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寻找自己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潮流随着时代飞速地发展,而经典仍旧以轮回的方式呈现。古着,这个从日本兴起的潮流开始席卷全球。Rochelle和她的小店,就是这波潮流的追随者。
古着风潮袭来
毕业于上海东华大学服装设计专业的Rochelle,是一个气质出众的女子。大学毕业后,她先后从事过服装设计和品牌策划等工作,可她始终觉得那些都不是她想要的生活。于是,她开始用敏锐的时尚触觉寻找属于自己的事业。
一天,她走在街上,看见一些大妈穿着大片大片亮色的衣服和很浮夸的花裤衩、烫着完全过时的大波浪从她身边走过。这让她十分兴奋,立即想起了小时候偷穿妈妈衣服照镜子的情景。她飞奔回家,翻出小时候就穿过无数次的妈妈的衣服,大垫肩、一步裙、圆形礼帽,穿在身上似乎变得特别好看,有种和现代主流服装文化不同的美。于是,她开始着迷于这些已经退出时尚舞台的旧衣物。
激动的Rochelle通过网络知道了一家名叫OMNIBUS的日本古着服饰店,赈卖着很多极具古董收藏价值的服装,是古着迷追捧的头号古着店,连大明星木村拓哉也是其座上宾。古着风潮在日本风靡街市,甚至席卷至欧美,而在国内,古着风潮才刚处于萌芽状态。
灵感在刹那间爆发了。2010年5月,Rochelle辞了职,在网上开起一家古着服饰店。在她心中,最理想的生活就是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安排自己的整个人生。
很多朋友都不太理解她开网店的举动,甚至觉得她有些不务正业,浪费了所学的专业,Rochelle却觉得目前是她最快乐的时光,既可以跟自己觉得特别美的衣服腻在一起,又可以自给自足,过自己喜欢的生活,每天都充满了希望!
小店被Rochelle取名为“古镜幻趣”,一个很有意境的名字。穿上那些有着数十年历史的服饰,仿若从镜子里看到一个旧时的自己,似幻似真,别有一番趣味。
在衣服上感受时光
一开始,Rochelle并不想做纯粹的古着店。因为古着有自身的特殊性――数量有限,很多都是孤品,卖了就没了,得不停更新网站,这将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但经过3个月的尝试,Rochelle发现店里古着的受欢迎程度远比她预想的高,消费者的审美也远比她想象的更犀利。于是,她开始慢慢调整货品比例,加重古着,其他商品反而成了古着的陪衬。
淘货对于Rochelle来说是一个享受的过程。每次她都会穿着一身最简单、最好搭配的行头,直接到二手市场去淘宝。她说,潮流本身就是一场轮回。她会凭着敏锐的时尚直觉,先初选一批与时下流行元素接近的衣服,然后一件件试穿,看上身的舒适度,再淘汰一部分。版型、款式、面料都是她考量的对象。
把“宝贝们”带回家后,Rochelle会先仔细检查每一件衣物。有些破损的要先修复,有些少扣子的,要找类似的纽扣缝上去。这期间,她经常会惊喜地发现,一件羊毛大衣黑色的内里竟然规则地镶嵌着很多金色的小扣子,有些衣服上还绣着原主人的名字,甚至有些衣服根本就是世界顶级大牌。触摸那些衣服,仿佛触摸着过去某个时代的流行与传说,感受着过去某个时代的文化气息。那些服装有着不同于现代的设计手法,对于服装设计出身的Rochelle来说,每一个发现都是意外,还能得到一些设计的灵感。
整理完后,Rochelle会对衣物进行消毒和熨烫,接着就可以拍照等着上架了。
用灵魂去体会
如今的古镜幻趣受到了古着迷们热烈的追捧。新货上架,不出一两周便会销售一空。Rochelle发现,虽然古着是有些年月的服饰,购买者却以追求时尚的年轻人为主。她说,纯粹追求流行的穿着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时尚达人们的需求,他们需要一种与自身个性更贴合、更独一无二、更能表达自己想法的东西。而古着具有强烈风格性的款式,别致的细节处理和装饰,惟妙惟肖的图案,带有历史痕迹的故事感,都是吸引年轻达人的闪光点。
Rochelle说,她的小店能迅速被古着迷发现和接受,除了对单品挑选的把握外,更重要的是她个人对古着的穿着态度引起了大家共鸣。她对古着有着这样的理解,“我们迷恋古着,不是叫我们真的穿回那个年代,而是领略过去时代的特质、风格之后,经过现代的眼光重新演绎,搭配,翻新、演变出符合当下潮流时髦的新型装扮。”
所以,她常常会按照现在流行的穿着方式去搭配古着服饰。比如上世纪60年代的白色花边衬衫,配搭超短裙,上世纪70年代的过膝百褶长裙、搭配帅气的黑色皮夹克等。Rochelle很喜欢多层次的搭配,在她必备的搭配单品里有开衫、领子和扣子好看的衬衫、蓬蓬裙、帽子和有特色的小饰物。简单来说,就是一眼看过去至少能看到身上有4件衣服的穿法,但不会显得繁琐。“穿衣服没有模式可套,主要是花点心思配搭,展示独特个性与创意。搭配多了,灵感也会越来越多,看到一件衣服自然会有好几个搭配的思路。”Rochelle也不时让客人发来照片,根据她们的气质,帮她们搭配衣服或提供一些搭配建议,她希望帮大家塑造的形象是:打扮时髦、新颖,却带着复古情结的现代女孩。
经营这样一个古着店,最辛苦的事情在于每款衣服只有唯一一件,但她却要花很多精力去搭配和拍摄它们。其实,不少古着店是直接悬挂拍摄的,这样更快捷、省事,但对Rochelle来说,坚持真人秀,也是开店的重要乐趣之一!
“谁知道我们该去向何处,谁明白生命已变成何物。是否找个理由随波逐流,或是勇敢前行挣脱牢笼……”汪峰的声音充满了城市的味道。那种声嘶力竭,唱出了所有游走在城市中迷茫人儿的困惑:我该如何存在?
四个北京青年毅然选择辞职,高呼“重走青春”,寻找自我。一个花季少女,在人生的转折点,选择停下来,背上行囊游走四方,只想好好看看这个世界。一群志同道合的成年人,卖掉车子房子,离开现在已有的工作,开着房车周游列国,只为完成梦想……
他们的身上,永远都带着勇气。而现在,像他们一样的人,越来越多。工作已经不再是掌控生活的恶魔,一切都只跟随自己的感觉,在某个准备好了的时间点,重新出发。
他们就是“裸辞”一族。
重新出发
工作超时、客户刁难、薪水又薄,这样一份工作会不会让你感觉“压力山大”?
前不久,世界知名办公方案提供商雷格斯最新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内地上班族在过去一年内所承受的压力,位列全球第一。而最新的一项“2012关注白领健康调查”显示,2/3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身体状况处于亚健康状态,危害身体健康的主要因素中,工作压力、环境污染和缺乏锻炼位列前三位。中国上班族正承受着比以往更大的压力,随时可能崩溃。
如今的时代是八零后、九零后的舞台。职场中,青年“跳槽”的现象越来越多。频繁跳槽的年轻人被称为“跳跳族”。“跳跳族”里,比较果敢的便是“裸辞”群体,其中大多数是女性,被称作“裸辞姐”。而那些多次“裸辞”的男性则成为“极品”,被称作“潇洒哥”。
裸辞,代表着一种离开的决然。裸辞一族正在领导一场摆脱工作就是一切的运动,在找到另一份工作之前辞去现有的工作,为的是追求个人兴趣。他们反传统,不骑驴找马,以免原工作束手束脚。他们爱自由,勇于面对待业,期望过上更好的生活。
裸辞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注重职业幸福感。从以前的以经济效益为绝对择业标准,发展到注重职业发展前景,到如今考虑心灵的满足和工作的愉悦感。八零九零后的一代年轻人,更注重的是自己内心的感受,聆听心底真实的呼声。这代人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不需承担养家的经济负担。在此前提下,新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植根在他们的脑海中,即使没有稳定的工作,依靠兼职或短工也可以生存,没有工作也没有太多的压力。而一成不变的生活,会让他们感到倦怠,没有了挑战。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是他们真正期待的,追求的。
裸辞的原因很多,可能考虑周全,可能一时冲动,理性与感性并存。面对让人心力交瘁的工作,故意刁难的客户,以及不好应对的上司和同事关系……长时间的积压会让人几近崩溃,在忙绿的生活中迷失了自我,找不到自己存在的真正意义。问问自己,现在的工作是自己喜欢的吗?现在的自己,是原本希望的样子吗?曾经的梦想被如今的工作牢牢束缚,幸福感荡然无存。
在外人看来,裸辞常常是突然的。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厌倦、疲惫和压力都会有一个长期叠加的效果,最后再有一个导火索,也许是一场病,也许是老板的一次责骂,也许是一夜的失眠,或者和同事的一次冲突,这些突发事件会变成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最终导致貌似突然的裸辞。
裸辞一族,有勇气,没有找好下一个东家,便“啪”的一声拍出辞职信,着实需要魄力。裸辞一族有自知之明,明白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有舍才有得,丢掉不要的,才有时间和精力想清楚自己所要的,给自己留一些喘息的时间,可以思考,可以总结,最终找到自己的彼岸。在他们眼中,快乐远比金钱重要。
存在的意义
日本作家泽木耕太郎说,“在固定的地方和固定的人生活,让我觉得无聊……26岁之前要到国外走一走。”这已经是20年前的事情。而逐渐兴起的“裸辞”族与欧美上世纪60年代在年轻人中风行的“随性生活观”类似——没有对薪水、职业类别的过分关注,哪怕做大巴司机也很快乐。
《北京青年》里,何东毅然裸辞,选择重走青春的路。电视剧呈现出的故事往往过于理想化,但是却也不妨碍人们从中感受到的一种追寻自我的勇敢与坚定。
在豆瓣上,有一个叫做“休学辞职去旅行”的小组,仅仅成立四年半,已有近15万名成员。而仅从2011年夏天至今,小组成员就猛增6万人。可见,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可着这样的一种生活方式。想辞就辞,没有下家也无妨,背上行囊就走天涯的裸辞旅行,一时间成了不少年轻人挥洒青春、证明勇气的表达方式。
在这个小组的页面上,写着这样的一段话,“我常常幻想未来的景象,梦想自己可能会成为的角色,或许是诗人、预言者、画家等等。然而这些都不算什么。我存在的意义并不是为了写诗,预言或作画,任何人生存的意义都不应是这些,这些只是旁枝末节。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所有其它的路都是不完整的,是人的逃避方式,是对大众理想的懦弱回归,是随波逐流,是对内心的恐惧。”这里的成员,有的在分享自己旅行的点点滴滴,有的在寻找可以一起追梦的同伴,还有的仍旧在彷徨,不知如何选择……网上流行着这样的一个公式:“魄力+财力+才力=快乐裸辞”。这代表着只有勇气,是不足以快乐裸辞的。裸辞需要有自信,有规划,注重的是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裸辞有风险,却也在诱惑着人们尝试一把“潇洒”的感觉。它考验的不是辞职时的胆量,而是辞职之后能否快乐。
有人说,普通青年辞职为了去更好的地方,文艺青年辞职为了去旅行,另类青年辞职是为了回家宅着。而对于85后、90后来说,魄力不是问题,剩下的财力和才力,才是决定是否裸辞的关键。
我会从一句“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建立起新的斗志,用这句话激励自己,尽管知道有些事已经不能有很明显的进展,但我还要以这句话为信念再加油一次。仿佛这句话是我全身的动力,那感觉是奇妙的,会有从来没有的舒服。
也许那是我的不真实的虚构幻想,但我也是十分的心情舒畅。身边一切事都无所谓,只要感觉对,高兴就好。或许年长的人以为很荒谬,可我却不后悔我有这一分感觉。
我也曾为一句普通的对白而感到感动,或许因为它的普通加上他的语气真诚,使我有羡慕的滋味,心想或许有一天会有一个他也会用这种真诚向我说一遍。
这些美好会因为没有人和我分享而变的暗淡,也会因为一个人说不要再做不现实的幻想而美梦破碎。
秋天的时候他出国考察,半个月的时间不算太久,于她却是度日如年。几天的光景,人已经憔悴得不像样子。碰巧他打电话回来问公司的情况,她懒懒接起,听得他在那端“喂”了一声,一字如惊雷,将她的心轰隆隆地炸开了口。握着话筒,喉头哽咽,万语千言,凝噎难语。急忙抬手唤来同事,话筒一丢,人已落荒而逃。
元旦,公司惯例地举行联欢晚会,他携夫人一起出席。她躲在角落,看那个华贵高雅的女人谦和有礼地替他答谢员工,看他优雅地牵过她的手滑进舞池,看他温柔地为她整鬓边的发,看他附在她的耳边轻轻说话,心一阵紧似一阵地痛,一分一秒都是煎熬。晚会没有结束,她就借故离开了,在一家酒吧,从没喝过酒的她,醉得一塌糊涂。
醒来已是第二天黎明,睁开眼睛时他正坐在床前微笑着看她。她一时恍惚,是梦吗?他揉揉她的头发说:“你这丫头,不会喝酒还喝那么多,亏得我们路过,不然还不知醉成什么样呢。”
他妻子把一杯热茶放在她的掌心,一句话石破天惊:“谢谢你也爱他。”
是她自己出卖了自己,昨夜梦中不停地呼喊他的名字,隐秘的心事了然如许。
女人笑笑,说:“我明白你,因为我也有过你这样的年龄,这种痴迷和爱恋,我也曾有过。爱无错,只是,需要一个更合适的瓶子去承载它。”女人的手爱怜地拂过她的发:“傻丫头,你还年轻,会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那个瓶子的。”
她闭着眼睛,泪水恣意横流。
一个星期后,她辞职,回到家乡那个安稳舒适的小城。两年后,她找到一个儒雅温柔的男人,彼此相爱,幸福美满。她喜欢叫他“瓶子”,在油烟弥漫的厨房,在人声鼎沸的菜市场,这个毫不相干的称呼,她叫得张扬,他应得甜蜜。有一次,她突然问他:“知道为什么叫你瓶子吗?”他正修着漏水的水龙头,头也不回地说:“你是美丽的玫瑰,我就是青瓷花瓶;你是清凉的水,我就是矿泉水瓶;你是醇香的酒,我就是雕花酒瓶。哎,把钳子递给我。”
她“扑哧”就笑了,她承认,这是二十多年里她听到的最动听的情话。是的,丰盈的感情,只有在自己的瓶里,才能开得恣意芬芳,娇艳醇香。
放假了
心里有一个很宽敞的空间
真的很舒服
心里有一个很陌生的地方
真的很遥远
心里有一个很美丽的地方
真的很向往
心里有一种忘不掉的东西
我一直在寻找
是回忆
虽然已经成了历史
但是很多时候历史也会重现
这几天
我在害怕
我在失落
我总怕自己在浪费时间
我总担心自己什么都做不好
我不会对自己说路还长
也不会容许觉得自己时间还多
我觉得自己就像掉进了一个
漆黑的没有一点裂缝的黑洞里
我在摸着到处的石壁
但是我怎么摸好像都一样
没有了感觉
没有了希望
甚至绝望
……
我在寻找什么?
我在想什么?
我怕什么?
我的心里还有一根始终都未熄的蜡烛
它在燃烧
燃烧生命
燃烧希望
燃烧信念
照亮了你的心房
照亮了眼前的路
照亮了你的眼球
希望你能看清一点
那不是镜子
而是你
一个真正的你
一个真实的你
你就是你一辈子要寻找的东西
希望你不要把它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