片和视屏。图中配有文字介绍如你“你在语文学习上很仔细”。 “你的数学还有待于提高”然后我用英语指着图片给同学们简单介绍: They are our teachers and A. They are talking about A’s report card. Our Chinese teacher says A is carefully in Chinese. The maths teacher says A is lazy. He is not hard-working…学生听后立即仿说,新课由此拉开序幕。
六.联想猜测法。我们的学生正是处于一个敏感的、爱幻想、爱猜测的美好阶段,教师可以巧妙的利用这一点让学生根据即将上的新课标题,或相关图片,结合自己平时的语言积累和知识经验,对所要上的新课进行大胆遐想,大胆猜测,从而为教学服务。如我在上人教版新目标八年级下Unit1:Will people have robots?时,我要求学生根据书中图片,再结合课题,畅想What will people’s lives be in 100 years?于是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有人说People will live in the moon. 有人说People will live longer and longer.有人说There will not any wars in the future.等等。我把同学们说的句子板书到黑板上,然后要求学生听录音,把自己的猜测内容与录音材料作比较看看他们是否猜对,学生听完录用后一看他们的许多猜测居然有课文内容一致,受到极大的鼓舞,提高了不少自信。通过此法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七.问题引入法。问题是最能激起学生思维火花的有力武器。通过问题学生开动大脑积极思索,这样既能让学生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又可以激起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如我在教学人教版新目标七年级上Can you play the guilt?时我用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Do you like English? Can you speak English? Do you have a football? Can you play football?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并仿照句式互问互答,接触到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又就课文内容提出相关问题:Can you play the guitar?新课教学内容一目了然。
矛盾性语句的预设是隐性的,虽然如此,但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寻,笔者就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文本中出现的矛盾性语句为例,作一个浅析。
1 预设情境,展现矛盾的心情
情境是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情境是由历史遗留以及对未来的预期而决定的、表现形式多样的、现行的占主流地位的环境因素。刘勰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虽说是文论观点,但可以说明一点:外物环境影响情感。所谓“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都是情为物扰。那么,我们可以说,矛盾心情的产生是与外界环境因素息息相关的,换言之,矛盾心情的出现背后有其预设的情境。
如: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张晓风《行道树》)“忧愁”源于城市的污浊,寂静孤独的黑夜。“快乐”源于夏日的浓阴,清晨的新鲜空气,黎明的朝阳。一“忧”一“乐”的矛盾对比,突出了行道树无私奉献的精神。又如:“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鲁迅《故乡》)这里的“欢喜”是因为二十多年未见的老朋友相逢。而“凄凉”则是因为社会地位的低下和生活的窘迫。
综上所述,反映矛盾心情的矛盾性语句,在预设的情境中能够得到合理的解释,其语义达到了和谐统一。
2 预设条件,求得矛盾的共存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具有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因为只有具备一定条件,矛盾双方才能依存,才能转化。[2]因此,矛盾性语句之所以能为人们认同,是因为它存在着隐含的预设条件。如: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鲁迅《故乡》)希望的“有”和“无”是以人们的追求和奋斗与否为前提条件的,这正如地上的“路”是靠“走”来实现的一样。预设条件的隐含带给我们的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又如: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鲁迅《孔乙己》)孔乙己的确死了,其判定的条件是:孔乙己是一个好喝懒做之人,尽管被打拆了腿,只要一气尚存,就是爬也会出席咸亨酒店的,然而从初冬到年关,到第二年的端午,再到中秋,又至年关,始终不见孔乙己来酒店,从推理上,“的确”死了。大约孔乙己死了,其判定的条件是:孔乙己无姓无名,在众人眼中只是一个笑料罢了,是可有可无的小人物,他的死活无人关心,因此,也就无人能够确认他的死活,只能说“大约”。“大约”、“的确”借助预设条件组合在一起,更加含蓄、深刻地表现了孔乙己的悲惨命运。
3 预设角度,实现矛盾的均衡
在意义上处于对立的两极的词汇可以表示其意义跨度之间某一点的意义。如互相排斥的“明”和“暗”就可统一于一种若明若暗的客观状态之下。这种矛盾双方相向运动到某一点而处于平衡的状态时,矛盾双方在语义上分别指向了不同的角度。如:是的,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小”是指年龄和身材,“大”是指思想认识和意志品质。英子年龄虽小、个子不高,但她遇事坚强独立、镇定安静,所以,英子是既小又大的人。又如: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聂华芩《亲爱的爸爸妈妈》)一个人虽然同不可战胜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茨威格《伟大的悲剧》)这此矛盾性语句都是从预设角度来实现矛盾的均衡,达到言尽而意无究的效果。
总之,矛盾性语句的预设规律或许不仅限于上述这些,有待于大家继续探寻。掌握矛盾性语句的预设规律,这有利于我们指导学生理解其深刻的含义,让学生掌握文学语言的审美价值,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贵阳 中考语文 试题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8.016
“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热词之一。“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来源,也是确保课程改革万变不离其宗的‘DNA’”。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课程独特的课程素养,也是其它素养的基础。任何学科都可以培养思维能力,健全思维品格,但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又是思想的直接实现,因此语文是其它学科的基础。那么2016年贵阳市的中考语文试题是如何渗透学科素养的呢?笔者将选取其中三道试题做一微探:
题目一
下列关于汉语知识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青岩古镇入选‘中国古镇’特种邮票。”句中“入选”和“邮票”依次是动词、名词。
B.“贵州人文精神”“百鸟朝凤”“粽香情浓”依次是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
C.“2016年5月25日至29日,‘数博会’在贵阳举办。”句中“在贵阳”是状语。
D.“盲人女教师刘芳就像一朵开在大山深处的百合花。”这句话的修辞手法是比喻。
参考答案:B
课标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于第四学段(7~9年级)学生有如下要求:
(1)阅读第6点: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2)写作第7点:根据表达的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与内容
本标准“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涉及到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文体、文学等丰富的知识内容。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
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表明: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离不开汉语知识,汉语知识是有关语言的组织结构的基本规律的知识。学好这些规律性知识,能够为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掌握相关的语法知识,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写作水平都是大有裨益的,是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奠基工程。强化对必要汉语知识的考查,旨在引起考生对必要语文基础知识的重视,并希望我们的语文教学能高度重视实用语文知识的开发与建构。
教材联系
这道试题与教科书的联系很紧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附录《汉语词类表(实词)》、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附录《汉语词类表(虚词) 》、八年级下册附录《短语结构类型表》、《句子成分简表》、九年级上册《复句常用关联词语一览表》、《常用修辞格简表》,对初中阶段学生应该掌握运用的汉语知识进行了专门的梳理,传达了编者通过教科书落实课标要求的意图。
命题意图
贵阳市中考语文汉语知识考查形式为选择题,重在考查学生对汉语知识积累、理解、辨析、运用的能力,强化对初中阶段应掌握的必要语法知识的考查,利用中考进行引导,以考促教,以考促学。
贵阳市试题分析
贵阳市中考语文汉语知识考查形式为选择题,近两年汉语基础知识由八个知识点两个选择题减少到只考一个选择题四个知识点。这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以更加严密、具体、生动的考查方式呈现。与全国其他省市的汉语知识题相比,贵阳市汉语知识题有自己的特点:
(1)材料的选择与时俱进,关注生活,关注本土文化。
四个选项材料均能体现贵阳本土特色,并且富有时代感。分别提到了F阳著名的青岩古镇、贵州人文精神、2016年5月在贵阳举办的“数博会”、双目失明,仍坚守讲台的贵阳最美女教师刘芳。试题设置不仅是一种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赞美歌颂本地的风土人情,彰显了试题的人文性。
(2)命题紧扣课标教材,渗透学科素养,语法知识点覆盖面广。
2016年贵阳市中考汉语知识命题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渗透学科素养,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四个选项分别考查了“实词”、“短语结构类型”、“句子成分”、“常用修辞格”四个知识点,初中阶段要求掌握的汉语知识点尽可能覆盖。
(3)突出积累,强调语境,着眼运用。
2016年贵阳市中考汉语知识命题没有简单地考查学生对语法现象的死记硬背,而是注重理解辨析,突出思维能力。变语文知识的孤立、静态的考查为结合语境考查,考查学生准确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学科素养。
答题思路
贵阳市语文中考汉语知识考查形式为选择题,因此答题的基本思路可以是:找题眼――细比较――排除法。
(1)注意题干要求,看清选择的是正确的一项还是错误的一项。
(2)判断每个选项涉及到的汉语知识点分别是什么,脑海中要有系统的知识链条,快速、准确地提取有效的知识。
(3)善用排除法。
教学思考
(1)系统学习奠基
从七年级开始教师就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结合教材附录中关于汉语知识的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对语法知识认真分析,结合实例,引导学生掌握语法基础知识,培养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水平。
(2)随文而教强化
“随文而教”,使汉语知识置于一定的语言背景之中,与理解课文内容有机结合,在语言中学语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经历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这样两个往返回复的过程,就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汉语知识,潜移默化地提高综合运用汉语知识的能力。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随文而教一定要抓住重点,把握时机。以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为例,“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是偏正短语;“拍雪人”、“塑雪罗汉”、“折腊梅花”、“寻蝉蜕”是动宾短语;“何首乌藤和木莲藤”、“又酸又甜”、“方正、质朴、博学”是并列短语等等。
这样进行辨别短语类型训练,既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让学生在理性分析中掌握词汇,积累语言,最终积淀成学生的语法基础,成为学生的语文基本素质。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遇到复杂的单句可随文而教,遇到典型的复句也可随文而教,遇到关键词语如动词、形容词、副词的运用都可以随文而教,遇到精彩的修辞手法也可以随文而教。总之,教师在平时教学和复习中要结合教材内容适度地进行必要语文知识的教学与积累。这不仅有利于中考成绩的提高,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3)作文评讲培养
课程标准在写作部分的要求中明确提出“根据表达的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因此教师在进行作文评讲或者是学生进行作文互评时,都可引导学生运用汉语知识正确审题,运用汉语知识修改文章,运用汉语知识增添文章文采,增强文章表达效果。
(4)语文活动拓展
汉语知识教学可以在语文活动中拓展。 如我们可以开展“搜集对联”、“街头巷尾找病句”、“分类摘抄报刊上的精彩短语”等多种活动,学生的语法水平在语文活动中得于拓展,在日常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5)考试中运用
教师要善于总结,点拨学生考查汉语知识的答题思路与方法。
题目二
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下面句子的作用?
“它已老了,过去的几周,它总是趴在房子前,很久都不动一下。吃饭的时候我必须哄上几分钟,它才勉强张开嘴巴。”
参考答案
此句描写了夏洛伊此时年老体弱的身体状况。这为后文它去世埋下伏笔;同时与后文它恢复自己进食、照顾“土豆”的情形构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夏洛伊作为工作犬的责任心,也突出了文章的主旨;支点能让生命更加顽强。
语文核心素养中强调语言的构建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品质。此阅读试题强调能力立意,渗透语文核心素养。
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文章伏笔照应的理解运用。内容上作上下文的联系,理解夏洛特的老态为死亡埋下伏笔或铺垫,前文的老态与后文照顾土豆的状态形成对比,并结合文章主旨认识到这一对比的作用,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结构与内容的理解,具有思维含量。
教学思考
(1)在课堂教学中,抓住阅读、解题表述(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交流、讨论、总结(学生展示思考过程),训练学生简洁的表达能力。
(2)引导学生答题思路,分析句子作用,应结合文本,调动积累,采用内容+结构的形式进行分析。
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那么在教学中让学生思考什么? 首先教师要思考:该教学内容体现哪些思想方法;有关的思想方法在知识、技能中是如何呈现的;应如何进行辩证思考等。
在试卷分析时可引导学生理清知识的逻辑脉络,重视问题意识的培养;从知识的理解中传递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思想方法;从解题的反思中,探究辩证的思想方法。
题目三
现在,读图成为一种风尚。有人认为,图的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读图好处多多;有人认为,中学生应该以读文为主,因为读图会造成阅读水平低下,得不偿失。请仿照第二自然段,用下面的句式表述你对此的看法和理由。(5分)
我不否认……但……先不说……仅是……就……
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能力比较综合,是一个比较好的限制话题的微型写作。它缘于仿写,又巧妙考查了表达方式、关联词语(较复杂的多重复句),并且关注到热点话题。
学生答案示例
学生一:我不否认读图方式是一种风尚,但我也不认为图的形象性强,信息量大,好处多。先不说读图这种方式一旦蔓延开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汉字文化可能被取代,仅是读图就会造成阅读水平低下,让人很难想象出文字勾勒出的精彩画面,像古代诗歌词句就是用汉字记叙,能够生动的展现出激烈或者美好的景象,这些就近乎肯定了读图方式的得不偿失。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汉字的传承不应被取代,不要追求风尚而湮灭了汉字!
学生二:我不否认读图的阅读方式,会造成阅读水平低下,但我也不认为中学生就应该以读文为主。先不说图的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读图好处多多,仅是考试题目以读图写感,网络上无数让人深有所感的图片就不能视而不见。读图,读文各有所长,两者结合加以利用,提高阅读水平。
学生答题出现的问题
(1)文质兼美,非常优秀的答案少。
(2)逻辑思维不强,一二句无法构成转折,甚至自相矛盾。
(3)审题有误,话题偏移。
教学思考
针对以上问题,如何培养学生思维,突显学习体验呢?笔者尝试做了如下措施:
(1)平时加强相关微型写作训练如:限定话题仿写,限定句式,关联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仿写。再如:续写、改写等等。
(2)学科教学重在“三教”: 教思考、 教体验、 教表达。让学生展示、交流微型写作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