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行成本

现行成本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行成本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现行成本

现行成本范文第1篇

成本控制是企业增加盈利的途径之一,而盈利正是企业的目的,同时也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生存和发展中的动力。本文根据自己在电大开放教育三年的理论学习和自己实际工作经验,从成本控制的内涵及重要性入手,分析了现行成本控制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企业成本控制的有效方法,提出了加强市场观念、明确控制范畴、选择控制标准、确立控制原则等对策建议,以供同仁参阅。

2成本控制的内涵及意义

成本控制在市场经济实际应用中对企业有着重要意义,不同的企业有着不同的方法和措施,也带来不同的经济效益,我们必须面对现实,搞好成本控制。

2.1成本控制的内涵

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

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

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

2.2企业强化成本控制的意义

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

1、成本控制是抵抗内外压力,求得生存的主要保障

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

2、成本控制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

3、成本控制是企业增加盈利的根本途径

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

3现行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

3.1传统成本控制缺乏现代市场观念

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

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

3.2传统成本控制的范围狭窄

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

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

3.3传统成本控制标准单一

预定成本限额即传统意义上的标准成本一般采用“目前可能达到的标准”,这使得已达标的部门和员工不思进取。传统的成本会计核算中,在计算成本要素差异或进行成本分配时,以定额或标准为依据。但这种定额或标准只不过是过去生产过程中的经验数据,不能随物价涨跌、生产流程的改进和高新技术的应用而及时得到修正,不能正确计算成本。如果以过时的定额或标准去考核、控制成本,就会失去公正性。这势必使得企业内部有的部门和人员很容易完成定额,以至出现大量的“有利差异”,从而不思进取。

成本控制>!

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 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

  4加强企业成本控制的对策

4.1加强成本控制的市场观念

上文提出了企业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就是缺乏市场观念。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易发的存货损失等。

我认为,为了对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必须冲破传统成本观念的束缚,对目标市场进行充分的调研,以获得有关目标市场顾客需求的第一手资料,根据顾客需求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

4.2明确成本控制的科学范畴

传其中比较严重的就是缺乏市场观念。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其具体范畴主要是:

1、成本控制的对象,其中比较严重的就是缺乏市场观念。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

2、成本控制的内容,要扩展到经营活动的全方位。其中比较严重的就是缺乏市场观念。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

3、成本控制的视野,要有不同的目标层次。其中比较严重的就是缺乏市场观念。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

4.3选择成本控制的合理标准

成本控制采用什么标准,即成本控制定额、限额、预算等,按照什么水平来确定,是成本控制理论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在实际工作中主要有以下几种:

1、实际平均标准。其中比较严重的就是缺乏市场观念。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

2、历史最好标准。其中比较严重的就是缺乏市场观念。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

3、理想标准。其中比较严重的就是缺乏市场观念。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

4、平均先进标准。其中比较严重的就是缺乏市场观念。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

4.4确立成本控制的基本原则

1、节约原则,亦即经济性原则。其中比较严重的就是缺乏市场观念。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

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 其中比较严重的就是缺乏市场观念。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

2、全面性原则。其中比较严重的就是缺乏市场观念。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

3、因地制宜原则。因地制宜原则是指成本控制系统必须个别设计,以适合特定企业、部门、岗位和成本项目的实际情况,不可完全照搬别人的做法。

其中比较严重的就是缺乏市场观念。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

4、分口分级控制原则。各个职能部门要分工合作,归口管理,完成本部门负责的成本控制指标,并将成本指标层层分解、层层控制,形成一个成本控制网络。

5、责权相结合原则。要使成本控制真正发挥效益,必须贯彻责权相结合的原则,如果没有权力,就无法进行控制。此外为了调动各部门在成本控制中的主动性、积极性,还必须以他们的业绩进行评价考核,并同职工的经济利益紧密挂钩,做到奖惩分明。

现行成本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现行准则;成本核算;建议

一、基本准则

与原基本准则相比,现行基本准则的变化主要为:将原来的“会计核算一般原则”调整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并在内容上进行了简化;引入了多元的会计计量属性(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财务报告目标调整等,尤其是财务报告目标的变化,对企业成本核算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财务报告目标也称会计目标或会计报表目标。是指在一定的会计环境中,人们期望通过会计活动达到的结果,或者是财务会计信息系统要达到的目的和要求。现行基本准则第四条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可以看出,现行准则的目标由以往的“受托责任观”转向“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的双重目标,这就要求财务会计生成的会计信息必须既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同时要满足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的需要。伴随财务报告目标的变化,如何提高成本信息在决策中的作用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成本信息能够辅助决策的基本要求是成本信息要客观、真实,而这则要求企业产品成本的结构应该科学合理,符合成本的经济内涵。因此。在必要时需对原有的成本结构进行重新评价、审视,剔除其中不合理的部分,补充一些合理的要素,使产品的成本能够全面反映在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消耗。

长期以来,传统的成本核算在反映历史成本信息这一方面是比较成功的,而在预测性成本信息的提供上则明显不足。成本信息在多大程度上满足经济决策的需要,与“决策支撑型”成本信息的获取程度密切相关。笔者认为,“决策支撑型”的成本信息既要面向过去,即反映已经发生的会计事项,更要面向未来,就是要提供具有前瞻性、预测性的成本信息。基于此,在现行准则的积极倡导之下,企业应强化成本信息的这一特性,从而辅助企业的相关决策。

二、具体准则

(一)存货准则(CASl)

存货准则对成本核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发出存货计价方法的变更。在原准则下。企业可以采用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一次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而现行准则取消了后进先出法,取消的原因在于后进先出法不能真实地反映存货的实际流转并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不一致。同时,发出存货计价方法的减少也有助于遏制企业通过计价方法的变更来调节利润。当然,不容忽视的是,当价格水平持续上涨时,采用后进先出法能够使发出的存货价格接近市场价格,符合稳健性要求。而取消后进先出法则会对处于该种经济状况的存货产生较大影响。进而引起以该种存货为原料的产品成本发生变化。

2 制造费用分配方法的调整。CASl第七条规定。制造费用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企业应当根据制造费用的性质,合理地选择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这一规定表明,按生产工时、工资、产量等单一标准进行分配的传统方法将不再一统天下,多种分配方法并存成为现实。这一变化将有助于改善采用单一标准分配而造成的成本信息不科学的状况,从而从分配方法上提高成本信息的客观性。可以说,在现行准则的推动下,联合分配法将会成为制造费用分配的重要方法。所谓联合分配法是根据制造费用中各种费用的特点,将其划分为若干类,分别选择合理的标准进行分配,然后加以汇总的一种处理方法。

3 周转材料摊销方法的压缩。在原准则之下,企业的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即周转材料)可采用一次转销法、分期摊销法和五五摊销法进行价值分摊。现行存货准则第二十条规定:企业(除建造承包商外)应当采用一次转销法或者五五摊销法对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进行摊销,计八相关资产的成本或当期损益。周转材料摊销方法的减少可能造成一些企业产品成本在不同期间发生波动。尤其是对那些以往主要采用分期摊销法的企业将更加明显。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具体的影响如表一所示。这种因会计方法的变更而引起的产品成本波动在进行成本分析时需要加以注意,以免影响成本分析的结论。

(二)固定资产准则(CAS4)

固定资产准则对产品成本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产设备、厂房等生产性固定资产的折旧变化,而固定资产折旧的变化又主要受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数据的传递路径为:固定资产原值、净残值发生变化一折旧费变化一成本的变化。

1 初始计量中引入了现值属性。CAS4第八条规定,购买固定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固定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比如,企业从外部购入一台生产设备,价款为100万元,分5年支付,每年年末支付20万元,折现率为6%,则在现行准则下,该设备的入账价值为84万元,其差额16万元计入“未确认融资费用”。被确认为融资费用的价款将会在折旧期间逐期影响该设备所生产的产品成本,具体地说,就是降低产品成本,增加财务费用。

2 明确了预计净残值的定义。CAS4第十四条规定,预计净残值是指假定固定资产预计寿命已满并处于使用寿命终了时的预期状态,企业目前从该项资产处置中获得的扣除预计弃置费用后的余额。原准则未给出预计净残值的定义,在会计实务中一般将其理解为固定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处置收入扣除处置费用后的余额。预计净残值的明确将会使各期的折旧额更加准确,进而使产品成本中计入的折旧额更加客观,有助于提高产品成本信息的准确度。

此外,新准则还要求对一些特殊行业的特定固定资产,在确定其初始入账成本时应考虑弃置费用。弃置费用的资本化将增加固定资产的原值,在折旧年限确定的条件下增加各期的折旧额,从而提高该行业产品的成本。另外,在新增值税法中,购置固定资产的增值税可以进行抵扣,不再计入资产成本。这一变化也会引起固定资产的原值发生变化,进而引起成本的变化。

(三)无形资产准则(CAS6)

在原准则中,我国并未按照无形资产的实际用途进行摊销,而是将摊销额全部计入“管理费用――无形资产摊销”账户之中。现行准则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规定无形资产的摊销额一般应确认为当期损益,计入管理费用。但如果某项无形资产是专门用于生产某种产品的,其所包含的经济利益是通过转入到所生产的产品中体现的,无形资产的摊销费用应该构成产品成本的一部分。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包括直线法、生产总量法等。现行准则的这一变化意味着无形资产的摊销价值将会出现“费用化”与“成本化”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成本化”的处理方式必然会对受益产品的成

本结构以及成本核算产生影响。从成本的内涵来看,相关无形资产的损耗价值计入成本是合理的,因为无形资产的价值损耗有助于产品的形成。

当然。传统的“费用化”处理方式是有根源的。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成本的理解主要局限于各种有形损耗,而忽略无形损耗。无形资产的损耗价值以费用的形式列支,这种处理方式虽然简化了会计处理,但却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成本的内涵。对成本内涵的错误理解,必然会导致对利润的盲目乐观,并导致企业经营行为的“异化”。在传统的经济环境下,“费用化”的处理方式是合理的,但在科学技术日趋重要的时代,我们必需正确认识无形资产的价值,应该对其进行正确的会计核算。更要清楚地认识到成本的内涵正在逐步扩大,并将一直持续下去。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符合外部环境的变化,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持续的成本优势。

(四)职工薪酬准则(CAS9)

与原准则相比,现行准则从薪酬的本质出发,规定了凡是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所给予或付出的所有代价均构成职工薪酬。同时,现行准则还取消了职工福利费按工资的14%计提的做法,企业可以根据历史经验数据和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计提比例。这一变化将使计入产品成本的人工费发生变化。例如,企业某月生产工人的工资总额为50万元,根据上年实际发生的职工福利费情况,企业预计本期应承担的职工福利费金额为职工工资总额的2%。按照原准则规定,应计提职工福利费7万元(50万元×14%),而在现行准则下只需计提1万元(50万元×2%),二者相比,成本降低了6万元。此外,现行准则还规定。企业为职工缴纳的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简称为“五险一金”)应当在职工为其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根据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计算,并按照不同的受益对象计入产品、劳务成本或当期损益。这一规定将使计入产品成本的人工费有所变化,对库存商品和在产品的价值产生影响。同时,在“五险一金”计入成本的过程中,有直接计入与分配计入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尤其是在分配计入的方式之下。需要选择恰当的分配标准进行分配处理,这也会改变原来的成本核算程序。

(五)借款费用准则(CAS17)

在原准则中,借款费用可进行资本化的范围仅限于固定资产,其他资产所发生的借款费用是不能进行资本化处理的。现行准则首先扩大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资产范围。除了固定资产以外,还包括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的投资性房地产、存货等资产(CAS17,第四条);其次,扩大了允许资本化的借款费用。除了专门借款的借款费用可以资本化外。为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占用的一般借款的借款费用也允许资本化。

可以看出,在原准则中,借款费用通过计入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再以折旧费用的形式计入产品成本,其方式单一,对成本核算的影响较小。而在现行准则下,借款费用的处理将对产品成本产生较大影响。首先表现为对产品成本结构的影响。对于生产周期较长的产品。其成本不仅包括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等,而且还包括因其生产而发生的借款费用,即借款费用将有可能单独或合并成为一个成本项目;其次表现在对会计实务的影响。在原来的处理方式之下,由于去向单一、列支明确,因而会计处理相对简单。在现行准则下,如果借款费用的受益产品是单一的,则会计处理比较简单;若受益产品是多种,则会计处理将因为费用的分摊而变得复杂。现行的借款费用准则使产品的成本构成更加多元化。但借款费用如何进行分配,尤其是分配标准如何选择是成本核算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因为分配标准选择的恰当与否将会对产品成本的准确性产生直接影响。

三、建议

(一)强化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

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是进行会计处理的前提条件。没有良好的基础工作,成本会计工作就不能顺利开展。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主要包括:制定,必要的消耗定额,并建立定额管理制度;加强各种生产物资的计量、验收、领发和清查工作;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结算制度;做好必要的原始记录,制定合理的凭证传递流程等。如果企业已有的工作基础较好,那么应该按照现行准则的核算要求进行优化:若已有的基础条件较薄弱,则需要强化企业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以满足成本核算的需要。

(二)合理选择间接费用的分配方法

在成本核算的过程中,会经常发生受益主体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间接费用。如何将间接费用科学合理地分配计入受益主体的成本之中?这一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分配方法。在选择间接费用分配方法时,一定要结合企业的实际生产状况与核算要求来进行。在会计实务中,制约分配方法选择的主要因素是计算结果的准确性与计算过程的复杂性之间紧密相连。一般呈现计算结果越准确,计算过程则越复杂的特点。比如。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的代数分配法。而广大的会计人员为了降低自己的工作量往往会选择简单的分配方法。这种惯性的选择思维必然会影响成本信息的准确性。为此,企业应做好会计信息化的工作,用先进的计算工具来完成复杂的计算过程,从而实现成本数据的精确化。

(三)优化成本项目与成本计算单

成本项目,也称为产品成本项目。就是生产费用按其经济用途进行分类的项目名称。成本项目所列示的是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有关支出,也即产品成本的构成。目前。我国企业设置的成本项目主要有: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等。根据以上所述,在现行准则下,企业的威本项目构成应做出必要的调整(如表2、表3所示),与此相应。完工产品的成本计算单也应进行调整。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现行准则的施行解决了原准则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优化了产品的成本结构,同时,也提高了企业成本核算的要求。企业应以此为契机,全面提高成本信息的质量,这不仅有利于企业做出科学、准确的经营决策,而且有利于企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2006[M]经济科学出版社

[2]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M],人民出版社

[3]刘永泽,陈立军,中级财务会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4]万寿义,任月君,成本会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5]文孟婵,浅议现行准则对产品成本核算的影响[J]消费导刊,2008(3)

现行成本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医院科室;成本核算;对策

医院科室不但是医疗成本的主要拥有者和使用者,同时也是面对临床病人亲临者。医院各项医疗设备和措施都需要各科室医务人员去操作和实践,因此,可以说科室人员是医疗成本直接控制者。医院既要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又要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就必须逐渐完善其科室的成本核算,将医疗服务成本控制在合理区间内,以最小的消耗赢得更多的经济收益,长久保持医院的活力。

一、控制经营成本是医院科室生存的必然要求

(一)医院的性质决定其科室要进行成本控制

医院属于公益性质的社会服务机构,其本质决定了其要承担起较多的社会责任。新医疗法极力主张废除“以药养医”,医院正在回归其公益性,缺少了“真金白银”,医院只能根据现有医疗保障资源配置给相应的科室。有限的医疗资源要服务到临床病人,就要求医院科室必须通过有效的管理方法及合理的人力资源,进行基本的医疗服务,从而通过医疗附加值谋得生存发展的机遇。

(二)科室成本核算能够增强人员的成本意识,优化科室资源配置整合

医院科室在进行成本核算前,科室主任、护士长为了部门利益争人员、争设备等现象比较普遍,有时造成设备闲置浪费。在进行科室成本核算后,人员成本、设备成本等资源的消耗得到控制,以往各科室通过政令来指导成本管理工作,然而僵硬的条例无法协调处理好实际问题,现在通过各科室成本核算,有效督导科室人员的行为,利用价格机制进行自我调整,使得医疗物资、病床使用率等指标趋于完善,对以往员工回避的设备维护保养难题也由过去被动式改为主动式,提高了设备的使用寿命和利用率。

(三)国内医疗市场逐步开放,面对激烈竞争,医院科室必然看重成本控制

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蓬勃发展,相关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市场,有大量的外资、合资医院窥视着这块“蛋糕”。国内医院特别是公立医院,由于历史等原因,在经营理念、服务质量等方面在一段时间内还很难具备整体竞争力,这样势必会在细节上下功夫。

二、医院科室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科室成本核算浮于表面

科室成本核算作为财务核心部分,涉及方方面面资源,医院科室作为一个核算实体,面对的情况比较特殊,面临的问题也是多种多样,然而目前医院科室核算的项目相当简单,主要是对药品、资财等进行单纯的记录和核算,并不能依据医院整体规划进行调整。医院只有不断强化科室级财务核算的方式方法,才能适应新常态下的成本控制,不断追赶和引领医疗改革事业。

(二)医院科室缺少成本分析

成本分析是财务管理重要抓手,有好的大数据分析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管理方案。目前医院科室正缺少这种成本分析方法,普遍存在成本分析浮于表面,揭示问题不够深入。部门会议只进行单一的数字汇报,很少进行统筹分析,难以反映出医院复杂的运营过程,隐蔽了问题及其发生原因,就更不可能揭示出医院总体运营情况及重大影响。

(三)科室成本预算脱离实际

成本预算本是实现目标的准则,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目前很多科室对预算工作流于表面,照本宣科,没有按科室实际运营状况编制,导致成本控制没有参照依据。有些医院科室将成本预算看作是负担,相关责任人没有设置明确的权责,预算指标仅仅是走过场,应付差事,导致科室预算与实际情况严重偏离,进而影响医院整体预算编制。

(四)费用分摊缺乏统一标准

医院在实行科室成本核算时,对于管理费用、成本等分摊上没有统一的标准,各医院科室成本分配标准也不一样,某些科室分摊的管理费用也相差较多,不能真实、客观进行成本预测,也不利于医院科室之间财务核算水平的比较。

三、医院科室核算相应对策

(一)增强医院科室职工成本管理意识

医院科室成本管理工作,直接与医院科室相关领导和职工有关,为发挥高效成本管理效率,医院科室应加强管理意识建设,重点培养人的思维方式,做好引导工作,通过转变医院管理层的观念,进一步统一医护人员降低成本的管理思想,把成本核算理念贯彻到每一科室,对医疗设备、医疗支出进行成本核验。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强化医院科室成本管理是全面而系统的工作,连接着医院科室日常运转的各个方面,综合性较强,所以,医院务必加强医院各科室、部门的相互配合,针对不同部门、医护人员特点,搞好内容丰富的培训活动,不断强化医院科室工作人员的成本认识和节约意识。

(二)加强成本核算绩效考核

医院科室成本核算是为科室成本和收益进行考核服务。由于政府长期以来在医疗费用定价上的滞后性,各科室成本核算缺乏真实数据。这就需要建立绩效考核,引入标准成本概念,建立起成本控制标准,为科室的绩效考核提供良好的平台,让科室成本核算得以顺利实施。

(三)建立健全医院科室成本核算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优越的制度建设对于一个医院至关重要。医院科室成本核算作为财务管理工作的重心,强化成本管理工作就是优化配置财务资源,让医院各科室收支能够保持平衡,让成本费用在可控范围之内,让医院科室工作人员热情高昂。

(四)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医院科室成本核算精度

加快医院“四化”管理,既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自动化的建设进程,配合医院科室高效完备的信息采集系统,充分发挥市场需求,迎合新时期医疗事业发展需要。由于现阶段大部分医院还不能开发出一套完善的成本核算软件,很难全面有效开展技术支持和设备保障,所以,医院必然要加大投入,大力研发成本核算信息系统,开发出一套贴合医院科室实际工作状况的成本核算软件。医院科室要实行成本核算软件,就必须与医院科室实物库存以及收费处、财务核算系统等进行联网,达到及时对账,确保成本核算相关数据能够及时处理、收集、存贮、传输等。医院科室成本核算软件要完成成本数据的共享,实现核算自动化处理并一同生成报表,具备完善成本核算的作用,既拥有成本控制、分析、考核、评价等管理功能,以提高医院科室成本核算精度。

四、结束语

医院科室进行合理的财务核算不能一蹴而就,不仅需要医院科室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同样需要政府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协同支持。在日常的运营管理中,还需要依据客观情况进行分析,进而找到恰当的方式,减少医院科室成本,提高医院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江蒙喜,李卫平.县级医院科室成本核算标准化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4(10).

[2]文芳清.论医院科室的成本核算和科室的绩效核算[J].财经界,2014.

现行成本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统一风险偏好 银行风险成本 控制措施

在控制银行成本的实践中,经常存在如下问题:微观类型的一级分行,以及这些分行之下的银行,依照总银行对于统一风险的特殊偏好,所需要承担的那部分风险性成本,能否将分行在业务流程中出现的经济损失覆盖掉?统一性质的银行风险性成本安排机制,能否与银行产生的实质性损失的差异相协调?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就需要重点研究银行应当担负的风险与所遭受的实质性损失的关联,提出一些针对性强的操作建议,力求提高一级分行在监管风险方面的水平。

一、成本的具体计算方法

(一)计算专门减值储备

目前,专门性的减值计提,主要计算方法包含了逐笔的方式和组合的方式两大类。前者主要运用在客户次级以及贷款性质有疑问的测算中,计算的依据全部为一级分行的数据;后者主要运用在客户性质正常、贷款类型为关注类、票据贴现、个人向银行申请贷款的类别估算中,采用滚动概率的模型,来估计出减值产生的损失,以及组合性质的计提比重。

在实际操作中,正常类型的同种贷款,其管理部门的信贷监控能力、行业状态的浮动周期、投入市场的信贷产品所处环境等要素,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这些类别贷款的实质性损失,也会存在数值上的差距,但是这种差距却很难体现为专项的测算数据。采用总银行的估算方式算出的减值,从微观上看,不一定能够完全弥补银行的损失。

(二)计算银行经济资本

在计算银行的经济资本时,需要正确考查银行对于顾客约定的违反频率,以及银行由于违反约定,而产生损失的几率。前者可以用字母缩写PD来表示,它属于资本测算中最根本的要素之一,其中约有40%的比重可以归结为系统自身的风险;后者可以用字母缩写LGD来表示,它属于另一个根本性的因素,可以运用IRB的方法来估测。

从这样的分析可以得出:在总银行的层面上,将全部的信贷资金视作整体,来计算相应的数据,体现了总银行在风险上的偏好。如果一级分行的经营管理人员不加修改地引用这样的结论,可能带来两类基本的后果:一类是分银行管辖范围内的资产进行整合,计算得到的风险成本比实质性的损失要小,这样偏低的成本,有可能导致资产组合内部产生投放的波动,带来更大的威胁和资产损失隐患;另一类是整合某些银行资产时,成本比实质性的亏损要大,这将抑制此类组合投入市场,降低资本运作过程的实际效率。

二、计算结论与实质损失的差别

采用总银行在偏好指引下的测算方式,能够对资产的总量进行覆盖,但是又侧重于平均数据,而银行实质性的损失概率,又是一种波动性很强的数值。在这样的形势下,可能出现某类信贷业务实质性的损失和银行需要承担的成本不一致现象。

如果平均数值的浮动较为明显,那么一些占据着优势的行业类型和产品种类,就会面临着较为严重的成本风险,这不利于促进企业良性发展;相反,一部分发展速度较慢的行业和产品种类,承担的风险也比较低,这些行业将会产生投资的冲动,从而带来更大的潜在风险。位于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对接部位的一级分行,应当充分认识到这样的差距,通过改善内部政策,来缩小差别,提高银行管理的实效。

三、实际控制的对策

(一)细化规则

首先,应当重点查看重组类型的贷款。从前述的具体分析中可见:位于前台的银行机构,存在着忽视重组类型贷款的问题。因此,需要对这类贷款给予更多重视,降低在重组贷款过程中的银行损失。

其次,需要妥善处理不同区域存在的定价差别。处在第二级别上的分行,应当注意提高自身调整贷款构成、对成本的计算进行覆盖,以及转移银行风险的实际能力。银行之间在实质性风险上的区别,在不同地区中体现得十分显著。这种差别的根源,在于银行驾驭贷款业务的能力不够。因此,在无法取消贷款类业务的前提下,需要适当抑制投放的增长趋势,选取限额监管、定价和配置经济类资本的具体措施。

(二)运用工具

现行的确定贷款价格的规则,既可以确保贷款数额达到基本限度,又可以取消对于利息向上波动的制约。高效利用价格这种调节工具,需要建立在完整的定价系统基础上。这样的系统应当具备明确的运作目的,且有很强的权威性。

管理目标的清晰,体现为贷款实际价格的确定,应当与银行监管人员的本意相吻合;在充分尊重总银行偏好的前提下,可以覆盖成本、将可能的风险进行分散、提升运作的实际效果,确保客户期待的回报能够兑现。贷款在正式投入运行之前,一旦价格被决定,就应当按照这个数额来实际执行。

四、结束语

为了妥善处理各级别银行遇到的监管风险,有必要重新认识在统一的风险偏好指引下,产生的控制成本与实质损失的关联。探讨这种联系的性质,目的不在于否定总银行的偏好与倾向,而在于帮助一级分行准确估测自身可能产生的损失,在外界的风险成本数据固定的前提下,实现银行系统信贷资金的最佳配置,以便更好地约束风险级别、提升系统的整体性收益。

参考文献:

[1]梁平.统一风险偏好下的风险成本控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09).

现行成本范文第5篇

一、确定基础课程并根据适宜性进行审议课程

由于整合课程超越了学科课程,整合课程也超越了儿童中心课程,它更强调游戏、体验、对话在课程中的作用,强调智性、情性、德性的结合,使儿童在知识、道德、审美的有机融合中,通过体验和对话获得健全的发展,为此我们以南京师范大学的整合课程为基础,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根据适宜性进行有效选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适合本园、本班的内容),从而不断将其园本化、班本化,以建立适合自己园情、班情的课程。例如在主题二《动物王国》中,我们选择了科学活动《动物的秘密》、音乐活动《狮王》、体育活动《勇敢的小兔》,而且在此主题中我们更多地选择了有关恐龙的活动内容,因为恐龙是小朋友的最爱,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对恐龙了解比较多,而活动后利用同伴一资源的共享,他们会对恐龙世界了解得更多。与此同时有一些活动被我们舍去了,如,音乐活动《植物王国》,因为幼儿对植物的各种形态不是很熟悉,又没有配套的录象资料,更不会用肢体动作表现植物的各形态,只是凭挂图上的单一死板的植物形态是不够的。

其次,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主题选择课程内容。幼儿的主动学习以理解为前提,只有选取那些具体、真切的生活经验,把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直接感受、直接作用的事物作为源泉,才容易让幼儿理解,也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积极、自觉的学习,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我们在春天里”主题中,当春风吹进了我们的校园,天空中淅淅沥沥地下起春雨,校园里的柳树冒出了嫩芽、山坡上的小草悄悄地从泥土里钻了出来,桃花、迎春花、玉兰花竞相开放,美丽的蝴蝶跳起了春天的舞,小蝌蚪在水里晃着大脑袋快活的游来游去……这样生机勃勃的景色,让小朋友流连驻足,不想离去。于是我们为春天的主题选择了“桃树下的小白兔”“柳树姑娘”“小蝌蚪找妈妈”“春天的秘密”“春雨”“我喜欢的花”“做气象记录”等一系列幼儿身边能直接感受到的事物作为活动内容,让课程真正为幼儿服务,成为幼儿的课程。

最后,选择时要考虑课程的可操作性。课程的主人是幼儿,教师在选择内容上要考虑活动是否能为幼儿所用,是否符合班级实际情况,是否容易操作。例如,在省编教材中有一系列关于“野营”的活动,这是一组很不错活动,但是根据班级幼儿的实际情况,家长方面的问题,同时没有合适野营的地点,综合以上几点,野营活动显然是不适合我们的课程,但我们并没有因此舍弃,而是把它改成了关于春游的一系列活动。

二、关注幼儿的兴趣生成主题活动,丰富课程内容

我们知道,孩子的发展需要在个体发展的过程中会随时表现,一般来说孩子们突然热衷的行为,往往是符合该年龄孩子发展水平的新的需要,如新的兴趣倾向、新行为的出现、反复提问和追究特定事物等,这正是机会,我们要捕捉它们,并创造条件,在幼儿自身需要的基础上组织活动,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为此在将基础整合课程进行有效选择的同时我们还学会用眼睛关注孩子的“寻常时刻”,关注幼儿发展的“机会之窗”,及时地生成活动,将它们引入幼儿园课程从而丰富课程内容。如-在“印尼强震引发海啸”事件后,由于全国各大媒体都在报道这件事,孩子们在大人嘴里、新闻报道中以及其他媒体报道中了解到这件事,来园后他们一有自由谈论时间就会聚集在一起相互谈论着“印尼海啸”事件,于是我们及时把握住教育的契机生成了相关的主题――《印尼海啸》。由于活动的内容和孩子的兴趣密切相关,活动中幼儿讨论激烈,最后还商量着如何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去援助受灾国及受灾家庭等,整个活动不仅实现了以幼儿为主体地位的目标,还培养了孩子助人为乐的美德,在幼儿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爱的种子!

三、充分发挥特长、挖掘潜能,逐步形成班级特色课程

(一)扬教师之特长:

“名师出高徒”这句名言告诉我们一个哲理教师特长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着孩子的,发展,为此我们在实施课程时还注意教师的特长发挥,比如我们两位老师都有音乐特长,我们就有意识地将音乐舞蹈的内容有序地渗透在课程中,让教师的音乐特长逐步在课程中展示,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发展,逐渐形成具有音乐特色的班本课程。例如,在主题《我们的祖国》中我们除了基础课程中音乐内容外,还让孩子在网上、VCD上欣赏祖国各民族舞蹈,让孩子亲自学学各族舞蹈的基本动作,了解各民族舞蹈的基本风格;又如在主题《动物王国》中我们让孩子根据自己对动物的了解,观察选择合适的音乐用动作来表现各种动物。在老师的引导下,小朋友们不仅积极参与活动,而且他们根据音乐特点、动物特点来创编动作的技能也得到了提高。

(二)扬幼儿潜能之长

“注意根据幼儿个体差异,研究有效的活动形式和方法,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发展”,这是纲要中对我们提出的要求,而每个班级都是由不同的个体所组成的集体,班级与班级之间当然也存在着个体差异,为此我们在实施课程中还注意扬本班幼儿潜能之长,充分发掘他们的巨大潜力,促进幼儿尽可能达到较高水平的发展,以逐步形成与众不同的班级特色。我们班级是实验班,班中的孩子大多来自市镇,其中教师子女又占40%,他们的家庭文化层次较高,见的世面也较多,真所谓见多识广,为此他们活泼、调皮、好动、善谈,我们根据自己班级孩子的具体情况,在实施课程过程中抓住孩子活泼、好谈的特点将许多活动设计成与其他班级联合的活动,例如我们和小(4)班建立了大带小的友好合作班,并生成了许多相关的活动《我给弟弟妹妹介绍我们的幼儿园》、《我和弟弟妹妹一起玩》、《我和弟弟妹妹联欢》、《我是能干的哥哥姐姐》等等,又如在主题《快乐的新年》中我们将音乐活动《恭喜恭喜》设计成和大(2)、(3)

班的联合邀请舞等等。通过活动,孩子们的活泼、大方、善谈的特长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四、根据课题研究内容生成活动,拓展课程内容

阅读学习是每个人进行终身学习的重要手段,阅读能力是对一个人终身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是未来社会一个必须具备的能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和终身教育的倡导,阅读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对阅读能力的关注,已逐渐向早期教育延伸。为此我们班从小班就开始了关于《在早期阅读中培养幼儿注意的稳定性》的课题研究,根据课题研究内容,我们从幼儿熟悉的生活、环境中生成了许许多多的阅读实验活动,《我们的食品》、《农民伯伯的庄稼》、《可爱的小动物》、《我的一家》、《我的生活用品》、《我认识的地方》

通过各种方法来激发幼儿对阅读的兴趣,从而来培养幼儿注意的稳定性,同时也进一步拓展了课程的内容。

五、让环境成为搭建课程班本化的平台

在我园课程班本化的探索与实施过程中,我们注重环境创设,让环境为课程服务,让环境为课程班本化搭建平台。

(一)创设互动墙饰

墙饰是幼儿园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幼儿生活在幼儿园里,不可避免地要与墙饰因素相互作用,也必将在与墙饰互动中实现发展的目的。因此在进行教育活动时,我们比较重视墙饰的利用让墙饰说话,在课程实施班本化过程中,让墙饰帮助搭建互动平台。

要使墙饰真正地与孩子互动起来,就要使墙饰中的内容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因此我们关注孩子们的行为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从日常生活中捕捉到他们的兴趣点,考虑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题一定要贴近孩子的生活,并且是孩子感兴趣的,更要关注孩子学习的主体性是否得到了发展。

(二)创设有班级特色的活动区

在课程班本化中,我班的班级特色定为“艺术”,并把重点定位在“美术”方面,所以在创设美术区时我们综合课程实施,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开设富有特色的美术区域。区域活动是幼儿喜爱的一种活动形式,能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踊跃地参与到活动中去。在美工区中,我们和幼儿一起收集各种美工材料,如各种纸盒、碎布、纸杯、酸奶瓶、油泥等,教师提供操作工具,如剪刀、胶水、双面胶、线等,让幼儿自由选择各种材料,自由组合,大胆尝试,在玩玩、折折、剪剪中激发幼儿对美工活动的兴趣,促进创造力的萌芽发展。

另外,我们在美术区域中布置了一块展板,主要展览孩子在区域中完成的作品,它记录了孩子在区域中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这使幼儿感到自己有无尽的艺术创造力,看到了自己创造的价值和能力,体验到了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