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规划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规范化;健康教育;神经内科
健康教育是现代护理界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1],健康教育能从患者的心理、思想等很多方面使患者对疾病有一个很好的认识和了解,不仅如此,还能使患者正确的对本身疾病有一个了解。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脑梗死、脑出血等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2],该系统的疾病致残率较高,对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不仅要从药物方面入手,还要重视患者的康复锻炼及患者的健康教育[3],在本研究中分析探讨在神经内科患者护理中使用规范化健康教育方式的临床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5月就诊于我院神经内科的220例患者,其中男性150例,女性70例,年龄在36~57岁,平均年龄(28.332.16)岁。根据护理措施的不同随机分组:干预组110例,常规组110例。对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资料(年龄、性别、病程)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均衡可比(P>0.05)。
1.2方法。常规组:使用传统健康教育方式进行护理。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除了解患者的病情外,还要对患者的疑问做到细心的解答。干预组:使用规范化健康教育方式进行护理。具体措施如下:①组建健康教育小组。从神经内科选取3~5名优秀的护理人员组成专业的健康教育小组,对神经内科接收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了解和总结,根据具体情况来制定具体的健康教育工作方法和内容。②了解患者情况。自患者入院起就要对患者的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如果患者存在语言沟通障碍,则要通过图文并用的方式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做到对患者情况的详细了解。③健康教育实施。向患者宣讲神经内科的有关疾病知识,使患者对神经系统疾病有一个整体了解,并使患者及家属掌握康复锻炼的技巧,可以在出院后对自己的生活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最大程度的康复。
1.3观察指标[4]:对两组患者实施不同的护理方式后,观察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情况、患者满意度情况、对健康教育的掌握情况等。
1.4统计学方法:对实验中所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检验,使用SPSS17.0软件,以P<0.05作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
2结果
2.1干预组与常规组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结果显示,常规组物质生活状态、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生活质量总分评分分别为:44.64±2.45、55.53±6.21、52.17±2.26、48.83±5.26、201.47±16.28,干预组对应数据为:53.48±1.76、68.82±5.09、64.48±1.87、61.13±6.15、248.21±15.16,可见,干预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要显著优于常规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2干预组与常规组患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结果显示,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干预组优、良、差分别为:96例(87.27%)、5例(4.55%)、9例(8.18%),明显优于常规组对应数据68例(61.82%)、25例(22.73%)、17例(15.45%);干预组护理满意度108例(98.18%)显著高于常规组91例(82.73%)。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神经内科患者的护理过程中,耐心、细心、恒心是最基本的要求[5]。在神经内科就诊的患者具有较大的情绪波动以及病情的反复波动性,针对这些就要求护理人员对患者的情况进行详尽的了解并做到足够的重视[6]。现阶段主张使用专业性、人文性的护理措施对患者进行护理,尤其在神经内科患者的护理过程中要重视规范化健康教育的作用。在本研究中分析探讨在神经内科患者护理中使用规范化健康教育方式的临床效果。结果显示对两组患者实施不同的健康教育方式进行护理后,干预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要显著优于常规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患者掌握优良率为84.55%,干预组患者掌握优良率为91.82%,干预组患者的掌握优良率要显著优于常规组患者的掌握优良率(P<0.05);干预组患者的满意度要显著优于常规组患者的满意度,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本研究中采取规范化健康教育的方式对神经内科的患者进行治疗,临床显示了较好的临床效果,通过健康教育,神经内科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得到显著的提升,护理工作人员对患者的病情掌握也达到更具体化,使得护患之间的沟通更为密切、协调。于患者而言,通过健康教育,可以对自身疾病有一个详尽的了解,更好的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并能把康复锻炼做到最好。综上所述,在神经内科患者护理中使用规范化健康教育方式进行护理,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对健康教育的内容有了很好的掌握,不仅如此,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也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夏金菊.互动式健康教育对脑梗死患者认知行为及神经功能的影响[J].中国健康教育,2015,31(10):980-983.
[2]陈淑彦.规范化健康教育在神经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23):240-241.
[4]黄彩红,骆谏英,胡燕萍.试论规范化健康教育在神经内科护理中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10):1424-1425.
[5]吕文艳.规范化健康教育在神经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13):273-274.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教育
一、当前我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中实践教育的现状
(一 )高校对实践教育不可替代性认识不足
大学教育是综合教育的过程,高校要想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发展的有用人
才,就要不断地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大学生正处于舒伯生涯阶段理论中的探索阶段,是完善自我,探索职业的重要时期,因此,他们急需通过生涯规划系列课程的有效指导,而使自身的生涯规划更加科学有效。从当前情况来看,虽然各高校已经将职业生涯规划课列入必修课程,但在扩招背景下教学任务的艰巨和师资力量的不足使得这门课程未达到应有的效果,高校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课堂、轻课外的倾向。
(二 )实践教育的科学有效性亟待提高
由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很多高校开设的时间不长,从师资上讲,大部分承担职业生涯教育的教师往往是普通负责教学或者是思想政治教师兼任,尽管这些教师也有加强实践教育的主观愿望,但由于自身在社会实践方面,尤其是职业世界经验方面不具有能够辅导学生的能力,使得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中的实践教育内容设置较为随意,缺乏必要的专业性和实用性。
(三)高校缺乏实践教育过程中风险规避的制度和措施
在当前形势下,影响高校大力开展大学生实践教育的诸多因素中,法律法规不健全处于十分醒目的位置,目前,我国尚未制定适用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方面的法律法规,而多数高校也未制定行之有效的风险防范制度和措施,加之某些企业在市场运作方面存在一定的漏洞,高校顾忌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安全、财产、权益等方面存在的风险,所以不能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
二、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教育的具体策略
(一 )将实践教育纳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是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工作,使择业的风险降到最低,因此实践教育必须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全程。高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每个年级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教育。一年级,实践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完成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要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从而有针对性的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二年级,学生开始步入到了职业世界的探索期,对应的实践教育主要体现在帮助学生了解大学生就业的宏观状况,通过初步探索寻找差距,制定个人能力提升计划。三年级,实践教育要根据学生的实践经验,结合职业测评工具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职业技能和自我管理能力,确定合适的工作目标。大四阶段,实践教育要鼓励学生积极投身求职行动,通过实战的方式训练大学生的求职技巧,并对就业困难的学生开展个性化辅导。
在教育方式上,除了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外,学校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根据高校的专业设置和方向给学生提供与职业发展相适应的实训、实习机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顶岗实习、社会公益、寒暑期短期实习工作、周末兼职工作等来强化学生的实践记忆,使大学生尽早与用人单位接触,及早了解目标职业和工作环境,根据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提高职业素质和技能的同时,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
(二 )大力提高师资队伍实践教育水平
高校教师作为实践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其思维过程和组织能力直接决定了实践教育的水平和成效,学校首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内部教师资源,要本着“教育者自己必须先受教育”的理念,对于参与大学生职业规划实践教育的教师与辅导员,要积极联系接收单位,为他们提供必要的进修、深造的条件与机会,此外,还要充分吸取社会资源的宝贵养料,积极联合社会力量,邀请相关专业的创业者、行业标杆人物,企业人力资源专员以及教育学与心理学专家等,到校开办讲座或座谈,为高校的实践教育课程做必要的补充。这种以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师资为主体,其他院系教师、校外聘请教师为补充,统筹配合的师资队伍,才能为学生提供科学有效的就业指导。”
(三 )加强实践教育过程的风险管控意识
按照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大学生正处在探索期,对社会和工作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这些特点在一个规范的实践环境中对他们的成长有很大帮助,但是在离开了校园的安全环境后就会存在一定风险,高校教育者要加强风险管控意识,一方面,要不断呼吁全社会共同关心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通过推进立法进程,明确学校、学生和社会各方面的权利和义务等内容,使实践教育有法可依,为学生建立健康有序的良好环境和实践运作机制。另一方面,高校自身要关注实践过程中的关键风险点,制定风险管控制度,帮助学生树立风险意识,使学生安全有效的完成实践教育内容。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实践教育是高校人才教育的重要环节,它的体系构建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高校在实施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只有不断摸索,才能逐步完善和健全实践教育体系,为社会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钟谷兰. 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任凤彩.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价值与实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2):68―70.
关键词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 地学思维 本科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长期以来,地理学已逐步从人们认识周围世界的有力工具发展成为改造世界的科学,它已是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重要的基础科学之一,为一系列勘测、设计和规划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以解决重大的国民经济问题。①为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教育部先后于1998年和2012年对地理科学专业进行了调整,在现行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中,地理学下属学科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被拆分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两个专业,这一专业的拆分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对学科的要求。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作为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其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地理学。因此,笔者认为作为地理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一门学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经典地理学思维和素质的培养。
1 地学思维
传统地理学提倡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和类比方法等,是地理学中最重要也最普遍的科学方法。②现代以来,地理学有了更强的整体性观念,更多地从地域系统的整体出发,注意从理论假设出发进行演绎,使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能够相互补充、辩证统一,并积极引进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逐步形成了一种复杂系统科学的思维方式。③
从具体研究方法来讲,现代地理学综合研究的两大方法为区域法和因素法,④即以区域为基础的综合研究和以要素基础的集成研究。但无论是区域法还是因素法,都要借助系统科学的方法论和辩证思维,以探究地理综合性问题的求解途径,这类研究方法和地学思维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2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发展现状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是理学地理科学大类下面的二级学科,前身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2012年教育部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拆分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和“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两个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依托于地理学、城市规划和管理科学,侧重于应用领域,着重培养我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规划与管理的专业性人才。⑤城市规划一般依托建筑学平台建设,侧重于技术领域,重视物质规划和形态设计,如建筑设计、住区规划与设计、旧城改造、城市设计、景观规划与设计、市政工程规划等,其毕业生大多就业于大城市的设计院、政府部门、城市建设咨询和研究机构。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设立的目的是希望将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城乡规划和管理之中,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之需且具有资源、环境与规划管理能力的综合性人才。从专业设置学科背景看,全国大部分高校资环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前身)是在地理学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南京大学黄贤金⑥等人于2011年对98所开设有该专业的高校开展了问卷调查、分析,结果表明98所高校中67所是以地理学为学科背景,占68%;11所高校以地质学为科学背景,占11%;以农学和测量学为学科背景的各为4所,分别占5%;其他以建筑、环境、林学、经济学等为学科背景的高校11所,共占11%。然而,在一些开设该专业的普通高校的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专业重复建设、盲目扩大规模、人才培养缺乏特色、学科定位不明确、⑦⑧尤其是轻视对学生地学思维的训练,过分注重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培养目标向建筑类倾斜,无法凸显地学特点、展示专业特色,导致学生就业方向不明确、就业情况不乐观。
3 培养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地学思维的重要性
3.1 有助于学生理解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科背景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跟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也最具活力,该专业面向全球性的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城乡协调发展问题等,综合性与应用性都很强。⑨学生只有具备了全局与系统、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类比方法等地学思维方式,才能有效地理解并接受相关理论,对于学习中遇到的关于区域、空间、尺度的概念有具体认知和理解,在遇到具体问题时才能得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3.2 有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在生态环境问题凸显的背景下,生态城市、绿色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这也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具有全局与系统、分析与综合等地学思维方式,而学生仅通过城乡规划的理论、技术、方法的课程的学习是无法得到有效训练的,因此,需要重视地理学经典的理论教育。
3.3 有助于学生完成个人职业规划和目标的设定
有效的职业规划对于促进学生实现其人生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地学思维的特色之一在于训练学生综合考虑问题的能力,而这一点在学生制定个人职业规划和目标时尤为重要,有助于学生综合地思考问题,明确自己的前进方向,客观全面地面对人生的每个阶段并不断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
国际理解教育,是基于全球化发展而产生的教育准备与适应。从外延上看,国际理解教育包括全球视野教育、人权教育、民主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等。从内涵上看,国际理解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元视角和对多样化的世界观的认同;帮助学生认识到全球相互依存的关系,了解当代世界的重大课题,认同和理解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作为全球成员的自觉意识,并通过在认知、情感及社会技能方面的训练,使其获得在公共事务中自我决策判断和行动的能力。
国际理解教育近年慢慢突破了专家研究的范畴,被许多国家直接列入了国家行动计划,包括其在幼儿阶段的启蒙教育。因为,儿童需要从根本上重新评价世界观以及重新思考在这样的世界里该如何看待自己、理解别人和自己,为在未来全球化社会中应对不同问题而做准备,并最终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行动者。而相应视野和能力的缺乏将带来国际竟争力劣势。
发达国家对于国际理解教育的关注由来已久,这使得他们在当前的国际事务当中更能占尽先机。早在1948 年,全美教育协会(NEA)就提出了美国学校中的国际理解教育报告,强调美国需要培育对人类有义务意识和觉悟的良好市民,联邦政府拨专项经费开发国际理解教育课。克林顿政府直接把“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和参与世界事务的能力”写入了美国教师法。奥巴马政府提出“在教育当中实现基于共同利益、分享价值观并互相尊重的国际关系”,以“邻居相处”的方式在全世界范围内与各国打交道,学习别国的历史、价值观及看问题的方式,是“唯一的摆脱贫因、克服不利背景、文化差异与特权限制的途径”,从这个高度上论证出“教育是对未来唯一的保障”。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美国从幼儿园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浸润着国际理解教育的理念。比如,在哥伦比亚大学,学校将教室进行了全面的改造,以全球虚拟课堂代替传统课堂,使原有课堂直接能够连接、放大与增强现有资源,直接给予学生国际理解的体验。
而我们国家的东亚近邻,也早已紧跟欧美国家的国际理解教育步伐。早在1989年,日本文部省就了适应国际化信息化背景的教育方针。提出21世纪日本教育从幼稚园到大学都要贯彻的一个理念:培养世界之中的日本人。具体表述为“要站在全人类、全世界的视野中,培养能够在艺术、学识、文化、体育、科技、经济等各个领域上为国际社会做出贡献的日本人”。韩国也紧跟其后,提出了“韩国教育要培养面向世界的韩国人”。
二、幼儿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性及现状
关于幼儿教育的特殊意义,随着多学科相关研究的推进其重要性日益彰显。许多国家纷纷将其放到事关社会全面发展甚至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2010年9月的联合国首届幼儿保教会议,各国一致同意将大会主题定为“构筑国家财富”,中国政府的发言也将幼教称为“促进昌盛与人类进步的关键所在”。关于早期启蒙的重要性,有一项研究有较为直观的指标。美国的高瞻-佩里幼儿教育项目对贫困黑人儿童进行的长达40年的追踪研究显示:在实验组被试对象27岁时对早期教育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可以发现对幼儿教育每投入1美元就能够获得7.16美元的收益;到实验组被试 对象40 岁时,幼儿教育的投入回报率更是大幅增长,对幼儿教育每投入1美元就可获得17.07美元的收益,其中4.17美元是对个体成长的回报,12.9美元是对社会公共事业的回报,体现在社会福利、补救教育、预防犯罪方面投入的降低以及纳税的增加。所以美国历届政府都投放大量资源用于幼儿教育,而奥巴马总统就直接说“我要投资幼儿教育”。
我们可以预期:如果我们需要培养国际理解视野的公民,在启蒙时资于教育是性价比极高的一件事。国际理解教育,不仅是一些国际化的教育内容,更是一种国际化的方法、视角、价值观,广泛关涉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在幼儿教育阶段奠基的国际理解素养,不仅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极大地改变学生的思考方式、素质结构、师生互动方式,也将直接决定学生未来与世界的互动方式与能力。
2010年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显示出我国政府发展学前教育及国际理解教育的决心。《教育规划纲要》专章对教育开放进行了阐述,明确提出,为了“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通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交流合作水平”“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这与国际上的国际理解教育发展运动的目的与内容是完全一致的。而对于学前教育,《教育规划纲要》首次将学前教育专章阐述,明确了学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提出“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教育规划纲要》给予了学前教育前所未有的关注立场和改革力度,这给学前教育的大发展提供了极好的契机,同时,《教育规划纲要》对于国际理解型人才规格的诉求,也对幼儿教育的教育启蒙提出了人才规格方面的直接要求,这为幼儿教育大力发展国际理解教育提供了政策依据。
目前,我国的幼儿国际理解教育较之基础教育阶段的国际理解教育走在前列。直至2010年,普教段仅有少量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体系在一些私立学校出现。而我国的幼儿教育阶段由于不是义务教育,具有更为市场化的操作方式,大量的涉外教育机构的出现,大量的涉外课程的引进,本土课程也加入了许多国际元素,这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幼儿教育的国际化,许多课程与制度带有一定的国际理解教育色彩。但是,由于市场化操作规范的缺乏,以及课程改建中专业指引的缺乏,使得许多的机构、课程、理念等被戏称是“披着国际马甲而已”。
作为现代教育乃至未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理解教育的地位已经日渐凸显,而学前教育的特殊意义与价值使得国际理解教育的早期启蒙显得极为重要,我们宜从目标、课程及方式上促进幼儿国际理解教育的实施。
1. 提高认识,明确幼儿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
幼儿国际理解教育发展的近况固然与我国社会发展现状有关,但是同时,认识决定高度,若是不能够从认识上明确幼儿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性,这样的认识也将决定我们未来的高度。
我国现行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当中有关国际理解教育的要求为,“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这样的教育目标更多地是对于“异国文化”的旅游式欣赏与体验,较多地集中于美好风光、英雄人物、生活习惯等方面浮光掠影的猎奇,将国际理解教育窄化了,这对于“培养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将国际理解教育的理念深入细致地体现在幼儿园生活与课程的多个方面。比如,不仅仅将国际理解教育理解为一类基本的教育内容,如外国节目的介绍与体验,更应该将国际理解教育作为一种基本的教育视角,一种基本的方法论,如,不仅要自然而然地融入国际风光、国际人物,也要融入国际规则、国际思维方式,不仅要体现在社会领域,也要体现在科学领域、语言领域、艺术领域、健康领域等多方面。
2. 改进课程,加强幼儿国际理解教育理念的实践应用
所有的教育改革,只有落实在课程上,落实在教室里,才是真正的教育改革,所以,课程始终是教育改革与实践的核心。加强幼儿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改进与实施是教育实践的主体部分。可以从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改进。
笔者以南京师范大学《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为例进行说明,我们可以对已有内容进行国际化视野的丰富。比如,《各行各业》的主题,是否可以追溯到古代已经消失的行业,是否可以延伸到美国农场上新型的现代农民,是否可以呈现一个电影明星在40度的高温天气下要拍一部冬天的电影要度过的艰难时刻。比如,《蔬果舞会》的主题,里面可以不仅有儿童平时可以看到的蔬果,不仅有异国他乡的蔬果,还有平面设计师所创造的想象中的蔬果,有基因工程科学家培育出来的超乎想象的蔬果。在方法的国际化视野丰富方面,以信息化为主要特色的网络应用类给我们很多便利,用IPAD即时“谷歌”所需要的东西,大班小朋友齐心协力建一个“教小班小朋友养蚕”的APP,用SKIPIE与结成友谊幼儿园的地球另一端的小朋友在线交流,使幼儿置身于国际信息流通与互动,不同文化自然而然的了解与理解当中。这将使得幼儿的生活空间、制度空间、交流空间当中国际化元素增多,在潜移默化当中增强国际理解。
3. 改进方式,师资培训、家长工作、政府支持与幼儿园教学共同行动
幼儿的国际理解教育,如同其它类型的教育一样,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在这个工程当中,不仅需要幼儿园的直接努力,师资培训的跟进,家庭的理解及行政部门的帮助,都是必不可少的,协同努力才能有最好的效果。
首先,教育改革的落实需要直接体现到教师的行动上,而教师的行动一方面受到教育目的与实施课程的规约,更直接受到自身的观念与经验的影响。“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对熟悉的内容的教学已形成了一定的套路或教学模式,这对他们面临的改革不一定全是有益的”,所以,怎样帮助教师澄清他们已有的观念,分析自己的习惯和行为,是改进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环节。完善相关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相关的培养、培训规划,提高教师在相关内容方面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至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是“进入21世纪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是指导未来1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其重要性和影响力毋庸置疑。《教育规划纲要》提到: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要完成《教育规划纲要》提到的上述目标,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学前教育教师队伍。
《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提到要采用多种途径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加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各地根据国家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合理确定生师比,核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逐步配齐幼儿园教职工。健全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严把入口关。2010年国家颁布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公开招聘具备条件的毕业生充实幼儿教师队伍。中小学富余教师经培训合格后可转入学前教育。
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切实维护幼儿教师权益,完善落实幼儿园教职工工资保障办法、专业技术职称(职务)评聘机制和社会保障政策。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公办幼儿教师,按国家规定实行工资倾斜政策。对优秀幼儿园园长、教师进行表彰。
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办好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办好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一批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加大面向农村的幼儿教师培养力度,扩大免费师范生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规模。积极探索初中毕业起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学历教师培养模式。重视对幼儿特教师资的培养。建立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培训体系,满足幼儿教师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创新培训模式,为有志于从事学前教育的非师范专业毕业生提供培训。三年内对1万名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进行国家级培训。各地五年内对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进行一轮全员专业培训。
应该说,上述两个文件的出台,给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指明了专业发展的方向,那就是做一个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的幼儿教师,也给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心剂,为了给社会培养出优秀的幼儿教师,必须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教育技能训练,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技能训练体系。
2幼儿教师的工作性质需要幼儿教师掌握较强的教育技能
幼儿园教师的工作是一个专业性、应用性很强的工作。因为教师面对的是学前儿童,他们年龄小、身心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在环境的适应性、行动的独立性、思维的理解力等方面都较弱,因而要求幼儿教师能充分理解和适当应对。幼儿教师要胜任自己的工作,不仅应具有良好的有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应具有较强的教育技能。
过去的幼儿师范的专业课主要是“三学六法”,学生学到的主要的幼儿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的理论,以及语言、计算、常识、音乐、美术、体育等各科的教学方法。现在这些教学法的内容已进行改革,不限于上课,扩大到了幼儿的日常生活和游戏,很多带着幼儿园教师的日常工作的技能,如怎样观察幼儿,怎样和幼儿交往,怎样保障幼儿的安全和健康,怎样和家长交往,怎样管理班级工作等具体的幼儿园教育技能只能到幼儿园边做边学。教育论文现在我们必须在学校就对学生进行这些教育技能的训练,使我们的学生在进入到幼儿园工作后能够快速上手,实现学校学生和幼儿园教师的无缝对接。
3构建相对完整的幼儿教师教育技能体系
幼儿教师教育技能可说是幼儿教师指导幼儿过程中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一系列行为与智力活动方式的总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一是基本技能。它包括:口语表达技能,主要是指幼儿教师在授课或与幼儿游戏活动当中,能够流利地表达自己的知识与情感,如普通话表达的技能、演讲技能、教师口语等;书面语言表达技能,是指幼儿教师的书写能力,如幼儿园常用文体写作、教案书写、听课记录、教学笔记等技能;计算机操作技能,是指幼儿教师利用计算机查找资料或制作课件的技能;艺术技能,是指幼儿教师艺术才能,如弹琴、唱歌、跳舞、绘画等。这些都是幼儿教师教学的基本功,必须给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足够的训练。
二是专业技能。它包括:教育组织管理技能,如观察了解幼儿的技能、与幼儿交流的技能、班级组织管理技能、协调家长、社区关系的技能等;教学技能,如教学活动设计的技能、教学内容与方法选择的技能、教育环境创设的技能、幼儿发展评价的技能等;教研技能,如发现教研课题的技能、开展教研活动的技能、撰写教研论文的技能等。
三是实践技能。主要是指教师在现场实践中的综合教育技能,如随机应变处理突发教育问题的技能、改革创新技能等。这是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积累经验而形成的一种更高级的技能。4幼儿教师教育技能训练方案的可行性研究
教育技能的培养,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安排。一是开设教育技能训练专门课程,使用或编写专门教材,作为基础理论通向教育实践的桥梁性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作为必修课开设。二是提出全学程教育技能训练任务与要求,研究拟订出考核标准,制订实施计划,将其渗透到各学科教学和学生教育实践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日常的学习和训练。三是充分重视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活动,将它作为检验学生教育技能训练的一把标尺。四是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课外训练,教师不能只满足于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的教学或训练,必须在学生一入学时就给学生制定训练计划,使学生的训练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
(1)要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开放相关实训场所,组织学生开展弹、唱、跳、画、讲、写等常规训练活动。
(2)要定期开展各种专业竞赛活动,如课堂教学模拟、多媒体课件制作竞赛活动。
(3)有组织地开展各种社团活动,如手工制作社、幼教协会、环境设计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