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从控制学校开始控制世界

从控制学校开始控制世界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从控制学校开始控制世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从控制学校开始控制世界

从控制学校开始控制世界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中国足球 差距 措施

前言

我国的足球职业联赛从1994年开始,最开始叫做全国足球甲A联赛。2004年5月更名为中国足球超级联赛,简称中超,2004年是中超元年。中国足球的职业化进程又向前迈进一大步。从1994年我国实行足球职业联赛开始到现在有近20年的发展,但我国足球发展水平与国外高技术国家的足球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1.世界上高技术水平足球风格

目前,足球行家将世界足球划分为三个流派:欧洲派、南美派和欧洲拉丁派。三个流派各有自己的足球风格。

1.1欧洲拉丁派的主要风格

当今世界足球水平发展最高的是在欧洲大陆,这里是近代足球的发源地,也代表了世界足球的主要风格。欧洲拉丁派的主要代表是:西班牙、法国和意大利。这一流派的主要特点是:技术娴熟、精巧、细腻与多变融为一体。我们以西班牙为例进行简单的分析。从2008年西班牙欧洲杯加冕,到2010年问鼎南非世界杯,再到欧洲赛场上西班牙各个俱乐部的强势表现,西班牙足球一直追求着自己的风格。西班牙足球最主要的风格是,控制中场,控制比赛节奏,采取导球的策略。从2010年南非世界杯的数据来看,西班牙依靠平均66.3的恐怖控球率,将对手一个个淘汰出局。从西班牙夺得南非世界杯冠军,到巴萨罗那夺得欧洲冠军联赛冠军。从整场比赛去看你会发现,几乎都是他们早掌控比赛,控制着比赛的节奏。这也是西班牙一直追求的足球风格,虽然期间经历了一些失败,留下过“华而不实”的美名,但西班牙人没有放弃,最终西班牙足球在世界足坛上造就了辉煌。此外法国队在98年夺得世界杯冠军后,在2000年又问鼎欧洲杯冠军。意大利也获得过4次世界杯冠军。

1.2欧洲派的主要风格

欧洲派的主要代表是英国和德国。这一流派的主要风格是:技术上讲求时机与实效,运、控球动作简捷,多采用一次性出球并以中长传配合较多,运射频繁有力,头球争夺能力强,抢截凶悍。战术上,打法较为简练,整体意识强,运用中长传球快速通过中场,直接威胁对方球门并不失时机争抢射门,进攻多以远射、头球、传中和包抄冲门为主。防守上逼抢凶猛凶狠,身体素质强,具有不间歇奔跑的体力,强健高大的体格、爆发力强速度快。这一流派的足球风格在世界足坛上也留下了许多美妙的篇章。

1.3南美派的主要风格

有人说足球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关系,欧洲都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所以足球水平也会相对的较高。那我们看看发展中国家为代表的南美派风格。巴西、阿根廷是南美派的典型代表,他们的主要特点是:脚下功底深,动作细腻,灵活娴熟,有良好的控球能力。善于在激烈的拼抢中以巧妙地摆脱和个人的运球突破对方,创造局部人数优势,造成以多打少。战术上,整体进攻组织严密,以短传推进为主,节奏感感、特别是即兴应变能力强。防守上追求集体作战,注重同伴间的保护与补位。身体上,具有与技术动作协调一致的灵活素质,常常善于以灵活的身体姿态突破对方的防守,单兵作战能力强。这一足球流派的风格使巴西成为5次世界杯冠军得主,阿根廷也在1978年和1986年分别夺得世界杯冠军。

反观中国足球,多年来没有形成自己独有的技术风格。没有酿就成自己的足球文化。中国足球过去的10多年来,经历了很多打法,苏永舜的“两翼齐飞”曾雪麟的“小、快、灵”到洋教练米卢的“快乐足球”和阿里・汉的“整体足球”,中国足球似乎从来就不知道怎样去踢球,换了一位教练就换成另外一种风格,没有形成和继承自己特有的风格。中国足球管理中心副主任杨一民曾经提出:中国足球将走技术、速度型为主体发展风格的方针。如今又有将中国足球分成“南北”两派,这是根据地理环境和身体条件来划分的。郎效农认为中国足球的风格就是“南北融合”。许多新上任的管理者追求的是国家队的战绩,顾眼前的成绩,没有长远的规划,失去了发展的方向,就这样中国足球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中国足球一直徘徊,造成了中国足球的水平一直没有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2.国外高水平的联赛机制和俱乐部的悠久历史

世界足球水平最高的联赛是欧洲的五大联赛。分别是:意大利足球甲级联赛、英格兰足球超级联赛、西班牙足球甲级联赛、德国足球甲级联赛、法国足球甲级联赛。这些联赛代表了当今世界足坛最顶级的足球水平,吸引了众多球星。

从上面的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欧洲的五大联赛发展的时间都有几十年,有的甚至上百年。豪门俱乐部建队也有近百年的发展,并且都取得过不错的成绩。这也是为什么世界上最好的球员都愿意到欧洲踢球的原因。

中国的职业联赛从1994年开始到现在有17年的历程了。与欧洲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无法相比,但与我们起步差不多的日本、韩国他们的足球水平却提高的很高,并且近几年在世界足坛上表现的都很不错,而且许多在欧洲踢球的球员在俱乐部都有很好的表现。中国的职业联赛虽然只有20多年的历程,但这期间却发生了许多的事情。联赛是一个国家足球水平根基的保障,可现在我们管理者对我们的联赛‘想停就停,想吹就吹’,‘假球、黑哨、’冲斥着我们的联赛。足协官员、球队老板、球员甚至是裁判员都参与到中,使得我们的联赛办的一团糟。与国外百年的俱乐部发展相比,我国俱乐部的发展状况就一目了然。03年八一足球俱乐部转让不成功,离开了中国足球的赛场,05年陕西国力因财务危机导致不能注册参赛,产生了让球迷心寒的26场全负的中超最低成绩。

3.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是提高足球水平的关键

足球员的‘运动寿命’都比较短,一般22-26岁是足球运动员的‘黄金年龄’。世界上很多著名的球星都是在这个阶段在世界足坛上带领自己的国家队取得世界冠军的。所以足球运动后备人才的培养对一个国家足球的发展至关重要。

国外许多俱乐部都有自己的青训系统。如世界上著名的拉玛西亚青训基地,西班牙在南非世界杯上夺得冠军,拉玛西亚青训营为西班牙国家队输送了8名球员。其他的俱乐部如:皇马、阿贾克斯、埃因霍温、博卡青年、波尔多等俱乐部的青训营都为足坛培养出很多一流的球员。此外许多高水平技术的足球国家是通过足球学校,为本国储备足球人才的。在阿根廷遍地的足球学校承担起了培养年轻足球运动员的职责。阿根廷现在大约有2000多所儿童足球学校。足球学校在阿根廷普及很高,既有条件好、设施全、生源多的大足球学校,也有一些学费低,设施相对简陋的中小型足球学校。足球学校的普及为足球爱好者提供了训练、比赛甚至成为足球明星的机会。我们的近邻-日本,足球运动员的培养路径已成为一个完整体系,主要以足协俱乐部训练中心制度为主,以学校足球、职业俱乐部梯队和出国留学等形式作为补充。

反观我国足球后备人才的发展却呈现逐渐萎缩的状况。后备人才数量不足,我国青少年足球人才数量最高的是65万人,2000年至2005年,降至18万人。虽然近几年随着‘足球热’的升温,在全国各地兴办了一些足球俱乐部和学校,但存在很多的问题,业余俱乐部和足球学校管理混乱,梯队建设不正规不合理,培养的一些球员素质底,忽视了球员个性的发展,使得很难培养出一流的球星。

4.我国联赛上座率与欧洲五大联赛上座率比较分析

欧洲五大联赛的平均上座率都比较高,最高的是德甲,平均每场比赛有42584名观众,英超平均每场比赛有34019名观众,比德甲低了20。西甲和意甲相差不大,西甲平均上座率是28294,意甲平均每场有25126名观众。法甲的上座率最低,平均每场只有19969名观众。

我国联赛上座率最后的是广州、北京和陕西三个赛区场均分别是4.6万人、4万人和2.8万人。但中超的场均上座率是1.76万人,这比欧洲五大联赛的的任何一支联赛的上座率都要低,并且中国的总人口要比欧洲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多出好多倍,中国13多亿的人口比整个欧洲人口数就要多,两者之间没有可比性。但联赛的上座率比不上五大联赛的任何一支联赛。

提高联赛上座率可以推动足球市场的发展,有利于俱乐部的长远发展,提升我国的体育产业,增强国人的足球意识,进而提高我国的足球人口。

5.对策与建议

5.1 极早的形成中国足球技术、速度为主体的风格,形成自己特有的足球文化。足协管理者应高瞻远瞩,统筹中国足球的发展方向,制订出科学的发展目标,科学的规划出我国青少年足球事业的发展。

5.2 完善我国职业联赛的制度,合理安排我国的职业联赛、业余群众联赛及青少年赛事。以法律形式杜绝足球赛事中的假球、、黑哨。使足球比赛公正、公平、公开。

5.3 大力发展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完善足球学校教育系统模式,完善俱乐部的梯队建设,加强俱乐部与足球学校的紧密合作,为我国培养跟多的高质量足球后备人才。

5.4 大力宣传我国自己的职业联赛,提高联赛上座率。俱乐部为其自身的发展做出长远的规划,树立做到豪门俱乐部的意识。

参考文献:

[1]武斌.从西班牙南非世界杯夺冠看中国足球的差距[J].运动,2011,05.

[2]张伟.中外职业足球俱乐部的比较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0,05第3期.

[3]黄柏涛.对中国足球发展现状的分析[J].吉林教育,2011,10期.

[4]吴夕东.阿根廷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训模式探究[J].运动,2010,12第16期.

[5]刘延祥.成武刚.部义峰.国外足球发达国家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特称及启示[J].运动,2010,9第13期.

从控制学校开始控制世界范文第2篇

英国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里的一句独白“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因其深刻内涵成为经典名句。莎士比亚所揭示的人类面临两难选择的困境并不仅限于生死关头,“是还是否”“前进还是后退”“获得还是放弃”等抉择始终存在于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之中。

当下,教育也正在面临两难选择。信息时代的媒介技术不断刷新着人类的生活方式。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并存,给学校教育拓展空间提供了崭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复杂的问题:新生事物不断涌现,有利有弊,安全风险凸显,如何引导青少年应对?对此,学校、老师和家长并没有准备好。于是,老师和家长联防、青少年学生设法突围的对峙格局不断出现。青少年网络安全风险究竟应该如何化解?“禁闭”还是“开放”,这成为当代教育工作者的两难选择。

信息时代的青少年被称之为“数字原住民”,这是因为他们从出生开始便生活在数字媒介环境中。新颖生动、丰富多样的网络资讯、视听资源和交友平台成为21世纪青少年的学习与生活方式。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得他们迫不及待地投身于光怪陆离的网络世界。但青少年难以分辨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的差异,容易受到大众媒介的负面影响,网络沉迷、上当受骗甚至网络犯罪等问题时有发生。如何引导青少年在网络生活中提升媒介素养已经成为一个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世界上已有一些国家对媒介素养教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比如英。英国媒介素养教育的推进过程可谓艰难曲折:从电影电视起步的“屏幕教育”开始,就力图通过“禁止、控制或批判”使学生免受媒介传播的不良文化、道德观念或意识形态的负面影响,但也出现过反弹现象,学生和老师、孩子和家长之间的激烈对抗时常出现,网络沉迷、网络暴力甚至网络自杀现象不绝于耳。但终究以理性眼光、批判性思维和积极的创造性渡过难关,经历了从“防御大众媒体”到“欣赏大众文化”,再由“解密意识形态”到今天的“超越保护主义”四个发展阶段。

“超越保护主义”,应该是当下我国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借鉴之策。“超越保护主义”并不是不要“保护”,但不是片面的“温室教育”,而是鼓励“经风雨见世面”的实际训练与有效引导。“不经风雨,岂能见彩虹?”让孩子们在真实与虚拟并存的生活中经受历练、获得成长是教育的理应选择。当然,如何让青少年在网络世界中有效规避风险、充分发挥网络的正面价值,这将是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研究面临的重大课题。

从控制学校开始控制世界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教学体系;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04-0015-04

现代学徒制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能有效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针对性,因而成为现代职业教育的一种较佳模式。从世界范围看,德国、瑞士、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都广泛开展了现代学徒制。我国教育部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要求,从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出发,了《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并公布了首批165家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名单。职业学校构建现代学徒制成了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本文将以职业学校为基点,谈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构建现代学徒制的基本要求

现代学徒制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推进的一项育人模式,其教育对象既包括学生,也可以是企业员工。对他们而言,就学即就业,教学一部分在企业进行,另一部分在学校进行。因此,构建现代学徒制需要以下支持。

(一)现代学徒制的实施需要建立与之配套的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是企业与学校合作进行的,专业能力的培养基本在企业进行,学校主要负责培养围绕职业需要的、作为社会人需要的基础能力与素质。因此,需要构建在企业与学校合作基础上的培养模式。

(二)适合于现代学徒制实施的课程体系

由于人才培养是企业与学校共同实施的,其中,专业课程需要在企业工作岗位上进行,人文素质方面的课程需要在学校进行。因此,需要有一套与之相匹配的课程体系才能保证现代学徒制的教学实施。

(三)适合于现代学徒制实施的教学体系

由于教学分别在企业与学校中进行,特别是在企业的教学是以“做中学”的方式来进行的,因此,需要建立适合于企业岗位教学、企业与学校教学配套的教学体系。

(四)适合于现代学徒制的评价体系与质量控制体系

教学评价体系与质量控制体系是教学之必需,但不同模式的教学其评价体系与控制体系各不相同。因此,需要建立适合于现代学徒制所需的评价体系与控制体系。

二、构建现代学徒制的难点

在本世纪初,一些职业学校就开始把学徒制当成学校改革的方向。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一是普遍存在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二是学生入企业后的培养基本按传统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除技能之外缺乏对职业能力的系统培养要素;三是在企业难以进行教学;四是学生的学习质量难以控制和管理。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现代学徒制涉及到运作目标不同的两个独立组织,并且需要构建与现行体系有别的课程体系、教学体系、教师队伍配套建设体系等。这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系构建过程,并非只需找个合作企业,把一部分课程安排到企业就行。从试行情况来看,在我国职业教育现行体制与现状条件下,职业学校构建现代学徒制存在很多问题,但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构建的核心,也是构建的难点。

(一)缺乏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制度体系支持

现代学徒制最终是由企业、学校两个独立经营的组织通过合作来实施的,这就需要这两个独立组织在招工、招生、学生工资、教学平台、教学组织与实施等方面进行合作构建。然而,这种建构必然会改变学校、企业的办学和生产经营模式。对学校而言,属于学校改革发展的方向与必由之路;但对企业而言,却是本身业务之外的东西,需要企业进行额外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与管理。这必然会增加企业额外的投入与持续的管理、运作成本。因此,在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国家,都是通过政府给予优惠政策、投入来弥补企业的这些成本,并且通过立法、建设制度体系来保障政策、投入的持续性。但目前现代学徒制在我国基本上还处于试点。

(二)缺乏必要的体系条件支持

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职教模式,在教学方面需要与之配套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评价体系与质量控制体系,才能保证现代学徒制教学的实施。但现行的职教教学体系基本上不能支持现代学徒制的运行。以课程体系为例。课程体系体现的是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向,纵观世界上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基本上是以能力培养为基础来构建,即课程、教学、评价、质量控制等是围绕着能力培养来进行的。本世纪开始,国家就提出建立“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但到现在除少数学校基本建立了“能力本位的课程构架”外,凡是由各校自己构建的课程体系不但未脱离“学科本位”课程体系的窠臼,而且更固化了这一体系。其原因在于:到目前为止,职业教育体系基本上还是“学科本位”的体系。因此,就算国家在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专业体系、课程体系上进行“能力为本位”的体系构建,也会因原有体系中要素不匹配而无法实施。

从控制学校开始控制世界范文第4篇

2017年世界无烟日宣传活动策划书一

一、主办单位:工程技术系团总支。

二、活动时间:20x年05月31日下午4:30分。

三、活动地点:3号教学楼前。

四、活动主题:拒绝二手烟,让肺自由呼吸。

五、活动意义:

吸烟有害健康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有关医学研究表明,吸烟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多种疾病,已成为继高血压之后的全球第二号杀手。世界卫生组织也发出警告,在吸烟者当中,大约有一半人最终将死于吸烟所导致的疾病,每年还有成千上万不吸烟者因被动吸烟而使健康受到损害。据统计,目前全球有13亿烟民,每年有500万人死于与吸烟有关的疾病。吸烟者的人数,特别是青少年烟民的数量越来越多。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全球13岁至15岁的学生中,目前约有五分之一的人在使用某种形式的烟草制品。中国的吸烟者已超过3亿人。在第22届世界无烟日到来之际,倡导大家主动戒烟,让肺自由呼吸。

六、宣传活动:

1)、在5月28日前由宣传部以拒绝二手烟,让肺自由呼吸。为主题出好一个条幅,一个展板。

2)、从5月28日开始,宣传部每天早上7点30分把展板放到3A前。

七、活动流程:

1)、5月31日下午3点,全体学生干部3A前集合。并进行活动前的准备。

2)、下午4点30分,活动开始,由每个学生干部手拿签字笔,动员过往师生在条幅上签字。

3)、下午5点30分活动结束,把各个活动所学物品拿回办公室。

八、所需物品:

1张新条幅

20支签字笔

共青团西京学院工程技术系总支委员

20xx年5月

2017年世界无烟日宣传活动策划书二

一、活动目的

为履行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进一步提高群众对吸烟危害的认识,保护和促进女性健康。组织开展大型健康教育宣传活动, 提高公众对被动吸烟和环境烟草、烟雾危害的认识,尤其要提高女性对烟草危害的认识。

二、活动主题

20xx年5月31日是世界卫生组织发起的第xx个世界无烟日。本次无烟日的主题是性别与烟草抵制针对女性的市场营销。

三、活动要求

(一)各单位认真搞好宣传活动。

1.各单位召开1次控烟工作会议,通过讲座、专栏、大会等各种形式开展控烟宣传,完善控烟标志、组织、制度和措施等。

2.鸭江中学、鸭江中心小学校要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世界无烟日宣传活动(由学校负责组织)。

3.所有单位、社区和学校将控烟活动总结报政府办公室。

(二)各单位积极参加集中宣传活动。具体要求是:

1.牵头单位:党政办

2.参加单位:鸭江中学、鸭江小学、工商所、卫生院、居委会。

3.活动时间:20xx年5月31日9:00~12:00

4.活动地点:庙坝子

5.活动内容:开展一次街头宣传咨询活动,向广大市民发放宣传单,介绍吸烟的危害、二手烟的危害、戒烟的好处等。

6.组织与分工

政府办公室负责组织本次宣传活动;市政中队负责场地联系和布置,包括会标、桌椅、准备等,请广播站摄像,制作宣传标语1幅,提供相关的宣传资料。

从控制学校开始控制世界范文第5篇

卡拉贝尔将故事的开始设定在1900年――那一年美国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 DelanoRoosevelt)通过申请轻松进入哈佛大学。这位后来改变了美国和世界历史进程的年轻人代表了当时三大名校的理想择生标准:出身于新英格兰地区WASP(信奉新教的盎格鲁・萨克逊白人)世家;从小在格罗顿(Groton)、圣保罗(St.Paul’s)、安多佛(Andover)、爱塞特(Exeter)和乔艾特(Choate)等私立贵族学校学习;更关注的不是学习,而是课外活动和社交生活;考入大学后,他们热衷于进入学校的报社,参加一些秘密俱乐部,以此建立广泛的人脉和社会影响力。

在此,所谓的哈佛人、耶鲁人和普林斯顿人即意味着爱好运动、公正、勇敢、谦逊、富有超凡人格魅力以及――最为重要的――领导能力。1904年的《耶鲁年鉴》上写有这样的话:多一些绅士、少一些学人,本年度比任何一届都做得要好。这一情况与WASP在当时的美国占绝对主流地位的局面相呼应,立志于培养社会精英的耶鲁以及其他顶级院校自然会为自己出更多的绅士而沾沾自喜了。

事情在这以后发生了变化。在19世纪末以前,哈佛、耶鲁和普林斯顿等顶级院校是罗斯福这样的WASP世家子弟的天下,因为这些学校专门设有一些标准,如需要拉丁文和希腊文的考试成绩等等,这些都是就学于普通公立中学的“寒门”子弟所难以达到的(公立中学一般不设置拉丁文和希腊文等古典科目),因此他们也非常“识时务”地不去申请进入顶级院校。

但到了查尔斯・埃利奥特(Charles W.Eliot)及其继任者劳伦斯・洛维尔(A.Lawrence Lowell)执掌哈佛时,他们开始考虑让哈佛转型,使之不仅仅成为世家子弟的天下,因此他们开始取消拉丁文和希腊文等古典科目的考试要求,以吸收更多来自公立学校的学生。这一举动所导致的结果是,越来越多的犹太人进入了三大名校――最高时达到普林斯顿学生人数中的4%(1918年)、耶鲁9% (1917年)、哈佛则更达到了20%(1918年)!而且数目还有不断增长的趋势。

和别的“识时务”的人相比,犹太人是一个例外。出于至今难以明了的原因,犹太学生始终不去理会一般的世俗看法,坚持向三大名校提交申请,即使他们并不真正想进入这些学校。而且奇怪的是,他们入学后,并不试图在社交和组建秘密团体等方面与WASP竞争,相反,他们有自己的价值观:更看重学习成绩、奖学金和学术成就。比如,从1900年到1930年,共有1200名犹太人在耶鲁大学就读,但没有一个人被选人任何一个高级团体。

急剧增长的人数,以及――更为重要的――犹太学生那种与三大名校传统理念决然不同的价值观,很自然地引起了WASP的忧虑、甚至恐慌。一位哈佛毕业生1925年这样致信给当时的校长:25年的时间使学校发生一些变化是很自然的,但是发现自己的学校变得如此犹太化却是一个可怕的打击――现在所经过之处,到处充斥着犹太人因此,我是带着对母校过去的美好回忆、对现在的憎恶和对未来的怀疑离开的。

学校方面的反应则更为复杂。实际上,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不但不是反犹太主义者,相反是信奉民主和包容精神的进步主义者。他们也喜欢犹太人的勤奋好学,但另一方面,他们又认为学校的根本宗旨不仅仅是向那些学习狂们输灌知识,更在于培养类如罗斯福那样的领导和管理精英。他们相信,学校应该要对其所处时代公民的品德和素质起决定作用,这样他们的学校才能保持其顶级地位和声望。如此一来,一些开明的学校管理者在旧传统和新趋势之间陷入了深深的分裂――这一分裂至今仍然存在着,只是后者已经完全占据了上风。

20世纪上半叶,支配着美国商业和社会的仍然是WASP,而且在很长的时间内一直如此――甚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哈佛的教务长保罗・巴克(Paul Buck)还不断地写文章说,哈佛不会被那种“敏感而神经质”的高分学生统治的,哈佛所要的是健康向上的外向型学生;耶鲁校长阿尔弗雷德・惠特尼・格里沃尔德(AlfredWhitney Griswold)在1950年还在向耶鲁毕业生重申,将来的耶鲁人不会是书呆子,而是全面发展的人。这一年,278名来自私立贵族学校的申请人中有245人被哈佛录取。

于是,几大学校于1918年召开了一次会议,商讨如何减少犹太学生的对策。他们担心长此以往的话,WASP子弟会选择离开三大名校――就好像早先因为犹太居民增多,原来的社会名流大规模逃离纽约一样,他们的地位和声望从此不保。1923年,洛维尔最终想出了一项解决方案:将学生的非学习成绩,比如个人品德、领导才能、社会关系、体育成绩以及社会名流的推荐信等等列入入学标准。

这一情况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才最终得以改变:随着社会各种民权运动和反文化运动在全美国持续爆发,旧有的社会阶层架构被打破,社会风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此外,苏联的崛起也开始形成了对美国科技地位的挑战,学校开始更注重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到了60年代,一个新的精英阶层开始慢慢形成并逐渐全面取代WASP。卡拉贝尔在书里这样写道,那些顶级院校的管理者们至此意识到,“从长远看,如果放弃那些出现下滑迹象的股票(指WASP),改而投资处于上升中的新股票(指新精英阶层),虽然比较冒险,但却可能有更高的回报率。”

从此,哈佛、耶鲁和普林斯顿等顶级院校的入学标准开始改变,学生的学习成绩比个人品德和社会关系受到更多的重视。结果,在这些学校里,绅士或花花公子的身影开始逐渐减少,富有学究气息的学生日益增多,学校的风气也随之彻底转变:上述的那种首先被来自纽约公立学校的犹太人所接受并推崇的价值观从此取代WASP的传统成为新的精英价值观。

关于犹太人二战后在美国的崛起,以及他们对美国乃至于世界的影响的话题,以往讲的大多是他们如何控制美国和世界的经济、政治和媒体等等,至于《被选中的》一书所反应出的他们对社会观念的影响却比较少见。对于此,《纽约时报》专栏作家、犹太人大卫・布鲁克斯(David Brooks)有非常精彩的见解和描述。

“几年前,我写过一本关于新教育阶层――他们有着60年代的价值观和90年代的薪水,喜欢去只卖有机食物和主张环保的全食超市(Whole Foods)购物,在星巴克喝咖啡,开沃尔沃轿车――崛起的书。在一次新书推广会上,一位犹太妇人这样对我说,‘你应该清楚,你所写的正是有关犹太人控制了美国的现象。’”布鲁克斯先是惊讶,随即明白,她所指的正是犹太人作为这项历经了整个20世纪、改变了美国大学和美国精英的社会运动的先锋,已经深刻地影响了美国、乃至世界的社会观念――在一个日益全球化的时代,在美国出现的新精英阶层(或者说新中产阶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已经渗入了世界的各个角落。

值得一提的是,卡拉贝尔此书也指出了随新精英的崛起而出现的新人学标准和旧标准相比,存在着许多同样的问题――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表现得越来越明显,比如,新的精英阶层也和WASP一样,设立有利于他们及其后代的标准:1952年有37%的哈佛新生的家庭没有大学学历,到了1996年只有11%;1954年,有10%的哈佛新生是来自蓝领家庭,而42年后只有5%。

新人学标准的主要受益者是那些虽然没有大笔物质遗产却继承了文化资产的人,卡拉贝尔在书里这样写道,事情似乎确实如此:1956年,在哈佛大学就读的学生中出身于商人家庭和教授家庭的比例是4比1,到了1976年这一比例则变为1比1!

相关期刊更多

机电新产品导报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机械工业局

机电产品市场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