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与众不同的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一张圆圆的脸,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不算挺拔的鼻子,一张爱笑的嘴。可是一笑就引起我的伤心事,因为我的上门牙掉了,(不要认为我换新牙了,是因为我小时候糖吃多,牙被虫锯了,)他们就问我:姜鸣春你的“大门”怎么没看住?我有一头乌黑的头发,与众不同的是前面是学生头样式,后面是蘑菇头样式,鬓角齐耳,这可是今年流行的款式呦!别看我上三年级,可是我还不到7周岁呢。1米2的我还不足38斤,所以妈妈老说我瘦,但我非常健康。
我非常爱动,会骑车、溜冰、弹琴、画画,这些都是我喜欢干的事。记得刚学骑车时经常由于刹不好车而钻到冬青树的树空里,引得周围的人哈哈大笑。可是我也有一打缺点,就是干什么事非常马虎,为此不知道被爸爸妈妈骂过多少次,我尽量改,可是就改不掉,要彻底改掉还要做出更大的努力。
这就是我,一个活泼可爱又有一打缺点的小女孩,你们喜欢和我交朋友吗?
江黄民族希望小学三(1)班:姜鸣春
我长得瘦瘦的,尖尖的脸上有两一双与众不同的眼睛,有人管它叫雌雄眼,因为左眼像妈妈是双眼皮,右眼像爸爸是单眼皮。这双与众不同的眼睛,给我带来了很多乐趣。
小时候爸爸妈妈有事没事总会问我这样一个问题:“你喜欢爸爸还是妈妈?”这个问题对一般同学来说是个难题,怕回答不好得罪了爸爸或者是妈妈,所以有的同学可能这样艺术地处理,即爸爸问的时候说喜欢爸爸,妈妈问的时候说喜欢妈妈,两个人都在的话只能说爸爸妈妈一样喜欢了。而对我来说回答这个问题根本就是小菜一碟,每一次我都对他们说:“我的左眼双眼皮像妈妈,所以左边的身体喜欢妈妈;而我的右眼单眼皮像爸爸,所以右边的身体喜欢爸爸。”爸爸妈妈要用我来斗嘴也没办法。因为妈妈是我最亲的人,有一首歌这样写:“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没妈的孩子像棵草。”感情上我不能让妈妈为难;而爸爸经常带我出去玩,买东西给我吃,还给我钱买玩具买书,因此我也不能说光喜欢妈妈。
还有一次,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吃麦当劳,共买了三份儿童餐,四十分钟不到,我就把儿童餐里好吃的都吃了,然后对爸爸妈妈说:“我想吃草莓和巧克力的冰其淋。”可妈妈却只让我买一样,她说多吃了会胃痛的。我连忙说:“不多,不多!我左半边的身体喜欢吃草莓的,而右半边的身体喜欢吃巧克力味的。每人一份,不多,不多!”妈妈没法反驳我的花言巧语,只得帮我买。
我这双眼睛一雌一雄,各有它们的爱好,雌眼一看就文静,一定喜欢语文,可是不知什么原因,每次语文测验我都会因为看错题目而扣分,可能是雌眼有点近视吧!而雄眼却不同,它非常好,在小学一到六年级中,我的数学总是全班第一,因此课上常常偷着玩,还养成了一个贪玩的坏习惯。
这就是我,一个普普通通的我,长着一双与众不同的眼睛的我。 余剑英老师推荐
在“我的电脑”里,不允许用户自己的文件夹和程序创建快捷方式(图1)。如果想突破Windows的这个限制,打造出自己的个性“我的电脑”,那就让Folder2MyPCBy来帮助你吧!
它可以将文件夹、应用程序的快捷方式建立在“我的电脑”里,例如要为工作文件夹“我的工作”在“我的电脑”中建立一个快捷方式,只需要按以下步骤操作即可。
安装运行后,出现“创建”“文件夹”选项卡(图2)。
点击“创建一个文件夹的快捷方式”选项后面的文件夹选择按钮,在弹出的窗口将中要创建快捷方式的“My work”文件夹打开。在“显示为(标题)”输入框中输入一个名称,如“My work”,你还可以在“文件夹提示”输入框中为该快捷方式输入一个提示语句,如“我的日常工作”。
在“创建文件夹类型”中选择打开方式,如“文件夹(在父资源管理器打开)”。并在“创建”选区中根据你的实际情况选择一种创建对象,如“所有用户”。
在“自定义图标”栏中将“使用自定义图标”项勾选,然后为所创建的文件夹快捷自由选择一个喜爱的图标。
点击“创建”按钮,系统会弹出一个提示窗口要求你刷新“我的电脑”窗口(图3)所示:
点击“OK”按钮,并按照提示内容打开“我的电脑”,并按下“F5”键,就会看到你所创建的“My work”文件夹快捷方式图标了。依此操作,就可以逐个添加“我的数码照片”、“我的电子书”、“我的收藏”等等,让“我的电脑”名副其实是我的。
另外选择“应用程序”选项卡,还可以为某些经常使用的应用程序在“我的电脑”和“控制面板”中创建快捷方式,方法类似,大家不妨亲自试试。
再谈《空手加密法》
平 淡
“空手加密法”的破解
1.比如在k:\下建立一个“Test.”特殊文件夹,要访问其中的文件,只要单击“开始”“运行”输入“k:\Test..\”回车后,就可以在资源管理器打开特殊文件夹了。
在资源管理器打开特殊文件夹后,只要不关闭这个窗口,就可以通过“后退”按钮来切换。
2.打开k:,将任意一个文件拖到“Test.”,此时在k:下会生成一个名为“Test”的文件夹,可以双击打开“Test”或“Test.”访问其中的文件。但是如果删除“k:\ Test”的文件,则“Test.”文件也会自动删除。
删除特殊文件夹
如果要删除该文件夹,启动命令提示符输入“rd k:\ Test..\ /s /q”即可,其中参数/S:表示删除目录本身外,还将删除指定目录下的所有子目录和文件,用于删除目录树。/Q:表示无须确认直接删除。
探秘文件夹特殊性
关键在于文件夹名里包含的特殊特使字符“\”,根据Windows命名规则:文件名(目录名)是不允许使用一些特殊的字符如?、\、*、>、
大家还可以在命令提示府下输入“md k:\lpt1\”,在k:下建立一个名为lpt1保留字的文件夹,这个文件夹也是无法直接在资源管理器删除,但是可以打开。
要删除它,就输入“rd \\?\k:\lpt1 /s /q”命令,这样Windows会绕过典型的Win32保留名称检查,直接删除文件夹,同理用“DEL \\.\driveletter:\path\filename”,可以删除类似以保留字作为文件名的文件。
[关键词] 不握拳与握拳; 浅静脉穿刺; 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001-02
浅静脉穿刺是临床上最基本的护理技术操作之一,在护理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在静脉采血,静脉注射等操作中用到的技术,为了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对接受浅静脉穿刺的患者分为两组 采取两种方法,对比哪种方法以提高穿刺成功率。
1 资料和方法
1.1 选择对象 选择2005年9月-2005年11月在本院门诊输液室收治需静脉输液治疗的18岁-65岁的患者260个均对其进行了浅静脉穿刺,选择粗、直、富有弹性的静脉。患者神志清楚,感觉及语言表达正常,智力正常,能配合治疗,选择同一名临床经验丰富,技术好,心理素质稳定的护士操作,避免因穿刺水平不一致造成误差。
1.2 输液器 均采用5.5号,7号静脉输液器。
1.3 方法 将260例静脉输液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30例,采用在血管上方6cm处扎止血带,实验组患者手自然放松,不需握拳,常规消毒后,操作者左手紧握患者的手指,使之弯曲成弧形,采取从血管上方15°-45°角直接进针,见回血后再平刺进针少许,松开止血带,妥善固定。对照组患者握拳,操作者左手有效绷紧穿刺部位下方的皮肤,从血管上方呈15°-45°角进针,见回血后再平刺进针少许,松开止血带,妥善固定。
1.4 观察指标 患者穿刺疼痛评价标准采用疼痛分级标准,0级无痛,1级(轻微疼痛)虽有疼痛但可以忍受,2级(中度疼痛)疼痛明显,难以忍受[1]。根据患者对疼痛的语言描述和表情分级:0级穿刺时没有疼痛表情,经询问无疼痛或穿刺成功了患者也无感觉,1级没有疼痛表情,经询问局部轻微疼痛可以忍受;2级痛苦表情,有缩肢体的抵抗动作,经询问,有明显疼痛感。
2 结果 两组疼痛程度比较:实验组疼痛0级86例,1级40例,2级4例。对照组疼痛0级68例,1级51例,2级11例。两组穿刺成功率比较:实验组穿刺成功128例;失败2例,对照组穿刺成功124例,失败6例。
3 讨论 手部浅静脉穿刺输液是临床治疗疾病的基本手段,静脉穿刺成功与否,不仅与护士穿刺技术有关,还与患者血管充盈度和弹性有关外,穿刺时患者握拳与不握拳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传统的握拳法由于握拳太紧,使手部皮肤过度绷紧,突起的血管反而被压,致使管腔变瘪,进针后易于穿透下面血管壁,使患者穿刺时疼痛加剧,成功率相对较低。实验组不握拳,患者手自然放松,操作者左手紧握患者的手指,使之弯曲成弧形,使手背皮肤平坦又不过紧可使手部静脉在短时间内自然充盈。患者情绪放松 转移注意力进针时直刺血管速度较快,易于刺入血管,穿刺时局部痛感减轻。也有利于穿刺,这样不仅提高了穿刺的成功率,也减轻了患者的痛苦,降低了对穿刺的紧张恐惧心理,是一种值得推广实验的方法。
在实际工作中,护士作为护理技术操作的直接实验者,应善于观察和总结,寻找出最合适的静脉穿刺手法,减轻患者的痛苦,真正提高护理质量,同时也提高了门诊输液室的满意度,为门诊输液室赢得了荣誉。
东亚文学与世界文学・东亚文明与文化共同体
单看这一议题,就可以理解作家们在思考“为什么写作”这一问题时的现实环境。近代以来,由于西方经济发展上的优势,西方文化在世界文化格局中显出强态。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世界在向着多极化发展。东亚的作家也希望通过写作发出自己更响亮的声音,与西方进行平等的对话,进而为世界和人类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作家铁凝说,文学应该是有光亮的,如灯,照亮人性之美。其实若把文学简单分为两类,只有好的和不好的。而所有好的文学不论是从一个岛、一座山、一个村子、一个小镇、一个人、一群人或者一座城市、一个国家出发,都可以超越民族、地域、历史、文化和时间而抵达人心。东方和西方的概念是一种二元对立的思维,当今世界实际上是多元的。恰恰是对一小部分东西方文学经典的接触,使我感到没有简单的东和西的对立,所有的人类在许多方面如此相像。不论东方与东方之间还是东方与西方之间,不论我们的文化传统有多少不同,我们的外表有多大差异,我们仍然有可能互相理解,并互相欣赏彼此间文化的差异。中国作家莫言也表达了同样的感受,认为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可以超越民族和国界的。
中国作家王宏甲认为,过去的500年来,西方的迅猛发展及其形成的西方文明体系对全球的征服性渗透,已使世界不同文化源流的人们在不同程度上采用西方文明观来评述文明。我们正处在一个需要重新认识文明的时代,首先应当确认世界上存在着不同的文明源流和不同的文明观。而东亚国家的文明具有同源性。东亚各国应该在充分珍视自身文明渊源的基础上加强沟通,互相学习,形成相得益彰的文化共同体。
韩国作家崔允说,全球化已经浸透在我们的生活里,包括文学。在20世纪中期以前,还属西方文学单方流入亚洲。这样一来,文学领域的片面全球化要早于经济领域。如今,亚洲文学也逐渐被翻译成各国语,当然还存有一些质量上的不均衡。我对如今朝着多中心流动着的全球化颇感兴趣,特别对东北亚及其文学抱有期待。具有共通文化的亚洲,必定要肩负重任。亚洲文学也要拥抱世界。
日本作家中泽惠也在发言中表示出对世界文化相互融合的关注。她说,文学构成了文化的一部分,并且文学这一领域受到了文化的明显影响。尽管世界走向如此的趋势,但绝不会是同一种色调。毋宁说通过这样的相互混杂,有可能滋生出具有独特色彩和形态的文化。
中国作家孙甘露曾被评论界称为“先锋小说”的代表性人物,从其作品中可见到不少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影响。孙甘露否认了指引其写作的立场、观点、方法是由于西方的现代主义运动,而是自己经验到的汉语在当下的处境。他说,人们缺少的可能不是生活经验,而是一种对文体的理解。相似的生活在不同的文体形式下,折射出的艺术之光是不一样的。一个作家不能照一种方式重复下去,这样的写作没有多少意义。汉语写作的面貌也是可以改变的。误读也是文化传播的一部分,而误读中常常包含了有意思的信息。
中国评论家季红真认为,世界文学的实践要早于“世界文学”的理念,只是从模糊到清晰、由狭窄到越来越宽广而已。在这个逐步扩大持续数百年文化交流的大潮中,世界文学的萌芽成长迅速。而20世纪的世界文学,更是充满了人类交往中的文化融合。归根结底,文学本来就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各民族文学的差异,在语言的形式里蕴涵了独特的人文思想。尽管误读是不可避免的,翻译中会有流失,但面对人类共同的危机,有差异的思想提供着不同的拯救可能。在世界文学的时代,各民族各国度的差异给人类提供了博大的精神情感家园。
韩国作家郑玄宗谈到,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水质和空气的污染一样,由噪音引起的精神污染也日益严重。这是产业化、城市化、机械化所附带的不可避免的生存条件。人类似乎在采取“以噪音对付噪音”式的生存战略。无论是欧美文学还是东方文学,都该对此作出反省。文学语言如果不甘心成为为噪音添油加醋的工作,就要求写作的人心静如水,能很好地反映事物的动静,能跟随着想像力,发出世界上前所未有的生动而又意味深长的声音。这正是文学永恒不变的责任。
故乡、国家、地域共同体、世界
常言道:“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东亚作家应该写什么?当然是用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书写,表达人类共同的理想信念,也为世界文坛的百花园增添亮丽的景色。而作为书写者,故乡是内心中最难忘的场景,最真实地传达出民族性和地域性。在论坛上,各国的作家讲起了一个个与故乡、与自己成长相关并伴随自己创作理念始终的故事,让人回味不已。
韩国作家黄皙映诞生在洲时期的中国长春,光复后回到故国平壤,却又因战争来到分裂后韩国首尔的永登浦。他说:“在地图上,我并不想指定我的故乡,但是,我不会忘记自己是使用母语来写作的一名作家。”
日本作家津岛佑子出生在东京、成长在东京、生活在东京,但总觉得“东京”、“日本”不过是存在于自己身外的“地名”而已。这样想来,“故乡”也许可以换言为童年时期的记忆。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她也意识到了自己的身体和“故乡”之间的联系。她说,文学为什么是我们始终追求的呢?我想无论“母国”、“故乡”有多么了不起,人们作为生命的个体仍然面临着无法解决的孤独,而我们只能是和这些个体相伴而生。当我们意识到这样的生命个体,当我们意识到童年的记忆在苏醒,这时,我们就要从个体的生命中抛开“日本”、“东京”,这样才会在“孤独”中产生出独特的释放感,这时我们才会给予他们理解。人原本是具有灵活适应力的生物。这种适应力必定是伴随着个体的孤独,并且受到由此产生的想像力的支撑。
中国作家苏童说,在我的字典里,故乡常常是被缩小的,有时候仅仅缩小成一条狭窄的街道,有时候故乡是被压扁的,它是一片一片记忆的碎片,闪烁着寒冷或者温暖的光芒。每个人都有故乡,而我最强烈的感受是,我的故乡一直在藏匿、在躲闪甚至在融化,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系列的问号,什么是故乡?故乡在哪里?问号始终打开着,这么多年了,我还在想像故乡,发现故乡。
中国作家孙惠芬说,在刚刚开始写作的时候,从没用心想过“历史”这个词跟文学的关系。以后在阅读学习中,发现那些大写的历史知识总是好像被自己身体里的一道屏障天然排斥着,而自己的心思被牵引去的地方却是屋檐下的鸟去了哪里?母亲苞米地里的草有没有拔完?在孙惠芬那里,身边的现实总能成为躲避历史阅读的避难所。她说,所谓身边的现实,其实也是由时间流转做成的现实,时间转瞬即逝,过去了就成为历史。只不过它们不在典籍里,而在自己出生成长的这片土地上,在自己触手可及的生活中。所经历的乡村生活,既是现实又是历史,却不是书本里的历史,它经历了时间的穿梭、过滤和积淀,而成了身边的现实。所经验的现实,是城市文明的不断发展、变化,给乡下人带来了无穷尽的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困扰、困惑。实际上,梦想与现实,既是乡下人的困惑,也是城里人的困惑,它其实是人类共同面临的精神困境。她说:“不断地在人的精神困境中探索生存的奥秘、人性的奥秘,揭示人性困惑和迷茫历史,是我创作永远的动力所在。”
日本作家星野智幸出生在美国,虽然三岁前就回到了日本,但拥有双重国籍,其后又有在墨西哥留学的经历。他说,文学不是要强调与地区社会发生密切联系的“家”的概念,它要接受成长在这一文化下的和与这一文化相背离的人的历史,文学要呈现那片土地上生活着的人与土地之间形成了怎样的关系,又形成了怎样的共同体。它不是传统的地区主义的,也不是个人等同于国民的现代主义,而是要表现自立的人们是如何共处于同一个场所的。
中国作家韩石山说,中国有句俗话,叫“一方水土一方人”。这个“一方”,小一点儿说就是你出生的县和村,大一点儿说就是你所在的这个国家以及这个国家所在的州。一个人出生在哪里,是不能由自己选择的。而一个地方与别的地方既然有富饶与贫瘠的差别、文明与蛮荒的分判,那么这出生也就多多少少带上了幸与不幸的色彩。一个作家在他的一生中,能时时感受到他的国家的劫难与繁荣,能时时感受到他的人民的沉寂与奋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能说不是一种绝大的幸运吗?
韩国作家申京淑觉得,现在东亚国家的作家们能坐在一起,就是一个奇迹。她说,我们能走得这么近,是得益于文学。在灿烂的文学作品世界里,没有韩国、中国、日本之分。虽然我们使用的语言不同,但是不管读者身处何方,只要能接触到好的文学作品,就会打动读者,使他们萌发新的思想,渴望自由,挑战禁忌,鄙视权力,让废墟重获生机,和消灭万物的时间对峙,与虚无展开激烈的战斗。文学作品使我们丰富的回忆驻足长留,将来也必定会用更多的方式继续描绘这幅壮伟宏图。
文学的未来
在谈及面向未来,我们应该怎么进行写作这一话题时,许多作家不约而同地都说到了信息时代互联网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以及如何加以应对。
日本作家松浦理英子说,纵观社会,IT并没有使人的心灵发生激变。过去也不乏喜爱写作的人,而网络的发达使写作者人数爆炸般剧增。写文章变成了日常生活,与可以匿名发表的网络空间有很大关系。网络空间任何人都可以适应,每个人都可以有多重身份,很多人在网络上编织虚虚实实的故事。这样一来,如今触发写作动机的人,写作时不再那样朴素,具有多元视点和多元意识。我们作为专业作家不能只是担忧,应该面对现实,向前开拓道路。我希望,能将新时代的新潮流、我所相信的文学主流、我觉得有趣且喜欢的东西,都能吸收到自己的创作中来,极大地丰富我的小说。从这个意义上讲,不是过去,也不是未来,永远只是现在。
韩国作家吴贞姬谈到,上世纪90年代,网络开始普及,多媒体开始激活,文学的生产者与享有者极其自然地发生了巨大的交替,叙述方法变了,视角变了,创作技法也变了。文学产生于所处时代的风貌,但是无论时代风貌和活着的方式怎样变迁,人间的爱恨情仇与生老病死的本质是不会变的。只要这个本质尚存,文学创作就脱离不开真正的价值追求和人生的意味以及人生的净化这一古典命题。欣赏过去年代的作品,我们从古时的时代风貌中仍会感到极大的亲和力与感染力,这正是因为文学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疏通人与人的隔阂。对我而言,未来的文学即是我的人生阅历与精神世界所向往的地方,也是我的过去的总和。
中国评论家李敬泽认为,通向未来的最便捷的途径是回顾过去,未来不会复制过去,但对过去的理解将深刻地影响我们面向未来时的选择和行动。上世纪末,新的社会条件和传播条件使得汉语中各种公共语言领域迅速发育;与此同时,网络带来了又一场大规模的语言解放。这可能是中国文学几千年来面临的最大变局。在此前提下,我们才有可能正视文学面临的挑战,才能重新出发去探索它的未来:它在这个时代的可能性、它在我们语言生活中的功能和边界。也许惟一明确的是,每一个作家都必须独自确立他的语言策略,或者反过来说,在无数正在书写和言说的民众之中,那些有能力令我们屏息静听的人,就是未来的作家。
中国作家许龙锡说,不能因为书籍滞销而怪罪于网络,更不能因为文学的危机而加以扩大化。就像发明印刷术以后口头文学转变为活字媒体文学那样,眼下只是有部分活字媒体文学正在转移为数字文学而已。文学是强调叙事结构的艺术,即使活字媒体逐渐萎缩,也会有在新的数字环境中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延续其生命力的。由数字技术创作的文学作品,虽然没有了书籍的实物性,但是依然保存了半永久性,而且费用低廉,谁都能轻易接受。通过数字文学作品,反而能达到文学的大众化,也能成为扩展文学领域的机会。
韩国作家罗喜德也没有对互联网给文学的影响显出什么担心,她说,超文本改变了传统的作家与读者的概念,正在摸索着两者间新的沟通方式。对作家而言,比起无限下载的电子媒介,印刷媒介更能给他们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也可以保护他们的著作权。作家们追求精神上的探索,但在技术面上仍旧相当保守,所以,肯将自己的力量投入到新媒介的作家其实并不多。事实表明,网络上流通的超文本的想像力、结构、文章表述力等都要相差于以印刷媒介流通的小说。所以,倘若不能超越技术的新奇性而提供审美体验,超文本将失去它的美学特点,难以维系持续的创作与沟通。就目前而言,超文本对传统的文学还不能构成威胁。无论是再新颖的媒介,它的养分仍然取之于传统的文学,两者将维系着共存关系。
日本作家绵矢梨沙算是“80后”,她上高中步入文坛时正逢互联网的发展壮大,第一部作品出版以后就收到了电子书籍的订单,后来又收到面向网络的PDA电子书籍的订单。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几乎所有的作品最终都转化成电子书籍的形式出版了。她说,在网络电子书籍之后,又出现了专供手机阅读的电子书籍,使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进一步缩短了。但是,现在还不能想像大量的读者在手机上阅读陀斯妥耶夫斯基和普鲁斯特的作品。手机上的故事是在非特定多数人群的真情实感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由此也涌现出了专门为手机写小说的作者,从这些情况来看,互联网已经找到了和自身相匹配的独特的书籍形式。由于任何一方在网络上都可以平等的传输信息,也许今后的网络文学将和固有的文学分庭抗礼。文学也将随着媒体一起走向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