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机电信息

机电信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机电信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机电信息

机电信息范文第1篇

关键词:煤矿;机电设备;信息化管理;目标;系统框架;创新

1煤矿机电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的目标

1.1信息采集功能

煤矿机电信息管理的实现,需要依托于煤矿机电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过对机电设备的作业区域和作业活动范围进行全面监测,同时利用远程技术来对设备运行参数进行采集,并将采集到的运行参数都是收集到了数据库来。

1.2数据分析功能

在对机电设备进行数据采集的基础上,还能够具备对数据的分析能力,按程序预设指令或是用户指令来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及时发现运行中的存在的问题,及时发出警报,自动对设备进行保护或者及时告知用户。另外,作为煤矿机电信息管理系统,还要具备相应的诊断功能,通过报警来及时对设备运行异常进行提醒,进一步强化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

1.3远程通讯功能

煤矿机电信息管理系统作为一种技术支持平台,其必然要具备远程通讯功能,实现数据本地和远程的实时交换和共享,有利于对煤矿作业现场情况的实时监控和跟踪,同时各部门之间也能够高效、协调的进行分工合作。

2煤矿机电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框架

煤矿机电信息化管理系统作为煤矿企业内部设备的管理平台,能够对设备全生命周期进行有效管理,确保设备管理的规范性、及时性、可视性和可追溯性。不仅能够有效的降低管理成本,而且有利于提高设备使用效率和使用寿命,为煤矿企业创造更大化的价值。煤矿机电信息化管理系统主要由功能模块、设备基础管理、流动管理和运行管理几部分共同组成。其中功能模块主要为企业提供设备档案管理、动态跟踪管理、维修预警管理、内部租赁重审、报废预警管理及维修费用分析等。设备基础管理主要是通过对设备台账管理来提供设备的全貌信息,并对设备当前的状态信息和设备周转信息进行自动记录。在流动管理中,主要包括设备动态跟踪管理、租赁管理、调拨管理及报废预警管理等,实现对设备生命周期的有效管理,不仅企业领导能够对设备数量和状态进行实时掌握,而且有利于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在设备运行管理工作中,主要以设备维修、点检及保养等内容为主,这其中以点检管理为主要内容。具体包括点检标准、点检执行、预警与分析、基础管理等内容,具体点检执行过程中要以点检标准作为重要依据,并针对设备的维护要求来制定多种点检计划,对具体点检工作进行明确,然后根据具体的任务清单来对设备进行逐一点检。

3煤矿机电信息化管理系统在管理方面的创新

在煤矿机电管理工作中充分的运用计算机技术,不仅可以全面提高设备的整体管理水平,而且能够为设备达到具体的管理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建立煤矿机电信息化管理系统,监控设备的全生命周期,以此来进一步提升设备动态调剂利用效率,为关键设备点检工作提供重要的辅助,使设备能够与生产计划之间实现良好的衔接,为设备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且煤矿机电信息系统的应用,在充分的发挥出设备的重要效能的基础上,也促使煤矿企业经济效益达到了最大化。但在实践作中,为了确保煤矿作业中机电信息系统的顺利应用,全面提高机电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则需要具备创新的思想方法。

3.1安全管理创新

煤矿机电由通讯调度、通风、运输供电和派矸等多种系统共同构成,各个系统之间即相互独立同时也存在紧密的联系,彼此影响互为依赖。因此在对煤矿机电管理工作中,需要运用全新的安全管理理念,实现人与技术的有效结合,即在煤矿机电设备信息化管理工作中,管理者不仅要做好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工作,同时还要能够充分的运用先进的技术设备来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保证机电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3.2设备检修理念创新

煤矿机电设备保养检修工作作为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对于设备的安全稳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一直以来煤矿机电设备检修工作都是依赖于行政命令来进行指引执行,即对各作业单位的设备通常是根据上级命令和下级执行的方式来进行具体的检修工作,这样必然会影响检修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检验效果。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当前有煤矿企业通过采用设备预警检修系统,将设备检修时期、具体执行期限、检修项目和标准共同设置成为一个统一的系统,构建完善的设备检修预警机构机制,预警系统及时对设备运行中指标或是参数异常情况进行记录,并向管理人员进行反馈,为检修保养人员查询和检修工作带来了诸多便利条件。

4结语

对于现代化煤矿企业来讲,煤矿机电设备信息化管理具有必然性和迫切性,因此需要明确具体的管理目标,科学合理的划分模块和做好后台支持,这是机电信息化管理得以实施的关键所在。即在实际工作中,需要运用大量的数据及相关软件来进行分析和,进一步完善机电信息管理系统,及时对作业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进行解决,确保机电信息化管理工作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韩帅杰.信息化时代下矿建煤矿建设机电的管理[J].能源与节能,2013(09).

[2]张林,郭宁,韩雪华.浅谈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与信息化管理设计与运用[J].山东工业技术,2015(19).

机电信息范文第2篇

信息采集工作对电力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通过介绍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建立和应用,并结合实际案例某一供电公司的实际发展情况,进一步阐述了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对电力营销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带来的一些新变化。

关键词:

智能用电信息采集;现状分析;电力营销管理;新变化

1智能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介绍

智能用电信息采集是电力企业对用电信息形成自动化管理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是建立与用电客户之间一个桥梁。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一方面是对变电站的供电情况、公用变压器的使用情况、专业变压器的运行情况以及居民集抄等的综合管理;另一方面是通过采用这种先进的智能化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可以随时了解用户的用电情况,可以控制用电客户的使用电的负荷量,必要时采用宏观调控用电的负荷曲线,电力工作人员通过认真分析系统发回的用电异常信号,对使用电的异常情况进行监测并及时处理,一旦发现用户用电计量错误或者偷电行为,应该教育和引导用户合理用电。

2智能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整体规划及整体目标

国家电网在的“十二五”规划中关于电力智能化发展的目标是建立智能化双向互动服务系统,逐步实现智能化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整体覆盖[1]。国家电网预计在2014年达到百分之百的信息采集覆盖率,在“十二五”计划期间,对提供用电的区域逐渐实现全面覆盖、全面采集、全面用电控制。

3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现状分析

某一供电公司在2010年年初就开始全力推进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应用,按照电网系统的全面覆盖、全面采集以及全面收费控制的要求,推广和使用智能电能表。在实际的建设中,同时开展电能表的安装和轮换,制定详细的建设计划。设立专职负责人员,负责集中器的发放,并跟踪安装和使用情况。工作记录做到日总结,实行周监督和月考核工作机制,有计划有目的的推进工作进度。为了深化信息采集系统的应用,对工作人员开展教育和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对工作中经常遇见的故障处理进行讲解和培训,让每一位工作人员对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充分掌握和了解。经过不断深化信息采集系统的实际应用,逐渐做到全面覆盖、采集以及收费控制的发展要求,为智能电网系统的建设创造了重要条件。实行的“集抄集收”的用电管理模式,对抄表任务、核算工作以及收费工作进行集中管理和控制,调整部门结构和岗位设置,改善了营销各工种间的协作关系,降低了工作量,大大提高了电力营销管理工作,也带领全市人民走进智能化的用电新生活。

4采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应用效果

4.1线损管理

传统的用电信息采集模式很容易出现抄表不及时、记录用电数据不准确、漏抄等现象,很难反应线损的真实情况。为了使采集数据的准确性、使线损率降低、电力公司应该严格按照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程序要求,对原先使用的计量装置进行升级换代,使用智能化的电表操作,这样做不仅可以大大减少传统模式计量不准确的现象发生,也能随时了解用户的用电情况并加以监测,实现了对线损的异常情况进行及时的处理,大大降低了线损率,对偷电行为没有可乘机会,为供电的管理创造了新的发展局面。

4.2用电检查

目前,通过使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对用户的用电信息能够迅速的全面的采集,对用电数据做到时时监测,对异常用电情况进行联网在线监测,实现了用电客户的准确定位、时时检查、查出偷电行为等快速有效的成果。利用智能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对用户的使用情况可能存在的记录数据错误、接线错误、电流电压的不稳定性、电量出现异常情况等时时监控,通过计算机反应的数据进行分析,及时到现场查看和处理就可以了,不像传统的用电管理模式,有问题就要到现场,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大大提升了用电检查的规范化和高效化。

4.3计量管理

目前的电力企业不仅要推行智能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也要大力推广使用智能电能表。传统的机电电能表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表计不灵活、计量不准确、电力公司收费难的情况,但是使用智能电能表以后,会大大减少这些情况的发生,使计量的准确性、记录的规范化大大提升。

4.4降本增效

智能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推广和使用实现了远程抄表[2],对远程用电情况和收费情况起着重要意义,减少了用电收费工作量。远程抄表的进一步实现使原有的抄表小组的工作人员充实到电力故障检修的团队中,或者加入电网的建设队伍中,为电力企业节省了人工开支,减低企业成本。

5结语

智能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为电力的营销管理创造基础和条件,是电力企业建设发展的重要一部分。电力企业应该不断的深化和应用信息采集系统的优势,进一步提升信息采集系统进程,提升覆盖率和采集信息的准确率,保证信息采集系统建设的任务早日顺利完成,实现企业智能用电采集系统的整体规划和建设目标。

作者:徐晋 单位:国网福建福州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机电信息范文第3篇

【关键词】呼叫中心 CTI Pool 云化呼叫中心

1 引言

信息服务是全业务运营环境下运营商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的关键业务,中国联通116114(电话导航)和中国电信118114(号码百事通)等都是基于呼叫中心的面向生活、消费服务的信息服务主体,业务收入实现逐年翻番,取得极大的商业成功。这些呼叫中心平台作为信息交互、供需交易的桥梁,既拥有每年以亿计数的前向用户查询量,承载客户庞大的精准需求,又拥有上千万的后向商家供应市场,商业价值极高,商业模式高效,亟待深度开发。

但是目前传统的呼叫中心平台一般采用软交换方案,由排队机接入到IP承载网,与NGN长途网软交换机连接。座席注册到CTI(Computer Telephony Integration,计算机电话集成)平台。组网示意图如图1。

此种结构已经不能满足业务快速发展需要。存在单点风险,不同节点之间在网呼模式下话路迂回,多中心无法实现统一配置和统一监控,平台资源、呼叫中心运营、维护和发展规划等诸多方面的不足。

因此,新一代的呼叫中心系统应该是面向传统PSTN、3G/4G、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大容量云化呼叫中心系统,基于该系统,用户可以通过语音、数据、视频等多种媒体渠道获取相应的服务,系统支持对各种媒体渠道(语音、数据、视频)进行统一管理、统一控制、统一排队、统一处理,为各种媒体渠道的用户体验的一致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排队机应形成多中心结构部署,互为备份容灾。同时逻辑上为一个整体,支持对多中心资源的统一配置、管理、调度。CTI对座席透明,座席无需关心签入到哪个节点,只需签入一个统一的IP地址即可。CTI内单点故障时对座席无影响,能够继续分配来话、提供人工业务服务,并能支撑统一监控管理、统一排班、平滑扩容等要求。

2 整体架构设计

云化的呼叫中心系统应完全满足云计算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平台即服务)、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软件即服务)的架构要求,如图2。

云化呼叫中心系统,借助云计算的虚拟化、分布式计算技术和集群技术,将调度能力和资源进行资源池化,使得物理上多套独立的NGCC(Next Generation Call Center,下一代呼叫中心)平台组成平台云,对外呈现为一套超大容量的逻辑平台,资源共享,统一调度、统一管理。

云化呼叫中心系统应呈现如下特点:

2.1 一体化基础平台要求

云化呼叫中心接入平台排队机应具备多种一体化服务能力,有效降低系统集成和业务实现难度,帮助业务部门尽快实现业务目标,提高系统投资收益。具体体现在:

(1)宽带、窄带接入一体化。具备灵活的组网能力,同时支持与传统窄带TDM接入和宽带IP接入,适应NGN、WCDMA、IMS、LTE等网络演进需要,保护长期投资;

(2)呼入、呼出一体化。可以采用一套平台统一实现呼入呼出业务,方便实现呼入、呼出的互助应用;

(3)人工、自动一体化。人工、自动业务统一在一套CTI平台,业务逻辑统一控制,媒体资源充分共享。IVR(Interactive Voice Response,互动式语音应答)转人工座席自动呈现IVR服务轨迹,人工座席可以转接控制任意IVR流程分支节点;

(4)多媒体、多渠道一体化。语音、短信、WEB、WAP、EMAIL、Fax、微博、微信、QQ统一的CTI排队能力,实现多媒体全能座席。

2.2 开放的业务平台要求

云化呼叫中心系统应提供开放的业务开发环境,保证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开发环境包括:业务生成环境、API应用程序开发接口、COM/DCOM组件、VXML的标签脚本等。

2.3 平滑升级以保护投资

云化呼叫中心系统应支持平滑升级,通过增加宽带信令和视频资源等模块,从现有的语音平台可以平滑扩容即可支持WCDMA、LTE可视电话,提供创新的视频业务。

2.4 电信级保障要求

云化呼叫中心系统实现大容量的规模,必须采用电信级的系统设计,具有高可靠性和强大处理能力。至少采用双网双平面的网络结构,关键设备双机,业务系统负荷分担的设计思想。

2.5 集中配置维护要求

云化呼叫中心系统管理的设备多样,包括交换机、服务器、排队机、存储等,同时设备数量较大,必须支持采用集中化的管理方式,提供统一的网管功能,包括:拓扑管理、性能管理、故障管理、日志管理、实时监控等。

3 功能架构设计

新一代呼叫中心系统能够为固定网络(TDM、NGN)、移动网络(2G、3G、4G)提供融合集成的客户服务解决方案,客户可以通过语音、视频、Email、WEB、WAP、MMS、传真、微博、微信、QQ等多渠道获得便捷的服务。系统支持对多渠道进行管理,确保一致的客户体验,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新一代呼叫中心系统采用分层的架构设计。如图3所示。

在层次化的体系结构中,各层之间均采用协议或API封装的方式作为接口,使得各层相对独立。下层由于是具体业务系统,具有多变灵活的特点,而上层是接入系统、CTI系统,具有稳定规范的特点。采用层次化设计,下层的多种变化,不会影响上层的稳定;而上层规范地进行优化和扩展后,下层的所有应用都可在业务功能得到扩展。

(1)媒体接入层负责多种媒体的综合接入,主要设备和部件包括:排队机、多媒体服务平台、互联网媒体网关等,是系统强大的组网能力的保证。排队机需支持宽窄带一体化,负责语音(4G高清语音)、视频、传真等媒体接入;多媒体服务平台支持Internet接入(WEB、Email、微博、微信、QQ等),支持移动数据类业务接入(SMS接入、MMS接入、WAP接入等)。

(2)在媒体适配层,对接入的不同媒体的呼叫进行处理。经过媒体适配层,各种媒体的呼叫(如语音呼叫、Email呼叫、WEB呼叫、微信呼叫、QQ呼叫等)都被抽象为统一的呼叫,使得各种媒体可以与功能支撑层进行通信。媒体适配层包括CTI 媒体服务(负责语音、视频、传真)、WEB媒体服务、Email媒体服务、互联网媒体服务等。

CTI 媒体服务负责电路交换域语音、视频、传真呼叫的接入,通过CTI信令与排队机进行通讯,控制排队机对呼叫的接续操作,从而完成语音呼叫的接续功能;另外,还实现控制普通语音座席的请求、对呼叫进行质检等功能。

WEB媒体服务使系统能够提供文字交谈、网页浏览等WEB网上互动交互功能,支持WECC(WEB Enabled Call Center)功能。

Email媒体服务负责处理用户向呼叫中心邮箱发送的Email,将Email转到特定的业务代表,由业务代表处理后将应答的Email回传给用户。

互联网媒体服务负责处理各类互联网媒体网关接入的消息,将消息转到特定的业务代表,由业务代表处理后将应答回复给用户。

(3)功能支撑层是新一代呼叫中心的业务支撑系统,负责提供业务的解释、生成及控制功能。业务支撑层提供实现具体业务的组件式资源,与媒体适配层紧密关联,通过选配和组合,构造与具体业务相关的设备或模块。

功能支撑层的部件为新一代呼叫中心上丰富的业务提供支撑。功能支撑层提供的部件包含:呼叫中心服务、交互式语音应答系统IVR、监控服务、智能路由中心、网络通信、呼出管理服务、全屏录制服务、告警服务、WEB应用服务等。

呼叫中心服务是呼叫中心的核心,实现了与媒体无关的呼叫管理。它向下层提供标准的协议接口,当各种媒体服务器请求呼叫提供服务时,呼叫中心服务并不关心当前是哪种媒体服务器请求服务。

交互式语音应答系统IVR负责解析并执行加载到IVR中的流程文件。这些流程文件可以是利用业务生成环境软件定制的文件,也可以是利用Voice XML开发的VXML文件,该类文件可以完成某项特定的功能,例如自动语音提示、收集用户信息等。

监控服务负责对所有应用程序进行管理,一旦发现系统中某个被管理的应用程序运行异常,它将终止该应用程序,然后重新启动该应用程序,保证系统具有异常自恢复能力。

智能路由中心负责实现呼叫中心的智能路由功能。当各媒体服务器发出路由请求时,呼叫中心服务向智能路由中心转发该路由请求,智能路由中心处理后通过呼叫中心服务将路由结果返回给请求者。

网络通信为第三方系统与呼叫中心系统互联提供数据通讯服务。通过网络通信,IVR可向其他业务系统发送请求获得它们所提供的服务,也可以接收其他业务系统的请求启动指定流程来提供服务。例如,通过网络通信将系统的呼叫处理功能与银行的金融业务功能结合起来,从而构造出功能强大的电话银行业务。

呼出管理服务负责管理呼叫中心系统自动呼出任务,实现用户预约呼叫、大众呼叫、电话广告(营销)、电话催缴费等业务。

全屏录制服务负责实现全屏质检功能。通过全屏录制服务,质检员可以录制座席的屏幕,完成对WEB、Email等呼叫的录制功能,并生成录像文件供回放使用。

告警服务负责实现系统的告警功能。告警服务应采用完全开放式,将IVR、呼叫中心服务等告警源作为告警服务器的客户端来看待,告警源发生异常时,只要调用告警服务器的API,即可实现告警功能。

(4)业务实现层可以实现自动、人工业务,满足用户的需求。业务实现层建议采用三层结构的设计模型,即程序逻辑与用户界面分离。

4 新一代呼叫中心云化实现

从功能架构可以看出,媒体适配层和功能支撑层是呼叫中心系统的核心,云化这两层是解决目前单节风险、无法统一配置、监控等问题的关键。因此,CTI Pool解决方案适时出现,可满足电信运营商对大容量、高可靠性、分布式池化呼叫中心平台的需求。通过分布式计算、集群技术,使物理上的多套CTI平台形成一个共享资源池,在这个CTI资源池内,各个分布式呼叫中心既可各自独立处理呼叫、分配资源,又可同时在各呼叫中心之间相互协同,从而实现全网络或多个单点呼叫中心统一呼叫分配、资源全网共享、负载全网均衡,增加了各个呼叫中心之间的资源共享,从而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同时,对上层业务应用而言,不再需要关心和管理具体的物理节点,也不需要考虑业务对象的实际物理部署位置,为运营商提供了业务范围更广的统一服务平台。

4.1 组网方案

CTI Pool 是将跨地域分布式部署的多个CTI平台组成一套逻辑上的对外统一管理、配置、排队调度的CTI 平台。对上层应用CTI Pool呈现为一套大容量呼叫中心逻辑平台。

通常CTI POOL部署在多个物理节点,每个物理节点部署CTI组件,节点之间通过IP网络实现多个节点的互联互通。如图4所示。

4.2 统一排队的调度均衡方案

传统网络呼叫中心架构(多套呼叫中心平台构成),同一品牌的技能队列,分布在多个节点,呼叫分别在不同的技能队列进行排队。如果用户在CTI Pool中,则可以采用统一排队的调度方案。即从不同节点排队机进入的呼叫,可以路由到同一个技能队列中排队,不同节点的坐席都可以接听该技能队列中的呼叫。这样,实现不同节点的坐席资源完全均衡,无需人工干预。

优点:不同节点UAP进入的呼叫,可以在同一个技能队列中排队;不同节点的坐席资源,可以接听来自不同节点的呼叫,实现完全均衡。

4.3 跨区域的调度均衡方案

针对跨区域、本地优先等灵活、均衡的调度方案诉求,具体如下要求:

(1)跨VDN调度:同类型技能队列可能分布在不同区域,实现不同区域的负荷均衡。

(2)同类型技能队列负荷均衡:即呼叫可以在多个同类型技能队列中按照某种策略选择一个技能队列排队,实现负荷均衡。

(3)本地优先:即本地技能队列接入的呼叫,同等条件优先由本地坐席接听。

CTI Pool可提供灵活调度方案,满足上述要求。

假设区域1~区域3分别有队列11、队列21、队列31属于同类型队列,需要在呼叫负载上实现均衡;而队列XX、队列YY、队列ZZ不属于同类型队列,无需拉通。如图5。

具体调度方案如下:

(1)队列11、队列21、队列31都映射对应同一个统一队列ID(表明这些队列需要实现跨区域均衡)。

(2)呼叫先进入到IVR,从IVR转到人工服务到队列11。

(3)判断队列11配置有一个网络统一队列标识,映射到UniQueue01,则提交给统一路由模块。

(4)统一路由模块根据预设的策略,计算出相对最空闲的队列是队列31,将呼叫分配给队列31。

注:如果最空闲的队列有多个,包括本地队列,则优先分配给本地队列。

预设的策略,一般可以有如下策略:

(1)同类队列中,排队呼叫数/签入坐席数的计算值最小优先分配呼叫。

(2)同类队列中,接通率最高的优先分配呼叫。

这样设计的策略,目的是寻找相对最空闲的队列,来优先分配呼叫,以达到资源最充分利用效果;同时,可以兼顾各区域考评公平的原则,如图6。

优点:业务配置修改小,各队列、坐席的配置基本可保持不变,只需增加映射统一队列的配置;同时满足跨区域拉通、负荷均衡、本地优先等多个要求。

4.4 CTI Pool的优势

与传统网呼双中心相比,CTI的优势如表1所示。

5 结束语

传统的呼叫中心在网络上互相独立,呼叫只能在呼叫中心内部进行分配,呼叫中心资源也只能在内部进行共享,无法实现呼叫全网均衡分配和资源全网共享,从而使呼叫中心的服务和运营效率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造成呼叫中心资源浪费,制约着呼叫中心的发展。通过云化呼叫中心系统,尤其是采用CTI Pool技术,将多个单点呼叫中心进行联网形成一个网络呼叫中心,在网络呼叫中心内统一进行呼叫分配,实现呼叫全网分配、资源全网共享、负载全网均衡,真正体现“一点接入,全网服务”,对于运营商等集中建设大型客服基地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刘潇,赵力帅,武振宇,刘鹏,李耕宇.新一代虚拟化客服呼叫中心CTI Pool解决方案[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13 (6): 26-30.

[2]王宁.基于云计算的呼叫中心业务研究与实现[J].电子质量,2014 (4): 44-47.

[3]钱莹,赵霞.河南联通呼叫中心系统的升级和改造[J].电子世界,2014 (5): 118-120.

[4]卫晓燕.综合呼叫中心系统的设计[J].信息通信,2014 (5): 262-263.

[5]李跃.呼叫中心的关键应用技术[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刘成(1979-),男,湖南省湘阴县人。工学硕士。现为北京电信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工程师,主要从事增值业务平台项目的规划、研究和设计,主要专业领域为信息导航、视频监控、视频会议、内容管理等媒体类应用,物联网,云计算,运营支撑平台,以及下一代互联网相关业务应用等。

黄琼(1980-),女,湖南省吉首市人。工学硕士。现为北京电信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工程师,主要从事增值业务平台项目的规划、研究和设计,主要专业领域为三网融合、信息导航,云计算以及下一代互联网相关业务应用等。

机电信息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用电信息采集;电力营销;管理

中图分类号:TM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32-0076-02

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使得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不断持续深入。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应用到电力系统中,不仅能实现数据信息的自动采集、分析,还能提供远程用电管理;不仅能实现自动化抄表、预付费管理,还能实现对数据信息的实时监控和采集,使传统的电网营销管理逐步转变为供用双方的互动管理,给电力营销带来巨大的影响。基于此,笔者就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对电力营销的影响进行探讨。

1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组成及特点

1.1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组成结构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组成结构根据物理结构可划分为三部分:主站层、数据采集层及采集点控制设备层。

1.1.1 主站层

主站层是整个采集系统的关键部分,是所有数据信息的集中管理中心,负责对数据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及应用等,并要维护信息性的安全运行。

依据主站层不同的功能,可将其分为三部分:

第一,业务部分,主要作用是实现各种最基础营销业务;

第二,前置采集部分,主要作用是负责、采集及传达数据信息;

第三,数据库管理部分,主要作用是实现对各种不同类型数据信息的处理、存储和传输。

1.1.2 数据采集层

数据采集层是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所有数据信息终端,主要作用是实现对电力数据信息的采集、管理及传递,并及时转发主站层的控制命令。按照电力系统应用场所的不同,数据采集层又可分为不同类型的采集终端,如厂站、专用变压器、低压集中抄表等。

1.1.3 采集点监控设备层

采集点监控设备层是指电力系统相关数据的采集源和监控对象,包括智能电表、动作保护器等,这些设备通常是集成结构,同时还能实现远程通信,通过与互联网的连接能实现对电力系统数据信息的采集、计量和控制。

1.2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特点

用电数据信息采集系统与其他信息系统最大区别在于,该系统能实现电力用户全面覆盖、用电信息的全面采集及全面预付费管理的三全面,即“全覆盖、全采集、全费控”。

1.2.1 电力用户全面覆盖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采集对象覆盖全部用电客户,包括专线用户、专变用户、工商业及居民等,覆盖面达到100%。

1.2.2 用电信息全面采集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是一个大型的数据采集系统,不仅能对电力数据信息的各种通信信道进行有效的管理,还能接入多种类型的终端设备,如大用户负荷管理、集中抄表等,通过这些终端设备能自动采集客户的用电信息,并能实现对用电信息、负荷、预付费控制等应用,通过将终端采集到的数据信息传递到计量点电表,最终完成对电力系统用电信息的数据采集,具体类型包括下述几种:电能、交流模拟量、工况、电力能质量等。

1.2.3 全面预付费管理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能全面实现用户的预付费管理,用户需要提前缴纳电费,然而进行结算,系统能持续不断对用户的用电状况进行采集,并及时将余额显示给用户,当电费不足时能及时进行提醒,一旦用户电费余额低于设定的某个数值,系统就会自动进行跳闸控制。预付费管理需要多个环节的协调配合执行,预付费方式也有多种类型,如主站预付费、终端预付费等。

2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对电力营销的影响

根据上述的“全覆盖、全采集、全费控”可知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规模大、技术复杂,建设难度大,同时也反映出其具有强大的功能,应用到电力系统中必然会对电力营销管理服务产生巨大的影响。具体来说,对电力营销的影响包括下述几方面。

2.1 促进电力营销管理体制创新

2.1.1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能实现计量、抄表及计算的自动化

随着城乡电网改造的深入进行,传统的人工抄表弊端日益显著,如效率低、工作量大、出错率高、漏抄时有发生,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在电力营销管理应用后,能实现供电、购电、售电各个环节数据信息的实时采集,实现准确、实时的抄表要求,进一步规范计量、抄表及计算流程,提高电费管理水平。

2.1.2 实现一月多次结算,实现预付费控制功能,防范欠费 风险

用电信息采集应用到电力营销中能实现预付费管理,加速电费资金流转,增加了公司的现金流,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预付费功能除了可以现场缴纳费用外,还能实现网上充值,电话充值等,降低电费回收风险,提高了电费管理效率。

2.1.3 用电检查、稽查业务管理更及时、主动

传统的稽查、用电检查工作只能到现场进行,对于用电过程中出现的互感器熔丝熔断、电能表底表被修改等不能及时发现。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投入使用后,能实现对用电状况的24 h不间断监控,一旦发现异常状况能及时告警,改变传统用电检查的管理理念,实现了用电检查、稽查管理模式的创新。

2.1.4 丰富服务手段,开辟新服务方式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在电力系统应用后,能提高对用户的相应速度,提高服务质量,具体表现在下述几方面:第一,通过短信、网站等及时回复客户的信息需求,提升供电服务水平;第二,为供电故障提供判断依据,提高供电质量,提升客户满意度;第三,通过自动抄表减少对客户的干扰,提高工作效率。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成后,能及时、迅速的反映用电市场的变化状况,并能及时实现和客户的互动,在智能电网背景下,能构建一种智能化的用电服务体系,实现电力系统的智能化营销。系统具有预付费、远程抄表等功能,用户可通过系统向缴纳手机费一样,预存电费,并能实时查询和掌握家庭用电状况,发生欠费时及时缴费能立刻恢复供电,极大的提高了用电的管理。

2.2 提高电力营销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用电信息系统能实现对用电客户用电状况的实时监测,一旦运行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电能质量发生变化等能及时进行分析,改变了传统营销管理的死角和漏洞,能有效实现数据信息的互通,确保各种电力营销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能有效提升电力营销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2.3 促进需求侧管理

通过为用电客户安装智能电表,实现了有功和无功电能的双向计量,能实现分布式电源用户的接入,智能电表还具有分时计量、电量冻结的功能,为电力系统能全面准确的进行实时电价提供了基础保障,能促进用户改变用电方式,实现节能减耗的目标。除此之外,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丰富的控制功能对需求侧管理提供了高效的管理方式和手段。

2.4 推动电力系统生产运行管理现代化建设

2.4.1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为配电网规划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通过采集到的用户用电数据信息,能为配电网的规划提供基础数据支持,为配电网改造的电压等级选择、站点选择、供电半径等选择提供相关的数据信息,为深入优化配电网结构,提高电力系统的配电网输送能力和电网的安可靠运行奠定基础。

2.4.2 提升电力系统的科研能力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投入到配电网应用后,能明显促进电力系统在通信、业务等方面的科技研究。一方面能提升电力系统的科技研发能力;另一方面为科技研究提供了基础,能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平台,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2.4.3 能确保配电网供电质量和可靠性,确保社会稳定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中应用到电力系统中,能实现对全网的全方位监控,提高电网的运行能力和供电质量,切实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还能有效实现对运行状况的实时监测,一旦发生异常状况能及时报警,避免重大故障的发生。

3 结 语

总之,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应用到电力系统中,能使电力营销管理可控和能控,有利用配电网在供电、输电及配送电方面的协调联动,为推动双向互动营销、实施更有效的营销策略、优化电力营销服务奠定基础,也极大提高电力营销管理的水平和效率,促进电力企业向着信息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对智能用电目标的实现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林伟雄.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应用与管理维护[J].机电信息,

2013.5(36):9-11.

[2] 巫元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在电力营销中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 品,2015,(20):89-91.

机电信息范文第5篇

关键词:通讯系统 高速公路机电工程

中图分类号:U412文献标识码: A

高速公路机电工程由监控、收费、通信三大系统构成,其中通信系统属于基础类设施,为收费、监控系统提供信息(话音、数据、图像)传输通道,主要由光缆数字传输系统、程控数字交换系统、移动通信系统、紧急电话系统等组成。为适应高速公路的管理以及话音、数据、图像传输的需要,高速公路通信网拟为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ISDN可以把各种电信业务综合在一起,它具有经济、灵活、使用方便等优点,是通信网发展的方向。根据高速公路通信系统的特点,高速公路通信网主要由长途通信干线传输网、程控数字交换机、数据传输网、图像传输网、移动通信网和卫星通信网等部分组成。

1. 通信系统

1.1 通信干线传输

长途通信干线传输系统设计的正确与否,决定着整个通信系统质量,它不仅关系到能否实现现代通信网设计的目的,还关系到工程投资的经济性、合理性和可靠性。目前,高速公路机电工程基本是采用光纤通信系统。高速公路通信系统长途通信干线传输网采用光纤通信,这是因为:

(1)高速公路通信网要求同时传输语音、数据和图像通,信量较大,选用频带、通信容量大的光纤通信系统是合理的。

(2)光纤通信具有通信容量大、抗电磁干扰能力强、通信质量高、传输距离长等特点,是其它通信传输方式无可比拟的。

(3)光缆通信中继距离长,适应公路沿线各通信站点间距离不一致的实际情况。

(4)采用长波长单模光缆传输方式,在中等容量以上长距离传输系统中,从经济上占有优势。

1.2通信系统的程控交换

根据高速公路通信系统业务的内容和特点,通信系统采用三级程控交换,第一级交换中心设在高速公路总公司通信总中心,其主要职能是完成本局终端的话务接转,汇接所有来话、去话的转接任务,并与二级公路网中心联接,完成本局话务接续与本局以外的话务转接;第三级交通中心分别设在各高速公路公司下属的管理所,其主要职能是完成本局的话务接续与出入本局的话务接续。为了提高系统的可靠性、灵活性及话务流向的需要,各级交通交换中心之间均可进行互连,以便组成一个多迂回、多路由的程控数字交换网。

1.3话音通信系统

高速公路通信网话音系统包括业务电话系统、指令电话系统和移动电话系统。业务电话系统为高速公路管理局、各公司、各管理所以及高速公路上各种设施(如监控、收费、服务区、停车场、加油站、维修、交警、通信、供电、配电及养护等)提供内、外业务联系电话。业务电话为全网自动拨号,业务电话网应与市话公用网汇接。指令电话系统主要是为监控总中心以及监控中心下达交通监控和调度指令。为便于交通控制和交警业务调度,在监控中心和分中心可分别设置两套指令电话控制台,以便供公路值班员和交警值班员使用,指令电话应自成系统。指令电话控制台设置在各路公司内,分监控指令控制台和交警指令控制台,分别控制所辖路段各指令电话机和交警用指令电话机;指令电话控制台具群呼、组呼、单呼功能及自动录音功能;指令电话控制台具有转接功能,即实现指令电话控制台与指令电话机之间的转接。

1.4 移动通信系统

移动通信,就是指通信双方至少有一方在移动中进行信息交换。移动通信不仅指双方的通话,还应包括数据、传真、图像等业务。移动通信系统可以自己建网,也可以租用邮电部建立的公用蜂窝移动通信网。邮电部公用蜂窝移动通信网可实现全省漫游,管理也比较方便,可以省去了自己建网的费用,但公用蜂窝移动通信网费用很高,同时不能完成高速公路网要求群呼、组呼等调度功能。自行建立高速公路移动通信专用网,可以解决上述不足,但建网投资很大。建议高速公路移动通信系统自己建立专业移动通信网,采用800MHz集群移动通信系统。据了解,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系统应用移动通信较为先进,移动通信成为快速应变能力的强有力手段。

1.5卫星通信网

目前,各省地市已经建成卫星通信,成为一、二级通信网的主要通信方式。由于各路公司的通信中心或通信分中心基本与卫星站同在一地,因此,高速公路通信网规划中,干线通信网应考虑与卫星通信网的接口。

2、监控系统

高速公路监控系统应用图像传输可将道路现场的活动图像,利用图像传输系统的能力把图像信息用电信号的方式传送到远方,清楚地再现在屏幕上,有利于管理人员做出控制决策。活动图像传输采用光缆传输方式,高速公路监控摄像点不太多的特点,一般采用一对一(一摄像头对一监视器)方式传输到各路监控中心。通过视频切换方式,由总部的控制信号来选取所需的图像信号,由光缆传至监控总部的监视器,使总中心也能监视到它所关心的全省高速公路运行情况,以便进行宏观管理。

监控系统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监控中心计算机系统和外场设备。

2.1监控中心计算机系统

监控中心计算机系统即情报处理系统,它包括通信控制器、网络服务器、交换式集线器、终端计算机等。这些计算机组成局域网,组网方式:收费站控制室计算机与该站的收费广场车道控制计算机组成该站的局域网。收费中心内的计算机构成中心独立的局域网,只是多了一台通信控制器,它配有多串行接口控制器,用于外场设备与中心的数据通信管理。

2.2监控中心的外场设备

监控的外场设备包括车辆检测器,可变情报板,可变限速标志,气像检测器等。由于这些检测点(数据采集点)距离通信站较远,相对分散,且数据量较小,无法采用标准的高速数据接口进行传输,因此在每个远端数据点配一台MODEM,将数据传到就近通信站的ONU,最后通过通信系统传至监控中心通信控制器。

2.3监控数据传输

监控数据分二级管理:监控中心、监控外场设备。通信系统在各站综合业务接人网的ONU设备业务通道中提供足够的2/ 4wVF接口,监控数据采用模拟传输方式,通过这些音频接口完成,由监控系统提供MO-DEM进行数模转换。

2.4监控图像传输

监控系统在全线设置了一定数量的摄像机,各摄像机的图像和控制信号均要传至监控中心。通信系统负责为摄像机的图像和控制信号传输提供光电缆,视频图像信号和控制信号经过数字/视频复用光端机复用后,占用一根光纤。

3、收费系统

高速公路收费系统一般采用半自动收费方式,即人工判别车型,车道入口发放通行卷,出口验卷,计算通行费,人工收费,计算机管理,辅以车辆检测器校核,闭路电视监视。目前,提倡计算机联网收费。远期,逐步实现自动收费方式。通行卷有采用非接触式IC卡,也有采用磁卡 。为便于计算机联网收费,联网收费区域内均应采用同一种 通行卷。

3.1计算机收费系统

计算机收费系统一般分两级,即收费中心计算机系统和收费站计算机系统。收费站控制室计算机与该站的收费广场车道控制计算机组成该站的局域网。收费中心内的计算机构成中心独立的局域网。各局域网之间、收费中心与区域拆帐中心之间需要通过通信系统实现数据传输进行勾通。

3.2收费数据传输

收费数据分三级管理:收费中心计算机、收费站计算机及收费车道计算机。收费站与收费中心之间的数据传输是通过数据通道直接传输的,各通信站的ONU设备提供必要的2Mbps ( G . 703)数据通道接口。通信与收费系统是通过收费站和收费中心的路由器连接起来的,在区域收费联网的情况下,路由器至少要具备两个E1(G.703)接口,一路传往收费中心,一路传往区域拆账中心。

3.3收费图像传输

收费系统在个收费站广场出口均设置了摄像机,各摄像机的图像信号既要传到相应的收费站又要传到收费/监控中心。从摄像机到收费站的视频及控制信号传输是由收费系统完成的,而图像及控制信号的远程传输与监控有所不同,未采用复用方式,庵个摄像机图像对应一芯光纤,而控制信号是经MODEM通过通信系统的话路通道传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