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资产减值

资产减值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资产减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资产减值范文第1篇

在2001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中,我国全面接受资产减值观念,它是这次会计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资产减值会计的产生、发展及其基本作用,从而更好地利用它为会计报表信息使用者服务。

在1993年会计制度改革时,我国的会计制度中第一次明确地接受资产减值的观念,允许所有企业针对应收账款这一流动资产项目计提减值一坏账准备,但政府对计提幅度给予了较严格的限制。这是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发端。那么,当时为什么会接受资产减值这一观念呢?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实际情况有着深刻的联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品经济发展日益深入,到20世纪90年代初,企业间出现大量“三角债”,企业会计报表中应收账款的余额越来越大,而且部分企业甚至包括部分国有企业因经营不善已破产或事实上到了难以维继的程度,企业会计报表中列示的长期挂账的应收账款的可收回性受到质疑,其余额也就不再真实,这些已严重影响到企业日常生产经营。1993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产经营风险加大,经营困难、破产倒闭日益频繁,使得企业的应收账款实际上总有一部分收不回来。根据谨慎原则,所以接受了资产减值观念。随着市场经济逐步发展,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会计报表提供的信息成为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而我们却发现企业会计报表报告的资产项目的账面价值与其实际价值不符的现象日益严重,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投资者决策判断,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扩大计提资产减值的范围与幅度,消除资产项目的账面价值与其实际价值不符的现象。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使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资产更符合资产要素的定义,体现了客观性的原则,能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会计期末资产的价值,降低会计报表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风险。我国于1997年和2001年在适用于股份公司尤其是针对上市公司的会计规范中,分别将计提减值的范围由1项资产扩大到4项资产(分别是应收账款、存货、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又由4项资产扩大到8项资产(分别是应收账款、存货、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委托贷款、无形资产),至此计提减值的范围已覆盖会计报表中主要资产项目。资产减值计提幅度也从由政府严格限制逐步过渡到由企业根据相关标准自行判断,满足了企业自身发展和会计报表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从上述历史背景的回顾可以看出,资产减值会计的产生与发展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蓬勃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本文认为,市场经济为资产减值会计提供了产生与发展的环境,独立、自主经营的企业为资产减值会计提供了执行主体,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分离为资产减值会计提供了实施的可能。从会计理论方面,关于资产这一会计要素的界定为资产减值会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新《企业会计制度》中,资产定义是:“资产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在每一会计期期末,用该项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为该项资产估价,发现预期经济利益小于资产账面净值,即可通过计提资产减值反映这一现象。所以,资产减值会计是为满足会计报表信息使用者准确了解企业资产实际价值服务的,它是以“决策有用论”这一会计目标为导向,而不是以“受托责任论”为导向的。

下面以新《企业会计制度》中关于固定资产项目的规定为例来作一说明。按“受托责任论”这一会计目标的要求,会计报表提供的信息应说明受托责任的完成情况。要求了解的会计信息应尽可能地精确与客观。从会计计量属性来看,固定资产项目运用历史成本计量才最客观、最精确。因此,它倾向于要求采用历史成本反映固定资产的相关信息。而“决策有用论”这一会计目标是以满足会计报表信息使用者决策的会计信息需求为宗旨,要求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只要某个项目的价格或价值变动能够可靠地予以计量,且对决策具有相关性,就应当确认有关价值的变化。对决策最有用的会计信息就是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因此,它更倾向于要求会计报表能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所以通过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实现这些要求。

新《企业会计制度》关于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规定如下:

1.总体要求

“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企业应当合理地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

2.计提范围

“企业所有固定资产”。

3.计提方法

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

4.计提金额

企业根据固定资产是否出现以下迹象自行判断计提金额。

(1)固定资产的市场价值已经大幅度下跌,并已远远低于账面资产的价值。

(2)有证据表明资产已经陈旧过时或已经发生损毁。

(3)其他迹象表明资产预期为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已远远低于原有的估计。当出现以下情况之一时,可按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全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①长期闲置不用,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再使用,且已无转让价值的固定资产。

②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已不可使用的固定资产。

③虽然固定资产尚可使用,但使用后产生大量不合格品的固定资产。

④已遭毁损,以至于不再具有使用价值的固定资产。

⑤其他实质上已经不能再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固定资产。

5.计提基础

按固定资产单项项目计提。

企业根据上述规定应当在会计期末时按照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进行计量,对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当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而且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作为固定资产净值的减项列示于资产负债表。会计报表信息使用者通过会计报表披露的信息就可以了解企业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

目前,新《企业会计制度》中固定资产项目的抵减项目有两项: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两个抵减项目分设的原因及两者是否可合并成一项反映,存有相当争议。本文认为两者分设是必须的,不能合并成一项反映。两个抵减项目的存在是满足不同方面信息需求的产物。计提折旧是为了反映固定资产的损耗,确切地讲是为了反映与生产经营有关的损耗。遵循的是会计要素计量确认的一般要求——配比原则。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是为了反映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即为了会计报表信息使用者了解固定资产目前的实际价值。遵循的是一种会计信息质量的一般要求——相关性原则。因此,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与累计折旧的核算有着不同的理论基础,满足不同的目的和核算要求。两者必须相互独立地存在,不能混同。从对固定资产项目计提减值的分析可以看出资产减值会计在财务会计中是必需的且日益重要。目前实施的资产减值会计迫切要求会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摈弃旧观念,积极、充分地了解资产质量方面的信息,与企业其他相关部门合作,合理确定资产的实际价值,进而遵循相关会计规范,确定资产减值,为会计报表信息使用者提供有效的决策信息。

参考文献

资产减值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准则;资产减值;依据;标准

为进一步规范企业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在资产负债表日,必须依据一定的标准对资产减值进行准确的确认和计量。

一、资产减值认定理论依据

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是资产的未来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时,减计资产的会计处理。资产减值是和资产计价相关的,是对资产计价的一种调整。

(一)资产减值的经济实质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资产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它必须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如果资产不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或者带来的经济利益低于其账面价值,那么该资产就不能再予以确认,或者不能再以原账面价值予以确认,否则将不符合资产的定义,也无法反映资产的价值。其结果会导致企业资产虚增和利润虚增。因此,当企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帐面价值时,即表明资产发生了减值,企业应当确认资产减值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把资产的帐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

(二)资产减值认定的政策依据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规定:“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与此同时,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当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为了真实地反映企业资产的质量,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客观的会计信息,企业也应当于资产负债表日对发生减值的资产确认资产减值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把资产的帐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

二、资产减值认定一般标准

如果资产的帐面价值超过其可收回金额,则资产已经减值,在资产负债表日需要重新确定其价值。对于减值资产的认定,通常应当以单项资产为基础估计其可收回金额,但是当企业难以对单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进行估计时,则应当以该资产所属的资产组为基础确定资产组的可收回金额。理论上应针对每一单项资产或资产组都重新确定可收回金额,再与帐面价值对比确定该项资产是否减值。但从成本效益方面考虑,实际工作中可首先界定资产减值的认定标准,如果资产已经发生了减值,再进一步计算减值的金额,并且予以确认、计量和披露。资产减值的认定标准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永久性标准

所谓永久性的资产减值,即在可预见的未来不可能恢复的资产减值。永久性标准认为,只有永久性的资产减值损失才能予以确认。按此标准确认资产减值,可以避免企业为了自己的目的确认暂时性的资产减值损失,还可以防止在损失发生前就将其记录。但是分清哪些是暂时性损失,哪些是永久性损失是比较困难的,而且主观性较强。

(二)可能性标准

可能性标准是指对可能的资产减值损失予以认定。在可能性标准下,资产减值的确认被分为帐面价值“很可能”、“可能”、“极小可能”不能全部收回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确认,第二种情况应当披露,第三种情况既不确认,也不披露。可能性标准其确认和计量的基础不同,确认时以未来现金流量的贴现值作为基础,而计量时采用公允价值。如果未来现金流量的贴现值大于帐面价值,那么即便公允价值小于帐面价值,也不确认资产减值

损失。

(三)经济性标准

经济性标准是指只要资产发生减值,就应当予以确认,确认和计量采用相同的基础。在经济性标准下,资产被定义为“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具有可定义性;可收回金额小于帐面价值的差额用以计量减值损失,具有可计量性和可靠性;另外还能提供相关的信息,具有相关性。

由于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对会计造成的影响,会计人员很难判断哪些是永久性的资产减值,哪些是可能性的资产减值。采用永久性标准可能导致管理层拖延减值损失的确认;采用可能性标准又会导致确认与计量基础不同的资产高估。所以我国对于资产减值的认定是采用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同的做法,即以经济性标准为主。以经济性标准对资产发生减值进行确认和计量,需要综合考虑企业内外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因此需要对资产减值迹象加以判断。三、关于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

企业所有的资产在发生减值时,原则上都应当及时加以确认和计量。但是由于有关资产特性不同,其减值会计处理也有所差别,因而所适用的具体准则也不尽相同。《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主要规范了企业非流动资产和非金融资产减值的会计问题,指出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如存在减值迹象,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以确定减值损失;如不存在减值迹象,不应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对于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企业可从外部和内部信息来源两个方面加以判断。

一是资产的市价当期大幅度下跌,其跌幅明显高于因时间的推移或者正常使用而预计的下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产的市场价格是其价值最为直观的表现形式。如某一资产的市场价格大幅度下跌,并且预计在近期内不可能恢复,那么这一资产就有可能发生了减值。

二是企业经营所处的经济、技术或者法律等环境以及资产所处的市场在当期或者将在近期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当这种影响是负面影响时,企业应判断该资产是否发生减值。

三是市场利率或者其他市场投资报酬率在当期已经提高,从而影响企业计算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折现率,导致资产可收回金额大幅度降低。当以已经提高的同期市场利率作为折现率来计算可收回金额时,势必要大幅度降低可收回金额,表明资产有可能发生减值。

四是有证据表明资产已经陈旧过时或者其实体已经损坏。资产陈旧过时或者发生实体损坏,将会直接影响到资产的生产能力,从而降低资产产生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进而表明其可收回金额的降低,也可能导致资产发生减值。

五是资产已经或者将被闲置、终止使用或者计划提前处置。此种情况发生,表明资产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能力受到重大影响,势必直接影响到可收回金额,此时,资产就有可能发生了减值。

六是企业内部报告的证据表明资产的经济绩效已经低于或者将低于预期,如资产所创造的净现金流量或者实现的营业利润(或者亏损)远远低于(或者高于)预计金额等。

七是其他表明资产可能已经发生减值的迹象。在实际工作中,如果企业的资产存在上述减值迹象,则应按照准则的要求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估计其可收回金额,并确认资产减值损失,反之不用。

四、资产减值认定中应注意的问题

根据准则要求,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进行减值测试,以确定资产是否出现了减值。进行减值测试的关键在于确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是指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即一项资产的可变现净值与其未来现金流量两者之间的较高者。

(一)如何确定资产的可变现净值

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为资产的可变现净值,可变现净值应当根据公平交易中销售协议价格减去可直接归属于该资产处置费用的金额确定。如果不存在销售协议但存在资产活跃市场的,应当按照该资产的市场价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金额确定。资产的市场价格通常应根据资产的买方出价确定。在不存在销售协议和资产活跃市场的情况下,应当以可获取的最佳信息为基础,估计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该净额可以参考同行业类似资产的最近交易价格或者结果进行估计。企业按照规定仍然无法可靠估计资产可变现净值的,则企业应当以该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其可收回金额。

(二)如何确定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

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应当按照预计资产持续使用过程中以及最终处置时所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选择恰当的折现率对其进行折现后的金额加以确定。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应当综合考虑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使用期限和折现率等因素。

确定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必须考虑资产在持续使用过程中预计产生的现金流入、流出,资产在使用寿命结束时,处置资产所收到或者支付的净现金流量。该现金流量应当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交易时,企业预期可以从资产的处置中获取或者支付的、减去处置费用后的金额。

考虑使用期限,是因为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是企业管理层对资产剩余使用寿命内整个过程现金流量的最佳估计。建立在预算或者预测基础上的预计现金流量最多涵盖5年,企业管理层如能证明更长期间是合理的,可以涵盖更长的期间。

折现率应当是反映当前市场货币时间价值和资产特定风险的税前利率,是企业在购置或者投资资产时所要求的必要报酬率。也就是说,如果用于估计折现率的基础是税后的,应当将其调整为税前的折现率。

(三)如何对资产组进行认定

对于一些以单项资产为基础计提减值准备在操作上有困难的情况,准则引入了资产组的概念。资产组是指企业可以认定的最小资产组合,其产生的现金流入应当基本上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产生的现金流入。

资产组的认定,应当以资产组产生的主要现金流入是否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的现金流入为依据。同时在认定资产组时,还应当考虑企业管理层管理生产经营活动的方式和对资产的持续使用或者处置的决策方式等。几项资产组合生产的产品存在活跃市场的,即使部分或者所有这些产品均供内部使用,也应当将这几项资产的组合认定为一个资产组。如果该组的现金流入受内部转移价格的影响,应当按照企业管理层在公平交易中对未来价格的最佳估计数来确定资产组的未来现金流量。

总之,新准则的实施对治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提高信息质量势必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永泽,陈立军著.《中级财务会计》,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

资产减值范文第3篇

一、资产减值准备的制度规定和重要意义

为何要对没有发生只是可能发生的资产损失计提减值准备呢?因为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存在着各种风险和不确定因素,所以制度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即要求企业在面临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做出职业判断时,应当保持必要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少计负债或费用。确保资产的真实,符合资产定义的要求。

我国目前关于资产减值准备的规定不仅说明了谨慎性原则的重要性,也是为了避免资产的虚增导致企业利润的虚增,同时保证企业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可比性。

二、资产减值准备的范围

1.短期投资跌价准备。企业在期末对各项短期投资进行全面检查时,要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是指对期末按照成本与市价两者之中较低者进行计价的方法)计量,将市价低于成本的金额确认为当期投资损失,并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2.坏账准备。企业在期末分析各项应收款项的可收回性时,预计可能产生的坏账损失,并对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计提坏账准备。计提的方法由企业自行确定。

3.存货跌价准备。企业在期末对存货进行全面清查时,如由于存货毁损、全部或部分陈旧过时或销售价格低于成本等原因,使存货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估计售价减去估计完工成本及销售所必须的估计费用后的价值),应按可变现净值低于存货成本部分,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4.长期投资减值准备。企业应对长期投资的账面价值定期地逐项进行检查。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变化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投资的账面价值,应将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是指投资的出售净价与预期从该资产的持有和投资到期处置中形成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中较高者。其中,出售净价是指资产的出售价格减去所发生的资产处置费用后的余额。)低于长期投资账面价值发生的损失,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5.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企业应当在期末对固定资产逐项进行检查,如果由于技术陈旧、损坏、长期闲置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是指资产的销售净价与预期从该资产的持续使用和使用寿命结束时的处置中形成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中的较高者)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对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当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6.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企业应定期对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至少于每年年末检查一次,并对无形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同上)进行估计,将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超过可收回金额的部分确认为减值准备,对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当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7.在建工程减值准备。企业在建工程预计发生减值时,如长期停建并且预计在3年内不会重新开工的在建工程,按照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同上)孰低计量,对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当计提在建工程减值准备

8.委托贷款减值准备。企业应当对委托贷款本金进行定期检查,并按委托贷款本金与可收回金额(同上)孰低计量,可收回金额低于委托贷款本金的差额,应当计提减值准备。

三、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以及对企业会计数据的影响

(一)坏账准备

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在期末分析各项应收款项的可收回性,并预计可能产生的坏账损失。对预计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计提坏账准备。企业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由企业自行确定。坏账准备计提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如需变更,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

由于会计准则允许企业可以对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自行确定,对于那些资产较好,会计核算规范的企业来说确实可以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使财务报告更能真实的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反之,只能成为部分企业调节财务状况的砝码。调增计提比例,就会增加当期费用,减少利润,还可以减少当期纳税。

(二)短期投资减值准备

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在运用短期投资成本与市价孰低时,可以根据其具体情况,分别采用按投资总体、投资类别或单项投资计提跌价准备,如果某项短期投资比较重大(如占整个短期投资10%及以上),应按单项投资为基础计算并确定计提的跌价准备。

由于准则规定企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用按投资总体、投资类别或单项投资计提跌价准备,给了一些企业灵活选择的空间,使部分企业通过对计提方法的选择DD总体、类别和单项,达到左右利润的目的。

(三)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投资准则要求,企业应当定期对长期投资的账面价值逐项进行检查,至少于每年年末检查一次。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变化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投资的账面价值,应将可收回金额低于长期投资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投资损失。企业持有的长期投资有的有市价,有的没有市价,对持有的长期投资是否计提减值准备,可以更据下列迹象判断。

对有市价的长期投资可以根据下列迹象判断是否应当计提减值准备:市价持续2年低于账面价值;该项投资暂停交易1年或1年以上;被投资单位当年发生严重亏损;被投资单位持续2年发生亏损;被投资单位进行清理整顿、清算或出现其他不能持续经营的迹象。

对无市价的长期投资可以根据下列迹象判断是否应当计提减值准备:影响被投资单位经营的政治或法律环境的变化,如税收、贸易等法规的颁布或修订,可能导致被投资单位出现巨额亏损;被投资单位所供应的商品或提供的劳务因产品过时或消费者偏好改变而使市场的需求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被投资单位财务状况发生严重恶化;被投资单位所在行业的生产技术等发生重大变化,被投资单位已失去竞争能力,从而导致财务状况发生严重恶化,如进行清理整顿、清算等;有证据表明该项投资实质上已经不能再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其他情形。

一般情况下,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无控制、无共同控制且无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成本法核算;对被投资单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权益法核算(一般情况下投资比例不低于20%即可采用权益法)。权益法要求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的当期损益要计入当期的"投资收益"(投资损失为负"-"表示),因此部分企业就根据自身的利益对被投资企业的投资比例在20%上下随意变动,以致达到控制利润的目的。

(四)存货跌价准备

资产减值范文第4篇

【关键词】资产减值;资产减值会计;新会计准则

一、资产减值的含义

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开展,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生各种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有形损耗如资产在存放和使用过程中由于物理、化学或自然力作用等原因导致资产的实体发生价值减损。无形损耗如由于科技进步导致资产原有技术的相对落后,或由于经济环境的变化导致资产的收益下降而形成的价值减损。然而,在资产的使用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许多企业在购置时无法预料的各种不利影响因素,如经济环境的变化、技术条件的进步、使用方式的改变等,它们会造成资产发生各种不可预期的有形损耗或无形损耗,而资产这部分价值损耗无法得到补偿,它影响资产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造成资产账面价值的损失,这就是资产减值。

二、资产减值会计确认标准

从理论上来讲,企业的任何一项资产的减值都应当予以确认。但是在会计实务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每一项资产的减值进行确认,资产减值的确认应当考虑资产减值的可能性的大小。对于什么情况下应当确认资产减值损失这一问题涉及到资产减值的确认标准。目前,主要有三种确认标准:一是永久性标准,是指当资产的账面价值超过其公允价值,并且能够判断该状况是永久存在的时候才确认资产减值损失;二是可能性标准,是指资产的账面价值可能不能足额收回时即确认其减值损失;三是经济性标准,是指资产的账面价值超过其公允价值时即确认其减值损失。

资产减值会计的计量是财务会计的一个核心问题,体现有关资产减值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可靠的一个关键环节。资产减值会计的计量问题实质上是如何确定资产价值的问题。

三、资产减值会计的计量属性

为了计量资产减值,需要一个衡量尺度。有关资产减值计量的主要标准为:现行成本或重置成本、现行市价、销售净价、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公允价值、可收回金额等。资产减值计量属性的选择取决于资产的本质。资产的本质是为其拥有者提高获取预期经济利益的能力,因此。其价值取决于预期现金流量的流入时间和金额。

(一)现行成本或重置成本

现行成本或重置成本指的是如果现时取得相同的资产或与其相当的资产将会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

(二)现行市价现行市价是在正常清理过程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获得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

(三)销售净价销售净价是指资产的销售价格减去所发生的资产处置费用后的余额。

(四)可变现净值可变现净值是在正规的业务中,一项资产渴望换得的、未经贴现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扣除转换时可能发生的直接成本。

(五)未来现金流量折现值未来现金流量折现值是在正规的业务中,一项资产可望换得的未来现金流入量的贴现值,减去为取得流入量所需的现金流出量的贴现值后的余额,即将减值资产剩余寿命周期的预期现金净流入量折算为现值,作为减值资产的现行价值。

(六)公允价值公允价值主要指现行市价,如果该资产没有市场价值,则用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或期权定价模型等方法确定的价值代替。销售净价和可变现净值在大多数情况都是相似的,主要指现行市价。

四、完善资产减值会计

(一)不断完善和修订资产减值会计准则

资产价值的确认计量难度,再加之资产评估体系的应用目前仍在起步阶段,只有不断根据经济变化完善准则和研究发展资产评估准则,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产减值会计所导致的经济后果。在完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同时,还需要积极研究资产价值与估值技术的问题,成立专业的资产评估机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产减值会计问题。

(二)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新准则的实施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不仅要求上市公司和财务人员进行相关的准备,而且也要求相关机构在一定的时期内对相应的法律和法规进行调整。目前一些企业在资产减值准备上做文章或对资产减值准备予以漠视,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诚信度,而且也使会计的信誉备受挑战。对查出的违规、违法情况,追究相关人员和企业的法律责任,提高法规的严肃性与震慑力,保证财务数据的准确性。

(三)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公司治理水平

会计准则对企业、投资者产生的保护效应只能在治理结构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中得以体现,企业完善的治理结构是提供真实会计信息的主要保障。就资产减值会计规范本身而言,它只能解决资产减值技术上的问题,无法解决公司治理和管理者诚信问题。要公司真实地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一方面有赖于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完善,另一方面即更重要的是有赖于企业内部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就要解决“一股独大”问题,使股权多元化,同时充分发挥股东大会与监事会的监督职能,从根本上消除内部人员控制现象。

资产减值范文第5篇

国内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实施与修订是随着国内企业竞争环境的变化和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而不断提升的,其经历了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的发展过程:第一阶段,开始对资产减值准备进行计提。1992年推行的《股份制企业会计制度》和《外商投资会计制度》先后规定对应收账款提取坏账准备和不高于账面余额的3%提取坏账准备,后者还要求于期末对存货实施减值测试并提取跌价准备。后来于1993年施行的分行业会计制度则规定企业要依照应收账款余额的一定百分比对坏账准备进行计提。第二阶段,减值提取范围新增加了存货、长短期投资等方面,扩充了提取的具体范围。财政部于后来出台的《问题补充办法》中又将其他应收款也并入了减值的提取范围。第三阶段,在这个阶段第一次给出了“资产减值”的概念,并进一步扩大了资产减值的实施范围。2001年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中对“资产减值”的定义进行了明确,同时把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项目等都纳入了减值计提的实施范围,还规定了企业应当把资产减值明细表当作财务报表的第一附表纳入财务报表。第四阶段,系统化地颁布了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将减值损失的提取领域扩大到绝大多数资产,并构建了一个系统化的体系。在这个阶段,通过对减值会计在诸如确认、计量、等诸多方面系统梳理和设计,并充分借鉴国际准则,对减值会计业务形成了系统化的规范,由此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备的准则体系构建。

二、新会计准则中资产减值准则的构成及特点

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中,资产减值准则予以规范的资产有:长期股权投资项目中的三无部分、以成本法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生产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矿区权益中的探明部分;其余减值业务,则分别在各有关资产准则中具体规定,具体有:金融资产、公允价值方法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消耗性生物资产、融资租赁中的出租人未担保余值、矿区权益中的未探明部分等。从新的资产减值准则的构成可以看出:首先,在减值业务计量广度上,减值准则的规范领域已经扩充到了所有可能产生减值的资产上来,从而避免产生遗漏的状况;其次,在减值的具体界定和计提方法方面来看,《减值准则》中予以规定的资产统一以可收回金额和账面价值孰低为确定依据,分散规定的减值准则仍然依资产的特殊特点采取了多种资产减值计量模式;再次,在对减值业务的会计处理方面,除少数减值业务以外,会计准则明确了应当设置专门的减值损失项目统一计算所发生的减值损失;最后,新准则还对资产减值能否转回作了具体规定;对于由《资产减值准则》规范的减值,一般不允许转回;而对于其他资产项目的减值,通常可以转回。

三、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主要内容及变化

(一)关于资产减值迹象的确定企业难以完全收回其资产的账面价值,就表明了资产有可能有减值迹象。怎样对引致减值的原因实施判定就成为减值会计的第一项难题;《资产减值准则》对减值迹象的判定使用了原则方面的表述,而不是以特定资产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说明。新准则主要是从外部的市场因素和内部经营因素来判定资产的减值迹象。企业外界的影响因素有资产市场供求的变化、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变化、市场利率的变化等,内部影响原因则有资产的不适用、资产的预期经济绩效等原因。减值准则对于减值迹象的判定,还同时列出了详细的具体说明,另外还规定了企业在存有符合原则性规定的减值原因情况产生时,也应当做相关测试。这种规定既能体现资产减值迹象的共性,同时有避免了规定过于具体而产生遗漏,从而丧失指导意义的现象。

(二)对于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规定固定资产等长期性资产的减值处理,减值准则明确了应当采用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的计量方法措施;新准则中明确规范,可收回金额按企业资产的公允价格扣除处置费用后的余额同资产预期将来现金流量现值孰高的原则计量。新准则应用公允价值计量手段取代老准则中“出售价格”,更加科学和富有操作性。减值准则还同时规定只要可收回金额中任意一个大于其账面价值,就能够说明资产没有减值,无需再进行减值测试。可收回金额中公允价格扣除处置费用金额的计算,则是依平等交易中的资产交易价格减去其处置费用来确定。如果资产缺乏相关交易的活跃市场的,则可以以可获得的最优信息为基础,并参照同行类似或同类资产的实际成交价格来确定。对于确实难以准确计量公允价格扣除处置花费后的数额的,则采用以该资产的预期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当作其可收回金额的确定基础,并规定了企业确定未来现金流量时应考虑的因素、折现率的确定、计量基础等,并提出了具体的操作程序和方法。

(三)对于减值损失的会计处理和转回规定资产减值准则统一了减值损失的具体会计处理并对减值损失是否能够转回进行了具体规定。原有减值规范并未把各项资产的减值损失计入统一的减值损失项目,而新的准则将减值损失统一列入资产减值损失科目,并下设明细科目,这样不仅规范了对于减值损失的计量,实务操作起来更为简单方便。减值准则相较老准则而言,增加了禁止将固定资产等长期性资产减值损失予以允许转回的规定。这样规定虽然稍嫌武断,但实际上是吸取了之前很多企业利用长期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调节利润这一漏洞所做出的堵漏。

(四)明确了按照资产组测试减值的方法诸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性质的资产,其以单独一项资产来计算并确定可收回数额通常是有难度的;减值准则增加了以资产组为确定基础测定长期减值损失的办法,使得对减值损失的提取更具有实操性。按照规定,对于这类资产,减值测试应当以资产组为基础。资产组应当为公司内部能够独立发生现金流入的最小资产组,这一认定大大提升了对长期资产测定减值准备的实际操作性。

(五)资产减值准则对于信息披露的规定减值准则所规定的披露相关信息内容十分丰富和广泛。减值准则中测定资产减值的寄来给你方法手段基本是以公允价值手段为主;公允价值手段虽然可以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程度,但不可避免的给企业人员带来更大操作空间。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要求企业进行充分披露可以很大程度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减值准则要求公司应当于资产负债表附注中披露依类别分类的当期资产损失数额、累计数额,并就公司重大资产减值的情况的原因、详细数额、可收回金额的确定办法、商誉的分摊处理做出具体说明。

四、实施资产减值准则应注意的问题

(一)企业应谨慎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资产减值准则中对于企业长期资产的减值不再允许转回,这是一项重大的改变,它使企业难以再通过长期资产减值这一手段对利润予以调节。因此,企业在经营中应当充分评估自身的经营环境和预计经营效益,合理的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于确实存有减值迹象的,则要准确计量其可收回数额,由此确定减值准备的数额,进入资产减值损失。

(二)企业应科学确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一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本质上依赖于企业是要继续使用资产还是对其进行处置;所以,公司在实际计算资产的可收回数额时应依据其生产经营特点和意图来确定。在此基础上,企业应该充分考虑资产预期会产生的现金流量、资产应当应用的折现比率、企业及资产所在行业的经营特点等。

(三)正确对资产组进行认定对资产组进行认定的关键是确定能够发生独立现金流入的最小资产组;企业应依据此认定方法对本企业的生产线、营业部门、业务区域进行考察;符合资产组确定条件的,可以把其确定为一个资产组。公司对资产组的认定,除了考虑经营因素外,还要考虑企业经管活动的具体方式以及企业将要做出的资产用途或处置的决定。

(四)企业要对其预算管理体系进行完善减值准则中明确规范了企业在确定资产的预期现金流量时应当以经批准的最近的财务预测为基础来计算。这项规定说明企业各项资产的现金流量或资产组的现金流量,并不仅仅是在减值测试过程中为确定减值多少所临时进行的估计,而是基于企业对资产在剩余使用期限内现金流量的最佳估量的金额。企业对资产预期现金流量的估计,不仅仅是独立的对单项资产的预期收回金额的估计,而是必须企业整体的经济和经营情况。企业的预算管理体系就是企业对其整体经营状况的综合考虑成果。因此,企业需要建立一套完备的企业预算管理体系,这样才能作为企业利用公允价值和现值测定资产减值损失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