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色彩学

色彩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色彩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色彩学范文第1篇

――格斯

这是一块上帝眷顾的土地,曾经居住过希腊人、古罗马人、拜占庭人、阿拉伯人、诺曼人、施瓦本人、西班牙人等等,他们的文化印记让“多元”成了这块岛屿的独特个性。当你踏步其上的时候,也许你脑子里什么也想不出了,这里的美景就像美酒,未饮先醉,这里的色彩比它的文化更加斑斓,彩虹在西西里不值一提。

水墨画般的轻描淡写从来不是西西里的偏好,极致的浓郁才是它的真面目。你不需要留下想象空间,只怕头脑和眼睛还都不够用呢。每两种、三种,或者四种颜色的搭配都不会突兀,甚至索性堆叠起来,也绝不眼花缭乱。歌德曾赞西西里的帕勒莫是“世界上最优美的海岬”,希腊抒情诗人品达尔称西西里的阿格利真托是“人间最美的城市”,这里的“神殿之谷”更是有着“诸神的居所”的美誉。

西西里是无数文人和艺术家的心灵归属和灵感天堂,设计师Domenico Dolce (杜梅尼科・多尔奇)与Stefano Gabbana(斯蒂芬诺・嘉班纳)联手打造的Dolce & Gabbana也是以这里为灵感,从设计到经营,都具有浓浓的西西里风情。

色彩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首饰设计;色彩;色彩学原理

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说"美丽的东西都是有色彩的”,色彩是传达个性,展现风格的重要元素。珠宝首饰设计的要素分别是色彩、造型、工艺及材质,色彩在其中是至关重要的环节。色彩的本质是由可见光通过物体反射进入眼睛的所能看见的各类颜色。色彩造就了美丽的世界,珠宝首饰上璀璨夺目的色彩更是刺激了设计师的设计灵感,拓展了珠宝首饰的设计范围,最终丰富了我们的眼睛。色彩跨越了地域、民族、国家、文化和个性的差异而独立存在,但不管是在哪个设计领域,色彩都需要在设计中遵循一定美学规律法则,珠宝首饰设计也不例外。分析珠宝首饰设计中涉及的色彩美学原理,包括色彩的统一与变化,调和与对比,对称与均衡以及节奏和韵律,尝试找到适用于首饰设计中的色彩搭配方法,通过科学的设计搭配色彩来提高珠宝首饰的美感。

一、珠宝首饰设计中的色彩类型

与纯粹的色彩不同,首饰中的色彩并不是单一呈现的。首饰色彩除了包括首饰材质的基本颜色外,还包括因各种首饰加工工艺对材质表面造成的肌理光泽效果。这种肌理光泽变化不是实质性的色彩变化,但是会对人的视觉感受、心理感受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设计思维的拓展,首饰中能呈现的色彩更多样化。但首饰的色彩首先是受到首饰材质的固有色彩的影响,将首饰色彩的类型按照其材质划分,可以分为首饰用金属材料的色彩、宝玉石材料的色彩以及其它材料的色彩。首饰用金属材料主要包括金、银、铂金、把金、铜、铁、锡、钦等,这些金属材料会因处理工艺及合金成分配比变化产生不同的金属色彩。宝玉石广义的概念根据现行宝玉石国家标准《珠宝玉石名称》(2003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来讲指的是“所有经过琢磨、雕刻后可以成为首饰或工艺品的材料,它包括天然宝石与人工宝石,也包括部分有机材料”。随着个性首饰的发展,木材、织物、皮革、羽毛、陶瓷、漆器、珐琅、UV胶材料、纸材、水泥甚至各种废旧环保材料等等开始被应用首饰设计中,它们有的易于收集,有的易于变色,有的易于塑形,有的价格低廉,还有些个性十足内涵丰富。每一种首饰材料都有着自身的色感诉求,都在展现自身色彩美丽的同时表述着自己的独特性。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个地域、各个年龄段和各个消费层次的消费者都可以在珠宝首饰设计中选择自己喜好和欣赏的颜色。

二、珠宝首饰设计中色彩的统一与变化

色彩的统一与变化是色彩美学的基本原则。在珠宝首饰设计中,主导色、搭配色和点缀色的合理安排设计可以获得色彩统一与协调的效果。美术和设计范畴常借用音乐的名词"调子”来形容色彩的性质,称主要的色调为"主调”或"基调”。观者会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对色彩产生联想,将单纯的颜色与感官联系起来,从而产生对色彩不同的心理效应。而首饰色彩所形成的冷暖、软硬、意境、气氛、华丽、朴实等等的心理效应,很大程度是通过主调或基调来体现的。设计师根据首饰的受众定位确定色彩风格,选择好色彩配置的主基调,再辅以合适的配色和点缀色。在镶嵌类首饰中,一般以占主体的宝石色彩为主色,同时也明确了首饰的整体色调,以此为基础再搭配配色。如果使用各类小宝石来设计,与金属部分比较所占比例多少再决定出首饰的主体色调。如果主色调确定为无彩系,就可以考虑将黑、白、灰的色彩效果展现极致。珠宝首饰的设计呈现统一的色调会让人感觉到完整的效果和明确的主题,但这还达不到圆满效果。仅有统一没有变化的设计会显得单调沉闷,没有层次感。在统一首饰色彩的整体效果后,可以着手增添细节或色彩层次,这就是加入了变化,促使首饰呈现出更加生动活泼的感觉。在设计范畴中,统一与变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缺一不可。

三、珠宝首饰设计中色彩的调和与对比

调和与对比是色彩统一与变化的具体实现。色彩对比可以是色相对比、明度对比、纯度对比、冷暖对比、面积对比乃至综合对比。设计多组对比时,更要在对比差异中体现宾主、强弱。当色彩冲突制造对比,调和范围内制约对比,这都是设计控制的需要。把握调和的程度,通过协调色彩之间的对比矛盾、实现和谐的视觉和心理感受,需要根据珠宝首饰的设计风格来定。通常的珠宝首饰设计别是彩宝首饰镶嵌设计中,当色彩对比效果非常强烈生硬的时候,可以设计加入另外一种添加色,以色彩的面积形态或色调感受来协调冲突,从而调和色彩的整体效果,加强首饰整体效果。另外,在首饰设计中色彩搭配太丰富而混乱的时候,利用黑、白、金或银等中性色划分首饰的形状,明确强调各个色块区域,使首饰形态呈现出更加清晰明朗的状态。各种色彩调和的手段如近似调和、秩序调和、面积的调和等等,我们要根据设计作品的需要灵活运用。

四、珠宝首饰设计中色彩的对称与均衡

首饰设计的色彩对称来源于美学构成形式,也称为"镜像”形式,有左右对称、上下对称、发射对称、回旋对称等结构方式。首饰设计中常用左右对称的色彩布局,它让人在视觉上达到绝对的平衡,给人庄严、大方、稳重的感觉,但往往正是这种过于完美、保守性强的形式使人感觉单调缺少活力。设计中的均衡是形式美的另一构成形式,是指从视觉上反应到心理的一种心理活动,即通过视觉在心理所达到的一种力的平衡状态,表现出相对稳定的视觉、心理感受。均衡与对称不是同一概念,但它们具有内在的相同性--稳定。稳定感也是人的一种心理感受状态,它自然形成于人类的长期视觉观察习惯和审美感受。不具备稳定感的艺术造型看起来就让人不舒服,很难产生美感。在首饰的色彩设计中,必须从面积、外形、装饰和材质上进行调整,要注意从一定的空间比例位置做出适合的布局调整,以获得整体色彩视觉均衡的首饰。首饰设计中的色彩均衡比起完全的对称更富有灵动感,这种丰富多变、自由有趣的形式还兼具良好的平衡状态,因此最能适应大多数人的审美要求,是配色的常用手法。五、珠宝首饰设计中色彩的节奏与韵律设计与音乐是不同的艺术形式,但通过"音乐是流动的色彩,色彩是凝固的音乐”这句话可以理解它们的共通之处,就是节奏和韵律能够展现听觉视觉的美感、作用于观赏者的心理。观赏者可以以欣赏色彩乐曲的角度,感受色彩形态的聚集、分散、重叠、反复、强调、减弱等手段在首饰中形成的节奏韵律美感。节奏是有秩序、有规律的连续变化和运动。在首饰设计作品中,视觉符号因素如色彩的冷暖、明暗、浓艳、大小疏密等等,它们规则的连续使用所形成视觉效果的强弱冲击会产生节奏感。当设计师把首饰整体的冷暖布局、材质的色相、质感、大小疏密等要素一一处理组合,就形成了各种性质的对比,这些对比排列协调起来便形成了韵律节奏。在设计中,通过色彩秩序排列、面积比例搭配、关联呼应等多种手段,能够让"静”态平面或空间传达出"动”的效果。在首饰设计中,常用的韵律手法有连续、渐变、反复、交错等,以形成统一协调、富有韵味的完整节奏美感,许多珠宝首饰设计师都在有意识地追求节奏感韵律性强的首饰色彩表现效果。设计珠宝首饰的色彩运用必须遵循色彩学原理,实现设计的基本的美感。在任何设计领域,色彩理论的依据都是基于色彩学的普遍规律而来,都离不开色彩普遍原理的指导和支撑。在此基础上,我们把色彩的普遍原理运用到珠宝首饰设计领域,尝试探讨一些珠宝首饰特有的色彩表达方式,运用色彩手段把首饰的美推向更强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珠宝网

[2]任进.《珠宝首饰设计》[M].北京市:海洋出版社,1998.

[3]邹宁馨,付永和,高伟.《现代首饰工艺与设计》[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4]汪小桥.《现代首饰中色彩运用的探究》[J].艺术科技,2013.

[5]梅申.《首饰设计中的色彩运用》[J].艺术科技,2013(05).

色彩学范文第3篇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老子的思想是让人们无闻和禁欲,让人们修身齐家治天下,庄子是老子的思想的继承者,庄子是春秋末期的楚国人,他是哲学家和文化学,写了很多具有传奇色彩的和夸张口味的散文,庄子的散文可谓是中国古代散文中的瑰宝。

老子的《道德经》可谓是一部包罗万象影响及其深远的著作,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就是大自然给予人的感情和力量,庄子的很多文章也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传奇的夸张色彩。那么,老庄思想和电视色彩学有什么联系呢?

电视在我国出现的时间比较晚,也就是30多年的事情,电视色彩学是研究电视剧、电视电影、电视卡通片等等的学科,舞台美术和导演制片人都是通过电视剧里的不同的环境色彩和其周围色彩的变化来表述符合人们心理需要的情景。

老庄思想和作品的包罗万象,自然是和电视色彩学能联系上的,电视节目的播出也是以自然界所发生的事情为前提的,这正是符合道家思想的,电视上的色彩,也是对自然的描述,也是来源于自然。这和《道德经》里面的玄学是有很大的关系的。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认为色彩是物质的一种属性,物质属性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但是人们忽略了物质和光的关系。如果光和物体都没有颜色,电视所表现出来的色彩肯定也是没有颜色的,所以我们日常所看到的颜色,都是和道家的理念相吻合的,在看电视的时候,电视的色彩让我们感受到世界万物的存在的,这和道是非常的相近的。所以,电视的色彩学和道家的思想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色彩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服装色彩;装饰色彩;服装设计

色彩、造型、材质被称为服装设计的三要素,其中色彩是最能形成服装整体视觉印象的元素,因此色彩设计对于服装设计而言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古代有关服装配色的记载,早见于秦汉,如“朱衣素裳,绀衣皂裳,青衣缥裳,玄衣纁裳……”。又如晋人《东宫旧事》中的“丹碧纱纹双裙,紫碧纱纹双裙……”等。再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这样一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从诗句中不难看出,封建社会时期人的着装的色彩有着严苛的等级划分。到了现代社会,服饰色彩更成为流行趋势的风向标。同时,由于服装色彩具有社会象征性、装饰性、流行性、少色性、环境协调性、民族性等特点,服装色彩学早已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其中,少色性是服装色彩非常外化的特点,即通常情况下,一套服装设计色彩的种类为3~4种,如果色彩种类太少,服装会显得单调,如果色彩种类太多,服装整体色调会显得杂乱,从而影响穿着者整体的形象。因此,针对服装色彩的上述特点,在当前服装设计专业开设与之相适应的色彩课程显得尤为重要。装饰色彩作为一种色彩艺术形式,在色彩运用上同服装色彩有着较多的共同点。

装饰色彩教学的目的即是通过对客观色彩进行分析、归纳和提炼的色彩实践训练,学习将繁杂变为简洁、将无序变为有序的色彩技能,掌握将客观自然色彩变为具有装饰性美感的、具有强烈主观感受和艺术感染力的装饰色彩的表现能力。装饰色彩教学的组织主要包括三个阶段的内容:第一个阶段是归纳性的装饰色彩写生训练。其目的是通过观察方法和表现观念的转变,将客观对象纷繁复杂、相互渗透转化的色彩概括为一块块色形具体的,色相单纯、明确的色彩。简单说就是,首先将客观色彩的含混变为明确,同时把客观色彩的种类由多变少。在实践训练的最初阶段可以不对学生做太多限色的要求,只要求色彩的具体归纳。随着教学色彩归纳实践的深入,逐渐在教学中加入限色的要求,加强限色的程度,最终使画面保留的色彩最能反映对象的风貌和色彩特征。画面效果正如王肇民先生所说的:“作画色阶愈多愈软弱,色阶愈少愈有力,多则对比性弱,弱则无力;少则对比性强,强则有力。”这种装饰性的色彩关键不在于用色的多寡,而在于色彩层次的变化,强调色阶秩序感,同时注意色块的形状、大小、冷暖的对比和调和,以达到对画面整体色调的把控。色彩归纳是衔接艺术绘画和艺术设计的桥梁,它能够使学生了解设计色彩与绘画色彩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完成绘画色彩向设计色彩的转化。尤其是服饰色彩少色性的特点,要求设计者运用色彩的形式构成规律,把有限的色彩搭配出丰富的效果,服装色彩设计的特点决定了学生从学习色彩基础开始就必须培养归纳概括限色的观察和表现观念。装饰色彩教学的第二阶段则是色彩的解构性训练阶段,其主要目的是在归纳性装饰色彩的基础上,通过观察与分析,将客观色彩中最具有形式美感的色彩关系提取出来,同时根据画面色彩表现的需要和色彩表现的规律,加入画面需要的其他色彩,从而构成新的更具美感色彩的关系。

实际上,这一阶段的教学目的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客观对象色彩的解构分析,将最能反映客观对象特征、风貌或韵味的色彩关系抽取出来,也就是分析原有的主要结构关系、色块之间的组织形态和色块的面积比例关系,明确原有的主色调、主要意向及精神特征,包括色彩的整体气氛与风格。这也是色彩解析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因为客观万物的色彩形态之所以能够吸引我们的目光,正是由于这蕴含于表象之下的色彩形式美在起作用。另一方面,当我们对这些蕴含于客观中的色彩形式美有了较为深入的、规律性的认识后,我们就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这种形式美以一种较之原素材更为显性的,或者说更为“服装”的方式加以运用,表现在服装色彩设计的创作实践中。这个过程中,除了已有的解析到的色彩组织形式外,还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到的色彩构成规律对设计加以充实和完善,让已有的色彩发现更好地呈现于最终的设计中,也就是色彩的重构。可见,重构并不是对发现的色彩形式或色彩组织现象的单纯描摹和照搬,而是用已经学习过的色彩构成规律这一理性手段协助设计者进行再创造、再设计,从而转化为服装色彩设计中的亮点,使感性的发现能够以一种艺术上更加恰当的方式呈现,使最终的设计更具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装饰色彩教学的第三阶段是意象性装饰色彩表现训练。意象色彩来源于中国传统绘画的色彩表现,是在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影响下受道家、儒家、禅学思想的影响逐渐形成的一套色彩审美体系,因而也可称之为哲学引导下的色彩观。它既不是单纯的、客观表象的感性,也不是主观的唯经验的理性,而是以直觉的认知方式,在感性之中把握理性的经验。在这个过程中,艺术表现的主体是“意象”,它不是对客观对象亦步亦趋的描摹和再现,而是艺术家对于客观事物的印象和感悟进行概括和提炼,是心与物的交融、情与景的统一。在用色上体现出更多的主观成份,在画面整体色彩布局上讲求概括与归纳,注重用色的观念性、象征性和精神性。在具体的教学实施阶段之初,可以引导学生筛选自己积累的色彩素材,从中挑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或感受印象最深的资料,将素材中的主要色彩关系进行分析、提取和强化表现,使画面色彩和原素材拉开差距。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该有意识地明确自己的色彩感受、用色喜好及色彩搭配习惯,因为这是每一个人独有的,区别于他人的艺术感受。而意象色彩就是对这种主观感受的强化和升华,或许画面形象的色彩不符合常理,但却达到了艺术感受的真实。意象色彩教学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将这种个性化的感受进行强化,进而根据自身的艺术个性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色彩表现思维定式。在实践训练的初期,可以多进行一些命题性质的习作练习。比如在以自然风景为题材进行色彩表现训练时,可以要求学生将天空的色彩用蓝色系以外的其他色彩着色,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主动破除对于客观物象色彩的概念印象,培养学生的艺术胆量。通过后期不断的实践,学生就会逐渐变得敢于按照自己的艺术感受进行色彩表现,最终进入专业色彩设计的阶段。总的来说,服装设计专业装饰色彩教学是在遵循服装色彩造型规律的前提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认识、分析客观物象色彩入手,逐渐进入以强调主观艺术感受为主的、创造意义上的服装色彩造型训练。

参考文献:

[1]…李英.装饰色彩[M].四川美术出版社,2009.

色彩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素描;色彩;技法;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J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6-0233-01

一、素描学习的几点方法

(一)三体线法

“三体线”指明暗交界线、投影线和结构线。其中结构线包括内结构线和外轮廓线,物体的内结构线在光线的作用下形成物体的明暗交界线,而物体的总体外轮廓在光线的作用下在所在平面形成的投影形完成了投影线。

利用“三体线”的方法,较易于把握画面中的几个关键点:由内结构线形成的明暗交界线是物体立体感的保证。而且这条线确切来说是一个宽窄不断变化的“面”,而非真正的“线”。由外结构线形成的外轮廓规定了物体的外形,区分出物体和环境的基本界限,而且也是深入刻画时表现物体体感的重点所在。我们在很多古典名作中都能看到对人物外轮廓线的精细刻画,例如拉斐尔、安格尔都是注重边缘线表现力的大师。三者之中看似简单的投影,实际投影的边缘线也是根据所投射平面的形和投影的走向产生着无数种微妙的变化。

这些点都是初进大学的学生极易忽略的,这也在于考前训练的阶段无法顾忌到如此的细节,始终强调“大关系”,但在大学中如果想让自己的素描能更加深入,就必须在大关系的基础上能看到这些细节并表现出来。三体线法在这个阶段是个很好的教学方法。

(二)高点、低点技法

绘画,特别是素描需要理性分析的能力,这种能力有时就表现在在头脑中理解和构想三维空间。这种能力的训练对动画专业高年级要学习的三维软件至关重要。

一个石膏几何形体中,几条结构线的集合点会形成一个高点,这个高点一般就是高光所在。这一点是学生比较易于理解和表现的,但素描关系中只存在高点就不会产生体积。具体观察时我们会发现,向内转折的结构线同样是一条“亮线”,而几条这样线的交接点同样会形成一个“亮点”,类似于高光,但结构上是向内凹陷。这样的点我们往常都易于忽略,或者有的学生干脆画的很重,形成一条黑线。这都是表现物体体积感的障碍。只有同时认识到一个物体的高低点,也就是距离观察者较近以及较远的点,才能从理性上认识一个物体的空间结构,才可能表现出更具说服力的体积和空间关系。也只有这样才是真正训练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三)虚实关系的表现

虚实的存在在画面中是相对的。如果处处用力刻画,反而到处都觉得平均,只有在一幅画作中合理运用虚实才能有效形成对比。简单来说“近实远虚”,但在教学过程中有部分同学把这个理论简单等同于近出画重远处则草草带过。实际一幅合格的全因素素描中,即使是远处纵深空间中物体的处理也是非常清晰的,只是通过对比的把握让其在空间上退远。而“近实”则是通过较强的对比拉近与观者的视觉距离。这一点在长期素描课题的训练中尤为重要,可以引导学生不断的深入探索画面效果。

二、色彩学习的主要方法

(一)把握色块的性质

不同的物体,比如衬布、罐子等在画面中形成不同的颜色区域,称作色块。在我们最初开始观察一组静物的色调时,不需要关注较多的形体细节,最合适的办法就是观察时把对象平面化为一个简单的色块。

那么,一个色块的性质包括哪些因素呢?具体包含:色相、冷暖、纯度、明度、鲜艳度等因素。这些色彩名词是学生早就应该掌握的。但在具体作画时却容易忽略这些因素。比如,有的学生就喜欢在每个色块中都加入白色,其最终结果必然会“粉”。这就是色块的度性质没有把握好。作为教师在修改学生存在问题的作业时,需找到一幅作品的症结所在,通过调整其中若干色块使画面整体效果改善,这是帮助学生提高色彩水平的有效示范。所以,在铺设大关系时把握色块性质,在深入或者修改时调整其中色块性质,这是色彩的教与学的一个关键手段。

(二)色彩的对比与统一

如果说把握色块性质和安排构图是手段,那么掌握画面中色彩关系的对比和统一就是使用这一手段的依据。一幅作品中,必然同时包含了对比和统一的因素。唯一不同就是每个艺术家使用的比例不同。比如,梵高就喜欢使用高对比色调完成画面;莫奈则相对注重画面中的统一和谐。教师不必鼓励学生模仿过于个人化的艺术作品,但可以通过这些个性化的作品读出色彩本质性的规律。

对比和统一在一定程度内,画面都是悦目的,但超出一定范围,例如统一过多就有可能出现上文所说的“粉”的问题,而对比过大则可能出现“花”等问题。在高校的色彩教学中,指导学生把握色块并最终通过色块的调整出恰当的对比与和谐关系,是色彩教学的一个难点。大量的小色稿变调练习是有助于这种能力的提高的。

三、结论

总之,在素描色彩学习中存在很多技术和方法,有很多优秀的教师都有属于自己的教学模式。因此,在此提出的方法仅是作者不多的教学经验中形成的一点心得,以此抛砖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