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力的合成

力的合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力的合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力的合成范文第1篇

知识目标

常识性了解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

能力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培养灵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通过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的图示,培养学生欣赏线条美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选学内容.教材首先通过实验使学生定性地认识到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力大小小于二力之合,大于二力之差.合力的大小随二力间的夹角的改变而改变.两个力互成角度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情况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简单定性地讲述一下这个知识,使学生有所认识,对分析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有关问题,使学生认识力是一个有方向性的量,力的合成不能简单地用加减法来处理,是有好处的.

教法建议

本节是选学内容,是在前节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二力互成角度时合力的情况.只作定性研究.主要是做好课本中的演示实验.

关于合力大小随二力夹角而改变,最好演示一下.同时举出实例来说明,可以仍用两人拉车的例子来说明.

用平行四边形法求合力的方法,可向学生作简单介绍.这有助于学生认识这种情况下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教学设计示例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二力合成演示器、投影仪、交互式动画

教学设计示例

(一)新课引入

上一节我们学过了同一条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但是物体受到的力大多不在同一直线上,而是互成角度的.例如,两个人在打夯时,他们用来提夯的力是互成角度的.那么,两个互成角度的力又该如何合成求它们的合力呢?

(二)新课教学

1.演示实验

参照课本中的演示实验中的第一步,请两位同学分别用弹簧秤向不同方向把橡皮绳拉长到某一长度,记录两个力F1和F2的大小和方向.

(学生操作,教师沿着拉力的方向做出力的图示)

再用一个弹簧秤代替刚才的两个弹簧秤拉橡皮绳,即用一个力F代替F1和F2两个力的共同作用,记录弹簧秤的读数和拉力的方向.

(教师演示并画图)

2.分析实验

(1)力F1和F2的合力大约多大?

(2)合力F和两个力F1和F2比较,合力F比F1和F2之和大还是小?比F1和F2之差呢?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F比F1和F2之和要小,比F1和F2之差要大.

3.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成方法

本知识点的教学可使用交互式动画辅助教学.

以F1和F2的力的图示为一组邻边做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就可以表示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改变两个力的夹角重做上面的实验,可以看出,用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来表示它们合力的方法是成立的.

用投影仪将交互式动画投影到屏幕上,找几名学生亲自拖动鼠标,改变两个力的夹角,观察它们的合力大小如何变化,合力与分力的夹角如何变化?

最后教师在学生观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两个力互成角度时,它们的合力小于这两个力之和,大于这两个力之差.两个力的夹角减小时,合力增大;夹角增大时,合力减小.当两个力的夹角减小到时,合力就等于两个力之和.当两个力的夹角增大到时,合力就等于两个力之差.因此可以说,我们在上节所学的在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是这里所学知识的特殊情况.

(三)总结

教师可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力的合成的方法,例如三角形定则等.

探究活动

【课题】实验分析成角度的合力的范围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用一些测量工具(至少两个弹簧秤)实验分析成角度的合力的大小的范围,并得出一些结论.

力的合成范文第2篇

关键词:力的合成;实验探究;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3-049-1

一、要求学生预习实验

实验探究活动必须要有充足的时间作保证。所以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提倡学生预习实验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但不能停留在一般的号召上,要布置预习题纲,且要采取多种方式检查预习情况,逐步做到不预习不准进实验室。例如可采用提问检查,进实验室前检查笔记等形式;也可以将权力下放给小组长,由他们检查后汇报。这样要求几次就逐步走向正规了。

二、设置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

大多数学生在完成探究性实验时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在实验教学中,可以设置一些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力的合成”这一节的教学中,在让学生探究求合力的方法时,我让学生根据实验桌上的实验器材,结合事先准备好的三个问题,同桌之间相互讨论一下这个实验的探究方案。这样,大多数组的同学就能从这三个问题中得到启发,顺利归纳出这个实验的探究方案,从而节省了时间,顺利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并且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探究结论的隐蔽性

我觉得教师要为学生的实验探究活动提供真实的学习环境,即实验探究活动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和结论的隐蔽性,真正使物理课堂教学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和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例如:在“力的合成”这一节教学中,当学生把合力和分力用力的图示法在白纸上表示出来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得出合力不一定等于两个分力之和,然后让学生思考:能不能从自己所做的力的图示中找出合力与分力的关系,结果大多数小组的学生都能够把合力和分力的箭头连在一起,这时候,我再通过投影仪把学生的成果加以展示,适时的引导:“这个图形像什么”,从而很轻易的得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这样,这个实验的结论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独立探究出来的,学生们就会很有成就感,尤其是当自己这一节课的成果在投影仪上向全班同学展示的时候,很多学生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教师再适时地加以表扬,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

四、探究活动和知识学习并重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不能像应试教育那样采用填鸭式的教学,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会解题得高分,也不能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放任自流、不闻不问。鉴于高中阶段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学设施的限制、学生认识物理能力的限制以及学业考试的压力等诸多因素,高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只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我们应该要求学生将探究活动与知识学习并重。

五、多给学生鼓励,多给学生机会

就学生的思维而言,解决问题往往比提出问题更难,实验探究的过程中由收集到的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的时候,又很容易以偏概全或者抓不住本质的东西。课堂教学中既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还要提倡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评价,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回答问题如果不正确或者不全面,教师最好不要全盘否定,而应该给予必要的鼓励,这样对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是很有帮助的。例如,在“力的合成”这一节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猜想:你们觉得合力和分力会有什么样的关系?一位同学讲:我觉得合力等于分力之和。这其实代表了很大一部分同学的观点,虽然这个同学的猜想不正确,但我还是鼓励说:一个很好的猜想。然后我让大家根据实验桌上的实验器材同组之间互相讨论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当这部分学生发现自己的猜想不正确,肯定会对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有更深刻的认识了。

六、合理运用多媒体,优化实验教学

现代多媒体技术是物理实验教学中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它可以将物理过程、物理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于学生眼前,使学生认识增强,理解透彻。例如:在讲解合力的大小与两个分力间夹角的关系时,可以用计算机通过flas演示当两个分力一定时,合力的大小随分力间夹角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这样,学生就会对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以及合力与分力间的夹角的关系有更深刻、更形象的认识,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七、延伸拓展,巩固提高

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力的合成法则的过程,因此,巩固练习也应该是有关过程和方法的迁移运用。这里设置这样的问题:某同学用实验研究同方向平行力的合成。他把一根很轻(重力不计)的刻度尺挂在两个橡皮条下,然后在任意两点A1、A2挂上重力为G1、G2的钩码(如图1)记下刻度尺和A1、A2位置,以及G1、G2的大小。接着他取下G1、G2钩码,在刻度尺上0点挂钩码G,并调整0的位置和G的大小使得刻度尺的位置和原来一样(如图2),记下0的位置和G的大小。

力的合成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学生 物理 合作学习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只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在传统的班级教学中,教师处于权威地位,学生为各自目标奋斗,同学间是竞争的,缺少互助,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最大可能地占用课堂的40分钟时间。而在合作学习中,只有小组的每个成员都尽到自己责任,小组才能获得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目标。师生的单向交流发展成为多向交流,教师与学生间的权威关系,改变为学生自控为主,教师协助为辅,所以小组学习更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合作学习也培养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解放了教师。教师可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对学生个别辅导,因材施教。

一、合作学习的具体实践方式

我根据合作学习的分组策略与实际要求,把所教班学生按学习成绩、性别、能力等方面分成10个小组,每组5人左右。在分组时,我们特别注意每组成员的性格差异,有些学生比较内向,不善言辞,也不够活泼,我们就注意搭配一些外向、好动的学生,希望他们能够互相感染,每位学生都能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由教师协助每个小组进行内分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投入到合作学习中。通过近两年实践、调整,小组讨论时基本上每个成员都能积极发言、参与讨论。

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的课程内容需要区别对待。因此,我们把物理课分为两类,一是基本理论课,二是实践操作课。根据课型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操作方式。

1.基本理论课

基本理论课大部分是向学生介绍新的知识,而学生的认知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在基本理论课上,我们采取的是先由教师授课,然后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学习的方法。例如,《力的合成与分解》这节课中,先由老师对力的等效性原则进行分析讲解,交待清楚合成与分解的原则是等效性原则,再讲解力的平等四边形定则及三角形定则,把基本方法做好铺垫。然后,让学生找出实际生活中的合成与分解的问题,进行小组间的探讨研究,结论。有时,我们也采取先由学生自学,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再由教师总结的方式。总之,基本理论课,教师的参与要多些,这样能帮助学生准确把握知识,理解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形成基本技能。

2.实践操作课

由于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并且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学习过的知识,不但要通过做习题来巩固提高,还要通过具体的生活实践、实验来验证。在习题课上,我们把任务布置给学生,让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组内的具体情况,在总的范围内寻找适合自己的习题,完成后在课堂上给其他组讲解。这种课中,教师只是起到教练员和裁判员的作用。

而在实验课上,教师应先把实验目的、实验原理讲清楚,然后由每个小组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组内活动后,每个小组进行汇报。在汇报过程中,我们采取按小组内序号、指定某位同学答题的方法,而非固定在特定的人身上,这样可以督促每个同学在小组学习时能够比较专心。同时,我们小组成员轮流担任组长职务,负责检查小组中其他组员的作业及学习效果,及时向老师反映组员的学习情况,督促和监督本组的学习。

二、开展合作学习后取得的成果

1.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观念

在开展合作学习之前,学生们的学多“各自为政”,自己学自己的,同学之间也很少交流,这不仅不利于同学间感情的培养,更是不利于学习质量的提高,缺乏互相启发。在研究性学习和小组活动中,每个小组进行一个课题的研究,每位同学在小组中承担一定的任务,大家必须合作才能完成学习目标,获得成长。这就为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机会和平台,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了,学习效率提高了。

同时,合作小组的学生在共同活动中必须做到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其中的每个成员都要对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体现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识要求。这可以帮助学生在交往中产生心理相容,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对集体的形成和巩固产生积极的影响。例如,在物理实验中,学生都以小组为单位,有一些实验必须通过全组同学的合作才能完成。每一个同学的工作都对全组的实验进度、实验质量产生影响。只有全组成员都有较强的合作意识及集体观念,才能做得既快又好。这在无形中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也有利于其他活动的开展。

2.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会了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开展合作学习以前,学生很少有表达自己的机会,而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和互动的基础,也是个人交际能力的重要指标,如果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不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合作学习为学习展示自己的观点提供了平台,同时从一个课题的开展、实施到总结,都需要学生间的组织和调配,这也锻炼了学生们的组织能力和交往能力。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开展合作学习一段时间后,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合作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其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合适的问题为切入点,以积极探究为手段,以合作讨论为依托,以意义构建为目标,以实践创新为最终目的,较好地把握了探究、合作、建构、创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我们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践仍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探索:

第一,对学生合作意识与合作技能的培养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一部分学生尤其是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合作意识淡薄,视同学为对手,把别人的失败当成是自己的成功,强调个人奋斗,不乐意合作或不会合作。这个问题不是靠一两次班会就能解决的,是个长期培养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日常活动中注意。

力的合成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利奈唑酮 合成

Abstract:linezolid is synthesized from N-benzyloxycarbonyl-3-fluoro-4-morpholinoaniline and (S)-N-[2-(acetyloxy)-3-chloropropyl]a-cetamide。By adjusting material’s ratio,and using new solvent ,and optimizing reaction condition,ect ,the yield was raised,the cost of product was reduced ,so the rout is more siutable for industrial。

Key word:linezolid synthesized

利奈唑酮(linezolid,商品名Zyvox)为杜邦公司开发的一种全合成恶唑烷酮类抗生素,于2000年4月被美国 FDA 批准上市。利奈唑酮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初始阶段的翻译过程而起到抑菌作用,因该类药物化学结构新颖,且与已有抗菌药无交叉耐药性,为细菌感染的治疗提供一条新的途径,因此备受关注[1-3]。

利奈唑酮的合成路线,国内外有较多报道[4-7],但所用实验材料和反应条件大都比较苛刻,因此造成实际工业化生产收率低、成本高、操作难度大、后处理困难等,从而制约了该产品的发展。

本文作者在总结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选择以3-氟-4-(4-吗啉基)苯胺为原料,经过CBZ氨基保护反应以后,与(S)-{N-[3-(3’-氟-4’-吗啉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乙酰胺反应合成利奈唑酮。本工艺,在氨基保护反应步骤重点对溶剂、反应时间等进行进行了优化和改进,解决了文献[5]中丙酮——水作溶剂使产品析出不完全而影响收率的问题,并且将保温反应时间缩短为4h;在利奈唑酮的合成步骤重点对原材料、溶剂、反应温度等条件进行了筛选和优化,确定了固体叔丁基锂和DMF做溶剂的工艺解决了使用进口叔丁醇锂的 THF 溶液成本高、难采购的问题,使用乙酸乙酯-石油醚析晶代替正庚烷析晶,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还优化了反应温度,使反应更加温和,方便操作。反应方程式如下:

一、合成实验

实验所用试剂均为工业级;化合物熔点用 XRC-1 显微熔点测定仪测定;质谱用Agilent 1100 LC/MSD 测定。

1. N-苄氧羰基-3-氟-4-(4-吗啉基)苯胺的合成

在反应瓶中,将37.5g(0.19mol)3-氟-4-(4-吗啉基)苯胺溶于373ml二氯甲烷中,加入15.4ml(0.19mol)吡啶,然后在0~5 ℃滴加 28.6mL(0.21 mol)氯甲酸苄酯,滴毕升至室温搅拌反应 4 h。然后加入 280 mL 水,分液,二氯甲烷层水洗(90mL×2),饱和食盐水洗(90mL ×1),无水硫酸钠干燥,旋蒸干溶剂,干燥,得浅粉色固体 60.9 g,收率96.5%,mp 123~125 ℃(收率为 70.0%,mp 123~124 ℃)。 [M-](m/z):329.1。

2.(S)-{N-[3-(3’-氟-4’-吗啉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乙酰胺的合成

氮气保护下,将 50.0 g N-苄氧羰基-3-氟-4-(4-吗啉基)苯胺(0.15 mol) 和 15 mL(0.36 mol)无水甲醇加入 250 mL 无水 DMF 中,控温在 25 ℃以下分批加入 36.0 g(0.45 mol)固体叔丁醇锂,加毕搅拌 1 h 。控温在 0~5 ℃,滴加 100 mL DMF 溶解的59.0 g(S)-N-(2-乙酰氧基-3-氯丙基)乙酰胺(0.30 mol)的 DMF 溶液(100 mL DMF),滴毕,25 ℃搅拌反应 21 h。控温在 30 ℃以下滴加 250 mL 饱和的氯化铵水溶液,然后加入 100 mL 水,二氯甲烷萃取(100 mL×3),无水硫酸钠干燥,浓缩,加入 45 mL乙酸乙酯:石油醚=2:1(体积比)的混合溶剂搅拌 2 h,抽滤,干燥,得白色固体40.7 g,收率:79.8%,mp 74~76 ℃,[á]25D = -16(c=1.05,甲醇)[收率为 80.6%, mp 73~76 ℃,[á]25D = -16(c=1.05,甲醇)]。[M+](m/z):338.1,360.1,376.1,697.2。

二、结论

对利奈唑酮的合成路线进行了比较分析,选取了一条适合工业化生产的合成路线,并进一步优化了反应环境:在 N-苄氧羰基-3-氟-4-(4-吗啉基)苯胺的合成中,确定二氯甲烷作溶剂、吡啶作碱,氯甲酸苄酯:3-氟-4-(4-吗啉基)苯胺(摩尔比)=1.1:1,缩短了反应时间,反应收率提高到 96.5%;在利奈唑酮的合成中,确定了 DMF 作溶剂、(S)-N-(2-乙酰氧基-3-氯丙基)乙酰胺:N-苄氧羰基-3-氟-4-(4-吗啉基)苯胺(摩尔比)=2:1、反应温度为 25 ℃,后处理采用乙酸乙酯-石油醚析晶,收率79.8%。该工艺更加适合工业化生产,有效地避免了文献报道中反应时间长,成本高的问题,总收率77%(以单步收率乘积计算)。

参考文献

[1]邹翠,周鲁.新型噁唑烷酮类抗菌药的研究进展.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2006,27(4):187-192

[2]Fuggit B B,Luchenbaugh R W.5-Halpmethyl-3-phenyl-2-oxazolidinones. US:4128654, 1978-12-05

[3]马培奇.新型噁唑烷酮类抗菌药--利奈唑烷.中国医药导刊, 2002,4(l):63-64.

[4]CHEN Shili, LOU Rongliang, WU Yusheng, et al. WO:2006133397, 2006-12-14.

[5]孟庆国,金洁,刘浚. 利奈唑酮的合成.中国新药杂志, 2002,11(5):378-380.

力的合成范文第5篇

上午好!

金秋送爽硕果飘香今天一个喜庆日子我们迎来了中国xxx新沙管辖支行成立典礼!

近年来深圳经济发展重心正逐步向西部迁移宝安区西部工业组团迅速崛起这片热土在整个深圳市经济地位日益重要为顺应经济形势发展拓展新兴市场抓住新发展机遇支持西部地区建设我行果断做出了在沙井地区成立新沙管辖支行决定这一决定必将在今后几年产生深远影响本地区企业和居民必将得到更加完善和到位金融服务经济将更加欣欣向荣