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华杯赛试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 要 本文主要是运用文献资料法,根据我国目前体育赛事的产业化、职业化、市场化的不太理想的现状,首先诊断北京市目前品牌体育赛事的发展现状,并分析造成品牌体育赛事不景气的成因。并提出能够优化北京市品牌赛事效益的对策。试使它运用于北京体育赛事中从而解决目前不景气的状况,保证北京的体育产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 优化 体育赛事 品牌 创新
一、北京市品牌体育赛事的现状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得到高度建设的今天,人们对生活方式提出了更新、更多元化的要求,体育赛事以作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与精神享受这一角色,担负起服务社会大众的需求。本文将试图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视角结合市场管理有关理论,对北京品牌体育赛事发展对策进行探讨和研究。这对提高北京品牌体育赛事市场化运作水平,促进北京市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将北京创建成为国际化体育中心城市等,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自2003年,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创建国际化体育中心城市的目标。为加快实现这一目标,在国家体育总局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市举办了一系列国际体育赛事。主要有2003年中国式摔跤国际邀请赛,2004年亚洲杯足球赛,2005年世界羽毛球混合团体锦标赛,2006年世界青年田径锦标赛、世界女子垒球锦标赛,2007年北京世界跆拳道锦标赛、世界柔道团体锦标赛,2008年世界智力运动会等。此外,还有每年一届的北京国际马拉松赛(自1981年开始)、中国网球公开赛(自2004年开始)、世界斯诺克中国公开赛(自2005年开始)等国际品牌赛事。还举办了NBA中国赛北京站比赛、西班牙皇马中国行足球赛等有影响的商业赛事。虽然北京市体育赛事的发展得到一定的进步,但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比如说现场上座率低;电视转播收视率低不仅挫伤了俱乐部的积极性更打击了那些赞助商、广告商的积极性。
二、北京市品牌体育赛事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国际知名品牌赛事数量少且不稳定
北京市确实举办过多次国际型的体育赛事,但大多数赛事多为一次性的。具有较为固定赛期与举办场馆的品牌赛事数量较少。目前,北京有国际马拉松赛、中国网球公开赛、世界斯诺克中国公开赛三大品牌赛事。但由于举办运作时间短,且均由政府或有政府背景的社会团体举办等原因。缺乏灵活的市场运作机制,造成经济效益及社会影响力均不稳定。
(二)国内体育赛事项目水平不高
在众多的奥运比赛项目及非奥运比赛项目中,具有较强观赏性的对抗型比赛项目水平普遍不高,运动员的竞技技术水平有限,直接影响到比赛的观赏性。同时,缺乏影响力高的本土体育明星,来带领整个团队取得社会大众的关注度,进而吸引观众。在北京举办过的很多休闲类的非奥运比赛项目,如武术、门球、汽车、信鸽等,由于普及程度较低,均未形成规模。北京市大多数重要的体育赛事一般均由政府出资,如国际马拉松赛、中国网球公开赛、世界斯诺克中国公开赛这三大品牌赛事就全部由北京市政府出面申办与投资。目前由于体育产业市场及相对应的消费人群尚不成熟,再加之体育中介组织机构整体规模小,缺乏大型赛事的组织型人才与经验,因此市场化运作程度不高,难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体育场馆“质量”不均衡及群众体育基础薄弱
北京市体育场馆总量明显是“捉襟见肘”,人均社区体育设施面积仅为0.016平方米。场馆布局不合理,大多数奥运新建体育场馆位于北部城区,与南部城区体育设施情况形成明显反差对比。这给群众体育的发展带来不便,造成群众体育社会化与生活化程度落后,2008年北京16-75岁的人群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达43.2%,其中大多数是中老年人,16-24岁的人仅占参加锻炼人数的7.8%。
三、优化北京市品牌体育赛事的对策
(一)制定长期的战略发展目标,重注赛事的创新
2011年体育总局编制了《体育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表明了在未来五年我国体育产业战略发展目标。办好各类体育竞赛,更好地满足人民大众欣赏高水平赛事的需求,这是《规划》里面的目标。那么针对品牌体育赛事的打造也需要制定与国家宏观《规划》相匹配的战略发展细则。
(二)改革赛事内部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强化市场运作程度
将体育赛事作定义为一种服务产品,具有商品交换的过程,赛事运作的专业化团队,应该制定匹配公司化的管理体制,完善内部的各项运行机制。提高团队内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逐步改善体育赛事的运作环境,应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地位。亚当·斯密曾说过“市场是一只无形的手”,它时刻调控着社会资源供需的平衡。体育赛事作为商品,应该充分挖掘它的市场价值,强化市场运作程度。
筹办、组织体育赛事在我国仍处于初级阶段,大力培养及引进体育赛事策划组织人才在此刻极为重要。目前,我国对这一方面的人才培养力度不高,并没有系统的针对目前人才缺失的问题进行重视的回应。相关部门应尽快予以重视加快这一方面的人才培养。体育赛事位于体育产业金字塔的最上端,在发展上层产业的同时,要不断兼顾下层基础的发展。我国人均体育硬件设施资源较为匮乏,应加大投资建设力度,保证群众体育健身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纪宁,巫宁.体育赛事的经营与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1.
关键词:“潜能教学”;职教梦想;教学体系;教学实践;教学成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4C-0044-04
一、启梦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问题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也指出,世界上任何一个人能够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的人也会学会――只要全心全意向他提供适当的前期和当时的学习条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是彼此相互独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的。[1]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智能的多元性、整体性、差异性、实践性和可开发性。这说明所有的孩子都有禀赋、所有的学生都能成功。教育的任务就是挖掘他们的优势智能是什么,并使这些优势智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近年来,江苏省扬州旅游商贸学校以“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为指导,秉承“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的校训,不断创新教育教学理念,牢固树立“进扬州旅游商贸学校都是才,出扬州旅游商贸学校必有用”的人才观和“扬州旅游商贸学校的一切都是我的责任”的育人观,构建了“潜能教学”体系:“造名师”发掘教师潜能――教师潜能助学;“抓课堂”发挥教学潜能――教学潜能促学;“赛比拼”激发比赛潜能――比赛潜能励学;“分教考”开发考评潜能――考评潜能督学;“兴教研”挖掘教研潜能――教研潜能导学;“拓资源”开拓资源潜能――资源潜能活学。学校围绕挖掘学生学习潜能的目标,形成了挖掘中职生学习潜能的教学“工艺”流程。
二、筑梦
(一)“造名师”发掘教师潜能――教师潜能助学
教师的教学水平对提升整个学校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首先要发掘教师潜能。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把建设智慧教师团队和名师团队作为本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着力培育特色教师,努力打造名师团队。
1.培育名师有梯度。2013年,学校启动了“一二三名师工程”。即启动培养“全国名师10名、全省名师20名、全市名师30名”的名师工程。为培养各级各类名师,激发青年教师的成长动力,学校除了安排教师参加市级以上的各类教师培训以外,还定期举办青年教师主题培训活动,主要培训项目为教学设计、说课、论文撰写、课题研究等。学校仅2014年就安排212人次教师参加市级以上师资培训,856人次15个项目的青年教师主题培训活动。
2.打造名师重“三引”。为培养名师和大师,学校以职教发展的战略视野大兴“三引工程”。即通过引智入校、引企入校、引技入校,引进专业和行业名师、大师通过助力特色品牌建设,快速提升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扬州剪纸、玉雕、漆器、“三把刀”、泥塑、木偶剧、弹词、清曲、古筝、茶道、歌舞茉莉花等都是独具经典的地方民族传统文化,学校定期邀请文化工艺名师、大师对青年教师培训和指导。如学前专业每学期邀请江苏幼儿教育名师沐文扬作专业讲座,让学前专业青年教师及时了解行业动态,开阔教育视野;长期聘请中国烹饪大师陈恩德培训烹饪专业青年教师,加速提升烹饪专业青年教师理论与实践水平。
“名师工程”启动以来,青年教师在学习培训中拓展了视野、提升了素养、激发了潜能,涌现出了一批小有名气的青年教师,如导游名师濮德锁,烹饪名师仲玉梅、王爱红等等。
(二)“抓课堂”发挥教学潜能――教学潜能促学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要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就必须深挖课堂教学潜能,向课堂要效益、要质量。为挖掘课堂教学潜能,学校一方面不断完善课堂教学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定期与不定期举办各类教育教学活动。
1.制度管理课堂。首先,学校制定并完善了一套规范的上课仪式制度,通过规范课堂教师和学生的行为,确保课堂教学任务的顺利开展。其次,修订和完善了备课制度和督导反馈制度,做到备课有要求,检查随机化;督导有保障,反馈常态化。再次,为提升系/部的课堂教学管理能力,教务处每周二定期召开由各系/部主任参加的教学会议。参会人员还包括分管教学的校长、各教研组组长。会议内容主要是梳理全校教学工作,交流工作进程,反馈督导意见,提出整改建议,进行工作布置。课堂教学督导、反馈结果与教师考核相挂钩。
2.活动助力教学。自2009年起,学校每学期定期举办“潜能课堂”主题教学活动。课堂教学紧紧围绕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度、学生的参与度、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三个维度挖掘课堂教学潜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推动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系/部各专业不定期举办以技能展示为主题的课堂活动,如烹饪系/部每学期举办一次“炫动美食节”课堂技能展示活动、旅游系/部每学期举办“歌吹扬州”的课堂导游技能展示活动等。单招系/部还探索出“3+4”课堂教学模式、“‘双师’协同”课堂教学模式。主题课堂教学和专业课堂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潜能,促进教师进一步研究教法学法,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三)“赛比拼”激发比赛潜能――比赛潜能励学
“普高有高考,职校有大赛”。中职教育要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学校高度重视各级各类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比赛,通过比赛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真正做到敢赛、敢比、敢拼,在比赛中找回自信,提升技能水平。
1.搭建平台比技艺。为激发学生潜能,学校对技能大赛、文明风采大赛等赛事采取了集中培训、团队作战、反复磨练、分层展示、不断优化的比赛策略,确保了学校在各类大赛中始终居于省市同类学校的领先地位。特别是技能大赛,学校为学生精心打造了三个平台:上半年的技能“双杯赛”、下半年的“技能大比武月”和每周三的“校园梦想秀”。三大技能平台确保了学生“日日有练习、周周有展示、月月有比拼”,让学生学技能、练技能、磨技能成了学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此外,学校每个学期期末考试还增设技能考试,如此技能比拼,让技能上手、进口、入脑、驻心已成为学生的学习习惯。
2.师生同台赛“双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定期举办的技能比赛大舞台――“双杯赛”,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双杯赛”是指一、二年级学生的“能手杯”、三年级学生的“成才杯”,比赛以展示专业、展示技能、展示自我为主题。如今的“双杯赛”已成为学校学生展示技能、比拼技能、展示自信的大舞台,也成为每年市、省、国家级技能大赛前的“练兵场”、“演习场”。近几年,随着教师技能大赛要求的提高,更随着学校青年教师团队的不断壮大,提升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已成为师资队伍建设的迫切要求,学校于是在“双杯赛”中增加了教师技能比赛的内容,师生同台比技能,创设了师生练技能、赛技能的和谐氛围,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爱技能、学技能、练技能的兴趣。
(四)“分教考”开发考评潜能――考评潜能督学
学校重视教学评价机制建设,构建了“4A”(德育、学习、实训、实习)发展性教育教学评价体系。考试作为学习评价的重要一环,中职校要重视考试对教学的检测、评价、督导功能。为挖掘职教考评潜能,学校于2013年提出并践行教考分离制度,以考促教,以考促学,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1.制定考试大纲。为推进考试制度改革,实行教考分离,同时为了学进程、教学内容,统一考试标准,梳理课程教学要求,学校制定了校本考试大纲。学校聘请专家成立专家委员会,指导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课程调整,论证各专业课程与文化课程的考试大纲。
2.落实考试标准。期中考试实行校内背对背出卷制度。单招班采用扬州市联考试卷;语数外各科,一年级任课教师出二年级试题,二年级任课教师出一年级试题,分A/B卷。期末考试由学校组织专家出题,试卷在校外印刷封装。70%左右试题来自于平时的“周周练”内容,30%的内容来自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或课程考试大纲的拓展与延伸。语数外统考,专业理论课抽测,专业技能课则基于工作过程确定项目和内容,并专门聘请考试评委。
3.改革阅卷流程。为保证成绩客观化,学校打破以往各教研组批改本组科目考试试卷的做法,实现组组(教研组)随机批改,批改时采取流水阅卷,专人登分。如此阅卷能比较全面、客观地反映出学科学生的学业水平,也量化地呈现教师教学质态、系/部及班主任管理质态以及学生的学习质态,为教师考核及学科督教、督学提供有力依据。
4.增设技能考核。为考核学生的技能水平,学校在每学期公共基础课期末考试前设定技能考核日,专项考核学生技能。各系/部会同专业教研组联合考核学生一学期所学技能,考核分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不合格者需要补考。
(五)“兴教研”挖掘教研潜能――教研潜能导学
提升学校教学水平,必须大兴教科研工作,挖掘教研潜能。学校以课堂教学为教科研工作主阵地,提出了教科研工作要走“靠实研究、靠实推进、靠实发展”的“三靠”教科研路线。要求课堂教学改革、技能教学改革、实训模式改革必须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力争形成既符合教育规律、具备学校特色,又具推广价值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1.优化课程结构。在学校教科室的指导下,各系/部成立专业课程建设委员会。学校根据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的评估标准,重新修订专业课程实施性计划,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加强与现代企业、行业协会及行业专家的联系,弄清各专业具有核心价值的技能要求,提高其与市场的契合度,做到有考核、有特色,有成效。继续加大市场调研力度,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做到专业课程与市场接轨、与学生职业素养要求接轨、与教师知识能力结构接轨。
2.举办“三说”教研活动。系/部和各教研组认真组织教师开展“三说”教研活动,即每一位教师认真研究,一说所任教班级的专业发展方向,二说学生发展所需的能力要求,三说学生终身发展所需的素养。“三说”活动教研优化了教师学科教学训练方案,促进了系/部认真研究市场发展动态、校内办学条件,积极谋划系/部发展愿景。
3.举行“三课”评比活动。为激发青年教师的教科研潜能,学校定期举办“备课”“上课”“说课”的“三课”评比活动。此项活动是在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潜能课堂”主题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各教研组、各系/部再评选出教研组和系/部前三名选手继续比拼。这项活动客观上促进了教研组和系/部的教学研讨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以及教学能力的提升。
4.加大科研培训。为加速教科研队伍的成长,提升教科研水平,学校定期或不定期邀请专家到校指导教科研工作。如学校在2014年就特别邀请了省级专家和教育部职教司的专家来校为学校科研团队在信息化教学、课程改革、师资建设、专业发展研究等方面作了重要指导。
(六)“拓资源”开拓资源潜能――资源潜能活学
挖掘教学潜能,离不开开发学校资源潜能。学校除了重视发掘教师、家长、社会、学生等人力资源的潜能,还重视开发校本课程、教学设备设施、网络信息化等非人力资源方面的潜能。
1.建设多功能硬件设施。2014年6月,学校服务实训楼开工建设。新建服务实训基地将进一步实现产、学、研、训、赛、考一体化,努力打造现代化“教学工厂”、“企业课堂”、“技能教室”或“技术设计服务区”,更好地为教育教学、实训实习服务。这将有利于进一步挖掘旅游服务与管理、中餐烹饪、导游服务等旅游服务类省品牌专业的教学潜能。
2.打造数字化智慧校园。学校制定了数字化智慧校园建设的总目标:利用先进成熟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数据库技术,通过科学合理的规范与完备通用的技术规范,构建技术先进、安全可靠、扩展性强、高速畅通、覆盖全校的校园网络环境。建立一整套校园信息管理软件平台――一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虚拟化的新型教育、学习、管理平台,实现学校各项工作的信息化,为广大师生提供简便、快捷的网络化信息服务。
3.建设教学研赛录播室。为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开发和共享,进一步挖掘教学潜能,提升教学质量,学校已建成了公开课录播教室。这大大提升了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课程等的前期录像、后期制作能力和制作质量,为完成各种视频资源教学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学校的“教、学、研、赛”一体化活动提供了现代化“武器”,有利于科研活动效率的提升。此外,录播室还是学生实验实习很好的场所。
三、圆梦
(一)教风、学风、校风日益改善
“潜能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校教风、学风和校风焕然一新,学生早读激情四射,上课认真专注,自修紧张安静,考试诚实守信,实习刻苦钻研,竞赛争创佳绩,创业有声有色。毕业生基本素养和综合能力迅速提升,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二)市赛、省赛、国赛成绩斐然
“潜能教学”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师生在省市技能大赛、国家技能大赛中硕果累累,使学校成为扬州职业院校的技能大赛奖牌得主大户。2014年,学校在教育部组织的全国信息化教学大赛中获得一等奖第一名,这是扬州市第一次获得信息化国赛金牌。截止2014年6月,师生共获省级技能大赛奖牌45枚,其中金牌12枚,银牌14枚;国家级技能大赛奖牌18枚,其中金牌9枚,银牌5枚,铜牌4枚。
(三)学生升学、就业、研修路路畅通
“潜能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潜能,近几年学生成人高考升学率保持在95%以上,对口单招升学率大专升学率保持在100%,本科升学率也逐年上升。尤其是在2014年,学校对口单招高考本科升学率取得历史性突破,首次取得扬州市第一名的好成绩。学生毕业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每年还有不少学生赴日本、意大利留学研修。
“潜能教育”的成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近3年来自省内外的到访参观交流和研讨会议达30批次。“潜能教学”更受到了各级教育部门的肯定,截至2014年,学校连续7年被扬州市教育局授予“技能大赛先进学校”称号;被江苏省省厅授予“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2014年9月,学校被国家教育部表彰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这是教育部对江苏省扬州旅游商贸学校“潜能教育”工作成绩的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